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宣传处 2007-9-28 9:48:27 共被点击 3103 次
根据市政协三届十四次主席会议研究确定的重点课题调研实施方案,“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在张正煜、王云友副主席带领下,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赴县(市、区)实地走访、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调研组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台州东濒大海,三面环山,兼得山海之利,并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奇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台州丰富多彩的地方风俗。作为中华民俗的一部分,它既与全国各地的风俗基本同一,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生产经贸、工艺产品、信仰祭祀和文体技艺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比较突出地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传统工艺琳琅满目。历代以来,台州的传统工艺以新颖的创新设计,不拘一格的巧妙用材,精致细腻的工艺手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以及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采跻身于中国工艺美术之林,是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乡,涌现了“一绣三雕”(刺绣、木雕、石雕、玻雕)、干漆夹苎造像、翻簧竹雕、草麻编制品等一系列传统工艺品,是“中国工艺品之都”(黄岩)、“中国节日灯之乡”(黄岩宁溪)、“中国工艺礼品之都”(仙居)、“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临海)。根据2006年底我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结果,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260项,其中造型艺术类占502项,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天台干漆夹苎技艺等5项传统工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台州玻璃雕刻、临海剪纸和台州刺绣等9项传统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乡土建筑别具一格。台州乡土建筑历史悠久,古村落、古镇、古街、古城、寺庙、祠堂、园林等建筑形式多样,是浙东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如天台国清寺,建筑风格独特,艺术手法庄重朴实,为中国四大丛林建筑之一。临海台州府城建筑构造独特,兼具军事和防洪双重功能,临海古长城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台州民居建筑数量众多,有内地民居建筑和沿海民居建筑之分,如临海紫阳街的三合院、仙居高迁古民居的三透九门堂、温岭石塘古镇的石头房子、路桥横街的五凤楼等等,特色
鲜明,极具观赏性。
(三)佛道文化影响深远。我市佛道文化源远流长,天台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创立地,天台县方广寺为五百罗汉道场;临海龙兴寺是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受戒之地,路桥香严寺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驻足之地。道家的“十大洞天”台州市有3处,其中黄岩区委羽山洞为第二洞天,天台县玉京洞为第六洞天,仙居县括苍洞为第十洞天。台州的佛、道教至今在国内外仍有重大影响,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信徒每年都要到国清寺朝拜祖庭,进行宗教文化交流。此外,台州东部乡村多庙祠,民间信仰五花八门,全市大小庙祠数以百计。保界神有杨府大圣(杨家将)、关圣帝君(关羽)、东岳大帝(传为泰山之神)等;渔区不兴此俗,但崇敬天妃、鱼师爷,视其为海洋渔业生产保护神。
受佛道文化影响,我市各地“迎会”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由于寺庙多,所供“神祗”的寿日又各不相同,因而一年当中各地庙会接二连三,有的“迎会”已经拥有相当规模。如温岭市新河镇上应等村主持的南宋护国安邦大帝寿诞庆典活动,涉及15个村,参加人员数千,加上外请的“抬阁”、“闹湖船”、“舞龙”、“舞狮”、“舞八蛮”等游乡活动,以及邀请“民间剧团”到庙里的戏台“做寿戏”等,场面宏大,前往观赏的群众达数万。此类庙会,既是一种民俗信仰的宗教活动,又是一项颇
具规模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
(四)节庆活动多姿多彩。除了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半、重阳节、冬至、除夕等与全国多数地方大同小异的岁时习俗以外,台州还有不少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节庆活动。如温岭市农历七月初七的“小人节”,还是有16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过“小人节”,扎纸亭,当街祭拜保平安,热热闹闹一整天,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再如椒江区的送大暑船、路桥区的开年节等节庆活动,已被列入我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即便在春节、中秋等举国同庆的一些节日,我市各地也有许多活动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温岭市石桥头镇的元宵灯会,有大花灯、扛抬阁、滚龙等文艺活动。这些活动,还带动了当地民间扎纸艺术市场的繁荣。节庆活动中,许多民间表演艺术得以发展、成熟。如临海黄沙狮子、玉环坎门灯塔鱼灯、仙居叠罗汉、天台抬阁、三门杨家板龙等12个项目,已被列入我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近年来仙居杨梅节、黄岩柑桔节、天台云锦杜鹃节暨济公文化节、三门青蟹节、临海江南长城节、玉环海岛文化节、温岭石文化节等由政府组织的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都成功举办,并且影响越来越大。各类节庆活动中,不少民间文化活动得到挖掘和利用。如温岭大奏鼓,是惟一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一书的渔村传统舞蹈,据传系明代福建惠安渔民迁居石塘镇箬山时传入,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温岭将这一传统渔家舞蹈挖掘出来,经常性地在大陆新千年曙光、新世纪曙光首照地石塘镇的风景区内表演,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五)地方饮食特色鲜明。台州水土肥美,物产丰富,海鲜海货轮番上市,田园瓜豆果蔬数不胜数,山间山珍野味四季不绝,为台州饮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始资源。台州美食文化内容丰富,既有以天台、仙居、临海等地为代表的山地居民美食,又有以玉环、温岭、三门等地为代表的滨海居民美食。如糟羹、蛋清羊尾、食饼筒、肉丸糊麦饼、水晶蛋糕以及黄岩胖头鱼、天台山珍、仙居八大碗、三门小海鲜、玉环敲鱼面等等一系列富有地方气息的风味小吃,非常适合大众口味,是旅游休闲的可口食品。台州饮食文化还深受宗教文化影响,佛教素斋品种丰富,道家的健身长寿饮食习惯和养生素斋,也颇具特色。同时,台州茶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天台山茶文化在唐代东传日本、韩国,直至现在,天台山茶道艺
术依然引人瞩目。
二、台州利用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我市发掘和保护民俗文化的基本情况
我市对民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为主要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和申报工作有序开展。从2003年开始,我市着手开展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第一批5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经公布,各县市区也相应地公布了共247项县级名录。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队伍建设有所加强。近年来,我市命名了一批民间艺术家、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特色队伍、民间艺术传承基地、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如仙居县,专门建立了花灯保护协会,设立花灯传承基地,建立皤滩乡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白塔镇民间艺术旅游经典景区。临海市的黄沙狮子表演队、黄岩区的十里铺高跷队等已经成为比较专业的文化团体。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展示工作得到加强。通过“我爱台州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展、发行邮票出版画册等多种形式,让市民领略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了市民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也有所进展。目前,我市已建成黄岩区翻簧竹雕艺术馆、吴子熊玻雕艺术馆、温岭市石雕博物馆、仙居县无骨花灯展馆等。台州刺绣博物馆和临海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也在前期准备中。
(二)我市发展民俗旅游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向深度拓展,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趋向多样化。
首先,展示台州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发展较快,相继出现了临海紫阳街“古城风味小吃”一条街、海门老街特色餐饮一条街、椒江三甲滨海渔村、玉环海上人家、黄岩长潭村等“美食”特色街(村)。整理、挖掘了三门“海八鲜”、玉环“玉环第一鲜”、天台全牛宴、椒江戚继光抗倭庆功宴等一批特色餐饮,在全省首届农家乐特色菜比赛中均获高等级奖项。
