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钢铁、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
记者10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修编发布了《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于2014年4月1日期施行。
新发布的《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清洁生产指标分为六类,即生产工艺装备指标、节能减排装备指标、资源与能源利用指标、产品特征指标、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和清洁生产管理指标。指标体系适用于钢铁联合企业(长流程)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清洁生产审核;新扩改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新建项目审批核准;企业环保核查、节能评估等。
新发布的《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了生产工艺及装备指标、资源能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产品特征指标和清洁生产管理指标六类。指标体系适用于通用水泥生产企业,包括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水泥粉磨站的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潜力与机会的判断、清洁生产绩效评定和清洁生产绩效公告制度,也适用于水泥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环保核查、排污许可证和行业准入等资源能源消耗清洁生产管理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来发布的《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试行)》(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第41号公告)、《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5月公告),环保部发布的《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HJ/T189-2006)、《清洁生产标准水泥行业》(HJ 467-2009)同时停止施行。
第二篇:清洁行业企业资质评价体系
SB/T 10596-20 前言… l范围 目
次
2术语和定义…… 3资质分类 4基本要求
刖
吾
SB/T 10596-20
本标准由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清洁服务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清洁服务商专业委员会、中清净业(北京)环境科技研究
院、卜海空调风管清洗协会、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天津市保洁协会、上海邦杰环保科技有限公
司、北京路路通保涪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中顺宏迭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信宇佳清洁服务有限责任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军、王新云、周冠迎、顾士明、张瑞华、张振华、张红、褚世伟、王月国、杨占祥。5 企业层次和级别的划分
产品准入资质ae 3资质分类 3.1企业会员资质:会员单位(普通会员)、理事会员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副会长单位。3 2项目经理资质:高空外墙清洗资质、电了电气清洗资质、物业清洁(托管)资质、石材清洗养护资质、集中空调系统清洗资质、有害生物防治资质、织物清洗养护资质、管道疏通清洗资质、室内环境净化与检 测资质、油烟管道清洗服务资质、汽车美容清洗资质、锅炉清洗资质、市政环境清洁资质等。3 3企业专业资质:高空外墙清洗资质、电子电气清洗资质、物业清洁(托管)资质、石材清洗养护资质、集中空调系统清洗资质、有害生物防治资质、织物清洗养护资质、管道疏通清洗资质、室内环境净化与检 测资质、油烟管道清洗服务资质、汽车美容清洗资质、锅炉清洗资质、市政环境清洁资质等。3 4企业等级资质;一级、二缎、三级。3 5产品准人资质:台格、不合格。 SB/T 10596-20 4基本要求 4 1企业会员资质要求 1 1会员单位(普通会员)要求 1 1 1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注册一年以上,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4 1 1 2有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职业证书)10名以上、项目经理1名以上 4 1.2理事会员单位要求 1 2 1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注册五年以上,注册资金不少于100万元 4 1 2 2有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职业证书)30名以上、项目经理3名以上 4 1 2 3具有企业专业资质。4 1 3常务理事单位要求 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注册五年队上,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 有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职业证书)30名以上、项目经理3名以上。企业具有企业专业资质和二级以上等级资质。1 3 4在地区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技术、行业内专家型人才 企业负责一定的国家重点项目或规模项目。4 1 4副会长单位要求 4.1.4.1 4.1.4.2 4.1.4.3 4.1.4.4 4.1.4.5 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注册五年以上,注册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 有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职业证书)50名以上、项目经理5名以上。企业具有企业专业资质和一级资质。 在全国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企业负责一定的国家重点项日和规模项目 具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可以承办或协办全国性行业活动。4 1 5办理会员资质所需资料 营业执照副本、组织代码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的三个复印件,专业人员技术证书及项目经理证书、企业资质证书、企业等级证书,副会长单位还应提供国家重点项目和规模项目证明等。 4.2项目经理资质要求 2 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年龄在22周岁以上,50岁以下;从事本专业三年以上;项目经理课程考试合格。2.2办理项目经理资质应具备条件:清洁行业背景知识;清洁服务企业标准化管理与认证认可;项目接洽、招投标与验收;专业知识与技能等。 4'2 3办理要求:包括笔试、案例操作、研讨交流等三大项,每项考试分数在80分以上,方可通过。3企业专业资质要求 4.3 1具有项目经理后,方可办理相应的企业专业资质。3.2办理企业专业资质所需材料: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公司章程;产权证复印件;审计报告或资信 证明;人员证明;项目合同书复印件;专业设各、~剂明细表;荣誉证书。4 3 3办理要求 3 3 1操作工最步需10名并且需具备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4 3 3 2高空外墙清洗资质应有专项保险。4 3 3 3申请资质需同时填报项目经理申请表。4.3.3.4经行业协会审查合格,方可办理,4 4等级资质要求 4 1等级条件,见表1。 