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生与社会建设方面的几个重点专题情况

时间:2019-05-14 05:4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民生与社会建设方面的几个重点专题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民生与社会建设方面的几个重点专题情况》。

第一篇:新疆民生与社会建设方面的几个重点专题情况

民生与社会建设研究的专题情况

中央党校“民生与社会建设”专题,重点研究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城乡社会医疗保障等问题,就新疆来说,这几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下:

关于就业的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全面促进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鼓励企业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新疆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相关政策的同时,又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使就业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009年,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35万人,城市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其中转移城镇就业40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0%左右。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

2009年,自治区通过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扩大培训规模、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国家技能振兴行动,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缓解就业压力。全年,全区共培训100万人次(不含兵团)。

二、多举措施力促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2009年,自治区把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臵,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一是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对到中小企

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牛,政府给予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补贴:二是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三高农业生产。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领办养殖业、种植业、林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其纳入创业范围,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三是县(市)区政府要做好与大企业、大集团用工需求对接,要与培训机构对接,组织未就业大专院校毕业生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对接受培训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政府按规定给予培训机构、鉴定机构培训和鉴定补贴:四是政府要针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缺乏人才的状况,组织未就业大专院校毕业生进行定向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配备到乡村卫生院(所)从事乡村医疗服务工作,政府对培训机构给予培训专项补贴。五是针对全区南疆双语师资,特别是汉语师资严重缺乏的状况,县市(区)政府要组织未就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参加1至2年汉语培训,使其成为学前班、小学汉语重要的师资力量,政府对培训机构给予专项补贴。六是乡镇要选派国家干部统一组织未就业大专院校毕业生成立驻村工作组,到村里工作服务一至两年,期满后派到当地农村任职,政府参照大学生见习期标准给予生活补贴。七是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和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同时对创业人员吸纳其他人员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八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对就业困难家庭和零就业家庭大专院校毕业生,实行就业援助,对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给予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九是各类高校要大力组织以促就业为目的的见习实践活动,确保大专院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见习实践活动。十是加大促进就业法律宣传和典型事迹经验做法的宣传,引导全社会、毕业生

及其家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观念。

三、落实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2009年,自治区规定在自治区范围内注册登记的企业,招用新疆籍农村农牧民或失地农民就业,给予农民工工资收入6%的养老保险补贴;不招用新疆籍农民工的企业,由当地政府按企业当年新增农民工人数的50%向企业收取企业农民工年平均工资6%的农民技能培训补助费。

同时,在参加社会保险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可以根据个人经济承受能力,自主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农民工、新型农村、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险种,也可自愿选择参加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进城务工人员住院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险种。

四、推动创业促就业

2009年,自治区把推动创业作为促就业的重要抓手,制定下发了《关于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创业投资机制,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创业等扶持政策。仅2009年上半年,全区在劳动保障部门建立担保机构57家,建立信用社区233个,全区累计贷款43 428人,发放贷款76 931万元,带动8 633人就业。

五、加大残疾人扶贫和就业力度

自治区出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指出,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小额贷款、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残疾人福利企业信贷支持的力度。优先安臵残疾人到适合就业的公益性岗位,鼓励和扶持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全年征收保障金1.5亿元,安排残疾人就业3 300名,培训残疾人19 800名,举办高层次残疾人培

训班,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

六、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

2009年上半年,自治区各地、各部门采取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等措施,鼓励农牧业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成效显著,共转移农牧业富余劳动力104.37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6.98%,比去年同期增加9.39万人次。

七、“五缓”、“两降”、“五补”减轻企业负担,保证就业岗位

为了实现稳定就业的目标,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关于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切实做好企业稳定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鼓励困难企业稳定职工队伍,不裁员或少裁员。对困难企业不裁员的,自治区实行“五缓”:允许困难企业缓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对困难企业实行“五补”: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不裁员的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同时,为了给企业减轻负担,还实行“两降”,即允许各地根据基金承受能力,在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

存在的问题: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2009年,自治区高校毕业生约6.2万人,加上往届毕业生,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1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有: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营困难,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难度较大,企业用工需求所见,使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企业就业的机会大大减少。二是在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情况下,企业用工将实现瞄准具有

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而大中专毕业生多数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和相应的技术,进入企业后需要培训后才能上岗,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三是有些大中专毕业生思想观念陈旧,不愿到基层、乡镇、民营企业就业,进而导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农民的培训和就业衔接不上

