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
对国民的激励: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
【摘要】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中国体育战略的布局,这对于现今国人运动量少、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情况无疑是一种督促与激励。我国是体育大国,但是并不是全民健身的国家,随着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我国的金牌体育也将随之提升为全民体育,转变为体育强国必定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
【关键字】全民健身;体育运动;健美操;国家战略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接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的座谈会上指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在2014年,国务院将全民健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体育系统从管理型执政到服务型执政,为体育服务和体育市场破除了坚冰、打开了体育发展的新航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进而使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各种平民化的体育运动正蒸蒸日上,球类运动、跑步、跳操等运动深受人们喜爱,全民健身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人们的生活意识,正悄声无息又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在我两个学期的健美操学习中,我也逐渐体验到了健身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学业而去选一门体育课来完成任务,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健美操这种运动喜爱有加。在健身、锻炼过程中,运动项目的选择十分重要,对于十分不擅长球类运动的我而言,集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健美操显然是一个可行性强并且适合我的运动。健美操能完成身体全面发展的任务,促进肌肉、骨骼、关节匀称协调的发展,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在强度适中的健美操运动过程中,人体新陈代价加快,改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并且还能在节奏鲜明、欢快的旋律中使人自由伸展、尽情宣泄、精神放松,全身心融入到有力又活力四射的运动当中,激发人的激情与活力,提高自信心,从而从内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使人自发的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与气质。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大学生,若要论什么大战略大意义,我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感受与想法,但是单论一项体育运动对我来说有什么影响和现实意义,我认为这确实值得一说。
在这一年跳健美操的过程中,我不仅在健美操的音乐节奏中放松身心、运动全身,还在坚持不懈的锻炼中感受到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在我上大学之前,除了在一周一节的体育课上做五分钟的热身操以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的锻炼健身运动,而我的体质也一直都是较为虚弱的。想想以前五十米不及格、八百米跑完几乎要晕倒的感受,那真是每个学期都最不想面对的噩梦。那时的我根本不认为有什么必要锻炼,又累又麻烦,跑完了身体还会相当的难受。在我家乡那种小城市里,根本没有什么健身一说,大多是年逾花甲的老人门早起站在河边抖抖手脚,扭扭筋骨,或者傍晚时分在广场上聚集着跳广场舞的大叔大妈们。对于青少年而言,基本上只有男生们去打打球,女生们几乎是没有任何健身运动的。或许是一个小地方生活节奏缓慢的原因,大家都不喜欢动弹,整个城市一个健身房都没有,仅有的几处公共健身设施也是锈迹斑斑,健身一说在那里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而上了大学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每天都会跑上十几圈操场,也有好几个同学每周去三次健身房,这让我发觉原来我对运动的看法十分狭隘,并且是错误的。
第二篇: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
摘要:10 月 20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 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本文将介绍了全民健身的现状,全民健身的现实意义,全民健身的发展对策以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全民健身 现状 国家战略 意义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人民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为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
10月20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
1.全民健身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最为关注自己的健康状态,为了增强体质而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众所周知,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场所、器材、经济投入等,主观上要求参与者必须有一定的体育技 术和理论知识。但是目前就我们国内来说,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 主观的原因无条件进行体育锻炼。尽管我们在群众体育方面取 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没有解决面向大众体育的服务问题。据资料显示,我国的体育人口为 15.5%,即有 85%左右的人没有 很好的进行体育健身。另有资料调查:我们的体育场馆建设,城区占 78.9%,农村占 20.2%,其中面向群众开放的体育场馆仅占 全国的总数的 2.3%,即便是开放,也是高消费性的开放的,没有 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是无法去体育馆进行运动的。还有许多的人主观上想通过体育来强身健体,但是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健身指导。虽然全国有一定数量的健身指导员,但是相当于群众健 身人数相比数量很少。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民众生活改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曾几何时,中国运动健儿在区域性和世界级体育赛事中的突出表现和优异成绩,让人们沉醉在“体育强国” 的遐想幻景之中。而与之形成极大反差的,却是社会性体育事业的相对滞后和国民整体身体素质 的每况愈下,竞技体育的异军突起并未有效产生引领和促进全民健身的积极效应。就在中国狂揽 51 金的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关于居民健康寿命的预测及 排名顺序,日本排第一位,中国排到 81 位,尽管这种滞后结果不乏医疗、环境、饮食、文化等 多方面的差距,但全民健身的水平低下,却是不容回避的重要诱因。而反映到制度与机制的建设 层面,则无疑需要从国家整体高度予以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由此看来,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 战略实属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2.开展全民健身的现实意义
