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终稿)

时间:2019-05-14 05:2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终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终稿)》。

第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终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县政协重点课题调研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一三四八”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三大目标”,把我县打造成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下简称“文化基地”),县政协常委会根据2010年度工作安排,组织由部分政协常委、委员,以及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出版(体育)局、民宗局、旅游局、建设局、经贸局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在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带领下,分成6个小组。于4月下旬至7月下旬,对文化基地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听、看、谈等形式,分别听取宣传、文化、民宗、旅游、建设、经贸等6个部门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实地走访县内有关部门、乡镇,了解情况;考察省内泰顺、文成、苍南、平阳、武义、松阳以及福建省蕉城、福安、霞浦、福鼎等10个县(市)的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有选择地考察了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自治县前列的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化工作。根据调研方案安排,7月19日举行由县政协主办、县民宗局协办的“2010政协畲族文化发展基地论坛”,会上6个调研小组的调研报告以及12篇专题论文进行交流,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热烈讨论,集腋成裘,达成共识,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的现状与成就

畲族文化的挖掘、弘扬和发展工作历来受到县委、县政府的 高度重视。特别是2008年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8‟53号)对我县提出,要实现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的战略目标后,更把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承担起畲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重任,全力打造文化基地。

(一)保障文化基地建设的法规和组织基本建立

近年来,我县在推进文化基地建设过程中,努力做好法规和机制建设工作。2008年,出台了《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2008-2012)》,在宏观上对文化基地建设蓝图进行描绘。同年,出台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实施方案》等文件,使我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章可循。2010年,制定《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立法形式,对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

与此同时,成立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办公室,负责文化基地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设立畲族古籍办,对畲族文化进行全面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开发。成立立法研究室,负责研究民族立法工作。其它一些部门单位还根据畲族文化发展的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民族中学的民族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等。

法规政策的出台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为文化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支撑文化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工程有序推进 我县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把人才培养作为支撑文化基地 建设的基础工程抓落实。投资2.6亿元,实施“一扩两建四迁”工程,使城区民族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整合。同时,出台《关于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意见》,鼓励学校积极创设载体,做好民族教育的特色文章,如民族中学的“民族体艺的开发与研究”、鹤溪民小的“畲族文化传承”等。并且编印《景宁畲族语言简本》,推行“双语”教育,建立“畲族语言培训基地”,促进畲族语言的传承与推广。

我县一直把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作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目前,已建立少数民族专业人才信息库和少数民族乡土人才库,对少数民族人才在项目申报、活动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培训网络,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制订出台《关于培养、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意见》,大力培养民族干部。

(三)展示文化基地建设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县委于200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畲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 “六个一”文化项目改造工程。目前已编制完成《畲族文化古城保护方案》,鹤溪镇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并完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的前期工作;完成封金山寨建设,复兴西路街道民俗化立面改造和畲族风情休闲景观带改造;建立了以双后降、周湖、东弄等畲族村为中心的原生态畲族文化保护 区;完成了金丘、吴布、岗石、深垟等四个民族特色村的建设任务;大力推进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于一体的畲族文化中心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注重畲族元素在县城入口及各主要街道的灯箱广告和大幅宣传广告牌上的运用。

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全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有线电视通村率达96.4%,县电视台开设了《畲语新闻》等节目,积极推广畲语和介绍畲乡风土人情。22个乡镇(管理区)中,目前有3个乡镇建成文化站办公用房,另有12个乡镇在建,并拥有畲乡书屋4个,文化活动场所6个。254个行政村中有83个村设有村级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县文广出版(体育)局下属文化馆、畲族民间文化艺术团等文艺演出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扶持鼓励大际、英川等7个民间剧团和79个农民业余文体团队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

(四)展示文化基地建设的丰硕成果不断涌现

强力启动重大民族文化活动和重大文化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效,为文化基地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大力打造“中国畲乡三月三”等节庆品牌。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举办风情节,把畲族民间传统节日提升为政府主导的重大文化活动。从2004年开始,以“中国畲乡三月三”为品牌,走上品牌化之路。近年来,不断扩大文化内涵与载体设臵,增加全国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民歌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借助中央电视台 “乡村大世界”、“激情广场”等平台,把“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推向全国,全方位展示畲乡发展成果,展现文化基地魅 力。

积极推进畲乡文艺创新发展。我县创作的《畲娃球梦》、《彩带歌》、《敬酒歌》等多项作品在全国获奖,其中《畲山风》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荣获创作、表演双金奖。1994年,我县代表浙江省组团赴日本参加“环日本海国际民间艺术节”,踏上了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之路。2009年创作的大型畲族歌舞《千年山哈》(原《诗画〃畲山》)在“中国畲乡三月三”、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开幕式上成功演出。

深入实施畲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8年以来,先后开展4次大规模的文物征集活动,抢救征集畲族文物1100多件,整理形成文字资料230多万字,建立起民族文化数据库,实现永久性保存。成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民族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实行传承人认定和传承补贴制度。《畲族民歌》、《畲族三月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蓝陈启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此外,拥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9项,省、市级传承人各8人。我县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被定为浙江省首批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中国畲乡之窗”被命名为浙江省畲族文化遗产经典景区。

畲族文字出版事业得到较好发展。近年来,出版发行了《畲族历史与文化》、《景宁畲族语言简本》、《畲族民歌》、《布谷闹春》、《畲山之风》、《魅力畲乡》、《景宁畲族古籍目录》、《景宁畲族民间故事专集》、《鹤溪古城》等系列研究弘扬畲族文化的书籍。同 时,《景宁畲族百年实录》、《景宁畲族风俗》等书籍正在征编中。

此外,还实施畲族干部服饰日等活动,以进一步营造畲族风情氛围。2008年,我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五)推动文化基地建设的相关产业正在兴起

以旅游业为主导,打造畲乡旅游及文化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畲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风情旅游景点建设精品化。出台《关于加快畲乡风情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高起点规划,将整个畲族文化的特色整合融化进畲乡风情旅游中。2008年以来,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中国畲乡之窗4A级景区,同时完成了大漈风景名胜区创建4A级景区前期工作。此外,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旅游人次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旅游产业逐步壮大。2009年,我县分别荣获 “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和“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称号。

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它文化产业也得到较好发展。已建立起包括畲族服饰加工、畲族手工艺品加工、畲族彩带加工、畲族银饰加工、畲族山哈酒制造、畲族民间博物馆、畲族民俗展演、畲族歌舞表演等畲族文化经营单位数十家,2009年产值达1220多万元。其中“龙凤服饰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畲山凤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制定银饰产品生产标准,使畲族银饰走上品牌化之路。

二、打造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当前,我县文化基地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明显成效。但从文化基地建设的定位和要求来看,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

(一)打造文化基地的基础还不够强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畲族历史文化底蕴相对不深,在支撑文化基地建设上仍显吃力。一是经济基础薄弱,影响规模投入。从民族文化发展较好的地方来看,财力上的大规模投入是前期工作的主要共性。如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点旅游项目投资额近100亿元,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单花腰傣项目就投入2亿元。而我县2009年生产总值只有2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7亿元,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难以支撑一些大手腕、大投入的项目,政府投入与建设需求的矛盾非常明显。二是文化基础相对不深,底蕴支撑相对乏力。我县畲族虽然有1200多年的历史,但畲族绝对人口只有1.8万人,仅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2.4%,占全县总人口不到11%,且设县只有26年,民间文化底蕴相对不深。而福建福安、霞浦、焦城等地的畲族人口都在5万以上,且畲族历史更加悠久,很多畲族人口集聚的村都有宗祠、展览馆等,民间藏品丰富,传统习俗保存较好,各种节庆、集会自发开展,他们的民间历史文化底蕴比我们要更加深厚。加上我县畲族传统的文化生活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畲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使我们在民族民间历史文化底蕴方面所得到的支撑力减弱。

(二)打造文化基地的思路还不够清

虽然在《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中基本明确了文化基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但对这个发展目标如何定位还缺少理论上的明确阐述,对指标体系也还没有详细规划。特别是对文化基地目标的实现要做些什么工作、走什么途径,以及如何评价等缺少系统研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和规划。造成对部门单位在文化基地建设中该做什么,怎么做缺乏权威指导,让一些部门单位感到无从入手、难以着手。

(三)打造文化基地的人才还不够足

1、理论研究人才缺乏。一直以来,没有形成一个对畲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固定群体,特别是畲族自身这方面高水平的人才极少,造成我县目前还没有一批系统、全面的民族文化理论研究成果。

