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是首次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作为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八大任务之一,并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及“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并提出新举措,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风格建立起来的政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继承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创新者。贯穿中国共产党建党90余年的一条主线,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更把“以人为本”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应该强调的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能力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摆不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高高在上、漠视群众;有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是真正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而是置群众于“被服务”的境地;也有的把个人名利看得过重,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热情,甚至跌入贪污腐败的泥坑;在个别部门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违背群众愿望、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提醒我们,加强宗旨观、群众观、权力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一项必须抓紧抓好的重大任务。
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举措,就是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一项新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执政的条件下,党必须忠实地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核心价值观,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党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然,做好群众工作,既要有一种热情但同时又有一个工作本领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随着国际间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与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仅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鉴于此,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强调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就是要将决定权和选择权交给群众,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抓起。
因此,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集群众,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一是把做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二是把依法办事与带着感情做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四是把发扬优良传统与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起来。五是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政党也好,一个政权也好,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亡。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政权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历史上历代统治者的更替证明了这一规律。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全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增强忧患意识,从化解执政风险和巩固执政之基的高度,来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荣臣)
以人为本: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只有真正把实现、保障和发展人民各方面的需要和权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作为衡量是非得失、成败功过的标准,才能真正体现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立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李慎明)
执政为民:
党的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人民,是人民的委托。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验。“执政为民”就是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生活幸福。党的执政能力,说到底,就是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能力。(
第二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它的实践价值。这些年来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我们经受的磨砺很不平凡,既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又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既面临非典疫情、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灾害和风险的严峻考验,又面对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大事和喜事的能力检验。我们党带领13亿人民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大幅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有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新风貌和新形象,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恢宏答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丰硕的实践成果、生动的发展事实,包括伊春新林区建设和转型发展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在发展目的上,坚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强调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必须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内涵上,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强调要在注重搞好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全面进步;在发展路径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的统一,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发展模式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调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在发展方略上,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强调要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在发展动力上,坚持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强调要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以制度创新不断为发展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在发展依靠力量上,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把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就在于它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指明前进方向。
三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深入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科学发展观在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彰显了真理的光辉。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事实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矛盾问题逐步破解,关键环节渐次打通。着眼解决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突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突出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着眼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突出强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等。科学发展观在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彰显了理论指导的力量。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群体多层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空前增大。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为自身创新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强调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制度,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惠民工程,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伊春林区“三次创业”和“转型跨越”。