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与实施,对提升我国劳动人民的综合素质 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出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法,全面推动群众 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 质文明建设存在着积极的影响。全民建设计划明确指出了我国体育 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了全民体育实践活动,推动了体育理论 的建设,对我国劳动人民健康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 义。
2.1、全民健身的开展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社会活力
虽然我国社会已经迈入了总体小康社会的阶段,但是由于疾病 导致贫困,以及亚健康造成的工作、家庭生活、学习问题的不断出 现。所以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于“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应该赋 予新的含义。因为身体的健康不仅对个人今后的发展、家庭生活幸 福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2.2全民健身的开展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生活也在紧张化,对于人们造成了 较大的精神压力。假设不及时释放压力,就会导致人们心理问题的 出现,也有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全民在健身活动的过程中,身体的 所有器官由于提供了充分的血量并得到了合理的刺激,因此会产生 舒适感。再加上体育的愉快轻松氛围,使得人们的心理压力与紧张 精神得到释放,所以健身运动也被称为调节身心健康发展的 “安全 阀”。
2.3全民健身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对于全面建设我国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体育活动有秩序规则与文明礼貌的要求,因此被视为重要 的教育方式。现阶段,全民健身发展指标被纳入我国社区精神文明 的评比内容中。现代化生活方式中的体育活动,由于其具有修身养 性、健康向上、积极等性质特点,所以对于提升人们的修养水平有着 重要的推动作用
2.4全民健身的合作与互动对于改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民健身的主要形式有:俱乐部体育、企业体育、事业单位体 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以及家庭体育。这些形式涵盖了人与人之间 的所有关系。因为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其他正式组织结构形式不 同,健身活动的氛围较为轻松,人和人之间存在着较为平等的关系,3.全民健身发展对策
3.1体育俱乐部
体育俱乐部是社会化的体育组织,也是大多数国家发展体育运动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应是:(1)学校课余训练单项俱乐部,(2)体育名人创办的单项俱乐部,(3)以俱乐部会员制的形式组建和创办的健身中心,(4)社会经营性体育场所,(5)高级的会员制单项体育俱乐部。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体育俱乐部的内部运作,协调俱乐部的外部关系,明确俱乐部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向,实行扶持公益性群众健身俱乐部发展的政策。
3.2乡镇文体站
农民体育是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大难点。能否解决好农民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把现代体育比赛形式与古代遗风结合起来,积极地进行加工、改良,创新,摒弃其中的封建迷信色彩,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以乡镇文体站为支点,以小康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3.3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以街道为依托,以体育、民政、文化等主管部门为指导,社会各方面、各单位积极参与的管理机制刻不容缓[17]。
3.4家庭体育
重视家庭体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体育的共同经验。以家庭体育为重点,注重老年体育、少儿体育,并以此带动家庭体育乃至农村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就目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情况来看,真正有效的运行机制,应是政府领导、单位负责、社会配合、个人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运行机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由此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4.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强力推进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在讨论时认为,国务院《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体现了执政理 念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 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此,国务院《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论要义,也顺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现实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在竞技体 育上取得了辉煌成绩,是各种国际比赛的金牌大国。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国民体质整体堪忧,在 各种体育奖牌的光环掩映下,我们也是国民肥胖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国民亚健康率在世界上 高居前列的国家。有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 25 年下降,与日韩等近邻相比,我国青少 年超重率、近视率大幅上升,运动能力却大幅下降。因此,实施全民健身,加强体育锻炼更加迫 切而重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兴办体育事业,其基础和途径应当是首先抓好全民健身工作。
国务院《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体育 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视。我们“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由来已久,民间体育往往被漠视; 其实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能够相互促进的,可以通过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通过 群众体育推动竞技体育。体育的本质是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体育回归本质的体现,是全民之福。
第三篇: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黑龙江成农改先锋
