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5:1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市发展改革委

近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对加快发展全省新兴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实行政策聚焦。为贯彻落实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精神,全面掌握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为下一步研究出台我市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意见提供决策依据,由市政府领导带队,我委两次赴各县区、开发区对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观摩现场、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掌握了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并广泛收集国家、省及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思考。

一、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对照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要求,经调查,目前我市共有新兴产业重点企业271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其中新能源企业33家,新材料企业56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45家。另外,节能环保企业16家,生物与医药技术21家。2009年新兴产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5.89亿元,利税9.25亿元。今年

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75.45亿元,利税8.99亿元。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各县区、开发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通过内培外引,逐步形成了新兴产业集中区域。新能源运用项目—生物质发电企业如宿迁凯迪、中节能(宿迁)、国信(泗阳)等都分布在省级开发区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泗阳开发区和宿豫开发区。泗阳开发区着力打造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在建项目完工后,预计到2015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近5亿元;宿豫区在开发区规划建设光伏新材料产业园,目前已集聚了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山亿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良胜太阳能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新材料产业集中规模也很明显,彩塑包装企业主要集中在宿豫区井头镇,形成了聚酯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年销售收入约11亿元。沭阳县、市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全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二是重点领域初具规模。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发展,我市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已经初具规模,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85亿元,占全市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17%;新材料实现销售收入18.16亿元,占全市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24%;软件和服务外包实现销售收入39.28亿元,占全市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52%。新能源重点分布在光伏发电设备、生物质能利用等

领域;新材料重点分布在聚酯包装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软件和服务外包主要分布在软件开发、动漫游戏、呼叫中心等领域。

三是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在我市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中,各地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一批重点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稳步增加,有力地带动了全市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产业中,今年上半年沭阳县的天能电池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市经济开发区凯迪绿色能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668万元、利税1200万元,泗阳县的晶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336万元,宿豫区的山亿新能源公司全年预计生产小型单相逆变器4万台、销售达3亿元;在新材料产业中,今年上半年宿豫区的彩塑新材料实现销售收入4.36亿元;在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中,沭阳县的小聪软件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奥蓝德软件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节能环保产业中,宿豫区强维橡塑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

四是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市新兴产业企业加大对创新能力的建设,有重点地推进科技项目攻关,走自主创新之路。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的彩塑包装、秀强玻璃、精科智能电器等企业重点围绕环保新材料、光伏玻璃、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进行产学研合作和联合攻关,以技术的率先突破带动新兴产业的领先发展。江苏华达涂层有限公司承担的“无氰碱性电镀锌—涂装耐指纹板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

目。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精科智能电网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高电压输变电产品制造企业,公司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沈阳变压器研究所进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分别承担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通过项目实施,公司现拥有多项专利及省高新技术产品,公司已成为国内高压互感器制造业的骨干行业之一。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不高。2009年,在全市20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兴产业工业企业仅126家,占比6.2%。完成销售收入85.88亿元,占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0.56%,仅为新兴产业规模最大的苏州市的1.7%、徐州市的22.4%、连云港市的28.3%。由此来看,我市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明显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强。

二是高级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不够。从我市新兴产业的现状来看,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沟通协调机制,造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虽然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造成了很难留住高级人才的局面。

三是创业融资体系脆弱,加快发展后劲不足。由于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大,回收期较长,银行惜贷,民间资本直接融资热情不高,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金较少投入到新兴产业

中。同时企业之间项目、资金的有效对接缺少沟通平台和途径,导致双方信息沟通不畅,有项目的企业缺乏资金,有资金的企业找不到项目。

二、全国、全省发展新兴产业情况借鉴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大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将集中推动新能源、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国各地也正在抓紧部署发展新兴产业,其战略重点各有千秋。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2009年全省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2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今年上半年,六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产值9765亿元,销售收入增长25%以上。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国领先,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55%;节能环保、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今年六月,在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会上,罗志军省长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今年省财政新增安排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加上原有用于扶持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总额超过30亿元。江苏省将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生物技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六大产业,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吹响“冲锋号”。目标和路径非常明确,全省各地正按会议部署,大力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从率先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产值已过万亿元的苏南,到亮点纷呈、后发优势明显的苏中、苏北,新兴产业在大江南北已成燎原之势。苏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引领着全省新兴产业的发展。苏南五市已被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分别认定为高新技术城市,去年苏南占全省新兴产业产值比近70%。打造对区域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后危机时期苏州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提出要“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市、集聚新人才”,并确定全力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四大新兴产业,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新材料、昆山的光电平板显示等产业,已经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领先优势。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532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44.2亿元,同比增长30.2%,全市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项目数量也比去年增长了

