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05:2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

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

被誉为“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雷山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苗族聚居区,几乎没有工业支撑的国家级贫困县。在乡村贫困面大、可进入条件差、财政投入能力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条件下,县委、政府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战略,深耕苗族文化内涵,积极推行“一业带三产”(旅游业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文化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2011年,雷山接待游客353.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31亿元,同比分别同比增长101.57%和214.39%。

一、主要做法

(一)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传承。雷山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最具生命力的产业,截止5月底,雷山接待游客18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94亿元,同比分别同比增长106.83%和310.09%。自2000年开始,雷山连续举办不同主题的大型歌舞巡游和集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婚俗文化等苗年和鼓藏节系列活动,增强13万苗族同胞对民族文化发展自觉自信。通过“申遗”加强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保护与开发,苗族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医药、苗年、苗绣、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鼓藏节等11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给予5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积极开展苗族文化进课堂,许多中小学都开设了苗族歌舞、芦笙、银饰锻制等课程,启用苗族舞蹈课间操。实施“四个100育民工程”即100名歌师、100名银师、100名木匠师和100名剌绣能手等,把雷山建设成苗族文化“活化石”。

(二)打造民族品牌,提升文化实力。品牌创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山依托苗族文化资源优势,着重打造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景区、郎德生态博物馆、巴拉河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村寨品牌;打造银饰、刺绣、服饰和芦笙等旅游产品品牌;培育苗岭飞歌、苗族舞蹈等文化品牌;依托苗年、鼓藏节等民族节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民族节庆品牌。凭借苗族文化的影响力,雷山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贵州省十大最具影响力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小城”等称号,雷山苗年节被授予“2011年全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奖”。这些文化品牌,犹如一块块金字招牌,提升了文化软实力,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潜力股”。

(三)建立产业园区,实现聚群发展。把建文化园区作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推手,近年雷山重点打造西江旅游产业园区、雷公山蚩尤苗族文化园区和陶尧民族文化展示区,形成三个民族文化廊带:西江至县城22.3公里城镇一体化的民风民俗经济走廊带,巴拉河乡村旅游文化走廊带,雷山融入凯里苗族文化经济走廊带。同时积极储备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涉及资金50多亿元,涵盖祭祖文化、图腾文化、歌舞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苗医文化、婚姻文化、动漫基地、民族工业、民族旅游等领域。

(四)创新激励机制,为发展添活力。县委、政府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建立奖励制度;高标准对农家乐进行规划设计,拨付扶贫资金,进行农家乐建设和改造;从2006年起,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100万元作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贷款贴息,对乡村旅游贡献单位、村民、旅行社等进行奖励。县政府每年拿出西江景区门票收入的15%对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实施保护奖励措施,去年,该县拿出门票收入的539万元对当地村民进行奖励,增强了村民保护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信心,提高了村民开发文化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取得成效

(一)推动“三化”同步战略实施。在推进“两加一推”战略中,雷山围绕苗族文化抓旅游、做工业、促城镇建设,“苗文化”的裂变张力正成为旅游产业化、特色工业化和民族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如按照“打造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式旅游县城”的总体规划定位,突出苗族文化元素,加快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13%上升到2011年的25%,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城镇的发展格局。

(二)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发展步伐。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种养植和以银饰、剌绣、芦笙等产业的发展,以银饰、剌绣、银饰、芦笙、茶叶、山野菜等为主的民族旅游产品得到有效开发,年实现产值4亿元。目前,该县有农家乐316户,农家接待床位2029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直接和间接带动3.2万贫困人口脱贫。

(三)农村面貌换然一新和谐发展。西江镇西江村2008年借助贵州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平台,投入8000万元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西江苗寨打造4A级景区,全村80%的村民参与文化旅游开发,推动文化旅游永续和谐发展。雷山坚持把文化旅游开发与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创建“八好”村寨等结合起来,昔日“夏不遮雨,冬不御寒”的茅草屋、树皮屋,如今变成独具黔东南古香古色的吊脚楼民居。有的村寨配备了健身场所,有的建起了民族文化芦笙场,还有的开办“农家书屋”,不断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四)基层政权建设得到有效巩固。丹江镇乌东村通过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和茶叶、特色蔬菜种植等项目,2011年,乌东村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268人减少142人,农民人均纯收从2005年的1025元提高到5580元,去年荣获“国家级生态村”,被命名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评中组部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目前,雷山有67个乡镇、村党支部被中央、省、州、县命名“五好”基层党组织,雷山还在农家乐、酒店、茶产业等方面建立党支部,基层政权建设得到不断建立和巩固。

