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质量事故分析
工程质量事故分析
结 课 论 文
院 系: 城环学院 班 级: 07级道桥 姓 名: 蒋永扬 学 号: 0802070242 任课教师: 马金柱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与处理
蒋永扬 河南省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07级土木 0802070242 摘 要:国内外建筑工程事故调查表明,多数工程事故源于地基问题,特别是在软弱地基或不良地基地区,地基问题更为突出。建筑场地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造成地基和基础事故。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可能是因勘测、设计、构造、制造、安装与使用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而这些因素中。某些因素引起突发事故。另一些因素可能导致消耗性逐渐发生的事故,从安全上讲,突发事故是危险的。所以,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更具有普遍性。地方性和经验性,对它的分析后得到的经验教训,更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积累的知识财富。并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关键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预防
一.前 言
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建筑都必须有可靠的地基和基础。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靠的整体稳定性;二是足够的地基承载力;三是在建筑物的荷载作用下,其沉降值、水平位移及不均匀沉降差需要满足某一定值(规范)的要求。若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将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天然地基承载力的高低主要与土的抗剪强度有关,也与基础形式、基础底面积大小和埋深有关。在建筑物的荷载(包括静、动荷载的各种组合)作用下,地基将产生沉降、水平位移以及不均匀沉降,若地基变形超过允许值,将会影响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严重的将造成建筑物破坏甚至倒塌。其中以不均匀沉降超过允许值造成的工程事故比例最高,尤其是在深厚软黏土地区。
二. 工程概况
某市修建的一座库房楼,该库房为两层楼房,平面呈一字型,东西向长47.28m,南北向宽10.68m,高7.50m。库房正中为楼梯间,东西各两大间,每间长10.89m、宽10.20m。中部有两个独立柱基。内外墙均为条形基础。此楼在使用一年后。库房西侧二楼墙上既发现有裂缝。此后裂缝数量增多,裂缝宽度展扩。据详细调查统计,大裂缝已有33条,有的裂缝长度超过1.80m,宽度达10~30mm,且地面多处开裂。6年之后,再度调查,发现裂缝长达3.20m,裂缝宽为8~10mm,且内外贯通。说明6年多来库房的沉降一直都在发展。三.事故原因分析及教训
原勘查失误是事故的主因,原勘查报告虽有偿个钻孔资料但仅有库房对角线的41#、46#孔分别深5.10m、5.35m,其余5个孔只有2m多,远不及基础受压层深度。更值得注意的是有2个孔已穿过有机土和泥碳层,但却未做记录,在报告中未说明,只是简单地建议地基计算强度为fk=100KN/M2。这是该库房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的根源;设计人员对这份粗糙的勘查报告,并未提出补做勘查的要求。此外按规范规定对于三层和三层以上的房屋,其长高比L/H宜小于或等于2.5;本例虽为二层砌体结构,但长高比L/H=47.28/7.5=6.3,次值》25,导致房屋的整体刚度过小,对地基过大不均匀沉降的调整能力太弱。设计人员又未采取加强上部结构刚度的有力结构措施,也是导致墙体开裂的重要原因。
应吸取的教训:第一,工程勘查工作做的粗糙;第二,地基的选择和处理方法不当,未能使房屋坐落在比较均匀的天然或人工地基上;第三,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弱。这三点教训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情况不明,决心不大,方法不好”。
此外,在勘查时要重视对钻孔深度的选择。由于钻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如果不符合设计上对压缩厚度的需要,或者大不到桩所坐落的土层时,那就不可能正确计算出地基的沉降,或桩的正确承载力,也就达不到基础设计要求。因此必须按设计要求确定合适钻孔深度。如果由于勘查量不足,钻孔和探坑布点少,再加上钻孔深度不够,以致不能表达出土的不均匀性和层理的不一致性,就有可能引起建筑的翘曲和弯折而出现裂缝,造成危害和浪费。
四、工程事故分类
常见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如下:
1.地基失稳造成工程事故
建筑物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密度超过地基承载力,地基将产生剪切破坏。地基产生剪切破坏将使建筑物下沉倒塌或破坏。
地基承载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各类地基承受基础传来荷载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建筑物将产生较大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开裂;如果超越过多,则地基土有可能发生剪切破坏而整体滑动或急剧下沉,造成房屋的倾斜或严重受损。
地基破坏的形式与地基土层分布、土体性质、基础形状、埋深、加荷速率等因素有关。土体不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深时将形成冲切或局部剪切破坏;土体容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浅时将形成整体剪切破坏,产生整体剪切破坏前,在基础周围地面有明显隆起现象。
2.地基变形造成工程事故
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降,当总沉降量或不均匀沉降超过建筑物允许沉降时,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造成工程事故。地基总沉降过大,不仅容易使散水倒坡,而且建筑物室内外连接,内外网之间的水、电、暖管道断裂,都需付出相当代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时,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倾斜,及上部结构构件的开裂。
3.地基渗流造成工程事故
渗流造成潜蚀,在地基中形成土洞、溶洞或土体结构改变,导致地基破坏。
渗流形成流土、管涌导致地基破坏。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基中有效应力改变,导致地基沉降,严重的可造成工程事故。
4.土坡滑动造成工程事故
建在土坡上或土坡顶和土坡坡趾附近的建(构)筑物会因为土坡滑动产生破坏。造成土坡滑动的原因很多,除坡上加载、坡脚取土等人为因素外,土中渗流改变土的性质,特别是降低土层界面的强度,以及土体强度随蠕变降低等是重要的原因。
5.地震造成工程事故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仅与地震烈度有关,还与建筑场地效应、地基土动力特性有关。在同样的场地条件下,粘土地基和砂土地基、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地基上房屋的震害差别也很大。地基对建筑物的破坏还与基础型式、上部结构、体型、结构形式和刚度有关。
6.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
