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建设方面的论述1
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建设方面的论述
1.充分肯定十七大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进步。
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2.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与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并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3.明确提出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4.将法治作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手段。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5.明确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法治任务和法治手段——改革征地制度。
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6.将法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之一和目标之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7、强调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8.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权。
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9.支持专职委员依法履职。
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
10.依法治国要向全面推进,强调了法的执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1.从全面立法向重点领域转变,突出立法的公众参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12.依法行政关注行政执法。
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3.明确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保障司法独立公正。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14.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15.明确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16.明确了党与法的关系,党领导制定法并遵守法。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17.明确回答了权大还是法大。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18.强调了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19.强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20.强调决策要纳入法治化轨道。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21.要以公开和监督推进权力规范运行。
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2.要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3.明确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重新强调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25.将引导公民自觉守法作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26.将司法公信建设作为加强四大诚信建设,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的内容之一。
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27.将法治保障增加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内容,作为五大内容之一。
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8.强调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9.调节收入分配制度,法治是一条标准。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0.明确必须加强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建设。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31.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法治是重要保障和依据。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32.完善三调联动体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33.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
34.强调平安建设中的司法保障。
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5.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36.以法治的手段推动国防和军队正规化建设。
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37.以法治的手段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
38.依法处理港澳台事务。
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
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
39.在外交上,反对颠覆合法政权,坚决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
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
40.支持人民团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41.明确要求加强反腐败法律制度建设。
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
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42.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
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本资料由秘书处郑礼华整理)
第二篇:十八大报告中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范文模版)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
2012-12-10
●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
●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当前对人民军队而言,最崇高的道德就是对党的忠诚不渝,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牺牲奉献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系列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连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共鸣。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公众对于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充分反映了对于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迫切渴望,而十八大报告中关于道德建设的系统阐述,正是一种积极回应和全面引导。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公方彬:今日中国社会,洋溢生机活力。然而,在快速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和价值沦丧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经济学研究显示: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一般国家都会经历“拐点时期”,此时的转型,最大的挑战常常来源于“精神内核”的裂变。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正是着眼于这一点,党和国家近年来在道德建设领域不断做出规划与部署,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届评选产生的162名“全国道德模范”已经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不断涌现,受到全社会热捧。也正因为如此,十八大报告对道德建设着墨颇多,从基本任务、内容范畴、着力方向等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顶层规划,特别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中国梦”离不开道德支撑
公方彬:浏览十八大报告不难发现,报告已将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实现“中国梦”。前者体现于社会的和谐有序,而和谐社会一定是建立在良好而又普遍的公民道德之上。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形成完备的道德建设体系,推进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重品德与讲公德并重
公方彬:十八大报告在论述道德建设时强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的民族,这样的侧重与儒家文化重视修身有关,也与小农经济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有关,但随着中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中国不断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道德随之由熟人道德向陌生人道德方向转变,这些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建立起与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变化相适应、相吻合的伦理道德体系和标准。显然,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共同强调,充分关照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特点。
道德建设从自身做起
公方彬:今天,我们的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着一些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一方面抱怨“人心冷漠”,一方面又告诫自己“少管闲事”;一方面抱怨别人不守公德,一方面又时常纵容自己。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标准”,正是时下道德水准滑坡的原因之一。
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我的理解就是道德建设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小事更容易让普通人弄清价值坐标,找到实现价值追求的途径。
强调道德建设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行动者,而不能只当“批评家”。正如有人所说:“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人民军队在道德建设中大有可为
公方彬: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民军队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承担重要责任,实际上也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原因在于人民军队在道德建设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同时还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期待。
讲优良传统。我军在建军之初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也是一种道德体现。当前对人民军队而言,最崇高的道德就是对党的忠诚不渝,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牺牲奉献。这样的道德要求,在我军80多年的成长历程中从未弱化过。
讲人民群众有期待。从一些朴素语言中可以看出,比如“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解放军”,“看到军装就看到了希望”,等等。这种价值判断来自哪里?来自一代代人民子弟兵的道德实践,来自灿若繁星的人民军队英雄模范的道德实践。总之,在道德建设过程中,人民军队大有可为。(记者 宋 歆)
第三篇:谈到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
谈到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刚刚走出人民大会堂的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窑村农民余晓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个人认为,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的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出“成绩”,盲目追求地方GDP增长,随着污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会,把污染企业引进来,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给广大群众的生活造成了较坏的影响,这是不对的,也是和国家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同时包括: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我个人认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结合我国国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结果,森林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的森林面积由1992年的1.34亿公顷增加到目前的1.95亿公顷,净增近6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由1992年的13.92%增加到20.36%,净增6.44个百分点。国家林业部门表示,今后将继续应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同时地方政府应严格对招商引资企业把好准入关,推动经
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是不是发展生态文明,就不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呢?答案当然不是,城里人对农村景致和新鲜空气情有独钟,农村经济的发展尚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农业,让生活节奏较快城里人到农村去当“农民”,体会休闲的乡村生活,带动乡村旅游消费,从而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不仅山要绿起来,人也要富起来!我们既要把祖国建设的富裕,也要把祖国建设的美丽;既要大力发展经济,也要提高生活质量。
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增强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的突破口,生态文明观念能否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只重掠夺不注重保护,只讲当前不顾未来,不尊重自然,不爱护生态环境,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威胁。因此,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好以
