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物学实习报告xin1
2010年毕节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动 物 学 野 外 实习报 告 学号:08110801002
姓名:徐文科 班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08生物本
组员:沈晓林、周熠、周林龙、陈川、刘洋、吴厚宽、张威、陈开萍刘采芹、胡丽、指导老师:赵海涛
葛传龙
王彦并
梁琴
实习时间:2010年05月24~~~~~2010年06月01日
目录
一、实习介绍
1、实习时间
2、实习地点及路线
3、组织形式
4、实习的目的
5、实习的意义
二、实习地点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简介
2、动物状况
三、标本的采集和制作以及使用工具及药品
四、实习内容介绍
五、有关动物特征描述:(共六个纲)
六、发现采集的标本和参观的标本:(附名录)
七、实习总结
八、体会
一、实习介绍
1、实习时间是:
2010年5月24日至2010年6月1日
2、实习地点是以及路线:
贵州铜仁梵净山、铜仁学院、印江县、江口县、大方县 时间
地点
内容
2010/05/23 星期日 学校 实习动员及准备 2010/05/24 星期一 毕节-印江 路途
2010/05/25 星期二 永义乡 采集、观察、记录、制作 2010/05/26 星期三 木黄乡 采集、观察、记录、制作 2010/05/27 星期四 梵净山南门 采集、观察、记录、制作 2010/05/28 星期五 叉溪河 采集、观察、记录、制作 2010/05/29 星期六 梵净山 观察、记录
2010/05/30 星期日 太平乡 采集、观察、记录、制作 2010/05/31 星期一 铜仁学院 观察、记录 2010/06/01 星期二 大方羊场坝 参观金银花种植基地
3、组织形式
我们以组为单位,每组10个人,有一老师带领。个人所承担的任务:每个人有自己要拿的东西的
4、实习目的
(1)
通过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2)学会懂物学野外工作方法。
(3)学习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研究动物的基本特征。
(4)初步掌握动物的采集、压制、标本制作、种类鉴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5、实习意义
(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动物学理论知识。
(2)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3)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通过野外实习,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增强同学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关地点和物种的介绍:
(1)梵净山: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原来的正名为“三山谷”,国务院于1978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梵净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先后荣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梵净山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梵净山,武陵山脉的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西面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梵净山,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典籍上考证,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梵净山植物类型多样, 森林是梵净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是其生物资源的核心。它既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又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枢纽;同时因其特殊的层次结构,形成了动物、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地。森林类型划分 原生性的栲树林、青冈栎林、珙桐林、黄杨林、高山柏林等以及次生性的响叶杨木、桦木林、枫香林、枫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等44个森林类型。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积为3378000立方米。植物物种多样性 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据不完全统计,植物种类有277科、795属、195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14属19种,占全国种类数的9.5%,种子植物144科460属1155种,占全国种类数的4.6%;苔藓类50科127属245种,占全国种类数的11.1%;蕨类38科85属183种,占全国种类数的7.0%,大型真菌45科123属372种,占全国真菌数的4.7%。植物区系分比较复杂,是一个相当丰富和相当古老的温带、亚热带的植物区系。
动物种类的多样, 梵净山区拥有东洋界的华中、华南和西南三个区系成分的动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已初步记录在案的动物有800多种,其中兽类8目23科68种,占全国种类数的13.6%,鸟类16目39科191种,占全国的6.2%;爬行类3目9科41种,占全国的10.9%;两栖类2目8科34种,占全国的12.2%;鱼类4目9科48种,陆栖寡毛类2科21种;昆虫18目,目前已知400多种,尚有不断的新属新种报道。除此之外,梵净山尚有众多低等动物、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研究还未涉及。游梵净山,成熟而最为便捷的线路只有一条,就是经印江自治县木黄风景名胜区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西线梵净山旅游线路。车行50公里,只需一个半小时便可到达自然保护区的棉絮岭接待站。在木黄风景名胜区,可参观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纪念碑,了解红军在印江、沿河等地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同时,还可以在蔡伦古法造纸文化村、永义紫薇园、团龙民俗文化村等景点参观考察土家民俗民族文化、古法造纸、傩戏傩技和土家摆手舞等文化产品,其参与性和观赏性非常强。进入自然保护区后,可游四大皇庵之首的护国寺,看规模庞大的佛事活动。在棉絮岭能远眺万米睡佛,并以此为起点,步行一个半小时,顺山脊过薄刀岭、穿黑巷子、攀剪刀峡即可到梵净山核心保护区,可游蘑菇石、看万卷书,探九皇洞、攀梵净主峰—金顶。沿途视野开阔,道路较为平缓,既能体会攀沿中的艰辛,又能神情怡然欣赏风吹云散时闪现的烂漫山花和茫茫林海。心灵沉积的疲惫在佛教名山优秀而神奇的自然生态中得到安抚和释放!
