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钢筋手工电弧焊工艺标准 (4
建筑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钢筋手工电弧焊工艺标准(411-1996)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钢筋及埋件手工电弧焊。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钢筋的级别、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证明书及复试报告单。进口钢筋还应有化学复试单,其化学成分应满足焊接要求,并应有可焊性试验。预埋件的锚爪应用Ⅰ、Ⅱ级钢筋。钢筋应无老锈和油污。
2.1.2 钢材:预埋件的钢材不得有裂缝、锈蚀、斑痕、变形,其断面尺寸和机械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2.1.3 焊条:焊条的牌号应符合设计规定。如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表4-14的要求,焊条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钢筋电弧焊使用的焊条牌号 表4-14 项次 钢筋级别 搭接焊、帮条焊 坡口焊 1 Ⅰ级 E4303 E4303 E4303 2 Ⅱ级 E4303 E4303 E5003 3 Ⅲ级 E5003 E5003 E5503 4 Ⅰ、Ⅱ级与钢板焊接 E4303 注:不含25MnSi钢筋。
2.1.3.1 药皮应无裂缝、气孔、凹凸不平等缺陷,并不得有肉眼看得出的偏心度。
2.1.3.2 焊接过程中,电弧应燃烧稳定,药皮熔化均匀,无成块脱落现象。2.1.3.3 焊条必须根据焊条说明书的要求烘干后才能使用。2.1.3.4 焊条必须有出厂合格证。
2.1.4 弧焊机、焊接电缆、电焊钳、面罩、堑子、钢丝刷、锉刀、榔头、钢字码等。
2.2 作业条件:
2.2.1 焊工必须持有考试合格证。
2.2.2 帮条尺寸、坡口角度、钢筋端头间隙、接头位置以及钢筋轴线应符合规定。
2.2.3 电源应符合要求。
2.2.4 作业场地要有安全防护设施、防火和必要的通风措施,防止发生烧伤、触电、中毒及火灾等事故。
2.2.5 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流。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检查设备 → 选择焊接参数 → 试焊作模拟试件 → 送试 → 确定焊接参数 →
施焊 → 质量检验
3.2 检查电源、焊机及工具。焊接地线应与钢筋接触良好,防止因起弧而烧伤钢筋。
3.3 选择焊接参数。根据钢筋级别、直径、接头型式和焊接位置,选择适宜的焊条直径、焊接层数和焊接电流,保证焊缝与钢筋熔合良好。
3.4 试焊、做模拟试件。在每批钢筋正式焊接前,应焊接3个模拟试件做拉力试验,经试验合格后,方可按确定的焊接参数成批生产。3.5 施焊操作:
3.5.1 引弧:带有垫板或帮条的接头,引弧应在钢板或帮条上进行。无钢筋垫板或无帮条的接头,引弧应在形成焊缝的部位,防止烧伤主筋。3.5.2 定位:焊接时应先焊定位点再施焊。
3.5.3 运条:运条时的直线前进、横向摆动和送进焊条三个动作要协调平稳。
3.5.4 收弧:收弧时,应将熔池填满,拉灭电弧时,应将熔池填满,注意不要在工作表面造成电弧擦伤。
3.5.5 多层焊:如钢筋直径较大,需要进行多层施焊时,应分层间断施焊,每焊一层后,应清渣再焊接下一层。应保证焊缝的高度和长度。3.5.6 熔合:焊接过程中应有足够的熔深。主焊缝与定位焊缝应结合良好,避免气孔、夹渣和烧伤缺陷,并防止产生裂缝。
3.5.7平焊:平焊时要注意熔渣和铁水混合不清的现象,防止熔渣流到铁水前面。熔池也应控制成椭圆形,一般采用右焊法,焊条与工作表面成70°。3.5.8 立焊:立焊时,铁水与熔渣易分离。要防止熔池温度过高,铁水下坠形成焊瘤,操作时焊条与垂直面形成60°~80°角。使电弧略向上,吹向熔池中心。焊第一道时,应压住电弧向上运条,同时作较小的横向摆动,其余各层用半圆形横向摆动加挑弧法向上焊接。
3.5.9 横焊;焊条倾斜70°~80°,防止铁水受自重作用坠到厂坡口上。运条到上坡口处不作运弧停顿,迅速带到下坡口根部作微小横拉稳弧动作,依次均速进行焊接。
3.5.10 仰焊:仰焊时宜用小电流短弧焊接,溶地宜薄,里应确保与母材熔合良好。第一层焊缝用短电弧作前后推拉动作,焊条与焊接方向成8°~90°角。其余各层焊条横摆,并在坡口侧略停顿稳弧,保证两侧熔合。3.5.11 钢筋帮条焊:
3.5.11.1 钢筋帮条焊适用于Ⅰ、Ⅱ、Ⅲ级钢筋。钢筋帮条焊宜采用双面焊,见图4-27(a),不能进行双面焊时,也可采用单面焊,见图4-27(b)。图4-27 钢筋帮焊接头
帮条宜采用与主筋同级别、同直径的钢筋制作,其帮条长度l见表4-15。如帮条级别与主筋相同时,帮条的直径可以比主筋直径小一个规格。如帮条直径与主筋相同时,帮条钢筋可比主筋低一个级别。
3.5.11.2 钢筋帮条接头的焊缝厚度h应不小于0.3d,焊缝宽度b不小于0.7d,见图4-28。
钢筋帮条长度 表4-15 项 次 钢筋级别 焊缝型式 帮条长度l 单面焊 双面焊 ≥8d ≥4d 单面焊 双面焊 ≥10d ≥5d
注:d为主筋直径。
图4-28 焊缝尺寸示意图 a椇阜炜矶龋籬椇阜旌穸? 图4-29 3.5.11.3 钢筋帮条焊时,钢筋的装配和焊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两主筋端头之间,应留2~5mm的间隙。
b.帮条与主筋之间用四点定位固定,定位焊缝应离帮条端部20mm以上。c.焊接时,引弧应在帮条的一端开始,收弧应在帮条钢筋端头上,弧坑应填满。第一层焊缝应有足够的熔深,主焊缝与定位焊缝,特别是在定位焊缝的始端与终端,应熔合良好。3.5.12 钢筋搭接焊:
3.5.12.1 钢筋搭接焊:适用于Ⅰ、Ⅱ、Ⅲ级钢筋。焊接时,宜采用双面焊,见图4-29(a)。木能进行双面焊时,也可采用单面焊,见图4-29(b)。搭接长度l应与帮条长度相同,见表4-15。
3.5.12.2 搭接接头的焊缝厚度h应不小于0.3d,焊缝宽度b不小于0.7d。3.5.12.3 搭接焊时,钢筋的装配和焊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a.搭接焊时,钢筋应预弯,以保证两钢筋的轴线在一轴线上。
在现场预制构件安装条件下,节点处钢筋进行搭接焊时,如钢筋预弯确有困难,可适当预弯。
b.搭接焊时,用两点固定,定位焊缝应离搭接端部20mm以上。
c.焊接时,引弧应在搭接钢筋的一端开始,收弧应在搭接钢筋端头上,弧坑应填满。第一层焊缝应有足够的熔深,主焊缝与定位焊缝,特别是在定位焊缝的始端与终端,应熔合良好。
3.5.13 预埋件T形接头电弧焊:预埋件T形接头电弧焊的接头形式分贴角焊和穿孔塞焊两种,见图4-30。
图4-30 预埋件T形接头(a)贴角焊;(b)穿孔塞
焊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3.5.13.1 钢板厚度δ不小于0.6d,并不宜小于6mm。