2、民间传承人才缺乏。由于经费不足,年轻人大量外出,民间非物质传承人年龄普遍较大等原因,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畲歌、畲舞以及传统手工艺、风情习俗等面临失传危险。

3、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文化产业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多数是企业法人代表本人,企业难以有效治理和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文化创意方面,更缺乏先进理念,创新模式的人才,如文化节目编导和演艺人才的缺乏,使一些游览观赏和参与性旅游项目难以开展。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队伍整体素质 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以及文化干部“专职不专”等,难以适应时代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打造文化基地的合力还不够大

1、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部门单位没有从文化基地建设是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来认识思考和落实工作。甚至认为文化基地是一个软性的务虚工作,不象“全国十强”、“基本小康”目标是硬杠子,只要时间到都会通过验收。还有的认为文化基地建设是阶段性工作,是基地办的事情,与已无关,工作上存在一定的被动。殊不知文化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基地办只是牵头单位,需全社会合力推进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

2、机制还不够顺畅。由于文化基地建设中各相关部门单位应承担哪些职责没有明确规定,一些部门单位还是从自身的工作重点出发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各自为政情况。县里也没有明确地将这项工作列入对部门单位和乡镇的年度工作考核中,推力相对不足。而基地办作为一个科级单位,在协调整合上有一定的难度,部门之间协调不到位现象还存在。

3、配合还不够有力。有的部门单位本部门单位利益至上,怕过多参与文化基地建设带来工作麻烦和工作压力,对交待的工作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支持配合力度不大。一些群众对工程项目的开展,在政策处理等方面漫天要价,影响工作进程。对政府部门开展的文物征集等工作不信任、不配合,影响工作成效。

(四)打造文化基地的氛围还不够浓

1、畲族特色氛围不浓厚。一是视觉冲击不强。在建筑、基础设施、户外广告、文字图案等跟群众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上的畲族元素体现并不明显。日常生活中难见畲族干部群众和服务窗口人员身着畲族服饰。其它的,如“畲族工艺品展销一条街”、“畲族风情娱乐总汇”等畲族特色风情展示点还是空白。二是听觉感受不浓。县城大街小巷、景区、景点以及广播电视上几乎听不到优美动听的畲族山歌,导游人员、酒店服务人员,甚至一些畲族干部群众基本不会讲畲语、唱畲歌。三是感觉体验不深。畲族饮食没有系统开发,难以感受畲族礼仪别致、风味奇特的饮食文化。同时,畲族生活体验场景不多、风情习俗不浓、畲族工艺品不丰富、畲族乡村文化活动不活跃等。由于特色彰显不够,导致对外吸引力不强。

2、民间参与活动不广泛。全民参与文化基地建设的氛围还没有形成,畲族年轻人大多不愿穿畲服、讲畲语、唱畲歌、跳畲舞,更不用说热心组织开展畲族民间文化活动。造成畲族文化活动缺乏民间自发性和民间自娱性,与福建省宁德等地的民间畲族对歌、畲族舞蹈活动,以及附近的“竹柳新桥”畲族三月三歌会相比较,我县畲族文化活动的民间性、群众性、广泛性、持久性差距甚大。

3、宣传造势效果不明显。虽然我们的舆论宣传力度在不断加强,知名度也已经较大。但从实际上看,宣传的舆论势头还较弱,还是停留在官方为主;宣传影响面还较窄,重点主要在丽水市内,以及上海、杭州、温州等几个城市;宣传的载体还是较为 单一,如没有专门的畲族文化网站等。宣传的技巧还是较为简单,还缺乏高水平的宣传策划,真正起到影响性、广泛性的宣传事件还是非常少。特别是在“中国畲乡”主品牌内涵提炼及品牌形象、品牌标识、品牌口号设计方面还没有系统策划研究,更不用说进行全面系统的宣传。

(五)打造文化基地的产业还不够大

1、畲族文化旅游化开发项目不多。畲族文化与旅游结合及产业化运用较为肤浅,主要还是停留在几十年不变的婚嫁习俗表演上,仅结合畲族山歌、少量的舞蹈和民俗、生活谜语等内容,形式和内容也十分单一。大量的畲族文化及畲乡民俗文化,如祭祀节庆、农耕狩猎、畲医畲药、传统工艺、茶艺饮食文化和畲族体育活动等未在旅游产业中开发运用。

2、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大。传统工艺品产业人才缺乏、研究开发不足,企业规模小、档次低,还是以作坊式加工为主,未能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对民族特色工艺品和土特产品没有优惠政策给予扶持,没有安排专门的发展资金,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发展后劲不足。

3、畲乡旅游购物集聚中心建设不快。当前仅有大均、大漈两个景区个别商店有旅游商品可购买,以及世纪鸿宾大酒店附近有较为集中的农副产品可供选购,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结合旅游而兴建的购物中心。作为旅游目的地,“购”的环节相对薄弱。

三、加快实现文化基地战略目标的对策与建议

打造文化基地,必须立足景宁实际,以国家级的视野,按照 “畲族文化有形化、文化载体项目化、文化成果精品化”的要求,高起点、高规格来策划、实施文化基地建设工作。真正把景宁打造成全国畲族文化的源发基地、传承基地、展示基地和体验基地,以全面带动和推进景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引领,制订规划,统一思想

打造文化基地,规划要先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结合全国及省、市、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尽快编制出台科学的总体规划。通过设定目标、原则、政策、程序、任务、步骤等,规划文化基地的全面建设和统筹发展。

1、明确发展目标定位。立足全国定位,综合考虑畲族的历史社会变迁、文化习俗特点、人口规模分布,畲族自治县的特殊地位,以及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现状,可把文化基地建设目标用24字定位为:“特色明显、氛围浓厚、设施完善、产业振兴、发展和谐、地位突出”的国家级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2、明确指标体系构建。要通过规划制订涵盖反映以畲族文化为核心的畲乡文化保护、研究、开发、展示的指标体系;反映将畲族文化转化为畲乡经济的效率指标体系;反映以环境保护为主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反映民族团结、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及区域发展等情况的社会人文指标体系。

3、明确短中长期目标。以2012年为界点,明确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主要是明确各阶段做什么,通过什么步聚实施。争取2012 年以前为文化基地建设搭建起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立足文化基地长远目标,用科学发展观来规划中长期的目标任务。

4、明确阶段重点项目。我县的经济社会基础和人文历史基础决定,文化基地建设必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规划一批重点发展项目优先实施,以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文化基地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根据我县的经济实力等因素,明确各阶段需集中力量建设的重点项目。

(二)理顺关系,健全机制,形成合力

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推进文化基地建设的基本动力和保障。

1、健全完善领导和协调机制。建议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以县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等县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文化基地办,负责统筹协调,形成各部门单位、乡镇、管理区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围绕各自具体职责和工作目标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氛围。

2、健全完善投入和开发机制。用足用活民族自治地区政策,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出台对畲族文化研究和运用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多主体、多形式的文化发展投入机制,突出对畲族文化的研发,在人员安排、经费落实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成果转化方面加大考核力度,确保研发工作出成果。要注重发挥社会研究力量和引进外智相结合的模式,大力扶持发展民间化研究团体和市场化文化创意、设计、推广等研发机构和中介机构,发挥好社会力量。

3、健全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将各单位的文化基地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列入县委对乡镇和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督促相关工作的高效落实。建立完善文化成果的评价机制,通过举办畲族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如出版书籍,发表著作)的评比工作,力争使一批文化精品能脱颖而出。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有关单位和群众特别是畲族群众从事畲族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及创新工作,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励精图治,夯实基础,营造氛围

打造文化基地非一朝一夕可完成,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循序推进。

1、做好畲族村落的保护工作。重点是发挥好鹤溪镇历史文化名镇在畲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应用展示中的作用,关键是做好环赤木山一带,以及渤海安亭、郑坑吴布、东坑黄山头、外舍岗石等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工作。并结合各村优势,确定保护传承重点,做到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努力把畲族原生态村落建成畲族文化传承的阵地,展示的窗口。同时,要抓住农民异地转移时机,将纳入移民对象的畲族人口集中安臵,以利于畲族文化的传承。