三、几点启示

(一)现特显优,冲出“经济洼地”。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发挥比较资源优势,才能努力冲出“经济洼地”。如何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雷山面临的重大课题,雷山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始终不渝地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凝心聚力,构筑精神高地。举全县之力,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增强了全县各族人民发展民族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穷则思变、不屈不挠、苦干巧干、敢作敢为”的脚尧精神,“创业求好、拼搏求快、创新求精、团结求和”的雷山时代精神,无不体现雷山精神高地所在。围绕“全国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雷山2008年获得“贵州省文明县城”,2011年荣膺“全国文明县城”沉甸甸的国家级名片荣誉称号,对于雷山这样财政弱县、贫困大县来说是来之不易,大大提升了雷山的精气神。(三)敢于创新,推动发展动力。创新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雷山坚持先行先试,敢于创新,深度推动文化与旅游、城镇、农业的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建共荣,产生了共生耦合效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发民族文化产品。去年11月10日,在县银饰创意中心成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雷山非遗研发中心,拓宽了银饰、剌绣、蜡染等民族文化产品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四)打组合拳,培育支柱产业。针对资金投入不足,雷山善于打组合拳,整合各项资金,积极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如该县利用“雨露工程”资金,对农家乐服务接待、银饰加工、剌绣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和优化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运用BT、BOT等模式引导各种资本参与景区景点深度开发。

第二篇:富民强乡调研报告

突出四个重点 推进富民强乡

xxxx乡位于xx县城东北部,东临xxx乡、南连xx桥乡、西与xx乡交界、北通xx坪乡和xx乡,乡集镇距县城45公里。全乡辖14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5228户、2.27万人,其中五强溪库区移民村达8个、59个村民

小组、1977户、6370人,属库区移民大乡。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乡政府按照“强基础、抓产业、惠民生、构和谐”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富民强乡这一总体目标,突出特色产业、基础建设、民生改善、库区维稳四个工作重点,真抓实干,务实进取,全乡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突出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发展

xxxx乡由xxx乡和xxxx乡合并而成,地域面积363.2平方公里,有稻田12927亩、旱地8002亩、林地43万亩,加上千里沅江穿境而过,以致全乡境内山地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为此,全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林木、畜牧水产、粮食等特色产业,不断做大产业规模。一是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立足于将碣滩茶业作为发展乡域经济的龙头产业,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扶持茶叶种植大户等途径,不断做大茶叶产业规模,做强碣滩“凤姣”品牌。今年xxxx乡制定了《沅陵县xxxx乡2013-2015万亩“碣滩茶”原始产地有机茶园基地项目实施方案》,以碣滩村为中心,沿河两岸为重点,新建良种有机茶园6000亩,建设万亩“碣滩茶”原产地,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三个,拥有社员107人,茶园面积4500亩。二是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今年以来,全乡已完成三边造林任务450亩,营造工业原料林1700亩,完成泰格纸供材7000方。同时,鼓励林农抢抓林权制度改革机遇,有序推进林地流转,充分行使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今年以来,全乡林业产业创收近1000万元,农民人均创收近500元。三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目前全乡猪、牛、羊、鸡家畜家禽的总存栏量分别达3000头、2000头、1.5万头、5万羽。库叉养鱼达5处、网箱500多口。目前,全乡各类养殖业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山羊专业养殖合作社社员达200余户,山羊存栏1.5万头。正在稳步推进山羊种羊繁殖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成后预计山羊年出栏将达到3万头,年产值将达到3000万元。四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民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目前,全乡粮食种植面积达2.52万亩,建立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区1个,面积1000亩;建成桐溪浪村贺界药材开发基地,各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00亩。今年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还能保证群众生活供应,满足家庭养殖业的需求。五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贯彻县委“种茶、养鱼、搞旅游”的整体思路,建立健全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开展旅游产业课题调研,积极申报碣滩茶园为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二、突出基础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多年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成为制约库区移民乡发展的一大瓶颈。今年以来,我乡通过村集体投入一点、农民筹资一点、上级部门帮扶一点、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一点的方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打造了乡村亮点。一是着力推进集镇建设。针对朱红溪、落坪集镇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的现状,完成了朱红溪新农村示范村整治规划编制,实施了落坪集镇改造工程,进行了朱红溪集镇码头建设、路面硬化、垃圾场建设等工程。同时,以基础设施先行,服务功能跟进,增强集镇在资源、人才、技术、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形成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的局面。结合小城镇建设,启动了全乡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与改水工程,每个村集中建立了垃圾焚烧炉与垃圾池。二是着力推进交通建设。今年以来,全乡新修通畅公路12.3公里,完成通达公路17.6公里。完成班竹溪村通达公路工程,蛟口、竹垭、张朝垭、洞上坪四个村的通畅工程正按计划进度施工,预计于年底完工。完成了8条“一事一议”通组公路,全乡交通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三是着力推进新能源建设。鼓励农民推广新能源,不断改善能源结构。今年以来,全乡已完成沼气池建设20口,沼气池总数达133 口。四是着力推进农电改造。今年以来,全乡实施农网改造11个村,其中未通公路的村达5个,需改造台区89个,近60个台区的电杆要靠人力运输,抬杆路程超过5公里的台区有15个。农改工程,业已全部完成。

三、突出民生改善,注重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注重民生改善,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一是坚持教育先行。近年来,在乡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仍投入教育经费

第三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最新产业扶贫调研报告---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目 目 录