3.5.13.2 钢筋应采用Ⅰ、Ⅱ级。受力锚固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构造锚固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锚固钢筋直径在6~25mm以内,可采用贴角焊;锚固钢筋直径为20~32mm时,宜采用穿孔塞焊。
3.5.13.3 采用Ⅰ级钢筋时,贴角焊缝焊脚K不小于0.5d;采用Ⅱ级钢筋时,焊缝焊脚k不小于0.6d。
3.5.13.4 焊接电流不宜过大,严禁烧伤钢筋。
3.5.14 钢筋与钢板搭接焊:钢筋与钢板搭接焊时,接头形式见图4-31。Ⅰ级钢筋的搭接长度l不小于5d。焊缝宽度b不小于0.5d,焊缝厚度h不小于0.35d。
图4-31 钢筋与钢板搭接头
3.5.15 在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安装中,钢筋焊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3.5.15.1 两钢筋轴线偏移较大时,宜采用冷弯矫正,但不得用锤敲击。如冷弯矫正有困难,可采用氧乙炔焰加热后矫正,加热温度不得超过850℃,避免烧伤钢筋。
3.5.15.2 焊接时,应选择合理的焊接顺序,对于柱间节点,可对称焊接,以减少结构的变形。
3.5.16 钢筋低温焊接:
3.5.6.1 在环境温度低于-5℃的条件下进行焊接时,为钢筋低温焊接。低温焊接时,除遵守常温焊接的有关规定外,应调整焊接工艺参数,使焊缝和热影响区缓慢冷却。风力超过4级时,应有档风措施。焊后未冷却的接头应避免碰到冰雪。
3.5.16.2 钢筋低温电弧焊时,焊接工艺应符合下列要求:
a.进行帮条平焊或搭接平焊时,第一层焊缝,先从中间引弧,再向两端运弧;立焊时,先从中间向上方运弧,再从下端向中间运弧,以使接头端部的钢筋达到一定的预热效果。在以后各层焊缝的焊接时,采取分层控温施焊。层间温度控制在150~350℃之间,以起到缓冷的作用。
b.Ⅱ、Ⅲ级钢筋电弧焊接头进行多层施焊时,采用“回火焊道施焊法”,即最后回火焊道的长度比前层焊道在两端各缩短4~6mm,见图4-32,以消除或减少前层焊道及过热区的淬硬组织,改善接头的性能。
图4-32 钢筋低温焊接回火焊道示意图
(a)帮条焊;(b)搭接焊;(c)坡口焊 c.焊接电流略微增大,焊接速度适当减慢。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钢筋的品种和质量,焊条的牌号、性能及接头中使用的钢板和型钢,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注:进口钢筋需先经过化学成分检验和焊接试验,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焊接。检验方法:检查出厂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
4.1.2 钢筋的规格、焊接接头的位置,同一截面内接头的百分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或尺量检查。
4.1.3 弧焊接头的强度检验必须合格。
从成品中每批切取5个接头进行抗拉试验。对于装配式结构节点的钢筋焊接接头,可按生产条件制作模拟试件。
在工厂焊接条件下,以300个同类型接头(同钢筋级别、同接头型式)为一批。
在现场安装条件下,每一至二楼层中以300个同类型接头(同钢筋级别、同接头型式、同焊接位置)作为一批,不足300个时,仍作为一批。
检验方法:检查焊接试件试验报告单。
4.2 基本项目:操作者应在接头清渣后逐个检查焊件的外观质量,其检查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4.2.1 焊接表面平整,不得有较大的凹陷、焊瘤。4.2.2 接头处不得有裂纹。
4.2.3 咬边深度、气孔、夹渣的数量和大小,以及接头尺寸偏差,不得超过表4-16所规定的数值。
钢筋电弧接头尺寸偏差及缺陷允许值(mm)表4-16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1 帮条沿接头中心线的纵向偏移 0.5d 尺量
接头弯折 预埋件T形接头钢筋间距 4° 不大于10 3 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 0.1d 且不大于3 尺量 +0.05d 0 0.1d 0 尺量 6 焊缝长度-0.5d 7 横向咬边深度 0.5 目测
焊缝气孔及夹渣的数量和大小在长2d 的焊 缝表面上预埋件T形接头气孔 2个、6mm23个,直径不大于1.5 注:1.d为钢筋直径。
2.负温下,咬边深度不大于0.2mm。
外观检查不合格的接头,经修整或补强后可提交二次验收。
检验方法:目测或量测。
成品保护
注意对已绑扎好的钢筋骨架的保护,不乱踩乱拆,不粘油污,在施工中拆乱的骨架要认真修复,保证钢筋骨架中各种钢筋位置正确。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检查帮条尺寸、坡口角度、钢筋端头间隙、钢筋轴线偏移,以及钢材表面质量情况,不符合要求时不得焊接。
6.2 搭接线应与钢筋接触良好,不得随意乱搭,防止打弧。
6.3 带有钢板或帮条的接头,引弧应在钢板或帮条上进行。无钢板或无帮条的接头,引弧应在形成焊缝部位,不得随意引弧,防止烧伤主筋。
6.4 根据钢筋级别、直径、接头型式和焊接位置,选择适宜的焊条直径和焊接电流,保证焊缝与钢筋熔合良好。
6.5 焊接过程中及时清渣,焊缝表面光滑平整,焊缝美观,加强焊缝应平缓过渡,弧坑应填满。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7.2 钢筋机械性能试验报告。
7.3 进口钢筋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和可焊性试验报告。国产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焊接性能不良和机械性能显著不正常的,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
7.4 钢筋接头拉伸试验报告。
7.5 预埋件钢筋T形接头拉伸试验报告。7.6 焊条出厂合格证。
第二篇:手工电弧焊施工工艺标准
手工电弧焊施工工艺标准
1.0
总则
1.0.1为提高公司钢结构制作和焊接质量,提高工人手工药皮焊条焊接技术,提高钢结构制作水平。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建筑钢结构药皮焊条手工焊。1.0.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81—2002(2)《建筑钢结构施工手册》
2.0.1术语 坡口:
完全焊透: 部分焊透: 衬垫:
对接与角接组合焊: 3.0.2符号
采用国家规定符号
MC——手工电弧焊完全焊透焊接 MP——手工电弧焊部分焊透焊接 B——对接接头形式 U——U形坡口 T——T形接头 C——角接接头
2.0术语、符号
焊接位置代号:
坡口部分尺寸代号:
F——平焊
t——接缝部位的板厚
H——横焊
b——坡口根部间隙或部件间隙
V——立焊.H——坡口深度
O——仰焊
P——坡口钝边 a——坡口角度
3.0基本规定
3.0.1施工图中应标明的技术要求
1、应明确规定构件使用钢材和焊接材料的类型和焊缝质量等级,有特殊要求时,应标明无损探伤的类别和抽查百分比。
