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宣城市、区工商联民营企业“走出去”座谈会新闻稿
宣城市、区工商联开展民营企业“走出去”综合调研座谈会
3月31日下午,安徽省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徐发成、对外联络处处长许计、政研室主任科员凌冰一行3人赴我市和区开展民营企业“走出去”综合调研工作,并召开了宣城市、区民营企业“走出去”综合调研座谈会。
会议邀请了市商业协会、市餐饮协会、市浙江商会、区古泉商会、区西林商会、区澄江商会、皮皮王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走出去”企业(商会)的企业家和商会代表参会。市、区工商联主席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程观远主持。
会上,市工商联主席程观远和区工商联主席陈毓分别介绍了市、区工商联机关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困难和市、区政府在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区工商联主席陈毓特别对我区基层商会规范年建设活动、工商联机关和全区基层商会工作、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重点汇报;与会的8家民营企业(商会)负责人座谈交流了企业(商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具体困难。
最后,省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徐发成强调:一要把工商联组织建设工作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县级工商联组织建设尤其重要,要按照“五好”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二要加强商协会的引导和建设工作;三是商协会要树立“服务立会、规范建会、团结兴会”的思想意识;四是工商联组织要有借力发力的意识,善于借助外力和强力来推动开展工作。
第二篇:XX区工商联民营企业招聘会工作总结
XX区工商联民营企业招聘会工作总结
市工商联:
为发挥民营企业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XX区工商业联合会与XX区劳动保障局、总工会、组织部、人事局组织开展主题为“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积极为扩大就业作贡献”的“民营企业招聘会”活动。工商联本着“配合、协调、协助”的原则,深入民营企业、宣传动员,发动民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于XX年6月8日在文化宫举行了民营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整个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一、基本情况
这次活动共有102家民营企业参加,提供岗位1657个,现场会约4000名人员前来应聘,1027人进行了求职登记,543名人员正式签定聘用合同,市区两级领导参加了现场招聘会。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XX区工商联、劳动保障局、工会、组织部、人事局五家将开展招聘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为民营企业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办实事的一项重要措施,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招聘活动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招聘活动的实施方案,前后召开“四次”联系会,对招聘活动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二)、明确分工,迅速行动。开展民营企业招聘会,工商联正式介入此项工作尚属首次,工商联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招开会议进行部署安排,安照分工,工商联重点组织民营企业提供岗位信息。为把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召开民营企业主动员会,向民营企业发送招聘通知70余份,同时组织人员深入重点企业,了解情况,收集用工信息,确保提供足够的应聘岗位。
(三)、务求实效,积极配合。这次活动主要是由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但我会并没有甩手不管,而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求职岗位,针对本次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素质要求高的特点,我们还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让大中专学历人员参加应聘,工作中积极与其它部门配合,参加后勤保障,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引导求职人员正确参加应聘,确保招聘和求职的成功率。
三、通过这次招聘会,我们认为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民营企业对求职者素质要求较高,由过去的劳动力型向现在的知识性型转变。过去民营企业使用民工主要是劳动力型,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高,但随着知识的革新,经济的发展,低学历,低素质是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本次招聘会70%的重点岗位无人应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二)、应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老化,学历较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从本次招聘会的情况来,40%的人员均是40、50人员,80%的人员为高中以下毕业文凭。年龄大、文化低、又无特殊技能,是失业人员的一大社会问题,相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劳动就业部门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是社会所需,是解决失业人员的有效途径。就业部门对社会用人需求比较了解,因而应发挥其自身优势,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培训,引导失业人员正确参加社会求职,从根本上解决求职难的社会问题。
(四)、工商联应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部门一起多召开专场招聘会。工商联的工作对象主要就是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的用工需求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即时提供用工信息,以发挥工商联在民营企业和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提高工商联的社会知名度。
第三篇:安徽民营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
安徽省民营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