其次,与古民居及古村、古镇、古城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有了一定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得到保护和修复,临海台州府城、桃渚古城、仙居皤滩古镇、椒江海门老街、路桥十里长街、天台中山路等一大批古城、古镇、古街的修复先后完成,如仙居县白塔镇高迁古民居、玉环县东西文化村等一些具有丰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景点得到保护性开发。
再次,在蓬勃兴起的农家乐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利用日益引起重视。以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特色农业基地、乡土文化资源和淳朴农家庭院为依托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既使旅游活动更具文化内涵,又使民俗文化有了展示舞台。如在温岭、仙居等一些村庄,乡村特色浓厚的大奏鼓演出、农具打击乐表演、婚嫁仪式、“快乐手工匠”演出等都已延伸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成为“农家乐”旅游中的重要项目,温岭、玉环等地推出的“在海上做一天渔民”的渔家乐活动,也已成为
一项重要的旅游产品。
(三)我市发掘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发掘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提升旅游项目品位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到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措施上不够有效。一些乡镇政府在申报省、县级历史文化遗产工作中态度不是很积极,认为一旦申报成功,会给城镇建设带来麻烦。受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接待设施等要素分布不均的影响,各地发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程度差异很大,相关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北部临海、天台、仙居等地的民俗旅游发展相对较快,而中心城市和沿海几个县市发展相对缓慢。
2、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艺术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子承父业,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客观上导致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如三门县,目前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并且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生活困难,他们掌握的民间文化技艺随时都可能人走艺殒。再如玉环县,不少传统曲目面临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境况,一些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可能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
而销声匿迹。
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较大,政府囿于财力,尚未进行大的投入。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困难较多,民俗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现有的展示场馆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规模不大,影响力小,利用率低,缺乏全方位展示台州民俗文化
资源的高规格展示场馆。
3、民俗旅游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台州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在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开发相结合,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不多。近年来,台州的民俗旅游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参观型”为主,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特别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农家乐旅游,大多还停留在“住宿、餐饮”等浅层次的开发上,在民俗文化的利用上,文章还没有做足、做
深、做透。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产品尚未得到很好开发。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购”,一直是我市旅游业的短腿。民俗文化产品和工艺品的消费市场很小,再加上工艺品本身制作难度大、价格偏高、外包装缺乏特色和吸引力以及消费渠道不顺畅等原因,如仙居无骨花灯、黄岩翻簧竹雕等一些工艺品很难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市场,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尚需加大。目前,我市有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天台山文化研究会、仙居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但活动不多且偏重于理论研讨。至今还没有一个社团专门研究如何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商品,政府职能部门及民间社团,对发掘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为旅游产业服务的研究,尤其是对包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资源如何产品化的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市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旅游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大,我市许多曾经获得殊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不为外界所知,也为我市许多干
部群众所不晓。
三、发掘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民俗文化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其价值正在蓬勃兴起的民俗旅游中得到体现。充分挖掘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葆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出特殊的魅力。在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能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我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一项用之不尽的重要资源。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所在。为此,建议市政府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将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的步伐,使民俗文化资源在促进我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起到应有作用。同时,通过旅游开发,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一)出台政策,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建议市政府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费用列入政府经常性开支范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政府经常性工作,制定具体奖励办法,对在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逐步健全机制,完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要在民俗文化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详细的民俗文化保护目录,尽力抢救一些已经被破坏的传统民俗,保护一些未被保护或者保护不力的传统民俗文化,并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档案和保护机制。要促成各县(市、区)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业人才,努力形成政府主动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民间自觉参与的开放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格局,将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尽量保存下来。建议市政府促成文化管理部门经常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和民间文化艺术发展论坛、讲座等活动,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促成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和保护知识编成乡土教材,纳入教学计划,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青少年了解我市民俗文化的特点;促成新闻媒体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系统介绍民间文化艺术及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形成保护民间文
