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出路》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5:2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化的出路》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化的出路》读书报告》。

第一篇:《中国文化的出路》读书报告

《中国文化的出路》读书报告

【摘要】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陈序经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的出路》[1]中给出了他所处时代的答案。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陈先生的观点了分析:第一,对《中国文化的出路》[1]进行了内容总结,概括了陈先生的观点;第二,就陈先生的全盘西化的观点,放在当今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做了简要讨论;第三,依据中国文化中对个人主义的弱化,表达了笔者对强调个人主义的支持。

【关键词】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折衷复古个人主义

陈序经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中,运用西方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理论,提出了他关于文化的根本观念,并基于此,对当时中西文化问题上的三个派别:(1)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2)主张复返中国固有文化的;(3)主张折衷办法的,结合其他学家的观点和著作,做了深入介绍和比较研究,从而表达自己认为当时中国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对于文化的根本观念,陈序经先生的眼界是非常广阔的——“而现在所谓世界的文化,恐怕也不外是将来人所谓宇宙文化的一小部分罢”,这是一个跳出地域,跳出民族,跳出国家的观念,大胆而言之有理。三个中西文化问题的派别中,陈先生支持的是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于其它两种:折衷办法的派别——陈先生分析了其众多的派别,并明确指出其对于文化的多种分类不过是文化众多方面之一罢了,例如动静文化、人物文化等;复古办法的观察——陈先生就孔教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论证,孔教在中国的成功是在其消极方面,并非其积极方面。总而言之,折衷的办法办不到,复古的途经走不通,其最大的缺点是:前者昧于文化的一致与和谐的真义,而后者昧于文化发展变换的道理。于是,陈先生提出了全盘西化的理由:(1)中国在态度上趋于西化;(2)中国在事实上趋于西化;(3)欧洲近代文化的确比中国进步得多;(4)西洋的现代化是现世的趋势。最终,陈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全盘接受西化,彻底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提倡个人主义。

一、全盘西化的思考

陈先生主张全盘接受西化文化,是面对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国家提出的,他之所以否定了其它两种,是因为在当时政府腐败、国民愚昧的情况下,这两种派别本质上是一种调和,治标不治本,只不过在延长清帝国苟延残喘的时间而已。于是,陈先生希望彻底,希望能彻底地改变中国文化,让中国重新站立,那么在欧洲和日本已经证明了巨大成功的西方文化自然是不二之选。原本笔者是想对陈先生全盘西化的观点进行一些辩证思考,遂提出一些驳论的,然而,陈先生已在书中对反对者的意见进行了反驳,由此不难看出他对于中国文化出路的思考是下足了功夫的,是值得考究的。可是,放眼当今的中国,陈先生的观点确实是有些固执的。如今的中国虽然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基础上强大起来的,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进行改良,得到适应中国的文化,同时,也没有抛弃孔孟之道,相反,近年来,不管是在教育界,还是其它领域,很多都在强调孔孟之道的学习,其中的仁义礼智信仍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

二、个人主义的强化

虽然笔者对陈先生的全盘西化持有异议,但是考虑到陈先生所处的社会,所面对的现实,其观点仍旧应得到极高的肯定和评价。尤其是陈先生提倡个人主义这一点,笔者非常赞成。如若说当今中国的在文化上还缺少什么,或者哪些方面还有待发展,那个人主义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非常强调集体的概念,个人只是组成集体的部分,不管是这个个体何等优秀,具有何等贡献,都不能凌驾于集体之上,这一点,在中国的书籍、影视作品等日常文化宣传媒介中非常明确,所以我们可以有杨子荣,但绝不会有美国队长。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像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没有鲜明的个人特征。我们国家现今非常强调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人,倘若我们的人都是一样的,那何谈创新?我们需要有个人特征鲜明的人,而不是把这类人当做异类来同化。当然,笔者并非强调个人主义高于集体主义,而是明确我们需要尊重个人主义,切不可因为个体意见和集体意见的差异,而强制同化这个个体。对于此,笔者很庆幸能够在北京大学完成自己的高等教育,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人特征,不会有人觉得你怪异,你总是能够找到一些和你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我们有着全国高校中最丰富社团群体,在这个一个个团体中,你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并收到更多的支持和反驳来丰富自己的观点。北大在个人主义方面给予她的孩子们极高的尊重,而我们也时刻铭记着——自己是一个个体,更同属于一个集体,北大,北大人这个标签,我们不会,更不愿意没有它。

参考文献

[1]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M].岳麓书社, 2010.

