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安全社区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创建安全社区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今年,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首次纳入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全省将建成8个国家级安全社区、50个省级安全社区。记者4月17日从省安监局获悉,从今年起省委将每年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各市(州)党委每年要听取两次以上,认真研究解决本辖区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要求纪检、组织部门要积极参与,了解掌握安全生产系统干部履职情况,配强干部队伍。“首次”是今年安全监管工作的多频词。(2013-04-19四川日报)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而社区安全则是社会安全、生产安全的基石。长期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社会安全意识薄弱,社区安全基础差。基于此,四川省把创建“安全社区”作为促进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并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四川省“十项民生工程”,让全省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重要性。
笔者以为,一个社区的不稳定就是一个乡镇乃至一个市县的不稳定,安全社区创建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唯有切实增强创建省级“安全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稳定工作责任感、紧迫感,才能使创建安全示范社区成为老百姓大的民生工程。
正是这样,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平安社区创建,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省政府也两次召开常务会议听取安全生产有关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基层社区工作者,笔者感觉到,四川省研究安全生产工作的频率之高、力度之大,也感觉到安全社区创建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其实,早在今年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四川省政府安委会就派出了12个综合督查组、省政府安办组织了14个督查组分赴各地暗访检查。省政府还首次与各市(州)政府签订《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任务责任书》。与此同时,在工作推进机制和管理机制上,四川省正加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倒查倒逼工作机制,修改完善《四川省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和《四川省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制定四川省安全事故警示通报制度、四川省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四川省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等。同时将严格执行倒查倒逼、严罚重处,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操作层面。由此足以说明安全生产工作在整体安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安全社区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如何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创建,使之成为老百姓最大的民生工程?笔者建议,各地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将平安社区创建向盲点死角延伸。正如雅安市天全县城厢镇那样,通过落实创建举措,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保设施,把创建工作向村组(社区)延伸,向农户和居民大院延伸,向盲点死角延伸,做到认识到位、落实到位。同时,笔者建议,各基层自治组织要充分发挥基层社区自治组织直接面对群众的优势,更好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安全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实力,使安全社区创建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第二篇:2014年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在○○2190公里的通衢大道上,2014年,○○交通运输业,在实现“货畅其流、人畅其行”的同时,也取得了全年全县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货安人安的优良业绩,“四横十六纵”的路网通衢大道,唱出舒心满意平安歌。
2014年以来,○○○交通运输局,以开好一个会议——全年系统安全生产会;抓好两个关键——安全运输、安全施工;搞好三项活动——客运安全年、百日百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打非治违;落实四个季度安全生产例会;抓好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五个安全生产时段节点;抓实运输、施工企业六项安全生产绩效考核为主要抓手,促进全县运输安全生产管理不断向纵深加强。
开好一个会议
每年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会,既是对过去一年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依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对新的一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严肃而周密的部署。因此,○○○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每年一度的安全生产会,并呈现“大”、“实”、“丰”的特点。
“大”就是规模大,除全局领导、干部和员工悉数参加外,凡是涉及交通安全生产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业务骨干都来参加会议。会议通过设立签到簿的形式,确保应到尽到。凡是因特殊原因未到者,还将通过上门送精神等方式,确保无一人“缺席”。
“实”就是会议内容充实,会上除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一把
100%。
搞好三项活动
该局通过道路运输安全年、百日百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打非治违三项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促进全县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琴弦长绷”、警钟长鸣。
该局持续推广GPS定位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加强对客运车辆、超载超限车辆、危化品运输车辆和在建重点工程及重要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动态实时监控与检测;同时,积极发挥车站危险仪对旅客行李的安全检测作业;加强对各种、各类车辆日常技术检测,确保各类车辆的技术性能状况。
持续推行企业岗位人员日检、班组周检、作业区巡检、安全管理人员专检的“四检”制度,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深化道路事故多发点段,临水临崖危险路段的整治,把各类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该局加大对客运企业擅自变更路线及无证运营等行为的查处和通村客运企业、无证营运“黑车”的整治力度,促进运输市场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安全知识竞赛,专题培训,提高安全素质和意识。全年培训基层管理人员、客运、货运、出租车驾驶员1000多人次。
抓好四次季度会
该局长年坚持安全生产月度和季度会议,分析当前运输安全形势及经验和教训,全面传达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并在会上听取基层单位安全工作汇报,进行分析研判。同时,结合本单位工作特点,
第三篇:住房是最大的民生
两会中关于房价调控的心得
10级会计四班邓巧祎
所谓“两会”,就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011年的“两会”非比寻常,它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五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等各方面犹如走台阶一样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房产在过去的一年里,为我们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大家都关注的两会,我们都渴望有一个明确的政策,能够引导房产市场走向一个平稳,经济的路线。过去一年,中央打出调控房价“组合拳”,效果已初步显现,特别是加大保障房建设,让中低收入者拍手称快。有关网站两会调查中关于“保障房,您最关心什么?”的问题,有50%多的受访者选择“申请资格公平合理”,“分配程序公正透明”和“房屋质量稳定保障”也是网民关注的重点。
