第一篇:河道管理条例实施调研汇报
《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后情况汇报
一、《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前后河道管理状况的对比
依法对河道进行管理是贯彻落实防治洪水、科学管理水资源的重要举措,对于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水和谐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局成立于1985年,负责江苏境内的沂河、沭河、新沂河、邳苍分洪道、中运河和骆马湖的管理工作。1988年《条例》)颁布实施前主要侧重于堤防技术管理,维护堤防行洪安全。1988年《条例》)颁布实施后,管理职能延伸,确立了流域河道管理的主体地位,组建了水行政执法队伍,按照河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了涉河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重点打击非法采砂、挤占河道等违法行为,制定了河道采砂实施规划,保障河道防洪安全,加强了工程维护和河道整治,通过河道管理范围确权划界,基本确定了管理范围和权属,河道保护得到期了进一步加强,直管河道及堤防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落实,为维持并逐步改善了工程 面貌提供了经费保障。我局的河道管理在《条例》)颁布实施后已逐步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一)强化宣传引导,不断增强全民水法律意识。
为了不断增强全民水法律意识和水法制观念,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各种水事活动,我们把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宣传要求、深化宣传主题、运用多种宣传形式作为贯彻实施《河道管理条例》的重要环节。坚持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期间,借助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通过专栏、标语、宣传车等形式广泛宣传
《条例》。同时,将《条例》列入普法内容,加大了《条例》的宣传深度。坚持开展水行政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组织水行政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水法知识,做到学法、知法、懂法、严格执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有效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水法意识,为我局建立严谨、规范、科学的河道建设与管理秩序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积极开展河道管理范围确权划界工作,明确河道管理范围。
河道管理范围的划定,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河道管理的基本条件,进行依法监管,执法的基础和依据。河道确权划界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尽可能地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我局在正视现实的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先划界后确权的原则,基本完成了直管工程范围内的确权划界工作,明确了管理范围,管理权属正逐步收回。
(三)强化管养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延伸管理职能。将原堤防管理所更名为河道管理所,明确了河道管理单位职责,确立了流域河道管理的主体法律地位。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实行管养分离。为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成立了维修养护队伍,实行管理和维修养护分离,三是落实管养经费。直管堤防管养经费按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加大维修养护考核力度,确保工程标准不降低,防洪工程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四)强化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河道堤防除险整治。
《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局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投入,实施河道工程建设,先后利作中央水利基金和特大防洪费项目资金加固和治理了一批重点险工险段得到有效,提升了河道防洪能力。
(五)强化执法监管,努力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工作,严肃查处违规建设项目。近来来,在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上,我局通过“强化服务意识,依法管理”有效地制止并处理了一批违规涉河建设项目,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正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加强采砂管理工作,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在采砂管理上,我局积极转变采砂管理观念,由过去传统的一味注重打击,逐步转变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轨道上。根据河道采砂规划,对可采河道内可采区域,规范开采;对禁采河道、禁采区域内的非法采砂行为,严厉打击。
二、《条例》实施以来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1988年《条例》的颁布实施,将河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
《条例》颁布后,各种相关的规章、规定相继出台。水利部与有关部委相继发布了《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水利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水财〔1990〕160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利部、国家计委水政〔1992〕7号),同时水利部从1993年至2000年陆续出台了七大流域机构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河道等级划分办法(内部试行)》(水利部水管〔1994〕106号)、江苏省省政府也根据《条例》出台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
