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至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东至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坚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时关于“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总体目标,以增绿增效行动为抓手,全面提升森林总量和质量,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构建责任明确、制度健全、协调有序、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推进“绿色东至”、“魅力东至”、“活力东至”建设,为践行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进绿色惠民富民,全面提升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职责,强化部门协作,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山有人看、林有人管,责任到人。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结合区域和林情特点,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保护、科学管理,解决好林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全面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严格考核、强化监督。依法治林管林,建立健全造林绿化、资源管护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尊重自然、爱林护绿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目标
在全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到2018年12月底,建成县、乡(镇)、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覆盖全县林地和森林、湿地及城镇绿化区域。到2021年,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业经济稳步提升,农民林业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93%以上,林木绿化率达64.3%以上,活立木蓄积总量达到1100万立方米以上,林地保有量达到316.8万亩,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2平方米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 40 %以上,林业年总产值超30亿元。
到2030年,生态文明及林业发展相关政策制度进一步健全,森林、湿地生态功能日益完善,林业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组织体系与工作职责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
(一)分级设立林长。县级设立总林长,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设立副总林长,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担任;林长由县政府其他负责同志担任,分别联系各乡镇,每名县级林长都要确定一个牵头单位协助开展工作。
各乡镇、村(社区)参照县级林长制设立林长和副林长。
(二)分级建立林长联席会议制度。县级林长联席会议由本级总林长、副总林长、林长、相关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县级林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为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县编办、县纪委(监察局)、县发改委、县教体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委、县交旅委、县农委、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审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法制办、县文广新局、县气象局、县人武部、县武警中队、县公安消防中队,各成员单位确定1名副科级干部为联络员。
县级林长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不少于2次,调度林长制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林长制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各乡镇、村(社区)根据当地实际,建立林长会议制度。
(三)分级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县级林长制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县林业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配备若干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开展。
各乡镇结合实际,设立林长制办公室。
(四)工作职责
1、总林长职责:总林长负责领导、组织全县城乡国土绿化,森林、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和发展林业经济工作,承担林长制的总督导、总调度、总协调职责。
2、副总林长职责:协助总林长做好全面推行林长制的组织、协调及调度工作。
3、林长职责:县级林长督查指导分片联系区域按林长制要求开展工作,督促指导协调有关成员单位履行林长制相关职责。
乡镇、村(社区)林长和副林长主要负责实施本地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建立本乡镇、村(社区)护林组织体系,加强林权人权益保护和责任监管,实现森林管护全覆盖无盲区。
4、林长联席会议职责:研究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制定林长制相关制度和实施办法,组织开展执法监督和综合考核,调度、协调解决森林保护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大事项。
5、林长制办公室职责。承担林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负责林长会议的日常事务,落实总林长、林长确定的事项,负责拟订林长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监督、协调各项任务落实,组织实施考核等工作。
6、县级林长制成员单位职责:各成员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
县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如下:
(1)县委组织部:为推动林长制工作运行提供组织保障。
(2)县委宣传部:负责对林长制工作机制、运行模式、建设成效和经验进行宣传报道以及生态区域周边文明创建工作。
(3)县委统战部:负责组织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支持并参与林长制工作。
(4)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负责将林长制工作内容纳入乡镇和县直机关领导班子发展部分考核内容,检查督促全县林长制工作落实执行情况。
(5)县编办: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管理机构的设立与人员编制有关工作。
(6)县纪委(监察局):负责林长制工作落实情况督查,组织实施森林资源损害的责任追究工作。
(7)县发改委:负责协调森林发展保护有关重大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和审查相关重大建设项目。
(8)县教体局:组织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校园绿化水平。
(9)县公安局:负责组织公安消防力量参与森林火灾扑救,进行交通疏导,维护治安秩序;指导、协助破坏森林资源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10)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县级林长制工作经费,协调造林绿化、森林抚育保护管理等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
(11)县人社局:指导做好相关评比表彰工作,落实绿化劳动模范、绿化先进工作者相关待遇。
(12)县国土局:协调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用地;负责协调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森林资源保护;组织指导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治理工作;组织并监督实施森林、林地等自然资源资产的统一确权登记。
(13)县环保局:负责林区建设工程项目的环评审核,组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组织实施生态示范创建,推进绿化工作水平。
(14)县住建委:负责城区园林绿化规划及周边园林绿化实施、保护与发展工作。
(15)县交旅委:负责实施(协助)县级管养的国道、省道和县、乡主要干道建设与保护。负责县内各景区旅游规划和生态建设工作。
(16)县农委:负责指导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并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协助做好湿地保护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工作。