摘自: 中证网 | 2013-12-12 09:49:21 |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下载新闻客户端
今年4月,国务院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确定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此后原则同意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第四篇:全民健身上身为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也标志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推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新的切入口,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从“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的转变将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意见明确,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
体育设施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保障。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意见提出,鼓励日常健身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此外,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
核心要素
足球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不仅对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指明了方向,还对足球、篮球、排球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以及冰雪运动给予特别关注,并将中长期足球发展规划和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列入“重点任务”,由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等共同负责。经过多年的积弱不振之后,中国足球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前景令人关注和期待。
大力支持发展健身休闲项目
在发展健身休闲项目方面,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专家:“落地”关键在简政放权
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中央国家机关户外运动健身协会副秘书长徐家力看来,意见的出台意义很大。这意味着中国将从“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转变,也就是说,人民的整体素质、幸福感将会大大提升,同时也显示出国务院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改革的坚定决心。
全民健身需转变观念
徐家力告诉记者,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竞技体育为主,所有有关体育的配套措施都是为了满足竞技体育而建,全民健身并没有纳入其中,这也是全民健身面临诸多困境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经历了以奥运战略为核心的高速发展期,在竞技体育、精英体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体育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很多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改革进程。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参与全民健身、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有了更高要求。
这次国务院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标志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推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新的切入口,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从“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对于中国体育深化改革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推动。
徐家力告诉记者,其实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国家体育系统就已经开始了对全民健身的讨论。但是,长期以来囿于种种原因,全民健身的推行受到限制。
徐家力认为,全民健身不仅需要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转变观念,将全民健身纳入到政府工作的考核目标,作为一项考评内容。
赛事减少审批让全民参与
将在11月举办的广州马拉松赛报名工作启动不到3天的时间内,报名申请人数就突破了3.5万。
今年在国内其他地区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也是场场爆满。由此不难看出,全民参与健身的热情高涨。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官网的数据显示,2014年举办的注册马拉松赛事为50场。同样的比赛在美国每年有700多场,日本也有200多场。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中国田协主席段世杰认为,对身体和意志品质大有裨益的中国马拉松赛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有媒体做过一个简单的梳理,如果想办一场全国、国际性质的比赛,必须要经过国家体育总局的审批,而要想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的审批,就要经过区县一级的体育局、市级体育局、省级体育局的层层审批。审批完成之后,还要和相关的各个部门打交道,这些部门包括公安、市容、市政、卫生、交通、电力等。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刘岩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体育赛事的层层行政审批实际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十几年前,在全国性国际性赛事的审批上,国家体育总局只接受“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申报,普通的个人和企业是不能举办体育赛事的,由此产生所谓的赛事审批。
刘岩坦陈,随着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企业、个人举办体育赛事的热情高涨,层层的审批制度,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这次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简政放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推进职业体育改革等。
在具体举措方面,出现了“在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水电气热价格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的规定。
最新的消息是,现在的商业性和群体性体育赛事的审批,体育总局已经决定取消,目前正在制定文件,不久就会公布。
徐家力认为,所谓的简政放权,就是要体育部门放权,把权力交给市场。
社会力量参与场馆建设