(2)动物状况:
动物种类的多样, 梵净山区拥有东洋界的华中、华南和西南三个区系成分的动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已初步记录在案的动物有800多种,其中兽类8目23科68种,占全国种类数的13.6%,鸟类16目39科191种,占全国的6.2%;爬行类3目9科41种,占全国的10.9%;两栖类2目8科34种,占全国的12.2%;鱼类4目9科48种,陆栖寡毛类2科21种;昆虫18目,目前已知400多种,尚有不断的新属新种报道。除此之外,梵净山尚有众多低等动物、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研究还未涉及。
梵净山有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黔金丝猴、熊猴、猕猴、云豹、林麝、毛冠鹿、苏门羚、穿山甲、鸳鸯、红腹角锥、红腹锦鸡、白冠章尾雉和大鲵等14种。其中最珍贵、最具科学价值的是黔金丝猴,是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区。
毒蛇有7种:五步蛇、竹叶青、菜花烙铁头、银环蛇、丽纹蛇、绞花林蛇。
三、标本采集和标本制作
1、昆虫标本的采集和所需工具(1)使用工具及药品
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所以采集昆虫必须要有捕网、扫网及水网。捕网通常用纹帐或白尼龙纱制成网圈,用粗铁丝制成环形,直径约30厘米左右,底袋呈圆锥形。网柄长约1米左右。扫网主要适于在草丛中捕捉昆虫。可用麻布或亚麻布制成,比捕网略小一些。网柄要短(长约一尺半左右)而粗,网要坚固。懂得了这些知识后,由于我们工具有限,所以我们用的是捕网。
毒瓶:采集时,一般应带两个毒瓶,一个瓶毒杀蝴蝶及蛾类昆虫,另一瓶毒杀其它类的昆虫。毒瓶用直广口瓶等制成。毒杀剂我们采用乙醚、酒精等。
三角纸包:外出采集,采到昆虫不能立即做成标本,可先用三角纸包包好,编号记载后,带回学校制做。三角纸包的大小可由昆虫的大小决定。取较柔软难透水的纸一张折成三角袋。我们一般采用报纸折成的三角袋。药品:10%的甲醛(F)、无水乙醇(A)(2)采集昆虫的方法
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戴手套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懂得了以上采集方法,我们主要在森林公园进行采集,我们为了科学、高效率地采集标本,采集之前,我们熟悉了一下环境清楚了昆虫集中的地方,然后把已准备好的乙醚、酒精、三角纸袋、镊子、捕捉网等工具分配到各个小组成员手中,运用早已熟在心中的采集标本理论,顺利地采集了蝴蝶、蜜蜂、蜘蛛、蝗虫、螳螂„„我们将蝴蝶掐其胸部处死的方法,之后使其两翅竖立,放入已准备好的三角纸袋中,这样就使蝶完整保存;我们将蜜蜂、蜘蛛、蜥蜴、螳螂这类的用镊子夹到乙醚瓶中使其昏迷。
2、昆虫标本制作和保存
标本制作前需要准备的工具 :
展翅板:是用比较疏松的木板或泡沫塑料制成,大小规格没有严格限制。昆虫针:制作昆虫标本所用的针,按粗细分成几种规格,最细是“0”号,最粗的是5号,可按虫体的大小选用。通常用的是1号、2号、3号。
从野外采集到的昆虫,若未能及时制成标本,往往会硬化。这种昆虫再拿来展翅插针,就容易损坏。因此我们都是拿回来就马上处理并开始制作标本。(1)昆虫标本制作法
针刺法:有些昆虫如天牛、瓢虫等,成虫不能展翅,或者体形较大,可以用昆虫针,直接插在适当的位置,这样可不妨碍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插针时可以将昆虫放在三极板(刺虫台)上,也可以利用泡沫塑料板来进行,我们采用的
是泡沫塑料板。针插的位置,我们一般插在昆虫前胸中央或小盾板的中线偏右方,这样能使昆虫保持平衡。针插完毕后,把标本放在软木或高粱杆上,进行整型工作,然后放入烘箱。烘箱的温度保持在3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虫体硬化后可以将针拔出。也可置于通风处阴干。待虫体内脏等全部干燥,即可将标本取出保存。