一、主要成效 一是现代农业厚植产业扶贫“硬支撑”。

二是经营主体担当产业扶贫主力军

三是现代园区成为产业扶贫主阵地。

四是社区工厂拓宽产业扶贫新渠道

五是三产服务开辟产业扶贫新天地

二、基本做法 一是坚持宏观抓产业,强化关键支撑。

二是坚持中观抓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三是坚持微观抓就业,力促农民增收。

三、存在问题

四、几点思考

安康是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市10县区都是贫困县,其中有4个深度贫困县。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这一关键之举、治本

之策,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主要成效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康市以“四个凡是”统揽工作全局,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五大工程”,2014 年至 2019 年,全市贫困人口由 79.9 万人减少到3.3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2.3%降至1.3%,六年贫困人口减少76.6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31个百分点,992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0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是现代农业厚植产业扶贫“硬支撑”。通过育良种、建基地、抓龙头、创品牌四大关键举措,完善和强化“龙头+基地”“基地+企业”“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既抓立竿见影的短平快增收项目,又抓支撑未来的长效增收产业。茶叶、魔芋、生猪、核桃、生态渔业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魔芋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茶叶、核桃、渔业产值位居全省第二;“紫阳富硒茶”成功创建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品牌价值达到77.5亿元;蚕桑、中药材、烤烟、食用菌、天然蜂蜜等传统产业和木瓜、拐枣、油用牡丹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了一批适生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增收效果好的特色农业产业,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产业全覆盖。

二是经营主体担当产业扶贫主力军。紧紧围绕把更多贫困群众镶入特色产业链,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村千园、十百千万”培育工程、“支部+X+贫困户”强基工程和“三变”改革赋能工程扎实推进,截至 2019年底,全市家庭农场 2380 家,认定职业农民 10577 人,其中:高级 132 人,中级 616 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达 277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省级 6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效应明显,已成为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农民持续增

收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

三是现代园区成为产业扶贫主阵地。园区承载集约发展、推进产业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园区1107家,汉滨、平利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汉滨、汉阴成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6000家,入社社员18.4万户,带动农户36.6万户。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8个,省级示范社92个,市级示范社299个。安康国家高新区、恒口试验区、瀛湖生态旅游区、旬阳高新区以及 19 个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就业扶贫的“空间站”。

四是社区工厂拓宽产业扶贫新渠道。统筹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积极探索“新社区工厂”助力产业扶贫路子,围绕100户以上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实现新社区工厂和新社区工厂贷“两个全覆盖”,通过标准模式连锁推广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大力引进电子、服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招引高收入型新社区工厂。与建行陕西省分行联手,创新推出的零担保、零抵押、纯信用的“新社区工厂贷”,落实信贷资金7694万元,有效破解了新社区工厂发展融资难问题。截至 2019 年底,共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 587 家,其中毛绒玩具类新社区工厂 308 家,共吸纳就业 21307 万人,贫困群众 6879 人,实现了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等一举多赢。

五是三产服务开辟产业扶贫新天地。聚焦全域旅游发展,夯实旅游产业扶贫基础,“十镇十村百户”旅游扶贫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已建成11 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 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24 个省级旅游示范村、3 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扎实推动“宽带下乡”和“农村电商”建设,10县区全部创建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组建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10 个,发

展镇村电商服务站点 700 余个,开设农村网店 5630 余家,年均线上交易额达到23.8亿元。

二、基本做法 近几年来,安康始终按照“宏观抓产业、中观抓企业、微观抓就业”的思路,坚持“扶志为先、扶业为本、扶技为要”,扭住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条主线,以党支部为纽带,把产业链与脱贫链紧密联结在一起,着力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价值链中,以特色产业大发展支撑脱贫攻坚大决战。

一是坚持宏观抓产业,强化关键支撑。把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带动贫困户数量和效果作为衡量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标尺,在专项资金、品牌培育、技术培训、政策导向上给予倾斜扶持,依托山、水、人资源禀赋,优先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对群众脱贫致富带动性强的生态富硒、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农产品加工、家庭手工业以及庭院经济等就业主导型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富硒产业连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生态富硒产业脱贫。

二是坚持中观抓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也是产业扶贫最关键的基础平台。通过培育壮大“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抚育生成“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建立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力的产业扶贫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精准扶贫。一方面,突出抓好园区建设。实施“千村千园(合作社)产业扶贫工程”“千村千处山林经济示范点工程”“百村百河水利风景示范园工程”,使每个贫困村至少建成 1 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

园区(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1个山林经济扶贫示范点,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长短结合且稳定增收的发展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基础好、实力强、潜力大,与贫困村贫困户联系紧密、扶贫积极性高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新社区工厂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资本股金,真正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支持将财政专项投入形成的资产优先折股量化给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充分发挥国家政策性贷款、互助资金组织等融资政策支持作用,积极筹措产业扶贫发展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设立扶贫产业投资基金参与脱贫攻坚。