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河道管理规范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健全,依法实施河道管理得到了切实保障。
按照《条例》要求,管理主体得到明确,河道管理的基础工作逐步展开,开展了对河道管理范围的确权划界工作,启动了河道等级划分,为河道保护、划定河道主管机关职权行使范围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河道采砂管理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初步规范,涉河其他活动管理逐步有序,河道保护和水工程安全得到强化。
《条例》实施后,对河道进行规范化管理成为各级河道主管部门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我局有效地履行了《条例》及相关规范性文件所赋予的职责,加强执法监督,加大清障力度,查处了一批破坏河道管理的案件,如扬河滩避风港等违法案件,有力维护了《条例》的尊严和河道行政执法队伍的形象,保障了防洪安全。
《河道管理条例》颁布十几年来,我局在《河道管理条例》的指导下依法行政,河道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归功于良好的政策导向和法规支持,完善的基础工作,权责统一的管理机制,河道管理部门与政府及其它部门的密切协作和支持以及必要的经费保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河道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条例》在河道规划和岸线利用、明确各级管理权责划分、提高行政执法力度等河道管理方面需要重点修改完善。
三、《条例》的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贯彻实施《河道管理条例》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条例》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制定时仅仅只是从了防洪安全和影响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对工程的保护,防止对堤防和河势的破坏,防止对过洪断面的侵占,保障行洪安全。而没有河道整体功能出发考虑,对水面、水质、环境、生态、湿地和岸线利用以及河流闸坝调度等管理缺少相应的内容,难以满足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得“做河流代言人、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撑,致使违法、无序开发现象突出,造成滩区内人与河争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河道内违规开发建设活动现象突出。必须明确河道利用规划内容。
河道建设与利用的许多问题缺乏规定,如河道取水、引排水、调水的管理;船舶的运行与停靠;发电;灌溉;河道景观;娱乐等利用项目的管理;保护河流生态与河道内外生态等,在《条例》中均未予以规定。
在河道保护上也存在一些空白,包括未对占用河道(包括河道占用的含义、程序、批准单位,占用人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补偿等)进行规定;对河道内的堤防交通问题规定过于宽松,往往一些重型车辆利用防汛道路通行,不利于堤防保护,应增设采取必要措施限制超重车辆通行。
二是在河道主管机关及其职责上,《条例》只对全国及省级河道主管机关作了规定,对于其他各级行政区域的河道主管机关未做规定,且规定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河道主管机关对特定河段与河道都有权管理,这在实践中容易造成管理混乱。此外,《条例》对于河道主
管机关的职责没有做出集中的规定,而是分散在具体条款中,也不利于其行使管理权。在河道管理单位及其职责上,《条例》对河道管理单位及其性质、职责等未明确规定。
在部门协作上,河道主管机关进行河道管理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与交通、国土资源、规划、农林(渔业)、环保、市政等各部门的关系,而这些部门的职责时有交叉,不利于开展河道管理工作。为此,应当在《条例》中明确各方关系,尽可能避免各种规定之间的冲突。三是河道确权划界由于历史沉积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城镇段,侵占河道管理范围的事件时有发生,管理范围及管理权属法律规定过于笼统,操作难度大和执行困难。应明确管理范围和管理权属受到侵占的法律责任。
四是在河道保护上明确了一些禁止行为和河道设施损毁行为,对实践中出现的占用、侵占情况未予以规定。
五是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制度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缺乏监督管理和保障措施的有关规定,给执法工作造成了困难。
六是作为河道管理部门水行政执法手段不足,实践中只有告之、经济处罚等手段,没有对禁止措施有明确规定,导致执法困难,形成违法事实,后续处理职责不清,且造成一定的社会经济损失。
七是在河道管理的经费保障措施上,《条例》的规定虽有利于河道主管部门筹集资金,但具体的收费标准和范围不易确定,缴费主体的责任不明确,在罚则中没有相应规定,导致收费执行困难。因此应对收费标准和范围及缴费主体的缴费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八是在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管理上没有具体要求,导致管理创新不够,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当前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应明确河道管理单位应加强河道现代化管理的责任。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及科学的进步以及相关新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原有的《条例》不能与当前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四、关于《条例》修订建议
修订《条例》时,应当遵循以下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水法》和有关法律为依据,总结《河道管理条例》实施经验教训和十多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和协调河道的资源、管理、生态等功能,实现河道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条例》修订的重点是:适应构建和谐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要求,加强河道规范管理,保证河道各项功能的有效和正常发挥,从注重防洪安全与水工程安全转向注重河道功能管理与关注生态保护;完善河道管理体制,理清各行政主管部门在河道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在人员、经费等方面创造条件,保障河道管理单位各项职责的行使;明确河道管理范围及各项规划的制定;用行政法制手段推进河道管理的规范化等。