2、做好文化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是重视基础教育。编印适用全县中小学校的地方教材,在全县中小学校开设以弘扬畲族文化(语言、体育、艺术等)为内容的地方课程,从源头上培养人才。二是引进一批人才。面向全国,迅速引进一批对畲族文化有 研究的人才,如全国各地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其它一些专家学者为我所用。三是带出一批人才。建立起文化传承传帮带机制,一方面为文化传承人创造条件,从政治、经济、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扶持,另一方面在带徒弟、授技艺上定指标、下任务、给考核,以促使他们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四是送出一批人才。组织本地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管理人才、商贸人员等,到其它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较好的地区,通过挂职煅炼、学习考察、学术交流、文化合作,以及参与商贸活动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拓展发展思路。

3、做好畲族餐饮的开发工作。总结开发畲族的茶文化、风味小吃文化、大餐文化,把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畲族餐饮,在星级以上酒店和畲家乐推广。让游客体验喝茶文化(喝三道绿茶,聊畲族文化),品风味小吃文化(喝茶,吃腌菜,看文艺表演),吃婚宴和迎宾宴大餐(吃畲菜,饮畲酒,对山歌),在整个畲族饮食的开发中,要特别注意畲族菜系列、敬酒文化、饮食器具、环境布臵的开发工作,真正让游客在享受畲族饮食的过程中,体验特色浓郁的畲族饮食文化。

4、做好畲族服饰的推广工作。建议尽快把畲族服饰元素融入中小学生的校服中,进行大力推广。同时在行政事业服务窗口和窗口服务行业中率先推行畲族服饰的工作服。此外,加大畲族服饰创新开发力度,特别是要尽量多开发美观实用的日常畲族服饰,以供选购。

5、做好畲族语言的传承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开设固 定栏目,定期播出学畲语的节目,以营造全民学畲语的良好氛围。同时,根据旅游发展需要,提炼出几组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的畲族生活语言,以推广普及。制定畲语的推广计划,举行畲语培训班,可按先不会畲语的畲族干部,其次是窗口单位、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再次是行政事业领导干部和其它群众的顺序分批培训考核、逐步推广。

6、做好宣传作品的创编工作。借助歌曲、宣传手册等载体宣传畲族风情,以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征集或创作一首畲族歌曲,并通过明星代言等方式唱响该歌曲。二是制作一个全面介绍畲族风情人土的影视作品,在各景区、商店播放,以营造良好氛围。三是编制一本简要介绍景点景区、畲乡特色的旅游地图、宣传手册,通过宾馆等行业向游客提供,使游客对畲乡有一个感性认识。

7、做好建筑元素的固化工作。落实牵头单位,设计提炼一系列体现畲族文化的建筑元素,由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审定后,确定“畲族建筑样式”。规定新建的民房、商品房、办公楼必须符合“畲族建筑样式”,对旧城改造、街道立面改造尤其是当前县政府办公楼改造必须按要求运用畲族建筑元素,做成精品。

8、做好文化活动的普及工作。积极挖掘畲族体育项目,争取把更多的项目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采取政府加强引导、适当补助,群众自行组织、主动参与模式,创作一些动作简单、易于推广的富有畲族特色的大众健身舞和学校、机关的课(工)间操,使之能在街头巷尾、学校推广应用。同时,在鹤溪河景观带打造一条畲乡文化长廊,展现畲乡历史文 化风貌情景。

9、做好文化产业的振兴工作。以畲族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演艺、会展、工艺服饰、农特产品的营销为重点,进行产业集群培育。一要以4A级景区建设为核心,在大均、大漈创建4A级景区的基础上,把县城、滩坑库区、炉西峡、九龙山等列入4A级景区建设规划,要鼓励扶持文化成果在旅游产业的展示运用,做强畲乡风情旅游品牌,做大风情旅游产业。二要制定出台扶持畲族传统工艺品、畲医畲药以及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畲乡传统工艺品企业的发展。当前,要加快旅游购物中心建设。三要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织推荐有条件的企业参加名优产品的评选工作,通过创品牌提高畲乡文化产业的市场影响力。

(四)高瞻远瞩,打造精品,形成核心

实现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目标,已时不我待,必须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通过优先实施一批精品项目,争取短时期内在优势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1、建设标志性的畲乡建筑。一是争创中国畲族博物馆。积极向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争取,确保把景宁畲族博物馆升格为中国畲族博物馆,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场馆展示的权威。二是新建“千年山哈宫”。以恢复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千年古刹—金仙寺为中心筹建雷、蓝、钟等畲族宗祠群,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集节庆演出、祭拜问祖、文物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千年山哈宫”。三是修复畲汉“行宫”。澄照乡际头村雷、潘两姓家族 曾于清光绪17年共建一座以供祭祀的“行宫”,据了解这种由畲汉共建的“行宫”目前全国都绝无仅有,由于现已倒塌,急需修复。建议尽快修复,以见证畲汉民族团结的悠久历史。同时,争取在高速公路出口等重要位臵建设几处能反映畲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如雕塑等。

2、打造高层次的节庆品牌。建立“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主活动由县里主办,子活动由官方逐步推向民间,由县城逐步推向景点和乡村的机制。乡村活动中特别是要把畲族民间原有的一些活动如“正月正”、“二月二”、“六月六”、“封龙节”、“招兵节”等尽量挖掘恢复起来,参考“竹柳新桥”模式由各乡镇轮流筹办,激发民间参与的热情,以丰富节庆活动内涵和提高节庆活动影响力。同时,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品会展业,把“中国畲乡三月三”等民族节庆活动逐渐向会展业转变,使其成为全国民族产品特别是畲族文化产品的展示中心。

3、举办全国性的文化论坛。成立中华畲族研究会,可借鉴世界经济问题—达沃斯论坛、亚洲问题—博螯论坛等模式,向国家民委争取,由景宁结合“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定期举办全国最高权威的畲族文化论坛—中华畲族文化论坛。借助论坛挖掘和弘扬畲族文化,吸收全国各地的研究成果,把景宁打造成畲族文化研究、创新、展示、传播中心。

4、创办国家级的文化刊物。创办中华畲族研究会的会刊—《中华畲族文化》,刊登全国畲族文化研究发展成果,畲乡景宁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中华畲族文化》刊 物打造成研究畲族文化的国家级文化刊物。

5、编辑系统化的畲族丛书。立足景宁,面向全国,组织专家队伍对畲族历史沿革、生产生活、习俗传统、家谱古籍、文物古迹、宗教祭祀、歌舞艺术、文体活动、畲医畲药、服饰工艺、饮食茶艺等进行全面的普查征集,分主题单独编辑成册,形成一套系统反映畲族文化历史的畲族丛书,成为畲族的“四库全书”。

第二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医院宣传工作

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2012年,宣传部门在学校、医院领导的正确指引下,紧紧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对外积极协调媒体,通过积极的正面宣传报道,树立医院良好社会形象。对内进一步夯实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医院内涵和品质。

2012年,我们在各级媒体发稿数量稳中有升,同时更注重宣传质量,在多个领域和层面展开突破。中央电视台1、2、4、9、10套以及新闻频道,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香港大公报、健康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及省内媒体发表(播放)稿件10000余篇(次)。

一、内宣工作

首先,我们进一步强化了为临床服务意识。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激烈,临床专家也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我们主动和科主任、医生建立联系,寻找宣传线索,挖掘典型病例,专科特色,并且和媒体进行及时沟通交流。通过宣传提高了科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我院针灸科周凌云教授发明的“眼部内刺与透刺法”、“电针眼外肌穴”方法,对治疗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复视、斜眼等眼肌麻痹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们把这一技术在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来,甚至吸引到一些国外患者前来就医。

俄罗斯的奥丽娅、以色列人的丹本卡南治疗前与周凌云教授合影

第二、进一步加强全院职工对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国内各大媒体播出宣传我院的专题节目时我们短信通知全院科主任、护士长组织收看,引导科室积极主动宣传,同时,增强了职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也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

第三、建立新闻报道奖励政策,奖优罚劣。为了鼓励全院科室积极参与宣传工作,医院将宣传工作作为临床科室加强学科建设的一项必要任务,并纳入临床目标综合目标考核评比。根据每年科室及个人宣传的质量评选宣传工作先进科室及先进个人,先进科室获得的10分奖励纳入每医院综合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系统,先进个人给予证书及

奖励。若科室出现负面报道则扣分。

第四、加强医院网络宣传力度,拓展医院的宣传渠道。

进一步加强了与好大夫网、搜狐健康网、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利用对方网络平台,积极宣传我院形象。在好大夫网上,为我院二十余个科室建立在线平台,为700余位专家开通个人网站,全年通过网络转诊患者200余人次,回复患者提问近3000余次,收到良好效果。今年在院内网开辟了“全力救治最美女教师”、“学习贯彻宣传十八大精神”等专题栏目,营造了一个学习、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的舆论氛围。