表1 SB/T 10596-20 ┏━━━━━━━━━┳━━━━━━━━━━━━┳━━━━━━━━━━━━┳━━━━━━━━━━━━┓ ┃ 企业级别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 注册资金 ┃ 500万以上(含500万) ┃ 200万以上(古2 00万)┃ 100万以上(含100万) ┃ ┣━━━━━━━━━╋━━━━━━━━━━━━╋━━━━━━━━━━━━╋━━━━━━━━━━━━┫ ┃ 营业额 ┃000万以上 ┃ 500万以上 ┃ 200万以上 ┃ ┣━━━━━━━━━╋━━━━━━━━━━━━╋━━━━━━━━━━━━╋━━━━━━━━━━━━┫ ┃ 成立年限 ┃ 5年 ┃ 3年 ┃ 2年 ┃ ┣━━━━━━━━━╋━━━━━━━━━━━━╋━━━━━━━━━━━━╋━━━━━━━━━━━━┫ ┃ 资质 ┃ 有 ┃ 有 ┃ 有 ┃ ┣━━━━━━━━━╋━━━━━━━━━━━━╋━━━━━━━━━━━━╋━━━━━━━━━━━━┫ ┃ 工程数量 ┃00个 ┃ 50个 ┃ 30个 ┃ ┣━━━━━━━━━╋━━━━━━━━━━━━╋━━━━━━━━━━━━╋━━━━━━━━━━━━┫ ┃ 工程面积 ┃000 niz以上 ┃000 mz以上 ┃000 niz以上 ┃ ┣━━━━━━━━━╋━━━━━━━━━━━━╋━━━━━━━━━━━━╋━━━━━━━━━━━━┫ ┃ 项目经理人数 ┃ 5名 ┃ 3名 ┃ 2名 ┃ ┣━━━━━━━━━╋━━━━━━━━━━━━╋━━━━━━━━━━━━╋━━━━━━━━━━━━┫ ┃ 技术人员数量 ┃ 20名 ┃ 10名 ┃ 5名 ┃ ┣━━━━━━━━━╋━━━━━━━━━━━━╋━━━━━━━━━━━━╋━━━━━━━━━━━━┫ ┃ 质量体系 ┃ 有 ┃ 有 ┃ 有 ┃ ┣━━━━━━━━━╋━━━━━━━━━━━━┻━━━━━━━━━━━━╋━━━━━━━━━━━━┫ ┃ 环保体系 ┃ 有 有 ┃ 有 ┃ ┣━━━━━━━━━╋━━━━━━━━━━━━┳━━━━━━━━━━━━╋━━━━━━━━━━━━┫ ┃ 健康体系 ┃ 有 ┃ 有 ┃ 无 ┃ ┗━━━━━━━━━┻━━━━━━━━━━━━┻━━━━━━━━━━━━┻━━━━━━━━━━━━┛ 4.4.2办理等级资质所需材料:等级资质申请表、法人代表资格汪明、各种体系复印件、企业法人营业 执照复印件、办公室及工作租赁合同复印件、管理和专业人员名单及学历证明复印件、专业人员培训证 书、质量管理文件、清洁用品设备清单、工程案例、年审计报告复印件、企业荣誉证书、无不良记录及服务 项目评价证明复印件。4 5产品准入资质要求 4.5.1产品通过国家检测机构的检测,符合清洁清洗行业栎准及产品所测项目的相关行业标准。5.2产品质量实行三包。 4.5 3产品应符合现行规定的环保要求。5 4办理产品准人资质所需材料:清洁清洗服务的产品和设备性能检测与评估申请表、产品与设备 名称、产品与设备出厂检验合格证书、产品与设备中文使用说明书、设备电气安全眭检验报告或合格证 书、其他相关资料。 摘要 水泥工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污染大户、耗能大户、消耗资源大户,水泥行业全行业都要切实负起社会责任。通过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污,为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力量。关键词 水泥行业 清洁生产 生产工艺 节能 环保 我国水泥行业现状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材料可以替代它的地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水泥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自1985年起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 21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现如今已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8%左右。水泥行业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水泥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且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环境污染严重。目前,中国水泥行业的特点仍是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企业数量多、人员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生产工艺落后,物耗、能耗高。水泥工业是粉尘、CO2、SO2的排放大户。水泥生产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了高污染。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尘、粉尘和有害气体而污染大气,例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氟化物 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CO2的主要危害是温室气体效应,引发全球变暖,破坏地球总体生态平衡。 由此得出,水泥工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迫在眉睫。 水泥工业的清洁生产是指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装备、加强质量管理,合理使用原料和燃料、在符合相关标准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废弃物,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产生,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产品性能与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在使用时对人类和环境无毒无害。水泥工业为“两高一资”行业,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水泥、熟料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由此,可知水泥工业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可以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且有助于减缓矿山生态的破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产生明显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泥工业的清洁生产就是指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对水泥生产全过程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进行有效的控制; 同时最大限度地使用废弃物,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产品。从清洁生产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与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一致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水泥工业必须改变传统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向提高质量、节能、节地、节水、利废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 水泥工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原因 水泥工业实施清洁生产是珍惜资源的需要: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矿产资源虽然品种齐全,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58%。按生产1t 水泥熟料需要消耗1.5~1.6t 原料、0.15 ~0.20t 原煤,生产1t 水泥需要消耗电80 ~110kW·h 来计算,以2008 年生产的水泥、熟料数量来计算,约需要消耗原料20.6 亿t,1.3 亿t 标准煤和1 250 亿kW·h 电。水泥工业实施清洁生产是优化水泥性能的需要 我国水泥目前的品种、种类很多,按其用途及性能可以分为通用水泥、特种水泥。通用水泥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据统计我国通用水泥的使用占比达到90%以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认为,强度高的水泥就是高性能水泥,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水泥强度高只是水泥使用性能所表现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建筑工程对水泥及混凝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强度要求更高外,还有施工性能的要求: 如水化热更低、体积更稳定、抢修补漏更迅速,耐磨性、耐腐蚀性及耐久性等方面都有要求,3 水泥工业实施清洁生产是社会技术进步的需要: 清洁生产在水泥行业中的作用 (1)实施清洁生产可以使水泥工业的环保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减轻水泥工业的环境负荷。