特殊土主要指: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以及盐渍土地基等。特殊土的工程性质与一般土不同,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也有特殊性。
7.其他地基工程事故
地下工程(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和人防工程等)的兴建,地下采矿造成的采空区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均可能导致影响范围内地面下沉造成地基工程事故。另外,各种原因的地裂缝也将造成工程事故。
8.基础工程事故
除地基工程事故外,基础工程事故也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基础工程事故可分为基础错位事故、基础构件施工质量事故以及其他基础工程事故。
五、工程事故原因
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原因有:
1.对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许多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源于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没有正确了解建筑场地土层分布、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就错误估计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特性,导致发生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造成设计人员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主要有下述情况:工程勘察工作不符合要求,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非常复杂,没有按规定进行工程勘察工作。
2.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设计计算错误
设计方案不合理,主要是设计人员不能根据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平面布置、高度、体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合理选用基础形式,造成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它的要求,导致工程事故。
设计计算错误,主要包括:荷载计算不正确,基础设计方面错误,地基沉降计算不正确导致不均匀沉降失控。
3.施工质量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未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未按技术操作规程施工。
4.环境条件改变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环境改变常见下述情况:地下工程或深基坑工程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地基与基础的影响;建筑物周围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地基附加应力增加,导致建筑物完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进一步发展,建筑物周围地基中施工振动或挤压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地下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5.其他原因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上述原因造成工程事故通过努力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一些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如少数地质情况特别复杂而造成的地基基础工程事故,以及超过设防标准的地震造成的地基基础工程事故,等等。
六、工程事故预防
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可以预防绝大部分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首先要搞好工程勘察工作。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首先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这是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关键。
其次要做到精心设计。在全面、正确了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则应进行地基处理形成人工地基,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正确估计施工后沉降,并控制建筑物施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内。
最后要做到精心施工。合理的设计需要通过精心施工来实现,要杜绝施工质量事故。
参考文献:
1陈希哲.国内外地基基础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J].建筑技术,1986,(12).2崔干祥.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科学出版社,2002.3罗福干.建筑结构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防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陈仲颐,叶书麟.基础工程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第二篇: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格式
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校正与调适
李X河南省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461002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总量性和结构性并存的问题。受到自我认知与社会比较、教育成本与预期回报、劳动制度完善度与社会经济均衡度等因素的影响,当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就业期望值偏高。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实施引导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校正;调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2002年以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的势头。毕业生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就业难问题也日渐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其原因,其中既有供求总量的原因,又有体制转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技术进步等原因,是一个总量性和结构性就业并存的问题。”[1] 而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难的关键因素在于毕业生自身就业预期与就业实际的脱节。他们当中的一些为了寻找到符合自身期望的工作,甚至不惜选择暂时性失业,甘愿成为大城市当中的“漂一族”。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进行适当、科学的引导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准确定位自己,更将有效推动就业难问题的缓解。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现状