一倍多。沿海开发战略使苏中新兴产业板块异军突起。在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总投资超过1750亿元的408个亿元以上项目在南通沿海集中开工。其中,涉及船舶修造、海洋工程、港口机械、海洋风电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项目超过7成,成为我省推进沿海开发以来规模最大、声势最壮的一次新兴产业集群“抢滩登陆战役”。泰州市主攻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力点就是引进人才。目前,已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200多人,其中国际领军型人才100多人。同时还引进100多个留学归国人员和创业团队,形成多层次人才集聚、各类人力资本优化配臵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苏北五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且后发优势明显。盐城强势推进科技产业园建设,总投资50亿元的江苏华锐风电产业园成功跻身首批江苏省科技产业园,使该市一举实现重型装备制造业、国家级公共技术平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亿元纳税单体加工制造项目等四大突破。盐城市各级财政全年安排近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

三、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国家、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借鉴外地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宿迁实际,我市下一步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积极鼓励

支持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发展。“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倍增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壮大产业规模,建设创新平台和特色载体,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千亿级产业目标。即到2012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元,是2010年的3倍,年均增速超过4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0%左右。到2015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平均增速超30%。

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目标考核体系。新兴产业发展涉及众多方面,必须要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动,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在若干个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协调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部门、地方和企业协同机制,共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加大目标考核力度,科学制定实施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积极做好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强前瞻性研究,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产业运行规律,引导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把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各地目标管理体系,强化对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重点项目、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等重点内容的考核。

2.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按照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要求,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

光伏发电系统集成设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备、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装备、新型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新型薄膜包装材料、新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绿色化工材料、纳米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材等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和生物技术药、化学新药、现代中药、生物肥料等产品。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及材料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等三类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电子商务、动漫设计、呼叫中心、电子备份、文化创意等产品和服务。物联网重点发展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等示范工程。规划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达270亿元,新材料产业达450 亿元,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达160亿元,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分别达 60亿元、120 亿元。

全力招引新兴产业大项目,瞄准世界、国内、行业先进企业,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注重引进投资强度大、税收贡献额大、科技附加值高的项目。围绕要素互补、生产营销环节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实现引来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重点促成宿城区九州车业新能源汽车、泗阳县明宇电气风力发电机、泗洪县风电集团风力发电机等大项目落户、投产、达效。

3.培育骨干优势企业,建设特色基地载体。促进各类要素向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对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年增长40%以上、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具有爆发成长力的重点企业,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使其迅速规模化成长。对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年增长30%以上、综合竞争力处于国内同行领先位次的的重点企业,给予政策全面支持,尽快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15家,其中超50亿元的企业5家。

按照有主导产品、有发展空间、能辐射带动的要求,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一批重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泗阳县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宿豫区包装新材料和再生橡胶循环经济产业、宿城区光大静脉环保产业园以及沭阳县、宿迁经济开发区和湖滨新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等特色产业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励以上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争取成为国家、省重点新兴产业特色基地。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科学布局规划。要在争取和落实国家、省相关鼓励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实行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整合原有的市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资金,用于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大土地配臵力度,优先安排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为鼓励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在对各地、各部门招商引资考核中,凡引进新兴产业类项目,加大考核认定系数。

各地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作用,按照本地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有针对性地找准新兴产业培育方向,明确定位,科学布局,加快形成优质资源的集聚效应,避免分散投入,走园区化、基地化发展道路。

5.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依托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快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研究制定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计划,推动新兴产业专利技术产业化。规划到2015年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在企业授权的专利中,新兴产业专利量比例达到35%以上;新增省、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0家。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各级人才计划要安排一定项目引进新兴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次。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求,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着力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通过订单培养、合作培养等方式,确保适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持续增加。