第二篇:中国文化的出路

中国文化的出路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强,文化竞争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化创新、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创新;交流;调整;时代精神;继承;扬弃

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民族,凭借着它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悠久的文化,历经沧桑,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不仅对于回首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在竞争日益的今天的发展也具有非凡意义。所以,对于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显得十分有必要,就我而言,中国文化的的出路就在于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百家之长,壮我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学习,不断创新,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诸子百家互相诘难,相互争鸣,促进了文化的大融合,中国的文化得到了一个极大的开放,这个时期的文化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加强文化之间的学习是促进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鸦片战争引发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大动荡,闭关锁国的人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开始走向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这时期,为了探寻救国富强之路,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率先向西方学习,不过他们只注重在器物上的学习,并没有实质上的文化学习,所以,最后没有达到他们富国的目的,但是他们走出了指向现代的第一步。在物质学习层面上的失败后,戊戌新知识分子开始了政治上的学习。紧接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更深层次的西方文化学习。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于物质而在文化理念层面,随着西方的科学、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成分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瓦解,涤荡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由此,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一个坦途,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文化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兴到繁荣的新时期。

三、文化的发展要随着时代的要求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宽松的文化创作环境也十分必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积极改进了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领导新时期文化工作的实践中,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变化,及时调整和发展了文化艺术方针政策,重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提出在不违反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不仅文化艺术的不同形式、风格可以自由争鸣,文化作品的内容思想也可以百花齐放,这种宽松的文化环境无疑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文化重新迎来它的春天,得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其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时代主旋律的主流文化得到了发展,这种文化通过更加平民化的表现形式面向大众,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其二,人文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并经过加工而形成的人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根据时代要求变化而逐渐完善发展的文学创作方式也是中国文化出路之一。

四、对待传统文化坚持批判继承,对待外来文化坚持扬弃是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依旧绵延千年的制胜法宝。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全面否定,也不能全面继承,而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离开传统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一昧照搬,而是要结合时代精神和实践加以创新发展。对外来文化的全盘接受或者是全盘否定都是一种文化的不平等状态,对文化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不可取的。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所以,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时候,要以尊重为前提,擦亮双眼,去粗取精,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积极优秀的部分,为我所用,在走进来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促进我们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我们需要整合国内文化资源,促进中国文化自身的完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调动更多外国友人参与进来,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真情传承中国文化,敞开心扉拥抱世界。中国文化的出路,需要你我共同去探寻。

第三篇:中国文化在东南亚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人文社科学院 10历史学 陈静 10202015 书名:中国文化在东南亚

作者:杨保筠,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教授科目有:东南亚史料学、东南亚古代历史与文化、东南亚近现代历史研究、东南亚当代问题研究、战后印度支那研究、东南亚综合研究等。先后有《越南南方阮氏割据政权史研究(1600-1775)》《「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人物卷》《东南亚近现代史》《变动世界中的奠边府战役与日内瓦会议——“奠边府战役暨日内瓦会议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等专著出版,是国内研究东南亚历史的重要史学家。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

内容简介:《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全书一共有六章,共有157页。前五章在回顾和研究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基础上,叙述中国政治经济、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在东南亚传播及影响,第六章,则写到了中国所吸收的东南亚文化因素。且书名中的文化一词是广义的,在包括狭义文化的同时,包含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文化。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是近邻,地理位置上的临近,使两个地区间的联系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就开始了,中国与各国的交往时间有长有短,有高潮和低谷,也有对立和缓和之分,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可谓是源远流长,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增多的需要,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了解中国和东南亚间的各方面交流的历史十分重要。在阅读完这本书以及翻阅其它书籍资料的基础上,我简单的总结了,中国在与东南亚交流的主要途径和交流特点。

