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
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好范文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49.5万人,土家族有37.2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族具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土家族酸辣香的饮食特性,积累并创造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的民族特色佳肴。天下第一螺、土家腊肉、猛洞河桂花鱼、土家酸菜等传统饮食和小吃蒿子粑粑、刘晓庆米豆腐等都使很多游客吃了忘返;而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樱花蜜酒、牛头宴、土王全席等具有千年历史的美食开始重放光彩。即传承推广了土家饮食文化,又达到了以食促游,以食创收。
4、特色建筑
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石垒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火统子大屋;“树巢居”则是土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发展成今日的转角吊脚楼,成为溪州土家族当代的主要建筑风格。土家族民歌唱到:“唱支山歌难开头,木匠难起吊脚楼,铁匠难打钓鱼钩……”,转角吊脚楼的主构特征为吊脚转角,下吊金瓜,上挂猫弓眉枋;吊脚廊栏、门窗多扎“万”字花格;吊脚下栏廊枋多通雕“万”字浮雕花边。屋顶坡面小青瓦,飞檐翘角,翘角以雄为美。而在芙蓉古镇这种转角吊脚楼有土王行宫、红军医院等与古镇五里石板街构成了古镇标志性建筑,而石板街上磨光发亮的石板更是见证了古镇千年发展历史。
5、土家服饰文化与民间工艺
自古以来,土家族的服饰就是别具一格,分男装、女装和童装,头戴青丝帕,脚穿麻草鞋,彩丝绣钩花……形成自己的服饰文化。土家人善于绣花和织锦,自称“西兰卡普”,在古镇依然建着具有土家特色的织锦作坊,生产出土家服饰、土家织锦和绣花鞋垫。芙蓉镇上土家人与织锦作坊一样建有独具特色的竹篾加工作坊,编织出土家人特有的筛、簸以及宋祖英歌中精致的小背篓,同时还有石雕、木雕、根雕等,并以此来招揽游客。
7、民风民俗
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
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其内容丰富,有神话、歌舞、传说、民歌、丧葬文化等。取材极为广泛,主题明确,表现生动,流传深远,具有多学科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民歌、土家族过年赶年等,而这些民风民俗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在芙蓉镇都有了一定的尝试。
二、芙蓉古镇发展
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契机
1、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永顺县委政府连续几年经济会议提出了旅游发展王村的战略决策,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倾斜,给芙蓉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良好的发展空间。新建的国家二级公路1828线穿镇而过,张家界-王村-凤凰旅游线路已成精品旅游线路,电影《芙蓉镇》的拍摄,《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取景拉动了芙蓉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向前发展。
3、土家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入选奥运开幕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产生于土家族祭仪式中,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拔步卡”。作为湖南唯一入选奥运开幕式的表演节目,在国人和世人面前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这也给土家族聚居区和发祥地芙蓉镇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天赐良机。
三、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旅游硬件建设,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搞好民族文化旅游,应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展览出民族文化,应避免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因地制宜,加强组合,包括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主题不同的文化遗产景观组合等。加强民俗村,歌舞广场等硬件建设,如发展土家族民俗游,把当地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包括服饰、居住、饮食、歌舞、婚俗、土家织锦、刺绣等)组合后向游客集中展示,吸引游客。同时也给那些没有机会向更多游客进行展演的单项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可谓一举多得。加强行业管理,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区居民进行专门培训,进行民族统一着装,学会简单的土家语。对古街进行集中改造修建,构建土家吊脚楼群,打造土家一条街。
2、重视节庆、广泛宣传。土家族民间节庆尤其是土家族节庆本身就是一项价值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在这一大项目下又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子项目,可以说民间节庆是集中展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平台,例如,土家赶年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首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不断引导、积极宣传民间节庆。