奋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是省委、市委立足伊春基本市情,总结发展实践,借鉴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伊春林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伊春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从有利条件来看,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振兴、优化产业结构开辟了广阔前景。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给伊春林区开放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要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深刻领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主题,“深入观测落实科学发展观 奋力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把握跨越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刻领会重大成就,增强跨越发展的信心决心;深刻领会奋斗目标,明确跨越发展的重大责任;深刻领会战略任务,找准跨越发展的科学定位;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信心、埋头苦干。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创新的精神谋划好经济发展和其他各项工作,牢固树立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激流勇进的竞争意识、迎难而上的拼搏意识、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扬长避短的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夯实基础、强化保障、拓展空间、壮大实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不断推进富裕和谐新双丰建设。
第三篇:小组讨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①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低、多层次又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要实行按劳分配,而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②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要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各方面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和分配。两种收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不同,因此区分二者首先要看是哪一类经济形式再作判断。(3)对比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①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的性质: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内容与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原因: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4)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包括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3)原因: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图示:
如何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分配:
1、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税收调节和整顿收入分配。(低、中、高、合法、非法)
4、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5、个性问题:
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 区域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区域差距
第四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尚不完善,但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更为繁重,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的机会也更多。大力发展农村保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参与农民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为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应有贡献。
充分认识加强农民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社会保障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必须着力补长这一“短板”。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我国城乡社会保障资源配置不均,占总人口43%的城镇居民享有80%的社会保障,而占总人口57%的农村居民只享有20%的社会保障。必须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切实重视和加强面向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我国约有1.4亿农民工、4000万被征地农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其数量还会扩大。只有着力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才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时,加强农民保障能力建设,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风险保障,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任务,将结束数千年来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历史,化解农民生存发展面临的各类风险,使农民贫有所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灾有所救,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以发展农村保险提升农民社会保障能力
近年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把发展农村保险作为履行社会责任、服务“三农”的重大战略举措,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今年9月,完成农险保费收入12.5亿元,累计承担农业风险责任2408亿元,在提升农民社会保障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协调。发展农村保险,不能仅从自身业务发展的角度考虑,还应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此,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在发展农村保险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各级政府沟通协调,了解政府在加强农民社会保障能力建设方面的难点和需求,争取政府在宣传引导、沟通协调、组织推动等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规避农业灾害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近年来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经营,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保险经营方式,实行保本经营,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
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开发新型农村保险产品,先后在河北保定与当地交管机关联合开展“保险服务网”、“交通安全网”双网建设,在山东与当地公安机关合作开展农村社区治安保险,在全国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进一步发挥在农民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树立保险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服务的观念。发展农村保险,必须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将科学分析影响农村保险发展的各种因素,借鉴国际经验,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不断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尽责出力。
从为党和政府分忧出发,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借助商业保险资源和保险机制优势,有效补充或替代政府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增加农民保障的制度供给,降低农民保障制度运行成本。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将积极协助政府建立健全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力度,并广泛参与农村社保体系运转流程,减少农村社保部门机构设置和运行成本。
从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出发,找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发展农业保险、参与农民社会保障能力建设,根本目的是履行好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将对农村市场实行保护性开发,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方面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保本经营,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封闭运行,农业保险当年的资金盈余全部用于下一的保险给付或农村地区的保险基础设施建设。
