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5:5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环境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环境读书报告》。

第一篇:生态环境读书报告

环境生态学读书报告

一、书名:环境生态学导论

二、著者:盛连喜,冯江,王娓

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页数:[7]

五、內容大意:这本书包括十章内容,十个主題,每个都有对象

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际,面临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生态和资源的匮乏,人类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长远观点来说,发展环境生态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高等学校的环境生态教育,是提高新世纪建设者的环境生态意识,向社会输送环境生态保护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生存环境的时代紧迫感和具备应有的新世纪人才环境知识的需求素质。

《环境生态学》主要以人文社会和环境生态学方面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和谐社会和循环型经济”、“人类生存方式与环境生态危机”、“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文化与生存安全”、“全球变暖与地球环境生态安全”、“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响”、“酸雨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响”、“城市化对城市环境及区域气候的影响”、“沙漠-绿洲生态系统水热输送及相互作用数值模拟”、“中国西部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讲授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提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详实地讲授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热点。介绍国际上重大环境生态研究计划的实施,最新的研究模式和结果。启发学生对国际重大科学问题的思考和责任感,加强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环境生态学”定位于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认识、研究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使人们对诸多生态现象和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化。环境生态学属于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之一,是跨学科且综合性十分明显的新兴学科,其诞生背景和学科定义,决定了除其所涉及的经典生态学的许多基本理论。

其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

(二)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三)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2.污染物在自然环境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3.环境污染的危害。4.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5.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预防(环境工程类)。6.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7.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8.环境规划。9.环境管理。

环境科学的这项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系统在人类干扰(侧重于环境污染)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争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所以这些,决定了环境科学的两个明显特征,即整体性和综合性。同时,也决定了环境科学是一门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于一体的交叉科学,而且在很多领域,与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交叉。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和体系尚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3)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4)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5)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

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我们食用的牛肉中有朊病毒,蔬菜和水果中有农药残留,玉米和大豆中含有转基因,英国农民去年因口蹄疫爆发成批地停止工作,接下来还会出现什么?人们从来没有如此对食品安全充满忧虑。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虽然农业科技日益发达,但是仍然有8亿人食不果腹。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比现在增加30亿,如何满足人类的食品需求是农民和研究人员都需要关心的问题。但是,提供农业用水的蓄水层正在枯竭或被海水倒灌,中国的沙尘暴甚至使北美州的天空变红。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食品从何而来。满足90亿人的粮食需求,需要我们在不破坏雨林和草场的前提条件下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农学家kenneth cassman认为,农业需要在50年内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领域,如果不能拥有使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生产体系,我们将处于困境。该结论与英国政府的一个调查小组的结论相似。

农业需要作出更大贡献,但是未来的农业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转基因作物、改进了的化学品、电子化的机械等技术产品上,还有一些人则坚定地支持有机农业,认为应拒绝化学品,采用自然技术如堆肥。这两种人互相

争论,使人们觉得应该从两者之中作出选择。

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仅仅考虑以最小的环境代价生产我们需要的足够的粮食,那么可以发现第三种选择,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我们生产什么,都不能毁坏用于持续生产的土壤和水资源。因此,有机农业应该更多地注意土壤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但是,有智慧的农民还应该根据每块地的实际情况有选择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问题不在于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而在于我们如何对田间的情况作出反应。有机农业拒绝使用化学品,因此不会对土壤和水产生有毒副作用。有机农业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建立,因此受到消费者欢迎,欧洲有机食品的消费量多年来每年至少以50%的速度增长。

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听起来质朴动人,但是也很天真。有机农业需要环境成本,这种成本甚至大于传统农业所需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有机-化学之争的焦点问题是错误的。焦点不应是我们向农场投入了什么,而应是我们要从农场获得什么(包括粮食和污染物)、农场的生产条件如何。

例如化肥中含有作物需要的氮、磷、钾,有机农业认为化肥营养不全面,应使用来自自然界的肥料。事实上,化肥对环境的主要危害来自化肥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化肥中过量的氮污染地下水,但是有机肥料中的过量的氮也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化肥会对土壤产生危害。有机农业会使土壤充满生机,使土壤的有机质增加,有利于改善植物根系的状况,保持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有机物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效应。有机农业的产量可以达到传统农业的产量水平。但是上述说法只对了一半。农民不可能在不使用化肥的前提下长期保持土壤肥力并生产粮食。农民需要种植牧草或豆科作物提高土壤肥力。所以,从长远看,大宗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肯定会下降。这就是有机农业的最大代价。加拿大monitoba大学的 vaciav smil认为,如果全世界的农民每年不再使用现有用量的8000万吨化肥,全球粮食产量将至少下降一半。所以说农民需要化肥,否则将有大量的人挨饿,从而产生环境灾难,因为饥饿的人不会考虑未来的环境问题。

但是,农民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例如,富裕农民可以精确地监测地里的肥力状况,按需施肥。农民还可以根据中长期天气预报制定种植计划。如果天气将使农民难以有好收成,那么农民可以不使用化肥。贫困地区的农民也许更适合采用有机方法保持土壤肥力,或通过间套种的方法提高产量。

应该承认,有机农业尤其对贫困农民有好处,但是禁止使用某些技术的同时允许使用其它技术的严格的有机农业并不总是有益于环境。例如少量使用阿特拉津除草剂就会使青蛙蝌蚪不能正常发育。但是如果农民不使用除草剂,采用犁地的方法除草,将会产生更大的环境危害。不断的犁地使土壤疏松程度减低,自从1970年以来欧洲和北美的拖拉机重量增加了2倍,因此使深层土壤板结、产

量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美国免耕农业已占美国可耕地面积的35%。农民还可以采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虽然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但是当生态系统无法控制有害生物的爆发时,很多农民仍然不得不使用农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及其副作用的最好办法就是为农民提供专家咨询,但是由于政府缺乏对农技推广的支持,农民常常只能从有些大的农药公司的代表那里获得咨询,而农药代表肯定会鼓励农民使用农药。

因此,关于未来农业的有机-化学之争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已经清楚如何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田间的条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清楚必须利用我们的智慧、经验和信息,因地因时地最少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最高产的粮食,我们缺少的是政治意愿。

人类与环境生态的关系 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人类生态学。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的吃、穿、居和行等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结构功能体。这种复合关系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要根本改造和优化环境条件,必须实施大型生态建设工程。例如,2 200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学科分类讲,自然界还存在着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环境工程系统、生态工程系统等,由于分布在本书相关内容中,这里不作具体介绍。

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抑或是光、热、水、土、气等各种环境因子,它们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其意义都很重大。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必须保持环境的多样性,这样才有利于生态关系的良性化。此外,各种生物还有着重要的科研、经济、产业和社会意义。例如,只有发展动物饲养业,才能发展动物加工等多样化的产业;只有维护生物多样性,才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环境生态要素是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例如,具有自然生产力的土地是农业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生态生产力可分为生物生产力和环境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生产力。说生态具有生产力,实际上是指生物与环境的有机组合才具有更强大的生产力。生物生产力的实质是生物的生命活力与环境诸要素优化配置的合力。在完全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一定的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以及生物与环境诸要素之间的自然组合,是最优的生态组合与配置。例如,产量最

高、品质最优的茶叶必然生长在酸性土壤,并且有云雾缭绕、湿润凉爽的自然环境与之相配合,再加上科学管理,才能达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标。“环境生态”代表着一种关系,即生物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是开放系统,它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同时生物必须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湿度的环境中。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曾描述过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的捕食关系,直接讨论了食物链的关系。但是真正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的是从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开始的。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一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生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所以,生态学一经提出,就不仅仅限于生物本身,而是将生物与环境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它与生物学其他分科的区别。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其他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之,生态学研究生物与所有环境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关。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远意义