根据要求,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我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企业、案例剖析等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综合调研。为深入细致做好调研工作,我单位召开了动员会议,精心制定了调研方案,在全省16个市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组成四个调研组,由会领导带队,分赴宣城、滁州、安庆、六安及省直部分企业和商(协)会开展了重点调研,召开了相关座谈会。本次调研共实地走访企业70家,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企业问卷85份,商会问卷30份,收集民营企业案例20个,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走出去”总体概况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走出去”基本情况
近年来,省政府加大推动企业‚走出去‛工作力度,出台和落实了支持企业开展‚走出去‛跨国经营的系列政策举措,全力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截至2014年底,全省累计在境外设立企业(机构)467家,协议对外投资额77.2亿美元,实际投资32亿美元;104家具备对外承包工程资质的企业中,有38家在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77.6亿美元;32家具有对外考务合作资格企业中,有23家外派劳务累计14.5万人。在省政府‚走出去‛政策的鼓励下,部分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走出国门、跨国经营,成为对外投资
合作队伍里最活跃的群体,‚走出去‛数量已占整个‚走出去‛主体的83%,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走出去‛领域逐步拓宽。对外承包工程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房建、修路等单纯土建向以技术、资金密集型为主的冶金、石化、建材、水利、电力、通讯等领域扩展;对外劳务合作由建筑劳务向服装缝纫、机械电子装配、医疗服务、农牧渔业生产加工等工种延伸;对外投资从轻纺、机电行业向汽车、建材、新能源、农业、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拓展。如:安徽天瑞生态科技公司在津巴布韦注册成立皖津天瑞,独立经营原津巴布韦空军基地三个农场3228公顷,发展现代农业、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项目;蚌埠利胜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在莫桑比克投资成立莫桑比克矿业资源有限公司和莫桑比克国际钢铁公司,其中矿业资源有限公司现已形成1000吨/日选矿能力,等等。
二是‚走出去‛区域日益扩大。我省民营企业‚走出去‛业务已扩展到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的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外投资由香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延伸到中亚、南美、北美、非洲、东欧的74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由中东、东南亚为主向非洲、南亚、南美挺进;外派劳务在原有日本、新加坡基础上,开发了西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并由简单用工外包逐步发展到服务外包。如安徽海金水泥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我国成熟的水泥生产和组织经验,近三年来,在沙特、伊拉克、越南、苏丹等国承接水泥技术服务项目十余个,最大项目伊拉克MASS水泥调
试、包产项目驻外员工达420人。
三是‚走出去‛方式不断优化。在投资建立企业的同时,境外并购和股权交易活动日趋活跃。中鼎集团先后收购德国Schmitter公司、美国AB公司等9家境外公司。2014年又斥资8200万美元收购奥地利KACO橡胶公司80%股权,从而增强母体公司研发创新能力,并打破国外厂商在汽车及工程机械用高端密封产品市场的垄断地位。安徽一隆羽绒集团投资2000万新币在新西兰收购了一家奶粉工厂(已通过中国国家认监委认证)30%的股权,为第二大股东,主要生产婴幼儿奶粉。通过境外并购、股权交易,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产品结构和管理能力,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
四是‚走出去‛层次持续提高。我省企业对欧美投资重点关注的是成熟的品牌、技术和营销渠道,通过并购或绿地投资等手段,获取高端品牌市场资源,增强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如马鞍山汉世伟猪业公司并购法国CG公司,利用其先进的养殖技术,促进母体企业扩大养殖规模;安徽国轩高科动力能源公司在美国建立国轩硅谷研究院,抢占新能源电动车技术的制高点;安徽广印堂中药公司与日本富山一家百年老字号制药企业合作,利用日方先进的管理和中药制剂技术,生产具有国际品牌的中成药,产品全部返销日本。
虽然安徽民营企业‚走出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起步迟、起点低,从主体队伍、业务规模、占全国比重看,迄今对外经济合作仍是我省开放型经济中明显的短板。2014年全省直接利用外资123亿美元,而对外投资不到5亿
美元。对外投资企业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对外投资领域集中于开展国际贸易、资源开发、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传统低附加值领域,高科技领域和研发类项目少,新兴产业跨国对接项目少,总体上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
(二)安徽省工商联系统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做法
2012年,安徽省成立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花建慧任组长,省工商联作为成员单位参与。为做好交办任务,省工商联成立了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领导小组,由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李卫华亲自担任组长,并抽调一批精干人员专门设立了‚走出去‛办公室,全力服务我省民营企业‚走出去‛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并下发了《省工商联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实施方案》,明确了各市联络员,与省商务厅、省外办等部门和澳大利亚驻沪总领馆、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香港贸发局等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二是建立信息平台。依托省工商联网站向企业发布投资政策和项目信息,建立了‚走出去‛企业数据库,编印促进企业‚走出去‛政策汇编等。三是开展宣传培训活动。每年召开全省民营企业‚走出去‛培训会议,邀请省商务厅等单位专家授课和‚走出去‛企业负责人作经验交流。完成省工商联网站‚走出去‛专栏的收集、录入工作,发布国家和我省政策文件、投资信息、投资目的国政策和产业发展情况等205篇。四是加强项目推介。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俄罗斯、加拿大、澳大