第二篇:如何发展新兴产业

这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的时代。国家进攻的总号角已经吹响,各地紧锣密鼓,齐声呼应。

这是一个给予中国医药企业奋起直追机会的领域。在中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的历程中,这里充满了希望,让中国医药企业有望在拼搏与创新中将与世界制药巨头比翼齐飞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这,就是热度不断攀升的生物医药产业。近期,政府部门宏观规划与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国医药工业大省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你追我赶。

继北京、上海等地利用人才优势,大跨步迈进生物医药产业大门之后,坐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第三把交椅的广东省也不甘落后,开始发力抢占制高点。

国家战略下的强省蓝图

今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十二五”国家“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首批项目日前已经过论证,科技部正抓紧编制项目指南。同时,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科技部将尽快启动第二批项目相关准备工作。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对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基因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R3等117项生物领域项目进行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授牌。

200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表明了我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就是抓住了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生物医药产业将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升级换代,减少环境污染,获得高附加值。”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陈元胜表示。

据了解,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定位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视其为调整产业结构,培养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是加快全省自主创新步伐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就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在生物领域,重点加强干细胞、转基因、生物信息等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发,大力发展生物医学、生物育种等产业。把广州、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园区。

广东省委、省政府以此为契机,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以建立医药强省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优势企业,着力构建现代生物医药研发和创新平台,推动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生物医药大省向生物医药强省转变”。

广东省计划,到2012年,争取开发出1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治疗人类重大疾病有确切效验、毒副作用小、能规模化生产、质量稳定可控、市场潜力大、具有品牌效应的新药;争取建设4个国家级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把广州、深圳打造成世界生物技术中心,把广东建设成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到2020年,争取形成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学药企业集团;研究出5个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基于新型药物给药系统及传输技术的化学药制剂新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医学影像设备生产基地和具有一定优势的人工器官、生物医学材料制品以及家庭保健工程产品生产基地;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国现代中药产业的领头羊;科研创新能力国内领先,生物医药产业对社会保障的支持水平明显提高,综合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建设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强省的战略 1

目标。

多措并举力推产业发展

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雄心勃勃,而这份自信来源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府的全力支持。

这是一组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数字。近5年来,广东省一类创新药共申报制剂42个、化学药27个、中药1个、生物药15个,申报数量排在全国第2位,显示出广东省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广东省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约920亿元,同比增长22.6%,居全国第3位;2010年1至9月,广东省医药产业完成产值约900亿元,同比增长28.6%,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良好。来自企业贡献的这些成绩背后,不难发现政府部门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的身影。

今年年初,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联席会议由广东省政府批准建立,由广东省一位副省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广东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人保厅、卫生厅、国资委、地税局、物价局、工商局、知识产权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及省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作为联席会议召集人,陈元胜介绍,联席会议的职责是研究部署和指导广东省推进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制定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今年6月1日,广东省政府召开了省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要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合力。

据陈元胜介绍,作为联席会议牵头单位的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为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服务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

今年2月3日,广东省局批准了省内第一家具有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业务资质的物流中心——国药控股广州公司物流中心成立。这个项目总投资1.42亿元,占地60亩。该项目对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板蓝根颗粒,年销售额达3.3亿元。去年以来,为应对市场变化,白云山和黄公司需要扩大产能,广东省局在事权范围内,通过了该企业增加生产场地的药品注册补充申请,促进了企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范化。

记者了解到,丽珠医药集团兼并深圳清华源兴药业有限公司后,广东省局同意企业把清华源兴药业原有的原料药品种集中到丽珠集团内部,由专门生产原料药的丽达药业公司生产。这一调整,优化了企业品种结构,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同类品种的生产质量管理效能,为丽珠品牌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支持。

“科学划分事权,将行政审批事项受理窗口前移,提高审批效率,方便企业办事,这是广东省局在推动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实践中提出的。”陈元胜说,“广东省局在程序不减少、标准不降低的基础上,审批时限平均提速40%。此外,省局将部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制剂的许可证申办、变更、换证等相关审批事项下移到市、县局,方便了企业办事。”