展翅法:有鳞翅目的昆虫蝶和蛾类或有膜翅目昆虫,如蜜蜂、蜻蜓等,可用展翅法,作法是在其身体未干之前呈柔软状态时,选择合适的展翅板,用镊子夹取昆虫,放到展翅板上,并选用适当的昆虫用针或大头针,从昆虫中胸或后胸的正中垂直插入。针端插在展翅板槽内的软木(或高粱杆心)上,使虫体与槽面相齐,翅脉的肩角恰在槽面上,然后用昆虫针把昆虫的前后翅在槽面上平展开来,前翅向前展开,后翅压在前翅内缘的下面,作飞翔姿态。这样连续做几只昆虫后,用较长的光滑透明软纸条压在翅上,钉上大头针,使双翅固定下来,放在没有太阳直接照射的地方,以免虫体翅的颜色产生变化等虫体干燥后,即可取下来放在标本盒内长久保存。如果虫体较大,内脏不易晒干,可用小剪刀剪开虫体的腹部,用镊子除去内脏,再用同腹部大小相仿的蘸有樟脑粉的棉花球塞在腹中,再晒干或烘干即可。为了防止腹部下垂,在槽内可放一些棉絮托住腹部。(2)干制标本的保存法
昆虫用针刺好后,可以保存在昆虫标本盒内。在往盒内插标本之前,必须将每个昆虫标本的标签插好。然后把制好的标本按照分类次序插好,再将标本盒盖上。干制标本要放置于防尘防潮和比较密封的木箱或盒子中,并放入驱虫剂和干燥剂,在挪动时要防止剧烈震动,以免发生破损。
3、两栖类标本的制作:
有关两栖类标本的制作方法是直接用究竟或者福尔马林侵泡的方法,而酒精和福尔马林都要经过稀释才能加入侵泡仪器之中。
对于标本的要求就是要把标本清洗干净,以免有东西在缸里是观察时不方便。福尔马林与水的比例为1:9
4、爬行类的标本制作:
爬行类的标本制作和两栖类相同。
四、实习内容:
1、鸟类的野外观察
2、昆虫的野外观察及标本的采集
3、昆虫标本的制作
4、爬行动物的野外观察及标本的采集
5、爬行动物标本的制作
6、两栖动物的野外观察及标本的采集
7、两栖动物标本的制作
五、动物特征描述
一、多足纲 马陆
马陆(millipede),也叫千足虫。马陆隶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倍足亚纲。国内各地均有发生,除草坪外受害植物还包括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蕨、海棠、吊钟海棠、文竹等一些花卉植物。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倍足纲(Diplopoda)动物。世界性分布。倍足纲与其他数纲动物常合称多足类。马陆约10,000种,生活于腐败植物上并以其为食,有的也为害植物,少数为掠食性或食腐肉。特征为体节两两愈合(双体节),除头节无足,头节後的3个体节每节有足一对外,其他体节每节有足2对,足的总数可多至200对。除头4节外,每对双体节含2对内部器官︰2对神经节及2对心动脉。头节含触角、单眼及大、小腭各一对。体节数各异,从11节至100多节,体长2~280公釐(0.08~11吋)。除一个目外,所有马陆有钙质背板。自卫时马陆并不咬噬,多将身体蜷曲,头卷在里面,外骨骼在外侧。许多种可具侧腺,用分泌一种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气以防御敌害。
倍足纲包括常见于许多花园的种类,如土马陆(Julus terrestris, 有时作Iulus terrestris)其体长为25公釐(1吋),原产於欧洲,已引进北美;体光滑的种俗称切根虫(wireworm)。有的马陆无眼,颜色鲜明,如25公釐长的温室马陆(Oxidus gracilis)。最醒目的常见种之一为美国东南森林中的美洲山蛩(Narceus americanus),长10公分(4吋),有黑、红两色。
二、昆虫纲(1)、蝴蝶特征
蝴蝶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三对足。在头部有一对锤状的触角,所以,蝴蝶类又冠以“锤角”的美名。蝴蝶具有虹吸式口器,不用时可以卷曲在头的下面。蝴蝶的胸部细分前胸、中胸和后胸。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翅膀,分为前翅和后翅;翅膀由翅膜和脉翅组成。翅膀的上下面都有密生的鳞片,鳞片有不同颜色的星点斑纹。翅的形状略成三角形,朝向头部的称前缘,朝向尾部称后缘,在外侧叫外缘。前缘与外缘之间的夹角叫外角;翅与胸接触的翅叫基部,所对应的叫叫肩角。外缘与后缘 夹角叫后角。翅膀上的鳞片可分为线、纹或斑,也有分布的规律和名称。雄性的翅面上常常有特殊的鳞片、鳞毛或香鳞构成的性标,能散发出引诱雌蝶的气味。