(17)县林业局:负责全县林业及其生态建设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县造林绿化工作,承担全县森林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责任,组织、指导全县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县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工作。承办县级林长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项。
(18)县水务局:负责河湖渠塘等水资源周边绿化的造林绿化,组织做好水土保持等相关工作。
(19)县审计局:负责森林(湿地)资源和绿化区域资产资金使用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专项审计,做好主要领导干部资源离任审计工作。
(20)县市场监管局:负责加强市场日常巡查监管,与林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经营野生动物行为;与林业部门实行信息共享,及时推送木材加工企业登记和经营管理信息,并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21)县法制办:负责森林(湿地)资源和绿化区域保护、管理、发展规范性文件审查,负责涉林行政案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22)县文广新局:负责协调、组织广播电视开展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等宣传报道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发布经县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指挥部审定的灾情信息。
(23)县气象局:负责提供森林火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天气预报服务,协同建设森林火险气象监测站;在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时提供火场天气预报和天气实况服务,适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24)县人武部:负责组织民兵预备役参与森林火灾扑救、森林自然灾害抢险救助等工作。(25)县武警中队:负责组织武警官兵参加国土绿化,参与森林火灾扑救工作,培训指导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26)县公安消防中队:负责组织公安消防官兵参加国土绿化,参与森林火灾扑救工作,培训指导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各乡镇应当明确本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
五、工作任务
通过扎实推进“增绿增效行动”,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着力加快推进国土绿化,着力全面提升森林质量,着力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各级“林长”责任,努力建设绿色美好家园,打造林业生态建设东至样板。
(一)加强森林生态和湿地保护修复。继续落实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进一步提高公益林管护能力和水平。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禁止乱采、乱挖、滥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实施好全县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升金湖湿地保护区建设,逐步建立湿地生态保护体系;加快县城周边游憩型湿地保护和修复,净化水质,丰富城区景观;重视农村水库、河流湿地保护和修复,减少水源污染,构筑湿地生态安全屏障。
(二)推进城乡造林绿化进程。统筹推进绿化提升工程,扎实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坚持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并举,超额完成省市下达增绿增效行动任务。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实施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城区生态公园、道路绿化,积极与美丽乡村、农田水利、畅通工程、森林旅游等相结合,坚持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立体增绿。积极创建森林长廊示范段,提升全县境内的高速、铁路、国省道绿化品位和档次,提高道路绿化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切实加强对沿路线两侧山场绿化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
(三)提升森林质量效益。继续巩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果,不断加大森林抚育经营和退化林修复力度,促进林木健康成长,整体提升全县森林质量。进一步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竹林抚育和油茶、薄壳山核桃、香榧、青檀等特色经济林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培育现代林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积极打造国家储备林基地和工业原料林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林业联合体,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森林碳汇、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充分发挥森林和湿地生态和林业示范区功能,推动森林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四)提高森林灾害治理能力。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和野外火源管控力度,强调重点林区巡护全覆盖,落实防控责任,形成联防联查联打长效机制。加大森林防火经费投入,加强装备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业扑火队伍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结合石质山地造林进行芭茅山改造,实施人工林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消除火灾隐患。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防灾和应急除治,确保每年完成省“四率”指标。认真落实防控责任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及时有效处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和扩散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持枯死松树常年监测清理、松材线虫病检疫检查和复检制度,加快松材线虫病巩固除治,保护松林安全。
(五)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验示范步伐。完善县乡林权流转平台服务,继续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扎实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试点,探索推行集体林地入股合作经营模式。牢牢抓住池州市建设“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契机,加快东至县林业收储中心建设,加速我县林业产业电商化、规模化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林业”发展模式。继续推进林业社会化服务,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常态化。
(六)强化林业执法监督管理水平。严格依法治林,深入开展林业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监督,稳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建立林长制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行森林保护与发展动态监管。严肃查处乱砍伐林木,乱占用湿地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违法调运疫木等案件,严肃打击破坏林业生态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健康平衡的生态环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各级林长要坚持守林有责、守林尽责,全面落实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经费保障。林长会议要定期研究解决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要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
(二)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建立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林长制考核制度,将林长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对林长制实施情况和林长履职情况进行督查,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责成立即整改;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三)完善机制,保障经费。统筹谋划推进林长制,与林业改革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和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脱贫攻坚等工作有机结合。整合相关资源,强化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积极争取中央资金项目和省、市财政支持,加大县财政对林业生态建设支持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林业建设。