“我们还支持药业集团集中设置药品检验中心,改变了过去集团内各企业分设检验中心的局面,企业节约了成本,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我们也为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提供委托加工的政策支持,扶持企业盘活生产资源,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实现做大做强。”陈元胜表示。

此外,广东省局组织制定了《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中药材炮制规范》、《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以及《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体系》等规章制度,为构建地方习用中药现代质量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

打破瓶颈实现自主创新

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走自主创新之路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广东省不少医药企业的共识。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先机。白云山制药公司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开发的头孢硫脒,成为临床上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一线药物,填补了我国自主研发头孢素制剂应用于临床的空白。

白云山制药公司还把研发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的指标之一。公司成立了创新中心,由公司总经理亲自挂帅。目前中心承担了近60项在研项目,包括一类新药头孢嗪脒钠、左旋优利沙星等。

2006年为9.10%,2007年为8.18%,2008年为11.25%……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公司坚持每年拿出约10%的销售收入投入到产品研发中。据公司副总裁郭根苗介绍,迈瑞在医疗器械领域专注于自主创新之路,目前已经累计申请了900余项国内专利、160多项美国专利,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并且大量出口国际市场。

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心脏介入手术用药等心血管药品和高端新型抗生素产品。公司在创新之初,就把技术创新确立为企业发展之本,成立了信立泰研发中心,开发了多个国内首家上市产品,为新药抢占市场赢得先机。该公司力争用3年时间,使部分产品通过美国FDA和欧盟COS认证。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不可否认的是广东生物医药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目前,广东制药企业大多还处在单打独斗状态。纵观广东全省,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研发合力。广东缺乏一批国家级药物研发机构,需要提升创新药物研发和成果产业化能力,研发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的政策优势逐步减弱,对人才吸引力在下降。而北京、上海等地,在地域、科研氛围以及科研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在逐步加强。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华南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心、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苏薇薇教授建议,广东省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端人才的资助和政策上的倾斜,以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另外,政府应加大对药学类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加强药学类学科的建设。

关于人才“瓶颈”问题,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支持生物医药企业按相关规定对产品和技术专利发明人提供技术奖励、技术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等激励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引入国内外优秀的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目前,随着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总号角的吹响,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正在提速,发力抢占制高点,努力实现医药强省目标。

企业谈自主创新

充分的研发投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2008年,丽珠集团投入1.02亿元用于研发,这在国内医药企业中并不多见。正是因为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了核心竞争力,而销售收入、利润的快速增长又为企业的研发提供了更充分的保障。——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打造优秀人才队伍是集团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药集团先后引进刘昌孝院士、姚开泰院士、肖培根院士等位重量级的领军人物,这对广药集团未来的发展将是极大的促进。广药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作为集团人才引进与科技创新的平台,近年来开展了消渴丸、复方丹参片、华佗再造丸等多个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和新产品的研究攻关,各项目成果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广州医药集团

医药是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民生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和监管的行业之一。

长沙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已经成长为长沙高新区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在九芝堂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集群优势不断显现,对支撑整个园区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形成医药的产供销、科工贸、产学研相链接的资源整合体系,成为湖南省中成药研发、生产和物流配送的重要基地。”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存在一定不足:如医药生产规模不大,研发水平有待提高。虽聚集了众多医药企业却没有有效整合,分布散乱,主营业务不突出,导致了长沙的生物医药行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难以吸引国内优秀企业和跨国公司落户高新区。没有这样的优质公司,高新区就不会成为生物医药人才的择业首选。而人才的匮乏又进一步制约了高新区现有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此外,生物医药产业特点决定了其不被风险投资所青睐,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未来将强化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作用,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培育壮大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做大创新药物规模,做强中药和生物育种大品牌,形成高端药物和基因药物产业化突破,形成优势品牌集群。

将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等现代中药,重大疾病化学药品制剂、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小分子药物和血液制品等创新药物;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仪器和设备等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同时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充分发挥双鹤药业、九芝堂及关联企业的物流配送和研发优势,以销促产,形成研发、销售对园区企业的产业拉动,进一步整合湖南省医药科研优势资源,完善产业配套,促进医药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