2、应标明钢材和焊接材料的品种、性能及相应的国家现行标准,并应对焊接方法、焊缝坡口形式和尺寸、焊后热处理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标注工厂制作或工地安装焊缝符号。3.0.2钢结构工程焊接制作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符合规定资格的焊接技术责任人员、焊接质检人员、无损探伤人员、焊工焊接预热和后热处理人员;
2、具备与所承担工程的焊接技术难易程度相适应的焊接方法、焊接设备、检验和实验设备;
3、属计量器具的仪表、仪器应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
4、应具有所承担工程结构类型相适应的钢结构焊接规程和焊接工艺评定文件等技术软件;
5、应具有特殊结构或新钢种、特厚材料及焊接新工艺的实验室和相应的实验人员;
3.0.3建筑钢结构焊接有关人员的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接技术责任人员应接受过专门的焊接技术培训,取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有一年以上焊接生产或施工实践经验;
2、焊接质检人员应经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有一定的焊接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并且有质检人员上岗资质证;
3、无损探伤人员必须由国家授权的专业资格,其相应等级证书应在有效期内,并应按考核合格项目及权限从事焊缝无损检测工作;
4、焊工应考试合格并取得资格证书,其施焊范围不得超越资格证书的规定;
5、焊接预热、后热的处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3.0.4建筑钢结构焊接有关人员职责:
1、焊接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工艺方案及技术措施和焊接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焊接技术问题;
2、焊接质检人员负责对焊接作业进行全过程的检查和控制,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确定焊缝检测部位,填报签发检测报告;
3、无损探伤人员应按设计文件或相应规范规定的探伤方法及标准对受检部位进行探伤,填报签发检测报告;
4、焊工应按焊接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规定的工艺方法、参数和技术措施进行焊接,当遇到焊接准备条件、环境条件及焊接技术措施不符合焊接作业指导书要求时,应要求焊接技术责任人采取相应整改措施,必要时拒绝施焊;
5、焊接预热、后热处理人员应按焊接作业指导书及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4.0准备
4.0.1技术准备
在构件制作前,工厂应按施工图纸的要求以及《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的试验。生产过程应严格按工艺评定的有关参数和要求进行,通过跟踪检测如发现按照工艺评定规范生产质量不稳定,应重做工艺评定以达到质量稳定。4.0.2材料准备
建筑钢结构焊接材料的选定应符合下述规定:
1、焊接材料的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具有焊接材料厂出具的质量证明书或检验报告,其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其他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当采用其他材料替代设计选材时应征得设计部门同意。
2、大型、重型及特殊钢结构的主要焊缝采用的焊接填充材料应按生产批号进行复验。复验应由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质量监督检查机构进行。
3、钢结构工程的新材料必须经过新产品鉴定。钢材应由生产厂提供焊接性能资料、指导性焊接工艺、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参数、相应的钢材焊接接头性能数据等资料;焊接材料应由生产厂提供储存及焊前烘焙参数规定,熔敷金属成分、性能鉴定资料及指导性施焊参数,经专家论证、评审和焊接工艺评定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中采用。
4、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炭素钢焊条》GB/T5017、《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
5、除第四条规定外,焊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条、焊丝、焊剂和熔嘴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由专人保管;
(2)焊条、熔嘴、焊剂和药芯焊丝在使用前,必须按产品说明书及有关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烘干;
(3)低氢型焊条烘干温度应为350-380°C,保温时间应为1.5-2小时,烘干后应缓冷放置于110-120°C的保温箱中存放待用;使用时应置于保温桶中;烘干后的低氢型焊条在大气中放置时间超过4小时应重新烘干;焊条重复烘干次数不超过2次;受潮的焊条不应使用。
(4)焊条、焊剂烘干装置及保温装置的加热、测温、控温性能应符合使用要求。
6、焊件坡口形式选择
要考虑在施焊和坡口加工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小焊接变形,节省焊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一般根据板厚选择应符合《气焊、手工电弧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GB985---88中的坡口形式。
7、作业条件准备
(1)焊接作业区风速当手工电弧焊超过8mm/s应设防风棚或其他放风措施。制作车间内作业区有穿堂风或鼓风机,也应按规定设置挡风装置;
(2)焊接作业区的相对湿度不得大于90%;
(3)当焊件表面潮湿或有冰雪覆盖时,应采取加热去湿除潮措施;
(4)焊接作业区温度低于0度时,应将构件焊接区各方向大于或等于两倍板厚度且不小于100mm范围内的母材加热到20度以上方可施焊,且在焊接过程中应不低于这一温度。实际加热温度应根据构件实际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其加热温度应高于常温下的焊接预热温度,并且技术人员制定出作业方案经认可后方可实施,同时对构件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
5.0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