(2)实施清洁生产可以在源头预防,避繁就简、去难就易,是水泥工业的环保工作技术难度减小。(3)用清洁生产的方法预防污染比仅用末端处理的方法治理污染可大量节省资金。 (4)用清洁生产的方法预防污染可以节约资源、能源,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了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础。 清洁生产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被动的、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清洁生产全方位、全过程地将产品的生产、使用和环境减负、环境污染融为一体,以降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负荷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它强调在污染生产前进行综合预防,有效地防治或减少污染的生产和对环境的影响。这一主动行动经国内外许多实践证明能节约资源、能源,产生经济效益。因而实行清洁生产是从根本上控制污染、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风险、促进工业生产和环境协调发展最有效的手段。 水泥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有:污染源削减技术、环境负荷削减技术、提高资源效率技术、提高效能技术等等,每一种清洁生产技术的实施均能得到很好的经济、资源、能源或环境效益。 水泥厂清洁生产的重点是水泥窑清洁煅烧。理想的清洁煅烧:尽可能降低CO2、CO、SO3和粉尘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按这个简单的想法探讨水泥窑清洁煅烧与水泥厂环保效能。 一、水泥窑清洁煅烧有三个要点:采用易烧原料;改进煅烧方法;高效利用窑灰。 目前在水泥工业运用比较常见的清洁生产技术有:(1)大力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 新建、扩建、改建窑外分解窑,增加新型干法生产水泥的比重是提高水泥生产技术水平,降低能耗的主要途径。 (2)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窑炉预热器和篦冷机的排风余热。该项技术使能源回收水平可达35~40kW·h/t 熟料。 (3)采用低阻高效的多级预热器系统和控流式新型篦冷机以及多通道喷煤管的应用,都能有效地降低水泥熟料的生产热耗。 (4)用高效粉磨机取代低效的球磨机,降低粉磨电耗。粉磨是水泥生产中主要的耗电工序,约占综合耗电量70%。我国水泥企业原来大多是采用低效的球磨机,效率只有3%~5%,现在普遍采用立式磨、辊压磨、挤压磨、高细磨等代替原有的球磨机; 以大磨机取代小磨机,淘汰直径小于1.83m 的小型球磨机; 改进粉磨工艺流程,增添预破碎机、选粉机; 采用耐磨钢球、耐磨衬板及节能型衬板等。同时,在水泥工业积极推动企业规模化,生产设备趋向大型化、生产过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这些有效的手段,得到明显的规模节能降耗效益。在水泥流通领域,要发展散装水泥等高效率低损耗的物流体系,建立好废旧建材的回收利用体系。以上新技术的成功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技术进步。能使水泥按建筑设计要求正常水化、硬化,水泥石的结构致密度达到工程质量的要求__ 2.1.1 水泥熟料烧成系统 目前最为先进、成熟的水泥生产工艺为带窑外分解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窑外分解窑又称预分解窑,是一种能显著提高水泥回转窑产量的煅烧工艺设备。其主要特点是把大量吸热的碳酸钙分解反应从窑内传热速率较低的区域移到旋风预热器与窑之间的特殊煅烧炉(分解炉)中进行。 生料颗粒分散在煅烧炉中,处于悬浮或沸腾状态,以最小的温度差,在燃料燃烧的同时,进行高速传热过程,使生料发 生分解反应。入窑生料的碳酸钙表观分解率,可从原来的旋风预热器的40%~50%提高到85%~95%。从而大大减轻了回转窑的热负荷,使回转窑的生产能力成倍地增加。自1971 年第一台窑外分解窑建成投产以来,目前最大的窑外分解窑的生产能力已达日产熟料10000 吨,窑的运转周期也有提高。由于窑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减少了单位熟料的表面散热损失,因而窑外分解窑的热耗比一般预热器低3%~6%;在投资费用上也比较低,由于分解炉内煅烧温度较低,不但降低了回转窑在高温下燃烧所产生的NOX,而且还可以使用较差的燃料,降低燃料消耗量,减少SO2排放,因而窑外分解技术的出现是水泥工业的一次突破。水泥工业的装备大型化、生产工艺节能化、操作管理自动化、环保措施节能化,均以节水、节能、高效、降耗为目标,水泥工业的每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都是为合理利用资源,尽可能将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有效产品,把消耗和排废降至最低点,可以说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是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2 采用先进设备 选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尽可能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降低能耗、物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不同生产厂家设备的比较,指出优先采用设备的特点和设计时的环保理念,推进先进设备的应用。高效率、高性能、低成本促进了水泥生产装备大型化的进程,现代辊式磨、辊压机和辊筒磨等新型挤压粉磨装置显示了比传统磨机生产效率高、系统电耗少的节能潜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运行时产生的噪声。 工艺 技术创新,积极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为实现水泥产品和水泥行业的“再利用”提供技术保障。3.2.1 改造粉磨工艺,发展粉磨技术减少电耗。在水泥生产中,每生产1 吨水泥大约需要粉碎各种 物料3 ~ 4 吨,粉碎工艺过程的电耗占生产总电耗的60% ~ 70%[15]。选择先进的粉碎工艺,简化粉 碎流程,改善传统粉碎作业方式,提高粉磨效率、降低粉磨电耗,已成为实现水泥生产节能降耗的关键。因此,水泥企业可以从改造磨前预粉碎工艺、球磨机内部改造和选粉机改造等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粉磨工艺的生态改造,实现节能降耗。 3.2.2 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保障水泥产品质量,实现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新型干法水泥是指采 用窑外分解的新工艺生产水泥,其生产以悬浮预热器和窑外分解技术为核心,采用新型原料、燃料均 化和节能粉磨技术及装备,全线采用计算机集散控制,实现水泥生产过程自动化并高效、优质、低耗、环保。该技术优点为迅速,热效率高,单位容积较湿法水泥产量大,热耗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 技术,一方面能消耗工业废渣和一定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另一方面与立窑相比,劳动生产率高5 - 6 倍,能耗低,粉尘排放仅为立窑的1 /5 ~ 1 /10,产品质量稳定,强度标号高。3.3 建立生态产业链,实现水泥工业企业的“资源化” 仿照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使一家企业的废物(输出),变成另一家企业的原材料(输入),形成“共生工业链”,实现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综合协同的封闭循环,即企业之间的共生原则。这就是“生态产业链”。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物质流和能源流沿着“生态产业链”逐级层次流动,原料、能源、废物和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环流结构,能源、资源在其中反复循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再生增值。