第三篇: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迫切要求。镇江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对发展新兴产业作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将其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举措。为了准确掌握镇江新兴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剖析产业培育的成功经验和突出问题,研究“十三五”时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和保障机制,本文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的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将其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建设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新兴产业迎来了高位增长期、规模扩张期、产业集聚期、品牌培育期,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和竞争优势,在全国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提升“镇江制造”的地位和内涵。

1.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高位增长,运行质态明显优于传统产业,成为驱动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投资的主要方向,支撑作用逐步凸显。2014年,全市新兴产业企业数达到555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8.9%;新兴产业完成销售355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5.1%;新兴产业完成投资760.2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的68.9%。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先后经历了“5大”、“5+X”、“6大”三大阶段,产业结构持续“调轻、调高、调优、调绿”,彻底扭转以化工、建材、发电、造纸、轻工等产业为主体的传统制造业格局,形成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六大新兴产业体系。逐步由一般加工、简单仿制、低端配套发展到掌握一定先进技术,具有整车、整机等终端产品产业化能力;由专注于制造环节,研发和市场“两头在外”,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由要素驱动型逐渐向创新驱动型转型。

3.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主导、以产品为核心的创新体系逐步成形,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单打冠军”明显增多,“科技小巨人”不断涌现。2014年,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比重超过3%,科技进步贡献率59.5%,现有30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拥有发明专利近400项,其中40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振兴、工业强基等多个专项,参与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制定100余项。恒神碳纤维、航科复合材料、图南合金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自主创新能力国内领先。

4.产业链条构建有力。围绕航空航天、特种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电气等10条核心产业链,通过编制产业链发展全景图,精准引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所需关键技术、重点企业,产业链“纵向拉长,横向加宽”,薄弱环节得到极大改善,本地配套率不断提高。航空航天初步形成了以通用航空为龙头,通用航空和无人机整机、新材料、关键部件、信息技术应用、航空服务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创建省市联动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试点。新材料已形成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和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特色板块,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其他前沿新材料加速腾飞。镇江新材料产业被誉为“战略新材料”,国家国防科工局、解放军总装及空装等部门对镇江给予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构建整车制造、核心系统总成(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设施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全市已经取得20多种新能源汽车产品资质,北汽镇江二期项目将实现新能源整车规模化生产。

5.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帮助惠龙e通首创物流电商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视察,给予高度肯定。通过强化示范试点培育、技术推广应用,4家企业成为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通过以点带面,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等各环节的集成融合应用,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的比例达8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达70%,2015年惠龙e通和大全集团入选国家首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

6.“三集”发展成效突显。全市集中力量发展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了较多的“第一唯一”的园区载体。2014年,全市累计建设标准厂房117万平方米,扬中智能电气产业园等6个园区启动市场化运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创成省内首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全省首个航空航天产业集群,首个省级航空航天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全省首个国家航空航天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二、推进发展的主要举措

1.突出战略谋划,发挥顶层设计引导力。“十二五”以来,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业前瞻研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给予强有力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镇江行动纲要》、《镇江市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镇江市工业产业链行动计划(2014-2016)》等总体规划。配套出台《镇江市新材料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8)》等专项规划20余项。

2.加大政策扶持,发挥财税资金撬动力。全面梳理国家和省市层面的优惠政策,汇集土地、财税、金融、科技、商贸、人才等政策资源,叠加扶持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重大示范应用工程。同时创新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加快设立总额2亿元的市级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扶持新兴产业项目。推动市国投集团公司与中国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成立5亿元的航天高新(镇江)创业投资基金,有望今年挂牌成立。

3.推进重大项目,发挥新增长点带动力。建立市领导定期调度机制,组织现场观摩,问题集中交办。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开展项目跟踪服务、要素保障、融资担保等协调服务,力促项目投产达效。创新项目督查考核机制,将新兴产业销售、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数、固定资产设备抵扣税等列入对各辖市区工业和信息化指标考核体系。

4.实施技术改造,发挥企业升级内生力。出台《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综合运用设备购置费用补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竣工项目奖励等政策,激发企业技改积极性。在推动技术、设备、产品“硬改造”的同时,同步推进理念思维、管理模式、治理结构“软改造”。鼓励企业实施“三化”改造,2015年全市12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5家企业待审。组织管理咨询机构,对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三百工程”、“两化融合”等重点企业开展管理诊断。