重庆大田湾体育场是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一直是重庆各足球俱乐部的主场。而如今,大田湾体育场变成了一块菜地。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标准体育场馆超过54万个。近几年,随着我国承办的各类大型赛事的增多,各地投入巨资,新建了一座座大型体育场馆。
一边是闲置的大型体育场,另一边是人均不足的体育场地面积——这就是徐家力所说的,所有有关体育的配套措施都是为了满足竞技体育而建,而非全民健身。
长期以来,国内大量的体育场馆是为满足高水平竞赛而建,不少场馆在举办完赛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闲置。据粗略调查统计,全国有6000多个大型体育场馆,数量明显不足,定位于为大众健身服务的中小型场馆设施缺口更大。
意见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亦表示,一个城市大型场馆不宜多,应该更多建一些老百姓身边的中小型场馆。公众真正需要的是深入社区的运动场所,设施规格不用很高,满足基本的健身锻炼需求即可。
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
意见还增加了“丰富市场供给、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设施”等新要求,并给出具体措施:“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加强社区群众健身设施配建和改造、落实体育设施用地政策”“按市场原则确立体育赛事转播收益分配机制”等。
事实上,早在2009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对此也有涉及,如条例第三十条规定了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全民健身器材的责任,对学校体育活动和场地开放也作出了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
分析原因,法律专家认为,《全民健身条例》是一部综合性法规,宏观性、原则性规定较多,加之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方差异较大;参与全民健身的不同群体,有不同的需求;社区、学校及乡镇的全民健身发展状况也不一样,因此,条例的真正而有效落实,还要靠配套法规及实施细则。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也表示,其实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都提出了整合资源,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的要求,只是目前具体落实的效果还不够明显。我们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还要继续在政策方面进行突破和引导,推动各级政府拿出具体措施,履行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
在我国,体育馆属于功能性建筑,无论是修建还是管理,社会力量都无法参与其中。徐家力认为,如果把各地体育馆的管理权从体育局下放出去,这样,体育馆的利用率将会大大提高,也更有利于全民健身的推进。
今年9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让各种体育资源火起来,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
全民健身成国家战略急需解决场地问题
中国首部《体育法》于1995年获得通过;同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此后,一系列体育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为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近年来,全民健身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习惯和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必将进一步全面提高。然而,全民健身的场地问题却摆在了国人面前,全民健身成国家战略急需解决场地问题。
《南方都市报》9月25日刊载一则消息,标题为《健身热情高奈何场地少公益性运动场馆短缺》,说的是深圳的事情。文中指出,与人们日益觉醒的运动意识相比,场地不足成为当下的最大矛盾。其实,场地不足的问题岂止深圳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这个问题。要不,“中国大妈”跳广场舞为何总是纠纷不断? 《意见》要求,完善体育设施,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官,把GDP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把政绩摆在工作的第一位,没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根本没有心思建设基础体育设施。如果把完善体育设施建筑在地方政府的自觉自愿上,估计很难解决全民健身需要的场地问题。
尤其是《意见》提出,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这些措施,无疑会增强国人全民健身的信心和自觉性,让国人看到解决健身场地的希望。然而,如果国家层面没有相应的措施进行督促和监管,一些地方政府很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对完善体育设施睁只眼闭只眼,无论民声沸腾,我自岿然不动;二是即使建设和完善了体育设施,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久久落不到实处,市民也会因运动成本太高而只能望洋兴叹。
全民健身成国家战略必须解决场地问题。没有场地或者场地问题解决不好,全民健身怎么搞?《意见》只会成为纸老虎,“中国大妈”只能选择集体在广场舞上跳舞。
全民健身更需“举国体制”
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体育产业朝阳产业地位,足见其战略地位。体育产业一方面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帮助经济转型。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3135.95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0.6%,与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占GDP的3%左右有相当大距离。将体育产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点之一,实是应势而为,明智之举。另一方面,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大众健身,满足体育娱乐。除了富国与强民,体育还赋予一个民族健全的精神。
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标语,这句话定义了体育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的角色:全民性、健身性。直至近30多年来,竞技体育异军突起,风头盖过全民健身,甚至为获金牌不惜“举国体制”。其实,就目前困境,全民健身更需要“举国体制”。
简政放权,理顺体制。过去,举办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需要层层审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效率低下。如今,审批是取消了,赛事转播限制也放宽了,可是围绕比赛的许多公共资源像安保、交通等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没有放彻底。许多限制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也还在,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让各类体育资源“活”起来,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