蝴蝶的腹部有10节组成。第一节常常退化,第9、10节特化为生殖器的一部分,所以经常看到的是7节。雌性的最后一节有一条末端长有肛突,是肛门和生殖腺,产卵的开口。在第7节处腹中线的后部有一个开口,是雌性的交配口。雄性的生殖器在末端,有一个背板形的背兜和一对附肢变成的抱握器,阴茎从这里伸出。雌雄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也是生物学上鉴定物种的重要特征。蝴蝶的足由基足、转节、腿节、胫节、附节共5部分组成。
(2)名称:蜘蛛
别名:网虫、扁蛛、园蛛
拉丁名:Araneida;Araneae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蛛形纲 Arachnida
目: 蜘蛛目 Araneae ,Clerck, 1757
亚目:
中突蛛亚目 Mesothelae
原蛛亚目 Mygalomorphae
新蛛亚目 Araneomorphae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蜘蛛目(Araneida或Araneae)所有种的通称。除南极洲以外,全世界分布。从海平面分布到海拔5,000米处。均陆生。体长1~90毫米。身体分头胸部(前体)和腹部(后体)两部分。头胸部覆以背甲和胸板。头胸部有附肢两对,第一对为螯肢,有螯牙、螯牙尖端有毒腺开口;直腭亚目的螯肢前后活动,钳腭亚目者侧向运动及相向运动;第二对为须肢,在雌蛛和未成熟的雄蛛呈步足状,用以夹持食物及作感觉器官;但在雄性成蛛须肢末节膨大,变为传送精子的交接器。步足4对,分基节、转节、腿节、膝节、胫节、后跗节、跗节和跗端节(上具爪)。步足上覆刚毛,并具数种感觉器官,如细长的盅毛(感受气流和振动)。步足自割后,下次蜕皮时可再生。单眼8个或8个以下。某些足肌及腭肌附著于头胸部的胸内骨上。头胸部与腹部之间有纤细的腹柄相连。因腹柄的存在,纺器纺丝时腹部可自由摆动。神经系统完全集中于头胸部,咽上有脑(咽上神经节),尚有食管下神经节。裂缝感觉器官散布于身体或位于足关节附近,用以司振动觉或听觉等。
三、两栖纲
(1)、沼蛙特征
沼蛙为大型蛙类,身体粗壮,长度80~100mm。头部平扁,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尖圆。上下唇皆白色,额腺明显白色两个。鼓膜大而明显,周围白色。背侧褶连续而粗大,位眼後至大腿上方。身体背面为黄褐色、灰褐色或暗褐色,腹面淡褐色,喉胸部密布淡黑色之斑纹。身体侧面由眼鼻线沿背侧褶至鼠蹊部有一条黑褐色的纵带。雄蛙具有两个鸣囊和前肢基部有一大型之腺性瘤状突起,此可与雌蛙区别。后肢大腿前方和后方皆有黑褐色的大形斑纹,大腿和颈部表面皮肤有圆形或短棒状突起所连结而成的隆起稜,与纵轴平行。吻尖钝。外鼻孔较接近吻端。前肢粗短,指端尖,不膨大不具蹼膜。后肢强大趾长,趾端尖,不膨大蹼膜发达。垦地和阔叶林为主要的栖息地。尤其在水田、池畔、溪流以及排水不良之低地。白天隐伏在草丛洞穴中或石缝 中,偶尔亦可见其停栖在近水边有阴影的石头上。夜间外出觅食。
(2)、中华大蟾蜍
大蟾蜍、癞肚子、癞蛤蟆。体粗壮,长约10厘米以上,雄者较小。全体皮肤极粗糙,除头顶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满布大小不同的圆形瘰疣。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口内无锄骨齿,上下颌亦无齿。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圆形的鼓膜。头顶部两侧各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体短而宽。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
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趾侧有缘膜,蹼尚发达,内跖突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雄性前肢内侧3指有黑婚垫,无声囊。体长79-120毫米