生产工艺的优化 1.减少石灰石夹带粘土,提高配料准确性,提高生料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2.调整磨机装球量改进研磨体级配,调整闭路墨系统的物料循环量,提高粉末效率,降低粉磨电耗。3.优化烧成系统配煤、配风,降低烧成热耗,节煤、节电。 4.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料均料链”,改善均化效果,提高生料质量,做好窑前工艺,促进烧成系统均匀煅烧,提高熟料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5.粉料输送、提升过程转落处降低落差,必要的高落差放料采用“软着陆”,可大幅度减降扬尘生产量。 6.加强工艺系统密封,杜绝“跑”、“冒”、“滴”、“漏” 结语 水泥工业的清洁生产机会和潜力很大,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出厂,从领导干部到岗位操作工,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积极的投入与参与,使企业生产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环节都处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清洁生产的实施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才能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水泥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刻不容缓。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以“3R 原则”为指导,通过清洁生产,实现水泥工业的“减量化”;技术创新,促进水泥工业的“再利用”;建立生态产业链,实现水泥的“再循环”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等途径,探究一条能推进贵州省水泥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把已完成使用价值的物质返回到工厂,经处理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之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3R 原则”的生产模式,从设计、原料、工艺、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把污染尽可能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最少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最小;同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参考文献 [2] 柴新玲.水泥工业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初探[J].新疆环境保护,1999,(3):59~62.[3] 吴广芬,赵鸣.水泥工业的清洁生产[J].环境保护,2005,(6):67~69.[4] 孙星寿.循环经济与水泥工业发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3):30~35.[5] 韩仲琦.关于水泥工业清洁生产的思考[J].水泥技术,2004,(6):13~17.[6] 卢声超.简论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及其技术[J].水泥工程,2006,(2):70~75. 日本水泥制造行业清洁生产经验 一、日本水泥制造行业的历史 我国最早输入水泥是在元治、庆应年间,德川幕府用于建设横须贺制铁所,而依据大藏省关税局的公式统计资料,从1875年输入8t水泥开始,主要从英国和法国输入。 1870年成立工部省,工部省技术官员宇都宫三郎于1873年6月建立深川撮绵笃制造所,1875年5月19日成功地制造出水泥,这是阿斯普金发明水泥后的51年,美国开始制造后的4年。 1876年作为金禄公债的交换,实行武士阶层的家禄奉还制度,从政府申请资金贷款、变卖金禄公债或有担保后便可成立企业,在水泥制造方面,出现了山口藩士笠井顺八建立的水泥制造会社(1881年),板垣退助的川南水泥工厂(1882年)和爱知县令国贞廉平的东洋组(同年)等。 不久,扶产兴业政策和金禄公债的发行使物价飞腾,于是官营工厂开始变卖给民间,就这样,1884年深川工作分局被浅野总一郎买下,成为浅野工厂。而水泥工业的形成又是当时近代工业产生的典型。 生产方式是采用立窑(德久利窑)方式,而当时的粉碎技术尚不发达,原料是消石灰、河泥中的黏土,燃料是焦炭和无烟煤等。因此,当时的水泥工厂都建在河流沿岸,原料和燃料交替重叠码放点火,4~7天后停火取出熟料,用类似于研磨罐的东西进行粉碎。虽然己开始使用蒸汽汽罐机为动力,但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立窑的高度为14.5rn,直径3.7m,1次的产量为13t。浅野工厂拥有8套立窑,月生产能力为145t,水泥制造工厂拥有4套,月生产能力为71t左右。 1883~1891年是成长期,大约在1891年确立了自给体制,在当时的工业制品中是为数不多的输出商品之一。而1891年的浓尾大地震证明了水泥建筑物的坚固,又逢日中战争供不应求,水泥工业得到了第一次飞跃性发展。 1898~1914年是立窑方式的成熟期,并得到进一步长足发展,但在此期间,1903年浅野水泥东京工厂引进了成为近代水泥工业的鼻祖的回转窑,1913年小野田水泥第2工厂建成,建设了该装置的雏形。 水泥被作为混凝土块、石村或砖瓦的粘接剂使用,1903年在京都建成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桥梁,1905年在神户出现钢筋混凝土建筑,也就是说,在?900年己形成近代化的雏形,而其确立是进入1910年以后的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日本经济迅猛发展,水泥行业迎来了1914~1921年的第二个发展期,由此,以前便己逐渐萌芽的近代化一举成功,也宣告了立窑时代的结束。 回转窑可以作到连续运行,而且各个工艺由输送机械连接成套,生产能力大踏步前进,1916~1917年,引进了熟料冷却机,废气的循环再利用使能源得到节约,成本得以降低。1920年,小野田水泥率先实施余热发电,使电力自给一般化。 1929年、浅野公司建成我国最早的湿式水泥工厂一西多摩工厂,1934年三河公司田原工厂引进最早的旋转炉等新型生产式样,此外,早强、低热、混合水泥等许多品种相继问世,煅烧窑规模也从目前为止的3~5000t发展到1万吨级的大规模,1914~1921年间,技术革命使水泥产业进一步腾飞。 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矿业生产指数在1941年的峰值以后逐年下降,而水泥是在1939年(619万吨),熟料在1937年(597万吨)的峰值以后急速滑坡,军需生产的倾斜政策使水泥产业早早地萎缩,对这方面进行补偿的混合水泥。 终战时水泥生产设备所受到的损失比较小,但也有许多因无法修复而被荒弃,在几乎可以自由开采煤的1949年的产量不超过327万吨,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6月),以此为契机日本水泥产业进入复兴期(1950~1954)。由于朝鲜战争的特需、输出增大,以及从战时就己开始的国土荒芜、台风巨损的连续、煤产量增加并向电力开发倾斜和建筑浪潮等原因,水泥成为“三白景气”,此时复兴己结束。生产能力恢复到战前水平,1951年的熟料产量为680万吨。随后,水泥产业又迎来了第四个发展期(1954~1965年)。 长炉、旋转炉、改良烧成法、立窑相继登场,电力形式好转使余热发电结束,并实施了从煤向重油的能源结构的转换,规模从1万吨增加到5万吨,搅拌混凝土得到普及,与此同时,散装水泥的输送也发展起来。 1965年10月为摴葦,1970年为摲鍞的历时55个月的战后时间最长的“平稳景气”,以及“列岛改造景气(1971年12月'谷‟~1973年11月„峰‟)敚?973年日本的水泥产量7729万吨,超过美国,仅次于苏联,成为排名世界第2位的水泥生产国。 1971年12月,三菱矿业水泥一三菱重工从在三菱矿业水泥东谷工厂设置NSP炉开始,与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厂家技术合作,相继进行了NSP炉的技术开发,这也意味着自明治时代以来,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技术改造,使之成为最初的国产技术。另外,1971年1月小野田水泥藤原工厂在世界上率先实行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其生产规模也从每套月产量5万吨上升到10万吨,在日本的水泥制造行业,无论是量还是质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二、大气污染控制? ?