一、交流途径

东南亚在与中国交往的过程中,两个地区间交往的途经,不仅是起到了交流的作用,也起到了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这些途径多种多样,其中以官方交流为主导,同时民间交流也非常活跃。

1、国家间互派使者。首先,国家间互派使团使者,是官方间最正式和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一方面,使团里,各类人才云集,都是两国间各个领域先进的代表,当代表团到达时,势必会将这些先进的事物展示给对方国家,并且教授给当地人,促进两国各个领域间的交流。同时,为了迎接使团的到来,接待国要做一定的准备,熟悉来访国的语言文化,这也是一种学习和交往过程,如1407年,明朝设立“四夷馆”,以便于“习夷字以通朝贡”,同时,使团中很多使者的任务便是学习,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等等。1638年明朝政府派遣学者到暹罗学习暹罗文字,以便两国国王的通信,这都促进了语言文化的相互了解学习。

2、两国间互赠礼物,其中“朝贡贸易”最被世人所熟悉。朝贡贸易,不仅赠送的是金银财宝,还有其它各种有益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往的礼物。如立历法、书籍、作物种子、技术工匠等等。

3、国家间的战争及边界冲突。战争冲突,往往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伤痛,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在战争过程中,中国一些先进文化往往通过军队,战俘等传入对方国家。如瓜哇王通过击败元军,夺取火器而掌握制造火药和火器的技术;1407年,安南王子黎澄被俘至中国后,因善造交趾神枪被重用,后被明朝军队奉为火器之神。

4、此外,中国对这些地方的行政管辖和占领也是一种交流途径。在封建社会时期,东南亚很多地方属于中国管辖或者为中国的藩属国。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中国在这些地方实行本朝法律,行政机构、文化、教育等政策与内地并无太多差异,使中国文化和这些地区的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如独立前的越南,大部分地区属中国封建王朝郡县,中原王朝在秦朝统一以后,便开始了对岭南地区的开发,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这些地方的交流。另一方面,对中国称臣的这些藩属国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甚至从生活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按照中国对本国进行改革,在有意和无意间促进了文化的沟通和了解。

5、通商贸易,是民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中发挥作用的,既有东南亚各国或经由这些国家来华的商旅,也有前往东南亚经商的中国商人。一方面,中国商人们不仅把本国的商品带到所经国家,也常常习惯性的把本国的生产技术、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带到哪里,在当地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的,在中国的东南亚商人们也会将他们在中国所接收到的物产文化习俗等带回到东南亚地区。

6、侨民所起的传播媒介作用。从中国与东南亚建立起联系起,双方便有相互间的人员来往,不少人则留在当地成为侨民。其中,以中国在东南亚的华人华侨为显著代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聚居最多的地方,成为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与交流的桥梁。中国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向东南亚迁移,成为民间交流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华人出洋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政权交迭、逃避战乱、外出谋生、赶不上季风回国等。久而久之,聚居东南亚的华人越来越多,他们把中国的生活习俗、建筑风格、节日礼仪等等都带到那里,并融入当地的因素,渐渐的被当地人所接受。同时,利用回国定居、探亲等机会,把所在国的一些物产、文化带回故国。另一方面,在东南亚的华人华侨,踏实苦干,不仅成为当地的富商,有的更是进入统治阶层或者成为统治者,如越南李朝建立者李公蕴和陈朝的建立者,都是祖籍福建的华人。这无疑成为推动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交往的动力。

7、其中,一种特殊的形式便是中国文化通过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联系而间接地的传入。东南亚各国,处在中国文化的辐射范围内,一些主动接受中国文化濡染并且濡染较深的国家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间接的把吸收的许多中国文化的因素传播到其他国家。其中典型的是17、18世纪越南与柬埔寨宫廷联姻、入侵柬埔寨、占婆等方式,迫使这些国家的人接受其文化习俗,又由于越南伸手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便加速了汉文化的因素在这些国家的传播。