化遗产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加大投入,着力推进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展示工作
做好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展示工作,是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一条必由之路,是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最佳途经。要深入研究如何以产业运作的方式,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把具有含金量和开发潜力的那部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做大做强,使之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重视旅游商品的研究与开发。旅游商品不仅可以代表一地的文化品格,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也能起到很大作用。政府不能把旅游商品简单地看成是“游客的消遣”或“普通的纪念品”,而应以多种形式特别是通过提供必要的经费来扶持和鼓励民间组建社团及旅游企业设立机构加强旅游商品的研究与开发。其次,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要尽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的相关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一批符合我市民俗文化保护需要的基础设施,为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提供硬件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应在台州市区建设一座全方位展示台州民俗文化的大型博物馆,并将此作为提高中心城市文化品位,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落实。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鼓励企业、团体及个人举办各类博物馆,形成以国有公益性博物馆为主体,企业、团体及个人博物馆为补充的格局。
(三)因地制宜,深入开发各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旅游只有依托文化,挖掘文化内涵,才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合理开发利用各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应已成为我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一项重点工作。建议市政府抽调人员,落实资金,着手编制台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根据我市各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建议着重做好四大区块民俗旅游开发。一是以仙居、天台两县为主的北部区块。仙居要侧重乡村民俗旅游开发,在“农家乐”旅游中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努力打造“长三角最美的乡村”。天台要侧重宗教民俗旅游开发,做好“佛道”文章,努力打造“长三角宗教朝觐胜地”。二是临海古城区块。要充分利用临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做深做透“古城文化”,做好历史街区的修复,以名人故居、百年老店、传统作坊、博物馆等推动古城文化的深度开发。同时,要加快桃渚军事古城的保护、开发和管理。三是以三门、温岭、玉环为主的滨海区块。利用独特的渔业生产、生活习俗,依托海岛、渔村、渔镇,突出海洋民俗风情,大力发展渔家乐旅游。四是中心城市区块。椒江区重点做好港口商贸文化的开发,进一步充实海门老街的民俗旅游项目。同时,以大陈岛的开发为重点,发展海洋民俗旅游。黄岩区要以中国柑橘观光园为载体,重点发展柑橘风情游。路桥区重点做好商贸旅游开发,加快十里长街、中国日用品商城的旅游开发。
(四)突出重点,精心推出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
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表明,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我市应在精心设计包装的基础上,尽快推出相关项目。要对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包装,赋予景区、景点以恰如其分的文化、历史、民俗、科学内涵,作为旅游市场的主要卖点和新的亮点。在我市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大力开发民俗观赏项目。民俗观赏项目是人们了解地域文化最基本的方式。台州可开发的观赏项目很多,包括民居建筑、生产(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节庆礼仪等等,要设法让这众多的项目合理组合起来形成台州民俗旅游观赏项目的基本结构。如民居建筑方面,可利用各种有特色的乡土建筑,做好古城、古镇、古村、古街的保护和开发,推出“江南古城之旅”、“浙东古镇游”、“浙东古村探秘之旅”等特色线路。
第二,积极开发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发展农(渔)家乐旅游,挖掘乡土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风情小镇、风情村,鼓励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农村特色餐饮,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钓、耕种、捕捞等农(渔)事体验项目。同时,要发挥台州“佛宗道源”的优势,利用天台山独特的佛教资源,定期举行“天台宗朝拜”、“济公朝拜”、“道教修炼”等宗教朝拜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信徒。
(五)多管齐下,全面宣传我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要将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做好宣传工作是其中重要环节。建议市政府充分整合全市宣传资源,把多姿多彩的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介绍、展示台州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安排专项资金,拍摄、制作民俗旅游主题宣传片、宣传手册,在国内外主要媒体、网站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现有的旅游节庆活动,充实活动内容,提高各项活动的民俗文化内涵;建立和强化市、县(市、区)政府与企业联动的市场化、一体化旅游营销机制,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大型旅游交易会,加快国(境)内外旅游
市场的开拓步伐。
第二篇: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3-4-2
关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目前,*县正在积极实施“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本文在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探讨了*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一、*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
*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连环,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是一个生活、工作的好地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为目标,在“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
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以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新村观光游、古豳文化游为四大特色的产品、服务体系,使我县旅游产业有了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2、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
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工程建设,对包括马栏革命纪念馆在内的部分革命遗址进行了维护和重修,完成了马栏干部学院建设工程,马栏旅游景区直观坡面绿化,阳坡头关中分区旧址景区绿化、广场修建、窑洞维修,以及转角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建设项目民宅拆迁,窑洞维修等建设任务;先后建成了关中特区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库淑兰剪纸展览馆、石门山森林公园秦文化苑、西大门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使旅游景点有所增加,内容更加丰富。
3、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产业增值明显