利亚、阿根廷、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机构的招商活动,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寻找机会。五是开展务实服务,利用外国政府驻华总领馆领事、境外工商社团来省工商联交流契机,有针对性地安排部分民营企业家参加交流,了解相关国家投资发展环境。帮助民营企业办理APEC商务旅行卡,帮助民营企业在国外进行项目对接等。
基于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符合国家政策引导方向、潜在风险较小等要求,省工商联将中俄两江(河)流域合作、省农垦集团津巴布韦农业合作区、新长江集团柬埔寨开发区等作为重点推介项目,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省工商联与省农垦集团签订了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省工商联的努力下,目前安徽恒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发起成立了省总商会国际农业开发联盟,并成立注册资金达7000万元的‚安徽丰联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作为投资主体,与省农垦集团合作,拟首期在津开发耕地15万亩,逐步拓展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及农业机械经营开发业务。省工商联先后两次参与省政府访俄工作,分别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工商会和鞑靼斯坦共和国工商会签订了‚友好商会合作协议‛,组织企业参与访问,与俄方进行投资洽谈。目前,征集对俄投资项目(意向)7个,并报省发改委和省外办。今后我们将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搭建平台,加大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对外投资抱团‚走出去‛。
二、制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省民营企业实力的日益提升,企业‚走出去‛日趋活跃。然而,在‚走出去‛过程中却面临多重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一)企业层面
1、对‚走出去‛认识存在偏差。调研中,大多数民营企业对‚走出去‛的愿望强烈,认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企业‚走出去‛迎来重大机遇,问卷调查显示60.9%的企业未来三年在‚一带一路‛区域有投资意向。企业希望通过‚走出去‛转移优势产能,扩大生存空间,降低成本,获取品牌、技术、人才等战略要素,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但仍有一些企业对境外投资认识不到位。一是不敢‚走出去‛,对国内外相关政策不了解,惧怕国外的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不愿‚走出去‛,认为‚走出去‛应该是大企业的事,与中小企业无关。三是不想‚走出去‛。有的民营企业坦言只要在国内作为就行了,不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去闯荡,缺乏主动‚走出去‛的意识。
2、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有62.5 %认为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制约了企业在海外的进一步发展。我省企业中的多数管理人员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特别是缺乏既精通项目经营管理,又懂商务、外语、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发展需要。比如,目前各发达经济体都在发展自身的全产业链认证,企业一旦通过认证,通常会得到出口目的国的一系列优惠措施,但是据企业反馈,熟悉这方面的管理、物流、外贸、法律相关专业人才还较少。
3、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由于缺乏对海外环境的深入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对东道国政治宗教、法律法规、经济发展、税收政策、文化习俗、市场运作模式等信息的了解渠道,目前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在项目立项、洽谈、投资过程中,主要依靠投资国当地华人和驻外大使、参赞等,企业获取信息成本高,缺乏权威的信息交换平台,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难度。
调研中也发现,部分‚走出去‛民营企业没有在商务部门备案,一方面无法享受国家和我省对境外投资企业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二)政策支持层面
一是相关政策调整滞后。支持和保障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便利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出口退税政策,国内产品出口大多经过中间商,造成生产企业不能享受退税政策,而中间商却能享受退税政策,有悖于出口退税政策制定的初衷。二是境外投资项目审批手续繁琐。据企业反映,跨国投资的审批要经过多个部门,手续繁琐,审批时间较长,造成洽谈项目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企业跨国投资的时机,建议政府部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有些驻外使领馆经商参赞服务意识不强。有企业反映拟在老挝投资,当问及当地的投资环境、政策、法律、市场等信息时,态度不积极,连基本的宣传材料都无法提供。四是政策对待不平等。对于商务洽谈、参加会展、出国培训
等外事活动,国有企业人员可以走因公渠道、获取补贴,而民营企业人员只能办理因私护照,很少享受到补贴。不少民营企业反映,在金融信贷上和国有企业存在较大区别。五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据问卷调查,55.1%的企业对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政策不了解,83.7%的企业没有享受对外投资贷款贴息,65.9%的企业没有享受境外所得税抵免政策。根据‚走出去‛指导意见,我省已将1000万美元以下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审批以及对外劳务合作项目审查、外派劳务人员招收备案等下放到各市商务局。但由于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机构不健全导致改革事项在基层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三)服务体系层面
1、金融扶持不足。民营企业认为,‚走出去‛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少金融支撑。主要体现在:投资形成的境外资产无法在国内融资、难以获得所在国家金融机构支持、境外上市存在政策障碍、境内融资困难等。据问卷调查,在影响企业‚走出去‛发展的自身因素中,67.1%企业认为缺资金,排在第一位;在影响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国内因素中,62.5%企业认为金融支持不够,排在第一位;民营企业对商业银行境外投资贷款政策的满意率为41.7%;对境外资本上市政策的满意率仅为37.3%;对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的满意率分别为49.2%、43.3%。据安徽蓝德公司反映,国开行在不同省份政策不一致。该公司将在老挝建一套年产4万吨的酒精生产装臵,向省开行申请贷款需要主权担保、抵