二、中国与东南亚交流的特点

1.这种交流及文化传播是相互的,双方都从中受益。虽然有时交流是在战争的背景下,但是不同于文化霸权,东南亚与中国的交流大多是在和平及自愿的环境下进行的,是有益于双方关系和双方国家长远发展进步的。然而,由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长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领先于世界,领先于东南亚,所以中国对东南亚的交流以中国文化输出为主,东南亚较多的受到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双方长期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也从东南亚地区各国吸取了很多有益的东西。特别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化传入东南亚,一方面提高了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当有利的条件。例如,中国文化的传入,刺激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瓷器及丝绸的巨大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这些行业的兴盛。

2.双方间的交流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很多领域。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深入,双方交往的领域也从单一的经济贸易领域,扩展到了政治、文化、科技等。其涵盖面之广,领域之深,在古代中国的对方交流中,位居前列。大一点的层次来说有:政治制度、经济贸易、生产工艺、科学技术、语言文字、音乐、宗教、风俗习惯。分得更细的话,则有法律制定、选官制度、货币制度、建筑技术、历法、服装、节日等等。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对方文化的影响。

3、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交往主要是在和平的环境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可否认,在中国与东南亚的长期历史关系中,不时的出现边境纷争,大小不等的战争,有的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发动,有的则是东南亚国家间发生的入侵与防御而引起的。同时也有是占领国强迫被占领地人们接受本国文化。但是,这些纷争和战争都是暂时的,历史发展的主调是和平的,也是各国间官方民间自愿进行的,是互利互惠的。正是这样的环境,为中国和东南亚政府之间的接触,人员的往来、通商贸易、移民定居提供了保障,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双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和东南亚两地间的交流历经2000年的发展却不曾中断就印证了这一点。

4、双方间的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民间渠道,发挥作用最大的是各国的侨民,其中又以华人华侨的努力为主要形式。在研究史料时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是东南亚的中国移民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是中国与东南亚交流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也更加深入。这是由于,华人华侨深入当当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与各个阶层和各种职业的当地人产生经济、生活等联系,使中国文化被更多当地人所了解。同时,华人华侨在当地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这些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使得当地人更乐于主动去与中国文化交流。

5、双方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双方间各个领域的进步及发展,同时有利于这些文化的保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史学、语言学、建筑学等研究研究。首先,文化间的交流是有助于文化的革新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博采众长,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很多语言、文字、习俗、技艺、书籍等会在战争或者政治事件中失传或者消失。但如果这些文化在多个国家间传播,便避免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如许多在现代汉语中早已消失的古汉语词汇,直径仍然运用于越南人们的口语中,成为语言学家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参考资料;而在史学方面,如唐代高僧义净赴印度求法,途经末罗瑜、室利佛逝,所译的《杂经论》,撰写的《南海寄归海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成为研究古印度尼西亚,特别是室利佛逝的珍贵史料。同时考古工作者可以利用这种便利,把遗漏的历史事件、历史材料补全,以上就是读完这本书后,得出的对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途经和特点结论

三、读后评价

本书相对于很多有关著作来说,比较简短,但却全面,全书六个章节,各有各的侧重点,按照不同领域来叙述。在重点介绍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同时也简要叙述看东南亚各国文化在丰富中国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书中把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简明扼要地全面介绍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所用语言,通俗易懂,写作过程中,参考的书目多,相关史料运用得恰到好处,在证明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加深了读者的认识。但本书对于东南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叙述篇幅只有一章,虽然与古代东南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关,但篇幅过短不能完全体现交流作用的相互性。

第四篇:中国文化的展望读书报告

《中国文化的展望》读书报告

《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本书不仅是殷先生对“中西文化论争”这个问题的回应解析,还全面展现了他的文化观与人生观,具体反映当代自由主义者探求理想未来的思维世界。本书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要用简短文字完整地进行评述,显然是有难度,因此挑出本书中我关注的“自由主义的趋向” 和“西化的主张”这两章进行分析。