我县先后在西安、深圳举行了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推介会,加强与大型旅游集团对接,借力发展取得新进展。同时,注册成立了*县首家红色旅游商品民营企业——红色马栏旅游产业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旅游商品设计及研发、土特产品包装与销售,先后开发了10大类100多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2012年上半年,我县游客数量达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0万元,旅游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随着交通设施的发展、*宾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及一些景区接待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我县接待游客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开发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我县旅游景点多处于山区或村庄中,普遍存在交通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道路等级低,迂回曲折,通行能力差。一些景区、景点开发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有的连吃、住、行等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我县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滞后直接影响了旅游景区、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吸引力
一是星级旅游产品少。二是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一些山水景点有看头、没说头,文化景区有说头、没看头。三是旅游形式单一,游览、购物和娱乐相互脱节,游客享受不到 “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龙”服务,逗留时间短,对消费的拉动力不强。
3、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组织管理松散
由于我县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管理、策划、促销、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开发滞后,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较低。调查了解,我县从事旅游景点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大多以实现就业为目的,懂旅游,爱旅
游的从业者很少。一些景点管理松散,经常出现大门紧锁,无人值班的现象,让游客尽兴而来扫兴而归。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4、开发资金严重短缺
*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人民收入水平不高。近年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虽有大幅提升,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产业开发资金规模小,来源单一,以财政资金投资为主。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当地人民不免在观念上存在认识问题,社会资金不能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近两年,旅游招商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完全投入运营,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5、宣传促销力度不足
由于受县域财力限制,旅游宣传促销范围有限,在周围各省媒体上未能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致使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宣传促销不到位,策划的效果水准不高,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在外影响力不大。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开发价值与其知名度不相称,加上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旅游市场拓展不力。
6、环保意识淡漠,环境质量下降
宜人的气候、整洁的城市、清晰的空气让许多游客对*县留下了深刻印象,生态文明是我县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然而随着车辆的增加和煤炭工业的发展,这一优势将面临挑战。县城交通枢纽迎宾大道每日大量汽车高速行驶,从早到晚空气中尘土弥漫,市政部门没有洒水车配合清理,致使我县的空气质量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旅游业被誉为“一业兴而百业旺”的经济产业,对地方经济具有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可广泛吸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业;旅游业是促进财富流动和再分配的产业,可促进城市购买力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也被誉为是“朝阳产业”、“无烟工业”;旅游业更是一种文化产业,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可使一些濒临消亡或已经失传的民族歌舞、民间工艺得到抢救和挖掘,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发展好我们的旅游产业。
2、突出重点,抓好“马栏——石门”两点一线的建设
虽然*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更令人精神振奋。马栏红色旅游和石门生态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积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政府支持有力,发展势头良好;各界人士关注度和满意度越来越高,周边的环境也明显改善。我们要再接再励,抓好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品牌,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加快建设旅游发展配套设施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改善接待服务条件,实现城镇硬件设施与旅游配套功能一体化。首先,要抓好以交通为中心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优先安排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对现有干线公路进行改建、扩建。贯通县际之间的快捷通道,抓好旅游专线公路升级。二是在加强现有景区景点旅游公路管护的基础上,以全面实现油路改造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线路公路质量和等级,尽快修通景区与景点之间,景点与干线之间的公路通道,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三是要规划旅游专线和旅游循环线路,并设置旅游专线公交车,方便本地游客需求,大力拉动旅游内需。其次,要在县乡大力发展设施完备的宾馆、饭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农家旅馆的建设,要注意农家旅馆的卫生条件,加强对农家旅馆的服务质量的监督;规范餐饮服务,逐步改善就餐环境,对现有餐饮的品种及种类进行改造,使之能够适应不同旅游者的口味,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饮食文化的内涵。再次,强化旅游行业优质服务。加强景区、景点的精神文明建
设,大力提倡文明用语、微笑服务,树立文明新风,形成良好服务氛围。
4、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建立旅游人才与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体系,加快导游、服务、文艺三支专业队伍建设,着重培养策划、管理、营销三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产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以适应旅游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针对目前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缺乏的状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旅游院校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作为*县旅游发展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尽快培育一批优秀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
5、创新融资体制,扩大资金投入
深化旅游融资体制改革,广泛采用使用权拍卖、经营权转让、租赁及资源参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整合资源,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强化内引外联。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景区、景点,采取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扩大资金面,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6、加大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
尽快建立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要创办旅游日、旅游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制作精美画册、拍摄专题片、联络新闻媒体不断向外界宣传推介。要把红色旅游资源作为本地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不断扩大影响,聚集人气,增加客源。
7、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一个健康的旅游产业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各个职能部 5
门和全社会的力量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增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软势力。