5.0.1待焊区表面处理要求
1、应用钢丝刷,砂轮等工具彻底清除待焊处表面的氧化皮、锈和油污;
2、焊接坡口边缘上的夹层缺陷长度超过25mm时,应采用无损探伤检测其深度,如深度不大于6mm,应用机械方法清除;若深度大于6mm时,应用机械方法清除后焊接填满;若缺陷深度大于25mm时,应采用超声波探伤测定其尺寸,当单个缺陷面积大于或聚集缺陷的总面积不超过被切割钢材总面积的4%时为合格,否则该板不宜使用;
3、钢材内部缺陷,其尺寸你不超过第二款的规定且离母材坡口边缘表面距离大于或等于25mm时不需要修理;如该距离小于25mm则应进行修补,其修补方法应符合返修规定;
4、焊接坡口可采用火焰切割或机械加工,火焰切割时,切面上不得有裂纹,且不宜有大于1.0mm的缺棱,当缺棱大于1-3mm时,应修磨平整,当缺棱超过3mm时,则应用直径不超过3.2mm的低氢焊条补焊,并修磨平整;用机械加工时,加工表面不应有台阶;
5、焊接接头组装精度应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应修磨合格后方可施焊,药皮焊条手工电弧焊连接组装允许偏差值见下表;搭接与T型角接接头间隙允许公差为1mm;
6、坡口间隙超过公差规定时,可在坡口单侧或两侧堆焊修磨
7、搭接及角接接头间隙超出允许值时,在施焊时应比设计要求增加焊角尺寸,但若超过5mm时,应事先在板端堆焊或在间隙内堆焊填补并修磨平整后施焊。禁止在过大的间隙中堵塞焊条头、铁块等异物仅在表面覆盖焊缝的做法。5.0.2定位焊的施工要求
1、定位焊必须由持焊工合格证焊工施焊;
2、使用的焊材应与正式施焊用的材料相当;
3、定位焊缝厚度不宜超过设计焊缝厚度的2/3,定位焊的长度应大于40mm,间距宜为500-600mm,并应填满弧坑。
4、定位焊预热温度应高于正式施焊预热温度;
5、如发现定位焊缝上有气孔或裂纹,必须清除干净后重焊; 5.0.3引弧板和引出板的规定
1、T型或十字型接头、角接接头和对接接头主焊缝两端必须配置引弧板和引出板,引弧板和引出板材质和坡口形式应与被焊件相同,禁止随意用其他铁块充当引弧引出板;
2、药皮焊条手工电弧焊引出长度应大于25mm,其引弧板和引出板长度应大于30mm,宽度大于50mm厚度不小于6mm.。其长度宜为构件板厚的1.5倍;
3、焊接完成后,应用气割切除引弧板和引出板并修磨平整,不得用锤击落。5.0.4操作工艺相关规定
1、焊接参数选择
(1)焊条直径的选择
焊条直径主要根据焊件厚度选择,多层焊的第一层焊及非水平
第三篇:钢筋加工施工工艺标准
钢筋加工施工工艺标准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筋加工施工工艺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检验方法。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版本的最终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术语和定义
GB50300和GB50204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施工准备
4.1
原材料
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对钢筋的质量的规定,进场时按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
4.2
钢筋加工机械
钢筋调直机、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钢筋除锈机、钢筋冷拉机、钢筋冷拨机、钢筋冷挤压连接机、钢筋对焊机等。
4.3
作业条件
(1)钢筋进场并按批号进行检验,各项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要求;
(2)加工机械检查完好;
(3)按现场平面图设置钢筋加工场,并按要求搭设防护棚;
(4)接入加工场的电源线路符合规定,供电量满足加工机械施工要求;
(5)做好钢筋加工工人安全技术交底。
5、施工工艺
5.1
钢筋的冷拉和冷拔
5.1.1
钢筋的冷拉可采用控制应力和控制冷拉率的方法
5.1.1.1
当采用控制应力的方法冷拉钢筋时,其冷拉控制应力下的最大冷拉率,应符合表1的规定,当冷拉率超过表1的规定时,应进行力学性能检验。
表1
冷拉控制应力及最大冷拉率
钢筋级别
钢筋直径(mm)
冷拉控制应力(N/mm2)
最大冷拉率(%)
I
级
≤12
280
10.0
II级
≤25
450
5.5
28-40
430
III级
8-40
500
5.0
IV级
10-28
700
4.0
5.1.1.2
当采用控制冷拉率的方法冷拉钢筋时,由试验确定冷拉率。测定冷拉率时钢筋的冷拉应力,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测定冷拉率时钢筋的冷拉应力(N/mm2)
钢筋级别
钢筋直径(mm)
冷拉应力
I
级
≤12
310
II级
≤25
480
28-40
460
III级
8-40
530
IV级
10-28
730
注:当钢筋平均冷拉率低于1%时,仍应按1%进行冷拉。
5.1.1.3
冷拉钢筋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3的规定,冷弯后不得有裂纹、起层现象。
表3
冷拉钢筋的力学性能
钢筋
级别
钢筋直径
(mm)
屈服强度
(N/mm2)
抗拉强度
(N/
mm2)
伸长率
δ10(%)
冷
弯
不
小
于
弯曲角度
弯曲直径
I
级
≤12
280
370
180°
3d
II级
≤25
450
510
90°
3d
28-40
430
490
90°
4d
III级
8-40
500
570
90°
5d
IV级
10-28
700
835
90°
5d
.1
.2
钢筋的冷拉速度不宜过快,等拉到规定的控制应力(或冷拉率)后,须稍停,然后再放松。
5.1.3
冷拔低碳钢丝分为甲、乙两级。甲级钢丝适用于作预应力筋;乙级钢丝适用于作焊接网、焊接骨架、箍筋和构造钢筋。
甲级冷拔低碳钢丝应采用符合I
级热轧钢筋标准的圆盘条拔制。冷拔低碳钢丝的力学性能不得小于表4
规定
表4
冷拔低碳钢丝的力学性能
钢筋级别
直径(mm)
抗拉强度(N/
mm2)
伸长率
δ100(%)
180°反复弯曲(次数)
I组
II组
甲级
650
600
3.0
700
650
2.5
乙级
3-5
550
2.0
注:预应力冷拔低碳钢丝经机械调直后,抗拉强度标准值应降低50
N/mm2。
5.2
钢筋的加工
5.2.1
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的表面应洁净、无损坏,油渍、漆污和铁锈等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的钢筋不得使用。
5.2.2
钢筋的除锈可采用机械除锈和手工除锈两种方法
(1)机械除锈可采用钢筋除锈机或钢筋冷拉、调直过程除锈。
(2)手工除锈可采用钢丝刷、砂盘、喷砂和酸洗除锈。
在除锈过程中发现钢筋表面的氧化层脱落现象严重并已损伤钢筋截面,或在除锈后钢筋表面有严重的麻坑、斑点削弱钢筋截面时,不宜使用或经试验降级使用。
5.2.3
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调直钢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I