就文化观来讲,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功利主义文化观,一是自由主义文化观。《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是自由主义文化观。殷海光是哲学家金岳霖的学生,又深受罗素、海耶克等人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有两大支撑——逻辑经验论和自由主义观念体系。因此殷海光反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有严重的曲解,这些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都有所体现。我们普遍认为,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这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也不允许自由主义泛滥,社会主义也不会允许。自由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至最高阶段的表现,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自在、自为。而在阶级社会,任何政府都不能允许自由主义泛滥。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否定殷海光的文化观,因为他的文化观必竟为我们的文化哲学增添了增添新的内涵,也对人类终极目标的文化愿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而“西化的主张”中,书中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盘西化的一些极端观点。关于梁漱溟对文化的认知问题,他认为人类生活有三大问题,即人对物、人对人和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同时,人类生活有三种根本态度,即意欲向前要求、意欲调和持中与意欲反身向后要求。近代“西洋文化”以第一种态度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分别以第二、第三种态度解决第二第三个问题,于是人类文化演变为三大系,由于三大问题深浅不等,其出现时期应有先后,“西洋文化”为代表的人类第一期文化尚未完成,而中国人不待走完第一期就直接进入了第二期。中国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于是出现了短缺的一面,即为幼稚、衰老、不落实。不过,按他的说法,印度文化就是意欲反身向后要求,是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中国文化则是人对人意欲调和持中。而发展至西方文化的工业革命则是人对物的问题,体现意欲向前要求,如今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了,而前工业时期,则是印度文化为主导,是解决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体现意欲反身向后要求,这种出世的文化倾向,依然无法规避当前的全球化碰撞的问题。

于是,按梁漱溟的观点,中国文化正当重新可以焕发新生命之时,意欲调和持中,这才是解决文明的冲突,构建和谐的世界的主导思维。这个上个世纪提出的观点,在经历了时间洗礼之后,我们现在看来,还是有着一定的启发性的。

于久达

新闻系2班学号:08080218

第五篇: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路和出路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路和出路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区域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挖掘、对外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2月18日由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对我国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如何做大做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出了诸多思考。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分析指出,当前,就国内来看,思想文化多元、多变,交融、交锋良莠并存,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认同、干部形象、民族和谐等尚有缺憾,歪曲事实、扰乱思想、涣散人心、毒害心灵、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时见于网络媒体。以上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那么对内就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不利于弘扬正气、振奋精神,不利于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不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不利于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最终必然制约中国硬实力的发展。张国祚表示:“从国际方面来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下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也使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准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凝聚力,其核心就在于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程度。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因此,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做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核心。有鉴于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等指出,文化软实力内涵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具体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培育中国文化魅力;要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创造中国文化价值;要倡导共赢、责任、和谐的理念,提高中国文化的贡献度;要发展良好的国际关系,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努力掌握国际话语权。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文化产业严重滞后。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而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说:“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文化产业规模超过了农业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攀升,甚至成为这些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不但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客观上为国家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方式,从而提升了国家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张国祚等对此表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甚至是必由之路。要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大的文化产业的经济利润,扶持生产更多的积极健康向上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产品。

至于具体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建言,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孵化文化产业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要转变观念,大力培育和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要让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商业渠道走出国门,扩大国际文化市场占有率;要研究市场,重视市场调研,摸清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做好市场营销,建立稳定的销售市场,扩大文化产品传播的渠道,加大市场宣传力度;要扩大“走出去”的渠道,充分利用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要鼓励文化产品的输出,逐步缩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使我国从文化产品输入大国转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让我们的文化产品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如何增强文化的现代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当代中国现代文化的崭新形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今,世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感知,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中华民族悠久恢弘的传统文化上,在很多场合,我们习惯于向外人展示的,也多为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郝立新等指出,在当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我们不能仅靠既存的传统,而必须要靠传统的新生,否则,只会引来世人以窥奇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表示,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照单全收,特别是不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地向世界传播。当下,之所以出现在传统文化领域中有很多东西被西方人曲解,原因就在于文化交流中,我们希望传达的内容没有实现一种传统资源的现代性转换,即没有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一种被现代人所接受的文化样式。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呢?专家学者指出,中国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与了解,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和推进基于辉煌传统的新的文化创造,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和推进优秀文化成果与现代传播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确立中国文化的现代形象,在崭新的现实境遇中彰显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文化的实力和魅力。在武汉大学社科院常务副院长沈壮海看来,对待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要注意挖掘继承那些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优秀成分,也要注意弘扬推介那些具有世界性价值的智慧与精神财富。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在人类多元文化大合唱中发出更加强劲的声音,也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华文化也才更有竞争力。