第五、配合医疗、教学、科研、护理等部门积极做好宣传和资料整理工作

主动与各科室联系,及时了解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并进行宣传报道:工作中发扬团结友爱,相互协作精神,为与临床科室撰写宣传材料、拍摄宣传片等,帮助职能科室(护理部、药剂部等)编辑出版工作简报,受到医院好评:协助各科室举办学术会议及继续教育班,参加国际国内、省、市学术活动30余场,为活动拍照、录像及宣传报道,配合医务部门深入边远乡村义诊10余次,并进行了广

泛的宣传报道。

第六、通过院内文化载体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院报、简报、网站、电子屏幕、文化长廊及各科室宣传栏的作用,及时向群众宣传医院提供的新的服务信息、专家信息等,感受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同时运用这些载体将医院发展状况、文化建设等信息传递给全院职工,营造医院良好文化氛围。

1、我们将2011医院工作总结制作成视频,突破了传统的旧模式,在总结大会上,院长做工作报告的同时,LED屏幕上同步放映视频,让全院职工耳目一新。视频

2、按着院领导的指示,我们把获得2011各项奖励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拍成照片,制作展板,在医院地下文化长廊展出。以此激励和号召全院广大职工向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学习,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医院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照片

3、在救治张丽莉过程中,出版“救治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专刊”二期,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全院职工展现了我院医护人员救治张丽莉的的精湛医术和无微不至的护理。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编辑出版了“科学发展铸就五年辉煌、齐心协力谱写一院新篇章”专版,展示了十七大以来医院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图片

第七、积极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哈医大一院院报》已出版179期,是全国优秀院报。2011年末我院承办了第五届全国文化建设学习班,来自全国50余家医院领导及同行参观了我院,对我院开展的文化建设给与充分肯定和赞誉。201

2我院荣获第四届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出院后,在院领导的指导下,我们编辑,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爱的延续》一书,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哈医大一院医护人员救治张丽莉的艰难历程,内容丰富、详实,情节生动、感人,图文并茂。书中既有对救治过程的叙述,也有一线医护人员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既介绍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大仁大爱,也表现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高尚的情操和顽强的意志,是表现医护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一本好教材。院报、简报、网站、地下长廊照片

书的照片

二、外宣工作

第一,进一步强化了新闻采访制度,规范记者在医院采访活动。医院是社会的缩影。一些伤亡事故、爱心救助、突发事件经常使医院成为媒体记者关注采访的对象,仅今年我们日常接待记者采访就达2000人次。为使这项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既协助媒体工作,又维护医院利益,我们进一步规范了媒体采访制度和流程。(流程图)

第二、建立统一发布制度,保证医院正常医疗秩序。

象香港游客吉林车祸、辽阳街路面坍塌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大批记者涌到医院了解伤员情况,我们请示院领导指派特定专家接受媒体集中采访、并以第一时间形成文字通稿介绍病情,介绍医院积极救治情况,提供给媒体。这样既配合媒体工作又宣传医院,同时维持医院正常医疗秩序。

(照片)

第三、聘请媒体记者作为医院行风建设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为医院发展建设提供建议和想法,同时增进了友谊。

(照

片)

第四、及时宣传高新技术,传播医疗信息,树立医院形象和品牌。医院中的每一个医疗信息都与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及时地借助媒介宣传医疗新技术和治疗手段,为社会和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连体婴、魏德安视频

第五 关注弱势群体和人物,塑造医院慈善、公益的社会形象。保罗 第六、利用媒体关注的事件,充分展示医院形象,提升医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如媒体大力宣传张丽莉感人事迹时,我们同时提供素材,积极宣传医院和医护人员,在整个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医护人员高尚形象。(刘延东照片等)

第七、利用健康日和学术会议开展宣传活动。今年我院举办20余次学术报告会、12个健康日活动。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义诊咨询活动。为扩大影响力和患者群,我院提前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通知社会和广大患者,并将活动内容积极报道。健康日义诊照片 如:为迎接第六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我们根据此次活动的主题“糖尿病的教育与预防”,与内分泌科共同策划了“蓝光行动”等系列活动,由内分泌科6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义诊医疗队,在我院门诊、索菲亚广场开展糖尿病防治宣传、免费义诊、发放宣传材料、点亮蓝光等一系列糖尿病宣传活动。

内分泌科的医护人员同糖尿病患者高举蓝色丝带,组成代表糖尿病患者希望的蓝环标志,组成心形图案,象征着医护人员和患者心连心,共同关系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此次蓝光行动,共免费诊治患者1500余人,发放宣传手册近5000册,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糖尿病防治和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八、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等媒介做好院外宣传。如,我院与省电视台《新闻夜航》联合开展了“夜航社区行”活动,新闻夜航邀请我院的专家团队每周举办一次进社区送健康,受到老百姓的强烈欢迎,活动从5月一直持续到9月。专家进社区活动,不但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4个视频

第九、借助媒体大力宣传医院扶贫义诊活动,扩大医院的影响力。照片和

(眼

科)

第十、围绕医院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组织、策划大型宣传活动。

如近期我们策划的以三氧化二砷发明人张亭栋老师80岁生日为契机,举办三氧化二砷造福人类40年研讨会,从而进一步宣传医院、宣传三氧化二砷对人类的贡献。张亭栋视频(2个)在活动中我们与龙广合作,从邀请专家、设计邀请函、舞台搭建、生日蜡烛、生日蛋糕、鲜花、节目等等都进行了精心策划和设计,同时邀请15家媒体莅临了晚会现场进行宣传报道。邀请函等照片

在开展学雷锋活动中,我们策划了学雷锋系列活动践行雷锋精神

1、精心策划组织“爱心送给奉献爱心的人”活动,为龙广交通台127名爱心车队队员及路况信息员进行了义诊和免费体检。前期,我们针对司机的职业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了相关的检查项目。为每位路况信息员拍照,采集信息,设计制作爱心卡。设计制作了印有“爱心送给奉献爱心的人”背景板,启动仪式上院领导将“爱心卡”发到爱心车队队员手中,持有“爱心卡”队员及其家属在我院享受就诊优先等待遇。爱心车队队员激动地说,感谢哈医大一院,我们会将这份感动和爱传递 2、2、和学生党总支联合开展青年志愿服务队到哈尔滨市福利院献爱心

3、和研究生党总支联合开展到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义诊

4、和院团委联合组织青年志愿者在门诊开展服务活动。

三、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化的时代。我们每天知道的社会突发事件几乎都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了解到的。我们看到听到的事情都是通过媒体加工、处理过的事实,即媒介化的事实。所以正确对待媒体、协调好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消除媒体负面报道、充分发挥媒体正面宣传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举例一;我院323实习医生被害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及时介入调查,定性为是一起“偶发治安案件”,凶手是“激情杀人”。但有些不负责任媒体以医患纠纷为导向错误地引导舆论。为防止恶意炒作,在学校、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下,我院立即将事件经过形成《情况通报》,通报给各大媒体,并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发布。特别是在新华社、人民网、健康报等国家级重大媒体进行客观公正报道,及时澄清舆论,控制住局面。其间,包括湖南卫视、南方周末、上海东方早报等省外四十多家媒体,以医患矛盾的角度纷纷来到医院要求采访。我们一一耐心接待并婉言谢绝,并尽量取得理解和支持。

为及时扭转被动局面,把危机事件变成医院正面宣传机会。我院积极与中央电视台联系、沟通,最终,连续两天在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做了两期专题节目,树立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视频

2012年6月我院应卫生部邀请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媒体沟通培训”并在大会上做了题为《3.23事件中如何应对媒体》经验交流,来自全国60余家部属部管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照片 突发事件小结

1、要敢于正视媒体,不逃避,一个口径,一个声音面对媒体。

2、要保持头脑清醒,掌握与媒体沟通的尺度,避免成为媒体炒做的焦点。

3、因势利导,借助媒体的优势,抓住机会,更加鲜明地树立医院良好的形象。

举例二;救治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是全国瞩目的人物,5月13日转入我院后,众多记者踏至而来。

张丽莉在我院住院的113天,积极救治的同时,我院积极开展媒体接待和协调工作,及时发布信息,有效引导舆论,共举行三十次新闻发布会。照片每天接待省内外媒体,采取集中采访、公平对待、化解媒体间矛盾、及时沟通、赢得理解的原则,既让媒体有了发稿的“粮食”,又积极宣传了医护人员的辛苦和无私奉献。我院先后接待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大公报、光明日报等省内外50余家媒体1000余人次采访,协助媒体报道10000余次,充分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经过医护人员努力,张丽莉在我院得到了最积极有效的救治。在转入北京康复之前,我院以欢送丽莉老师,祝福丽莉老师为主题,组织省内二十多家媒体参加欢送会。为我院成功救治张丽莉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让我们再重温那激动温馨的时刻。

2013年,我

四、在积极进行正面宣传的同时,全力以赴平息负面报道

在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中,以及医院各个环节工作运营中,患者经常以向媒体投诉的方式向医院施压。为此,我们宣传部门积极协调

媒体,提供真实材料,以真诚的态度赢得媒体的尊正理解和信任,从而避免负面报道的产生。全年无负面报道,避免了由此引发的医院在全国医疗界造成的负面影响。

展望2013年,我们将在学校、医院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探索宣传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严谨求实,开拓创新,为学校、医院的中心工作增光添彩、保驾护航!