5.集聚智力资源,发挥创新要素驱动力。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中航科工第三研究院、航天三〇六所、中航工业西飞公司先后在镇布局。着眼于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以国际化视野建立引人、育人、用人机制,出台《关于建设镇江市“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吸引和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以知名高校院所、产业研究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为依托,加强项目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加快建立布局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专业认证、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创成国家中低压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智能成套电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创建XX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正式招生,加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

6.提升服务质量,发挥政府职能保障力。聚集全系统的政策和资源,深入开展“三百工程”、“三聚服务”,重点扶持“调结构、稳增长”的关键少数。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服务“专网”升级改版,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大力量,搭建“十大专业服务平台”。提升要素供给能力,进一步扩大“周转贷款”受益面,完善“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帮助企业争取“直购电”政策。营造企业信用环境,实现企业法人信用信息公开查询,多领域开展联合失信惩戒,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发展缺少“含金量”。我市产业发展正处于新老交替期,传统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相比苏南板块其他城市,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不成熟,不能完全缓解传统产业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创新产业培育相对滞后,新技术、新市场、新产品、新业态占比较小,层次不高。

2.骨干企业支撑不足,发展缺乏“领头羊”。新兴产业企业在专利、标准、品牌建设方面滞后,整机终端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议价能力弱,盈利空间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低位的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较少。

3.项目投产达效较慢,发展缺少“爆发力”。新兴产业项目普遍具有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高,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推广难,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产出的特点。近年来,我市工业投资集中在新兴产业,但形成的新增长点不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还不明显。

4.要素制约日益突出,企业带上“紧箍咒”。随着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融资难、用工紧、土地缺”等要素制约现象比较突出。

四、“十三五”发展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1.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载体平台,建立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创新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创新效能,构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以产品技术创新、共性基础研究、标准规范制定为重点,完善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重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瞄准前沿技术,按照“一业一平台”的标准,布局建设产业研发及公共服务机构,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建立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选择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关键技术成果,组织实施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加快推进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示范推广,建立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首购首用机制,落实首台套保险机制,形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深化融合创新,推进智能制造,利用“互联网+”助推产业智慧转型。全面提升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开展“机器换人”、建设“智能工厂”、“智慧车间”,普及高端智能装备应用,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推广“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引导企业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智慧发展,支持企业建设面向行业的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故障诊断、专业维修、远程控制等增值业务,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维护、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新业态新模式。

3.强化技术改造,提升质量品牌,凝聚产业优化升级的内生动力。深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大幅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体系的质量性能。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形成高附加值、用户体验好的产品体系。强化质量控制,推进精益制造,建立企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放大扬中工程电气等国家区域品牌影响力,扩大镇江航空航天、新材料优势产业辐射力,重塑传统优势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全面推广“专精特新”产品,提升“镇江制造”品质内涵。

4.推进军民融合,完善互动机制,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的特色优势。依托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围绕航空航天、新材料、船舶与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种车辆五大军民融合产业,引进和建设军民融合重点项目。搭建军民对接交流合作平台,利用军工技术的外溢和转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选择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引导企业进行武器装备科研保密资格、科研生产许可认证,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深度开展国防科研生产及协作配套,鼓励成熟民用技术和产品在国防工业的广泛应用,进一步释放军民融合产业爆发增长的潜力。

5.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加快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以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组织实施企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废弃物资源化等技术改造。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与装备、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等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动制造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以电机能效提升为突破口,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中瑞电机能效提升合作。深入推进“金屋顶”企业计划,加快“中国电能云平台”建设,加强企业电力需求侧管理。

6.深化对外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构建互利共赢的联动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拓展镇江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功能,实施保税展示、委内加工、返区维修、跨境电子商务等创新试点。面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相平衡,“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拓展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国际产能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镇江优势企业走出去、富裕产能转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高端品牌创出去,构建我市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第四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罗河镇人民政府:汪金龙