给农民培训的工种和技能,都是根据空岗情况和缺少的工种,有针对性地向农民推荐的。农民参加完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就业率不是很高。这当然有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农民不愿离开家门,到县城和外地就业,存在不愿出去,不敢出去。此外,农民离家外出工作存在住宿、吃饭费用高的问题,外出工作的实际收入减少。以上各种原因导致农民培训完后就业率不高。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人群之间采用不同的制度,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如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还在演用途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元制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社会保障制度为新疆改革发展和稳定,为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制度保证。全疆的社会保障工作在坚持做好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征缴,保证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和改进相关的政策法规,推进各项公共事业,着力改善民生。

一、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2009年制定出台了《自治区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正式启动10%的县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三项新工作。完成了200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从2005年起已经连续四年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进行调整。截至2009年9月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31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7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数达22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63.38万人。

二、工伤、生育保险

2009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调整2008年工伤(亡)职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此次调整标准根据工伤(亡)职工的具体情况分别涉及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以及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三个方面。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工作。同时,开展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平安计划”二期活动,全面实施农民工覆盖行动计划(2009—2010年)。费率征收不按基准费率征收,改按每人每月1元,一次性征收全年费用的方式,推动服务业农民工参保。生育保险延长生育保险待遇支付链条,将只对生产和产后实行补助延伸到对产前、产中、产后实行补助。截至2009年9月底,全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6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5万人。

三、社会救助

在城市低保方面:截至2009年8月,新疆共有263 880户、617 031人享受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受益人群中女性312 236人、残疾人54 876人、三无人员43 781人。

抵保对象类别分三类:一是老年人105 021人;二是成年人300 599人,其中:在职人员12 224人、灵活就业人员89 149人、登记失业人员81 211人、未登记失业人员118 015人;三是未成年人211 411人,其中:在校学生129 597人、其他人员81 814人。累计支出城市居民低保资金78 975.25万元,人均月补助156.5元。

在医疗救助方面:截至2009年,3年多的时间里全区累计救助困难群众475万人,支出救助资金5.2亿元,救助面覆盖了全疆每个角落,医疗救助资金全部都实现了“阳光发放”。

四、住房保障

为改善新疆地震多发区各族群众的住房条件,截至2009年7月底,新疆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已开工21万余户,达全年计划的六成之多。受益于这一惠民工程,估计到2009年底,新疆累计将有近900万人住进抗震安居房。2009年,新疆共筹集资金55亿元来建设35万户抗震安居房。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水平不高

新疆的贫困人口多为少数民族居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新疆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总数不断减少,生活条件与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享受社会福利的人群范围太过狭窄,总体福利水平也偏低。

二、面对突发事件,社会救助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 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不安全感,而政府基本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任何社会性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不是没有先兆的,社会救助体系也应该建立严密的预防措施,而不应该出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等到事件发生以后再临时组织人力、物力来应对突发事件。

三、社会保障资金不足,保障水平太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新疆的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虽然每年投入到社会保障中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但所占财政收入比例却不高。如果经济建设不以发送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各方面社会矛盾必然增多,反过来会制约经济建设。

四、农民工社会保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的热情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相对比较年轻,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客观需要相对说来不是很强,而且不少农民工对未来风险的意识也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农民工相对偏低的收入水平来说,社会保险的参与成本太高,明显地影响着农民工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城乡之间社会保险发展还严重不平衡,城乡之间也缺乏社会保险的制度接口,一些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赚钱,很多人都没有在城市里永久居住的长期打算,而现今的社会保险项目在转接上还存在一些利益与技术的难题,因此很难简单地将这一群体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之中。

关于教育情况

一、“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检查,全区义务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自1995年我区启动“两基”工作以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到2000年,全区有65个县(市、区)通过了自治区“两基”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68.32%。2003年,我区有28个县(市)列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底,有27个攻坚县(市)通过了自治区“两

基”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8%。2009年3月,全区以县市为单位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2009年9月自治区“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圆满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

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来看:2008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1%,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1.33%,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6.38%;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05%,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19%。

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2008年,全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45%,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22%;小学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15,初中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13。

从办学条件来看,2008年,全区小学、初中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分别为46平方米、42平方米;小学、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4.69平方米、7.27平方米。

从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来看,2005年、2006年、2007年,自治区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1.02%、19.88%、29.06%,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18.98%、22.17%、27.33%。2009年度教育总投入25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从扫盲工作来看,1999年,完成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2006年至2008年,全区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3万人。2008年,全区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到99.57%以上,复盲率控制在5%以内。