其次,在重视开展民间节庆的基础上,汇集众多的遗产项目,策划举办了多项融经贸、体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节庆活动,如“中国土家族毛古斯节”、“土家族社巴节”等,通过多种媒体的全方位宣传,使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不同的展演形式闪亮登场,让参观者大饱眼福,也让来自民间的艺人或表演者,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得到收获,提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3、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旅游开发促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两者并不对立,只要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所用,而科学的开发行为带来的效益是促使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二是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随着芙蓉镇旅游品牌价值升位,应抓紧对弥足珍贵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在遵循保留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开发出我县区域内的以展示土家族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众多旅游活动与旅游景观,进一步丰富芙蓉镇旅游内容,突出芙蓉镇文化旅游内涵,保持芙蓉镇旺盛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三是搞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多数传承者和拥有者因开展旅游增加了自身收入,改善了生活,甚至脱贫致富,使他们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要把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传承者和拥有者更多的投入到我县的旅游经济发展,促使他们提高保护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从而保证我县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最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第二篇:发展旅游调研报告
发展旅游调研报告
旅游业是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绿色朝阳产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繁荣发展,而且对于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群众增收、缓解就业压力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乡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提出了打造“旅游新乡”战略目标,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投入,分别聘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整体描绘了旅游发展蓝图,邀请市国土资源局对洪流村荷叶塘地热资源进行勘探与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成功引进广州粤旺农业有限公司投入11550万元整体开发蔬菜产业,高标准建成了集生产、科研、销售、观光、教学于一体的蔬菜基地,已成功搭建2000亩的钢架塑料大棚、5000平方米的玻璃观赏大棚;计划新建500亩的樱花观赏园。全力开发农家乐,在上塘村建成集垂钓、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万福山庄。全力推介**旅游资源,广泛招商引资,分别吸引广东、浙江及长沙等地5个投资商实地考察江背山大峡谷、平顶山及红色旅游资源。
二、**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乡位于**县北部,与桂东接壤。境内有沤江与**江交汇流入东江,是东江湖的源头,距东江湖仅10公里。交通便利,距县城21公里,国道106线及湘深高速贯穿全境,并设有湘深高速**互通。
2、生态气候优良。**乡属典型的山区乡镇,山峦起伏,沿**江两侧地势较平,山地呈多种形状,山林面积8.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是湖南省环境优美乡、全国生态乡。**气候宜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8.2℃左右,年平均日照
1560个小时,全年无霜期287天,年平均降雨量1538.5毫米,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和东南风,无工业污染,是天然的氧吧。
3、自然资源富足。作为全县农业产业特色乡镇,蔬菜、茶叶、杨梅等三大优势产业成为我乡特色农业的支柱与主导,其中蔬菜基地6000亩、茶叶基地1200亩、杨梅基地600亩。尤其是已建成的有机蔬菜基地及温室观光大棚更是前景喜人。
4、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华南神奇大峡谷——江背山大峡谷,风光秀美、石奇水秀,是湖南省户外运动训练基地。其他还有海拔1492米的平巅山
(又名平头山)、长2公里的新复溶洞、洪流鸡嘴洞水库、荷叶塘地热资源、桃洞林场的原始次森林、新联的道仙庙、渔夫石。
5、文化底蕴深厚。**是块红色热土,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先曾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是“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策源地。现有**墟戏台、指头春药店、红军标语等红色遗迹及朱德、陈毅、唐天河、何翊奎、刘光明等革命先辈故居。同时,还有保存完好的洪流村古民居、古祠堂以及富有特色的香火龙、布龙等。
6、城镇功能日趋完善。乡党委、政府抢抓市级示范镇建设的良好机遇,大力组织实施城镇建设体质扩容工程,先后启动了镇区风貌改造、“两纵三横”的路网改造、生态游园、休闲广场、浮雕墙、集镇集中供水工程、镇区污水处理中心、蔬菜交易市场、邮电大楼、农村客运站、计生服务大楼、工商所、商业步行街等20个城镇建设项目,城镇面貌焕然一新,集镇功能不断完善,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缺少科学的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缓慢、文物古迹损毁严重、旅游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旅游服务意识欠缺等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亟需解决。