三是坚持微观抓就业,力促农民增收。只有稳定充分的就业,当前才能如期脱贫,未来方可持续致富。首先,坚持扶志为先。针对“干部干、群众看”“懒汉难扶”等影响脱贫实效的精神贫困顽疾,把整治陋习、培育良俗作为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措施,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激发“想脱贫”的意愿,催生“要脱贫”的动力,立下“快脱贫”的志向,找准“能脱贫”的门路,着力破解扶贫扶志中“法律手段用不上、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不管用”难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优良民风保障和社会思想基础。其次,提升就业能力。巩固推广“培训+企业+就业”技能培训模式,借助产业扶贫“技术服务 110”平台,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百队进百园”科技服务、“千员进千村”技术帮扶活动,采取“点对点、一加一、手把手”实训和指导,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名技术人员,每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每个产业脱贫户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让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第三,抓实驻村帮扶。把抓产业脱

贫作为驻村帮扶干部的第一要务,选派有技术专长的干部驻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不懂技术的干部,与贫困群众一起接受培训,锻造了一支懂科技、会营销的驻村帮扶干部队伍。

三、存在问题 一是重点产业规模小。目前除卷烟有旬阳烟厂支撑、茶叶整体规模较大外,其它子行业发展规模较小。比如,全市魔芋种植面积达到49.5万亩,但仍然不能满足13家魔芋龙头企业的加工需要,原料仍缺口70-80%,企业“吃不饱”,大多处于季节性生产、半停产状态。再如,汉阴县黄豆、油菜等原料种植面积有限,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要,需从外地大量购进原料,成本较高,制约了企业规模化生产。

二是经营主体培育难。贫困村产业发展难,有自然资源差、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客观因素,也有村组干部能力弱、农民素质低的主观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缺经营主体。一方面,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生产,很难从内部发育出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引进经营主体的难度很大,许多针对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奖补政策享受不到,导致深度贫困村产业培育的难度加大。

三是市场主体活力弱。安康市现有的市场主体中,多数企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实行作坊式、家庭式的粗放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营销意识和手段,很大程度上仍依靠政府的鼓与呼。比如,通过供销合作“农超对接”进入西安隆顺和超市、新合作西果连锁超市、莲花餐饮公司的部分企业,由于产品数量有限,配送不及时,进入超市后时常断货,无法及时满足大

批量销售需求。

四、几点思考 一是产业扶贫要有耐心、韧劲和定力。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安康市,无论我们是抓发展摆脱落后局面,还是抓产业助推脱贫攻坚,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会战、一次突击能够实现的,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客观实际,保持耐性、久久为功。要持之以恒发展壮大生态友好型产业,把贫困户镶嵌在重大项目和产业链延伸当中,为今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布好局,实现永续发展。

二是抓产业扶贫不能仅就产业抓产业。善于运用全局观念、多维视角、系统思维看待、谋划和推进产业扶贫,做到统筹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既要抓企业培育,还要抓园区建设;既要抓好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硬配套,更要优化提升营商软环境;既要抓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还要抓一二三产全链条延伸和农工贸文旅多业态融合;既要抓招商引资,还要抓人才培养和引进,既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还要扎实推进新民风建设。只有这样,产业扶贫才能事半而功倍。

三是要突出抓好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核心是把各种要素资源最优化配置起来,以求最大化发挥效能。坚持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现实比较优势,更加注重科技、资金、人才、环境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把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引向深入。健全柔性引才机制,促进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推动普惠金融政策有效落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

充足的市场空间。

四是要着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必须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关键,依靠现代农业园区来承载,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带贫主力军作用,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鼓励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防止“富了老板、丢了乡亲”。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跨界”发展,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增强产业扶贫的能力和效果。

2020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概述 教育信息化要紧密围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为原则,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规划目 标,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实施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攻坚行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二、核心目标解读 一是研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和“十四五”规划,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 发展。二是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科学规划推动教育专网建设,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国家中小学生网络学习的平台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不断普及深入,师生信息素养持续提升。三是推广“三个课堂” 模式应用,以“三区三州” 为重点开展网络扶智工程。

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效益彰显,不断探索“互联网+”条件下教育发展新模式。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拆解 (一)坚持党对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 1.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部署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

召 开 2020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会,研究 部署重点 工作。

研制 教育信息化中 长期 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 十四 五” 规划,出 台 推进“ 互联网 +教育” 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 和发展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 新发展。2.应对疫情,保障“ 停课不停学”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 体部署,指导做好教育信息化和 网络安全工作,提供更好的网 络、资源、安全等服务,有效支持学校延期开学期间 线上教学开展,保障“ 停课不停学”。

(二)有序开展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1.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继续推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应用,实现省级平台全部接入体系,启动国家中小学生网络学习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体系联盟的作用,推进体系完善标准规范、实施共建共治和深化应用服务,形成协同服务的有效机制。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有序开展国家平台资源汇聚工作,新汇聚 20 个以上单位的资源应用。

做好体系汇聚资源应用课题研究工作,促进体系建设和创新应用的落地。

2.深化基础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继续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活动,巩固活动成果,完善晒课体系。