2008年,全区有小学4 159所,在校生201.2万人,有小学教师13.36万人;在初级中学1 315所,有在校生106.48万人,在普通初中教师8.02万人;有幼儿园1 915所,在园幼儿39.5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42.31%;有特殊教育学校10

年,特殊教育在校生5 574人,接受残疾儿童、少年的比例达62%。

二、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新局面

在国家的支持下,自治区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完成了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单位评审推荐工作,目前已有87所中等职业学校获得国家及自治区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支持,35个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得到建设。20所中等职业院校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行列。中等职业教育已建立34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已建成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40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2008年,全区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的毛入学率达66.4%,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达71.14%,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比例为37.56%。全区有普通高中444所,在校生41.8万人,有普通高中教师2.87万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5.37%。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41所,在校生24.45万人,其中:普通中专75所、在校生15.07万人,成人中专学校23所、在校生1.86万人,职业高中82所、在校生4.16万人,技工学校61所、在校生3.36万人。仅2009年底,全区已完成中职招生数11.8万人。

三、高等教育注重内涵发展,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启动新一轮高校生均拨款。从2005年起实行生均拨款机制并追加投入,5年来高校事业费累计增加了10亿元。2009年9月,自治区党委又决定从2010年起至2012年,实行第二

轮高校生均拨款,每年新增1亿元,三年累计增加6亿地,届时高校生均标准将由2009年的3 967元提高到7 000元。

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42%;全区有普通高等学校32所,在校研究生10 317人,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在校生23.0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8.46万人,占36.6%;专任教师1.57万人,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到2009年已达到37.69%;独立设臵的成人高校8所,含普通高校的成人本、专科共有在校生5.48万人,成人高校有专任教师0.28万人。

四、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培养民汉兼通人才 2009年,我区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为99.4万人,占少数民族在校总数的42%,故上年增长了24.6%,其中:中小学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学和“民考汉”学生为70.4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的33.9%,增长了19.8%;少数民族“双语”幼儿26.4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25.6。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3.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双语”教师2.8万人,比去年增长了14.2%。

坚持“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的方针。2005年以来,重点扶持南北疆七地州实施农村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已累计投入2.06亿元,对学前“双语”幼儿伙食、教师工资及幼儿读本给予补助。2008年,我区在国家扶持下建设了214所农村“双语”幼儿园;2009年国家又投入4.8亿元,将继续扶持建设465所幼儿园。目前,全区已有学前“双语”教育机构2 804所,少数民族“双语”幼儿达到21万人。

坚持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初中班和区内高中班。内高班已累计招生2.96万人,在校生已达到2万人。区内初中班在校生1.5万人,区内高中班在校生1 500人。

五、教育投入逐年增长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普通高校实现生均拨款,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逐年提高,贫困学生助学体系进一步完善。2004年到2008年,全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由81.84亿元,增加到210.5亿元,年均增幅达26.64%,高于同期全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年均增幅22.10%和财政支出年均增幅25.72%的增长速度。教育事业费支出中公用经费所占比例由15.79%,提高到31.1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系统反分裂、反渗透形势严峻,维护稳定与安全任务艰巨。

维护教育系统稳定的形势和任务十分艰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全社会育人的合力还有待强化,齐抓共管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巩固和落实。

二、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的任务繁重 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汉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差距很大,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任务艰巨,教育投入仍然不足,办学条件仍需改善。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短缺和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 由于受新疆经济、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因素影响,全区呈现出师资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同时并存的局面,中不学“双语”教师“一缺二低”问题尤为严重(“一缺二低”即数量缺乏、汉语水平低、汉语授课能力低),与快速推进的“双语”教学形成强烈的反差。

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任务十分紧迫

职业学校公用经费和建设性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长期

得不到改善;专业设臵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五、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任务仍然比较迫切

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办学经费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六、新疆与全国和西部省区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新疆与全国和西部省区教育发展水平仅从师生比、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生均仪器设备值以及每百名学生的计算机配臵五项办学条件指标进行比较来看,仍需继续加大投入,加快改善各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08年,全区各各学校与全国与西部省区对比,办学条件在西部省区处于第6位至10,初中教育办学条件在西部省区处于第4位至9位,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在西部省区为第4位到第10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到西部省区中等偏上水平,高等教育办学条件虽达到西部中等左右水平,但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关于医疗卫生情况