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整利益关系,转变发展观念。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按照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增强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从而使人们自觉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大力发展绿色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造福一方,还要造福子孙,造福后代。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特别是在广大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一方面,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维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以往的发展模式强调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战略重点,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最终导致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走出一条低污染、低能耗和高效率的工业化路子?首先,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创新是关键。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发展能力的关键。其次,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加快信息化进程,通过结构调整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使
环境保护事业获得坚实的经济保障。
三是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与生态法制的规范作用相结合,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在解决生态问题时,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以生态道德来规范和约束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为此,必须制定和实施生态道德规范,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完善生态立法,规范生态执法,严格生态司法。不顾质量和效益,一味地、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总量,短期内会带来经济的繁荣,但是这种牺牲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势必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发展的失衡。因此,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必须创新管理体制,规范环境保护行为,甚至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律
体系
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
要求。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自然恢复为主”意味着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
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第四篇: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
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11月8日在北京隆重开幕,胡锦涛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全文共12部分,第7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胡锦涛首先对教育进行了阐述。共八句话,可概括为四层:
一、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二、教育的作用意义;
三、对教育的要求;
四、实现教育目标的措施。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了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阐述后,倍受鼓舞,也深有体会。
一、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要的根本利益之一。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教育质量是现代教育的立足点,也是现代教育的生命线。我们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教”意识,走教育内涵发展的道路,规范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教育的作用意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民族要振兴,社会要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目标出现了新的变化。群众对于提升自身素质、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非常强烈。如何满足群众愿望,实现从群众个体强大到民族、国家的强盛的历史使命,归根结底还是依赖各级各类教育。所以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三、对教育的要求: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指引下,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积极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育公平,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思想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实现教育目标的五条措施。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要保证教师教学质量高水平的落实;其次让学生在夯实发展基础的同时,体会到现实的快乐;再其次就是在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广泛的兴趣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办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学龄前幼儿的教育,是为孩子终身学习以及个人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时期是学习知识最基础的阶段,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学前教育这个重要环节。
“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其均衡发展是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教育全局的问题,也是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而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均衡发展又会有新的目标和要求。面对均衡发展这一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切实担负起重任的同时,还需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关注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共同推动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工业的日渐崛起,对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行各业的技能型人才又相当紧缺。所以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外延发展偏重于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内涵式发展则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高等教育要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高等教育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具有类型多样、形式灵活等优势,能够较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学历补偿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休闲文化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提升广大社会成员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满足了终身学习的需求,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把城市、乡村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城市应该反哺农村,优质学校应支持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要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不能只顾小我,不顾大局。要把眼光放在全局发展的角度,透过质量高低曲线,从长远看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异,让每个孩子享受合理配臵的教育资源,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对激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着积极、长远的意义。我区的第一民办初中、兴国初中都是社会力量办学,强大的硬件建设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长安区现在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初级中学。填补了长安区初中无名校的空白,也给其它学校树立了榜样,拓宽了治学理念。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仅丰富了教育的结构体系,还体现了教育多元化,对促进全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起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校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即“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本,就是充分依靠教师这一办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促使教师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学业务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要始终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根本,以校本培训为主,采用理论充实、科研带动、交流提高、岗位实践等方式,引导教师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素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把教师队伍建设搞好了,才能教育好学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在全民重视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大幅提高,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已然形成,作为教师我无比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精神,奋发作为,顽强拼搏,为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而奋斗!
第五篇: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部分的内容的论述
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部分的内容的论述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两份报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第一,教育地位
17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表述进一步修改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责任重大。第二,教育优先
17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调整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两个表述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但体现了传承,表明在今后的五年中,中国共产党依然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考虑。
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从近代史上看,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崛起,还有后来德国、美国的先后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些国家均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当今的世界各国更是如此,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振经济的主要手段。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社会经济前面腾飞的关键。第三,教育要求
在17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十八大的报告,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述上的变化有:第一,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调整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原来的要求强调教育自身要走向现代化,现在的表述要求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而且还要率先发展,才能做好服务工作。第三,从“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点上的经验,但全局性的经验不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第四,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人民为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增加“努力”二字,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加务实。第四,教育改革
在17大的报告中,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关注点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是17大的报告中没有提到的。第五,教育公平
在17大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前面五年期间,上述很多要求已经实现或者基本实现,比如说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保障困难家庭以及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公平问题是在17大的报告中首次写入报告的,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又有了深化和发展。
第六,教师队伍
在17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过去的五年内,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都开设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一系列教师培训课程,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提高的良好平台。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大对教师的关心、呵护和培养。在十八大的报告中继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第七,社会力量
促进教育多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17大和十八大的报告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7大报告中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增加的“引导”二字,应该是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办学的规范化,让其成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