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
%
;II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2)冷拔低碳钢丝在调直机上调直后,其表面不得有明显擦伤,抗拉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
(3)对于盘条钢筋在使用前应调直,调直可采用调直机和卷扬机冷拉调直钢筋两种方法。
①当采用钢筋调直机时,要根据钢筋的直径选用调直模和传送压辊,要正确掌握调直模的偏移量和压辊的压紧程度。
调直模的偏移量根据其磨耗程度及钢筋品种通过试验确定;调直筒两端的调直模一定要在调直前后导孔的轴心线上。
压辊的槽宽一般在钢筋穿入压辊之后,在上下压辊间宜有3mm之内的空隙。
②当采用冷拉方法调直盘圆钢筋时,可采用控制冷拉率方法,HPB235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
钢筋伸长值△按下式计算:
△=
r·L
(5.3.2)
式中:r——钢筋的冷拉率(%)
L——钢筋冷拉前的长度(mm)
冷拉后钢筋的实际伸长值应扣除弹性回缩值,一般为0.2%~0.5%。冷拉多根连接的钢筋,冷拉率可按总长计,但冷拉后每根钢筋的冷拉率应符合要求。
钢筋应先拉直,然后量其长度再行冷拉。
钢筋冷拉速度不宜过快,一般直径6~12mm盘圆钢筋控制在6~8m/min,待拉到规定的冷拉率后,须稍停2~3min,然后再放松,以免弹性回缩值过大。
在负温下冷拉调直时,环境温度不应低于-20℃。
5.2.4
钢筋的弯钩或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1)I级钢筋末端需要作180°弯钩,其圆弧弯曲直径D
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的2.5
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3
倍;用于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时,其弯曲直径D
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的3.5倍。
(2)
II、III级钢筋末端需作90°或135°弯折时,II级钢筋的弯曲直径D
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4
倍;III
级钢筋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5
倍,平直部分长度应按设计要求确定。
(3)
弯起钢筋中间部位弯折处的弯曲直径D,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的5
倍。
5.2.5
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用I
级钢筋或冷拔低碳钢丝制作的箍筋,其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
倍;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
倍,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的10
倍。
5.2.6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mm)
项
目
允许偏差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
±10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20
5.3
工艺流程
钢筋配料→(除锈)下料→弯曲成型→挂牌存放
质量验收
6.1
一般规定
6.1.1
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格需作变更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
6.1.2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
(l)纵向受力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2)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积百分率等。
(3)箍筋、横向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等。
(4)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6.2
主控项目
6.2.1
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HPB235
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2)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弯钩时,HRB335
级、HRB400
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
件。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6.2.2
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赃款我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标准第6
.2
.1
条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2)箍筋弯钩的弯拆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
(3)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
件。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6.3
一般项目
6.3.1
钢筋调直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冷拉方法。当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HPB235
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HRB335
级、HRB400
级和RRB400
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
件。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6.3.2