(一)现行《条例》确立了河道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
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管理责任和权力划分还没有完全理顺。《条例》修订时应明确流域性河道管理主体并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上赋予基层河道管理单位的检查监督权。
(二)现行《条例》应完善河道管理范围内确权划界的责任,并明确占用河道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
(三)完善涉河建设项目管理的程序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四)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拓展经费使用范围。如国家流域性河道的经费应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经费使用范围应增加环境治理、景观绿化、现代化管理措施等经费的投入。
(五)明确河道保护中禁止行为的终止措施和手段。
(六)增加河道管理奖励、河道管理规划、河道环境管理、生态管理的条文。
根据现行《条例》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应重点理顺管理权责的划分,落实管理规划和河道岸线利用规划,对河道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和利用。对于现存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局紧紧依托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地方性对河道管理制定的一些法律与法规,整体上与《条例》无冲突,但在管理主体上有些含糊。如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中,既明确了流域管理构实施管理的大江大河或其主要河段、跨省重要河段由流域管理单位管理,同时又将具体河道列入省河道主管机关实施管理。
第二篇:河道汇报材料
五华区新运粮河及支流(沟渠)综合整治
工作情况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和滇池、入滇河道治理工作,根据“四全”工作要求和入湖河道综合整治规范要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相应的工程管理机制、资金拨付机制和质量督查及时整改制度,全面完成了新运粮河及支流(沟渠)综合整治工作。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运粮河基本情况
五华区新运粮河及支流沟渠总长22.542公里,流经普吉、黑林铺街道办事处。其中:主干渠西北沙河起于车头山止于海屯路大石桥,全长9.8公里,全线为明河;7条支流沟渠即白龙河、海源河、大沙沟、西边小河、上峰村防洪沟、小普吉防洪沟、陈家营岔沟,全长12.742公里,其中白龙河为明沟暗沟段分布,其余6条支流沟渠全线为明沟。
二、近年来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
近年来五华区严格按照入湖河道综合整治规范和“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要求,全面完成新运粮河主干渠西北沙河及7条支流沟渠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综合整治,入湖河道综合污染指数明显下降,全面改善入湖河道水质和人居环境,共投入资金2.72亿元,实现“水清、河畅、景美、岸绿”的目标。
(一)新运粮河(上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进展情况 2011年新运粮河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十二五”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课题。该项课题由市级部门牵头,五华区配合。由我区向市级提出新运粮河五华区管辖段综合整治思路,抓住此次机会,开展综合治理工作。2012年,五华区水务局积极开展“十二五”期间水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我区已完成新运粮河(上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可研、环评、水保编制单位的招标工作,正在进行可研编制,待完成可研编制工作后,并上报省发改委进行立项,争取省级补助资金,用于新运粮河综合整治建设工程。
(二)西北沙河、小路沟及七亩沟“三化”整治工程进展情况
2012年,西北沙河、小路沟及七亩沟“三化”整治工程经五发改投资„2012‟21号文批准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生态河道670米,并两岸埋设截污管,清淤2700.85 立方米。目前现已完成可研、初设、施工图编制工作,完成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招标工作,目前我局正在积极申请征地资金,待征地资金落实后方可进场施工。
三、存在问题
按照《关于对西北沙河、小路沟及七亩沟“三化”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五发改投资[2012]21号)文件,其中征地拆迁费330万元,下步我局将开展征地及施工进场工 2
作,但存在资金缺口,导致工程进展缓慢,缺口资金为500万元,请政府尽快安排资金,以便我区西北沙河、小路沟及七亩沟“三化”整治工程顺利启动。
四、下步工作计划
按照市委、市政府近期对滇池治理提出 “八个坚持”的要求,下一步我区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巩固近年来新运粮河及支流沟渠治理取得的成效,强化对已建设施的管理维护,确保已有工程措施发挥实效。
二是加大新运粮河西北沙河“三化”整治工程力度,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尽快落实征地补偿资金,待征地资金落实后进场施工,力争年底圆满完成该项工作。
三是加快完成新运粮河(上段)综合整治可研编制工作,并上报省发改委进行立项,积极争取将五华区新运粮河综合整治列入滇池治理“十二五”规划2011年水污染防治项目,争取省级补助资金,用于新运粮河综合整治建设工程。
四是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涉及新运粮河河道周边的开发项目,五华区将严把审批关。同时,督促城中村改造开发商严格按照相关河道审批要求执行,并对所涉及的河道进行整治。
五是为了发挥昆明泛亚科技新城规划引领和河道整治对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支撑作用,在新运粮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将全域城镇化、迁村并点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纳入河道综合整治全盘统筹考虑,将西北沙河源头治理与昆明泛亚科技新城规划、桃 3