树立典型,深化资源应用,形成一批善用优课资源的名师队伍。

组织开展应用推广研究,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

整合开发学生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

遴选推广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资源有关项目 建设工作。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统编“三科” 及其他“人教数字教材” 的开发和优化更新,建立跨区、跨校协同的项目 机制,打造学科典型应用示范区、示范校,推进中小学数字教材在学校的普遍化、常态化应用。

3.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建设围绕深化教学改革和“互联网+职业教育” 发展需求,鼓励探索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一体化统筹推进。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部署,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引导职业院校形成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继续开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精品课”项目。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为中心,全面提升教育资源建设质量,增强学习资源的 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为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学习资源保障。

全面推进网络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专题课程、五分钟课程、实践类课程等专项课程资源建设。

(三)持续深化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广度与深度。

推动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网 络学习空 间 建设与 应用 的指导意见》 《网 络学习空 间 建设与 应用 指南 》。开展 2020 全国 网 络学习空 间 应用 普及活动。依托国 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师生开通实名 制 网络学习空 间,计划 新增 1000 万个。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范围 内 遴选出 40 个网 络学习空 间 应用 优秀区域和 200 所优秀学校进行展示推广,推动逐步实现“ 一人一空 间、人人用 空 间 ”。

继续与 中 国电信、中 国 移动合作开展中 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 网 络学习空间 人人通” 专项培训,计划 全年培训 中 小学校长 2000 人、骨干教师 4000 人。

(四)协同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1.支持“三区三州” 等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入推进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以“三区三州” 为重点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送培到家” 活动,分别举办 6 期管理干部培训班和 3期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并进行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系列活动。

总 结贫困 地区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提升模式与 经验。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实施“智能村小” 及“一村一幼” 教育公平提升计划。

开展“三区三州” 区域性智能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研究,通过全日制远程教学、AI+自主学习课堂等八大课堂研究,将国内外智能教育和远程教育理念、模式等引入“三区三

州” 学校。2.开展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 应用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深入推进“网联优教”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项目、教研共同体试点项目。

(五)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1.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统筹管理印发关于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研究制定教育系统网站发展指引,规范教育系统网站的管理,治理教育系统网站“小散乱” 的问题。

推动高等学校“最多跑一次”改革,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新模式,切实提高在校师生获得感。深入推进国家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阳光高考平台服务。

继续优化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做好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全国征兵网的运行维护和信息服务工作。

2.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开展教育部直属机关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专项调研。

建设教育部通用业务服务平台,探索以信息化应用服务新模式,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按照“一数一源” 的原则,完成《教育管理信息化数据标准体系框架》等数据标准的制订和发布。

建立教育部直属机关数据溯源图谱。推动教育数据的有序共享,扩大数据共享范围,提高数据共享效率,更好支撑各地政务服务应用。

3.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和“互联网+监管” 工作推进教育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二期建设,实现教育部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与国家平台对接实现一网通办。

推进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平台的部署和应用,开展电子印章等业务应用试点。继续推进“互联网+监管” 系统建设。

推动监管事项、监管行为的全程网上录入,探索监管业务的全程网上办理,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4.持续做好软件正版化工作印发《教育部直属机关软件正版化管理办法》 ,规范正版软件的管理。

开展软件正版化检查,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5.加强教育系统密码应用与管理落实《教育行业密码与应用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推进密码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有序推动教育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开展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完善教育数字认证(CA)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推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密码普遍应用,提升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

6.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管理推动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 ,完成现有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备案,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重点治理强制使用收费、违规采集个人信息、呈现低俗信息等问题,开展高等学校管理服务类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专项治理行动,促进移动互联网有序健康发展。

(六)扎实开展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1.遴选认定典型区域、标杆学校和典型课例启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遴选 30 个典型区域,300 所基础教育标杆学校、50 所职业教育标杆学校、30 所高等教育标杆学校、20所继续教育标杆学校,3000 堂基础教育示范课例、200 堂职业教育示范课例、800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 堂继续教育示范课例。

2.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实效体现到 教与 学关键环节指导“ 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 学模式” 实验区开展实验工作,切实把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实效体现到 教与学这两个关键环节上来,助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

量。

第四篇:浅谈强村富民的阳山产业扶贫模式

浅谈强村富民的阳山产业扶贫模式

2007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清远阳山调研时,提出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新思路,为全省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8年初,阳山率先拉开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的人”(以下简称“双到”)工作序幕,先行先试,创新探索,掀起了新一轮“就业帮扶、产业帮扶、搬迁帮扶、救助帮扶、基础帮扶”热潮。在“广东将在未来2-3年集中力量进行产业开发扶贫的五大实践探索,进一步探索全省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之际,紧紧围绕“贫困村兴产业,贫困户创家业,帮扶干部干事业”思路,立足本地资源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培育产业、支撑扶贫,品牌效应、和谐共赢”产业扶贫路子,形成了“因地制宜选准路子、多措并举开好方子、多方联动扶到点子”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村村有支柱产业”目标,为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脱贫搭建了一个稳定的平台,为依靠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来解决脱贫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因地制宜选准路子

在深入实施“一村一法、一户一策”整村推进中,阳山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扬长避短,以人为本,注重扶贫产业的选择和布局,变传统劣势为优势。