我们常用“就业期望”与“就业期望值”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的现状。“所谓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就业期望值是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例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2] 从现实状况来看,当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存在明显差异,就业期望值偏高。
一项来自北京地区的调查[3]显示,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2008年有63.1%的北京高校毕业生期望在北京就业,这一数据在2000-2002年分别为42%、62.6%和68%。而余下的毕业生中,期望到上海、广东及其他沿海地区的占到了66%,有65.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农村工作。最终的就业结果是,在北京就业的占48.4%,沿海地区为28.8%。实际就业比例与就业意向相比较分别下降了14.7和10.3个百分点。在对行业与单位性质的选择上,大学生最希望加入的行业集中在金融保险、文化传媒和党政机关等待遇高、较稳定的行业。选择这三个行业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51.8%,但最终只有37.6%实现了自己的期望。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以及以高工资为特征的外资企业成为大学生们就业选择的重点,但却有高达22.4%的毕业生最终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工资收入方面,尽管毕业生对起薪的期望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与实际值仍有较大差距。“北京地区的毕业生起薪期望值远高于北京市的人均工资收入水平,75.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作为对自己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职业状况的预期,普遍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这是无可厚非的。这种理想化的期望会经由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逐渐向就业实际靠拢。特别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就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势下(例如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内经济下滑、就业市场萎缩),焦虑、矛盾和从众心理会迫使他们大幅
[4]
调低自己的期望。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也同步下调。尤其是初涉职场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往往能够暂时接受期望与工作实际的差异,却仍然对“福利待遇好、发展机会多、工作强度适中、生活便利” 的理想状况翘首以盼。于是,他们当中的一些成为了城市边缘的“蚁族”,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奋斗,继续参加各种招聘、招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另一些则选择了继续深造,努力增强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据统计,2010年报名国家公务员通过审核的考生人数超过146万人,报考学历硕士研究生人数140万人,均是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最高值。
二、决定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因素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状况的形成,既有其自身的因素,也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共同决定着他们在就业方面的群体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
(一)自我认知与社会比较
对自身能力、专长的认识和评价是形成就业心理预期的基础,它能够说明择业者是否具有明确的就业动机以及对自己的社会定位是否有清晰的了解。在气质、性格、认知方式、自我调控等方面的不同则是个体在自我认知和判断上产生差异的重要内因,它们也因此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内部因素。以气质和认知方式为例,拥有情绪体验强烈、精力旺盛争强好斗等气质特征的大学生在认知方式上往往反应快,但精确性差,他们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会存在较大差异;相反,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同学则反应较慢但精确性高,他们能够敏锐感知外部环境所发生的细微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而后者中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
同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由于更多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好坏评价的绝对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况与他人进行对比,才能对自己的状况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5]。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会对就业期望的稳定性和它与就业实际之间差异的大小产生影响,但就业期望具体内容的形成还是在社会生活当中逐步习得的。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经验、周边同学的求职经历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评论都成为应届毕业生们比较的对象。教育程度和教育层次的高低与就业期望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应关系,这也是一些就业预期不能满足的大学生选择留在学校中继续深造的原因。
(二)教育成本与预期回报
自1997年中国大多数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学生缴费上学以来,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上大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根本动机在于实现个人
[6]利益最大化,即个人期望通过接受大学教育,给自己及其家庭带来较高的净预期收益”。据