2015-4-2
第三篇:关于促进西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西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中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向往、世界各国瞩目的地方,极具旅游观光吸引力。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是全国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国内知名商业中心和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全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现代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绽放着世界文明古都和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风采,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西城区的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所决定的,对于传播西城文化、繁荣西城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西城区旅游业正向着集北京都市风貌、都市文化、都市消费于一体的都市旅游方向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西城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之一,但是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为此,西城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和民建西城区委联合组成课题组,就促进西城区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历时四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听取了区旅游局的情况通报,分别与部分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饭店、街道办事处、区外办、区交通支队等单位进行了座谈,并深入什刹海等旅游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调研报告,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建议意见,供政府主管部门参考。
一、旅游业现状
(一)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分布区域相对集中
西城区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且分布区域相对集中。本调研对西城区的旅游资源用新的资源观进行了分类和归纳与概括。西城区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呈现“四种资源六个区域”的显著特点,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西城地处古都北京的重要区位,共有11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4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拥有以景山、琼华岛、北海、中南海、什刹海为代表的“琼山碧水”的独特风貌和以北海、恭王府、历代帝王庙、月坛、宋庆龄故居、白塔寺、白云观、天主教南北堂为代表的皇家园林、王府宅邸、祭祀坛庙、名人故居、寺观教堂以及胡同四合院、商业老街、民俗庙会、“中华老字号”和民间手工艺等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宏富,特色鲜明。
2.首都文化独具特色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巍峨雄伟的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等景观建筑,庄严壮美,气势恢弘,是全国人民向往和世界各国瞩目的首都标志形象,是首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博演艺文化彰显魅力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西城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拥有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科博文化设施和演艺剧场团体。如首都博物馆、北京科学中心、北京天文馆、北京海洋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动物园、北京古动物馆、北京展览馆和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解放军歌剧院、北京音乐厅、民族文化宫等,极具文化魅力。
4.商业金融文化现代时尚
西单商业街位于北京中心位置,与王府井、前门并称北京三大“黄金商业街”,是北京以青春时尚为鲜明特色的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且建有规模宏大,环境优良的西单文化广场,为北京繁华商业街区所独有。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管理中心和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和国企总部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是北京国际化程度最高,现代化气息最浓郁的金融街区,其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金融建筑群,已成为北京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线。
以上四种旅游资源不仅包含了北京古都和现代首都的重要文化特点,而且分布地域相对集中,可以划分为皇城区、阜城门至景山西段地区(阜景街东段即皇城区)、什刹海地区、西直门外地区、天安门西长安街地区和西单金融街等六个旅游区,它们是发展西城区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二)旅游产品特色有所显现,品牌优势部分建立
培育打造旅游品牌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西城区为有效利用辖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各个街区发展方向的研究,重视旅游品牌的打造,突出六大旅游街区的自身特点,品牌优势正逐步建立和强化。目前对游客吸引力最大且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区主要有四个街区:
1.皇城旅游区凭借独一无二的故宫博物院和北海、景山两处皇家园林几乎成为中外游客初到北京的必游之地,形成了皇家文化旅游的著名品牌。
2.什刹海旅游区是具有浓郁老北京风情的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包括王府花园、名人故居、胡同民居、古刹家庙、水域休闲等。在这里既可以体验老北京特色的胡同四合院,又可以享受现代时尚的茶艺酒吧。老北京风情与皇家王府俱在的什刹海,已经广泛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认可,成为了西城旅游的象征。
3.西外旅游区汇集了国内最大的动物园、海洋馆和国内一流的天文馆、古动物馆等科博文化场馆,是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的科普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青少年前来参观旅游,已经建立起了文博修学旅游的特色品牌。
4.天安门西长安街旅游区的观看升国旗仪式、登天安门城楼、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参观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新华门前留影等,早已成为广大游客抒发爱国情怀,体验首都气派的北京之旅。近年在西长安街上兴起的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也正在成为旅游亮点。
这些旅游街区在资源的知名度、唯一性、特色优势和旅游规模方面都十分突出。此外,阜景街西段地区和西单金融街地区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开发潜力很大。
(三)旅游产业规模逐渐形成,旅游综合收入不断增加
西城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规模逐渐形成。目前西城区开放的旅游景区景点已达25处,居四城区之首。
其中A级旅游景区(点)13家,4A级7家;3A级3家;2A级3家。截止2008年底在西城注册的旅行社95家,占全市844家的11.3%。其中国际社21家,经营出境游的旅行社7家,国内社74家。目前全区共有星级饭店59家,占全市星级饭店776家的0.8%。其中五星4家,四星11家,三星16家,二星24家,一星4家。社会旅馆460家。
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产业,其服务产品分布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近年来我区的旅游综合收入不断增加,2008年首次超过百亿元,接待中外游客达3252.3万人次。2009年上半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53.7亿元,同比增长10.6%,接待中外游客1843.6万人次,同比增长31.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旅游街区发展不够平衡
旅游市场资源深度开发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主体能力不强。其表现为旅游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旅游产品的能力不足,有的旅游资源还停留在初级利用阶段,缺乏深度开发。现有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滞留型和体验型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尚未形成主题明确、结构合理、产品多样的旅游产业体系。