园片区规划相结合,以提升河道及周边区域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打造区域性高品质景观河道和宜居环境。
六是在长效管理工作方面,五华区将继续巩固辖区新运粮河及支流沟渠阶段性整治成效,继续对河道及支流沟渠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管理力度,健全宣传发动、督促检查、综合执法等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和完善配套、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实现“水清、河畅、景美、岸绿”的目标。
五华区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水务局河道管理工作总结汇报
水务局河道管理工作总结汇报
区水行政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上级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省河道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着力在依法保护河道,加强河道建设,规范河道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全区河道管理工作逐步向规范化、法制化迈进。
一、基本情况。
区地处市中部偏北、黄河上游,总面积X平方公里,辖X乡X镇X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X.X万人,全区耕地面积X.X万亩,有效灌溉面积X.X万亩,实施农业高效节水面积X.X万亩。二、贯彻实施《省河道管理条例》情况。
(一)强化宣传引导,不断增强全民水法律意识。为了不断增强全民水法律意识和水法制观念,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各种水事活动,区水务局把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宣传要求、深化宣传主题、运用多种宣传形式作为贯彻实施《河道管理条例》的重要环节。坚持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期间,通过专栏、标语、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河道管理条例》,全年共发放宣传单X余份,宣传手册X余册。同时,将《河道管理条例》列入普法内容,选择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加大了《河道管理条例》的宣传深度。同时加大开展业务培训和水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共参加省、市、区的各种培训不少于X余次,做到学法、知法、懂法、严格执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有效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水法意识,为我区建立严谨、规范、科学的河道建设与管理秩序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强化执法监管,努力维护良好水事秩序。区水务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国水法》、《中华人民国防洪法》《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了相关执法制度,坚持定期巡查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对违法事件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会同公安、自然资源、环保等多家单位联合执法,共巡查河道X余次,累计发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X起,关停非法采沙场X家,拆除洗沙设备X台套,依法行处理水事矛盾纠纷X起。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河道采砂、行政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三)强化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河道堤防除险整治。
截止目前,已建成的河堤X公里,其中黄河干流X.X公里,堤防X.X公里护岸X公里。X年实施了区中小河流红土梁沙河堤防工程。目前已完成河道治理XKm,新建提防XKm,护岸X.XKm,完成投资X万元。工程建成后可保护耕地X.X万亩,保护人口X.X万人,可以有效提高河道的设防标准,改善河道现状,恢复和强化河道行洪等综合功能,稳定河势;提高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抵御洪水的能力,使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三)制定工作方案,深入开展河道划界工作。
我区需要划界的河流共X条,分别为杨稍沙河、、、,四条河流全部都是规模以下河流。按照《省水利厅关于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文件及省、市相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局制定了《市区杨稍沙河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方案》,目前杨稍沙河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发出了公告,水域岸线保护与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四)强化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河长制工作。
一是按照国家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四个到位”总体要求,建立了以区、乡、村三级河湖长为主体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全区设立总河长X名、区级河长X名、业主湖长X名,乡级总河长X名,乡级河长X名,村级河长X名,在河岸、河道醒目位置设立省市区乡河湖长公示牌X块,各级河湖长名单在主流媒体和政府网站进行了公布。二是组织召开总河长会议X次,对全区河湖长制工作落实情况和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对全区河长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三是督促各级河长巡河、履职尽责,并对部分《河长公示牌》进行更新。
今年以来,各级河长共巡河X次,解决河湖问题X起。四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发出《督办令》X份,开展联合执法X次,排查出涉河湖违法问题X个,完成整治X个,正在进行整治X个。