三、发展旅游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旅游业是一个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拉动投资和消费双重效应,是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突破口和结合点,因此我们要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要高规格成立由县领导任组长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实施**旅游产业开发。加大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大力配合支持,营造“一盘棋”抓旅游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氛围,从而有效推动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结合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主题定位、基本思路、开发重点、产业政策等重点内容,聘请有资质的专家因地制宜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保**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制定旅游景区的详细开发规划,重点突出江背山探险观光旅游、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并要深入挖掘景区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及神话传说等文化内涵。同时,将乡村旅游建设纳入到城镇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当中去,统筹考虑,搞好“点面结合”。要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景区开发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国内外投资商参与我乡旅游产业开发。做好旅游资源宣传文章,组织编制旅游项目策划书,广泛对外进行招商引资,以江背山大峡谷开发为重点,以此带动农业观光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力度。运用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二是加大争资立项力度。要抢抓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带建设的良好机遇,整合包装好一批项目,积极争取项目配套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尽快改变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提高旅游景点景区的可进入性。三是积极争取金融资金及民间资本。要主动争取金融机构的信用支持,筹备必要急需的资金投资旅游业,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民间资金发展第三产业,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优良的服务条件。
第三篇:旅游局民族文化生态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概述。
县委、县政府和县旅游局领导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之初就充分认识到我县的铜鼓文化,壮族歌舞戏曲文化,苗、瑶、彝等民族风情等民族文化必将成为我县的主要优势旅游资源之一。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开发奇特自然风光项目为支撑,挖掘、展示我县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为灵魂”的旅游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发展方向是:以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世外桃源”坝美景区为龙头,沿西西线、邱广线和县境内衡昆高速公路两则重点打造和开发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寨,为将来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联合开发和州内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奠定基础。
二、开发现状。
经过近十年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宣传与挖掘,不仅使古老纯朴的壮族文化内涵与奇特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世外桃源”坝美景区在极短的两三年内名闻全国,壮族三月花街节、壮乡礼乐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步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亮丽品牌。
到今年,我县已逐步开发和向上级申报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村共有:坝美镇村坝美村、八宝镇三腊村、旧莫乡昔板生态村、旧莫乡的板榔村、莲城镇的法棚村、莲城镇冷水沟村、者兔乡的西牙村等7个景点。坝美村特色以壮族古老的水车灌溉、牛耕、民族服饰织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劳作文化展示为主,三腊村特色以瀑布景观、古驿道马帮遗存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为主,法棚村特色以传统的壮族山歌、岜夯鸡、千层粑、粽子等风味食品展示及农家乐为主,昔板村特色以壮族的杆栏建筑和秀丽田园风光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风光和斗鸡、斗牛行等民俗活动体验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壮族杆栏民居和传统的铜鼓舞、牛头舞、手巾舞等传统文化为主,冷水沟村特色以新型壮族民居风格、河流及泉水风光为主。
三、宣传促销措施。
我县利用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全国公共长假期景区活动安排等机会,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它们在丰富我县旅游活动内容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一是在我县举办的七届“昆明国际旅游节**分会场”活动中,我们把有特色的各族歌舞艺术等集中在活动期间展示,或在“五一”、“国庆”、“春节”三个黄金周期间邀请民间文艺队到坝美景区进行展演。如壮族的跑马、放河灯、沙戏、手巾舞、龙牙歪(牛头舞)、纸马舞、兵器舞、铜鼓舞和民歌,苗族的芦笙舞、爬花杆、射驽、吹枪,彝族的铜鼓舞、弦子舞、长笙舞等,省内外的游客在短暂旅程中对我县的独特民间艺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
二是把有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赶花街、四月接皇姑、七月半放河灯等民族节日向外界宣传,并灵活调整“昆明国际旅游节**分会场”的举办日期,使之与传统节日同时进行,维持民族节日的原生态性。
三是加大对优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升与保护力度,提高我县民族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主要措施有:
1、新建铜鼓广场、民族博物馆和柯仲平纪念馆等人文景点,2、改建或扩建莲湖公园、皇姑庙和马蹄井等古迹,3、修复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护国寺、万寿寺、昊天阁、都天阁等古迹,4、对原有的壮族民间洞经音乐进行编排、整理、创新,组建“壮乡礼乐演奏团”投入旅游市场,5、在部分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我县最具特色的铜鼓舞、手巾舞等民间文艺队到**民族村壮族村进行展演,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