在关于全球问题的科学探索中,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是在总结了人类以往处理环境与发展相互关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首先同流行一时的、认为保护环境必须放弃发展的“社会生态悲观论”划清了界限,也与对世界环境盲目乐观者的论调泾渭分明。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与发展、一代人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结合起来,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和发展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关系,相互影响。当今世界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归根结底都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因为它必然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三者结合、整体优化,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必然会导致非持续发展。另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一种提倡和追求“低消耗、低污染、适度消费”的模式,用它取代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发达国家迄今难以放弃而其诱惑力又使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效仿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的非持续发展模篇二:生态环境保护的文献阅读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的文献阅读报告

文献信息: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m].上海 :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52-55.曹胜亮1 黄学里2.城镇化进程与我国农村生态保护.中 南 财经 政 法 大 学 学

报.2011 年第 4 期

文献报告:

生态环境即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一 水污染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水污染就是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大量工业废水无限制排除和农业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施用,过量的肥料、农药渗入浅层地下水,使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将加重水质的污染,造成水质净化难。垃圾渗出水森林之采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为因素会增加水体中之浮游物或溶解物 大量水域污染导致水资源短缺,必须要有及时且有效的解决方法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研究该系统对维护水域生态平衡,避免和减少水域生态灾害发生,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西江的开发建设在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 产生了影响保护区生态功能、占用或破坏水生生物关键生境、局部水域荒漠化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西江开发建设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否能妥善处理, 关系到西江黄金水道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保护水资源 要把节能降耗和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放在首位把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将节能降耗和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放在首位。要把水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结合起来。

二 土地资源的保护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是各种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占总面积53.8%的西部地区其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产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并且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土地污染严重,则土地资源的保护成为亟不可待的任务。

(1)增加土地资源可以进行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是指将未直接利用的未利用地转变为直接利用的农用地或建设用地,也指提高已利用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环境效益的过程。中国西北地区土地广袤,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本区虽然绝对数量多,但土层较薄,总体水平较差,需进行土地开发,农用地开发是将未利用地开发为农用地或是对已利用农用地的开发,前者称之为开垦,后者即通常所指的中低产田改造。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的未利用地总面积为2.26亿公顷,约是当地土地总面积的33.5%;全国其余省市区的未利用地总面积则只约为0.49亿公顷,约占当地总面积12%。可见,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缺乏,在水资源供给与管理不足的条件下,西部土地的开发要十分谨慎。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调整产业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像资源集约型的产业转化,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应像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型技术和项目。(3)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 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从长远看,通过土地保护政策,可以维持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

三 大气环境的保护

我国大气污染早已“走到世界的前列”,1999年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七个。由于大气污染类型多变,移动性强以及可预测性低,造成大气污染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保护大气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应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的合理布局。2.加强绿化。植物除美化环境外,还具有调节气候、阻挡、滤除和吸附灰尘,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等功能。

3.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4.控制燃煤污染。①采用原煤脱硫技术,②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③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术不够成熟,如果使用会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费用十分高.5.加强工艺措施。①加强工艺过程。采取以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毒性大的原料。采取闭路循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除等。②加强生产管理。防止一切可能排放废气污染大气的情况发生。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例如电厂排出的大量煤灰可制成水泥、砖等建筑材料。又可回收氮,制造氮肥等。6.区域集中供暖供热设立大的电热厂和供热站,实行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尤其是将热电厂、供热站设在郊外,对于矮烟囱密集、冬天供暖的北方城市来说,是消除烟尘的十分有效的措施。

7.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减少汽车废气排放。8.烟囱除尘。烟气中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分干法(以固体粉未或颗粒为吸收剂)和湿法(以液体为吸收剂)两大类。

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城市化是指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转化和城市自身扩大发展的过程。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

题有对城市化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认识不够,城市规模的扩大对环境的压力,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紧张

要解决城市化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规划工作

在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规模时,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考虑的重中之重,科学的规划城市建设。根据城市所能承载的能力,合理的布局,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做到区域共享,合理有效地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此外,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尽量保证人与环境、资源三者的协调发展。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因此政府应加强交通运输方面的建设,减少交通堵塞的现象。同时提高和改善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设施的处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染。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如吸收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实现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的专业化,有效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率。此外,环境保护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此要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的监督力度,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节约用水,将垃圾分类回收等,从小事做起,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城市的压力。

(3)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去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提倡集约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绿色经济,鼓励清洁生产。其次,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次,劝导群众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浪费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倡导环保型的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城市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然而,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如何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做好这一工作,还需要长足的探索和努力。

五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水污染严重,农业种植施用化肥和农药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二)土壤污染严重,蔬菜中农药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产品缺乏安全保障。(三)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垃圾向城郊和农村转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

二、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原因(一)污染型产业由城市向农村快速转移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强,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位于城区的污染排放企业搬迁至农村,污染源分散,涉及面广,加大了环境监管的难度,并对农村饮用水安全产生隐患。有些地方根本不考虑国家的环保政策,违法违规建设。由此对村民造成的危害是长远的。(二)农业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大量使用化肥已经引发全方位立体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逆转,还导致了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现象。(三)农村土地布局不合理: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一)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1、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治理。

2、在立法中应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并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

3、在立法上应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确立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公民个人、ngo等环保组织以及社区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加到污染防治工作中来。

4、建立污染整治基金制度、污染整治市场体系和环境污染风险责任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整治向市场化发展。(二)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1、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环保系统应该实行环境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2、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

3、进行有效管理,促使环境外部性内在化。(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恢复发展绿肥生产和秸秆还田,鼓励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努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四)增强科技对生态环境管理的贡献: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关键和适用技术。篇三: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论文题目: 课程论文及读书报告 姓 名:

学 号: 任课老师: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读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而两者主客体关系的产生,是由社会实践劳动来确定的,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性原则是认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指导性原则,也是我们认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由于人是主体,那么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就应当自觉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肩负起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的重任。人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生存家园,保护人类社会发展赖以需要的物质资源,更是为了人与自然能够更好地和谐相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生态环境 持续发展 实践方法

当今世界主要有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近年来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或为其他目的砍伐森林,造成世界范围的森林面积骤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的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1-10万公顷的森林被 毁。伴随着森林的砍伐,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全球沙漠化面积己达40亿公顷,100多个国家受到影响。全球的草原约占陆地表面积的20%左右,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各大洲均有分布。由于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开垦,引起草场退化,发生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并进一步荒漠化,并严重损害了草原

动物的生存。世界上的濒临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有的物种还没有被人认识就灭绝了。物种的减少给生物圈和人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要知道,目前人类还不能做或做得很艰难的事情,可能在远古就被某个生物用效率更高的方式做到了。而我们将可能失去许多向生物学习或利用生物资源的机会。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等问题已对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谈及环境危机,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这些说法都只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生态危机做出的理解,均未触及到其深层原因。究其本质,生态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哲 学对其都十分关注。

1.马克思主义解读生态问题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自然的运动并非是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循的,应该科学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并且尊重自然规律。马恩通过对19 世纪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人类单纯的追求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长此以往下去而产生的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环境代价所造成的结果。因此,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时,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要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首先,人在自然界中具有自然属性。马恩指出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不受破坏。其次,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自 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要解决生态问题,需要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把握,而不能抛开社会单纯地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对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工业文明时代属于典型的“资本霸权逻辑”时代,多数企业和组织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基本都忽略了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选择滥用环境的手段,向外部转移成本,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久而久之,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在环境中集聚起来,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现代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索取太多,已远远超出环境的承载限度,并且是用一种有害的方式进行索取,造成大量物种消失,使人类日益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窘境;第二,社会产品生产需要的能源太多,每天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生产所烧掉的能量是我们这个星球用一万年时间才能创造积累出来的,且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和污染物过多;第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本身也产生超量的废物,有些甚至是地球需要经过万余年才能降解的废弃物,这严重危害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的现实安全