硬件建设,舍得投入。我国足球水平差,有人说是我们踢不起球,因为它太奢侈。话糙理不糙,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缺少运动场地,如何提高运动水平?建设一个标准足球场,除了一次性巨大成本投入,还要日常维护费用,用作全民健身的话,账面上则是负收益。假如将地块卖给房地产开发商,不但不用投入,还有不菲的出让金入账。地方舍得吗?全民健身具有一定公益性,难以完全市场化,公共财政要有更多担当。全民健身也不是今天才提,但我们到哪里去健身呢?漫步城市,几乎每个小区都见缝插针散布着一些小型健身器材,对全民健身作用有限。一些城市要求学校等运动场地对外开放,可是谁来承担水费、电费和器材损耗费用?全民健身具有一定公益性,难以完全市场化,需要“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给公众。
品牌培育,形成特色。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体育产业。美国全面开花自不待言,日本是体育用品,韩国是健身娱乐,意大利是足球产业,瑞士是登山、滑雪„„相比之下,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发育阶段,没有真正形成特色,难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激发全民健身运动。与此同时,管理、规划、研发、营销等体育人才短缺问题也不可小觑。体育人才培养,政府与市场都有责任。
打造体育产业,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引进各种资本,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开展全民健身,市场能解决的由市场提供,市场难以解决的则需要政府伸手,运用政策、土地、税收、财政等杠杆,为其兜底。
【启示与思考】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事实也证明,全国健身对全增强国民体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应获得更高层面的政策对待。
近几十年来,随着举国体制优势的彰显,中国在竞技体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各种金牌的映衬下,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然而与之相反的是,近年来,我国国民体质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田野公布了一项2013年最新调查,我国国民体质状况保持了相对不变,但从体质综合评价的合格率下降可以预见,国民体质已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与日韩等近邻相比,我国青少年超重率、近视率大幅上升,运动能力却大幅下降。从现实来看,实施全民健身,加强体育锻炼迫而重要。
也正是因为如此,全民健身在政策层面获得了高度的重视,中国的首部《体育法》于1995年获得通过,同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此后又有一系列体育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为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由于投入少,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与挑战,甚至出现了像广场舞那样的“场地之争”和“是非之论”。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公共道德的问题,根本上还是体育产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就是一种重大的战略调整。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极大的限制,尤其像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这样需要专门场地的运动项目更无法开展。这其间,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比如记者从长沙市体育局网站了解到,长沙市全民健身专项经费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999年确定的60万元,按照城区人均计算,每个人的投入还不到一毛钱。在很多县城连基本的体育场都没有,社区和公共场所的体育设施少几乎成为空白。若连硬件都无以获得保障,更别谈更具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体育服务。
要金牌更要强身健体,体育基础的薄弱和人才的匮乏充分说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离不开全民健身这一基础性工作。只有像国球乒乓球一样具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补充。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既是以人为本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真正的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当务之急,体现了重大的思路调整和执政理念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汕: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义
2014年10月20日21:01
体育专栏作者:金汕我有话说(96人参与)
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对一切从事体育工作的人们来说是个福音,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艰巨的工作。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就是“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短短十二个字,几乎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中国体育战略的布局。
关于深化体育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但对于体育部门来说,考核的指标与政绩主要还是运动成绩,从国家范畴来说核心就是“举国体制”与“奥运战略”,虽然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体育领域都是难以考核的。如果把体育系统的同志都视为除去金牌一概不关心也是不公平的,谁都愿意几个领域都丰收。但应该认识到它的艰巨性,应该理解体育主管部门的苦衷,因为他们即使再努力,很多关乎到体育的事情不是他们的能力范围所及。说营造健身氛围,体育系统对各个行业的指挥权实在有限;说开展校园体育,体育系统的发言权还不及教育系统的十分之一;说发展体育产业,体育系统最大的财源也最关心的无非是审批权。
要改变这一切,靠体育系统远远不够,不仅力不能及,而且在“奥运战略”的重压下,只能拿更多的资源为这个战略服务。而体育在中国真正健康地发展必须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人士把它看作是现代中国治理的重要方略,人们一直呼唤着等待着,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体育系统从管理型执政到服务型执政,都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打破了坚冰、开通了航道。
深化体育改革绕不开体育与教育的严重脱钩、体育与孱弱产业的强烈反差、金牌与全民健身的“马太效应”,这些最紧迫又饱受社会诟病的严峻课题。
全民健身的紧迫性在于,2008年当中国军团历史性地获得奥运金牌第一,不到一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192个成员国关于居民健康寿命的预测及排名顺序,日本排第一位,中国排到81位,我们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是很大。当然这不仅仅是全民健身的问题,还有医疗、环境、饮食、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但如果全民健身做好了,名次可以大大提前。
再说体育产业,中国的体育制造业行销世界各地,中国足球、篮球职业联赛的观赛人数高居亚洲第一,中国号称体育锻炼人口众多也应该消费惊人,事实均非如此。制造业兴旺,但由于缺少创意、缺少核心价值的品牌,造成“人多势不重”;中国的联赛火爆球迷众多,但由于水平低整个产业链也乏善可陈;中国号称体育人口众多,但消费可怜,以国内经济发达的北京为例,十一五期间北京人均年体育消费仅仅是可怜的73元!
