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疆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9-05-14 05:4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疆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疆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疆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新疆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

王峻蓉1.3 王友文2.3

(1.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8;2.伊犁师范学院新疆 伊宁市 835000;

3.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生态文明、民生经济和生态立区战略的概念和涵义,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民生经济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对发展民生经济的重大现实意义;提出了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互动的四条基本方略。

[关键词] 新疆 生态文明 民生经济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王峻蓉(1981-),女,汉族,北京地铁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职员,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法学、经济学、科技哲学。

王友文,男(1948-),汉族,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涉外经济学。

基金项目:新疆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实施生态建设与改善民生联动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1BJY028)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的重要战略方针,同时提出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2]的基本国策和新要求,把生态与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两大核心内容。笔者以为,建设生态文明和拓展民生经济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必须高度重视、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联动战略。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未来人类的永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处共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人类对传统的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对于我国来说,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融为一体的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文明形态和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民生经济的涵义

所谓民生经济是指以改善民生为主要目标,开发和发展的无污染低污染的一产业经济,它不以GDP的增长为终极目标,而是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等改善人民生计为价值取向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民生经济这种发展模式把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作为有机的统一体,将民生改善的需求融入经济发展中。民生经济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生态工业、环保产业和民用加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餐饮业、商贸物流业等服务业。“通过形成和完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互动耦合机制,使民生投入同时服务于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经济增长中自发实现民生改善。”[3]发展民生经济之所以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就是因为民生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在保障人民生存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商和“三高”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方面暂时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恶化人民生存生活环境和危害了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后果的发生。

(三)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民生经济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新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生态民生实践结合的五个方面理清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民生经济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民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

二是发展民生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改变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树立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文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改变重物轻人的传统发展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四是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传统模式,树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改变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现状,必须树立生态环保与资源开发“两个可持续”同步发展的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二、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对发展民生经济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生态立区战略的涵义

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就是在新疆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中坚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立区之本的发展战略。具体涵义是:以人与自然资源、人与人、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各民族和睦和谐人际关系的,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的科学发展战略。新疆实施环境优先、生态立区战略,倡导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力争以较少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是对民生经济以人为本核心观念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新疆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新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相当粗放,在环境资源方面,部分企业废水废气废物处理不当,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带有放射性物质的煤炭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造成水资源和空气的污染;农药的滥用使蔬菜水果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就是要把新疆经济发展放在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认真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自治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三)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是促进民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是实施生态立区战略能够为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遵循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运用系统论、生态学、统筹学的科学原理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 3 循自然规律”[4]的新理念新方略,始终坚持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自觉保护和科学利用世代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宝藏财富,同等重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发展所需资源和环境保护。二是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是新疆实现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是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特征,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根本。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忽视人文、资源和环境指标。新疆部分地区资源丰富、密集程度高、组合条件好、开发潜力大,是我国长远发展的重要资源战略区。一定要用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承载力,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和经济社会的持久发展。

(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促进民生经济按循环经济规律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社会是指以保护和节约资源为取向的社会生活方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生产社会中的“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这样单向物质流动的线性社会经济模式,而是建立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网络状模式下的社会形态。在新疆这样的边疆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要构建民生经济体系首要不断完美循环系统,核心是完善工业三“废物”处理主体,规范资源开发主体、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行为。以大力发展民生经济的方式,建立新疆循环型社会,形成物质资源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新疆生态环境良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目标得以实现。

(五)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是促进民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有利于加快新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30年来,新疆工业化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同时也面临着新农村建设和对外开放等难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为此,新疆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解决环境问题,发展布局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全区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六)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是促进民生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一是把产业结构当做完全生产活动的实系统,使生态资源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转变。目前新疆第一产业要重点解决水资源耗费过多的问题;第二产业要大力调 4 整部门结构和技术结构,控制和减少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三高”行业和工业企业,积极发展低能耗、低消耗、低排放的“三低”行业和低碳企业,要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民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二是在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选择既存在着发展阶段的制约,也面临着种种现实发展的机遇。要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的扩张,注意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民生产业,积极促进推广应用无害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比较适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结构。

三、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经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方略

(一)以民生经济可持续建设为目标制定和实施生态建设规划

新疆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生态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常抓不懈,强化领导,措施得力,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南北疆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县市,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县市的生态建设规划,把生态建设与当地民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一任接着一任,一代接着一代,一张蓝图干到底;建立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把生态建设情况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布。新疆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5]的新的制度设计,统筹、严格、依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新疆生态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本级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建设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综合平衡,协调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和要求,各司其职,精心组织好规划工程的实施。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经信、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加强行业指导和工程管理。环保、财政、金融、科技、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都要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鼓励他们将工作重点转业到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民生经济上去。对在生态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自觉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去。