一)烟尘控制法的建立牋战后,在朝鲜战争的同时日本经济进入复兴阶段,1955年前后形成了史上空前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京滨地区、阪神地区、北九州等地区的因s()^引起的呼吸器官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即使是在政府内也指出,为了使工业向健全方向发展,作为必要的措施应高度重视公众卫生及公害等问题。1949年东京都、1950年大坂府、1951年神奈川县、1955年福冈县纷纷制定公害防止条例,而针对大规模工业公害问题,地方政府却无法解决,从此正式开始寻求国家行政的真正介入。 1962年3月,总结制订了撚泄匮坛九欧殴嬷频任侍獾姆ò浮保?月经一牪糠中拚蠼⒘巳毡咀钤绲拇笃廴竟嬷屏⒎ǎ?2月1日开始赋予实施。此法指定了大气污染的地区,如果从排烟设施排出的烟尘浓度超过该设施种类所定的排放标准,将被命令采取改善的措施。另外,采取在建设排烟设施前提出申请的方式,以便在一旦有大量烟尘排出时,得以迅速采取紧急措施。 基于此法,从1963年9月开始,东京、川崎、大坂、北九州等4座主要工业城市被指定为第一批烟尘控制地区。当时,针对此法的一些局限性有如下批评的呼声: (1)排出控制值采取的是相对的浓度方式; (2)未采取许可制,而是申请制; (3)控制的权限在通产省,而不在地方政府。 另外,还有一种批评是,从结果来看此法的控制力较弱,排出标准较宽,与反映了至今为止的经济成长的国家政策相同,很大程度上企图谋求公害控制与经济政策之间的调和。 但是,此法的成立的背景是: (1)当时日本的以高硫原油为中心的能源结构; (2)重油脱硫、排烟脱硫等脱硫技术尚未确立; (3)考虑到在针对多数烟源密集存在时的污染的倍增效果缺乏知识和认识的状况下,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止行政已是前进了一大步。 (二)大气污染防止法制定的原委 如前所述,1962年制定了撚泄匮坛九欧趴刂频任侍獾姆ò浮保?0年代以后,四日市甚至出现窒息现象,在各地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被制定的,而当时只考虑到对固定污染源的控制,未将汽车尾气列入被控对象,而且规制也仅限于指定地区,因此引起民众的不满。 所以,参考1967年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将汽车尾气包括入控制对象,强化排放标准后,1968年6月最新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止法”。 ?970年在公害国会对该法进行部分修改,消除了与经济相调和的有关条款,将指定地区扩大到全国范围,又增加了有关粉尘控制的条款,扩大了限制对象,内容得到了充实。其后,该法: (1)1972年导入事业者的无过失责任制; (2)1974年导入总量控制制度; (3)1997年追加有害大气污染物。 经此3次重大修改后直到今日。 针对SO。,与烟尘规制法的浓度规制不同,变更为被称作K值控制的规制方法,其详细内容在3.4.1中已有叙述,是一种与排气的有效烟囱高度相应的定值方法。这个K值规制也曾在1968年2月~1976年9月进行了阶段性强化。 三、大气污染对策的原委 牋(一)烟尘、粉尘对策牋因为水泥工厂排出的烟尘或粉尘(以下称作撗坛緮)被回收后可以再利用,因此各工厂早就针对烟尘的特性设置了集尘设备,这样即解决了大气污染的社会问题,又给工厂带来了利益。所以从制造工艺的角度出发也使集尘装置较早地得到普及,1917年设置了最早的静电集尘机(也有以发明者考特雷尔的名字命名的)。 但由于当初的除尘能力不够,对策不充分,烟尘飞散到周围的农家和农田,树木和房檐变成了白色。在工厂内,粉碎机和输送机械的周围的集尘措施也不是很充分,悬浮着的烟尘,可以看到烟尘固结在厂房上层状堆积的情景。特别是在运行不稳定和机器发生故障时,有突发的烟尘飞散的情况发生。 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强化公害防止意识,改进运行技术,设置公害监视仪器,加强集尘装置等有效措施。尤其是根据1962年制定的烟尘规制法,主要工业城市均被划入指定区域,在该地区确立排烟设施的申请制度和浓度规制,与此相应,工厂方面加强集尘机对策,降落粉尘量明显得到控制。 1.设备和运行方法的改善 (1)静电集尘机(EP)。 含尘排气在进入静电集尘机前,经各个设备(干燥机、原料碾碎机、喷雾塔等)调整排气温度和含水量,使其达到易于集尘、下落的抵抗比值。调整湿度时,对喷雾效果较好的喷雾喷嘴进行了改进。除此以外,还进行了如下的改进: ①为防止烟尘偏流造成的集尘效果下降,在入口处设置整流板; 0调整煅烧窑启动和停止时的电压; ④提前察知机器运行的故障,进行定期检查和荷电状况检查; ④导入自动控制方式并提高能力; @发生故障时由于局部荷电停止的维修; ④作为腐蚀对策,采用不锈钢制集尘板,提高材料品质。 (2)布袋除尘机(BF)。2.工厂内工作环境的改善 工厂内产生的烟尘的飞散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减少这些污染不仅改善工作环境,而且对防止周围大气污染有重要意义。 以前设置大容量BF,通过许多集尘管进行集中集尘,但由于管道堵塞、风量不平衡等原因,维修和效率都不大理想。因此,最近开始在每个污染源设置局部集尘机,进行个别集尘处理。另外,附着在Bc(皮带输送机)上的烟尘则使用性能较好的吸尘器处理。牋(二)S0,对策牋针对s()^,通过1963年的煅烧窑SP化,1971年开始的NSP化,悬浮加热机本身具有脱硫装置的机能,因此从烟囱己基本上不再排出sn。也就是在煅烧窑和加热机产生的s()^被加热机加热被原料吸收,随着反应的进行成为原料的一部分,而未被加热机吸收的剩余部分在原料碾碎机、干燥机、静电除尘机被原料吸附,或被捕集后作为水泥原料使用。 因此,SP、NSP方式生产的熟料比其他方式生产的含sO。较多。 (三)N0。对策针对NO,1971年开始NSP化,通过设置初燃炉降低燃烧室的热负荷2.工厂内工作环境的改善 工厂内产生的烟尘的飞散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减少这些污染不仅改善工作环境,而且对防止周围大气污染有重要意义。 以前设置大容量BF,通过许多集尘管进行集中集尘,但由于管道堵塞、风量不平衡等原因,维修和效率都不大理想。因此,最近开始在每个污染源设置局部集尘机,进行个别集尘处理。另外,附着在Bc(皮带输送机)上的烟尘则使用性能较好的吸尘器处理。牋(二)S0,对策牋针对s()^,通过1963年的煅烧窑SP化,1971年开始的NSP化,悬浮加热机本身具有脱硫装置的机能,因此从烟囱己基本上不再排出sn。也就是在煅烧窑和加热机产生的s()^被加热机加热被原料吸收,随着反应的进行成为原料的一部分,而未被加热机吸收的剩余部分在原料碾碎机、干燥机、静电除尘机被原料吸附,或被捕集后作为水泥原料使用。 因此,SP、NSP方式生产的熟料比其他方式生产的含sO。较多。 (三)N0。对策针对NO,1971年开始NSP化,通过设置初燃炉降低燃烧室的热负荷使热风NO。下降。 各水泥公司相继开发研制了MFC、SF、RSP、KSV、DD等各种NSP方式,使之成为当今主流,进入煅烧窑的原料的分解率稳定提高,烧成带热负荷降低。由于运行的稳定,燃料原单位消耗下降,在降低NO。的同时,设备得以长期连续运行。 在其他方面,如低空气比运行、工业废弃物的使用、下水污泥的使用也收到减低NO。的效果。 四、大气污染对策的成果和教讨 如前所述,在水泥生产大气污染防止技术中除烟尘处理以外,可以说都是通过生产方式的改进来实现的。 从德久利窑、立窑、湿式炉到SP炉、NSP炉,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减轻环境负荷的装置。归根结底,这些技术革新都是为提高效率,具体而言,伴随装置的大型化实现了集约生产,节能工艺减少了燃料的使用量。 因此,受2次撌臀;鷶的影响,进行了彻底的节能对策研究,1970年,燃料与电力合计水泥制造能耗1254kcal/kg,而1994年降到868kcal/kg以下,创造了世界节能之最。 另外,日本各水泥公司已有效利用大量的废弃物,最近,又被要求处理建筑垃圾、城市垃圾、下水污泥等。 水泥制造行业以前是公害排出行业,今后期待能成为环保型行业。 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编制说明 (初稿)编制组 2013年X月 -168-1.前言 1.1指标体系编制出台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中央编办发[2010] 108号《关于进一步落实清洁生产促进工作职责分工的意见》中的有关要求,于2012年4月26日,组织有关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工信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在京各行业协会、行业清洁生产中心参加的清洁生产标准统编工作会议,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统编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对各行业协会清洁生产统编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为完成这项工作,中国日用玻璃协会成立了课题项目组,成员单位包括企业、设计、高校、科研和行业管理单位的专家,研究确定了编制修订《指标体系》的工作方法和进度计划,并负责组织编制和起草《指标体系》。 