第三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做好贵州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贵州省民委副主任

刘晖

有机会参加教育部召开到2009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感到十分高兴。这里,我就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情况作简单汇报和交流,以求教于各位领导和同志。

一、贵州民族语文工作的基本省情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省份,堪称少数民族语言“富矿”省。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贵州宝贵的人文资源。全省总人口近4000万,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7个,人口15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9%。在全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土家族和回族转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在全省15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900多万人以母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其中有500多万以妇女和儿童为主的人不懂汉语,有200多万人只是半懂汉语。在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通晓当地主体少数民族语言的现象较为普遍。

从上世纪50年代新创民族文字诞生后的1957-1958年,贵州陆续开展了苗文(4种)、布依文、侗文和彝文(本民族传统文字)的实验推行工作(期间还在壮族地区推行过壮文)。1959年以后,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曾一度中断。自1981年秋开始,我省民族语文工作得到恢复实验推行。推行工作由最初的几个县逐步发展到高峰时的57个县(市、区、特区)。到目前,共开办农村扫盲点6000余个,学员45万余人,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点)1350多个,学生37万余人。加上其他渠道的学习,全省掌握民族文字的人数达100余万人;民族语文课本、读物及报刊杂志近100种,出版发行300余万册(份)。

5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省推行民族语文是成功的,是符合贵州实际的,深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对促进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届省委省政府对民族语文工作十分重视。在2008年10月的全省第六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在不通晓汉语的民族地区开展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双语”教育,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林树森省长在2008年5月12日 省政府第一次民族工作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支持力度,使少数民族不但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而且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省民委认真组织学习省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既要站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高度认真思考,也要切实遵循教育规律特别是母语教育与民族教育的规律,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协同配合我省教育主管部门,探讨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及时把省领导关于大力支持“双语”教学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2008年12月初,根据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石宗源同志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主要任务分解表》的通知精神,按照我委的具体分工,语文办提出并上报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石宗源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双语教育工作的初步意见》。

二、2008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做好我省民族语文工作

一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先后到我省黔东南、铜仁、六盘水、黔南州等州、市、地调研,共走访基层单位和教学点28个。

二是开展了新创民族文字学习使用认同情况内部调研。先后在雷山的陶尧小学、凯里学院、省委党校第38期民干班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多数看法对新创民族文字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主张从民族工作大局上慎重对待新创民族文字。此项调研为民族语文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三是认真传达学习和贯彻全国民(语)委系统民族语文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4月6日 至9日,国家民委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全国民(语)委系统民族语文工作会议。省民委党组对学习贯彻国家民委“海南会议”精神十分重视。委主要领导及时听取了会议精神汇报,委主任办公会议认真组织了传达学习,研究了结合省情贯彻落实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二)认真抓好双语文教材、读物、工具书的编译出版工作

一是组织有关专家完成了苗语文(川黔滇方言、湘西方言)、布依文、彝文的第三册,苗语文(黔东方言)、侗文的第二册等6本小学双语教材编译工作:。

二是积极与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协调,对2007年所编译5本双语教材进行了审查。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审读和相关部门审定,4本双语教材获得通过,已交付出版。三是完成了《侗汉常用词典》的编著及出版工作。《侗语成语集》已交付出版。《贾理》等读物的组稿编译正在按计划推进。

(三)加强双语师资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

根据基层对双语师资的实际需要,拟定2008年“双语”师资培训计划,全年共培训双语师资351名。其中与省教育厅合作,在贵州民院民族文化学院先后举办了苗(西部方言)汉和彝汉双语师资培训班各一期,共培训学员198人;积极支持与指导基层单位开展双语师资培训,分别在松桃自治县举办了苗文师资培训班;在六盘水,市民宗局与市教育局举办了“布依文师资培训班”;从江县民宗局与县教育局举办了“侗文侗歌”双语文师资培训班。

(四)推进“民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试点工作

一是配合与指导开展“松桃双语环境建设示范区”各项工作。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民委的示范点,自2006年8月启动以来,工作成效受到了国家民委的肯定。我们继续指导做好2008年的项目论证与监督落实工作。在认真总结其成功经验基础上,经委领导签发,于8月向国家民委上报了《贵州省民委关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苗语环境建设示范区”工作情况及2008年工作计划的报告》,积极争取了国家民委对此项工作的大力支持。2008年12月上旬,我们对松桃苗族自治县“苗语环境建设示范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与松桃方面共同探讨,在认真总结前两年成绩与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下一阶段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方向,明确了今后从“苗语环境建设示范区”上升为“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区的工作思路,以期通过“双语和谐”的环境建设,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二是借鉴“松桃双语环境建设示范区”工作经验,针对我省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迫切需要加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实,结合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需要,初拟了《贵州省“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积极与省语委协同配合,共同推进有我省特色的双语环境示范点建设。

三是逐步选点探索推进“双语和谐”环境示范点建设。在继续指导抓好“松桃双语环境建设示范区”工作的同时,初步选择毕节市的大南山(苗语西部方言-汉语)、榕江县的宰荡村(侗语-汉语)、六枝特区的居都村(仡佬语-汉语)、威宁自治县的板底村(彝语-汉语)4个点,作为2008年启动的“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点。

(五)做好全省双语教学点的管理、指导、督促和扶持工作

2008年6月24日,与省教育厅民教处协同组织召开了双语教学工作座谈会,就我省使用母语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进行了认真研讨。来自教育厅、省民委,有关州、地、县、双语教学点及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省教科所等有关单位的学者和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参加座谈会的多数代表认为,立足实际需要开展的双语教学,既是落实民族政策的体现,又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语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把民族文化进校园与双语教学有机结合,不仅是深化民族地区学校素质教育改革,而且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维护祖国统一,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

同时,加强对基层双语教学单位工作的支持与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和“自愿自择”原则,坚持分类指导。凡基层教学单位自愿开展双语教学,认真给予业务指导和双语教学专项经费的支持。

(六)启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根据中央和我省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工作规划,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关于“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数据库”的目标任务,为保护和抢救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仡佬族语言和文化,省民委主要领导明确指示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将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列入2008工作目标。为了顺利完成此项工作,省民委成立了以包括委领导、省仡佬学会负责人、专家学者在内的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评审委员会,2008年6月5日召开了仡佬语言数据库建设工程及仡佬族文化综合研究课题论证会。

仡佬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之一。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仡佬族58万人口的96.5%居住在贵州境内.仡佬族中会说仡佬语的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万人下降到本世纪初的约6000人,目前估计只有3000人左右。国家语委将其列为国家濒危语言种类,要求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仡佬语也是我省唯一一个被国家确认为濒危语言的语种。因此,建立仡佬语数据库,并及时开展仡佬族文化综合研究,对于仡佬族语言的存史抢救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

省民委及时开展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工程,受到国家民委、省仡佬学会、语言学界、文化界等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省社科联负责以及贵州日报等新闻单位代表充分肯定《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及仡佬族文化综合研究》对于仡佬族语言的存史抢救和文化的保护、传承的作用。

最近,贵州省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一本被称为《九天大濮史录》、初步考证被认为成书于南宋郑清之之手、属于1906年抄本的此书,所记录的仡佬族古代史及其他内容,对仡佬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夜郎史、贵州古代史、南方民族历史的研究,是珍贵的资料。全书共511页61个细目(含“大元夜郎国邑图”一幅),由线装四卷合订构成,每面竖写双文5列,全书共约6000余字。并列的双文,一列即汉字为黑墨,而另一列即朱砂书写的被认为是仡佬族古文字。专家初步的看法是:被认为是仡佬族古文字的文字符号,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对寻求中国古文字研究的突破,应当具有重要的价值。《九天大濮史录》一书在我省遵义发现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光明日报、中华民族报对此均作了专题报道,引起了省民委高度重视。2009年2月11日下午,我们听取了省仡佬学会及有关学者关于“发现仡佬族古文字”的情况介绍。贵州省民委已向国家有关部委报告,希望引起重视并组织专家进行权威考证。