(四)加强协调,部门联动。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涉及全县多个部门,各部门要在林长的组织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依法履行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相关职责,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巡查,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五)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各地要将推行林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及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总书记关于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各地要在林区主要路口和重点地段设立林长制公示牌,标明林长职责、森林资源概况、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群众监督;要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宣传,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森林资源管理的良好氛围。
附件:《东至县实施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
东至县实施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李明月 副组长: 张宗发 胡 兵 成 员:
县委组织部: 县委宣传部: 县委统战部: 县委督查室:张文斐 县政府督办室:尹永路 县 编 办:程明先
县 纪 委(监察局):宋丰明 县发改委:刘汉文 县教体局:徐术林 县公安局:陆 骏 县财政局:周运开 县人社局:詹召华 县国土局:吴成模 县环保局:叶旭东 县住建委:胡忠诚 县交旅委:程国庆 县 农 委:叶洲青 县水务局:刘心钊 县林业局:朱俊明 县审计局:冯腊旺 县市场监管局:荣誉 县法制办:鲍锡清 县文广新局:黄正发 县气象局:黄少山 县人武部: 县武警中队: 县公安消防中队:
第二篇:南陵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
南陵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决策部署,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林长制。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深刻把握学习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严格保护、综合治理、惠民富民,以推进城乡造林绿化、森林质量效益提升、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森林灾害防控、执法监督管理为主要任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推进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为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提供生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效益。
——坚持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强化部门协作,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
——坚持问题导向、分区施策。结合区域和林情特点,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保护、科学管理,解决好林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全面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坚持严格考核、跟踪问效。依法治林管林,建立健全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社会监督,确保林长制落地生根。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1.到2018年3月下旬,实现县、镇、村三级林长全覆盖,林长制管理常态化,森林培育机制健全,森林保护责任落实。
2.到2021年,全面完成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目标任务,全县森林蓄积净增长313900立方米,森林保有量42194公顷,森林蓄积23379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5%,林木绿化率42.26%,实现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业产业产值达到195300万元。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4‰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目标,建成完善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
3.巩固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创建成果,森林村庄达到70个。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推进特色经济林、木材深加工、种 2 苗花卉、中药材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壮大林业经济,构建健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二)主要任务
1.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全面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构筑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以增绿增效行动和实施林业各项生态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有效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面积。结合“清洁城乡、美化家园”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绿化提升活动,加强城市生态空间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和山体生态修复。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大力推进城市绿化,提升城镇绿化水平。实施道路绿化质量提升工程,突出“三线三边”林相改造,形成防护功能齐备、景观层次丰富、色彩搭配和谐的森林景观长廊。实施水系绿化工程,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林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形成生态稳定、景观效果明显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2.提升森林质量效益。实施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工程,坚持造、封、抚结合,优化林种结构,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实行商品林集约经营,加快培育速生丰产林、特色经济林,培育大径级和珍贵树种用材林。着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产业,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绿色富民。
3.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统筹林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科学编制生态功能区保护空间规划,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监督。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和公益林管护,全 3 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推进政策性森林灾害保险工作。严格林地使用审核审批。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古树名木和湿地资源保护,加快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积极申报奎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非法征占用林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违法犯罪活动。
4.强化森林灾害防控。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理和扑救能力。全面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制,做好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络、检疫网络和防治社会化服务网络。
5.推进林业改革进程。全面深化林业改革,重点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组织体系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建立县、镇(国有林场)、村(社区)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形成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网格。
(一)分级设立林长