当前,全县上下正紧紧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进行大讨论,推进“十大工程”落实。为加快“十大工程”建设,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县政协要求我们结合联系工作、本职工作,围绕“十大工程”进行深入调研,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为此,我按照县政协统一要求,认真研读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县“十大工程”精神,并结合从事的工作,走访调研了相关企业,现就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谈一下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一、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县形成了以大地熊、龙磁、恒泰活塞、联众电子、同大汽配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这些企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下一步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并推进好吉星照、恩度等企业的发展,争取形成产业链。县委王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县要在大力发展矿业经济的同时,继续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注重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实现产业转型的新突破。

如何实现产业转型的新突破,就是要解放思想、拓宽思

路、用更加开放的理念,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实际上农产品加工里面也有高新技术,培育好了也可以成为高新产业,我们发展高新产业里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如,广西恩度到我县投资的项目,就是把传统农产品嫁接高新技术以后形成一个新产品,开创以大米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的功能性饮料新兴产业。另外,我县为发展现代农业,在郭河、同大两镇建立了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大陆29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2011年12月份、2012年1月份,先后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台创园以优质稻米、家禽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融农产品加工物流、精品果木花卉、新农村建设、休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台创园从规划、功能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心和措施,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二、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要细化优惠政策、完善支持措

施、强化政策的可操作性

全国有很多成功的实例,如深圳的“三来一补”模式,就是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两头”在外;昆山模式,就是利用靠近大城市的科技、人才优势,紧盯某一个区域进行招商,主要是紧盯台湾;新余模式,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地盯着新兴产业去招商,搞单晶硅、多晶硅,把“钢城”成长为“硅城”。

那么庐江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和招商模式?我觉得对我们庐江最现实的,就是利用我们的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吸引庐江籍科技人才,围绕某一方面来帮助我们献智献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我们新的发展之路。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培育我们新兴产业的强项,力争在全国全省要有一两个数得着的新兴产业。我想可以依托吉星照、大地熊等大力发展磁性材料。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我县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优惠政策,完善支持措施,注重把政策措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政策的可操作性。要狠抓政策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尽快地把优惠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尽快把政策效应转化为发展动力,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市场的媒介作用和撬动作用

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搞好规划、成立组织、出

台政策、吸引人才。另外要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推进路径。即依托现有企业做大拉长产业链,引进新企业“填空”再由点到线形成产业链。

二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第一,发挥一般型企业向科技

创新企业转化提升,第二,具备新兴主导产业基础的企业要尽快发展壮大起来,象恒泰活塞、磁电企业等。第三,资源型企业要转型升级,要有危机感。

三要发挥市场的媒介作用和撬动作用,就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县委、政府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更多借助市场力量,通过市场解决科技创新资金不足问题。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我县不仅要加快发展,更要转型发展。当前,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一定要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突破口,坚持不懈加以推进。我县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大投入,用更加开放的理念,真正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O一二年五月十二日

第五篇:关于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4月26日,市政协副主席周继安同志率政协经济委员会部分委员,赴市经济开发区和秦栏镇等地,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采取实地走访企业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突出重点,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二次创业”。通过努力,我市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及生物制药等六大产业。

1、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以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全市209家“规上”工业企业,新兴产业企业占27.7 %,达58家。2011年,新兴产业企业产值1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

2、科技含量逐步提高。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新兴产业企业大多通过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昭田磁电和安徽大学合作的高磁导率低损耗因数锰锌铁氧体磁芯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天康医疗安全自毁式注射器系列产品获得“滁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缸盖公司拥有国内首家缸盖技术研究所,其数控加工中心加工气门密封带及导管孔一次成型工

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使企业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市场萎缩的困境。

3、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政府主导新兴产业发展意识明显。201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对新兴光伏产业进行支持,对企业所购进设备按投资额的2%给予一次性补助;对12月1日后,光伏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由市财政等额安排专项支出;对光伏企业用电进行补贴电价5%。

4、产业集群雏形初显。几年来,我市在发展新兴产业中逐步形成了三大块状集群。一是以秦栏工业园区为中心的光伏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二是以杨村工业集中区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三是以市区和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高端装备制造和光伏产业集群。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吉阳新能源2GW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天康集团年产20亿安时标准纳米钛酸锂电池成套生产线项目、金佩集团年产100万件铸铁缸盖技术改造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质量和层次不高。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在经济发展中地位还不突出,诸多高新领域尚为空白。光伏产业主要还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层面上,呈现“新兴产业、低端环节”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尚处劳动密集型阶段。目前运用范围比较广的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等新材料基本空白。新医药方面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主要集中在中间体生产上,国家、省级研发平台缺乏甚至空白。