(七)认真做好民族语文信息化、规范化等相关工作,继续支持彝文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国际编码申报工作

形成民族语文标准化信息化工作调研报告;关于支持做好彝文计算机软件开发及申报国际编码的工作总结;彝文计算机软件项目研究情况汇报材料。

(八)进一步做好跨省区民族语文协作工作

国家民委4月6-9日在海南召开的全国民语委系统民族语文工作座谈会,强调跨省区的民族要建立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协作机构,要求以人口较多、相对集中的省份牵头,有关省份的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参加,不定期地开展组织协调工作。当前,我省民族语文工作涉及协作的基本情况是:

一是苗文湘西方言:我省的松桃苗族自治县与湖南的湘西自治州,一直保持着较密切的民族语文工作联系。近年,我省组织编译出版的双语教材、读物、工具书等,在印量上,基本上也考虑了湘西的需要。此方言的协作组织是否建立,当前可暂不考虑;即使以后要考虑,也在地州一级建立协作组织即可。

二是苗文川黔滇方言。一方面,川黔滇方言的苗文需要与四川、云南商议协作问题。另一方面,川黔滇方言苗族与国外苗族语言一致,但使用着不同的苗文。1997年后,某国基督教人士曾经到过贵州苗族教区考察,他们多次要求派人到这些地方传授国外苗文,但都遭到了有关部门的强烈反对。目前,贵州境内的苗族群众,还没有人公开学习国外苗文。如何解决川黔滇方言苗文和国外苗文的使用问题,这个工作需境内外苗文机构共同协作研究。

三是关于滇东北次方言新老苗文的使用问题。贵州境内的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主要集中在威宁、赫章一带。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创制时间较长,推行范围较广,1956年创制和改革后的苗文方案,推行时间较短,大部份苗族群众是支持和拥护推行改革后的苗文方案的,但仍然存在所谓的新“规范苗文”问题。如何解决滇东北次方言新老苗文以及“新规范苗文”的使用问题,我们认为同一次方言必须使用国家帮助改革的拉丁文字,个别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新老苗文并用,逐渐过渡到拉丁苗文;今后向国务院申报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文字为正式使用文字必须是拉丁苗文。我们必须以大局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从一切有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角度来规划民族文字的改革方向。

四是关于侗文协作问题。侗族300百万人口中,近200万在贵州,因此贵州省责无旁贷,应当按照国家民委要求,承担牵头的责任,积极促进黔、湘、桂、鄂等跨省区的侗族语言文字协作机构的早日建立,以便及时开展协作。2008年10月中旬,在省民委召开的纪念侗文创制5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期间,围绕建立跨省区侗文协作组织问题,与广西三江自治县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充分交换了意见。11月中旬,在广西三江自治县举办的纪念侗文创制5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我省与会代表和三省(区)代表就建立跨省区协作组织问题进行了协商,初步形成了一个协作组织方案。有关工作有待进一步落实。

五是关于彝文协作问题。彝文协作是目前各文种运作较为正常的工作,牵头方面是四川。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支持、积极参与,按照分工,做好工作。

(九)认真做好民族语文宣传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组织编辑《贵州民族语文工作50年》(暂名)的前期工作。随着苗文和布依文的先后批准试行,1958年12月,侗族文字方案经中央民委[(58)民杨字第795号]批准实验推行。至此,新中国为我省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创制的母语文字进入了三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彝文的规范与使用在新中华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焕发出蓬勃生机。50年来,我省民族文字的试行留下了许多不平凡的印记,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面总结50年来我省开展民族语文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广泛收集对我省民族语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评估民族语文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语文工作的思路创新;也为了记载和反映一代又一代民族工作者特别是老一辈语言学家为民族进步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为此,我们决定编辑出版《贵州民族语文工作50年》一书。围绕入编内容,已发出邀约文稿的函100多件,广泛征集50年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珍贵资料(含图片)。

二是分文种组织和筹备召开了民族文字创制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纪念布依文50周年座谈会于2月26日 举行;纪念侗文5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于10月16日 在贵阳召开;纪念苗文创制50周年座谈会于12月18日 在贵阳召开。

三是组织召开了“纪念国际语言年座谈会”。12月1日,在贵州民院民族文化学院组织召开了“纪念国际语言年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贵大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的领导和外籍专家学者,贵州民族学院的专家代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研究的代表和新闻界代表。本次座谈会达到了交流对党和国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理解,沟通我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省情,广泛听取有关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等目的。

四是以纪念民族语文工作50年为主题,与贵州民族报联合推出宣传专栏和系列文章,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由于组稿与策划到位,2008年,贵州民族报共编发民族语文专版5个,各类文稿70多篇。此外,省民语办还编辑印发《贵州民族语文工作简报》23期,更新《贵州民族语文宣传窗》两期。

(十)积极参加有关学术活动

切实加强民族语文工作的省际交流与协作。先后派员参加了8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翻译大会,参加了9月初国家民委文宣司、中华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国译协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在西藏林芝地区组织召开的第九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暨全国民族译协会长、秘书长工作会议。认真做好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学会管理和参与做好贵州省少数民族翻译协会相关工作。完成了 “贵州省民族语文休息化调查报告”(三万字)。

三、关于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是喜迎建国60周年大庆之年。贵州民族语文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和贵州民族工作的大局,切实把握贵州民族语文工作的省情, 认真贯彻全国民语委系统民族语文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平等原则,保障我省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慎重稳妥地推进民族语文工作,以多语和谐促进民族团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具体工作是:

(一)配合开展民族语言文字立法调研和语言普查工作

一是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和国家民委抓好在我省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立法调研;二是积极配合省人大已经立项的《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立法调研。同时,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我省语言普查的有关工作。

(二)认真抓好“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工程

从200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民委选点在我省松桃自治县开展了“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试点工程。实践证明,语言环境建设是一项涵盖面广、极富弹性、有远大纵深的综合工程,是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语言文字“自愿自择”的学习使用需求与“政府供给”保障的结合点,很适合我省省情。一方面,要遵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努力为各族群众提供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及我省的相关法规,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在“自愿自择”原则下的学习使用母语的需要。

因此,我们拟与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商议,联合推动“双语和谐”(少数民族母语和汉语普通话)环境示范点建设工程。2009年,首先对我省仍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人口较多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按每个民族至少一个点,其中苗族按文种至少4个点,逐步开展“双语”环境示范点建设工程,使本民族母语(文字)与汉语普通话双语和谐,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教水平的提高。

(三)积极稳妥地协同推进“双语”教学

我省双语教育必须立足省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平等原则,既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切实保障少数民族“自愿自择”地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科学把握母语思维特点,严格遵循民族教育规律,必须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从而把省领导关于加强双语教学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在对待“双语”教学问题上,应当尊重教学单位从本校、本班情况出发而作出的或开展或不开展双语文教学的意见;与教育主管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在双语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为基层教学单位开展双语教育提供相应的条件。

(四)继续推进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工程

语言已经被公认为一种国家资源,是文化资源宝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文化多样性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多样性包括语言的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数据库”的目标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语言分为充满活力、有活力、有濒危迹象、已经走向濒危、已经濒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失去交际功能六个等次。我省尚存的少数民族语言,绝大多数处于“有濒危迹象”和“已经走向濒危”两种情况,而仡佬语,属于“已经濒危”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我们从仡佬语数据库建设着手,及时开展濒危语言的存史抢救。2009年,要在2008年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工程初步完成田野调查基础上,继续推进并基本完成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同时,2009年还将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工作安排全面开展全国范围的语言普查及有关调研工作。