1.2指标体系编制的必要性 (1)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管理手段政府主管部门需要了解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状况、评估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绩效、设置日用玻璃行业节能减排导向目标;以及需要制定日用玻璃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日用玻璃行业实施清洁生产进而规范和指导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持续有效地向前发展,在日用玻璃企业中建立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清洁生产机制。 为此国务院中编办下发了文件,明确了国务院各部委在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工作中的职责分工,要求由国家发改委统一组织各部委和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的编制工作。统编后的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具有权威性,因此能够作为政府各相关主管部门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有效管理工具和评价绩效手段,满足政府主管部门对推动各行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要求,并能够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清洁生产工作效率。(2)日用玻璃行业节能减排存在紧迫性 曰用玻璃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经济贡献的同时,也消耗着资源与能源,向企业周边环境排放着污染物,为此日用玻璃行业被国家列为污染行业之一。为推动日用玻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持续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就成为紧迫的任务。如何判断曰用玻璃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如何判断日用玻璃企业清洁生产方面存在的潜力和机会,如何推动日用玻璃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迫切需要由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一部具有权威性的《日用玻璃行业清洁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导向目标,规范日用玻璃企业行为,引领日用玻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3)已颁布清洁生产标准需要与时修订 国家发改委2009年2月19日颁布的《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虽然提出了清洁指标基准值和评价日用玻璃企业是否达到清洁生产水平的评判方法,但没有在二级指标中对单项指标提出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一般水平的三个级别基准值的内容。为此需要在已颁布的《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编制完成《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1.3指标体系编制的主要依据 本指标体系编制主要依据以下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2012年4月26日国家发改委组织的清洁生产标准统编工作会议纪要;(4)《我国清洁生产技术规范整合研究报告》(国家环科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4月)(5)《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征求意见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12年4月) 2编制过程 编制《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国家发改委下达给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的专项课题项目。为完成这项工作,中国日用玻璃协会成立“指标体系”编制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包括企业、设计、高校、科研和行业管理单位的专家。《指标体系》编制工作小组依据《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征求意见稿)》,以2009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为基础,参照2010年12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和产业政策,结合日用玻璃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现状,更新、确定日用玻璃行业发展中的基础数据,于2013年X月X日整合修订成最新的《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初稿完成以后,中国日用玻璃协会于2013年X月召开了《指标体系》审查论证会,征求了行业重点企业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初稿)》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认真修改,于2013年X月X日完成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3适用范围 本指标体系规定了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的一般要求。本指标体系将清洁生产指标分为六类,即生产工艺及装备、资源与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特征、污染物产生及管理要求。本指标体系适用于日用玻璃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新/扩/改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新建项目审批核准、自愿与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市场准入、排污许可证核发、节能评估等。 4指标体系编制指导思想 本指标体系遵循“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原则进行编制。指标体系的编制体现了产品 生命周期分析、生产全过程预防控制和源头削减的思想。本指标体系框架及定量、定性指标内容的确定,充分依据现行的《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十二五”轻工重点行业规划》,并充分考虑了国 内外已有的清洁生产技术成果和成功的清洁生产管理经验、日用玻璃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信息内容。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取考虑了日用玻璃生产特点和指标的典型性、代表性、统计指标数据容易获得等因素,使编制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5指标体系编制原则、依据和参考资料 5.1编制原则(1)依据清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进行编制;(2)满足政府主管部门评判日用玻璃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能够引导和推动曰用玻璃企业 展源头减量、过程清洁和产品绿色的活动;(3)满足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对日用玻璃企业新扩改建项目环评审批的要求;(4)满足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对日用玻璃企业实施排污许可证核发的要求;(5)满足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对日用玻璃企业新建项目审批核准的要求;(6)满足政府主管部门对日用玻璃企业开展自愿与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的管理要求;(7)满足政府主管部门对日用玻璃企业实施市场准入、环境准入管理要求;(8)反映日用玻璃行业特点;(9)促进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10)促进现有日用玻璃企业完善清洁生产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日用玻璃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要求。 