估算,现阶段在中国大中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每年的直接成本就在10000元左右,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毕业生就必须首先计算这笔经济账。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较之就业实际,当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居于偏高的位置上。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个体差异。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社会资源较为丰富的毕业生,不需要过多考虑成本-回报的因素,所以就业路径更宽,反映在就业预期上就表现为期望值的范围较广,能够接受更多不同类型不同收入水平的岗位。而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会相对高一些,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较高,在期望与现实之间产生矛盾时受到的挫折感也较大。
(三)劳动制度的完善度与社会经济的均衡度
在大学毕业生自身及其家庭之外,社会制度与社会、社会经济结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均衡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在城乡范围内公平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意味着他们在职业上会有更多的选择,就业心理预期因之更多元化。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大学生们无法负担“二次择业”所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城乡、东西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缺少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亮点。与此同时,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他们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跻身更高的社会阶层。这样的外部条件紧缩了可供毕业生们选择的职业范围,客观上抬高了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当然,在更广的时间维度中考察,制度环境和社会流动状况都在持续发生着变化。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保障下一些大学生开始调整心态,相应号召去基层、去西部就业。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社会流动状况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决定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诸多因素种最直接、最活跃的部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校正与调适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适当的就业心理预期应该具备下列三个要件:(1)基于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和社会意见的准确把握,可以融入对成本-回报因素的考量,但需更注重职业兴趣和终身发展的维度;(2)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政策、制度、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均衡度等外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3)是个体职业选择范围的反映,不理想化地将预期限制在特定行业的特定岗位上。然而,让初涉职场的毕业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就业心理预期调整到这样的理想状态也许并不现实。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对他们在就业心理预期上所产生的偏差进行校正,对他们在择业过程中遭遇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简略地来说,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通过着眼于终身发展的职业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分辨社会信息,鼓励他们在认识自我方面进行探索。“终身发展”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时必须端正的态度、理念和指导思想。当下,高校中的就业教育专注于简历编写、着装化妆、面试技巧等表层内容,期望在就业率上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不仅向学生释放出了功利主义的错误信号,也无法实现就业质量的提升。只有将“就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兴趣、专长所在,进而鼓励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深入分析社会政策和社会发展走向,为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应届求职者中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接触校园之外的社会空间。有限的社会阅历使得他们无法把握社会的复杂性,对社会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诸多“潜规则”没有基本的戒备心理,对社会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不敏感。这些恰恰是高校教师应该传授给他们的信息。
第三,正面看待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的差异,密切关注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变化,运用科学方法加以疏导。就业预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适当高于实际的预期,不仅不应该被看作是负面的,它还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督促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尊重、适应社会现实,以更好地在其中生存;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努力的方向,成为他们在职场中继续拼搏的不竭动力。当然,陷于理想与现实冲突之中的大学生们很容易会出现焦躁、低落的心理状态,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自身压力的排解,但一旦这些负面情绪超过必要的限度就十分危险了。高校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建立长效的预警机制,教师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监控学生心理状况,以备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科学看待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的差距,正确
加以校正和调适,让学生们真正做出符合自己终身发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陆义敏:《金融危机冲击下女大学生就业预期变化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32页。
[2]吴薇,吴瑞君:《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关联性的认识》,《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56-57页。