另外我们在准备完成以上四项主要工作的同时还要认真抓好以常规性工作。一是民族语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针对我省民族语文工作和教师专业队伍人才匮乏等实际,继续支持贵州民族学院抓好基地建设工作,逐步在毕节学院等有关州、市、地建立双语师资和民族语文人才培训基地。二是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双语教师奇缺,是严重制约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山区开展双语教学的“自愿自择”需要,一方面,积极配合基层民委和教育部门分期分批共同举办双语教师骨干培训班;另一方面,在贵州民院直接安排200人的骨干培训。三是全省双语教学点联系指导。继续支持省级双语教学联系点开展工作,量力而行地对其他双语教学点予以资助。四是双语文教材、读物、工具书的编译出版。我省民族语文教材特别是农村实用科普读物和工具书奇缺。按照十一五”双语教材编写计划,2009年要与省教育厅民教处合作,报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立项,组织专家编撰新一批双语教材,交由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出版社公开出版6个文种各一册;编译出版各个文种《风情旅游100句》作为课外读物。五是探索母语文学前教学实验。按照省教育厅和省民委黔教民发[2001]361号《关于建立学前“双语”教学点的通知》,2009年按计划以10个作为省属实验点予以资助,切实推进学前母语教学实验工作。六是加强跨省区民族语文协作。跨省区协作是国家民委组织和倡导的民族语文协作组织。在我省7个语种中,除布依语文外,其他都是跨省(区)或跨国境的文种,都要进行跨省(区)协作。因此,要加强省际协作,开展交流研讨。七是民族语文工作队伍学习培训和专题调研。参加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等举办的相关培训和学习考察,组织全省民族语文工作者参加有关培训和学术交流会议;完成国家民委等中央部委安排的专题调研任务,其中主要参与做好本届省人大常委立法项目的《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立法调研。八是民族语文信息化和规范化工作。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和信息化工作是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关我省乃至全国民族语文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推进。其中,按照基层需要,宜尽快制作几个文种的标准音网上学习声像文档。九是民族语文宣传及科普推广等工作。继续以多种方式加强对民族语文方针政策的宣传;二是制作民族语言(文字)的科普声像包括组织有关人员将相关广播影视及科普资料用民族语文翻译和进行涂磁录音等,使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群众拥有获取当代信息的渠道。十是为进一步宣传党和国家民族语文政策,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石宗源和林树森省长关于“双语”教学的重要讲话,为广大民族语文工作者、双语人才提供交流平台和满足读者之需要,我们拟创办《贵州民族语文》(内刊)杂志。

同志们、朋友们:欢迎各位到贵州指导工作,参观旅游。我省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您的关心和支持下一定能够迎来新的、更加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第四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农村文化阵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农村文化阵地

定南县委宣传部 定南县文化局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在农村群众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基础,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的重要工作。我县积极通过探索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深入扎实做好农 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作。

我县近年来投资900多万元为100多个行政村建设文化室,主体面积达6850㎡,院落活动面积70500㎡,每年拨发活动经费32.9万元。阵地不仅能“搭台”、也能“唱戏”,而且能“唱大戏、唱好戏”,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

做“火”组织管理,破解“群众不参与,活动不精彩”难题。近年来,宣传、文化部门积极探索如何管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确定每个乡组织干事负责乡村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制定了《全县乡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考核细则》,明确管好阵地管火阵地是衡量宣传文化干部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准。针对文化阵地文化室设施配置、器材使用、活动开展、活动经费进行管理考核,村级文化阵地每个月有“六个一”即一次村级党员组织生活会,一次文艺活动,一次科技培训、一次党建理论课、一次民主议政日、一场电影,乡级文化阵地一年“三个一”即一场读书活动、一场农民运动会,一届文化节。

建“火”党建文化,破解“理论太枯燥难进群众心”难题。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通过文化站图书室、多媒体放映室的建设开放,设立“红色书屋”、“廉政图书角”,群众年阅读量8万人次,同时在全县设立“农家流动书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民,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借“农家书屋”工程和“文明单位帮建村级文化活动室”等方式增加党报党刊、科技书籍。通过开展农民读书节、流动图书箱等活动,使全县农民每年可借阅图书总数达到40万册。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确保党的声音在农村畅通,使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舞“火”群众文化,破解“娱乐文化少,群众参与少”难题。为了繁荣乡村群众文艺文化,联合团委、妇联、老年体协组建乡村农民艺术队,每年春节、元宵节等节庆日推出农民送戏进城活动,秧歌花会、闹元宵灯展、焰火晚会等10余项富有民俗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参与农民5000余人次,同时举办以“情系新农村”和“情暖2009”为主题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认真组织“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各乡镇每年参演文艺队伍数10支,参演群众1000余人,演出240余场,观看演出的群众数万人次。

育“火”农村“土专家”,破解“科技知识人才走了难回来”难题。组织协调宣传部、文化局、科技局、农业局、计生办、水利局、卫生局、司法局等单位专业科技人才,每月进村为农民进行科技、法律、水利、疾病预防等知识培训,培训一批“田秀才”队伍留在乡村为农民群众服务。

做“火”党员培训,破解“科技看不到、生动性差”难题。采取科技培训与理论培训相结合,音像图文并茂向农村党员介绍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激发农村基层党员带领农牧民致富热情,培养出一批科技致富、党性坚定、思想先进的党员,带头为村集体谋发展,为农民谋致富。

播“火”疾病预防知识,破解“基层预防知识人才死角”难题。计生委、妇幼保健站、疾控中心、县卫生局等单位联合,每月定时在村卫生室为村民讲解疾病预防知识,同时通过卫生院在每个村配一名村医,及时准确向村民宣传手足口病等疾病预防知识,今年以来全县无一名传染疾病患者。

代办群众事暖“火”群众心,破解“群众办事难”难题。为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在阵地设立代办点,明确办事流程及监督管理制度,仅1-5月通过代办员免费为村民代办300余件,涉及医疗报销、民政救助、证件办理等,节约了村民大量往来费用、方便群众办事,群众赞不绝口。开“火”村民民主议政会,破解“村民不参政不议政”难题。通过村民选举选出代表,制定村民代表民主议政日制度,每个月村民针对村集体经济收支、村内低保救助等大事小情议政,财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三公开,增强了村民自治的针对性、自觉性和有效性,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民主议政,议出了班子团结,议出了村民富裕,议出了农村社会的和谐。

二00九年七月十五日

第五篇:新疆奎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力打造文化奎屯品牌 文化事业异彩

新疆奎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力打造文化奎屯品牌 文化事业异彩纷呈

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新疆奎屯市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文化奎屯创建工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异彩纷呈,成为伊犁州乃至新疆的一大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奎屯市文化体育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社会的整体发展规划,逐年增加文化体育事业经费,确保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得到落实。全市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基本齐全配套。2000年,奎屯市进入自治区第三批文化建设先进市的行列。2002-2008年,奎屯市连续六年荣获自治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先进市荣誉称号。金桥里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体育事业方面,奎屯市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人事部授予全国田径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多次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宣传周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文化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奎屯市两个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以创建“文化奎屯”为目标,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奎屯市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提高市民道德文化水平、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促进群众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规范文化市场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奎屯市的文化优势、特色、亮点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显现。

1.大力开展文化奎屯创建工作。2007年,奎屯市制定下发《文化奎屯发展规划纲要》,将文化奎屯创建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工程纳入了奎屯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实施公民道德思想建设、文化事业繁荣、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五大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2008年,文化奎屯建设的重点项目——总投资2300万元的奎屯市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广场开工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奎屯市文化设施的水平。农七师、驻市部队、铁路以及市属、驻市各部门,各单位对创建文化先进市工作同样十分重视,他们积极配合,联手共建、共创,为奎屯市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农七师投资建设的工会文化活动中心、军垦音乐广场、老年活动中心,铁路工会投资建设的铁路工人俱乐部和文化教育中心,新疆卷烟厂、奎屯热电厂、奎屯棉纺织厂等投资建设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和职工俱乐部以及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建有的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等,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社会文化网络。

2.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改革开放3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提高群众的欣赏品位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确保群众性文化活动“有阵地、有机构、有投入、有队伍、有管理、有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在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庆期间,奎屯市组织全市性的大型综艺晚会,文化活动的形式有:大型歌舞晚会、歌咏比赛、健身舞大赛、小百灵大赛、合唱艺术晚会、广场音乐会、豫剧专场晚会、小品专场晚会、歌舞杂技表演、歌星演唱会、少儿特长表演、板报比赛、露天广场晨练、舞会、威风锣鼓表演,少儿武术表演。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奎屯市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地推动了奎屯市的三个文明建设。