押物担保、第三方担保,尽管如此,省开行认为总投资2000万美金的项目太小不予贷款,而相同的条件广西开行就可以贷款,据了解是国开行内部有分工要求。
2、中介服务不完善。推进企业境外投资,不仅需要政府提供优质服务,而且需要法律、会计、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组织提供各类专业服务。企业反映,‚走出去‛中介服务体系发育不健全,特别是缺乏综合服务机构,民营企业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了解相关政策,不知道手续怎么办、程序怎么走。
3、工商联作用发挥不明显。中发[2010]16号和皖发“2011”12号均提出:大力支持工商联开展民间外交,支持工商联组团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加强同国外境外工商界和工商社团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为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省工商联(总商会)因受公务出国(境)指标限制,每年组织民营企业家出国不超过2批次,这对于全省16万会员企业旺盛的需求来说远远不够。我省民营企业‚走出去‛基本上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企业间缺乏必要沟通和相互联系,很难形成产业内企业间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协作,也使不少企业走了弯路。
(四)投资环境层面
一是海外投资的风险比国内有所增加。由于国别、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地理位臵、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国外投资会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投资成本,影响项目的推进。问卷调查显示,在影响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海外因素中,国际地缘政策与冲突、东道国法规政策不完善或存在歧视、东道国汇率波动,占据前三位,分别为32.8%、26.6%、26.6%。一些企业反映,东南亚、非州一些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在当地投资具有成本优势,但由于政策性规章制度不完整且存在一定的变动因素,对当地投资环境表示担心。安徽国祯集团在泰国专设一个公司负责污水处理项目,由于政局动荡,投资失败。安徽中亚钢结构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投资钢结构项目,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太差导致派驻人员不愿入驻,加上外汇管制严格,开始撤资,因埃币大幅度贬值,损失较大。二是部分国有企业无序竞争。某企业反映,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在海外并购中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民营企业无法与之竞争。企业表示,该行业一般海外并购报价为7-8倍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等于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折旧+摊销,主要衡量企业主营业务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往往不同竞标者的出价差异都在一倍EBITDA之间,而某央企的报价高达14倍EBITDA。该企业建议,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应加强审计,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为民营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
三、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一次确立了‚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提出了‚三个允许‛的新要求,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开展‚走出去‛跨国经营的指导意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扎实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一)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制定‚走出去‛产业规划、指导政策和专项行动计划,明确重点领域和地区,做好国别投资环境的评估,指导企业规避风险,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多、地域广、情况复杂多变,引导企业对‚一带一路‛投资,在鼓励企业大胆尝试,自主投资同时,应当选择投资条件较好,与我国产业结合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研究,深入耕耘、重点推介,让企业有信息、有信心进行市场研判、大胆投资,不宜广铺摊子。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并实施境外投资法,进一步规范对外投资的主体、程序和标准,将不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对外投资,特别是民企的,改为单一部门备案制;建立海外投资收入税收减免制度,对企业境外投资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三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存在扶持资金‚撒胡椒面‛的现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建议将补贴资金集中,成立‚‘走出去’风险担保资金‛或‚‘走出去’基金‛。通过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并把引导基金作为股权投资,通过基金公司运作,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有意愿开展对外投资的企业。待企业成功开展对外投资后,引导资金即可撤出并投资到其他‚走出去‛项目,以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这样既可以缓解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资金压力,更好地孵化对外投资企业,又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克服政府直接干预模式带来的权利寻租和市场体系缺陷等问题。四是加强人才支持。对民营企业开放政府与境外机构的培训名额,把民营企业人员
到境外进行培训列入计划,多渠道帮助民营企业引进、推荐、培养国际化人才。五是鼓励交流考察。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境外市场、环境、政策缺乏了解,建议对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民营企业代表团出境考察、对接项目给予特殊政策,特别是赴‚一带一路‛、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联邦区,和非洲、南美、东南亚等‚走出去‛重点地区进行考察的,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补贴。