这一切造成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体育产业对经济贡献偏低,2013 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3136亿,发改委公布的总产值为9000亿,仅GDP的0.6%,与发达国家超2%的占比差距很大。
而国务院要求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是一个纲领性的重要文献,从某种程度衡量,文件甚至部分颠覆了我们对体育的认识,窥见了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转移。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重大的思路调整 来源:光明网 2014-10-22 中国政府网今天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作者:堂吉伟德
中国政府网今天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10月20日《中国新闻网》)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早在1952年,毛泽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此全民健身以运动的形式在群众中广泛发起。事实证明,全国健身对全增强国民体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应获得更高层面的政策对待。
近几十年来,随着举国体制优势的彰显,中国在竞技体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各种金牌的映衬下,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然而与之相反的是,近年来,我国国民体质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田野公布了一项2013年最新调查,我国国民体质状况保持了相对不变,但从体质综合评价的合格率下降可以预见,国民体质已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与日韩等近邻相比,我国青少年超重率、近视率大幅上升,运动能力却大幅下降。从现实来看,实施全民健身,加强体育锻炼迫而重要。
也正是因为如此,全民健身在政策层面获得了高度的重视,中国的首部《体育法》于1995年获得通过,同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此后又有一系列体育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为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由于投入少,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与挑战,甚至出现了像广场舞那样的“场地之争”和“是非之论”。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公共道德的问题,根本上还是体育产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就是一种重大的战略调整。目前,国内普遍存在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极大的限制,尤其像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这样需要专门场地的运动项目更无法开展。这其间,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比如记者从长沙市体育局网站了解到,长沙市全民健身专项经费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999年确定的60万元,按照城区人均计算,每个人的投入还不到一毛钱。在很多县城连基本的体育场都没有,社区和公共场所的体育设施少几乎成为空白。若连硬件都无以获得保障,更别谈更具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体育服务。
要金牌更要强身健体,三大球的成绩持续下滑,体育基础的薄弱和人才的匮乏充分说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离不开全民健身这一基础性工作。只有像国球乒乓球一样具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补充。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既是以人为本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真正的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当务之急,体现了重大的思路调整和执政理念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民健身何以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10月27日 13:53:34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金汕
字号:【大中小】
●2013年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仅占GDP的0.6%,与发达国家超过2%的占比差距很大。
●我国目前的体育人口还达不到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水平。美国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8亿。
●北京奥运会不到一年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192个成员国关于居民健康寿命的预测及排名顺序,日本排第一位,中国排第81位。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公布后,引起人们热议,它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的愿景:未来随着体育产业改革的推进,体育产业总量和结构都将大幅增长和优化,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实现这个目标要建立在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上,就是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
关于深化体育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但效果并不太明显,原因众所周知——仅仅靠体育系统自身是难以推动的。应该理解体育主管部门的苦衷——很多关乎体育的事情不是他们的能力范围所及。若论营造健身氛围,体育系统对各个行业的指挥权实在有限;若论开展校园体育,体育系统的发言权亦远不及教育系统。
现实确实非常严峻。几年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中国每天锻炼两小时以上的学生占6.3%,日本每天锻炼两小时以上的学生占21.3%。还有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表明,立定跳远5年下降2.3厘米,大学男生1000米跑5年下降20秒,大学女生800米跑5年下降15.1秒,青少年肥胖率10年增长近50%,近视率10年增长11%„„
要改变这一现状,光靠体育系统远远不够,不仅力不能及,而且在“奥运战略”的重压下,只能拿更多的资源为这个战略服务。要让体育在中国真正健康地发展,必须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人士把它看作是当代中国治理的重要方略。令人欣慰的是,此番《意见》的出台,国务院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体育系统从管理型执政到服务型执政,都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打破了坚冰、开通了航道。
深化体育改革绕不开体育与教育的严重脱钩、体育与孱弱产业的强烈反差、金牌与全民健身的“马太效应”,这些最紧迫又饱受社会诟病的严峻课题。
全民健身的紧迫性在于,2008年中国奥运军团历史性地获得北京奥运会金牌数第一,但是不到一年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192个成员国关于居民健康寿命的预测及排名顺序,日本排第一位,中国排第81位,我们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是很大。当然这不仅仅是全民健身的问题,还有医疗、环境、饮食、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如果全民健身做好了,我们的名次可以大大提前。
《意见》中最鼓舞人心的就是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与发达国家深入学校、社区的全民健身热潮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是没有把健身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健身者锻炼方式太简单,无论我们引以为豪的社区健身器材还是散步,乃至大妈的广场舞,几乎都属于浅层次的健身方式。
再说体育产业,中国的体育产品行销世界各地,中国足球、篮球职业联赛的观赛人数高居亚洲第一,中国号称体育锻炼人口众多也应该消费惊人,而事实并非如此。制造业兴旺,但由于缺少创意、缺少核心价值的品牌,造成“人多势不重”;中国的联赛火爆球迷众多,但由于水平低导致整个产业链乏善可陈;中国号称体育人口众多,但消费可怜,以经济发达的北京为例,“十一五”期间北京人均年体育消费仅仅是可怜的73元!