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规定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共同构成了我们常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大自然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物质场所。因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必然会改变生态系统的某些方面,更重要的前提是,人类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改造利用大自然,并使其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2.马克思主义分析现代生态问题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环境问题远不如今天严重,但两位伟人以辩证的思维透过现象抓本质,指出了正是资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不相容性,带来了对人生存的威胁和伤害。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大中心的城市人日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 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根源的最深处挖掘导致上述丑陋现象产生的原因。他们指出,在“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具有了超级霸权话语,它对于利润的天然偏好,必然导致其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中疯狂地掠夺性使用资源,带来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环境公正是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时,负有防止损害环境的责任并尽力改善环境;除有法定和约定的情形,任何主体不能被人强加环境费用和环境负担:任何主体的环境权利都有可靠保障,受到侵害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对任何主体违反环境义务的行为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处罚。为了给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发展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调整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使社会转型期与社会和谐时期的社会控制显得更为复杂,也更为重要。针对当前中国出现的环境公正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环境

保护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将失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机会,势必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享受先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将成为一纸空谈,甚至连绵延数千年的人类文明都将断送。保护环境有助于夯实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根基。

3.如何依据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今生态问题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阐述,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消弭最终将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塑。当社会利益被一部分人凭借资本所“强制和垄断”,而另一部分人不得不为此丧失自己利益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是合理的,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满目疮痍的生态景象已经觉悟了一部分人的生态意识,一些国家和民族为了抑制资本逻辑的霸权话语,开始陆续引入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手段对现有的生产体制、流通模式、消费方式等进行调整。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21 世纪一开始,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指出和谐社会建设要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在这六点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关系。如果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建立和谐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追溯,表明两位伟人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内蕴的特点和规律,指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同解决人与人之间对立的内在关联性,这些都将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提供宝贵的精神启示与实践指导。4.结论

伴随着人类社会面临全球性问题,人们在全面批判反省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观历经多次演变,最终产生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篇四:园林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因子的概况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摘要:适应性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通过自然选择把适宜环境的性状保留下来从而表现同环

境相适应的现象。生物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表现出稳定的遗传特性。关键词:生态因子环境适应抗性 正文: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即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植物的生存环境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在性质和强度上不同,对生物的作用强弱也不尽相同。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在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称为生境。生态因子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的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每个生态因子都对生物个体的生长,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产生影响。各个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非等价性

各种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不同其作用也并非等价,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变化将引起其他因子的明显变化。同时主导因子的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虽然生态因子都不等价,但都具有其独特的作用,无法被其他因子替代。同时,某些生态因子数量变化而产生的效果也能由其他因子的变化而得以补偿。4.阶段性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生态因子的强度随植物所处阶段的不同而变化。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直接或间接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生态因子按照是否具有生命力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按照其稳定性和作用特点可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通常,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分为如下五类: 1.气候因子

为变动的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因子。2.土壤因子

为稳定的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土壤保水透水性、土壤中无机离子等。3.地形因子

是间接因子,间接影响气候、土壤特性等 4.生物因子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5.人为因子

即人类在开发、利用、改造大自然的时候对植物产生的影响。

二.适应性

(一)、生物适应性即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应的现象。

适应性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通过自然选择把适宜环境的性状保留下来从而表现同环境相适应的现象。生物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表现出稳定的遗传特性。植物的适应性包

括茎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叶片呈针形等。根据植物表现的适应性也可大致推断生物体所处的生态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但是,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

(二)适应性的具体表现

某些单性花的雌雄蕊分别长在不同的花朵上,则需要媒介进行传粉,这类花常常借助鲜艳的颜色和芳香的气味吸引昆虫前来授粉。借助风来传播果实或种子的植物,如蒲公英、杨柳等,其果实或种子上常常生长着毛绒绒的白色纤维,这样可以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果实的植物,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在果实的表面上有刺毛或倒钩,容易附着在动物身上,被动物带到其他地方去。

(三)生态幅

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具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对于某种生态因子而言,单个植物个体都有其最适宜点。由于其最适宜点难以确定,玩玩可以确定植物的最适区,该区植物的生命活动达到最佳状态,生长繁殖均不受限制。超出最适区一定范围但植物仍能生长,但繁殖受到限制,则称为适宜区。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即其耐性范围。

(四)生物适应性的应用

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深受所在地方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环境在空间上发生变化,植物由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植物种类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见到某种植物出现,就可以据此推断它所在地方的环境性质,这种作用叫做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应用植物的指示作用可以判断植物生存环境的气候,水文,温度,光照情况。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判断土壤中某种元素或化合物的存在,根据这种线索就可能找到某种矿床。植物和它们的群落还具有指示岩石、矿体的所谓地质指示现象。在表示地质构造方面,最简单的联系是植被常沿断裂带呈线性分布。因此,充分利用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植物适应性的环境的过程。

植物在自然界中常常遇到环境的剧烈变化,其幅度超过了植物正常生长的范围,则将这种变化称为逆境或者胁迫。植物受到胁迫后,一些植物会死亡,另一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存活下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胁迫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有利性状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加强,不利性状被淘汰。这样,在植物长期的进化和适应过程中,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就会形成对某些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即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抵抗各种胁迫因子。植物对各种胁迫因子的抵御能力,成为抗逆性,简称抗性。植物的抗逆性分为避逆性和耐逆性。

(一)避逆性

避逆性指在环境胁迫和它们所要作用的活体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设置某种障碍从而完全或部分避开不亮环境胁迫的作用,例如沙漠中的植物只在雨季生长,夏天生长的植物不会遭遇结冰的天气等。

(二)耐逆性

耐逆性指植物活体承受了全部或者部分不良环境胁迫的作用,但没有或只引起相对较小的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

四、植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和作用机理

(一)、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

植物的盐适应主要分为排盐、积盐和拒盐三种。盐生植物一般为排盐或积盐型,淡土植

物通常为拒盐型。因此其对盐适应的过程也不同。1.细胞的渗透调节

当植物根系所处的外界环境中,盐分含量过高,而植物根细胞中的盐分含量相对较少时,外渗透压大于内渗透压,必将导致植物根系脱水,水分由植物体内向体外排放。植物受到渗透胁迫时,通常在细胞内积累渗透保护物质以降低细胞的渗透势。2.耐盐机理

植物在确保吸收其他离子的情况下,植物细胞选择性的排斥na+,不让其透过质膜。耐盐植物在盐胁迫下质膜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的运输活力下降,以减少na+进入细胞。另一方面,某些植物能通过降低地上部分的盐分浓度从而达到拒盐的效果。耐盐植物将根系吸收到的钠离子留在根系和根茎部位,减少向茎和叶片部位的运输。使根系中的盐分含量较高,增加渗透压,达到拒盐的目的。

3.盐分外排和细胞内区隔化。

钠离子从细胞内排出需要逆着电化学势转运,这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植物通过水解atp驱动钠离子向细胞外运输。盐生植物细胞吸收的na+和cl-主要分布在液泡内作为渗压素,通过水解atp将钠离子汞入液泡,减小钠离子对蛋白质的毒害,缓解水分胁迫。4.调节钾离子的运输体系

钠离子在植物茎和叶柄中滞留,会促使钾离子向上运输,以维持较高的k+/na+,因此提高编码高亲和性钾离子运输体系和钾通道基因的表达量,增加钾离子的含量,把过多的盐分排除细胞外,会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

(二)植物对光损害作用的防御及适应。

太阳一时不停的向地球辐射大量的电磁破,这些具有能量的电磁波带来了光和热,滋润着地球万物的生长。但是,当太阳辐射超出植物承受的限度将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甚至是对植物造成损伤。植物较长时间的暴露在强度过高的可见光下,就会产生光抑制现象。光抑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光能过剩,光抑制将导致植物叶片表面温度升高,灼伤植物叶片表层细胞,植物气孔关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质活性降低,最终导致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甚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在长期的高光照条件下的植物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防护光损害的保护反应和避免或减轻光损害的机理。