(二)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促进建设小康社会民生目标全面实现

一是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很高,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新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要通过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在实现GDP等经济目标时,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保持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新疆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新疆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惠及新疆各族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进步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新疆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科技进步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新疆生态环境形势比较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上升势头;一些地方水、土壤和固体废弃等污染严重。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6]重大战略方针的要求,通过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尽快制定《自治区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办法》,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解决好关系新疆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三是通过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促进新疆发展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目标的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新疆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工业化是新疆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一定要坚持走新疆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的重要战略方针。新疆要坚持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依托17个对外开放口岸对中西亚市场开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水土矿产资源优势,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外向型绿色有机产品产业,突破国际绿色壁垒,大幅度开拓中西亚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中哈国际铁路和国际航空线路带来的交通优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为动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新疆民生经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坚持以生态县建设取得农村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一是要坚持以突出特色为关键,高起点早规划。新疆开展生态县建设,是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民生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强调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要把农村和县城作为生态与民生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考虑,按照功能互补、基础共享、规划适度、布点合理的原则,既注重规划的长远性和前瞻性,又充分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和特色性;既突出基础环境改善、注重生态文明、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又在山水和人文优势上做文章,突出一村一品,突出中心村显著地位,因地制宜,推进民生经济发展。对县城郊区的村镇,积极发展以民族民用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物流业、生态观光业等为主的二、三产业;对有深厚民间文化底蕴的村镇,整合农村民间艺术资源,全力打造“房在绿中坐,人在花中行”的生态文化旅游长廊;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好的村镇,建 6 设优质果品和花卉基地,做强做大绿色产业;对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交通便利的村镇,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农家乐”。通过各种生态民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形成农牧民增收新机制。

二是坚持多元投入,依靠政策引导。新疆开展生态县建设,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牧业致富能手和绿色经济典型示范村组,激发各族群众自主创业热情;要用好用活上级项目与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三是以富民增收为核心,抓生态促发展。新疆开展生态县建设,必须同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把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效益、防治农牧业面源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本县的实际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抓好绿色农牧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林果业、养殖业、乳品业、豆品业、花卉业、香料业等特色产业,实现一个村一个品种,一个乡镇一个特色。要把发展生态产业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依靠科技推动作用,延伸绿色产业链条,增加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产加销、贸工农和生产技术一体化运行的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生态绿色产业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营销网络,千方百计拓宽绿色产品销售渠道,以新思路新对策为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

(四)实施生态草原建设工程加强牧区民生经济的物质基础

农牧结合以牧为主是新疆牧区特别是北疆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在以农牧业为主的边远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实施生态草原建设工程,才能推动高效生态现代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农牧民增收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不仅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关系到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是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任务,要坚决杜绝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畜牧业经济暂时较快发展的做法。

一是进一步健全新疆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新疆要实行草原生态环保建设和民生经济融合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实施生态草原建设和民生经济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草原生态环保建设和民生经济融合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以生态畜牧业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民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 7 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7]使新疆包括草原在内的各类资源的生态环保建设与民生经济联动发展,形成刚性约束。

二是要严把工矿企业在草原开发新项目审批关。凡新上项目将对新疆草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三高”行业和企业,坚决不予审批;对已上项目,环保不达标的要立即整改,整改不力的应坚决予以关闭,确保不再造成新的草原生态环境破坏,使生态草原和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疆草原牧区民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长效增长极。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草原牧区县域各族干部群众认清当前全区草原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认清生态环境恶化对草原牧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极大危害。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对草原生态环保建设和民生经济融合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全体公民投身草原生态环保建设和民生经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

注 释: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2.11.[3] 杜黎明:中国民生经济发展及其承载的功能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2(10).[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11.16.第1 版.[5][6][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11.16第 1 版.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2012.9.3 [2]刘振华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基石,党政干部学刊.2010(8).[3]卢鹏飞:大力发展民生主导型经济[J].决策导刊,2011(2):11-13.[4]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2011(12):4-9.[5]刘明亮:“贫困陷阱”之后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N].人民日报,2011.7.25(4版).[6]马建堂: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4-9.[7]霍米·卡拉斯: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转型——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因应之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12-214.8

2013年11月18日完稿

作者王友文通信地址:新疆伊宁市解放路上海城碧溪湾6号楼2单元102

号信箱。

联系方式:手 机:*** 电 话: 0999—8167613(办)0999—8229846(宅)电子邮箱:ylwywxx@163.com

第二篇: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定稿)

论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

班级:造价1310

姓名:刘建林

学号:0704131018

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这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一部署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执政理念的不断完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人民群众新期盼所作出的战略部署。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 2/13