县设立总林长,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设立副总林长,由党委、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
镇设立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国有林场设立林长,由国有林场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村(社区)设立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担任。
(二)分级建立林长会议制度
建立县级林长会议制度。县级林长会议成员由县级总林长、副总林长、林长、相关负责同志和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会议由总林长负责召集并主持,总林长不能参加会议的,可以委托副总林长召集并主持。林长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不少于1次。
各镇应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林长会议制度。
(三)分级设立林长制办公室
县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县级林长制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委员委(林业局)。各镇、村应结合实际,设立林长制办公室。
五、工作职责
县总林长、副总林长负责本区域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监督、考核本级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林长履行职责情况,强化激励与问责。林长按照分工,负责相关区域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
镇、村(社区)林长和副林长负责组织实施本地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建立基层护林组织体系,加强林权人权益保护和责任监管,确保专管责任落实到人。国有林场林长负责经营范围内森林保护与发展工作,落实上级部署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各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由本级林长会议确定。县级林长制成员单位及工作职责如下:
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县、镇级“林长”和责任单位进行考核。
县委宣传部:负责森林(湿地)资源和绿化区域保护、管理、发展宣传和社会舆论引导。
县人武部:负责组织解放军、民兵预备役参与森林火灾扑救工作。
县发改委:负责协调推进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林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组织落实国家关于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相关产业政策,协调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有关规划的衔接。
县经信委:负责协调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森林资源保护;协调工业化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有关问题。
县公安局:负责组织公安消防力量参与森林火灾扑救,进行交通疏导,维护治安秩序;指导、协助破坏森林资源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县级林长制工作经费,协调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生态补偿所需资金,并监督资金使用。
县人社局:指导做好相关评比表彰工作,落实绿化劳动模范、绿化先进工作者相关待遇。
县审计局:负责森林(湿地)资源和绿化区域资产资金使用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专项审计,做好主要领导干部资源离任审计工作。
县国土资源局:协调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用地;负责协调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森林资源保护;组织指导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治理工作;组织并监督实施森林、林地等自然资源资产的统一确权登记。
县城乡规划局:负责将林业工程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县住建委:指导城镇规划区的绿化工作,大力实施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完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增加城镇绿量。
县环保局:负责风景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区监督管理;负责林区内建设工程项目的环评审核;组织划定森林、林地等生态保护红线;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绿化工作水平。
县城管局:负责县城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绿化苗木管护工作,做好县城街道行道树、绿化林带保护管理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全县公路两侧绿化,加强公路两侧林木抚育管护和病虫害防治,提升公路绿化成果;协助组织运力为森林火灾处置救援提供运输保障。
县公路局:负责国、省道两侧绿化,加强公路两侧林木抚育管护和病虫害防治,提升公路绿化成果。
县农委(林业局):负责全县林业及其生态建设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县造林绿化工作,承担全县森林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责任,组织、指导全县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县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工作,协助做好湿地保护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工作。承办县级林长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项。
县水务局:负责湖泊、河渠、水库等水域周围的造林绿化。县教育局:组织开展国土绿化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校园绿化水平。
县卫计委:负责特别重大、重大森林火灾受伤人员救治和紧急药品支援工作。
县商务(旅游)局:指导和监督各景区内森林(湿地)资源和绿化区域保护管理,协助制定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拓展森林旅游发展空间。
县编办:负责林长制有关机构设置、职能职责、编制核定等工作。
县法制办:负责森林(湿地)资源和绿化区域保护、管理、发展规范性文件审查,负责涉林行政案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县监察局:负责组织实施森林资源损害的责任追究工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加强市场及宾馆酒店日常巡查监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经营野生动物的行为。
县文广新局:负责协调、组织广播电视开展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等宣传报道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发布经县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指挥部审定的灾情信息。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森林火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天气预报服务,协同建设森林火险气象监测站;在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时提供火场天气预报和天气实况服务,适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党委和政府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明确进度安排,8 制定工作方案、制度和考核办法,确保2018年3月底前全县全面建立林长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县、镇财政支持林业生态建设保障机制,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林长制专项经费,加大林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林业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建立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森林资源消长动态监测体系,定期通报全县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发展情况。建立工作督察制度。各级林长制办公室要加强组织协调,督促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林长制相关工作。
(四)严格考核问责。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实行森林资源总量和增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制度。县总林长负责组织对下一级林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评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对工作不力的,责成限期整改。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各镇和县直有关部门每年11月底前将本贯彻落实林长制情况报县委、县政府。