(二)健全“走出去”服务机制。目前,具有悠久对外投资历史的西方国家已经建立系统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例如‚选择美国‛、英国贸易投资署等西方投资促进机构均在国外设立大量的服务团队,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怎么‚走出去‛,许多企业并不准确把握,政府部门要加大服务体系建设,便利企业‚走出去‛。一是建立和完善‚走出去‛信息发布通道。商务部门要牵头整合和利用国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走出去‛企业数据库、项目信息库和服务平台体系。及时发布并定期更新有关‚走出去‛的各种信息,并对所发布的‚走出去‛信息进行必要的解读。二是畅通对外交流渠道。充分发挥政府间合作机制、境外投资中介机构、政府和大型企业驻外机构、华侨华人及其工商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积极牵线搭桥,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党政代表团出访或领导接待国外官方及商界等高层时,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行业领域的代表性民营企业参加会见会谈等活动,便于企业建立与该国官方及商界的联系渠道,促进相互沟通交流。三是
建立‚走出去‛境外风险防控和保障机制。中东和非洲具有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市场优势,与此同时,缺少技术、资金和人才,是我省企业走出去理想地区。但是,这些国家政局动荡、不确定因素较多。相关部门要提高对重大国别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加强对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投资的指导和鉴定,及时向企业警示和通报。目前国家承担对外投资保险仅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一家,建议成立省级政策性保险公司,统一服务进出口、对外投资等外向型经济活动,降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可由政府协调相关商业保险公司等,开展民企‚走出去‛项目的国际政治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保险,减少民企‚走出去‛后顾之忧。四是发挥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出台政策,定期从财政拨付一定资金,建立专门基金,用于补贴从事中小企业海外发展咨询、指导等工作的公共团体和企业。加快具备全球能力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关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帮助企业进行海外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等,综合东道国政策、法律、文化、投资环境等信息,给予企业海外投资指引和示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等机构服务水平。鼓励中资银行、信用担保机构先行‚走出去‛,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给予‚走出去‛企业更好的融资支持与指导。支持企业在境内外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元方式直接融资。允许企业以境外有效资产、股权、矿业开采权、土地开发权、应收帐款等抵押物担保贷款,即实现‚外保外贷‛。利用国家外
汇储备对海外资源类项目建设给予长期低息贷款支持。建议由省担保集团选择‚走出去‛优势企业出具担保,以股权、合同反担保和应收账款等作为担保,以内保外贷形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用好进出口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出口信贷资金,在授信额度范围内,项目经核准,可通过境内母公司提供担保,为境外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建立国内总部企业与海外投资控股企业之间的外汇资金池,为企业之间相互借贷美元资金提供便捷通道,也便于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
(四)加大“走出去”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动态掌握有‚走出去‛意愿的重点企业和潜在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服务、政策宣讲、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境外市场考察、对外投资前期费用、贷款贴息、海外投资保险等‚走出去‛政策激励作用,鼓励企业以新设、并购、参股、技术和品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健全走出去‚重点企业‛定点帮扶机制,帮助企业发展思路,做好境外投资环境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帮助制订完善投资计划和实施方案。对于有‚走出去‛意向企业,力争发现一个、发展一个、走出去一个。
(五)引导民营企业抱团出征。政府部门应鼓励民营企业联合在一起走出去。因为有先行者的经验可以减少企业成本,而且规模更大,更容易引起当地的重视与支持。建议以已经‚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为支点加快建设境外工业园区,或有针对性地建立类似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这样的政府性园区,防止民营企业单打独斗,提高开拓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
力,努力形成骨干企业带头、中小企业配套,有梯度、有纵深的‚走出去‛企业集群。同时,鼓励民营企业与有海外经验的国企联合对外投资,将混合所有制应用于海外项目中。
(六)注重发挥各级工商联和商会的作用。重视发挥好工商联的民间渠道作用,鼓励和支持工商联开展民间对外交往,加强与国(境)外工商社团的密切联系,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活动;利用和发挥好商会作用,建立‚走出去‛信息服务通道,建立‚政府+商会+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保障机制;对工商联系统领导组织的民营企业赴国(境)外开展经贸活动,在时间、人员组成、护照办理等方面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安排;鼓励工商联组建境外商会,协调企业相互协作,便利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推动企业走得出、走得稳、走得好。
第四篇:四川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综合调研报告