这一切造成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体育产业对经济贡献偏低。2013年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仅占GDP的0.6%,与发达国家超过2%的占比差距很大。
欧美国家成功将体育打造成支柱产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国目前的体育产值仅是美国30年前的水平,但目前体育人口还达不到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水平。美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美国19岁以下青年登记踢足球的人数从1980年的近90万增加到2001年的390万。美国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8亿。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注入了巨大活力。如此广泛的体育休闲活动,极大地刺激了旅游、航空、水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体育用品的销售,形成了带动多条产业链的能动效应。
正是基于这样的中外体育产业差距,《意见》特别提出这样的目标:“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这是相当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在全民族有质量地运动起来的基础上。而这,无异于一场艰苦的战役。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第五篇: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江西的母亲湖。这里烟波浩渺、清流在侧,这里稻香鱼肥、牛羊信步,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这里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
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要求,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这是一次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路的探索,是一次对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的构建,是一次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具体落实。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月踏入鄱阳湖,映入眼帘的绝不是冬日的灰茫。北大荒的大雁、西伯利亚的天鹅、全世界95%以上的白鹤翩然而至,它们在鄱阳湖边觅食、飞翔、起舞。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世界自然基金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它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其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
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是长江中下游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地。鄱阳湖区域以30%的面积承载了江西近一半的人口,创造了江西近60%的经济总量。
就是这个淡水湖,见证了人类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围湖造田、水口夺粮”成为开发鄱阳湖的口号,这种以“征服自然”为名的围湖造田,使得曾经有5000多平方公里的鄱阳湖水面一度缩小到3900平方公里。
违背规律的“征服自然”之举,最终给了人类惩罚。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江西省1983年推出了“山江湖工程”,把覆盖全省97%面积的鄱阳湖流域视为一个体系统一治理,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这一工程使得江西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1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解放初的5100平方公里。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提出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灾后重建指导方针,进一步推动了鄱阳湖生态功能的恢复和提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中,对鄱阳湖的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新世纪之初,江西喊出了“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响亮口号,提出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财富是生态。去年,江西更是开始筹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则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程,必将为鄱阳湖未来的一湖清水所标志。
四大发展定位勾勒蓝图根据《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有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为2006.6万人。
从浦东新区到滨海新区,从长株潭地区到海西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近年来,以功能区域划分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成为一项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态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发展使命。根据《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三区一平台”四大发展定位:
———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规划》提出,鼓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中科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表示,这将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大湖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发挥示范作用。
———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说,围绕这一定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洪蓄水能力,统筹湖区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与沿海山水相连,又与中西部直接相通,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点。国务院批复要求,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举措。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发展仍然是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全国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和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商贸业和物流中心,培育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
———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将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中国坚持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成就,将树立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一湖清水将更加清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三大定性目标包括区域生态环境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2016年~2020年的任务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破解的重大命题。
去年,江西就已围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推进了一批先行项目:投资47.3亿元启动的全省85个县(市)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今年底将全部完工;推出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每年在5万个自然村和500个集镇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争取3年~5年见效;“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将使江西森林覆盖率在2010年达到63%。
近年来,鄱阳湖流域各地正在建设光电、新能源、生物、铜冶炼及深加工、航空工业、汽车及零部件等工业基地以及优质农产品基地、生态旅游基地,生态经济建设的探索已经起步。
《规划》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设定了13个定量指标,如天然湿地面积稳定在3100平方公里,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15年比2008年下降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4.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等等。
鄱阳湖的一湖清水,将守望着这一宏大目标变成现实。曾经沧桑的鄱阳湖,将见证今天中华大地上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