(3)龙胜臭蛙
Odorrana lungshengensis(Liu and hu)
目:无尾目
科:蛙科
属:臭蛙属
雄蛙体长62毫米,雌蛙81毫米左右。鼓膜小,与第三指吸盘几等大。体侧无背侧褶,指、趾具吸盘,纵径大于横径,腹侧沟均显著,趾间近全蹼。体背绿色,有十几个近圆形的棕色大斑点。雄蛙具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第一指背面有婚垫,背侧有雄性线。生活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溪内。成蛙长蹲于溪边的岩石上。繁殖期主要在6—7月。分布于贵州(印江、江口、雷山)、湖南(宜章)、广西(龙胜)。
(4)斑腿树蛙
Rhacophorus megacephalus(Hallowell)目:无尾目
科:树蛙科
属:树蛙属
体扁而窄长,雄蛙体长53毫米,雌蛙76毫米左右。鼓膜大而明显;犁骨齿列强。背面皮肤光滑,有细小痣粒。指间无蹼;指侧均有缘膜。指、趾吸盘背面可见“Y”形迹。背面多为浅棕色,一般有深色“X”形斑或为纵条纹,有的仅散有深色斑点;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深色斑;股后有网状斑。雄蛙第一、二指基部有乳白色的婚垫,通常具有内声囊;有雄性线。生活在海拔80—1600米的丘陵及山区,常栖息于稻田、草丛、泥窝内。广泛分布于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
(5)昭觉林蛙 Rana chaochiaoensis 目:无尾目
科:蛙科
属:蛙属 ·体 型:体中等大小,雄蛙体长56mm,雌蛙59mm。蝌蚪体全长52mm,头体长为18mm,尾长34mm,后肢芽18mm。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生 境:栖息于海拔1150-3340m的山岭地带近水域的草间或树林内。
·繁 殖:3-8月为产卵季节,卵径1.7-1.9mm。国内分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江西。
(6)华西雨蛙
别名上树怀、竹王、桑王、雨蛙,属雨蛙科
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东部、泰国、越南北部等地。
体形小,雄蛙体长34-38毫米,雌蛙39-43毫米。吻宽圆而高,吻棱明显。颊部垂直;鼓膜圆。舌较圆厚,后端微有缺刻。犁骨齿两小团。指端有吸盘和马蹄形横沟;趾端形态同指。背面皮肤光滑,腹面遍布扁平疣。生活时背面绿色,头侧有紫灰及金黄条纹。股前后方及跗庶内侧具黑色斑点,1-5枚不等。腹面乳白色。
栖息于海拔750-2400米稻田地区。常在树叶上铺匐匐着,或白天隐避在树洞或草丛中。下雨夜晚大批外出活动有时百蛙齐鸣。繁殖季节在4-6月,卵小,成团,产于小坑塘内
(7)饰纹姬蛙
饰纹姬娃
体型较小的蛙类,体长一般在3厘米以下。背部比较光滑,只要少量分散的小疣粒。背部有对称排列的灰棕色斜纹。常在草丛中;和田边和水塘附近活动扑食,有时在路边草丛腋常见。以昆虫为食,常食白蚁,小型鞘翅目昆虫等。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中,华南,华东和西南;云南省分布于滇南,滇中,滇西和滇东北部分地区
(8)竹叶臭蛙
中 文 名:竹叶臭蛙
·物种分类:两栖类→无尾目→蛙科→臭蛙属
·拉 丁 名:Odorrana versabilis ·英 文 名:Bamboo-leave Odorous Frog
·属中文名:臭蛙属
·国内分布: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经济用途:多食林区有害昆虫,为林区有益动物。
·迁 徙:
·生 境:栖息于海拔350-1260mm的山区溪流或瀑布附近。
·体 型:雌性体长77mm左右,雄性略小。
·习性:常伏于溪边长满苔藓的岩石上,形似枯竹叶。
(9)泽蛙