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应符合表7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
件。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表7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
项
目
允
许
偏
差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
±10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20
箍筋内净尺寸
±5
6.4
检查记录
检查记录见附录A的规定。
安全措施
7.1
钢筋加工机械的操作人员,应经机械操作技能培训,掌握机械性能和操作规程后,才能上岗。
7.2
钢筋加工机械的电气设备,应有良好的绝缘并接地,每台机械必须实行“一机一闸”制,并设漏电保护开关,开关箱应设在机械设备附近。
7.3
机械转动的外露部分必须设有安全防护罩,停止工作时应断开电源。室外作业应设置机棚。钢筋加工机械使用前,应先空转试车正常后,方能开始使用。
7.4
加工机械的安装应坚实稳固,保持水平位置。固定式机械应有可靠的基础,移动式机械作业时应楔紧行走轮。
7.5
冷拉场地应在两端地锚外侧设置警戒区,并应安装防护栏及警告标志。操作人员在作业时必须离开钢筋2m以外。
7.6
使用钢筋弯曲机时,操作人员应站在钢筋活动端的反方向,弯曲长度小于400mm的短钢筋时,注意防止钢筋弹出伤人。
7.7
钢筋加工作业后,应清理场地,切断电源,锁好开关箱,并做好机械润滑工作。
7.8
在现场施工的照明电线不准直接挂在钢筋上。夜间施工的照明设施,应加装防护罩,严禁采用裸导线线。
附录A
钢筋加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Ⅰ)
GB50204-2002
010602□□
020102□□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分部(子分部)工程名称
验收部位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
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
主控项目
力学性能检验
第5.2.1
抗震用钢筋强度实测值
第5.2.2
化学成份等专项检验
第5.2.3
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
第5.3.1
箍筋的弯钩形式
第5.3.2
一般项目
外观质量
第5.2.4
钢筋调直
第5.3.3
钢筋的加工形状和尺寸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
±10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20
箍筋内净尺寸
±5
施工单位
检查评定结果
专业工长(施工员)
施工班组长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
监理(建设)单位
验收结论
专业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年**月**日
附录A(Ⅰ)说明
主控项目:
1、按现行国家标准GB1499
等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检查产品合格证和复验报告。
2、有抗震要求的框架结构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当设计无要求时,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小于1.25;
(2)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的比值不大于1.3;检查钢筋复试报告。
3、当钢筋发生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检查化学成份等专项检验报告。
4、受力钢筋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1)HPB235
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钩弧内径不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后平直部分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2)135°弯钩,HRB33
级、400
级钢筋的弯钩内直径不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后平直长度符合设计要求。
(3)不大于90
°的弯折时,弯弧内径不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尺量检查。
5、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末端均应弯钩,形式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弯弧内直径应满足4项的要求,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2)弯折角度:一般结构不小于90°,有抗震要求结构应为135°;
(3)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一般结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一般项目:
1、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观察检查。
2、钢筋调直采用冷拉法时,HPB235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大于4%;
HRB335、400
级,RRB400
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大于1%。观察及尺量检查。
3、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偏差率应符合下表要求。尺量检查。
项
目
允许偏差(mm)
受力钢筋顺长方向全长的净尺寸
士10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士20
箍筋内净尺寸
士5
第四篇:独立柱基础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00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和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GJ53-92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88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及民用建筑独立柱基础项目。