(五)强化社会监督。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森林和湿地分布区显著位置设立林长公示牌,标明林长职责、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9 强化评估结果运用。进一步做好宣传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第三篇:街道办事处全面推行林(山)长制工作方案
XX街道办事处全面推行林(山)长制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健全保护规划体系、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修复治理、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为重点内容,全面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办、村二级山长制,有效遏制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秦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使秦巴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六个XX”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严格生态保护,守住绿色家底,推动“三生融合”绿色发展。(二)坚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
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山)长职责,协调各方力量,构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各级联动、落实责任”的网格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
立足不同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划分管理范围,优化布局、统筹区域,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解决好秦巴山系保护的突出问题。(四)坚持制度约束、严格考核。
依法管理,建立保护目标考核、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督查检查力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秦巴秀美山川的良好氛围。三、实施范围
按照区域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办、村按照行政区划分级划定林(山)长制管理范围。各类自然保护地、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纳入林山长制管理范围。
四、组织体系
(一)机构设置
1.组织机构。
办事处成立林(山)制工作领导小组。
第一组长:XX(林(山)长、办事处党工委书记)
组长:XX(副林(山)长、办事处主任)
副组长:XX(办事处人大联络处主任)
XX(办事处副主任)
成员:XX党委副书记
XX纪工委书记
XX办事处副主任
XX办事处副主任
XX武装部长
XX组织委员
XX党政办主任
XXXX派出所所长
XXXX派出所所长
领导小组下设林(山)长制办公室,设在办事处环境办,办公室主任由分管XX生态保护工作的XX副主任担任。联络员XX,成员由环境办、河长办人员组成。
2.工作职责林(山)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办林(山)长制的组织实施和有关工作,落实林(山)长确定的事项,负责林(山)长制推进和实施中的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等具体工作,协调林(山)长制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责任,督促指导下级林(山)长机构完成任务,总体推进辖区林(山)长制工作。
(二)林(山)长设置
1.组织形式。全办建立办、村二级林(山)长体系。
办、村级按照行政区划设立林长,由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村级党组织、村委会负责人分别担任办、村级林(山)长。各村也要明确1个机构负责落实林(山)长安排事项和工作任务。
2.山长职责。林(山)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林(山)长制管理范围内所有区域的保护管理和林(山)长制工作,承担推进林(山)长制的总督导、总调度职责,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研究解决林(山)长制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问题。办级林(山)长和副林(山)分别负责组织领导相应区域内重点任务的落实,包括健全保护规划体系、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修复治理、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构建长效监管机制等,协调解决管辖区域重点难点问题。
办事处林(山)长办要突出配合处置、巡查检查等职责;村级林(山)要突出日常巡山、及时上报情况等职责。
(三)时限要求
本方案印发施行后,全面启动林(山)制工作。办、村两级林(山)制办公室机构、人员落实到位;9月底前公布各级林(山)名单,完成林(山)公示牌设立,全面完成林(山)制组织体系建设。
五、主要任务
(一)健全保护规划体系
1.完善各类规划。制定完善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构建系统完备的秦巴保护规划体系。
2.配合统筹划定边界。配合设置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的保护标志、标牌、界桩。完成各类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
(二)严格生态环境保护
3.深化突出问题整治。持续开展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五乱”问题治理,扎实推进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巩固秦巴专项整治成果。
4.加大生态执法力度。积极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按照要求和频次进行联合执法的常规启动和专项启动。对破坏、污染秦巴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5.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建立完善发展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加强林木采伐和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严格林木采伐、林地审核审批,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完善森林防火应急、扑救、指挥、保障体系建设。
6.强化水源地保护。做好汉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保护工作,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入开展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项整治,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强化河湖保护管理,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
7.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
第四篇: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
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
【字体:大中小】
加入收藏
访问量: 99 信息发布人:钱文全
信息审核人:赵德松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全面推行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着力实施《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在全省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
——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目标
2017年12月底前,建成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河长制体系,覆盖全省江河湖泊。
到2020年,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取排水管理更加规范严格,河湖管理范围明确,水域岸线利用合理,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水生态持续向好,水事违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保持现状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退化;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70.84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8%、21%;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以上,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3.3%,淮河流域达57.5%,新安江流域水质保持优良,巢湖全湖维持轻度富营养状态并有所好转,确保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到2030年,全省河湖管理保护法规制度体系、规划体系健全完善,河湖管理范围内水事活动依法有序,水资源、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以上,水生态得到有效恢复,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保护目标。