加大对外文化传播力度

在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与传播中,面临着3个争夺:争夺概念的重新定义及故事的全新叙述;争夺全球传播新平台,力争运用全球传播新渠道影响新闻报道框架及走向;争夺国家形象的生产与消费能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表示,从新闻媒体角度来看,中国目前还存在着对外宣传面太宽,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公共外交与外宣人员缺乏,外事、外宣、内宣之间缺乏有机协调,未能很好地利用民间资源,导致许多事件上中国在西方的国际形象比较负面,甚至有“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出现。对此,与会专家学者指出,运用新媒体,特别是运用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的公共外交是目前外交的一种新发展和新趋势,是一个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全新思路。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平台,有利于中国建构与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主张,有助于增进我国与对象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并获得更高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开展对外交流,深化对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对外文化精品战略,扩大文化产品出口,搞好对外宣传,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除了开设孔子学院以外,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国外开展“中国年”活动、电视广播互联网通过多语种传播信息等,这些成绩对逐步建立和完善向世界正面展示中国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的文化宣传战略及其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相比,我国的对外宣传还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如有一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交流活动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实施计划,因此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结果招来外国媒体和人士攻击的情况应引起重视。这些情况反映出我国对外宣传的思想和观念还不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外宣传工作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务必要加快文化繁荣发展的步伐,重视外宣工作,加大外宣力度,真正为提高我国软实力而努力。”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蔡建国表示。

“毋庸讳言,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他们往往承认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而不承认我们的文化创新和价值观,关键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力建设尚处于较低水平。”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认为,“我们现在真正被人们关注的东西中,古董级的东西太多,而让人看到的现代的东西太少,现代的理论解释力和创造力薄弱。虽然我们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我们没有进入国际化,我们自说自话的时候很多,这种反差越来越突出。所以我们需要坐下来,通过调研,真正了解实际情况。”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表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有利于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前提下文化的共同发展。通过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可以达到文化的共同繁荣,这是一种在保持自身文化特征的前提下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贾磊磊说:“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了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并不等于文化强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并不意味着就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有再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别人不了解,就不会对我们的文化给予认同。因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实际上一定是别人对我们文化认同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任务就显得格外紧迫。”

下载《中国文化的出路》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化的出路》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化读本》读书心得

    《中华文化读本》的读后感 说实话,这本书更像一本字典,但很高兴我有机会读到它,由它带我走进我所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深邃,气象氤氲,绵延悠久。”文章开头就......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书报告

    读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1902-1962,河北永清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20世纪30, 40年代战国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于1938年12月所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可......

    《好心态决定好出路》读书心得

    戒骄戒躁,做好小事 ——读《好心态决定好出路》有感 离开精神的象牙塔,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到踏进公司的大门的那一刻起,我才感觉到自己真正的独立了,成为一名职业人。作为一名初......

    中国文化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摘要】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

    中国文化

    红山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在璀璨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如果要选出一个来讲述,那么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发源于我家乡的“红山文化”。......

    中国文化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要治理国家,运用武力是不能使众人信服的,如果文化没有改变,之后会被别人以同样的方式压倒。我们......

    浅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专题课写作 浅谈中国文化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乔瑞瑞 学号 0121122766 中心词:中国文化 发展 特性 进步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