[3]黄敬宝:《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62-65页。
[4][5]叶忠:《当前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的原因分析》,《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第501、502-503页。
[6][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81页。
第三篇: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案例分析报告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案例分析报告
根据案例“某输气管道工程,总长13公里。设计采用20号钢钢管,施工合同约定钢管由业主供货。施工过程中,工程师发现钢管焊接质量存在问题,在已完工程中总会有部分钢管焊接融合质量不好,很难满足无损探伤检查的质量要求。工程师责成承包商分析原因并进行质量缺陷修复。为抢进度承包商未停工整改,而是边施工边分析,查找造成焊接质量差的原因,直到该管道工程施工任务已完成90%,距合同规定的完工日期11月18日仅有30天时,才查出造成焊接质量不好的原因是这批管材中混入了不同型号的钢材。而此时,施工单位已对辅设好的管道进行了回填和地面恢复,并在需要护坡防护地段实施了护坡工程。”作为承包商应如何处理此问题,怎样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质量事故的责任鉴定和质量事故的分摊等做如下处理。
首先通过案冽分析可知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业主提供的管材中混入了不同型号的钢材与施工方焊接技术等无关
程质量问题与质量事故的相关内容时引入案例分析,就教师所提供的质量事故案件进行分析。学生每5-8人分为一组,小组成员分工收集建设工程施工过程进度、质量、目标控制工作内容、规程、标准等资料,然后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及自己收集的资料,准备案例分析报告。分析讨论的内容包括: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质量事故的处理程序和方法、质量事故责任的鉴定结论、质量事故责任的合同分担等。案例分析以启发学生发言为主,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总结。
第四篇:工程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的原因分析
工程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处理
工程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的原因分析 引发工程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的常见原因有:
1.违背施工程序:不按施工程序办事,无施工图施工,不经竣工验收就交付使用等。
2.违反法规行为:超低价中标;非法分包、转包、挂靠;擅自修改设计等行为。3.管理与施工不到位:不按图施工或未经设计单位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4.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及设备: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机电设备不合格。
5.自然环境因素:如焊接工程,焊接时下大雨并且风大;涂料工程,涂装时空气扬尘过大,风速过大等。
工程质最事故处理的依据
1.工程施工质量事故的实况资料:书面记录、物证、照片和录像等。
2.合同文件:工程承包合同、设计委托合同、设备与器材购销合同。
3.技术文件和档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记录、施工日志、设备材料的质量证明资料;现场制作材料的质量证明资料等。
4.《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等相关法律法规。
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处理方式
1.修补处理:某个检验批、分项或分部工程的质量未达到规范、标准或设计要求,存在一定缺陷。通过修补或更换器具、设备后可达到要求,且不影响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
2.返工处理:工程质量未达到规范、标准或设计要求,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对使用和安全构成重大影响,且无法通过修补处理的,必须进行返工处理。确定需要返工的项目,要有系统分析或经会议讨论,且有严格时限要求,并确定返工责任人和返工质量标准。
3.不作处理:某些工程质量问题虽不符合规定的要求, 但经过分析、论证、法定检测单位鉴定和设计等有关部门认可其对工程使用或结构安全影响不大的;经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经法定检测单位鉴定合格的;经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仍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可不作专门处理。
4.降级处理(限制使用):工程质量缺陷按返修方法处理后,无法保证达到规定的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又无法返工处理,可降级处理。
5.报废处理:当采取上述办法后,仍不能满足规定的要求或标准,则必须报废处理。
五、施工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处理的注意事项
1.一周内书面向公司主管部门提交完整的处理报告,包括事故发生时问、地点、性质,质量事故现状及发展变化状况;现场观察记录和数据资料;事故原因分析判断;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2.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若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应由原设计单位或有资质的单位提出设计变更方案。需要进行重大设计变更的,必须经原设计审批部门审定后实施。
3.质量问题与事故处理完毕,必须经过质量评定合格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或进入下一阶段施工。
4.处理质量问题与事故有关的技术资料,应及时整理、归档。
第五篇:工程质量事故检讨
工程质量事故检讨
5.21安全事故后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安全质量事故给我们正常的施工生产带来的巨大危害给我们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京福客运专线闽赣段VI标项目部的全体员工敲响了警钟亮起了红灯。
安全质量问题亟待去严肃的整治与加强。通过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各级领导关于安全生产大反思活动的相关讲话、在安全质量事故大反思的活动中我
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投入到安全质量的大反思大检查的活动。即强化安全质量意识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干部作风得到明显改善、工程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现将反思情况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对于目前安全质量存在的问题反思