水利部河湖管理中心检查组在市组织开展“清河行动”排查工作中,发现黄河段河道管理范围内存在的问题X起,区完成清理整治X起。三、河道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河道采砂执法情况:近年来水政监察大队组织河道执法巡查X余次,平均每周巡查X次以上;发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X起;拆除非法洗沙设备X台套;关停非法采沙场X家。立案调查X起,结案X起。对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处以罚款X万元。开展联合执法情况:区河长办、水政监察大队联合区检察院、市自然资源局分局、市公安局分局、镇政府等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动用挖机X台,铲车X辆,运输车X辆,同步开展工作,进行强拆,取缔黄河段采砂场X家,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X处X.X公里,整改拆除违法建筑X处X平方米,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X处X吨,疏浚了河道,确保行洪安全。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河道采砂、行政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条例》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宣传仅停留拉横幅、贴标语、出宣传栏等,效果不够理想。个别干部对保护河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法律意识不强,对农村和相关企业的普法宣传重视不足,河道内随意堆放倾倒生活、生产垃圾、违规占用河道现象仍时有发生。二是河长制情况还没有完全落实,个别河长履职不到位。三是河长制工作缺少专项资金,影响了河长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河(湖)长制工作缺少统一人员管理、编制相关政策,存在工作人员不稳定和一人多岗的问题。四是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及河湖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有待加快。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和水事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
全面提升干部素质,坚决贯彻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运用理念指导工作实际,使河道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对照央视报道的渭河有关问题,以此为鉴,强化干部职工法律意识,坚决有力推动河湖清“四乱”工作。二是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河道治理成果。
严肃查处各类河道违法案件,努力将各类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大对在建的河道治理工程督导力度,协调解决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同时完善汛期查险制度,按照汛期不过,检查不止的要求,切实做好各项防汛检查工作,确保河道安全度汛三是全面推进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督促各级河长全部上岗到位,严格执行“区级总河长半年X巡、区级河长每季度X巡、乡级河长每月X巡”的规定,对各自管辖的河道全面摸排,建立健全巡河台账和巡河日志,密切跟踪所属河流的“四乱”问题,对所管辖河段深入一线,切实履职尽责,发现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制度,及时清理问题;对已整改的问题,开展“回头看”确保已整改的问题不回弹;同时开展河道日常保洁、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河道保洁员、河道监督员的作用。四是继续深入开展河湖划界和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划界工作已于X月开始计划,X月底前完成划界工作。对于区剩余的X条沙河开展实地调研,以确定是否划界。五是继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水法律意识。
运用媒体、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河道管理条例》、《防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人民群众对水事法规的理解,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四篇:关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情况的汇报
关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情况的汇报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
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局进一步理顺涉河建设项目审批权限,逐步规范项目审批并跟踪施工监管,扭转了涉河项目管理中的被动局面,灌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2008年以来办理的涉河建设项目共计37项,其中由省水利厅审批的项目为2项,分别为淠河总干渠仓房中桥与淠望路大桥建设;我局审批的35项,其中跨渠桥梁建设3项、取水口8项、穿渠管道4项、渠堤道路6项、架设缆线4项及其他类12项等。
一、涉河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为加强涉河项目管理,我局认真贯彻执行《安徽省河道管理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安徽省河道及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安徽省河道及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评审暂行办法》,以及省水利厅《河道及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四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审查、审批以及施工监督等各个环节。
(一)涉河建设项目及防洪影响处理工程按批复实施情况。
2008~2009年已实施的建设项目共32项。各涉河建设项目总体上都能按照批复文件的内容来实施。对于大中型建设项
— —1目(如仓房中桥、淠望路桥建设),均附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并经有管辖权的审批单位组织专家评审的防洪影响评价报告。在项目实施中,防洪影响评价报告中断面补偿均未能实施到位。
(二)建设项目四项制度执行情况。