泽蛙(学名:Rana limnocharis)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常见于田野池塘及丘陵。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分类地位:泽蛙(Rana limnochari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的1种。
俗称:“梆声蛙”、“乌蟆”、“虾蟆仔”。
中国大陆的分布在河北、山东、西藏、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
外形似虎纹蛙而体形小,体长50~55毫米。趾间半蹼。吻部较尖,上下唇有6~8条黑纵纹;两眼间有“V”字形斑,肩部一般有“W”字形斑,有的还有宽窄不一的青绿色或浅黄色脊线纹。背面灰橄榄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杂以赭红、深绿色斑;无背侧褶,有许多分散排列、长短不一的纵肤棱。雄蛙有灰黑色单咽下外声囊,鸣声响亮,生活在稻田、沼泽、菜园附近。生活习性
(10)黑斑侧褶蛙
·中 文 名:黑斑侧褶蛙
·物种分类:两栖类→无尾目→蛙科→侧褶蛙属
·拉 丁 名:Pelophylax nigromaculata ·英 文 名:Nigromaculata Dorsolateral-folded Frog ·属中文名:侧褶蛙属
·国内分布:除新疆、西藏、云南、台湾、海南省外,广泛分布于各省。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前苏联。
·经济用途: 成蛙吃各种有害昆虫,有益于农业。肉味鲜美,也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和药用动物
·生 境:常栖息于池塘、水沟、稻田、水库、小河和沼泽地
·体 型:体长一般为60-80mm。
·繁 殖:3-6月均能产卵,卵呈块状
别名石坑、石蛙、梆梆鱼、石蹦。
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甘肃、陕西。
体大而肥壮。体长97-110毫米,雄蛙稍大。皮肤较粗糙,背面有若干成行排列的窄长疣,趾间全蹼。雄性前肢特别粗壮,胸腹部满布大小黑刺疣。成体背面多为土棕色或浅酱色。上下颌有显著的深棕色或黑色纵纹。两眼间常有一黑横纹。背部有不规则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咽喉部棕色花斑较多。瞳孔菱形,深酱色。
生活在水流平缓的山溪里或流溪旁的静水塘肉。白天匿居溪底石块下或洞内,天黑时出穴活动。繁殖季节在5-8月卵产于小山溪瀑布下水坑内,粘附在石上或植物根上。卵大卵在胶膜内成串悬挂在水中。蝌蚪一般分散生活于小山溪水坑内。
(11)棘胸蛙
Paa(Paa)spinosa(David)GiantSpiny Frog 棘胸蛙又名石鸡、棘蛙、石鳞、石蛙等,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全身披灰黑色,皮肤粗糙,雄蛙背部有成行的长疣和小型园疣,雌蛙背部散布小型园疣,腹部光滑有黑点。棘胸蛙雄大雌小,雄蛙体长约8至12厘米,体重可达250~750克,皮肤粗糙,背部、头、四肢、体侧布满圆疣,疣上还有分散的小黑棘,胸部有大团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质黑刺,故名棘胸蛙。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列为宾馆、酒家推荐的山珍名菜,亦是人们难得的珍稀佳肴。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称。但因该蛙白天生活于山涧或阴湿岩石缝中,黄昏以后才出洞活动,扑以小型鱼、虾及各种昆虫为食,其活动规律和生长环境与毒蛇相似,因此捕捉时较危险
(12)双团棘胸蛙 Paa yunnanensis(Anderson)Yunnan Spainy Frog