四川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综合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调研和掌握四川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国家“走出去”重大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反应等情况,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调查资料和决策参考,2015年3月至2015年4月,四川省工商联在全国工商联的指导下开展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综合调研工作。期间,四川省工商联对本省12个市(州)、10家商会和20家民营企业进行了重点调研,并对150余家民营企业的“走出去”现状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四川省工商联对四川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形成如下报告。一、四川民营企业“走出去”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我省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累计442家,占全省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84%,对外投资额50亿美元,占全省总投资额的87.7%。2014年,我省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3018家,占总数的75.6%;进出口值为1467亿元人民币,占总值的34%,对全省外贸增长贡献56%。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的12个市(州)为2014年本省GDP上千亿的城市,选取的商(协)会和民营企业都是曾从事过进出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四川各行业、外向型企业,主要涉及机电、建材、轻工、食品、饮料、医药、化工、信息、生物工程、农业、资源开发、地产、餐饮酒店以及其它行业。
(二)企业的海外投资情况
2008年以前,我省民营企业境外投资主要以建境外加工厂和设立贸易平台。2008年以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以跨国并购、股权收购、参股等境外投资方式,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0多个,主要目的地依次是东南亚、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涉及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农业等行业。受访的100家企业中,进行过海外直接投资(含新设和并购)的只占小部分,且多数为最近3年首次进行海外投资。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见下图。
(三)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认为投资目的是拓展国际市场,在国外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商机,获取品牌、技术、人才等战略要素,从而将优势产能转移到国外,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大多数企业认为投资国的市场潜力、自然资源以及可用于投资的资金量等是影响企业是否在目的国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多数企业认为“走出去”政策及相关优惠条件、国内市场不景气、可用于投资的资金量、国内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海外投资可节省物流成本是影响企业是否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
(四)企业未能进行海外投资的原因
统计分析显示,我省受访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还较低,而且大多数受访企业尚未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其原因如下:从国际看,多数企业认为可以采取进出口贸易方式,不必进行直接投资,资金不足、产品和技术尚缺乏竞争力,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对东道国政策、投资环境、市场信息和当地地缘政治与冲突的了解等;从国内看,大多数企业认为政府的金融支持不够、法律服务对外投资的的措施不力、出入境手续繁琐、对企业境外投资保护不及时不到位等,这些因素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海外投资。二、四川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不大 受访企业中,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半数低于3000万元,出口产品多为轻工、食品、纺织品、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实力与规模效应不强。但近年来,我省对外贸易总体呈高速发展态势,进出口总额连续5年每年跨越一个百亿美元台阶。以2014年为例,我省“走出去”营业收入金额在5亿元以上的占27%,5000万元~5亿元的占45%,5000万元以下的占28%。企业“走出去”的经济效益情况见下图。
(二)企业开展境外融资困难
我省90%左右的民营企业为中小企业,在境外银行中缺乏信用基础,融资渠道少,不具备担保条件,难以从境外银行获得贷款支持,国内银行对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贷款的门槛较高,银行对企业融资的程序、条件相对较严,而且银行自身的风险防控意识使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难度大大增加,企业申请贷款难度相当大,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甚至导致一些优势项目流失。
调查统计显示,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企业未进行海外投资的原因;融资困难是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最普遍因素。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不发达,国内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正常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这些势必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受访企业“走出去”的资金来源见下图。
(三)产品和技术缺乏竞争力
我省民营企业普遍为中小企业,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强有力带动、缺乏自主品牌、科技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有些企业生产工艺水平较低、技术标准达不到出口国要求,大多是OEM贴牌生产,仅靠代工费维持企业生存。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展开,参与国际合作的方式不断增多,普通中小型高载能企业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调查显示,由于产品和技术缺乏竞争力,对外投资的企业多数集中在制造业、采矿业、农牧业、能源业和批发零售等行业。这些行业多处于不发达地区,属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外投资的回报率也偏低。这些都说明我省企业的“走出去”状况在规模和竞争优势上尚属于较低层次,还处于初级阶段。
(四)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
由于我省民营企业往往规模不大,有些企业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很难吸引到高级专业人才,尤其是能从事境外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必须拥有熟悉东道国环境、语言、文化、法律、国际贸易惯例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受访企业中,有过对外投资的企业中约70%认为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是妨碍企业对外投资的不利因素。大多数企业缺乏国际市场调研和国际投资方面的专业型人才,了解国际市场环境,熟悉国际通用规则和主要目标国法律法规的人才不多,具有国际战略头脑、善于操作跨国投资实务的人才更少,使得企业在“走出去”中常常不能迅速准确地了解国际市场,不能去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决策,因而在经营中往往处在被动地位。