1.植物对高强度可见光的防护

某些阴生植物受到强光照时,叶片能迅速运动调节叶片的角度,使它们始终处在一种隐蔽的位置,避免强光照的伤害。通过调节代谢,例如膜的高能态引起膜构象改变,使叶绿素和玉米黄质分子相互靠近,能量得以耗散。2.植物对局部辐射状态的适应

植物对太阳辐射变化的适应可分为环境适应和遗传适应,而环境适应又可分为调节适应和诱交适应。

调节适应发生快,作用显著。例如,乔本科植物叶中泡状细胞能根据不同光强对叶片的卷折程度进行调节,从而避免叶片被灼伤。但调节作用消失很快,往往环境改善,其适应行为很快消失。诱交适应持久而稳定,植物一旦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适应特征形成之后便会保持下去,但这种适应不遗传。例如,适应荫蔽的植株,生有扩展的叶表面,其叶绿体内含有较多的叶绿素和辅助色素,而曝露在较强辐射下的植株则发育有较好的水分疏导系统。3.遗传适应

遗传适应是建立在基因基础上的可利用辐射的适应,由于环境不同,因而种间和种内形成了对太阳辐射强度需求和抗性不同的基因型分化,显示出不同的遗传适应。

五、结语

通过对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和对植物适应性的研究,我们在进行植物的栽培,引种和园林小品设计时做出正确积极的决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然而,植物又是自然环境中的主要生产者,其对在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于植物,特别是园林植物抗性的研究将会对小区域气候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的需要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研究人、植物、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为服务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武吉华,张绅.植物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冷平生.园林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造福庚,何龙飞,罗庆云.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蒋高明.植物生理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阮成江,何祯祥,何长芳.植物分子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篇五:环境保护与健康生活读书报告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辩证关系 2011年3月11日,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当天发生的强烈地震已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引发巨大海啸,地震同时引起核电站事故,发生了威胁全球的核泄漏。环境问题再次成为全球人关注的焦点。同时在中国,两会期间,以“低碳经济”等新兴环保概念为代表唤起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对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议题的极大关注。“环境污染”首次作为备选热词,并首度入选十大热点话题。

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而环境污染也给我们的健康与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什么环境污染能够引起人们如此的关心,特别是21世纪来,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对环境优化的投入,掀起了一轮环境保护热。那是因为历史和现实太多证据表明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以下就是我的读书报告与相关的实例相合来说明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辩证关系。

环境污染物是环境污染研究的对象,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与生物的物质。空气、水体、土壤、家居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在20世纪,世界上发生了许多突发性的污染事件,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世界著名的六大污染事故。

1.1976年7月意大利塞维索一家化工厂爆炸,剧毒化学品二恶英扩散,使许多人中毒。事隔多年后,当地居民的畸形儿出生率大为增加。2.1979年3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反应堆元件受损,放射性裂变物质泄漏,使周围50英里以内约200万人口处在极度不安之中,人们停工停课,纷纷撤离,一片混乱。3.1984年11月,墨西哥城郊石油公司液化气站54座气储罐几乎全部爆炸

起火,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死亡上千人,50万居民逃难。5.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曾经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6.1986年11月,瑞士巴塞尔桑多兹化学公司的仓库起火,大量有毒化学品随灭火用水流进莱茵河,使靠近事故地段河流生物绝迹,成为死河。100英里处鳗鱼和大多数鱼类死亡,300英里处的井水不能饮用,德国和荷兰居民被迫定量供水,使几十年德国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

在面对这些世界性突发性污染事件之后,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20世纪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环境的三大宣言。1.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2.1982年,《内罗毕宣言》:指出了进行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必要性,和环境、发展、人口与资源之间紧密而复杂的相互关系。3.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它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第一次在承认发展中国家拥有发展权力的同时,制定了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

接下来,我将总结一下主要影响我们健康的具体的环境污染物。由无机物构成的污染物。如各种有毒金属及其氧化物、酸、碱、盐类、硫化物和卤化物等。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化工等工业生产排出的污染物中大量为无机污染物,其中硫、氮、碳的氧化物和金属粉尘是主要的大气无机污染物。各种酸、碱和盐类的排放,会引起水体污染,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如铅、镉、汞、铜会在沉积物或土壤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与生物。无机元素不同价态或以不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时其环境化学行为和生物效应大不相同,这是

当今无机污染物研究中的前沿领域。

有机污染物是指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脂肪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他可生物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质为组成的污染物。可分为天然有机污染物和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两大类。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噪声污染的危害有:

(一)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

(二)损伤听觉、视觉器官。

(三)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这种症状,药物治疗疗效很差,但当脱离噪声环境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噪声会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胃蠕动减弱,食欲不振,引起胃溃疡。噪声对人的内分泌机能也会产生影响,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也有不利影响,据调查,3岁前儿童生活在75分贝的噪声环境里,他们的心脑功能发育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噪声环境下生活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要比安静条件下的儿童低20%。噪声对人的心理影响主要

是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此外,噪声还对动物、建筑物有损害,在噪声下的植物也生长不好,有的甚至死亡。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源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电磁辐射。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各种频率的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充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对于人体这一良导体,电磁波不可避免地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将对人体的非热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神经系统:人体反复受到电磁辐射后,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它方面的功能发生变化。如条件反射性活动受到抑制,出现心动过缓等。

感觉系统:低强度的电磁辐射,可使人的嗅觉机能下降,当人头部受到低频小功率的声频脉冲照射时,就会使人听到好像机器响,昆虫或鸟儿鸣的声音。免疫系统:我国有有初步观察到,长期接触低强度微波的人和同龄正常人相比,其体液与细胞免疫指标中的免疫球蛋白1gg降低,t细胞花环与淋巴细胞转换率的乘积减小,使人体的体液与细胞免疫能力下降。

内分泌系统:低强度微波辐射,可使人的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紊乱;crt、acth活性增加,内分泌功能受到显著影响。遗传效应:微波能损伤染色体。动物试验已经发现;用195mhz、2.45ghz和96hz的微波照射老鼠,会在4-12%的精原细胞骨形成染色体缺陷,老鼠能继承这种缺陷,染色体缺陷可引起受伤者智力迟钝、平均寿命缩短。

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这些废热排入地面水体之后,能使水温升高。在工业发达的美国,每天所排放的冷却用水达4.5亿立方米,接近全国用水量的1/3;废热水含热量约2500亿千卡,足够2.5亿立方米的水温升高10℃。

广义的光污染包括一些可能对人的视觉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事物,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书本纸张、墙面涂料的反光甚至是路边彩色广告的“光芒”亦可算在此列,光污染所包含的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光污染的状况多为由镜面建筑反光所导致的行人和司机的眩晕感,以及夜晚不合理灯光给人体造成的不适。光污染令全球五分之一的人看不见银河 噪光污染正在损害你我的眼睛,近视与环境有关 ,人们都知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没有发觉身边潜在的威胁--噪光污染,正严重损害着人们的眼睛。

《关于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于1985年在维也纳签署,《公约》明确指出大气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合作行动,保护臭氧层,并首次提出氟氯烃类物质作为被监控的化学品。

微生物污染是空气的微生物污染和水的微生物污染。空气虽然不是微生物产生和生长的自然环境,没有细菌和其它形式的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足够的水分和可利用的养料,但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空气中可存在某些微生物,包括一些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白喉杆菌、金葡菌、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可成为空气传播疾病的病原。