二、组织形式与工作职责
(一)组织形式
1.分级设立河长。省级设立总河长,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设立副总河长,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担任。省境内长江干流、淮河干流、新安江干流及巢湖设立省级河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河长由相关省直部门或相关单位协助开展河长制相关工作。
各市、县(市、区)设立本级总河长、副总河长,由同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行政区域内各主要河湖设河长,由本级负责同志担任;各河湖所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河长延伸到村级组织。
2.分级建立河长会议制度。各级河长会议由本级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相关负责同志、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省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为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国防科工办,各成员单位确定1名处级干部为联络员。
各市、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建立河长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分级设立河长制办公室。省级河长制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省水利厅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省环保厅明确1名负责同志任第一副主任,省水利厅分管负责同志任副主任,省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为河长制办公室成员。
各市、县(市、区)应结合当地实际,设立河长制办公室。
(二)工作职责
1.河长的职责。总河长、副总河长负责领导、组织本行政区域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承担推行河长制的总督导、总调度职责。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工作,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重大问题;牵头组织对河湖管理范围内突出问题进行依法整治;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检查、监督下一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强化激励问责。
2.河长会议的职责。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推行河长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大事项。研究制定河长制相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协调有关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制定、衔接与实施。组织开展综合考核工作。协调处理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有关河湖管理保护的重大争议。
3.河长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各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
省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如下:
(1)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协调推进河湖保护有关重大项目,组织落实国家关于河湖保护相关产业政策,协调河湖管理保护有关规划的衔接。
(2)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指导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和工业节水,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河湖管理保护有关问题。
(3)省财政厅:负责落实省级河长制工作经费,协调河湖管理保护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
(4)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治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协调河湖治理项目用地保障,组织、指导、监督河湖水域岸线等河湖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5)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监管等工作。
(6)省环保厅: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指导,组织实施跨设区市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严格的入河湖排污标准,开展入河湖污染源的调查执法和达标排放监管,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组织河湖水质监测,开展河湖水环境质量评估,依法查处非法排污,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
(7)省交通运输厅:负责监管和推进航道整治,水上运输及船舶、港口、码头污染防治,组织对破坏航道行为依法进行清理整治。
(8)省农委:负责监管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田废弃物综合利用,依法查处非法捕捞、非法养殖、电毒炸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
(9)省水利厅:负责河湖水资源管理保护、水功能区管理,组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负责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河道采砂管理、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清理整治,依法查处河湖管理范围内水事违法行为。
(10)省林业厅:负责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推进河湖沿岸绿化和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依法查处破坏森林、湿地行为。
(11)省卫生计生委:负责指导饮用水卫生监测和农村卫生改厕工作。
(12)省工商局:负责组织取缔河湖管理范围及沿线无照经营活动,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13)省国防科工办:负责规范河湖管理范围内船舶工业发展,依照国家船舶行业标准规范河湖管理范围内修、造船企业生产活动。
各市、县(市、区)应当明确本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
4.河长制办公室的职责。承担河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负责办理河长会议的日常事务,落实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确定的事项,负责拟订河长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监督、协调各项任务落实,组织实施考核等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2号),严格考核监督。加强用水需求管理,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坚持节水优先。贯彻落实《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开展全民节水行动,推进节水减排。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快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改造,推进节水型单位、学校、企业、灌区等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健全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监管,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对入河湖排污量超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水功能区,不得新设入河湖排污口。
(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抓紧制定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方案,并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实施。对具备条件的,可将河湖管理范围划界、确权同步实施;管理范围土地使用权属有争议的,可先划界,再依法依规逐步确定土地使用权属。
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全省主要河湖要分级制订《水域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沿江各市要严格落实水利部、国土资源部《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制定长江岸线开发利用负面清单,禁止不符合河道功能定位的涉河开发活动。