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已经到了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行的阶段;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下面我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四大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融入的重要性,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做一些简要的介绍.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联系。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生态文明理念,是20世纪以来人类为解决威胁自身持久健康发展的资源和生态 3/13

环境问题,在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根源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与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上,二者是相通和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

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四大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与政治建设

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

(二)与文化建设

既存在交叉关系,又存在重叠关系。一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都需要处理与解决当代人与当代人、4/13

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又是属于重叠关系。

(三)与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环境权益就维护得好;公众参与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务在内的社会管理的程度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高。

(四)与经济建设:

简单的说它区别与我们常说的经济发展模式,既属于经济建设的一个子概念又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三 生态文明建设与四大文明建设相互融入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从战略任务和基本国策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解决生态矛盾,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安全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追求整体文明和整体进步的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构成社会整体文明和整体进步的自然基础。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整体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就没有坚实的根基。生态危机,也必定会引发深刻的政治危机、文化危机和社会危机。因此,经济建设内在地包含着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政治建设必然要求将生态问题视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从生态政治的高度推进制度创新,制订出有 6/13 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保证社会的生态安全,以此推动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建设,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使人们牢固地确立生态意识,在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指导下,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才能在全社会推动“生态理性人”的成长。在社会建设中,也只有明确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互动性、互渗透和互促性关系,才能以生态化的理念推进社会治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反映了人民群众应有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这有机联系的五大权益。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在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的同时,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四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既有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人口压力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偏差等,也有资源环境的约束。前 7/13 者是挑战,也是造成后者的原因。总体上,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直接挑战和压力是资源能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严重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约束。

在生态环境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流域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内城镇供水安全基本得到保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基本处于受控状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环保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遏制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生态环境在局部有所改善的同时,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我国环境形势呈现出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祸合型的特点,环境污染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局地向区域扩散,从江河城市段向流域蔓延,从常规性污染向非常规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转化,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环境问题演变。老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 8/13 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破坏严重,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例如农业活动、废水排放、大气沉降和垃圾堆放都对土壤环境质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土壤污染表现出源多、量大、面广、持久、毒害性大等特征,并从局部蔓延到区域。截至20世纪末,我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因受污染而超标的粮食1200万吨。燃煤、公路交通尾气排放的重金属,垃圾堆存残留的重金属等都会造成土壤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和蔬菜种植影响尤为突出。

此外,环境噪声扰民问题突出,固体废物污染程度加重,水和大气环境形势危急,土壤质量退化,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核与辐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等等都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五: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 9/13 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在政策上:

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三)在措施上

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四)在行动上

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11/13 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

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

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12/13 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年级:2011级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崔凤明 学号:301120728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此外,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我们知道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恢复。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 ,显示了我党在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上的变化。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才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首要问题是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总结与感想

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一起行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建设文明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之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认为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因此,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来传播绿色理念,广泛开展 “绿色社区”、“绿色乡镇”评比等活动,切实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逐步增强,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等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拓宽新的空间、注入新的动力。

二是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一方面生态文明离不开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如果离开了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难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生态的保护,资源保护是利用的基础,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要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一些新举措。具体工作中我认为要坚持

三个原则,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优惠政策,不断拓宽造林绿化方式,特别要广泛吸纳各种民营资本放心大胆地从事造林营林。二是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把环境保护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大环保投入,健全长效机制,同时要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和治理污染,不能以放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近年来各地纷纷制订出台产业发展导向,通过政策激励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将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把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作为未来发展的优先选择,这对于资源相对稀缺的发达地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深入实施“亩产论英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保障型的社会。

三是要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和工作体系,明确阶段目标和指标体系,科学制定和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责任制。同时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建立起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二要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健全有效引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不断完善生态补

偿新机制。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立足点和着力点。2.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增长诸多问题的需求。一是资源短缺和浪费。二是生态环境恶化。

4.建设生态文明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十八大”再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现实路径,体现了我们党治国方略的发展完善,标志着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与时俱进,取得了符合时代精神的历史性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新时期,我国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也体现了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心。

思路和对策

1.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从而促成公众由被动转化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2.加强党和政府的生态执政建设。

3.加强政策和立法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4.发展循环经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

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

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1.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 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

3. 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下载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疆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疆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071 贺艳坤 071302120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

    徐立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姓名:徐立伟 学号:120704052 摘要:生态文明是伴随着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

    山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答案--100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答案 1(单选题).(4 分) 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B )。 A......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乌蒙论坛年第期■乌蒙笔谈现旅游收入亿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更加凸现。建设生态文明是黔西县发挥后发优势的战......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

    试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012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云南大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硕士研究生 政治理论课“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考核 姓名:李加兵 学号:120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