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1997年6月北京某写字楼暴发军团病,一时间内大楼内有108位人员患病,患病率34.62%,患者出现浑身疼痛,部分人扁桃体发炎、腹泻、高烧。军团病是嗜肺军团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菌主要来自土壤和污水,由空气传播,自呼吸道侵入。是一种典型大气的生物污染。研究表明,军团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约1年,在河水中存活约3个月。军团病的潜伏期2~20天不等。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有寒颤、肌疼、头疼、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病死率高达15%~20%,与一般肺炎不易鉴别。对人体健康威胁极大。艾滋病:截至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病人约10.5万人。2009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因艾滋病相关死亡约2.6万人。

第二篇:敦煌生态环境报告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资源经济学》

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敦

煌 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市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生

态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环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境

报 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

告 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

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敦煌市生态环境报告

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独特。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湿地退化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持续扩展。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恶化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外在原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可以归结为“五滥”——滥垦(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滥牧(超载过牧)、滥伐(林木)、滥采(中草药、草皮等)、滥用水资源(超采地下水等)。

1敦煌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1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敦煌市总面积3.12万km2,其中绿洲面积1 400 km2,仅占总面积的4.48%。全市辖6镇3乡,总人口18.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0万人。地处大漠腹地,年平均气温9.30 ℃,年平均降水量39.90mm,蒸发量2 486mm,属典型的干旱性气候。因气候干燥、极度风蚀,山地岩石及山麓砾石裸露,荒漠连片,形成典型的戈壁荒漠景观。1.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敦煌区域内地表水主要有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党河、发源于祁连山西段托来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河。由于党河上游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实施“引党济红”工程分水500万m3、月牙泉治理回灌年用水600万m3,加之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增加,造成党河断流。

瓜州县双塔水库、玉门市昌马水库的建成使用,拦截了河水,又造成疏勒河断流。于是,敦煌市只得每年开采地下水4 100万m3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造成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43m。著名旅游景点月牙泉水域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13 000多平方米锐减到现在的5 300多平方米,水深由过去的10多米下降到现在的平均水深仅1.10m。持续的水位下降使敦煌境内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1.2.1湿地萎缩

湿地以每年0.13万hm2的速度递减,到2005年,境内湿地面积减少了近1/3,仅存18万hm2。绿洲区内的0.07万余公顷咸水湖和66.67余公顷淡水湖中,80%已消失。

1.2.2植被锐减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敦煌东、西、北湖及南山一带有天然林14.60万hm2,其中胡杨林2.93万hm2,是敦煌绿洲的“绿色屏障”。2005年,敦煌境内的天然林消失了近1/2,仅存8.67万hm2;据甘肃省草原队调查,1965年时敦煌有38.4万hm2草场,总载畜量12万羊单位,现在只有9万hm2,减少了77%,载畜量5万羊单位,减少了57%。

1.2.3沙进人退

全市有3.33万hm2土地沙化,自1994年以来,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1.33万hm2,平均每年增加近0.13万hm2。而现在沙尘暴以及浮尘天气也在增加。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以前主要集中在3~5月份,现在几乎每月都会出现。

2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与趋势

2.1自然因素

敦煌地处内陆腹地,降水量稀少,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敦煌年降水量为39.90mm,蒸发量为2 486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2倍。2.2人为因素

2.2.1过度放牧,造成植被退化,沙化加剧

2.2.2过量开采地下水

1976~1986年,新开掘的机井数量为1 800余眼,相当于敦煌绿洲每平方千米至少有一眼机井。敦煌市目前年采地下水6 000万m3(允许开采的地下水量为5 500万m2),其中2/3用于灌溉。只有消耗而没有补充,敦煌的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0.20m的速度下降,到2001年,地下水位累计下降了近11m。这种严重的“收支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月牙泉水位的下降—1986年时,月牙泉水位不足2m,到2005年只剩下0.90m。

2.2.3农业的大水漫灌增加了用水量

据敦煌市水务局统计,敦煌目前每年缺水将近8 000万m3,其中农业缺口为3000万m3,生态用水缺口5 000万m3。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不高,农业灌溉方式粗放,多为大水串灌、漫灌和深浇满灌。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又十分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水资源价格偏低,水价机制不合理,水价构成中没有考虑社会成本、生态成本和未来成本等费用。3敦煌生态环境建设要从其根本入手

首先,要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变“工程水利”为“生态水利”,通过科学调控,让党河、疏勒河结束断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转变节水观念和方式,同时加大地下水补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种植结构,推广花卉、葡萄等节水高效作物的种植比例。

其次,要积极借鉴黄河、黑河断流治理经验,建立疏勒河、党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环保部门要充分利用环评制度,加大规划环评力度,严格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管理,以水供给量定发展规模,慎重移民,对流域资源的无序利用形成制约,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尽快对疏勒河、党河水生态进行全面评估,总结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教训,运用综合生态管理理念,打破流域性行政管理界限,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用水,建立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以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跨流域、跨区域大范围的生态保护,变农、林、水、土、草等要素管理为综合管理,维护脆弱的自然生态。

4总结

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着敦煌的生死存亡,关系着莫高窟、月牙泉等人文自然景观的存续,更关系着敦煌及其周边县市、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敦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敦煌的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第三篇:农村生态环境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现阶段生态环境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申奥后各大城市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活动,但近年来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却无人重视,如果不管理将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有些地方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污染严重;另外,不可降解的农用地膜也使污染加重。二是地表结构破坏严重。许多农村乱坎乱伐、无限度垦荒、放牧和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使地表结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三是空气、水污染问题。污染企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四是生活垃圾的污染,尤其是城市、城镇近郊区垃圾污染尤为严重。

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本文重点分析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污染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全国层面上的对策。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总结: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当地政府不愿花钱,人们保护的意识又不高,必须重视。

第四篇: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1

时间:20xx。XX。XX

参加者:泰山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全体师生

地点:**桃园

实践主题:感悟大自然,增加知识

活动内容:XX月XX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观赏桃园,增加知识,义务捡垃圾,积极环保。

虽然早晨的天气不是很好,但我们依然按照原计划实施。我们到达**市后,稍稍熟悉了一下环境,看到很多的桃花,真有一种桃园的感觉,粉粉的、嫩嫩的,再加上几枝绿芽的衬托,更显生机,景色很是美丽。

社会实践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尽量拿出自己的时间和利益为此做贡献。

我们按原定小组分开,分向四面八方各个角落,一边捡垃圾,一边观赏风景,很是惬意。在当地桃农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斗志完全被激起,跑向垃圾堆。有人带着手套,有人拿着塑料袋,大家配合的`十分默契,工作效率十分高。过了几个小时后,看顾着干净的草地,一股快乐油然而生,都笑的十分灿烂。

这次的会实践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到在实践中所得到的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更加认识到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接触到社会生活。只有切身融入社会,才能真实的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

社会实践弥补了实际差距和不足,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的的也在于此。

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懂得很多,所以以后要多多锻炼自己。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2

时 间:

20xx.XX.XX

参 加 者:

xx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全体师生

地 点:

**桃园

实 践 主 题:

感悟大自然,增加知识

活 动 内 容:

XX月XX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观赏桃园,增加知识,义务捡垃圾,积极环保。

虽然早晨的天气不是很好,但我们依然按照原计划实施。我们到达**市后,稍稍熟悉了一下环境,看到很多的桃花,真有一种桃园的'感觉,粉粉的、嫩嫩的,再加上几枝绿芽的衬托,更显生机,景色很是美丽。

社会实践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尽量拿出自己的时间和利益为此做贡献。

我们按原定小组分开,分向四面八方各个角落,一边捡垃圾,一边观赏风景,很是惬意。在当地桃农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斗志完全被激起,跑向垃圾堆。有人带着手套,有人拿着塑料袋,大家配合的十分默契,工作效率十分高。过了几个小时后,看顾着干净的草地,一股快乐油然而生,都笑的十分灿烂。