扬长避短,做好产业选择。阳山,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产业选择上,坚持根据村、户的不同资源禀赋,采取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生产项目、信息和资金的贫困户,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发展比较有优势、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发展城郊地区不愿做、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产业,避免和他们在成本上的短兵相接和同质竞争。有效地拓宽了村、户的增收渠道,扩大了就业面,符合了当地群众的传统习惯,又注入了生态环保要素。

以人为本,做好产业布局。坚持根据贫困地区立体气候明显、地势高差很大等区域特性,采用“小规模,大集群”的组织发展模式,以带动贫困村发展为核心,又跳出贫困村的局限,允许跨村发展,满足产业适度规模的需要;以贫困户为目标,但又跳出贫困户的局限,鼓励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让贫困户带着项目、资金和政策组建或者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倚重“一乡一品”,但又鼓励“一村(户)多业”,拓展扶贫产业的扶持范围;倚重传统优势,但跳出传统的局限,运用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或者改换品种、调整结构,提高效益。

为确保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短期增收、长效致富的目标,实施“因户而异,长短结合”,根据每一户的特点、意向,落实“短期效益项目+远景发展项目”相结合的帮扶办法,近期采取种植蔬菜、饲养猪、牛、羊、鸡、鸭等解决村、户的眼前困难。远景发展通过入股电站分红、发展油茶、水果等种植项目带动贫困户

持续发展。

二、多措并举开好方子

产业化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三大举措之一,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了较好的积极作用,不失为一种扶贫的好举措。

但是,从以往的产业扶贫中,我们不难看出:过分依赖企业发展产业,农户和企业之间很难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产业发展容易出现被动局面,农户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过分依靠农户自力更生,往往会因各种客观原因造成无功而返。为此,阳山在推进强村、富民产业扶贫发展中,坚持以农户增收为目标,以帮带农户自我发展为目的,探索建立扶贫企业、贫困村、贫困户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实行帮带式脱贫。

“帮大户带贫困户”体验成功甜头。大户自建养殖栏舍挂靠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养殖,向县扶贫办申请养殖押金借款,捆绑帮扶1-3户贫困户。县扶贫办把押金借款直接汇到龙头企业,待大户销售产品时再委托龙头企业扣回押金借款。这样,既有效地帮助大户解决产业发展的启动资金问题,又可以帮助贫困户学技术、尝甜头激发自我发展的意识,解决了贫困户进入产业链条“门槛难”的第一道坎。同时,由于借款直接汇到龙头企业,再由龙头企业在产品回收时扣回,确保了扶贫资金安全回收。据统计,2010年全县通过“帮大户带贫困户”模式借出帮扶资金355.4 3

万元,共帮扶了161户大户,带动了31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党支部+龙头企业”树立创业信心。村干部承诺将养殖栏舍抵押给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作担保向县农行借出建栏舍的一半资金给村干部,村干部再自筹另一半资金建好栏舍与龙头企业合作养殖。如:大崀镇琶迳村干部赖光承诺将建成的鸡舍抵押给天农公司,天农公司替他担保从县农行借出2.5万元,他再自筹一部分资金建设鸡舍。鸡舍建成后以封闭式模式向县扶贫办借款1万元养殖押金,按“保底薪+分红”的方式捆绑帮扶2户贫困户。赖光的鸡场投产以来,已顺利出栏6批,平均每只鸡利润近2元。他帮扶的两户贫困户赖喜与赖日,掌握了养鸡技术后,2010年6月份各建一幢鸡舍,成为了新的大户。

“集约式扶贫培训基地”提升发展技能。为破解贫困户居住零散,交通不便,难以筹集资金自行兴建养殖栏舍的难题。县扶贫办与龙头企业、公司合作,建设集约式扶贫培训基地。基地由龙头企业、公司负责经营,贫困户集中到基地由技术员直接指导学习养殖技术,培训期间,免费吃住,并领取薪金。贫困户在基地接受培训,既能学到技术,又可积累资金。等条件成熟后,贫困户可以回家自主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成养鸡、食用菌等各种集约式基地10个,带动200多户贫困户发展种养致富。例如,黄坌镇王村村天地宝食用菌生产扶贫示范基地采取“公司+贫困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集科研、育种、栽培、生产、加工、销售及技能培训于一体的规模支柱产业,年总产各类食用

菌鲜菇280吨,总产值450万元以上。基地每年可培训贫困户掌握熟练技能的劳动力60人以上,贫困户学成栽培技术后逐步实现自能发展。

“互助资金+专业合作社”确保运作资金。把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与扶持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引导入社农户向互助资金申请小额借款,有效解决贫困户资金缺乏的问题。互助资金实行股份制,分为“赠股、配股、入股”三种形式:贫困户由政府赠股,每股1000元;非贫困户自愿入股,每股1000元,政府按1︰2配股,每户限入三股;大户自愿入股,政府不配股。群众加入扶贫互助社后,即可向互助资金借款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等,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例如江英镇大桥村益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由大户租地,聘请贫困户务工。群众自己种植的,由合作社统一向合作企业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社员向互助资金借款认购。大户负责提供技术指导。收成后,统一由企业保底价回收。销售所得必须先偿还互助资金借款,其余归社员所有。