5.2编制依据 本指标体系编制主要依据以下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2012年4月26日国家发改委组织的清洁生产标准统编工作会议纪要;(4)《我国清洁生产技术规范整合研究报告》(国家环科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4月)(5)《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征求意见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12年4月)(6)《日用玻璃行业生产评价体系(试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2月19日(7)《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12月30日(8)《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9)《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07年)(10)《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 5.3主要参考资料 (1)我国日用玻璃行业节能工作的意见中国日用玻璃协会2006.12(2)《国内日用玻璃化学组成范围基本统一标准(初稿)》中国日用玻璃协会 2005.6(3)配合料质量控制的一般规定中国日用玻璃协会2010-(4)《中国玻璃生产能源效率分析报告(日用玻璃部分)》中国日用玻璃协会 2006.11(5)国内日用玻璃池窑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基本规定中国日用玻璃协会2006(6)玻璃行业的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梁德海2007年全国玻璃窑炉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7)日用玻璃行业能源消耗状况调查中国日用玻璃协会2007(8)山东省日用玻璃行业部分企业产品综合能耗和水耗调查山东省日用硅酸盐工业协会2007(9)日用玻璃行业产排污系数历史实测数据和调查数据陕西科技大学、中国日用玻璃协会2007、11(10)日用玻璃行业排污系数使用手册陕西科技大学、中国日用玻璃协会2007、11(11)国内小型全电熔窑评述王志立2004年全国玻璃窑炉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 (12)《十二五轻工业重点行业节能规划前期研究报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2010年4月 (13)“十二五”日用玻璃行业节能和低碳潜力分析梁德海2010年全国玻璃窑炉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 (14)《日用玻璃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日用玻璃工业污染物排放指标》编制组2011年4月 (15)中国日用玻璃协会2010年至2012年历次工作报告中国日用玻璃协会 6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1方法概述 本指标体系的制定严格按照清洁生产的定义,在现行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借助相关理论和技术,将行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最小的环境影响,最小的资源能源利用,最佳的管理方式及最优化的经济增长水平,最终实现环境保护优先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6.2指标体系的框架和指标设置 针对日用玻璃行业日用玻璃生产流程特点,根据国标所《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征求意见稿)》、国家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我国清洁生产技术规范整合研究报告》等有关编制要求,确定了本指标体系从生产工艺及装备、资源与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特征、污染物产生和清洁生产管理等六方面提出生产评价一级指标。根据日用玻璃行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按企业生产产品种类划分为玻璃啤酒瓶、玻璃瓶罐、玻璃器皿、玻璃保温瓶胆、玻璃仪器五大类。根据产品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的不同,玻璃包装容器制造企业设置50项二级评价指标;日用玻璃容器制品制造企业设置49项二级评价指标;玻璃保温容器制造企业设置50项二级评价指标;玻璃仪器制造企业设置47项二级评价指标。 一级评价指标为普通型、概括性的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则反映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特点,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易于评价和可验证的指标。 6.3评价指标及评价基准值的确定 生产工艺及装备、资源与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特征、污染物产生所属二级评价指标反映清洁生产方面具有代表性、易于被企业接受并可以自行统计及检测的指标。各指标评价基准值的确定依据是:对日用玻璃行业近年来多次全国重点调查、收集的数据和国外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并参考了现行《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和《产品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经过分析后确定的。选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约5%)的最优水平的平均值为I级基准值,选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企业(约20%)的最优水平的平均值为II级基准值,选用国内基本生产水平的企业(约50%)的最优水平的平均值为III级基准值。 一级评价指标为普通型、概括性的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则反映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特点,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易于评价和可验证的指标。 污染物产生各指标是本指标体系中重要的要求,它直接与环境保护有关。日用玻璃行业废水、COD、烟尘、S02、NOx等污染物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其评价基准值主要是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的指标值确定,外排废水量是依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的调查和实测数据确定,NOx是参照国外资料、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的调查和实测数据,及类同的钠钙玻璃产品(浮法玻璃)的指标而确定。在现行技术、经济条件下,全氧燃烧、脱销等技术目前在国内日用玻璃行业生产企业中难以实施,根据清洁生产和源头削减污染的原则,在执行国家重点鼓励发展技术的符合性所属(二级)指标中,增加低空燃比(废气中02含量<1.6%)指标,可使窑炉烟气中NOx产生量达到欧洲法国、芬兰等国排放限值和评价指标的评价基准值。 6.4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反映在整个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它原则上是根据该项指标对日用玻璃生产企业清洁生产实际效益和水平的影响程度大小及实施的难易程度来确定。