2.1、作业条件
2.1.1、办完验槽记录及地基验槽隐检手续。
2.1.2、办完基槽验线预检手续。
2.1.3、有砼配合比通知单、准备好试验用工器具。
2.1.4、做完技术交底。
2.2、材质要求
2.2.1、水泥: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质量符合现行水泥标准。工期紧时可做水泥快测。必要时要求厂家提供水泥含碱量的报告。
2.2.2、砂、石子:根据结构尺寸、钢筋密度、砼施工工艺、砼强度等级的要求确定石子粒径、砂子细度。砂、石质量符合现行标准。必要时做骨料碱活性试验。
2.2.3、水: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2.2.4、外加剂: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确定是否采用外加剂。外加剂必须经试验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上使用。
2.2.5、掺合料: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确定是否采用掺合料。质量符合现行标准。
2.2.6、钢筋:钢筋的级别、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质量符合现行标准要求。表面无老锈 和油污。必要时做化学分析。
2.2.7、脱模剂:水质隔模剂。
2.3、工器具
备有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铁锹、振捣棒、刮杆、木抹子、胶皮手套、串桶或溜槽、钢筋加工机械、木制井字架等。
工艺流程
清理——砼垫层——钢筋绑扎——相关专业施工——清理——支模板——清理——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找平——混凝土养护——模板拆除。
3.1、清理及垫层浇灌
地基验槽完成后,清除表层浮土及扰动土,不留积水,立即进行垫层砼施工,垫层砼必须振捣密实,表面平整,严禁晾晒基土。
3.2、钢筋绑扎
垫层浇灌完成后,砼达到1.2Mpa后,表面弹线进行钢筋绑扎,钢筋绑扎不允许漏扣,柱插筋弯钩部分必须与底板筋成450绑扎,连接点处必须全部绑扎,距底板5cm处绑扎第一个箍筋,距基础顶5cm处绑扎最后一道箍筋,做为标高控制筋及定位筋,柱插筋最上部再绑扎一道定位筋,上下箍筋及定位箍筋绑扎完成后将柱插筋调整到位并用井字木架临时固定,然后绑扎剩余箍筋,保证柱插筋不变形走样,两道定位筋在基础砼浇完后,必须进行更换。
独立柱基钢筋绑扎示意
钢筋绑扎好后底面及侧面搁置保护层塑料垫块,厚度为设计保护层厚度,垫块间距不得大于1000mm(视设计钢筋直径确定),以防出现露筋的质量通病。
注意对钢筋的成品保护,不得任意碰撞钢筋,造成钢筋移位。
3.3、模板
钢筋绑扎及相关专业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模板安装,模板采用小钢模或木模,利用架子管或木方加固。锥形基础坡度〉300时,采用斜模板支护,利用螺栓与底板钢筋拉紧,防止上浮,模
板上部设透气及振捣孔,坡度≤300时,利用钢丝网(间距30cm)防止混凝土下坠,上口设井子木控制钢筋位置。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帮的模板上搭设脚手架,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3.4、清理
清除模板内的木屑、泥土等杂物,木模浇水湿润,堵严板缝及孔洞。
3.5混凝土现场搅拌
3.5.1、每次浇筑砼前1.5h左右,由土建工长或砼工长填写“砼浇筑申请书”,一式3份,施工技术负责人签字后,土建工长留一份,交试验员一份,资料员一份归档。
3.5.2、试验员依据砼浇筑申请书填写有关资料。做砂石含水率。调整砼配合比中的材料用量,换算每盘的材料用量,写配合比板,经施工技术负责人校核后,挂在搅拌机旁醒目处。定磅秤或电子秤及水继电器。
3.5.3、材料用量、投放:水、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的计量误差为±2%,砂石料的计量误差为土3%。
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外加剂粉剂——掺合料——砂子——水——外加剂液剂。
3.5.4、搅拌时间:
强制式搅拌机:不掺外加剂时,不少于90秒,掺外加剂时,不少于120秒。
自落式搅拌机: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间的基础上增加30秒。
3.5.5、当一个配合比第一次使用时,应由施工技术负责人主持,做砼开盘鉴定。如果砼和易性不好,可以在维持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砂率、水及水泥量,至和易性良好为止。
3.6、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应分层连续进行,间歇时间不超过砼初凝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为保证钢筋位置正确,先浇一层5~1Ocm厚砼固定钢筋。台阶型基础每一台阶高度整体浇捣,每浇完一台阶停顿0.5小时待其下沉,再浇上一层。分层下料,每层厚度为振动棒的有效振动长度。防止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吊帮的根部砂浆涌出等原因造成蜂窝、麻面或孔洞。
3.7、混凝土振捣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插人的间距不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上层振捣棒插入下层3~5cm。
尽量避免碰撞预埋件、预埋螺栓,防止预埋件移位。
3.8、混凝土找平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比较大的混凝土,使用平板振捣器振一遍,然后用杆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平。收面前必须校核混凝土表面标高,不符合要求处立即整改。
3.9、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螺栓、预留孔洞和管有无走动情况,一
经发现有变形、走动或位移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后再继续浇筑。
3.10、混凝土养护
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应在12h左右覆盖和浇水。一般常温养护不得少于7昼夜,特种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昼夜。养护设专人检查落实,防止由于养护不及时,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
3.11、模板拆除