我区卫生资源现状:截2009年底,全区卫生机构总数5976个(不含兵团、村卫生室,下同),其中注册医疗机构5730个;其他卫生机构246个(卫生监督所10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2个,采供血机构14个,其他机构6个)。全区卫生机构床位97039张,其中:医院床位66786张,占总床位的68.82%;卫生院床位18844张,占总床位的19.42%;其他医疗机构床位11409张,占总床位的11.76%。全区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3.97张(2009年全疆总人口数为2158.63万人),较上年有所增加(2008年全疆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

3.59张)。全区卫生人员总数1145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4381人,其他技术人员5331人,管理人员4922人,工勤人员9883人。每千人口医生(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74人、注册护士1.52人。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开局良好

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取得新突破。实现了新农合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全面普及,覆盖农牧业人口1021.64万人,参合人数约993.58万人,参合率达97.25%。历年累计筹集新农合基金36.18亿元,累计支出新农合基金27.78亿元,累计补偿受益3069.44万人次,2009年当年受益859.398万人次。新农合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有效缓解了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出台建立了自治区网上药品集中采购专家库、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及监管平台,认真做好了网上药品集中采购目录执行工作,全区253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累计完成药品网上交易金额近18亿元,减轻患者用药负—担约5.6亿元。开展了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申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09年,中央财政共补助我区卫生发展资金18.81亿元,比2008年增加8.2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区卫生事业发展。重点加强了38所县级医院、10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3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所地市级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开工率为92.59%,为全区870所乡镇卫生院、8653个行政村和44所牧业医院购臵和更新了基本医疗设备配臵。

二、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自2003年,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大力支持下,全面相继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以及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共计8059个,总投资27.66亿元,总建筑面积153.78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

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取得新的进展

全区连续16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连续16年未发生人间鼠疫疫情、连续10年未出现霍乱流行,传染病总发病率为792.5/10万,较2008年下降了18%。全区居民食用合格碘盐率以省区为单位首次达到90%以上。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发现率、治愈率继续维持在100%、70%、85%以上。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断深入,累计报告艾滋病人数在全国的排名从第四位下降至第五位。2009年为全区地、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装备了4404万元的实验室检测设备,为70个县(市、区)级疾病控制中心装备了疫苗专用运输车,全区地、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应急检测能力得到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冷链运输质量得到保证。

四、卫生应急处臵能力明显提高

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和卫生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初步形成。2009年全区投入400多万元,完成了自治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任务。

五、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全区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的19.45‰下降到16.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3.49‰下降到19.84‰,孕产妇死亡率由63.52/10万下降到41.79/10万。

存在的问题:

一、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新疆卫生人才队伍虽然初具一定规模,但卫生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人才队伍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基层、农牧区人才匮乏,能力普遍不足,存在着“量少质差”的现象。

二、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能力不足,应急物资储备亟须完善。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卫生系统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恐怖袭击事件的医疗救援能力在当前尤为迫切。

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滞后,重大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公共卫生体系长期投入不足,各种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妇幼保健工作形势严峻,农牧区改水改厕工作因缺乏资金而进展缓慢,农牧区公共卫生条件差。

四、县乡两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严峻

我区卫生监督执法能力较为薄弱,尤其是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装备简陋,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各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设备短缺,服务能力有限,导致职业病问题日益凸显,卫生监督和技术服务力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六、中医民族医药事业有待全面推进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中医民族医药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后继乏人状况比较严重,高层次人才尤其短缺。三是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和名老专家学术思想的继承工作薄弱。四是中药民族药的研究、开发滞后。

第二篇:社会建设以民生为重点

为什么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满意回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全面揭示了改善民生工作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就要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权益,协调好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利益;就要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使社会不同群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简而言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自古以来,民生问题与社会安定和谐紧密相连。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因此,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着手,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使全社会呈现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清新气象。全面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是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经济发展的成果要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要让全省人民特别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群众和低收入群众都能充分享受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好处。只有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

全面改善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忧民之忧,民忧其忧。我们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奉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改善民生,既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着眼点,也是奉行党的执政理念的着力点。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我们只有把全面改善民生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中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筑牢我们的执政基础,巩固我们的执政地位。

全面改善民生,意义重大深远。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切实把全面改善民生贯穿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各方面,贯穿于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第三篇:改善民生为重点与社会建设联系认识思考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革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一、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理论意义