这次的会实践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到在实践中所得到的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更加认识到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接触到社会生活。只有切身融入社会,才能真实的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

社会实践弥补了实际差距和不足,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的的也在于此。

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懂得很多,所以以后要多多锻炼自己。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3

时间:

参加者:泰山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全体师生

地点:XX桃园

实践主题:感悟大自然,增加知识

活动内容:4月11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观赏桃园,增加知识,义务捡垃圾,积极环保。

虽然早晨的天气不是很好,但我们依然按

照原计划实施。我们到达XX市后,稍稍熟悉了一下环境,看到很多的桃花,真有一种桃园的感觉,粉粉的'、嫩嫩的,再加上几枝绿芽的衬托,更显生机,景色很是美丽。

社会实践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尽量拿出自己的时间和利益为此做贡献。

我们按原定小组分开,分向四面八方各个角落,一边捡垃圾,一边观赏风景,很是惬意。在当地桃农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斗志完全被激起,跑向垃圾堆。有人带着手套,有人拿着塑料袋,大家配合的十分默契,工作效率十分高。过了几个小时后,看顾着干净的草地,一股快乐油然而生,都笑的十分灿烂。

这次的会实践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到在实践中所得到的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更加认识到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接触到社会生活。只有切身融入社会,才能真实的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

社会实践弥补了实际差距和不足,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的的也在于此。

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懂得很多,所以以后要多多锻炼自己。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4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所以,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绰约丰姿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特别在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5

摘要:

从学堂到现在第二次参加社会实践,这让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我们明白更多社会经验和知识,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益。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尤其是农村人们,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了解了农村的现实问题和残酷,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让我更有信心学习努力,也让我懂得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对我的成长有促进作用,让我明白了学生不能只是以前那样“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思想,而是我们要学以致用,投身于实践当中,为社会作贡献,为社会的发展奋斗一生。积极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

环境、卫生、农村现状、生态环境

实践目的:

为了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增长自己见识,体验作为一个志愿者所要付出的汗水,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才决定要做这次动的志愿者,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回报,但是我收获了作为一个志愿者的喜悦。

实践内容: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环境的恶化基本上是同步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了,但农村环境被严重破坏了;而且,发展的速度越快,环境破坏的力度也越大;进而已经开始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生命安全。20世纪60年代前,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水平比解放前大大提高,但基本上还处在以人、畜力,有机肥为代表的传统农业阶段;由于兴建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较解放前还有改善。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到重大损失后,到70年代,农业生产基本上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实行有机肥与化肥并重,较大面积开始使用化学农药,产量不断提高。农村基本上还是青山绿水,生态环境良好。80和90年代,国外有机运动兴起,倡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辐射技术;并学习和宣传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技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迅猛发展;虽然,已开始发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但是,中国广大农民却抛弃了优良传统,反而不再积造有机肥料,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养殖业发展,废弃物未能综合利用;再加之乡镇企业发展,工业“三废”排放;农村人口增多、生活改善,生活垃圾增多……农村的环境污染也迅猛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加入WTO,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中国开始发展质量安全农产品,提出“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广大农民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局面还未根本扭转。

(二)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

2、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农牧脱节。

3、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染日益突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

4、化肥、农药以及地膜污染危害加剧。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农药残留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膜残片难以自然降解,影响土壤的渗透性,造成粮食减产。

5、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6、土壤有机质大幅度下降和养分不平衡。不秸秆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料,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过量施用N肥,造成土壤质地下降;为了高产,更要加大化肥用量,进入了恶性循环。

7、生活垃圾到处乱扔,没有固定的回收地方,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质量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可归结为三类: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地、生物资源等,造成生态失衡,难以自我修复与更新所导致的后果。二是农业的自身污染问题。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对农药、化肥、农膜、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的高量投入以及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等。三是农业的外源污染问题。主要指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的转入及农村社区生活垃圾等排放的“三废”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如下:

1、乡镇工业污染治理未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2、村镇建设规划设计不科学或实施不到位。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不当。

3、生态农业技术未能推广、普及。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完全可以做到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很多农业废弃物完全可以资源化利用,变污染为产品而提高农业效益。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农业生态学知识未能真正被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理解、认识,并在生产、生活中利用。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存

(一)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民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农村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1、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影响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村环境恶化,农村人口结核病、肝炎等传统型传染病仍占有较大比例;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在农村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病种。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性加大,更是增大了疾病输入的潜在威胁,农村面临新老传染病、本土和输入传染病的双重夹击。农村疾病谱已经转变,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意外伤害、环境与职业危害等并存的疾病模式,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制约着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2、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生活质量是关于人们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各种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人类生活发展的一个综合概念,是对社会发展包括人类自身发展进程的一种标识。生活质量从根本上将取决于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把生活质量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是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标准,是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影响了生产发展、农民致富,也直接影响了村容村貌、社会风貌。

(二)加强村镇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恢复

什么是文明?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文明的实质就是平等,就是人与人在各方面都平等;包括物质分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精神状态平等,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平等。生存竞争的残酷造成动物之间只有野蛮,而没有平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从不平等逐步向平等,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历史。人类从动物分离出来后,一直在从野蛮向文明进化,人类发展史就是从动物到文明人的进化史。

1、实行计划生育,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

多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加之对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对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经营,致使资源衰退,破坏了人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实行计划生育,降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降低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根本措施。

2、提高人口素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

人口素质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各个人的素质具体反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提高人口素质就是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农村人口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

(1)要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使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真正落到实际行动上,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并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2)要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的生产技能,使它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

(3)要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

3、提高干部素质,村干部应带头成为文明人

每个村干部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程度做文明人的同时,带动周围的其他人不断提高文明程度。文明人的文明程度主要表现于:创新、无私和生活质量

(1)创新:人类的发展、进步是各时期文明人利用头脑进行创新思维,利用肢体进行创新劳动的结果。文明人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均源于创新。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2)无私:自私是动物的本性,无私是文明人的特性。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本种群的生存,始终处于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中,自私成为动物生存竞争中的必然要求。同样,“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成为某些人的信条。这只是动物本性在一定时期,在一部分人身上的反映。在农村当前状况下,文明人的表现应成为“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3)生活质量:一般人出于动物的本能,只追求物质生活高标准,不惜破坏资源环境,浪费生活资料,更无所谓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文明人追求科学、优良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4个方面,体现了各个人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水平。

物质生活质量:崇尚科学节俭的物质生活,丰衣足食而不奢侈浪费。掌握科学的生活常识,崇尚节俭的物质生活。饮食采用合理的食物结构,不求过饱过精,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穿着以舒适为首要条件,不求奢华,不慕名牌,服装得体大方。居家住宅、日常用品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不铺张、不浪费。

精神生活质量:追求高雅丰富的精神生活,终生学习各类文化知识。精神生活质量与终生学习紧密相关。让学习伴随终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各方面的知识水平,提高各方面技能,具备多方面兴趣和爱好;不追求低级趣味,不参与对身心健康不利的活动。

政治生活质量:坚持正直向上的人生态度,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实质,文明人在社会中一要争取平等,二要以平等的精神对待一切人。以正直向上的人生态度处理所接触的人和事;言而有信、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瞒上压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生存环境质量:坚持科学客观的持续发展,努力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坚持以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了当代人的健康、安全和子孙后代健康和安全,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保护资源,努力保护环境。

三、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自我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还有待提高,这就严重的阻止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从实际出发,用实际的事例教育农村人们,帮助他们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村镇党委人员应该定期宣传,教育人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环保观念、科学发展观。争取把农民生活环境进行彻底的改善,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么,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文明程度提高了,也就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建设社会和谐、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践感想与总结:

我感谢学校社会给了我这次参加实践的机会,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了一些在课堂中无法了解和懂得的道理,让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有了新的界定,让我懂得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让我更有信心积极投身于社会学习和课堂学习之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让自己能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真正的奉献自己,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在阳光下生活,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从而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6

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比如我们家的水不再清澈,黑色的池水长满了杂草,肮脏的杂物到处漂浮,水里还有很多死鱼。查查原因,因为我们村有几家小工厂,化工厂的污水是主要原因。近年来,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频繁发生。此外,农村现在已经现代化,居民生活在集中地区,工业增长和依靠工业的现代农业正在迅速发展。因此带来了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和乡镇工业废水排入我们周围的'水域,造成大面积水域的污染。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场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污水。畜禽粪便中含有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从而在大量水体中造成严重的化学污染,难以处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环境问题不仅存在于大城市和其他工业发达的地方,也存在于农村地区。为此,我在暑假做了一个环境实践的报告。

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比如我们家的水不再清澈,黑色的池水长满了杂草,肮脏的杂物到处漂浮,水里还有很多死鱼。查查原因,因为我们村有几家小工厂,化工厂的污水是主要原因。近年来,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频繁发生。此外,农村现在已经现代化,居民生活在集中地区,工业增长和依靠工业的现代农业正在迅速发展。因此带来了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和乡镇工业废水排入我们周围的水域,造成大面积水域的污染。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场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污水。畜禽粪便中含有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从而在大量水体中造成严重的化学污染,难以处理。

干得好。当太阳辅助时,它站起来,一次又一次地阻挡攻击。但是因为“白色污染”真的破坏了臭氧层,使臭氧层变薄,对地球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危机。

因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知道环境一旦被破坏,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无法恢复。谁会知道每天随意扔一个塑料袋,每次无意扔一个农药瓶,久而久之就能把天堂变成地狱?这个结果不得不引起注意。必须在文化素质低于城市人口的农村地区加强环境意识和知识的传播。

我们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环境意识,节约资源。如果世界上每个人每天都在毁灭,毁灭,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保护环境,每天都保护环境,就可以创造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为此,我们建议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实现:

1、不乱扔垃圾和废弃物,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箱。

2.我们学校已经设立了“垃圾分类存放处”,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4.尽量不使用塑料袋,积极使用可回收产品,减少白色污染

5.当你发现有破坏周围环境的行为时,主动制止!

第五篇: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所以,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绰约丰姿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特别在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2

时间:

参加者:泰山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全体师生

地点:**桃园

实践主题:感悟大自然,增加知识

活动内容:XX月XX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观赏桃园,增加知识,义务捡垃圾,积极环保。

虽然早晨的天气不是很好,但我们依然按照原计划实施。我们到达**市后,稍稍熟悉了一下环境,看到很多的桃花,真有一种桃园的感觉,粉粉的、嫩嫩的,再加上几枝绿芽的衬托,更显生机,景色很是美丽。

社会实践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尽量拿出自己的时间和利益为此做贡献。

我们按原定小组分开,分向四面八方各个角落,一边捡垃圾,一边观赏风景,很是惬意。在当地桃农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斗志完全被激起,跑向垃圾堆。有人带着手套,有人拿着塑料袋,大家配合的十分默契,工作效率十分高。过了几个小时后,看顾着干净的草地,一股快乐油然而生,都笑的十分灿烂。

这次的会实践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到在实践中所得到的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更加认识到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接触到社会生活。只有切身融入社会,才能真实的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

社会实践弥补了实际差距和不足,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的的也在于此。

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懂得很多,所以以后要多多锻炼自己。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3

摘要:

从学堂到现在第二次参加社会实践,这让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我们明白更多社会经验和知识,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益。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尤其是农村人们,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了解了农村的现实问题和残酷,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让我更有信心学习努力,也让我懂得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对我的成长有促进作用,让我明白了学生不能只是以前那样“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思想,而是我们要学以致用,投身于实践当中,为社会作贡献,为社会的发展奋斗一生。积极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

环境、卫生、农村现状、生态环境

实践目的:

为了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增长自己见识,体验作为一个志愿者所要付出的汗水,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才决定要做这次动的志愿者,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回报,但是我收获了作为一个志愿者的喜悦。

实践内容: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环境的恶化基本上是同步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了,但农村环境被严重破坏了;而且,发展的速度越快,环境破坏的力度也越大;进而已经开始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生命安全。20世纪60年代前,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水平比解放前大大提高,但基本上还处在以人、畜力,有机肥为代表的传统农业阶段;由于兴建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较解放前还有改善。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到重大损失后,到70年代,农业生产基本上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实行有机肥与化肥并重,较大面积开始使用化学农药,产量不断提高。农村基本上还是青山绿水,生态环境良好。80和90年代,国外有机运动兴起,倡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辐射技术;并学习和宣传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技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迅猛发展;虽然,已开始发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但是,中国广大农民却抛弃了优良传统,反而不再积造有机肥料,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养殖业发展,废弃物未能综合利用;再加之乡镇企业发展,工业“三废”排放;农村人口增多、生活改善,生活垃圾增多……农村的环境污染也迅猛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加入WTO,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中国开始发展质量安全农产品,提出“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广大农民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局面还未根本扭转。

(二)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

2、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农牧脱节。

3、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染日益突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

4、化肥、农药以及地膜污染危害加剧。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农药残留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膜残片难以自然降解,影响土壤的渗透性,造成粮食减产。

5、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6、土壤有机质大幅度下降和养分不平衡。不秸秆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料,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过量施用N肥,造成土壤质地下降;为了高产,更要加大化肥用量,进入了恶性循环。

7、生活垃圾到处乱扔,没有固定的回收地方,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质量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可归结为三类: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地、生物资源等,造成生态失衡,难以自我修复与更新所导致的后果。二是农业的自身污染问题。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对农药、化肥、农膜、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的高量投入以及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等。三是农业的外源污染问题。主要指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的转入及农村社区生活垃圾等排放的“三废”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如下:

1、乡镇工业污染治理未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2、村镇建设规划设计不科学或实施不到位。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不当。

3、生态农业技术未能推广、普及。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完全可以做到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很多农业废弃物完全可以资源化利用,变污染为产品而提高农业效益。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农业生态学知识未能真正被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理解、认识,并在生产、生活中利用。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存

(一)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民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农村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1、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影响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村环境恶化,农村人口结核病、肝炎等传统型传染病仍占有较大比例;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在农村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病种。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性加大,更是增大了疾病输入的潜在威胁,农村面临新老传染病、本土和输入传染病的双重夹击。农村疾病谱已经转变,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意外伤害、环境与职业危害等并存的疾病模式,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制约着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2、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生活质量是关于人们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各种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人类生活发展的一个综合概念,是对社会发展包括人类自身发展进程的一种标识。生活质量从根本上将取决于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把生活质量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是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标准,是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影响了生产发展、农民致富,也直接影响了村容村貌、社会风貌。

(二)加强村镇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恢复

什么是文明?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文明的实质就是平等,就是人与人在各方面都平等;包括物质分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精神状态平等,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平等。生存竞争的残酷造成动物之间只有野蛮,而没有平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从不平等逐步向平等,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历史。人类从动物分离出来后,一直在从野蛮向文明进化,人类发展史就是从动物到文明人的进化史。

1、实行计划生育,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

多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加之对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对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经营,致使资源衰退,破坏了人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实行计划生育,降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降低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根本措施。

2、提高人口素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

人口素质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各个人的素质具体反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提高人口素质就是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农村人口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

(1)要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使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真正落到实际行动上,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并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2)要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的生产技能,使它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

(3)要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

3、提高干部素质,村干部应带头成为文明人

每个村干部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程度做文明人的同时,带动周围的其他人不断提高文明程度。文明人的文明程度主要表现于:创新、无私和生活质量