本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方法是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即就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向专家征询意见,然后汇总整理,再次作为参考意见征询各位专家意见,供他们分析判断并提出新的意见,反复多次,使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最后得出结论。 6.5限定性指标选取 限定性指标是对节能减排有重大影响和实现环保优先的重要指标,或者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严格执行的指标。限定性指标主要包括与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有关的玻璃液熔化能耗和玻璃液利用率,玻璃液熔制质量,与单位产品取水定额有关的新鲜用水量、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和废污水处理及回收率,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的产生量及与污染物产生量有关的燃料、原料粒度、废气02含量控制和烟气脱硫除尘,对节能减排、现行法律法规及产品政策严格执行有关排放的管理指标。 7指标体系实施的可行性分析(1)经济合理性 本指标体系颁布后对推动日用玻璃生产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推动日用玻璃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经济效益。(2)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本指标体系的提出是从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日用玻璃行业生产企业,以日用玻璃生产为主线,兼顾了日用玻璃生产全流程综合性指标和各生产分工序重点关键性指标,以便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日用玻璃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本指标体系定量、定性指标体系的确定参考了现行的《日用玻璃行业生产评价体系(试行)》和《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中国日用玻璃协会2010年至2012年历年来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统计数据。因此,本指标体系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3)对日用玻璃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推动本指标体系从六个方面规定了使用范围,针对日用玻璃企业日用玻璃生产过程提出了定量与定性的清洁生产要求,本指标体系所提出的清洁生产指标基准值、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以及环保与清洁生产管理要求,均来自日用玻璃企业的生产实践,并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本指标体系的出台必将推动曰用玻璃企业提升日用玻璃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提高产品合格率和产品档次,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改进和完善环保与清洁生产管理,提升日用玻璃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促进日用玻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8指标体系实施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1)生产及技术装备的改进 本指标体系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和中国轻工联合会《“十二五”轻工重点行业节能规划》,结合国内外日用玻璃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适合日用玻璃包装容器制造业应有采用压吹法工艺生产轻量瓶的成型机械,并批量生产轻量化度<1的轻量瓶定量指标内容,将有助于我国的日用玻璃企业提升日用玻璃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水平,从日用玻璃生产硬件建设上为节能减排奠定了基础。(2)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本指标体系根据《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和《“十二五”轻工重点行业节能规划》对日用玻璃生产提出了应用相关清洁生产技术的要求,这些清洁生产技术已经被国内外日用玻璃企业生产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技术,这些技术在日用玻璃企业推广普及后将会带来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将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完善企业清洁生产组织管理 我国大多数日用玻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走的是生产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的道路,并且也收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效果,但忽视了运用管理手段来全面地、系统地、自觉地对本企业日用玻璃生产过程资源与能源消耗、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进行有效地控制,大多数日用玻璃企业没有能够有效地建立起清洁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清洁生产审核活动,需要政府推动,借助咨询机构来完成,而不能自主、自觉地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活动。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指标体系特别提出了在日用玻璃企业建立清洁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奖励和考核)制度,日用玻璃企业应有清洁生产5年规划和工作计划,建立完善清洁生产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活动,从而推动日用玻璃企业建立并形成清洁生产长效机制,使开展清洁生产活动成为企业自觉主动、持续有效的行为。 9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标体系的引用而成为本指标体系的条款。当下列文件被修订时,应使用最新版本。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XXXX-20XX日用玻璃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15432固定污染物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HJ/T42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43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奈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T5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 HJ/T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 HJ/T76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GB11914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 HJ/T91地表水和污水检测技术规范 10指标体系实施建议 本指标体系由各级人民政府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环境保护等 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第三篇:水泥行业的清洁生产
第四篇:日本水泥制造行业清洁生产经验
第五篇: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