四是在我县组织**支部生活摄影协会会员采风、华文作家笔会会员采风、国内百名记者“世外桃源”采风、全省道德研究会会员采风、全国稻作文化研究会员采风、“丽哉,孟僚”壮族文化专题片拍摄等活动,深度挖掘我县各民族的稻作、铜鼓、服饰、民歌、乐器、舞蹈等古老文化,使它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我县十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工作不仅得到省、州政府领导的肯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我县编导的《壮乡礼乐》在**省第四届民间歌、舞、乐展演赛中获得“彩云金奖”,XX年9月《壮乡礼乐》获得**省首届“石宝山杯”洞经音乐邀请赛金奖;二是峰岩洞村人类洞穴居文化被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三是**县城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是坝美景区建设项目在XX年被列为全省72个重点建项目之一;五是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特色试点县;六是我县被批准为**民族体育特色县。
民族文化因旅游发展得到重生,旅游因民族文化的加入而更具魅力,我们深信**独特的民族文化潜力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将拥有更加灿烂而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xx 月 xx 日,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山水休闲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目前,我县已建成了 aa 级景区皖东烈士陵园和 aaaa 级景区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等 2 个旅游景点,打造了林桥苗木花卉生态园、景华农业生态 园、金斗农业生态园等 3 个农业生态园。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 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 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 化。
2、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了旅 行社 4 家;发展了星级旅游饭店 1 家、星级农家乐 8 家、星级旅游餐馆 3 家、旅游定点餐馆 3 家;培育了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6 家;兴建了一批旅游娱乐和购物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据统计,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29.6 万人次,同比增长 32%;实现旅游收入 2.7 亿元,同比增长 3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 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县委、政府采取的多项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组建了来安县旅游业攻坚指挥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为培育和发展来安旅游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对投资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我县实际,重金聘请专家 高标准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出了十大旅游精品项目,为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五色两 核三带四区旅游发展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通过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帮办力度,推动和促进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的成功落地和顺利实施,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我县规划实施的旅游项目多达 35 个,其中续建项目 12 个,新建项目 23 个。目前,黄大圩湿地公园、龙窝寺森林公园、莲花湖旅游开发等 5 个项目正在筹建当中。
四是坚持品牌带动。根据 xx 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打造 xx 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常年在《xx 日报》、《xx 晚报》和xx 电视台对我县 xxxx 生态旅游度假村进行宣传,使 xxxx 的游客每年都保持递增 16%以上。多次在 xx、xx、xx、xx、xx 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有效地推动和激活了客源市场,使来安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今年 x 月成功举办的中国第 x 届 xxxx 生态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现了 xxxx,xx 的新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第五篇: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探
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跨越发展对策初探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正蓝旗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前,正蓝旗的旅游产业已经基本走过了初级发展阶段,今后,正蓝旗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是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和必须完成的历史重任。
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基本状况