两会中对于房价有关问题提出: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继2011年完成开工建设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房1000万套的任务后,中央又提出,2012年新开建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房700万套以上。然而,从“深圳数十人隐匿财产申请保障房”到“福建龙岩公务员团购保障房”,从“武汉出现保障房分配‘六连号’”到“包头棚户区改造某项目质量低劣”,这项涉及千万人福祉的民生工程在申请、分配、使用、质量等方面问题频现。“保障房,好建不好分!”全国人大代表陈忠林说,为防止富人趁机“揩油”,亟待建立与保障房申请、分配、使用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包括申请者财产公示查询、作弊渎职者严厉惩处以及保障房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如何调控房价?对此众多代表提出了意见,更有众百名代表委员力推二次房改。纵观我国高房价的原因,我认为土地成本、税费成本和企业利润的不断飙升,是近年来中国房价高企的根源。他指出,当前中国房价有五大交易成本,具体包括建筑成本、房企管理成本、土地成本、各类税费和企业利润。我国房价之所以被抬高,与后三大成本不断飙升有关。目前后三项成本占房屋交易价格的80%以上,其中土地成本已占到房价的三成,各种税费占到三到四成,企业利润也远远超过了5%的世界平均比例。如果这三项成本继续增加,无疑房价还会上涨。
地价、税费和利润是构成房价的三大关键因素,一旦采取强力的“三控”措施,政府让利、国家让利、企业让利,将从根本上杜绝房价飞涨及购房成本被无限转嫁给购房者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现象,有利于真正降低并稳定房价。且这从根本上杜绝了有钱的人购买房产作为不动产来投资或者保值。减少空置房产,增加购买者,尽可能的保证资源利用率。虽不能保证人人有住房,但至少保证人人有房住。
第四篇:思想汇报——民生是最大的根本
敬爱的党组织:最近几天里,我认真聆听了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委员的议案,其中大都提出了民生的各种议案,思想汇报——民生是最大的根本。相关部委对代表委员民生建议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保障性住房用地: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供应计划本月内编制完成,月底前公布;遏制房价上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时刻准备出台下一步楼市调控政策;公立医院改革: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探索上下联动、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解决“入园难”:财政部表示,今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 每年3月的这个时候,中国的“两会时间”总是在万众瞩目中开启—— 这里发生了什么,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为百姓解决哪些问题……民生视角看两会,两会更具不同寻常的看点。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并对以改善民生为支点的社会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列篇,用相当多的篇幅阐述改善民生问题,饱含爱民情怀,彰显执政为民理念,在我们党的历史,是第一次,也是这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显著特征,以次为标志,每年的两会代表都在提出了力求改善民生的提案。充分说明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充分体现我们党足一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党。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就业是我们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共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思想汇报《思想汇报——民生是最大的根本》。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就业关系到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新时期的研究生,作为国家的相对高级的知识分子的就业就事管社会,家庭的大局。大学生就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章网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地方党委、政肘更是责无旁贷。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就业指导服务活动.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网络。积极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冲比的服务,创造良好条件。作为研究生的我们也要注意加强自身素质,锻炼自身能力,为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做好准备!为祖国人民早日作贡献!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篇: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最大的民生
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最大的民生
时间:2011年02月16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万宝瑞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居民营养改善,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增强国民体质、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前提。1992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营养大会形成的《世界营养宣言》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维持人的营养状况良好是其精神和体格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目标。2006年,世界银行发表题为“重新将营养定位于发展中心”的研究报告,客观评价了食物营养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中提出,投资于农业并辅以确保人们获得所生产的食物的计划,是推动增长进而是减少贫困和饥饿的最大动力。当前,食物与营养已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人类健康发展主题,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农业,保障食物安全,强化居民营养改善。
一、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和食物问题,始终把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农产品基本自给的方针,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2009年,我国总人口年均增长1.1%,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8%,粮食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我国用占世界约9%的耕地、6.5%左右的淡水资源,成功地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5亿左右。未来10年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实施扩大国内需求等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将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预期目标。这对确保国家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全面小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食物供求基本平衡和膳食营养水平持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3亿吨基础上先后跨上4个台阶,目前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亿吨水平。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将提高到5.5亿吨以上,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食物生产将稳定增长,居民人均每日摄入能量预计为2200—2300千卡,其中谷类食物供能比重不低于50%,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80克左右。在耕地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影响加剧、国际食物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未来保障食物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压力增大。
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针。近1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每年有近千万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这既改变了城乡结构,又扩大了国内需求。城镇居民数量的快速递增,对食物的商品化生产、市场化供给明显加大,对优质安全的加工食品、方便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离土离乡进城安居,加快了农村耕地的流转和集中,致使食物生产方式发生新的变化,进一步转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