旅游街区发展不够平衡。从总体看皇城旅游区、什刹海旅游区、西外旅游区、天安门西长安街旅游区发展相对较好。阜景街西段地区、西单金融街旅游区的发展相对较慢,这两个地区的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发展规划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旅游产业链某些环节相对薄弱,旅游经济效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旅游产业链条主要表现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我区旅游景点较多,游客数量也较大,但在吃、住、购、娱四个环节上却相对薄弱。如在吃的方面我区老字号餐饮的品牌优势尚未充分介入到旅游业中。在住的方面我区的星级宾馆数量较少,住宿滞留程度不高。在购物方面景区景点缺少个性化的旅游纪念品,景区景点的文化附加值较低。在娱乐方面对演艺院团和剧场的开发利用不够,没有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演艺品牌。由于这些产业链条的相对薄弱,旅游的过境性特点明显,滞留性消费收入偏低,旅游的经济效益尚未实现最大化。
(三)旅游产业发展的服务环境需进一步改善,管理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首先是旅游服务环境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健全,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不够优良,导游标识和公厕数量不足,胡同游三轮车夫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旅游景点周边小商小贩尾追兜售现象时有出现,交通疏导不畅,停车场地不足等。
其次是国家和北京市已经出台了一些旅游管理法规,但我区尚缺少适合西城旅游特点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建章立制和多部门联动配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我区的旅游景区景点较多,但管理单位隶属关系多元,旅游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不够,统一宣传和利用的整合能力较弱。
(四)什刹海景区旅游、居住与传统风貌保护矛盾突出
什刹海旅游区是一个集居住区、文保区、旅游区于一体的开放式旅游区域。三项功能的叠加既赋予了该旅游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衍生了旅游与扰民、无序开发与传统风貌保护的诸多矛盾。虽然我们政府在平衡缓解三者之间的矛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收效不大,原因是什刹海旅游的吸引力巨大,在什刹海旅游市场持续攀高升温的情况下,这些矛盾不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甚至变得更加突出。
三、意见与建议
(一)树立提升西城旅游品质第一、和谐发展的理念,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西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国内知名商业中心和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西城区特殊的区位特点决定了其旅游产业必须坚持品质第一、和谐发展的理念,实施旅游精品战略。要高标准完善景区景点建设,高品质培育旅游产品;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传播优秀文化、展示文明城区风尚和保护古都风貌等社会效益;既要突出西城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又要展现伟大祖国首都的现代风采和气魄。
(二)以“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为契机,深入研究制定西城区旅游发展规划
1.研究制定什刹海旅游区、皇城旅游区,西外旅游区和天安门西长安街旅游区的深度开发规划,巩固和提升知名旅游街区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广誉度。以巩固和提升什刹海4A级旅游景区的品质为重点,注重发挥著名景点的联动作用,增强街区整体特色和综合效益,注重发挥著名景点的带动作用,培育新项目,开发新景点,打造新品牌,全面提升旅游街区的整体品质。
2.研究制定阜景街西段即阜成门至西四段的旅游振兴规划和西单金融街现代都市旅游规划。阜景街西段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应以白塔寺、帝王庙和广济寺即“一庙两寺”为依托,以北面胡同四合院为纵深,分段进行主题开发,全线打造街区形象,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优势。西单金融街旅游区应注重研究商旅结合的市场机制和现代都市观光游的生长点,同时应注重与相邻旅游区如天安门西长安街旅游区和阜景街西段旅游区的互动相融。
3.结合奥运后北京市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要求,根据《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8]45号文)全面研究制定加快我区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方向和规划重点,制定扶植政策和保障措施,促进全区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
(三)完善旅游产业链,不断增加旅游收入
重点加强吃、住、购、娱四方面的产业功能,努力提高旅游滞留消费水平,不断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做好“老字号”餐饮与旅游团队的对接,鼓励扶持企业多在旅游区开办一些老字号分店,规划建设好护国寺小吃一条街;增加一类和二类宾馆的数量,提高接待旅游团队的住宿能力;开发富有文化创意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附加值;充分利用文化演艺场所,大力推出特色突出、品位较高、适合旅游团队欣赏观看的京味演艺剧目。
(四)加强管理、完善服务,进一步改善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
1.依据国家和北京市已经出台的管理旅游行业的法规条例,认真研究制定符合西城区旅游产业实际需要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
2.建立综合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管理工作牵涉旅游、公安、交通、城管、环卫、环保、卫生、文化、街道办事处等多个政府部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和密切联系与有效协作。旅游黄金周的做法与经验应成为常态化的运行机制。
3.加强旅游行业和市场秩序的管理。重点是规范旅行社和胡同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导游人员和三轮车夫的文化素质讲解水平。打击黑社、黑导、黑车和欺诈游客的违法行为。加强旅游景点周边小商小贩尾追兜售、强买强卖的依法管理和取缔工作。
4.从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和提升服务品质两方面着手,重点解决旅游繁华区域环境脏乱差、导游标识、公厕、垃圾箱、休息座椅数量不足问题,缓解交通疏导不畅和停车难问题。
5.加大旅游宣传服务力度。运用多种方法方式开展有效的旅游宣传、导游、推介活动。充分发挥旅游服务咨询中心的作用,重点为自助游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创新扩大服务受众面的实现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6.充分发挥区旅游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规划引导,广泛联系行业内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相关服务企业,反映各方面意见建议,协调各方利益结合,凝聚全行业的力量,提高统一宣传和资源整合利用的效益和水平。
(五)划定什刹海专属旅游区,探索解决什刹海地区旅游、居住与传统风貌保护三重矛盾的新思路
1.目前什刹海旅游区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居民居住区重合,旅游、居住、文保三者不可得兼,三重矛盾尖锐突出。什刹海重点旅游区小于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什刹海居民居住区。因此,把什刹海重点旅游区划为专属旅游区,根据什刹海旅游的实际需要,参照国内外一些类似专属旅游区的做法,对其进行特殊管理可能是缓解旅游、文保、居住三者矛盾的有效途径。
2.建议把目前什刹海重点旅游区域的前海、后海环湖地区、金丝套和柳荫街地区以及今后可能成为旅游热点的地区,划定为什刹海专属旅游区。专属旅游区虽然具有一个物理区划边界,但不实行封闭化管理,除采取比较严格的交通管制外,总体上仍属于开放式旅游景区。
3.依法管理什刹海专属旅游区。明确立法方向,启动立法程序,研究制定“什刹海专属旅游区管理条例”,对专属旅游区内的旅游项目、市场经营、风貌保护、市政交通、民生改善和权益保护等进行全面管理,使什刹海专属旅游区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4.在居住功能方面,首先要采取超常措施降低专属旅游区的人口密度。通过大量疏散外迁和留住部分居民的办法,既达到异地改善民生为主的目地,又能够使大杂院回归为四合院,减小破败落后大杂院的负面影响,让旅游观光者看到的是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四合院。同时应弱化专属旅游区四合院的居住功能,使之能够较多地用于中外游客的体验式居住休闲和发展静吧、茶艺、餐饮、古玩书画、民间工艺品的鉴赏展卖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业。
5.在文保方面,目前专属旅游区的许多四合院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市政设施陈旧落后,改善民生和保护修复传统风貌的任务繁重。不少文物保护单位尚被居民或其他单位不当占用,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什刹海文化内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文物保护利用的工作艰巨。政府应加强对专属旅游区的倾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改善步伐。