1、管理理念和思想认识上存在的不足虽然我们认识到了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性对照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要求提出了五高要求和
敢于亮剑建造精品的理念。但在落实上存在牢记使命快速严谨着偏差工没有充分体现安全和和质量是进度的保障实际却还是存在重进度、轻质量的思想没有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卡控施工管理。还有些复过且过的思想作怪忽视了三检三验的重要性个别工点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仓促进行这些都反映了我们没有从一定的程度上深刻认识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2、组织机构建设和管理办法上的不足虽然按照快速上场的要求组建了相应的机构但人员配备上相对迟缓
力量在开始时显得薄弱专业水平不高通过建指组织的月度检查和监理的日常监督检查我 们在当时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员调配充实了管理层和各队相关的专业人才组织了专业学习
但这些还依旧不够随着工程的进一步展开
没有一定要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层层负责体系充分发挥作用数量的专业和专门人才是不够的我们要坚决按要求配置。根据上级要求我们对开始制定的制度办法再进一步的进行了完善和重新修订但我相信仍有不尽这处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将进一步梳理
随着正式工程的逐渐推进不断加强制度管理的理念和措施认真严谨的按照写的做在落实上下功夫。
3、在培训和教育上的不足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员工意识的源头是高标准建好京福客运专线的根本保证
也
基于此出发点我们定期定点的对在场员工加强各工序的注意事项对既有线施工由为重要依然有个别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存在漏洞培训过的人对于有关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理解还需进一步的强化
培训的范围仍需进一步扩大方式方法进一步需要创新和灵活步骤和规定动作要严格按标准做等今后这项工作需学抓不懈。
4、风险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洪方面的不足按照相关的要求我们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应急预案
防地质灾害和防洪预案等体系和措施也对全线的风险源进行了标识但有待于随着工程的全部展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在应急措施的规划止应理进一步完善形成信息沟通应急启动后续支援和保障上严丝合缝的预案
我们会通过这次的实战抢险求援进一步完善后勤上的漏洞在专项物资、设备的准备上更加考虑充分到食宿和药品等细微之处。
5、现场管理上的不足之处管理的落脚点在现场标准化的过程控制和现场设置是上级各部门的要求我们为此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
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临建过程控制不严格
现场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临设的标准不够高个别地方的消防设备不配套用电不规范材料堆放不整齐排水和垃圾存放措施应进一步完善安全措施考虑的细节不够等等。
6、队伍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我标段严格按照铁道部有关文件的要求和集团公司关于架子队的管理办法组建和管理架子队依法招聘外部合同工但施工现场仍存在转包和分包的问题班力量的进一步加强
管理上还存在着工
制度办法的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进一步明晰少量人员不符合高标准要求等不足。
二、针对目前面临的安全质量形势和不足作为重点来抓
1、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领会高标准讲科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懈怠的内涵将有关制度办法和学习业务结合起来利用定期和不定期、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引领大家严格要求所有参建员工学办法掌握办法比学赶帮超。杜绝好人主义思想敢于揭露矛盾、揭短亮丑的勇气。
2、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推行安全施工标准化工地建设。按合同约定配备相关人员积极采用架子队模式管理劳务人员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配置安全设备交底工作严格工序管理规范作业流程
做好施工和安全防护现场加强对火工品的管理对
不得挪用。纳入合同的安全生产费用全部用于现场施工安全
3、强化施工组织设计每开工的地点先编制科学合理施工组织设计将安全生产、危险源识别评价与控制、应急救援预案等作为重要内容尤其是本标段在制定隧道专项施工方案时将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编写。按审查批准的施工方案进行组织实施确实需调整的经监理工程师审核后报建设单位批准同意于调整执行。
4、落实施工安全责任提高安全生产认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落实各项安全生产
配备应急
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措施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安全应急求援预案求援人员、器材、设备。应急求援预案按规定定期进行演练。
5、隧道施工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工序管理严格按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和实施细则实施地质条件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计、建设单位。
6、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将监控量测纳入施工工序配备监控量测专业人员制定详细的监控量测方案并根据地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建立最大日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的风险预警机制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超前地质预报显示同时报监理、设布点量测确保监控量测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对量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支护参数并及时将量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反馈给设计、监理、建指单位根据变更设计进行施工。总之深刻领会中国中铁李董事长五个必须要求必精神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继续
集团公司张总经理四个务
建立长期有效的深反思、细检查、大整改抓源头、抓工程、抓细节树立不留遗憾、不当罪人、建不朽工程的安全质量意识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帮助解决京福客运专线工程安全质量隐患。从我做起保持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标准良好的工作姿态。从现在开始认真做起必须高标准
严要求将我们的项目管理再提高一个台阶打造真正能够体现中国中铁隧道精神面貌的优质工程
为公司目标实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