为切实落实涉河项目管理四项制度,我局认真组织各管理单位学习贯彻落实涉河管理信息通报、定期巡查、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同时实施和责任追究四项制度,并根据各单位实际进行细化落实。
1、信息通报制度。根据省水利厅的有关要求,我局要求各单位加强日常渠堤巡查,发现违法建筑及时查处,杜绝未批先建现象的发生。另外,我局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涉河项目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各单位项目管理情况,做到及时交流信息、总结管理经验等。
2、定期巡查制度。在项目实施中,明确专人对项目进行监管和巡查,认真填写巡查记录。要求各单位及时向我局报送有关统计信息表。按年报送涉河项目审批统计表;按时报送建设项目统计表。在报送有关统计信息表的同时,做好基础工作。
3、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同时实施制度。我局严格按有关审批管理制度办理涉河项目审批,并严格施工期管理,同时要求建设单设实施涉水工程,杜绝防洪安全隐患。
4、责任追究制度。分层落实涉河建设项目的负责人、联系人。加强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沟通,做到落实各项管理—2—
责任制,加强水法规宣传、强化现场管理,依法制止和查处违章建设,并积极为涉河工程做好服务。
(三)取水口建设情况。
对取水口建设项目的审批,建立取水许可和专家论证。首先进行水资源论证,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取水许可批准文件,然后委托水利资质单位对取水口进行设计,同时计量设施与取水工程同步实施。从源头上保证了灌区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四)在建项目施工度汛方案及防汛责任落实情况。我局涉河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时,都对施工期的防汛度汛问题加以了认真考虑。在项目审批中,明确灌溉期不允许施工,要求工程施工期一般选择在秋季或春季前期;确需在汛期建设的工程,要求其编制专项施工渡汛方案并报当地防汛机构批准备案。为应对突发性的局部汛情,按照要求,我们还督促建设单位根据各自工程的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性强的防汛度汛预案并配备相应的防汛器材和设备。
通过积极地应对,各工程在施工期都安然度汛,没有造成损失。
(五)施工监督及管理情况。
一是要求并做到建设项目涉及防洪影响处理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均由相应水利资质单位承担。
二是要求并做到建设项目必须按批准的建设方案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 —3三是要求并做到建设单位在施工期间自觉接受我局派员参与监督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在工程定线、测量、放样时,建设单位必须按管理权限邀请我局相关管理单位派员参加并接受其监督管理。在项目开工前,根据管理权限,要求各管理单位明确安排专职监管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踪监督并做好相关记录。
四是工程竣工时,要求并做到我局参加项目验收,并明确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
二、存在不足
一是断面补偿方案客观上不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报批,且对保证金没有明确规定,使得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上暴露了涉水工程方案难以落实,施工围堰拆除不净等问题。
二是涉水项目专项验收工作滞后。对在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涉河项目及涉水处理工程,未能全部做到专项验收。
三是对老项目跟踪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强硬措施保证涉水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四是灌区面上涉河项目缺乏监管,造成面上涉河项目管理失控。
五是取水许可批复与工程管理相脱结。由于取水量较小,大部分取水许可都由市或者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取水许可,同时,水资源论证又没有明确要求多少取水量要做论证报告书,导致许多取水口建设只有批准文件,而没有进行水资—4—
源论证。同时我局管理的为省管工程,地方批准的取水许可与管理权限不相统一,造成管理脱节。
三、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对已批项目强化管理,着重解决工程是否恢复原状、断面补偿是否做到位等问题。
(二)对新项目建设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主动介入,认真提出审查意见,同时严把审(查)批关,看审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实行“三同时”制度。
(三)加强对开工涉河项目的监督管理。项目批复后,各管理单位要落实专人监管,做好相关检查记录并承担相关责任。要明确涉河项目的管理责任主体,要求责任单位做好涉河项目的防汛准备工作和度汛预案,以满足水利工程的防汛要求。
(四)加强涉河建设项目验收工作。涉河项目建成后,要求建设单位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同时要求建设单位将竣工资料报水利部门备查。
(五)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对违规施工、擅自开工的违法行为坚决查处。
四、几点请求
(一)为理顺省管工程取水口建设,使取水许可和用水申请相统一,请求省厅赋予总局部分水行政管理职能,委托总局对其管理范围内的水资源实施监督管理职能。
— —
5(二)目前灌区干渠及以下渠道上的涉河建设项目都由各市(县)审批,由于管理不严、监督不力,导致渠道输水能力减小,面上工程管理失控。为强化总局管理职能,体现灌区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请求省厅修改皖水管[2005]107号文。
—6—
二○一○年四月十九日
第五篇:实施精细化管理汇报材料
实施精细化管理,促进内涵式发展
——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汇报材料
本学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按照宁阳县教育局、堽城镇教办的要求,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较新的理念,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我们在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学校管理工作
(一)初步建立高效、有序、科学的管理队伍。