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内水事活动管理。健全完善涉河涉湖建设项目监管制度。研究制定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补偿制度。强化河湖采砂管理,健全采砂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科学编制采砂规划,依法加强监管。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已非法侵占、围垦的,要制定计划,限期清退;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逐步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河湖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
完善入河湖排污管控机制。全面排查入河湖污染源,针对排查情况,落实责任主体和责任人,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制定达标方案,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城镇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及污泥处理处置,促进再生水利用。
优化入河湖排污口布局,编制入河湖排污口布设与整治方案,实施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加大对不达标排污口整治力度,坚决取缔非法设置的入河湖排污口。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修订完善《安徽省水功能区划》,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和功能管理,防止河湖水体水质下降。
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开展一切与水源保护无关的生产、建设活动。完善饮用水源建设,加强备用水源保护。
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采取探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加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巩固扩大“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成果,开展农村清洁河道行动,改善农村人居水环境。
(五)加强水生态修复
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在规划的基础上稳步实施退田还湖还湿、退渔还湖。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拆除清理堵坝、坝埂等阻水障碍,打通“断头河”,拓宽“卡脖河”,恢复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完善江河湖库水量调度方案,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体净化调节功能,不断恢复河湖水域面积、河湖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
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建立和完善河湖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河湖资源现状调查,进行河湖健康评估并定期公告。对行政区域内的重要河湖,要拟定和公布保护名录,划定保护红线,防止河湖水域萎缩,河道断面、湖泊容积减少和水质恶化。
加大重点地区保护力度,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大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引江济淮沿线等重点地区水生态保护力度。在河湖沿岸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生态保护综合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力度,大力推进坡耕地治理、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积极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调动上下游、左右岸共同保护、修复水生态的积极性。
(六)加强执法监管
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法规制度。推动出台《安徽省湖泊保护条例》,完善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水域和岸线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河湖采砂管理、水域占用补偿和岸线有偿使用等制度体系,做到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大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力度。各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行涉及河湖管理保护的行政职能,需要联合执法的,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或单位应积极配合。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
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行河湖动态监管。落实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推进全省河湖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河湖水域变化、侵占河湖水域等情况跟踪,对重点水域、重要堤防、大型水利工程、跨界河湖节点等进行视频实时监控,逐步实现河湖监管信息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行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细化工作进度安排,抓紧制定出台本级工作方案、相关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明确河长制办公室及相关工作人员,做到工作方案到位、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到位、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2017年3月底前,省级出台相关工作制度、考核办法;6月底前,市、县级出台本级工作方案、相关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
(二)健全工作机制。各地要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定期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及时跟踪河长制实施进展。建立工作督察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察。建立考核问责与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河长及责任单位进行通报,对失职失责的严肃问责。建立验收制度,按照工作方案确定的时间节点,及时对建立河长制工作进行验收。
(三)强化规划约束。各地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要与流域规划相协调。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专项规划时,应统筹考虑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实行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进有关规划与河湖管理保护规划相互衔接,强化规划约束。做好已批准的河湖管理保护规划的实施工作,建立规划实施评价和监督考核制度。
(四)强化考核问责。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县级及以上河长负责组织对相应河湖下一级河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五)加强社会监督。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在河湖岸边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湖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河湖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进一步做好宣传舆论引导、河湖保护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各市党委和政府要在每年12月底前将本贯彻落实情况报省委、省政府。
第五篇:康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
康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陇南市委办公室、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陇南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通知(陇办〔2017〕42号)的精神,进一步强化对全县河流、沟溪、湖泊的管理保护,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构建我县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绿水青山生态康县,决定全面推行河长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等部署和市委“433”发展战略,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河湖治理开发与管理
2钱河、窑坪河、解板河(店子河)、三河河、阳坝河、王坝河、三官河、太平河、麻柳河、清河(简称“一江十四河”)设立县级河长,分别由县级负责同志担任。
跨县区、乡镇的河段按属地原则由河湖所地在负责同志担任本辖区范围内河流河长,次要河流由乡镇负责同志担任河长;流域面积较小、流程较短的河流(支流、沟道)由村党支部、行政村(居委会)负责同志任河长,选聘责任心强、热爱社会事业的村民担任河道巡查员、保洁员。