正蓝旗位于锡林郭勒盟南部,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8333平方公里,辖3苏木、3镇和2农牧场,总人口8.3万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藏、达斡尔等多民族聚居的牧业旗。正蓝旗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蒙古标准语音示范基地,举世闻名的元上都遗址坐落境内。这里涌现出蒙古族知名人士,有将军、诗人松筠、现代蒙古族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等。奶食制作工艺独特,历史悠久,自大元帝 1
国到清王朝,这里一直是皇家奶食的供应基地,至今生产奶制品的技法仍然延续元代传统工艺,目前,正蓝旗奶食品已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正蓝旗为“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传承基地”。
正蓝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蒙古族文化,这里曾经是历史上统治疆域最大的大元王朝的诞生地,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他的第一都城—元上都。缘之于此,这里的蒙古族人出身不同寻常,他们是皇家贴身禁卫军—察哈尔万户的后裔。尽管世事沧桑,斗转星移,但察哈尔蒙古族人依然保留了大量元朝皇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衣食住行到生活习俗、待人接物、文化礼仪无一不彰显着它作为黄金家族的显赫与荣耀。这里少数民族文人辈出,又被称为“蒙古族鲁迅”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纳.赛音朝克图,有清朝时既是总督、将军又是诗人的松筠以及蒙古族历史学家赛熙亚勒等。直到今天,正蓝旗依然活跃着一支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队伍。
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正蓝旗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和培育力度,旅游基础设施从整体有了较大改善,先后投入3亿多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上都镇建成具有元代风貌的城市精品。建设了忽必烈广场、纳·赛音朝克图文化中心、元上都博物馆、敖包希热公园、上都镇生态园,并正在建设上都滨河湿地公园、旗青少年文化中心等一系列文
化精品工程,逐步打造具有元代特色的京北魅力草原文化城。特别从2010年以来,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国家文物局下达了《关于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意见》,2011年2月元上都遗址申遗文本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8月初接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实地考察评估,今年6月份将最终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成员投票表决是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11年到正蓝旗的国内外旅游人数达33万人,实现相关旅游收入达1.3亿元。
在草原旅游不断升温的带动下,目前全旗涌现出以元上都遗址旅游景区的蒙元历史文化为代表的皇家旅游景点、以阿格腾艾里民俗大营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为龙头的纯蒙古族传统牧人之家文化旅游景点、以小扎格斯台淖尔京津游客休闲度假景区和大中华正蓝旗旅游文化景点等为龙头的现代文化旅游景区、以元上都博物馆为龙头的文博景区,目前全旗形成了以浑善达克沙地文化旅游景观、察哈尔传统蒙古族文化旅游景观、元上都遗址及金莲川草原文化旅游景观、乌和尔沁敖包原始森林景观等为主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虽然近几年,正蓝旗旗委、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了一些旅游企业和旅游品牌努力改善环境,并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日益增多的游客多元需求看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
阶段,全旗旅游经济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和挖掘出来。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仍有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旅游与文化契合不紧密,文化优势没有通过景点展示出来。由于时代的发展,蒙古族文化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虽然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那达慕”大会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虽然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但其原意只是传统盛会,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这种形式不会长年存在,其传统操作程序和表演方式也不完全适合旅游市场。一些旅游开发人员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点”,景点与文化、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紧,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重自然风光,缺乏文化景观,单一淡漠,缺乏创新思维,文气、人气不足。文化和旅游没有真正融合,形不成合力,更没有成为旅游业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二是旅游产品开发较晚,文化含量低,文化和旅游没有很好接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不足,对现有旅游资源把握不够;自然景观缺乏特色,游客一般流于走马观花,而无文化收获之乐。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还不明朗,旅游商品品种单调,产品雷同,文化含量低,艺术品位不高,在品种、特色、数量等方面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三是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旅游人才缺乏,旅游文化单位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很少,文化旅游人才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整个旅游文