“基地+银行+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由帮扶单位在贫困村规划出一片土地建设扶贫种养基地,负责搞好场地的“三通一平”。种养基地由龙头企业统一实行园区式管理,并为农户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产品回收等一条龙服务。自愿在基地租地发展生产的农户只须承诺把建好的栏舍抵押给龙头企业,即可以龙头企业作担保,向合作银行借款在基地内兴建栏舍,再按照“帮大户带贫困户”模式借取养殖押金,并捆绑帮扶1-2户贫

困户。如大崀镇坑塘村的马国威等3户农户,在帮扶单位省委办公厅建好的基地与天农公司合作养鸡。他们承诺把鸡舍抵押给天农公司,向县农业银行借款,建设了7幢鸡舍,预计每户每年可获利6万元以上,带动14户贫困户脱贫。

三、多方联动扶到点子

2010年,阳山159的条贫困村脱贫人口达31718人,占总贫困人口73.7%。全县38条省定贫困村当中,31条省定贫困村统筹445万元入股电站,全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超3万元。“封闭式”借出帮扶资金355.4万元,共帮扶了161户大户,带动了31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新增食用菌、蔬菜等农业扶贫项目100多个,促动2701名贫困人口就业。19个村开展了村级互助资金工作,653户农户(其中441贫困户)加入互助资金组织,总互助资金324.8万元,534户农户(其中贫困户378户)从互助资金中借助300.4万元,扶持近200个种养项目……

这一连串骄人的数字,是阳山在产业扶贫中注重多方联动,扶到了产业点子上的有力证明。

有可靠的实力担保。在扶贫产业中,阳山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联合龙头企业、银行、党支部、种养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等等。不断扩大扶贫产业的参与面,充分利用外力做好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助推产业发展,为帮、带贫困村、户发展产业提供坚强后盾。

有成熟的技术指导。通过让利给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群体,充分利用他们的自身优势,为扶贫产业提供一套成熟的技术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广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有规范的经营模式。在项目经管上,坚持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统筹项目策划、落实资金、协调管理,并实行全程跟踪、监管,完善定期、不定期督导机制,完善了农民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做细、做实了扶贫产业的经营管理。

有双赢的利益机制。在新一轮的产业扶贫战场上,坚持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把企业、村、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2:3:5”、“3:3:4”等不同的分利比例,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有长效的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扶贫产业的帮扶成效,避免扶贫产业流于形式,甚至劳民伤财,建立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十分重要。通过评估机制分批、分等级落实帮扶后续资金,通过评选先进个人、单位、企业,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第五篇: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____”期间,省委、省政府作出____循环发展的科学定位,把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构建现代循环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市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设“美好安康”奋斗新目标,把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山水休闲度假胜地作为推进产业兴市的重点内容。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提升太极城,开发____,恢复蜀河古镇,打造____品牌”的发展思路,开发区域旅游精品线路。____镇是____大北环旅游线路的关键节点,依托秀美山水,深挖人文资源,倾力打造____旅游名镇,是____镇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____镇地处____县城东北 103 公里的____腹地,位于____两省、三县(____、____、____)交界处,辖 9 个村(社区)2857 户 11349 人,总面积 155平方公里,海拔 410—1560 米。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

──全国唯一以“____”命名的镇。____镇因中国工农____第____军曾在当地九龙山浴血奋战,并创建革命根据地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____”命名的镇。____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____精神深入千家万户。

──____唯一省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____年 4 月 1 日,投资 1509万元的____纪念馆园区建成并对外开放,是____唯一的革命传统教育

基地,也是全市首家被命名为国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开馆以来,共接待省内外学习、教育和观光游客 5 万余人次。

──“中国____”核心区域在____。____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富产汞、锑、金、铁等,其中地下汞矿存量位居全国之首,亚洲之最。据史载,秦陵地宫水银、北京故宫所用的上好朱砂,均来自____青铜沟,____被誉为“中国____”,而汞矿主产区青铜沟位于____镇境内。

蕴含巨大的潜力 ____镇交通便捷,境内山水奇石景观和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红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现代工业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广阔,有四大潜力可挖:

天然宝石──鸡血石。在原公馆、洛驾、北沟、青铜沟一带是出产鸡血石及朱砂、宝砂石的矿区,古人统称青铜沟。青铜沟的鸡血石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昌化鸡血石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巴林鸡血石有数百年的历史。青铜沟的鸡血石历史早、品种多、质量好,全国首屈一指,占世界领先地位。

天然氧吧──宜居地。____镇境内生物种类多,森林植被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 80%,位居全县之首,比省上“____”提出的____覆盖率预期达 64%还高 16 个百分点。空气清新,负氧粒子含量每立方米达 20000 个以上,实属天然氧吧,是益寿宜居首选之地。