6.在旅游经营方面,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应借鉴和完善三轮车胡同游特许经营的治理办法,对专属旅游区内严重扰民、影响市场秩序和有损文物及传统风貌保护的经营项目实行特许经营,掌握专属旅游区的管理主动权,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从根本上整顿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行为。凡在专属旅游区内经营的商铺、酒吧、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企业,必须遵从专门的管理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执行专属旅游区的特殊政策和行政措施。
7.什刹海专属旅游区应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特别是要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促进什刹海专属旅游区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
第四篇: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以周陵为例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旅游产业来兴办富民,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属于周陵的旅游名片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
一、周陵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周陵办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文王演八卦,武王平天下”的历史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周文化“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者”的风尚,在周陵甚为盛行。辖区内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周、秦、汉、唐等8个朝代文物遗迹遍布全镇,有古墓葬、古遗址120余处,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和“东方金字塔群”的美称。
周陵办旅游产业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缺乏统一的整体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模糊;
2、景区孤立分散、集聚性差;
3、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发展相对滞后;
4、发展观念落后、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不足;
5、经营粗放、管理落后;
6、景区缺乏竞争力;
7、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景区的建设打造和管理方面,缺少专业性人才,旅游系统的管理执法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
8、旅游开发起步晚,差距大;周陵办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全市先进县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对全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不明显。
9、景区建设速度相对缓慢;由于旅游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工作在周陵尚属新生事物,在景区的建设推进速度上还不够快。
10、旅游宣传经费不足。与其他兄弟县区相比,政府纳入预算的旅游宣传和管理经费还有差距;重点景区还没能融合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大旅游市场中,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宣传营销机制。
二、对加快周陵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一规划、形成规模。旅游产业的规划立足于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将旅游资源开发定位,强化旅游大产业观念,将旅游业作为周陵办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要科学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周陵的历史文化背景,依托辖区内的帝陵和遗址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旅游观光业和历史文化产业,科学定位、整体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发展战略。
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大西安现代化新区的核心地,西咸国际化大都市“三城共建”(秦汉新城、空港新城和北塬新城)主战场的周陵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文化优势,继续着力打造以大石头关中民俗旅游度假第一村以及陶园居、田园居、丫丫花卉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为主的现代旅游观光业;充分利用周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利用已有两千多年的“追文悼武”周陵公祭活动的影响扩大周文化及周陵的影响,发展历史文化产业。
2、加大投资、立体发展。要加大投资力度,修建高质量的旅游公路和完善景区交通提示设施,提高景区的通达性和集聚性;要开发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等,不断增强食宿等方面的接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游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通讯、停车场、环保公厕、旅游标识、购物市场等景区配套服务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继续深入推进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依托农村的自然山水、特色产业、古村古居等资源,形成一批新农村旅游小村镇,全面提升旅游服
务接待水平。
要发展旅游工艺品和文化产品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开发农家乐旅游和自然原生态体验项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餐饮、休闲、健身、娱乐等方面的多元服务,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以旅游业的壮大带动配套设施建设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周陵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力争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3、打造品牌、注重宣传。要充分利用网络、平面、电视等媒体加强宣传和发布旅游信息,采用时尚并能体现地区旅游特色的宣传口号,与区上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依托“周陵”这个特有的文化遗产,秉承历史文明遗风,进一步提升周陵的软实力和知名度,打造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名片,整体策划包装旅游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特色,丰富品味内涵。通过参加国内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精心策划营销方案,组织几个大型宣传促销活动,运用大手笔,形成大手笔,吸引大客源,产生大效益。加强与省内外知名景区、旅行社合作推介力度,广而告之,逐步增加周陵旅游吸引力,不断提升周陵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4、倾斜政策、优化环境。要制定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高起点、大手笔
策划一批文物旅游项目,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建设精品旅游路线,同时配合区文物旅游局、秦汉新城加快帝陵探秘公园项目运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开通绿色通道,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高水平的旅游管理公司入驻我办打,造精品旅游景区。
5、保护资源、修编规划。切实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旅游稀缺资源的保护力度,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周陵办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高起点修编旅游规划。精心编制周陵办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和特色景区控制性详规,严格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完善相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文化促动、效益拉动、营销推动的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多渠道,全方位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保障重点旅游项目顺利实施;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景区景点的建设,用市场手段整合旅游资源;继续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走出去,请进来,使招商引资工作在景点打造、星级酒店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第五篇: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终版)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和县人代会提出了“2014年是全县的旅游突破年”,xxxx旅游业的发展再次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将是今后全县的一项重点工作。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和汽车业、石油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因此,很多地方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国内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竞争愈来愈激烈。但国内旅游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可以说,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分得“一杯羹”,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和难度同在。