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拆模前设专人检查混凝土强度,拆除时采用撬棍从一侧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士棱角破坏。
5.1、钢筋绑扎
1)顶板的弯起钢筋、负弯矩钢筋绑好后,应做保护,不准在上面踩踏行走。浇筑混凝土时派钢筋工专门负责修理,保证负弯矩筋位置的正确性。
2)绑扎钢筋时禁止碰动预埋件及洞口模板。
3)钢模板内面涂隔离剂时不要污染钢筋。
4)安装电线管、暖卫管线或其他设施时,不得任意切断和移动钢筋。
5.2、模板安装
1)预组拼的模板要有存放场地,场地要平整夯实。模板平放时,要有木方垫架。立放时,要搭设分类模板架,模板触地处要垫木方,以此保证模板不扭曲不变形。不可乱堆乱放或在组拼的模板上堆放分散模板和配件。
2)工作面已安装完毕的墙模板,不准在吊运其它模板时碰撞,不准在预拼装模板就位前作为临时倚靠,以防止模板变形或产生垂直偏差。工作面已安装完毕的平面模板,不可做临时堆料和作业平台,以保证支架的稳定,防止平面模板标高和平整产生偏差。
3)拆除模板时,不得用大锤、撬棍硬砸猛撬,以免混凝土的外形和内部受到损伤。
5.3、混凝土浇筑
1)要保证钢筋和垫块的位置正确,不得踩楼梯、楼板的弯起钢筋,不碰动预埋件和插筋。在楼板上搭设浇筑混凝土使用的浇筑人行道,保证楼板钢筋的负弯矩钢筋的位置。
2)不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在梁或楼梯踏步模板吊帮上踩,应搭设跳板,保护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3)在浇筑混凝土时,要对已经完成的成品进行保护。对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流下的水泥浆要专人及时的清理干净,洒落的混凝土也要随时清理干净。
4)所有甩出钢筋,在进行砼施工时,必须用塑料套管或塑料布加以保护,防止砼污染钢
5)对阳角等易碰坏的地方,应当有防护措施,有专人负责保护。
6.1、钢筋绑扎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浇筑混凝土前检查钢筋位置是否正确,振捣混凝土时防止碰动钢筋,浇完混凝土后立即修整甩筋的位置,防止柱筋、墙筋位移。
2)箍筋末端应弯成1350,平直部分长度为1Od。
3)在钢筋配料加工时要注意,端头有对焊接头时,要避开搭接范围,防止绑扎接头内混入对焊接头。
6.2、混凝土浇筑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蜂窝:原因是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有缝隙使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而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子过大,墙根部模板有缝隙,以致混凝土中的砂浆从下部涌出而造成。
2)露筋:原因是钢筋垫块位移、间距过大、漏放、钢筋紧贴模板造成露筋,或板底部振捣不实,也可能出现露筋。
3)麻面:拆模过早或模板表面漏刷隔离剂或模板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易粘附在模板上
造成麻面脱皮,或因砼气泡多,振捣不足。
4)孔洞:原因是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或因石子偏大,未经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5)缝隙与夹渣层:施工缝处杂物清理不净或未浇底浆等原因,易造成缝隙、夹渣层。
7.17.27.37.47.57.67.77.87.9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钢筋的出厂证明或合格证以及钢筋试验报告。
混凝土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钢筋隐蔽验收纪录。
模板验收纪录。
混凝土施工记录。
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混凝土独立基础隐蔽验收纪录。
商品混凝土的出厂合格证。
8.1进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六大纪律。
8.2搬运钢筋要注意附近有无障碍物、架空电线和其他临时电气设备,防止钢筋在回转时碰撞电线或发生触电事故。
8.3起吊钢筋骨架,下方禁止站人,必须待骨架降到距模板1米以下才准靠近,就位支撑好方可摘钩。
8.4切割机使用前,须检查机械运转是否正常,有否二级漏电保护;切割机后方不准堆放易燃物品。
8.5车道板单车行走不小于1.4m宽,双车来回不小于2.8m宽,在运料时,前后应保持一定车距,不准奔跑、抢道或超车。到终点卸料时,双手应扶牢车柄倒料,严禁双手脱把,防止翻车伤人。
8.6用塔吊、料斗浇捣混凝土,在塔吊放下料斗时,操作人员应主动避让,应随时注意料斗碰头,并应站立稳当,防止料斗碰人坠落。
8.7使用振动机前应检查电源电压,必须经过二级漏电保护,电源线不得有接头,观察机械运转是否正常。振动机移动时,不能硬拉电线,更不能在钢筋和其它锐利物上拖拉,防止割破拉 断电线而造成触电伤亡事故。
9.1钢筋头及其它下脚料应及时清理,成品堆放要整齐。9.2严禁用废机油做模板隔离剂、刷隔离剂时避免污染环境。
9.3优先使用商品混凝土,避免环境污染。
第五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01-2003)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02-2003)2-1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03-2003)3-1 电梯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04-2003)4-1 钢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05-2003)5-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06-2003)6-1 屋面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07-2003)7-1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08-2003)8-1 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09-2003)9-1
给排水与采暖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10-2003)10-1 通风空调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11-2003)11-1 建筑砌体工程施工工艺标准(ZJQ 00-SG-012-200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