历史遗迹──古矿洞。位于____北部小河镇公馆与____镇竹筒的大、小青铜沟一带的古矿洞遗址,地质部门记册在编的有 900 余处,实际超过千余处。它们深浅不一,小的深数米,大的深数百米,千年古矿洞群见证古代采矿业发展历程,极具考古价值和申遗前景。

人文景观──古民居。____镇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有以陈家大院贞节牌坊“節勵松筠”石匾为代表、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飞檐翘角的明清民居建筑与现代富有____地域特色的“汉水人家”民居,风格迥异,比对鲜明,让人视角穿越时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厚积薄发的基础 通过多年来的聚力建设,____镇域经济取得了突破发展,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畜牧、魔芋、林果等富民产业基本形成,____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5432 元,较“十一五”增长 2.8 倍,高于省市县平均水平。

大交通不断改善。____镇虽然地处县界周边,但交通便捷,____“大北环”公路穿境而过,北距“西康”高速____小河出入口约 50 公里,西与 316 国道、“十天”高速畅通相连,“红东路”与____县对接贯通。近五年,全镇新修村组公路 47.5 公里,水泥硬化 51.1 公里,修建拱(函)桥 20 座,通村水泥路形成网状贯通全镇 9 村,公路通组到户率达 89.3%。

新民居独具特色。近几年,____镇抢抓国家扶贫开发、移民搬迁、革命老区建设等政策支持,中心集镇新民居建房 574 户,建成以“汉水

人家”风格为代表的丰积等村(社区)集中安置点 20 个,全镇共建新民居 2423 户,占全镇总户数 83%,以集镇为中轴,形成具有____风格的新民居群。

配套服务基本健全。围绕文化旅游产业,____镇内三产服务业蓬勃兴起,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引擎。近年来,新开办农乐 10 家,餐饮业 8 家,商店 11 家,先后推出系列旅游纪念品。全镇农村网改达 85%,通信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民生配套服务设施得到根本改善。

____精神根植民心。当年,为掩护大部队转移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____战士被当地群众尊称为“____老祖”,____精神世代相传,造就淳朴民风。特别自全县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开展新型农民教育活动以来,朴素的____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社区)活动室规范化建设达 100%,干群创业激情得到全面释放。

未来发展的构想 发展____旅游,打造____品牌。立足____镇情和现实基础,发展旅游业应围绕一个主题、搭建两大平台、突出三条主线、主攻四大看点。通过抓项目促开发,实施高点起步,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

一个主题──____精神。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____精神是革命先驱留给老区人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____镇发展文化旅

游产业的精髓所在。新时期,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____精神,不断升华凝练____精神。通过大力弘扬____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高群众思想境界,形 成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良好社会心态。以村民自乐班和景区红色文化节目活动为载体,发展文化事业和繁荣文化产业,把____建成崇德尚礼、奋进向上的文明新镇。

两大平台──____纪念馆园区、古矿冶遗址。坚持把红色资源开发放在首位,将____纪念馆园区打造成____红色旅游标志性精品景区。目前“____纪念馆园区”二期工程的设计方案已完成,力争尽快启动实施,建成后的园区规模扩大到 12.6平方公里,提升纪念馆园区品位,使之成为融革命传统教育、德育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和干部培训于一体的教育基地。以____为核心区的千年古矿洞群遗址,下一步加强与各级文管部门衔接协作,对____古矿洞群开展详细调查,作好打包开发前期工作,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矿冶遗址”。

三条主线──红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现代企业游。围绕红色文化游,按照“穿一身____衣,唱一曲____歌,吃一顿____餐,走一段____路”,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围绕生态休闲游,重点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关系,在转移农民过程中,同步做好集镇、社区居民点高品位绿化,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开展林下种魔芋、林下养鸡等复合生态型种养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现代企业游,重点收集一批古代人

力采、选、冶加工工具,以及现代企业采、选、冶流程,高标准建设现代工业展览馆,让游人切身感受三千年华夏矿业的发展变迁和____移民文明。

四大看点──自然风光、特色民居、历史遗迹、宝石加工。一方面通过____纪念馆核心景区拉动,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传媒加强____旅游景区的宣传推介工作,让游客到____“观历史遗址,赏宝石加工,看新村变化,览自然风光”。通过实施国家生态绿化工程,保护好____青山绿水资源;借助国家移民搬迁、农民进城等政策,集中项目资金,抓好“____风格”特色民居群建设;以交通提等升级为重点,推进古矿洞遗址区的路、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加大招商引资,把____打造成中国鸡血石、朱砂石、辰砂石和宝砂石深加工基地,开发鸡血石印章雕刻、朱砂画、装饰摆件等旅游纪念品,使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____品牌,创建旅游名镇,增进群众福祉。

下载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富民强县的调研报告(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2篇【一】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

    产业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产业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关于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

    产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产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精准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其带动贫困人口数量多,脱贫效果好,经济贡献大,在脱贫攻坚战中居于主......

    产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产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要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选择扶贫产业和市场主体,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产业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开展精准脱......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引导文: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下面是小编整理......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3-4-2 关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目前,*县正在积极实施“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发展正如......

    全县旅游经济产业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

    全县旅游经济产业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