(1)创新:人类的发展、进步是各时期文明人利用头脑进行创新思维,利用肢体进行创新劳动的结果。文明人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均源于创新。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2)无私:自私是动物的本性,无私是文明人的特性。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本种群的生存,始终处于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中,自私成为动物生存竞争中的必然要求。同样,“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成为某些人的信条。这只是动物本性在一定时期,在一部分人身上的反映。在农村当前状况下,文明人的表现应成为“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3)生活质量:一般人出于动物的本能,只追求物质生活高标准,不惜破坏资源环境,浪费生活资料,更无所谓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文明人追求科学、优良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4个方面,体现了各个人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水平。

物质生活质量:崇尚科学节俭的物质生活,丰衣足食而不奢侈浪费。掌握科学的生活常识,崇尚节俭的物质生活。饮食采用合理的食物结构,不求过饱过精,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穿着以舒适为首要条件,不求奢华,不慕名牌,服装得体大方。居家住宅、日常用品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不铺张、不浪费。

精神生活质量:追求高雅丰富的精神生活,终生学习各类文化知识。精神生活质量与终生学习紧密相关。让学习伴随终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各方面的知识水平,提高各方面技能,具备多方面兴趣和爱好;不追求低级趣味,不参与对身心健康不利的活动。

政治生活质量:坚持正直向上的人生态度,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实质,文明人在社会中一要争取平等,二要以平等的精神对待一切人。以正直向上的人生态度处理所接触的人和事;言而有信、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瞒上压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生存环境质量:坚持科学客观的持续发展,努力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坚持以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了当代人的健康、安全和子孙后代健康和安全,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保护资源,努力保护环境。

三、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自我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还有待提高,这就严重的阻止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从实际出发,用实际的事例教育农村人们,帮助他们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村镇党委人员应该定期宣传,教育人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环保观念、科学发展观。争取把农民生活环境进行彻底的改善,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么,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文明程度提高了,也就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建设社会和谐、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践感想与总结:

我感谢学校社会给了我这次参加实践的机会,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了一些在课堂中无法了解和懂得的道理,让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有了新的界定,让我懂得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让我更有信心积极投身于社会学习和课堂学习之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让自己能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真正的奉献自己,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在阳光下生活,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从而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4

时 间:

20xx.XX.XX

参 加 者:

xx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全体师生

地 点:

**桃园

实 践 主 题:

感悟大自然,增加知识

活 动 内 容:

XX月XX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观赏桃园,增加知识,义务捡垃圾,积极环保。

虽然早晨的天气不是很好,但我们依然按照原计划实施。我们到达**市后,稍稍熟悉了一下环境,看到很多的桃花,真有一种桃园的感觉,粉粉的、嫩嫩的,再加上几枝绿芽的衬托,更显生机,景色很是美丽。

社会实践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尽量拿出自己的时间和利益为此做贡献。

我们按原定小组分开,分向四面八方各个角落,一边捡垃圾,一边观赏风景,很是惬意。在当地桃农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斗志完全被激起,跑向垃圾堆。有人带着手套,有人拿着塑料袋,大家配合的十分默契,工作效率十分高。过了几个小时后,看顾着干净的草地,一股快乐油然而生,都笑的十分灿烂。

这次的'会实践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到在实践中所得到的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更加认识到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接触到社会生活。只有切身融入社会,才能真实的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

社会实践弥补了实际差距和不足,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的的也在于此。

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懂得很多,所以以后要多多锻炼自己。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5

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比如我们家的水不再清澈,黑色的池水长满了杂草,肮脏的杂物到处漂浮,水里还有很多死鱼。查查原因,因为我们村有几家小工厂,化工厂的污水是主要原因。近年来,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频繁发生。此外,农村现在已经现代化,居民生活在集中地区,工业增长和依靠工业的现代农业正在迅速发展。因此带来了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和乡镇工业废水排入我们周围的水域,造成大面积水域的污染。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场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污水。畜禽粪便中含有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从而在大量水体中造成严重的化学污染,难以处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环境问题不仅存在于大城市和其他工业发达的地方,也存在于农村地区。为此,我在暑假做了一个环境实践的报告。

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比如我们家的水不再清澈,黑色的池水长满了杂草,肮脏的杂物到处漂浮,水里还有很多死鱼。查查原因,因为我们村有几家小工厂,化工厂的污水是主要原因。近年来,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频繁发生。此外,农村现在已经现代化,居民生活在集中地区,工业增长和依靠工业的现代农业正在迅速发展。因此带来了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和乡镇工业废水排入我们周围的水域,造成大面积水域的污染。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场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污水。畜禽粪便中含有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从而在大量水体中造成严重的化学污染,难以处理。

干得好。当太阳辅助时,它站起来,一次又一次地阻挡攻击。但是因为“白色污染”真的破坏了臭氧层,使臭氧层变薄,对地球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危机。

因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知道环境一旦被破坏,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无法恢复。谁会知道每天随意扔一个塑料袋,每次无意扔一个农药瓶,久而久之就能把天堂变成地狱?这个结果不得不引起注意。必须在文化素质低于城市人口的农村地区加强环境意识和知识的传播。

我们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环境意识,节约资源。如果世界上每个人每天都在毁灭,毁灭,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保护环境,每天都保护环境,就可以创造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为此,我们建议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实现:

1、不乱扔垃圾和废弃物,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箱。

2.我们学校已经设立了“垃圾分类存放处”,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4.尽量不使用塑料袋,积极使用可回收产品,减少白色污染

5.当你发现有破坏周围环境的行为时,主动制止!

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报告6

时间:

参加者:泰山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全体师生

地点:XX桃园

实践主题:感悟大自然,增加知识

活动内容:4月11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观赏桃园,增加知识,义务捡垃圾,积极环保。

虽然早晨的天气不是很好,但我们依然按

照原计划实施。我们到达XX市后,稍稍熟悉了一下环境,看到很多的桃花,真有一种桃园的感觉,粉粉的、嫩嫩的,再加上几枝绿芽的衬托,更显生机,景色很是美丽。

社会实践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尽量拿出自己的时间和利益为此做贡献。

我们按原定小组分开,分向四面八方各个角落,一边捡垃圾,一边观赏风景,很是惬意。在当地桃农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斗志完全被激起,跑向垃圾堆。有人带着手套,有人拿着塑料袋,大家配合的十分默契,工作效率十分高。过了几个小时后,看顾着干净的草地,一股快乐油然而生,都笑的.十分灿烂。

这次的会实践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到在实践中所得到的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更加认识到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接触到社会生活。只有切身融入社会,才能真实的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

社会实践弥补了实际差距和不足,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的的也在于此。

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懂得很多,所以以后要多多锻炼自己。

下载生态环境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环境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一、滇池简介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姓名:万家兵 班级:2011级2班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201115010217 1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一、 滇池基本概况 (一) 名称由来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

    关注生态环境实践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所以,防......

    蓬溪县农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蓬溪县农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通过对蓬溪县农村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提出关于发展优美的蓬溪县农村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1蓬溪县区域概况 蓬溪县坐落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涪......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关注生态环境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关注生态环境 题记:关注生态环境,还我碧水蓝天 赣榆县附近水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多年来河流沿岸的化工厂将工业废弃污水排入河中,又无人治理,导致渔业资......

    关于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 现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性。不仅是大城市等供工业发达的地方存在环境问题,而今,农村的环境污染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关于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报告 系部名称:财政金融系班级:2013级金融本科一班 姓名:李依霖 学号:130111124 实践地点:辽宁省阜新市清河门区 实践时间: 2014-4-30 1 关于生态环境的......

    蓬溪县农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蓬溪县农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通过对蓬溪县农村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提出关于发展优美的蓬溪县农村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1 蓬溪县区域概况 蓬溪县坐落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