(五)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目前,我们所有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都是采取的事后支持,而企业在境外开展业务,更多的则是需要事前支持,特别是民营企业自身资金紧缺,如果不能及时给予资金支持,容易导致一些优势项目流失。其次,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
一、额度小、覆盖窄,政策性融资只有政策性贷款一种,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企业融资需要,产业鼓励政策不完善,针对民营经济重点产业、龙头企业“走出去”的鼓励政策不多。第三,政府没有专门建立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以提供国内外投资商情,使一些企业有优势的产品或项目无法及时获得投资信息、把握投资机会,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国企、轻民企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个别部门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诉求态度消极。
多数受访企业认为,政府应加大财税政策和金融体系对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国别及其投资环境的研究和信息披露,加大国家层面的对外投资洽谈和推广力度,应促进对外投资审批手续的简单化和便利化。三、四川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针对四川民营企业“走出去”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以期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注,促进企业更好的对外投资和开展国际化经营。
(一)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应大力培育四川优势产业国际化产业配套体系,建立整体策划、系统营销的国际市场推广模式;重点扶持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打造一批跨国企业,并形成典型案例,为四川企业提供经验借鉴。二是要针对不同国家的市场特征、行业特征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发展政策策略:对于市场潜力较大的重点市场,可考虑采取海外合资建厂模式,进行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销售和本地化服务。对于市场容量较小的国外市场,继续采取出口贸易、边境贸易等方式。不断创新已有的投资促进方式,条件许可时设立专项对外投资资金;以一定的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国际化经营。重点在一些有把握的区域建立投资合作区,引导企业在国外建立四川“走出去”根据地,以点带面,逐步扩展;扶持一些企业建立和打造民族品牌,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三是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鼓励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审批、税收、关税、外汇、投资、金融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法规,着力进一步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同时,在海关、商务考察、出国参展、贸易洽谈、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予以便利和支持。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一是国家层面应依据《立法法》,加快《境外投资法》《境外投资公司法》《境外投资保险法》等专项立法进程,从而解决立法滞后造成多头管理、审批复杂、责任不清、监管不力等体制性问题,各级政府也应该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形成推动企业“走出去”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努力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根据商务部《对外投资管理办法》和现有双边协议,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法规建设,保护海外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自主权和权益。针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和纠纷,政府可以牵头联合司法、外经贸管理和国际贸易促进机构及相关商(协)会组建“国际经营法律援助事务中心”,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三是建立健全境外经营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应急体系。国家层面就建立亏损准备金制度,筹建境外投资亏损准备金,探索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规避海外企业在遇到战争、自然灾害以及政治风险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一是政府各部门应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合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宣传,提升其“走出去”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织境外国别的推介活动等,推动相关行业企业抱团发展。二是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有关产业政策、市场监管、海关通关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研究,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服务,提升境外项目的中介服务能力建设,架起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构建“走出去”信息研究、咨询系统及国际市场的双向交流机制,积极协助和服务企业“走出去”。三是应整合现有政府资源,建立国别市场资源、自然资源、投资项目资源数据库,搭建跨国信息交流平台、采购平台,为企业提供国别市场信息、产业投资环境信息和国外法律体制及市场风险信息,以及商业合作伙伴信息,并推介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帮助企业了解所需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信息,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