县级负责同志担任河长的主要河流(湖泊)名录由水务局、环保局研究提出,报县委、政府批准。乡镇、行政村负责同志担任河长目录由乡镇党委政府确定,报县水务局、环保局备案。河长实行动态管理,遇人事变动,由继任者担任。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与县河长制办公室的沟通衔接,进一步细化河湖、沟道名录,明确河长人员,由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下发。
积极探索分片打捆设置河长,实施片区网格化管理。积极创新“河长制+”河湖管理保护方式,建立健全长效的河湖管理体制和保护机制。
(四)河长职责
1、县级河长职责
总河长负责领导全县河长制工作,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
县级河长全面负责“一江十四河”的管理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道采砂取土、水域岸线管理等,牵头清理整治侵占河道、非法采砂、超标排污等突出问题,监督指导并协调解决流域、片区重点难点问题,明晰跨行政区域河道的管理责任,协调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督导下级河长和包抓部门履行职责。
2、乡(镇)级河长职责
落实河道管理的主体责任,对县级河长负责。负责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排放、处理的监管工作,负责防汛工作,建立日常巡查、监管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制止河道管理范围内的乱修乱建、乱堆乱倒、乱排乱取、乱采乱挖、围垦河道、破坏工程设施的行为,重大事项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举报,主动配合执法。加强领导村级河长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保障。按要求制定村规民约或者居民公约,引导村民(居民)自觉维护河道整洁。
3、村级河长职责
落实河道管理的直接责任,对乡级河长负责。负责本村范围内河道、沟道、涉河设施的日常管护、巡查、监管和环境卫生的保洁,负责防汛工作,保持行洪畅通,保障不被侵占。负责信息报送。确定河道、沟道保洁员。及时制止河道管理范围内乱修乱建、乱堆乱倒、乱排乱取、乱采乱挖、破坏工程设施的行为,重大事项向上级河长、有关职能部门及时举报。
全面负责相应河湖的管理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以及河湖采砂等,牵头
6核工作;对污水处理厂(设施)出水水质、水量进行监督;负责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考核。
县水务局:负责开展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水域岸线登记及管理、河道划界确权、河道采砂管理、堤防工程管理与养护、河道水工程建设等,依法查处水事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县农牧局:负责对农业面源污染、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和畜牧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指导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对堤路结合交通主干线河道岸线整治保护,禁止随意向路边河道倾倒弃石弃土。
县卫计局:负责指导和监督饮用水卫生监测、农村卫生改厕和医疗处置等工作。
县林业局:负责引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上游的水源涵养林及相关植被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协调推进河道沿岸绿化和湿地修复工作。
县法制局:负责对县政府制定出台的涉及河长制内容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
县教育局:负责对中小学师生进行热爱环境卫生、节约用水、水环境保护的知识的普及推广和宣传教育。
县文体局:负责做好推行河长制和河道管护等方面典型经验的造树、培育推广。
县旅游局:负责监督景区、农家乐经营户做好水资源保护和河道水域清洁工作。
县工商局:负责监督、规范涉水企业、商户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县水保局:负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共同推动“河长制”工作落实。
(六)河长制办公室设置
成立县河长制办公室,县办公室设置在康县水务局,行政机构,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县长兼任,第一副主任由水务局局长兼任,设置行政编制正科级专职副主任一名。办公室事业编制人员五至七名,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编办在水务局超编人员中调剂。
乡镇河长制办公室设在乡(镇)政府,机构建制、人员编制由编办按相关规定和程序,结合我县实际确定。
村级河长制办公室设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组成人员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及有责任心的村民代表组成。
河长制办公室职责:保障河长制的推进和落实,承担河长交办的日常工作,指导健全完善河湖管理保护地方法规规章、规程规范、规划方案并监督实施;协调部门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考核指标,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和考核。
县、乡(镇)、村(社)三级河长制办公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主要任务
(一)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
10进农田轮作轮休、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河还湖还湿,恢复河湖水系自然功能;加强水生生物资源报护,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加快生态水利建设,促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大河流源头区、水源涵养区保护力度,对饮用水水源地等重要保护区实行更严格的管理保护;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维护河湖生态环境。
牵头单位:水务局;配合单位:环保局、国土局、发改局、财政局、建设局、农牧局、林业局、交通局、旅游局、水保局。
(六)加强行政执法。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建设河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加强河湖水域环境动态监管力度;落实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严厉打击涉河涉湖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倾倒垃圾粪便、设障、养殖、采砂、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
牵头单位:水务局;配合单位:国土局、公安局、环保局、执法局、财政局、农牧局。
(七)优化河库水量调度。严格制度和规划约束,科学制定水库、水电站调度方案,加强对水库、水电站的防汛监管,优化河湖水量及水库调度管理运行,保持平稳泄流,保证河湖基本生态流量,严禁无序截流取水,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牵头单位:水务局;配合单位:国土局、发改局、环保局、财政局。
(八)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按照河道管理层级,进一步明确河道采砂管理权责,全面规范采砂行为,维护河势稳定,增大水域面积,保障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科学制定河道采砂规划,确定禁采区、可采区、保留区和禁采期、可采期,全面禁止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生态功能区采砂;贯彻落实河道采砂许可制度,推进砂石资源有序开采,完善日常执法巡查制度,禁止超时超量超范围采砂;及时监督清理河道砂石、废弃堆体,覆平坑穴,平整河道,恢复河道原貌。
牵头单位:水务局;配合单位:国土局、发改局、环保局、公安局、交通局。
(九)综合整治河道环境卫生。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按照全城环境绿、美、净要求,遵循“属地管理,分段治理”的原则,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道管理保护机制,以乱排生活污水、乱倒生活垃圾为重点,通过控源截污、雨污分流、清淤疏浚、生态修复、加强管护等措施,综合整治河道环境卫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城区河段分段包干责任制,大力开展以河道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使河道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牵头单位:各乡(镇);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各村。
314附件1
康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廷俊
县委书记
副组长:文元旦
陈宇星
王卫平
成员:高
洪
李应章
苟长途
景小军
王树学
沈小煊
张贤清
梁佐慧
邵
勇
左生禄
杨
勇
高
军
陈树辉
杨
毅
巩
林
罗尚玉
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
县委常委 县政府副县长
县公安局局长
县政府督学、财政局局长
县委办主任 县政府办主任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县委政府督考办主任(局长)县水务局局长
县人社局局长
县编委办主任 县委农办主任
县发改局局长 县国土局局长 县住建局局长 县教育局局长
县审计局局长
胡志文
县工信局局长
黄康斌
县交通局局长
冯东升
县环保局局长
张成明
县农牧局局长
左永国
县卫计局局长
雍
涛
县林业局局长
吴怀勤
县文体局局长
王正杰
县安监局局长
李国荣
县工商局局长
王俊强
县执法局局长
董生平
县水保局局长
王维成县旅游局局长
张
辉
县法制局局长
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