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导向。全面小康生活,要求食物与营养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什么就吃什么”的食物增长方式,转而以“吃好、吃饱、吃得科学”为要求来指导食物生产发展,发挥市场在食物生产与消费结构中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逐步建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为此,需要调整农业发展导向,进一步探索营养需求和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优化配置方式,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从战略上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
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增强人民体质健康的重要物质保障。在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我国居民食物与营养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膳食不平衡问题却日益突出。在现有人口中,有相当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因营养过剩而引发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患病人数不断增多,并向低龄人群蔓延。在未能解决温饱的近3600万农村贫困人群中,由于宏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贫血、营养不良发病率仍然较高。因此,必须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营养结构,方能取得明显成效。
二、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稳步推进食物安全和营养改善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连续制订了《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这两部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我国食物生产、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推动居民营养改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时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和观念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膳食过量,在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相当部分人认为,获取食物营养就是要多吃多喝,忽视了食物搭配与营养比例,“膏粱厚味,易伤脾胃”,膳食过量的结果势必是营养性疾病丛生;追求精细,部分加工食品过度追求精细,不仅使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丢失,还造成食物资源浪费;越贵越好,有人认为价格昂贵的食物必然营养价值高,殊不知,有些食物通过加工、包装等措施,增加了食物的成本,其价格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其实营养成分并没有变化。
二是食物发展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是,我国食物生产跟不上居民小康生活消费需要,通过营养需求引导消费和生产的发展方式尚未建立起来。部分食物的品种及品质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协调,特别是安全有保障、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识的优质食物比重较低。一些食用农产品存在农药、兽药超标现象,不少加工食品存在滥用添加剂等问题。少数地方食物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对食物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三是居民营养不平衡问题。在区域发展上,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致使食物消费水平较低。而在新兴城镇地区,居民生活方式变化较大,由于食物消费缺乏科学性,已成为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营养性疾病高发地区。在重点人群中,孕产妇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依然是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群体对食物与营养的需求较为特殊,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四是食物与营养知识缺乏问题。实践证明,居民预防和控制营养缺乏、营养过剩和营养相关疾病,关键要掌握必要的营养知识和科学的营养理念。近些年来,由于营养与健康知识普及滞后,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都较低,使不同年龄段人群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社会上各种名目的请吃应酬等不良习俗普遍存在。营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一些媒体对营养健康宣传不够全面,食品、保健品虚假广告误导较为普遍。
三、切实采取措施促进食物安全与营养健康
食物与营养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确保十几亿人口的食物安全供给和营养改善,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当前,做好食物安全和营养改善工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营养健康为主导,以安全卫生为前提,以质量效益为取向,扎实推进食物数量保障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膳食营养改善体系建设,实现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
尽快把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持续提高食物与营养保障水平,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举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食物与营养工作作为关心群众、改善民生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强领导。要坚持食物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的发展方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稳定提高食物数量供给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要抓住人民消费升级和生活改善的有利时机,及时制订实施新时期国家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促进食物消费与生产均衡协调发展,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要加快对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的立法,加强对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充分发挥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着力提升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综合发展能力。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是食用初级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生产发展的两大产业,是安全优质食物供给的源头。在农业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提升耕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加工业装备的改造和改进,不断开发新工艺、新设备,逐步提升食品加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构建食物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金融保险、安全监管等服务体系,提高食物加工配送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加快构建膳食营养改善体系。营养改善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应加快构建定期监测、营养干预、分类指导、引导消费的膳食营养改善体系,切实贯彻科学宣传、专业指导、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把膳食营养改善工作纳入公共卫生范围,通过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食品的生产以及方便加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的发展,努力做好重点优质食物产品的发展和重点地区食物安全供给、重点人群膳食营养改善工作。
大力普及食物与营养的科学知识。通过政府主导和倡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活动,引导居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适量运动,大力提高全民健康饮食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能力。建议国家设立公众“营养日”,发布适宜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营养手册,倡导科学营养理念和膳食模式,推动健康饮食文化发展。有关部门应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行业协会、学会和社会团体,开展食物与营养知识入户宣教活动。加强对各类媒体的监督管理,对有关营养健康的出版物和宣传品,实行专家审核制,确保营养知识传播的科学性、真实性。
**********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理论网,原文网址: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