社区文化以点带面,迅速推进。奎屯市5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成立了文化体育站,37个居委会成立了文化室。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街道以城市广场为龙头,以社区、学校为主战场,开展了深受居民欢迎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火车站街道办“周末大舞台”、“仲夏之夜”、“金秋之韵”、“雪冬之乐”的系列活动,团结街街道办连续5年的“军垦广场之夏”文化艺术节,乌东路街道办每年一度的广场文化“纳凉晚会”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2000年至今已举办了7届街道社区文艺汇演。极大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3.文艺舞台争奇斗艳,好戏连台。市文化部门不但每年组织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而且还邀请国内外著名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到奎屯演出,如中央民族乐团、新疆爱乐乐团赴奎屯市演出,东方歌舞团、哈萨克斯坦国家艺术团到奎屯演出,盛中国、懒田裕子奎屯行小提琴、钢琴独奏音乐会等等。在奎屯市各重大庆典活动中市文化部门举办各种高水平的重大文艺演出,如建市30周年文艺晚会、文化艺术节艺术展演等。同时加强同各地的文化艺术交流,组织书法、摄影作品联展赴周边地区和内地展演,彰显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对培育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4.文化艺术创作精品层出不穷。改革开放30年来,在奎屯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在全国、自治区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和一批精品名作: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陆天明的长篇小说《泥日》、《苍天在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的长篇小说《太阳回落地平线上》、《重返石窟门》,其中《苍天在上》、《重返石窟门》、《戈壁母亲》已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播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殿学的长篇小说《红拘祀》,作家马涛的散文集《荒原纪事》等;诗人张笑春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中国诗人》、《散文诗》、《中国西部文学》、《绿风》、《伊犁河》等国内报刊发表诗文600余首(篇),已出版了诗集《走近崇高》,被授予“国际中华优秀作家”荣誉称号,部分诗作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诗人屈直相继出版了《紫铜岁月》、《西风红柳》等多部诗集和散文诗集,朗颂诗《祖国万岁》被制成VCD光盘广泛传颂,声誉一再攀升;江水寒系新疆作协、新疆书法家协会、新疆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出版有小说集《黑风口》、人物传记《风流才子李敖传》、登山专著《超越死亡》,同时,发表长篇学术专著《丝路庭州》、短篇小说《烂尾谱》、《一家三口》等,报告文学《好友韩天航》获新疆作协颁发的二等奖,发表各类体裁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作家张新荃,近年来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雪雕》,长篇小说《旋涡》等也相继问世,影视剧《雪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哈萨克族青年诗人江阿泰〃哈布德克力木的诗作在国际哈萨克青年诗人诗歌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在新疆第七届哈萨克—柯尔克孜文学艺术评选活动中荣获“飞马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光恒的书法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翔复的美术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赵鹏程的摄影作品多次获国家级荣誉和奖励,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优秀摄影家,荣获小岛康誉新疆文化、文物事业优秀奖;武金海的隶书进入中国书协举办的“小榄杯”书展,获三等奖;杨进军的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全国农民书法作品展”和“全国电力职工书法作品展”;王祖林、吴德新的篆刻入选西泠印社展;黄俊的书法作品入选公安系统书展,并获一等奖;邝卫东多次参加全国金融系统书画作品展并连续获奖;许辉荣在全国教师三笔字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自治区书协举办的多项书展中,奎屯市有刘光恒、胡辰强、马宝恒等10几名同志的作品入选,创历史新高,成绩斐然;在首届伊犁州青少年艺术节活动中,赵乐等3名学生分获1个银奖、两个铜奖。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 奎屯市委、市人民政府对体育事业高度重视,每三年都召开一次奎屯市体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奎屯市文化体育局每年年底都召开奎屯市群众体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协会和个人进行奖励。

1.积极促进以社区体育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发展。重视和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配套建设,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灵活的体育锻炼条件;组建各类体育协会、体育活动指导站(点)、健身娱乐中心,搞好城市体育社区与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形成社区、家庭与单位结合,个人、社会投资与国家投资相结合的社区体育发展新格局。重视职工体育,积极开展残疾人、少数民族、老年人等体育健身活动。

2.近年来,奎屯市以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为契机,按照一流环境、一流设施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奎屯体育场馆及各项配套设施,全面推进城市环境面貌的综合整治,不仅以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完成了各项重大体育赛事而且以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环境,增强了奎屯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展示了奎屯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如奎屯市2004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奎屯市网球运动中心和2005年6月建成的奎屯市篮球排球运动中心对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奎屯市的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3.进入21世纪以来,奎屯市群众体育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奎屯市以承办自治区和国家级体育赛事活动和参加自治区九运会为契机,以宣传、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群众体育活动形式有:自行车万里行、环天山长跑活动,老年门球、田径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拔河比赛,还有各种球类比赛。在开展以“全民健身、健康体魄”为宗旨的群众体育活动中,奎屯市突出抓了一个基础(学校体育),两个重点(职工体育和协会工作)和一个热点(老年体育),先后组织举办了1届妇女运动员、4届职工运动会,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45%以上。

近年来,文化体育事业向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尤其是社会办文化体育已成为奎屯市文化体育发展的强大支柱。如奎屯移动分公司、奎屯市城市信用社、奎屯市电信公司、伊犁州棉麻公司、新疆卷烟厂、绿叶集团、奎屯市建设局、奎屯市农行、奎屯市工行、奎屯市开关厂等单位给了全市文化体育工作大力支持,为文体活动赞助了大量经费,有力的推动了全市文体事业的发展。

三、竞技体育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30年来,奎屯市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训练设施也从最初的简陋校舍发展成为集体育运动教学、训练和群众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全疆一流训练基地。1995年,奎屯市独立承办了自治区第八届运动会,并单独组队参赛,在全疆十六个代表队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共获得金牌55枚,取得了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奎屯市两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田径之乡”和“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荣誉称号,并获得了全国业余体育训练先进集体。奎屯市已成为北疆体育人才培训中心。

截至2007年底,奎屯市体育运动学校为国家集训队输送优秀运动员数十名,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自治区专业队和自治区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优秀学员400多名。由奎屯市体校培养和输送的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获得金牌10枚,银牌6枚,铜牌4枚;全国大赛中获得金牌41枚,银牌29枚,铜牌14枚;自治区各项比赛中获得金牌521枚,银牌496枚,铜牌607枚。由奎屯体校输送到国家队的优秀运动员王洁,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子沙滩排球比赛中,夺取了银牌。在北京第13届残疾人奥运会上由体校训练的残疾人田径运动员青素萍获得自7-F58女子标枪冠军;郑卫海获得自7-F58男子铁饼亚军并打破世界纪录;陈立萍获得女子F54-F56级别标枪第四、铁饼第五的优异成绩。

四、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保证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场所302家,其中网吧33家、娱乐场所53家、体育场所8家、游戏厅9家、图书零售、出租场所62家,民办非企业7家、打字复印店55家、印刷厂17家。

奎屯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方针,加强管理,净化了奎屯市的文化市场。大力开展网络文化市场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及时掌握文化市场的最新动态,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目前,奎屯市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健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市场经营规范有序。

五、转变观念,探索创新,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奎屯市文化体育局加强对文化战线干部职工进行新形势下的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转变观念,在做好文化事业管理的基础上,努力经营好文化事业,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1.准确定位,提高整个文化体育活动的档次和水平。在举办全市性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时,准确定位,在不超越实际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力求上水平,上档次,并以此为重点开展工作,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体现整体实力,提高了广大市民的欣赏品位和文明程度,并形成品牌战略,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2.市场运作,让全社会都来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准备工作。市文化体育局每年要举办大小型文化体育活动近60场次,市文化体育部门按照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组织策划文化体育活动,并不断把重心向后推移,把重点放在市场运作上,使之形成“塔状”结构,增强文化体育活动的自我造血功能。

3.注重效益,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在组织重大文化体育活动时,坚持探索创新,注重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拓展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创新活动的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市民在不同的艺术阶梯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使文化体育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奎屯市文体事业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奎屯市委、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实现奎屯市文化体育事业的新跨越。

(中共奎屯市委宣传部:王奇峰)

2009.4.15

下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终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终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集五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公安工作再上新台阶 ——区公安分局局长萧伟光同志先进事迹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莎车一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学校党的组织建设,使学校党组织真正成为富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坚强战斗堡垒,对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企业文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企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坚......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烟叶产业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烟叶产业发展 邓绍锋 一、磨坪乡烤烟产业发展历史、现状 秭归县磨坪乡烤烟种植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曾有过产值税收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控申工作创新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控申工作创新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粮食经济跨越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粮食经济跨越发展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粮食经济跨越发展2010-06-29 18:43:5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开创关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开创关心 下一代工作新局面 ——记秦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先进事迹 近年来,秦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县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情况 ****党委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