(四)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一是完善对企业的政策性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加快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在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下,建立快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对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应为企业提供专业分析和服务,规避汇率风险;对于国际化经营程度高和有潜力的企业采取多种信贷方式,确保需要。二是建立发展基金,缓解企业融资难,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境外投资产业政策,制定“走出去”战略规划,建立境外投资发展基金,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走出去”的资金需求,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缓解企业“走出去”中的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强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应在保证信贷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应制定相关的支持鼓励境外投资的信贷优惠政策,尝试建立风险基金,依托银行、保险和国际商会体系,加大风险的监控、预报,提高对“走出去”企业和项目的融资便利。
(五)加大人才队伍培训力度
一是国家层面应成立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国际商学院,分期分批免费对省、市两级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指导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组织企业家参加各种涉外培训、国际性招商引资推介会、对接会、研讨会等,让企业家及时获得境外政策走向、法律法规、市场规则等,不断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和意识。三是针对企业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化经营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的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政府资助和企业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内外高校、商协会的作用,整合省内培训资源,打造精品课程,强化对“走出去”重点企业所需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既精通业务又熟悉国际规则和当地法律法规、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复合型企业人才。
(六)充分发挥商会纽带作用
一是要利用民间商会加强同行业企业间的联系,沟通本行业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协调同行业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会员法律援助机制,发挥商会在解决国际投资争议、贸易摩擦、法律纠纷上的支持作用,协助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二是对外投资项目规模普遍偏小,迫切需要大型骨干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打开国外市场并形成优势,无论何种所有制的中资企业都要携起手来,积极支持“走出去”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支持中介机构与企业共同组建“走出去”战略联盟,有重点、有步骤地抱团“走出去”,去共同争取国际竞争优势。三是多建立一些服务大型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大型全国性商会组织如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或商会组织联盟等等,通过联接境内外人力资源机构,对接专业人才信息库,推荐国际化专业人才,提供国际化专业培训,特别是与相关国家协调有关“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长期签证难、工作签证难、劳务签证难等实际问题。从而帮助民企业抓住机遇积极作为,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七)加强企业风险防范督导
一是进一步加强“走出去”企业和国际化经营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化建设。督促企业遵守驻在国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承担社会责任,避免企业停留在价值链低端扎堆内耗。二是进一步加强对“走出去”企业和国际化经营企业的人员安全保障,做好境外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出境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出境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危机的本领,设法尽力保护驻外、外派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三是建立相应的法律服务平台,组建“走出去”法律服务团队。通过适当补贴第三方或者与东道国相应法律服务机构进行合作等形式建立全球各国相关法律知识信息库,让“走出去”企业及时做好海外投资风险评估,当“走出去”企业遇到法律问题时及时跟进,降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第五篇:座谈会新闻稿
用心去交流用爱促发展
————社团经验交流会3月14日17:30,一年一度的学生社团经验交流会在土木建设工程学院K8四楼会议室成功举行。与会人员有校团委书记张宇旭,上届社团联主席潘龙,社团联全体人员、各协会负责人,以及各社团会员代表共计六十余人齐聚一堂,共商社团发展大计!
本次座谈会由上届社团联主席潘龙同学主持。会议开始,张书记就社团联出现的问题以及社团联发展的方向作出了指示,对于社团联好的方面给予肯定,需要改进的地方作出了明确的指示。
张书记表明此次座谈会的目的是召集各协会负责人商议、讨论各协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并解决各协会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大家争相发言,对于社团的经费、为社团联寻找好的宣传方法、场地的管理以及各社团在开展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对于各种问题,张书记一一作出了解答。张书记指出:“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但要走出校园,同时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应立足于校园。”
张书记指出,各社团的发展达到了瓶颈,发展的空间受到了局限性,如需要更大的发展,应保留协会的精华的同时加入一些新的方式方法,以此来推动社团的发展。
最后张书记作了会议的结语:经过今晚此次座谈会对社团全面的讨论,体现出我院社团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院团委将与相关部门协商予以解决。张书记寄语社团,相信社团在大家的努力下,将会越来越出色,明天将会更美好!
————社团联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