第一,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总结,也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

第二,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将社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阐述,表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框架和社会建设理论更加成熟。

(二)现实价值

第一,立足国情,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环境。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情,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将社会建设的目标进一步落实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明确了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这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使得我们的社会建设有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

第二,立足现实,抓住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环节。十七大报告科学把握我国存在不和谐因素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一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明我们党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有效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立足历史,为我们描绘了社会建设的科学蓝图。社会是一个分担与共享的共同体,共同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及对社会问题有效解决的责任,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社会建设基本任务的有效阐述,体现了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提供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有效方法提供社会永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治理方法。

二、全面把握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关于和谐社会的表述,在2005年2月19日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中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对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和谐社会在现实层面上的五个基本要求。

(二)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

1、人们日益增长的参与的需要与制度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2、日趋多元的社会利益主体加大了社会利益与价值整合的难度。

3、社会发育的滞后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缺乏社会力量的存在。

4、转型社会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我国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有一定的缺陷的。

6、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加剧了人们的被剥夺感。

7、许多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的重压下,被忽略的安全危机开始出现。

8、党的建设存在不适应和不符合的问题。

(三)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水平以及社会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否,同时还取得于发展的协调性,在这样基础上,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六个方面的任务,非常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些新举措的出台,大力提升了教育的公平度,充分体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并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随着十七大关于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相信我国的社会就业环境将会更加公平,城乡就业压力将会加速释放。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素质,通过创业来完善就业体系。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

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些针对分配领域的新提法,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对分配制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反映了党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关注,体现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倾斜和关心。也表明我们党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标志着我们党收入分配理论的升华和更趋成熟,并预示着我国分配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正在加快推进。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也是第一次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如此系统地深刻表述。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体系所作出的创新性阐述。这些新举措的实施,全民健康水平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建设本身要求我们转变理念,充分地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和谐的要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的因素。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社会管理体系。其中包括了治理理念的更新和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上的应用一些改变。

三、加强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1、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

2、社会建设要进一步强调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群体的引导作用。

3、社会建设需要党和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4、社会建设需要有效引导社会发育。

5、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总之,随着十七大一系列新举措的逐步实施,人们所追求的平等的教育机会、稳定的就业岗位、公正的收入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健康的生活状态、安定的社会环境等美好前景将会加速实现。

第四篇: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精选)

题目:结合社会现状和本职工作岗位实践,试论述对“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理解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因此政府就应该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当今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发展,市场更加活跃,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人民水平全面提高,人民收入稳步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基础设施也要随之完善,如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因此,政府提出改善民生的六大政策改善民生:①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项政策,无一不是以社会建设为框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方针政策,无一不突出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这个发展大前提。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更加明白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道理,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为人们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这个框架和目标与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这个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第五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摘要】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本文结合自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理解,通过分别对当前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改善民生的几个重要意义等若干方面的论述,阐述我对十八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理解。

【关键字】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

一、改善民生成为社会建设重点的原因

首先,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坚持的执政理念。作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普遍关注中国各阶层利益,注重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把“民生、民权”以及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归宿的理念。这一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集中体现在民生问题的解决。

其次,民生问题是社会矛盾多发凸现最基本的根源。中国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分化加剧。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引发社会成员对正在或即将变革的社会结构产生个人的重新定位,当今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相当数量的普通民众在主观上已经把自己置于社会的底层,弥漫着对富人的仇视和怨恨,并因为腐败等原因对政府机构抱有不同程度的不满和埋怨情绪。近年来出现的医疗难、上学难、讨薪难、住房难、诉讼难和权益保障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都反映出普通民众不仅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而且更是政治权力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因而有某种较强的不公平感,甚至相对剥夺感,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由此引发抗诉和闹事事件逐年增加。原本可能是潜在的群体利益矛盾,已经显化为被意识到的社会利益矛盾。因此,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就要解决好民生问题。

再次,民生问题是规避风险、确保安全的基础。安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最基本需要。现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社会发展的风险期,或者说风险社会或高风险社会,安全问题就更加突出。一个社会的安全需要涉及到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整体社会和国家的安全需要,二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需要。过去我们主要侧重于强调社会和国家的安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生活中的安全。实际上,个人安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更经常、更普遍面对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现实困境”,即个人生活中已经遇到的实际困难或问题;第二是“未来威胁”,即可能对个人生活造成的威胁或风险。这两方面都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有关,都与民生问题有关。民生问题可以说是个人安全和整体社会安全的连接点。前者导致“现实性的烦躁”,后者引发“预期性的焦虑”。它们都会构成人们的后顾之忧,严重影响社会成员的安全感,降低社会安全指数。