2、创业融资体系脆弱,投资体制机制不健全。由于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大、回收期较长,银行借贷、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资金很少投入新兴产业。如,天康医疗是国内仅有的四家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之一,其一次性自毁式注射器产品市场前景良好,但由于企业在获得国家卫生部招标项目时,货款一般要几个月后才能到帐,致使企业资金压力较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有相应的金融机制支撑,从各地成功的发展经验看,一般都有相应的创业投资公司进行扶持,我市目前还没有创业投资机构,有效运作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3、少数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欠佳。少数部门办事效率低。调研中,有企业反映企业建成4年多了,至今没能办理土地证,影响了企业的融资发展。有些职能部门服务态度差,有企业反映税务部门个别职能股室意识淡薄,不能做到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办事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家发展的信心。有些企业把天长公司生产的产品拿到外地去开票,造成我市税收流失,问其为什么这样做,企业反映在天长企业产值做的越大,交税交的越多,企业受到的监控就越多,给企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三、意见和建议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民营经济发展后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促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转变民营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一)认真谋划编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谋划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结合天长经济现阶段发展的情况,明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规划要找准我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方向,准确定位、科学布局,围绕初步形成的新兴产业集群,策划、储备、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建立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制定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推进计划。

(二)加大扶持力度,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领导帮扶上,要建立市领导联系新兴产业帮扶制度。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明确到市级领导以及具体单位和部门,建议市政府每年筛选出一批重点项目,由市几个班子领导成员分工帮扶,市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汇报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相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财政支持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导向和引领作用,扶持新兴产业加速做大做强。要加强政府引导,现有的扶持资金要向新兴产业倾斜,积极引导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要强化税收支持力度,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新兴产业创新、投资和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为切实帮助光伏企业“越冬”,建议对我市光伏企业的土地使用税全额返还。

项目扶持上,对我市现有的扶持政策要进行整合。建议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土地、建设、环保等环节上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在申报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时优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倾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我市的先导产业。

招商拉动上,要积极开展新兴产业招商。目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和城市化扩张期,内生动力强劲,增长空间巨大,建议尽早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培育,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要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壮大发展我市的新兴产业。同时,要加快企业在建项目建设步伐,促其早建成、早见效,发挥倍增效应,使项目带动成为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转化科技成果。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的攻关,政府对研发费用可给予适当补贴。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难题攻关等需求,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着力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保障。对引进的优秀人才,市委、市政府可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

(四)积极营造环境,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优化金融环境上,要以财政资金为基础,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办法,着重加大用于企业投资的风险保障和补偿。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方式和金融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促进新兴产业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提升服务环境上,要继续抓好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切实落实检查报批制度。所有行政执法部门到企业例行检查,均要以书面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和企业帮扶领导报告,涉及重大事项的检查评比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报告。未经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到企业开展检查评比活动。

下载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公考联考申论热点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09月15日21:51中公教育我要评论(0) 字号:T|T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夺取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 目前我国已明确把发展战略性新兴......

    常州: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转型

    常州: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转型 http://china.toocle.com 2010年07月20日09:23 生意社 生意社07月20日讯 发展新兴产业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常州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昨天下午,常......

    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重视和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

    关于马鞍山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大全五篇)

    关于马鞍山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 今年6月,市政协人资环城建委员会会同致公党市委、九三学社市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市政协梁成副主席、徐业......

    望江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望江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根据年内工作安排,2014年11月20日至28日,县发改委重点办对......

    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 自设区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也从单一的以农业为主的老区,逐步发展为今天多业并举日新月异......

    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6月16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赵宽的带领下,赴市经济开发区和秦栏经济开发区,调研战略性......

    提升传统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

    提升传统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 市党代表、进贤县委书记王敏 王文涛同志在报告中强调的产业兴市战略,不仅指明了南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进贤综合实力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