化服务质量偏低,接待档次偏低,饭店接待数量相对不足,不能方便和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四是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缺乏系统性。在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高,它不象山水景观类资源,只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就可以自然对外展示。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也需要寻找比较好的依托和表现形式。在具体操作中,时常出现雷同化问题,如现有的民俗村、民族歌舞表演等都有这类问题。
正蓝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正蓝旗地处锡盟南部区域的中心地带,是锡盟连接京津地区的主要通道,具有协同南部区域打通进京通道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元上都遗址申遗优势;上都支线机场开工后,即将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而具备的交通优势以及独具特色的产品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正蓝旗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处京津地区一级辐射圈内,又正在建设京北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和以元上都为品牌的草原文化旅游胜地,是离北京最近的沙地,也是京津风沙源治理的主要区域。今年9月,锡盟南部中心城市确定在多伦建设。按照自治区要求,新中心城市要建成锡盟进入京津冀经济区、全面
对内开放的桥头堡。南部中心城市的建设不仅是给多伦县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我旗今后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
二是交通优势。旗境内有207国道、308省道、呼海大通道与集通铁路,锡蓝铁路,蓝多铁路,蓝张铁路,纵横交错,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上都支线机场已经列入自治区民航“十二五”规划,机场建成后,即将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而具备的交通优势。
三是文化优势。正蓝旗文化底蕴深厚。举世闻名的元上都遗址坐落在我旗境内,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蒙古标准语音示范基地。特别是元上都作为元帝国的首都历时108年,是13到14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的中心;是东西方文化、中亚南亚文化的交流点,是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融合点;是当时“世界的心脏”;是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中国最大的历史版图,成就雄心伟业之地。
四是资源优势。正蓝旗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正蓝旗投入3亿多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上都镇建成具有元代风貌的城市精品。建设了忽必烈广场、纳·赛音朝克图文化中心、元上都博物馆、敖包
希热公园、上都镇生态园,并正在建设上都滨河湿地公园、旗青少年文化中心等一系列文化精品工程,打造具有元代特色的京北魅力文化城。在旗政府引导带动下,目前涌现出以阿格腾艾里民俗大营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为龙头的纯蒙古族传统牧人之家文化旅游景点、以小扎格斯台淖尔京津游客休闲度假景区和大中华正蓝旗旅游文化景点等为龙头的现代文化旅游景区、以元上都博物馆为龙头的文博景区,目前全旗形成了以浑善达克沙地文化旅游景观、察哈尔传统蒙古族文化旅游景观、元上都遗址及金莲川草原文化旅游景观、乌和尔沁敖包原始森林景观等为主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加快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小型民俗旅游开发都很成功,虽然形式和内容还很肤浅,但也证明发展民俗旅游的潜力是巨大的, 有很多优秀的项目亟待开发。
找准定位,把民族文化,尤其是民俗民风开发作为发展旅游的资源依托,在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大胆的毫无顾忌地深挖和细划。首先要考研拓展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将这种差异性完全展现在中外游客的面前,形成
古老与现代民俗、民风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大格局,形成蕴涵本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的风格。组织本地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旅游市场操作专家,把宫廷文化、祭祀文化以及婚俗、服饰、饮食、居住等等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细化。力争达到,上到场面巨大的“诈马宴”,下到情节细小的“献哈达”、“敬酒”等都要有规范的标准和统一的解说口径,即要突出场面的可操作性,符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又要符合民族特色和历史真实性。杜绝一个“导游”一个说法,一个“专家”一个“论断”。其次要深挖象征着蒙古族勇敢理念的以此为题材,大胆地不拘一格地创作一批新的美丽传说和故事;第三要在旅游产品的花样上,可以让游客亲切体验骑马牧羊、牧牛的感觉,尽可能多的可以搞一些互动节目,让游客在同牧民们近距离接触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本地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游客感到赏心悦目,留下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第四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展现本土民族、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的各种特色和品质风格。各大接待游客的宾馆、饭店、旅游购物商场、旅游景区景点等,要求服务人员一律着民族特点的服装上岗面对八方游客。把民族服装的美感不仅仅展现在舞台上,还要体现在实用性上,形成了一道道动感靓丽的景观,让游客确实有种身淋其镜少数民族区域的感觉。
加强规划,优化设计一批系统的旅游路线,统一整合旅游景观景点资源。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代表,要通过深度
挖掘和精心包装,确立以元上都为龙头,各地特色景点、民俗为补充,重要交通线为链接,形成众星捧月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在区域上进行合理的布局,更要用文化的特点把各景点连接起来,既各有看点,又服从整体。民族文化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应把宫廷文化体验、生态旅游、渡假休闲、民俗风情充分展现出来。这样,每个景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但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形成一个旅游大文化的格局。