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强化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是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的基础。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将积极做好调研工作,及时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保障困难,把保险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努力使农村保险产品做到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投保简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第五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在加强支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基层党支部是我们党的细胞,是不可或缺的组织基础,通过我们的努力,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是保持和发挥党的先进性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在新形势下怎样做好支部工作,我们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明确支部工作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大胆创新,积极创意是争“五星”,创“五好”切实加强支部组织建设的重要前提。
市直机关党工委开展的创建“五好”支部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的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市总工会机关党委按照“五好”支部的要求,开展的以绩定星、按星评优的星级考评为主要内容的争创“五星”级支部活动,是加强支部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创建“五好”支部活动在市总工会机关的具体化,这两项活动是新时期加强支部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
作为基层支部,我们把建设“五好”支部作为支部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努力按照“五星”级支部评选的量化标准,积极创意,把建设一个好班子、培养一支好队伍、养成一种好作风、构建一套好机制、创造一份好业绩落到实处。联系工业工会的实际,我们在加强支部组织建设中着重把握四个要点:一是严格按照选举程序按时换届,配好支部班子。由担任行政副(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职(或相当于行政副职级)的同志任书记,发挥其在资历、经验、能力方面的优势,支委中配一名优秀年轻同志,把支部工作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平台,以老带新,做到老中青相结合。二是把机关党委创建五星级支部的标准,转化为对党员的要求,突出党员的主体作用。机关党委制定星级支部的考评标准,有五个大项28个小项每年对支部进行星级考评,我们就把考核的标准细化为对党员的具体要求,如用学分制督促每位党员按时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参加党课报告会,撰写学习体会;机关党委规定各支部每月15日前交纳党费,我们要求党员在发工资当日就自动把党费缴到小组长处;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参加机关党委举行的各项活动,如机关举行反腐倡廉征文评比选拔,支部就要求每位党员撰写征文,并在支部大会交流演讲后选送机关党委;在作风建设实践活动中,为增强服务意识,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轮流值日,利用业余时间承担打扫楼面盥洗室清洁卫生的工作。三是改进“三会一课”的形式,充实新的内容,增强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支部建有两个党小组,退休党员每月一次集中活动,在职党员结合政治学习和行政办公会每周召开党小组会,重要事项召开支部大会。在创建文明机关活动中,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党课教育,组织党员到钱江新城参观城市阳台和市民办事中心,到油漆公司听取公司董事长关于创造洁净工作场地的经验介绍,请杭州锅炉集团有限公司“知识型职工标兵”蒋兴权同志,介绍他爱岗敬业,当个好工人的事迹。四是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工作台帐,力求基础工作扎实有序。支部工作也要有序管理,制度和台帐不仅反映了支部工作状况,也体现了支部工作的水平。几年来,支部日常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活动有方案,工作有台帐,减少了工作的随意性,年底在支部大会上,向全体党员通报全年的工作,接受党员的评议。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五好党支部事迹材料》相关的文章。
二、积极发挥党支部组织、协调、督促功能,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是争“五星”,创“五好”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重要任务。
争创五星级支部,其内涵是要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党章的规定,要通过支部的各项工作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我们逐步形成了几项工作机制。以日常学习制度和政治学习积分考核制度结合公务员教育培训学分制形成了政治学习及考核机制;以三会一课、支部主题活动制度和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形成党员教育活动机制;以双争双评、公务员考核结合机关内部综合考评(满意单位评选)形成监督考核机制。
几年来我们基本做到:一是根据机关党委的安排,组织好党员日常的政治理论学习,支部每月制订学习计划,每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督促党员安排好工作参加机关党委举行的党课和报告会、观看电化教育片等活动,XX年本支部党员参加上述的各类学习活动出席率达到98%以上(因工作和身体原因请假除外),撰写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人均两篇以上,全体党员都参加了市直机关干部十七大报告学习测试题和机关党委举行的创建文明机关知识竞赛,无一人缺席。二是认真组织党员开展三联系活动。市总工会去年在生活品质之城大讨论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提出了在机关内“建立‘三联系’制度”,规定机关每位党员和干部,确定一个企业一名职工和一户困难家庭,每季度联系一次。为落实这项制度,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联系树立工会干部新时期五种新形象的要求,学习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深刻领会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作风,支部制订实施方案,落实联系单位和人员,具体实施中,每月召开会议,进行小结,交流汇报。一年来,支部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今年市总工会召开的作风建设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三是积极组织党员参加机关内外的各项公益活动,把组织好每一次活动都当作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党员作用的现实行动,把无形的正确观念融入有形的活动中去。支部除了组织好党员积极参加每一次春风行动、慰问困难家庭、送清凉、广场为民服务,扫雪抗雪灾等大型活动外,还选派党员参加机关党委组织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在为劳模休养体检服务中,参加服务的两位同志细心周到,对老劳模扶上搀下,受到市总相关部门的表扬。在今年的抗震救灾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支部全体党员包括退休老同志交纳捐款、特殊党费和特别工会会费达19420元。
三、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全局,实现让基层满意、让职工满意,是争“五星”创“五好”切实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重要目标。
围绕产业工会的中心工作,努力为工会机关的全局服务是我们支部工作一贯坚持的原则。支部在围绕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中,主要发挥了三个作用: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行动,积极贯彻市总工会和本产业工会工作思路和决策的作用,为完成产业工会工作目标提供政治思想保障。二是营造正气向上、氛围和谐、团结协调的工作环境的作用,促进全体党员干部心畅气顺,工作形成合力。三是组织党员参与产业工会工作思路、重大活动的决策和实施的作用,较好地激发了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五好党支部事迹材料》相关的文章。XX年以来,支部组织党员开展了“创造一流业绩,奉献在岗位”的竞赛活动,根据市总提出的“三大工程、一项建设”的要求,围绕本会每年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积极创新,努力为基层服务,在参与企业改制搬迁,解决改制遗留问题,维护职工权益,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如率先提出并实施工会会员评议基层工会工作,让基层工会接受会员和职工的监督,促进基层工会为职工服务的意识,为职工和会员群众办了许多好事、解决了许多难事,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这一做法被全总领导充分肯定,作为经验予以推广;积极推行会员优惠待遇制度,极大的激发了外来务工人员要求加入工会的热情;实施职工素质工程,选聘职业技能带头人,举办职工技术论坛、举办工会主席“学习新知识”系列讲座;研究指导职工持股会的运作和管理,使职工持股会股权在企(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业再次改制中得到有序调整有序退出,受到基层党政工的认可,职工的欢迎,得到中国机冶建材工会领导的肯定。还开展职工生活后勤保障工作试点,为职工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通过与公司行政联合开展“安康杯”竞赛,降低了事故隐患,确保了企业生产安全和职工的生命安全。
工业工会的各项工作得到公司党政领导充分肯定,在市总工会内部开展的满意单位评选和综合考评中连续五年被评为满意单位和优胜单位。
在争创五好支部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制度、机制、活动和管理,在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和制度建设,着力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在市总工会机关连续三年考评为五星级支部,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离五好支部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创新,坚持以党员为本,不断提高支部工作水平,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五好党支部事迹材料》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