一、xxxx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有人说:xxxx东北无旅游。虽很笼统,但从全省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横向比较,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与xxxx西黄金旅游地“第一军团”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属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目前,xxxx县位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靠后位置,处于“创业”阶段。
(一)xxxx旅游业发展的历史。
xxxx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xxxx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xxxx年,云天化厂曾计划在峰顶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xxxx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xxxx坪森林资源、中岭九老洞溶洞、铜厂三河坝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xxxx的热点话题。到1997年县内个体户首次对峰顶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xxxx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xxxx县旅游局。xxxx年,启动xxxx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xxxx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二)xxxx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去年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线建设,把水富、xxxx、永善、巧家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水富邵女坪和xxxx新城、湖心岛、金山寺。积极申报金沙江高峡平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三)当前xxxx旅游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xxxx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xxxx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xxxx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xxxx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二、xxxx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一)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蕴含无限潜力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云南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二)休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xxxx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xxxx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三)诸多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xxxx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川xxxx黔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蜀南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蜀南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三、关于对xxxx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高起点规划
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规划是旅游发作宏伟远大的共同理想,继往开来的行动纲领,情景交融的美好蓝图,可以使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必须做好相关旅游规划。
一是要做好旅游市场规划。旅游市场规模总量大,结构多元,随着旅游消费成为日常性消费,个性化愈显突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走向拥有无数种可能,加之固有的营销手段被推成出新,这就需要静下心来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精准定位。
二是要做好旅游目的地规划。围绕旅游产业要素、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覆盖行政区域、资源区域、市场区域的“全域旅游”型目的地进行规划,力求实现相关功能要素的高度统筹提升和各种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整体效应。
三是要做好旅游项目规划。一位知名旅游>策划人说过:“相对于规划而言,>策划之于旅游业的重要意义也毫不逊色。”先期的旅游业竞争还停留在比山川秀美、比水色诱人,比服务管理水平的优劣,到今天旅游业比的是项目规划—看谁能为旅游赋予新的色彩、新的活力。
(二)大手笔投入
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产业。尽管大投入不一定都会有大产出,但大产出却多是以大投入为前提和基础。就xxxx现状,必须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一是合理配置旅游要素。要立足实际,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针对性地制订优惠政策,抛出橄榄枝,引导调控、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各种人才进行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思路,扶持壮大一批实力强、管理好的旅游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填补行业真空地带的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六要素之间以及同要素的不同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
二是开发创新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内容多样、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xxxx具有人文、山水和环境资源相得益彰的整体优势,尤其是群山环抱、高峡平湖、魅力新城和谐搭配的美丽景观,必须依托现有资源,立足一盘棋的整体思路,以“大旅游、大产业”来规划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不同主题、不同思路进行不断整合,推陈出新,深度开发特种和专项旅游产品,“做优旅游特色、做强核心景区、做响旅游品牌”,坚决避免旅游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整合周边资源发展区域旅游。xxxx在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区域空间优势:从交通区位看,xxxx位居云南北方,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从城市区位看,xxxx又是宜宾、昭通等经济区的最佳结合点;从旅游区位看,xxxx又是西部大峡谷、蜀南竹海等风景区的重要辐射区。因此,要着力:开发名景点、打响湖滨游、推出黄金线、联手xxxx川景区、打通旅游要道,主动融入,寻求协作,借助优势,谋求发展,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一批与周边著名景区景点风格相异、结构互补的旅游项目,合作开发一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难分”的旅游产品,形成资源互补、东西互动、南北贯通、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旅游网络格局。
(三)全方位宣传
清代诗人袁枚说过:“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美景固然要靠其自身的旅游资源和适当的开发,但旅游营销也是不可或缺的。旅游是三分资源七分推介。要运用各种途径和奇招,强势拓展对外宣传,要围绕特色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商品,主动出击,开展推介,就xxxx而言,可以将美丽的山水、清新的空气作为商品,叫响大卖山水、空气、风景、民俗民风的总体市场攻势。特别注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把旅行社、导游也可打造成名片。同时改变对外营销由政府“自演自唱”的状况,搭建平台,发动和组织企业参与,形成“政府搭舞台、企业唱主角,政府塑形象、企业推产品”的政企合作宣传营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