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定传染病报告基础知识要点(推荐)
法定传染病报告基础知识要点
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1、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
2、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中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二、报告病种
1、甲类(2种):鼠疫、霍乱。
2、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三、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准确、及时、完整。
注意事项:
1、小于14岁的患者要求填写家长的姓名;
2、学生患者要求填写学校名称及具体班级;
3、传染病病例的地址填写要求:
a、城市具体到街道居委会门牌号; b、农村具体到村社。
四、传染病报告程序与方式:属地化管理
1、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
2、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CDC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
3、采供血机构发现的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查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
4、报告方式:传真、电话、网络直报;
5、报告程序:a、能够直报的单位:医生填卡—防保科—网络直报
b、不能够直报的单位:医生填卡—防保科—能够直报的单位或CDC进行网络直报
五、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爆发时,应于2小时内通过最快方式报告当地
CDC,由当地CDC核实后进行网络直报,并于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第二篇:法定报告传染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
随着新的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流行,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种有所调整。1989年及以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及副霍乱、天花、白喉、流脑、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感、痢疾、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回归热、布氏杆菌病、炭疽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乙脑、狂犬病、疟疾、黑热病、森林脑炎、恙虫病、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25种。
根据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0一1995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25种。
1996年乙类传染病增加新生儿破伤风和肺结核。2002年增加HIV感染者。添加新 2003年增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共2种。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共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1]、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共26种。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 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3],共11种。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第三篇:法定传染病报告须知
法 定 传 染 病 报 告 须 知
一、传染病报告病种
1、甲类:鼠疫、霍乱。(共种)
2、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流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共26种)
3、丙类:流感、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共11种)注意:对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要做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和未分期六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4、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报告:病毒性肝炎、伤寒和副伤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的病例须填写接种史,同一个儿童同时发生两种传染病时,须分别填写接种史。
二、传染病报告时限
1、医生首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接诊医生诊断后应立即向保健科报卡。责任报告人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卫生部门要求报卡的非法定传染病(如水痘、手足口病)在诊断后应于及时向保健科报卡。责任报告人应于24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3.双休节假日向保健科报卡。保健科接传染病疫情报卡后立即网络直报。
第四篇: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做好各级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二、各报告单位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填写清楚,不缺项。
三、建立健全传染病登记报告及疫情分析制度,固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疫情收集、核对及上报,区疾控中心每月出一期疫情简报,每季、半年、年终写出各地疫情分析,年终写出传染病防治实施情况小结。
四、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乙、丙类类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有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12至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及时填写报告卡向区疾控中心或所在地卫生院进行报告。
五、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用最快通讯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核实并经区卫生局审核后再进行网络直报。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并核实后,应及时向区卫生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六、各法定疫情报告单位,一旦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并核实后,应及时向区卫生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派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按有关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七、对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和分管领导进行惩处。
第五篇:最新法定传染病报告分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报告分类
法定传染病共分甲、乙、丙三类39种
1、甲类(2种):鼠疫、霍乱
2、乙类(26种):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11种):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注: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2013年10月28日国家卫生计委调整)
2014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