旅游商品是旅游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目前旅游商品溃乏一直是困扰大旅游业发展的软肋,旅游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大众产品较多,缺少具有鲜明的地区区域特色的精品。鉴于此应尽快研究制定出扶持开发旅游商品的优惠政策,注重研制开发能够体现文化旅游特色、有收藏和纪念价值的旅游商品,把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土特产品及其它商品的旅游商品作为主攻方向进行整合包装,使越来越多的质量好工艺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出现在旅游景区,使广大游客从旅游商品上了解当地的旅游特色文化内涵,同时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营造氛围,把宣传促销作为发展大文化旅游的重要手
段。文化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仅仅依靠旅游景点氛围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创造良好的文化大氛围,才能打好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基础,也只有在这种大氛围环境中,才能发挥其锦上添花的作用。一是举办大型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那达慕大会”、“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宣传。力求运用大手笔,形成大声势,造就大影响,吸引大人流,产生大效益。二是充分利用名人、名流的轰动效果,提高旅游知名度。精心策划,推出能够在民间用多种语言和便于传唱的,能够充分体现优秀的民族文化,歌颂草原人民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胸襟、开明的气度、开拓的胆略的草原歌曲,利用名人效应提高知名度。三是鼓励民间一些民族艺人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外地进行表演,展现民间文化的艺术风采。
走区域联合的发展道路,树立大旅游观念。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受地理、社会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呈现出规模小、分布散、季节性强以及缺乏联合等特点。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应树立区域联合、整体发展、统一规划的观念和意识。在大的旅游发展环境下,正确处理与周边地区旅游景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首先,应充分挖掘本旅游区独特的旅游资源,防止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一块尤其应慎重。其次,要注意与周边地区的横向联合,打破地区保护主义,走合作开发、共同发展的道路。在发展旅游业时,注意与周边地区旅
游点和旅游线的巧妙结合,通过挂靠、依托等多种方式带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冷点升温,温点变热的发展思路。在旅游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鼓励景区群众积极参与,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宏观调控,形成一整套民族社区群众参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可行机制。
人才兴旅,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做大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目前,草原旅游从业人员中,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宾馆饭店服务人员行业知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较低,导游讲解员量少质差,专职讲解员和导游人员缺乏,这种现状与发展大文化旅游的要求非常不适应。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必须实行旅游人才工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多层次的旅游人才。建立文化旅游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无论哪类性质的企业,只要从事旅游服务活动,其服务人员就应该经过正规培训后上岗。同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想方设法吸引和引进各级各类人才,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实力和后劲。
着重打造元上都精品旅游景区。元上都是13-14世纪世界政治文化中心,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点、中
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融合点、蒙元文化的发祥地。2010年8月,元上都遗址正式作为201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今年8月圆满完成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工作。2011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0万人,实现旅游相关收入1.3亿元。全旗初步形成了以“元上都遗址”和“蒙元文化”为核心的两大知名旅游品牌,并已逐步成为京北蒙元文化和草原生态文化旅游胜地,旅游资源优势正在迅速向经济优势转化,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相关收入连续3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借鉴殷墟申遗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殷墟申遗成功后,当年旅游人数增长了4倍。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后必然会极大地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虽然通过不断努力,近年来我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条件有所改善,旅游人次逐年提高。但是目前我们对蒙元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缺乏一批能够充分体现蒙元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精品项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以体现蒙元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