本学期学校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强调责任与权利对等,学校巩固实施教育、教学、后勤三线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每一个领导干部的管理特长,形成既协调又竞争的良好氛围。领导干部严格按照县教育局《学校干部管理办法》的要求,廉洁清正,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律和上级有关文件,干净办事,认真办事,勤奋办事,齐心协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建立周一上午教师例会制度。
周一全体领导干部集中讨论学校相关重要事宜,教导处领导讨论相关教育教学事宜,汇报上周工作完成情况和下周工作要点,确保集体议事、民主决策,坚持完善目标管理、层级管理,加强过程管理,本学期在教师例会上商量的重要事宜:教学上有绩效考核、常规管理、质量检测、教师培养等; 德育上有学生活动、学生行为规范的落实等;学校硬件添置上有多媒体的配置、校园网络的装备、办公室电脑的更换和添置,校园的维修等;后勤有疫病防范,经费落实,活动服务安排等等,使每项工作落到实处。本学期领导干部立足本职岗位,以高尚的师德、主动的服务,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加强学校的目标管理和制度建设。
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管理制度10项,岗位职责9项,加强了堽城镇中心小学管理制度,建立了管理档案、安全管理制度等,以此强化了学校的制度建设,取得良好的落实效果。本学期依据县教育局、镇教办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制订了《2010年目标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四)认真抓好党的建设工作。
重视党支部对全校教师思想意识的领导,认真组织党员教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科学发展的理论武装人、教育人、激发人,党员撰写了学习心得,使得事业心、责任心更强;组织全体党员同志开展了一日慈善捐活动;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激励作用,经常与教师进行交流谈话,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工作,2009高衍河、张先强两位同志为预备党员。多位同志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学校积极实施校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工作,2010年春节对离退休教师进行逐一走访慰问,学校少先队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发挥作用。
(五)努力开创踏实的工作作风。学校领导干部都亲临教学第一线,坚持上课,坚持听课指导。学校政领导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工作计划性,坚持“一看、二听、三谈、四干”的工作作风。事事以身作则,处处带头苦干,真正起到领导作用、示范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
(六)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始终是我校一项重要任务。要求老师做到的领导干部要先做到,要求领导干部做到的校长要首先做到,领导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始终起带头模范作用。树立了“育人为本”、“让教师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的理念,本20多位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学习了先进教育理论和新课改精神;本高校长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校长培训班赴东北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刘校长参加了县局组织的校长培训班,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师德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使领导班子成为“团结、协调、民主、创新”型集体,实现学校管理讲规范目标,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为我校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学校师德教育工作(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重视师德学习,树立教师新形象,办好社会满意的教育,争做人民放心的教师为主题的师德培训。落实教办提出的“学校管理高层次,育人环境高品位,设施建设高标准,教学质量争一流,学生发展高质量”目标。2010年3月8日,我校举行了“
三、八红旗手”的评选工作,女职工踊跃报名、积极参与,最后经层层选拔,评选出十名校级“
三、八红旗手”,孙丽锋老师获得县级“
三、八红旗手”称号。通过此项评选活动,极大促进和提高了全体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2009年12月份,我校举行了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评选活动,学校评出了5名校级“先进个人”。2010年3月黄凤杰老师代表学校参加镇级评选,荣获“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先进个人,为全校教师树立了一个师德楷模,我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取得可喜成绩。2009年10月,我校潘华教师获得镇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为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全校树立了榜样,增强了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
三、学校教学工作
(一)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我们以开展双高工程活动为契机,切实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
1、学校向全体教师提出了新学年的工作目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促使全体教师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