二、当前民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问题。如今,中国的教育规模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急剧扩张,但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并未上升。2005年财政开支的教育经费为3 952亿元,仅占GDP的2.16%,低于2004年的2.79%,2006占GDP的2.59%,2007占GDP的2.86%,只有到了2012年才达到4%”,距国际上平均比重6%有较大差距,致使中国的人均财政教育经费只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在世界倒数第八位[1]。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迅速膨胀的开支大部分通过收费形式转嫁到民众身上。统计表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差额从1993年的192亿增加到2004年的2 776亿,这巨大的差额有相当大部分来源于有就读学生的家庭,可想而知民众的负担之重,中国父母目前在子女教育费用方面的支出已超过养老和住房,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名第一。

(二)医疗问题。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使农村、城市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非常突出,近年来医院门诊费平均每年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遭遇“经济困难”或“不能报销”困境的患者尤其对医院收费过高表示强烈不满,一般轻易不敢住院,“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极不均衡,医疗资源过分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造成“看病难、看病贵”;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造成了公共卫生领域和百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实际上,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来自老百姓缴税以后再次掏自己的腰;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都是通过“经营、收费、加价”来维持,所以药品价格节节攀高,而且医院实行药品加成政策,进价越高,加成越多,医院当然不会去进低价药,这样整个链条都需要高价药,那么到老百姓那里价格就不可能低下来。

(三)就业问题。当前,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社会话题。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就有68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华夏第一考”之称的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已超高考。据中公教育统计,截止到2012年12月21日16时,共有624649人通过审核,523个职位无人通过审核,平均竞争比例为30:1。教育专家通过数据分析,目前10个竞争最激烈的职位已经有9个职位竞争比例超1000:1,竞争程度非常激烈。截止到现在,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的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职位竞争比例高达3889:1。同时可以发现,去年同期,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为竞争最激烈的,竞争比为2144:1,今年此时竞争比例最高职位竞争比高于去年同期[2],这足以说明就业竞争的剧烈程度。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二是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三是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三大矛盾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是人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失业则意味着失去劳动权利,中断了收来源,生活也会由此陷入困境,所以,就业成为民生的首要问题,就业问题至关重要,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也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四)收入分配问题。群众最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中,收入分配已成为今日民生问题的焦点。群众关心收入分配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收入增长问题,二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收入增长速度很快,群众的生活大大改善。但是,由于体制、发展和公共政策的缺陷问题,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为世界最高,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落后地区收入差距最为明显,中国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日益突出,日前,西南财经大学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数据显示出中国无论是从全国、城镇还是农村来看,贫富差距都过大。报告结论称:“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3]” 同时,以农民工、下岗工人为代表的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并没有完全解决。从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近年来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没有提高。而且城乡教育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就业差距、城乡医疗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三、党对改善民生的主要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从党的十八大中我们可以看到党对这些民生问题的重视,同时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党也有了很好的对策。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有所教”这个由圣贤孔子提出的美好理想,在报告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三,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二)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老百姓常说,“幸福不幸福,要看钱袋子”。十八大报告在居民收入增长上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而且还是倍增目标,这是首次。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把改革发展的“蛋糕”分好,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明确的部署,提出了“两个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三)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保犹如一把大伞,为十几亿中国人遮风挡雨。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目标,体现了执政党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

(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四、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其次,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

最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侯荣娜《中印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较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22期 [2]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3]《京华时报》北京12月10日

下载新疆民生与社会建设方面的几个重点专题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民生与社会建设方面的几个重点专题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论述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

    如何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

    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导语: 民生就是公民的生存状况,这是自有国家以来,执政者必须面对的最重大问题之一,从古代帝王,到现代政府,谁在这个问题上掉以轻心,不重视民生,老百姓就......

    毛概。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浅谈关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的社会建设的认识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公共产品的正确 √ 需要与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疆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新疆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 王峻蓉1.3 王友文2.3 (1.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8;2.伊犁师范学院新疆 伊宁市 835000; 3.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写作提纲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写作提纲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订单10-3夏武涛1001031526 摘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全

    解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作者:冬草香摘要:民生问题与人民息息相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