2、严抓各科教学计划的落实。学期开学后,我们便严抓各类计划的制订,保证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可行性,确保了本学期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学校认真落实县镇教学三环节指导意见,深入课堂抓过程,研讨活动抓改进,落实考评抓评价,在全校形成了抓好教学三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1)通过网络平台认真学习镇县三环节指导意见,人人摘要并写出心得体会。
(2)学校把印制的预习提纲、课堂效果检测题分发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做到人手一份,增强预习和检测效果;印制预习情况和课堂效果检测表,按课时足额发放到每一位老师,方便了老师们的信息收集。学校定时检查备课及信息收集表,将结果纳入业务考核,学校领导不定时推门听课,监测三环节落实情况。
4、加强教学质量过程.平时教师及时进行单元测试和考查,搞好等级统计,及时进行质量分析,上好矫正课,通过了解教师教情况和学生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期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搞好质量检测。
5、实行教学常规月查月报制度,并以教学信息交流的形式及时反馈给每一位教师,同时提出整改意见。
(二)以教科研为先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育人质量
1、我校继续以科研先导,争创现代名校为目标,努力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指导。注重发挥“课题带队伍,科研促教改,研究促质量”的整体效能,不断浓郁我校的科研气氛,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科研的参与者,教改的实验者。目前我校共有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一项,县级课题一项,镇级课题三项,学校定期召开了实验教师座谈会、开展了课题教师观摩课活动,及时了解了课题进展,验证实验成果。
2、加强听课活动,坚持外出学习汇报制度。积极参加各地组织的教学活动,广泛了解教改信息,返校后要及时汇报,以供更多的教师学习提高。本学期我校按上级要求安排教师参加了学科培训、观摩优质课等活动,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学校,提高了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3、创新教研方法。立足于“为了学生”、“基于教师”和“在教师中”的原则,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为重点,积极开展“说——讲——测——评——思”、“三课两评一反思”等多元化校本教研活动。努力实现科研重心下移、中心转移、课题研究前移,提高研究的实效性。2010年3月30日,我校组织了五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4月8日,我校承办了镇级语文、品社、英语三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评活动的开展,不但加强了教学研究、总结了教学经验,而且培养骨了干教师,进一步推动动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德育工作
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落实教办提出的“学校管理高层次,育人环境高品位,设施建设高标准,教学质量争一流,学生发展高质量”目标。2009年10月,我校在全校学生中也开展了评选“十佳少先队员”的活动,并评出了十名“十佳少先队员”;2009年10月,王心言同学获得“县级优秀少先队员称号”。2009年4月,杜心如、徐林林、董方旭三名同学获得市级优秀学生称号。殷慧妍、王一宁、颜世浩、潘琪、侯佳琳、颜琪六名学生获得县级优秀学生称号。2009年9月召开了各年级家长会。会上,班主任介绍了学校教学设施、任课教师及学生学习情况,而且请众家长观看了学生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让学生送给家长一封信,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上台发言,向各位家长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家长也作了相应的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作总结性发言。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如何发展学生完善个性”等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话题。家长反应强烈,纷纷发表议论,并对学校表示了衷心感谢,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想法。2010年2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受到各位家长的大力支持,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以学科考查为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学科潜能。本学期我校组织了英语口语交际比赛、数学口算比赛,借此激发学生提高学科本领的积极性。
2、根据阳光体育活动的安排,围绕让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的目标,我校举行了校级春季运动会、学生特长展示、学生跳绳比赛、师生乒乓球比赛、师生冬季长跑比赛、庆元旦师生书画展等活动,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六、后勤工作 在县教育局、镇政府、镇教办的关怀下,完成学校基本设备设施的创建。
本学期还清部分基建及维修欠款;为满足教学的需要,购置了卫生及体育器材,更换和添置教师办公室电脑10台;完善校园网络。改善办公条件,更换了部分教师的写字台,使办公条件温馨化;进行新教学楼的规划,新修建了4个乒乓球台,绿化美化设施;添置课桌椅,完成操场整修、及教学楼多处维修。所有项目实施做到公开、公正,加强财务管理,严格工作纪律和操作规范。构建节约型社会,重视水电的使用和公务管理,加强对教师的勤俭节约教育,增强师生的节约意识。
总之,本学期在县教育局、镇政府、镇教办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任务。但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如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学生活动开展受到限制;管理人员及教师教育水平还需提高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改正。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结合我校教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我校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
堽城镇中心小学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