俗称“石蚌”。我国蛙类中体形最大者之一,体长可达12厘米,体形大,成体一般雄蛙98mm,雌蛙95mm左右。粗壮肥硕,后肢肌肉尤为发达而强壮。雄性的前肢明显比雌性发达,并且内侧有黑色角质刺,胸部有成片的黑色角质刺,成左右两团,统称婚刺,双团棘胸蛙故得此名。常栖息于水沟或山间溪流内,白天隐伏于石下,夜晚在岸边或石上活动捕食。:成体一般喜居于海拔1500-2400m左右的山溪或隐蔽于水沟内;蝌蚪生活于山溪中。
我国分布于滇中、滇东、滇西等地区。,卵成串,卵径4mm左右。卵产于水淹没的石下,粘连成串,一端附于水的石块上,另一端悬于水中
四、爬行纲
(1)尖吻蝮
尖吻蝮属(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内相当着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2)灰腹绿锦蛇
中文名: 灰腹绿锦蛇
拉丁文名: Elaphe frenata
物种特征:[识别特征]全长1 m左右,体尾均较细长,尾长占全长的五分之二。通身背面翠绿色,腹面淡黄色,眼后有一条黑色纵纹。幼蛇背面浅褐色,部分鳞缘色黑,彼此缀连显示黑色网纹,头侧有一黑色纵纹穿过眼。吻较长,眼大,瞳孔圆形;没有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1)+3(2);上唇鳞8,2-3-3或3-2-3式;下唇鳞 10,前5枚切前颔片。背鳞19-19-15行;腹鳞具侧棱,200~227;肛鳞二分;尾下鳞亦具侧棱,120~149对。
主要分布省份:浙江 安徽 福建 河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等
(3)玉斑锦蛇 拉丁文名: SERPENTESElaphe-mandarinus
中文俗名: 高砂蛇(台湾)神皮花蛇(浙江)玉带蛇
物种特征: 全长1 m左右,尾长约为全长的五分之一。背面紫灰或灰褐色,正背有一行18~31+6~11个约等距排列的黑色大菱斑,菱斑中心黄色;腹面灰白色,散有长短不一,交互排列的黑斑。头背黄色,有典型的黑色倒“V”字型套叠斑纹。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1)+3(2);上唇鳞7,2-2-3式,或8,3-2-3或2-2-4式;下唇鳞9,前4枚切前颔片。背鳞23-23-19行,平滑;腹鳞181~238;肛鳞二分;尾下鳞53~75对。
[习性]
栖息于海拔300~1500米的平原山区林中、溪边、草丛,也常出没于居民区及其附近。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也有吃蜥蜴的报道。6~7月份产卵5~16枚,卵白色,椭圆形,卵径20~40 mm×13~17mm。
[分布]
玉斑锦蛇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和中部,在此范围的附近省份也有少量分布。(北京、天津、上海、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它们栖息在海拔300~1500 m的开阔平原山区林中、溪边、草丛、岩石堆上的灌木丛中。最早以为它们仅生活在山地,但后来在山地的低海拔处,甚至在农田里也有发现。海拔300~1500 m的平原山区林中、溪边、草丛,也常出没于居民区及其附近。
(4)环纹华游蛇(环纹游蛇)
环纹华游蛇(环纹游蛇)Sinonatrix aequifasciata
环纹华游蛇大者全长约1米。背面棕黄或灰绿色;有棕黑色或黑色环纹,在体部17~21条,在尾部10~13条;腹面黄白色或灰白色。上唇鳞9,第五入眼,有时被眼下鳞隔开;颊鳞1;眼前鳞1或2;眼后鳞3,个别2或4;眼下鳞缺,个别2或1;中段背鳞19行;腹鳞140~150;肛鳞二枚;尾下鳞68~78对。生活于平原及山区的河旁或溪边等处。捕食鱼类及蛙类等。国内还分布长江以南地区。
(5)钩盲蛇 ramphotyphlops braminus
目:有鳞目(蛇亚目)科:盲蛇科
属:钩盲蛇属 别名:盲蛇 [识别特征] 体长不超过20公分,呈圆筒状,形似蚯蚓,故又称“蚯蚓蛇”。头小呈半圆形,与颈不易区分,眼睛极小且退化成感光眼点呈黑点状。鼻鳞有一沟将鼻鳞分成前后两半。体鳞20列。尾部短而呈钝形。全身大致为黑褐色或褐色。蛇目的一科,是世界上最小的蛇。无毒,体呈圆柱形,从头到尾粗细相似,尾短、周身被大小一致的、覆瓦状排列的圆鳞,没有腹鳞的分化。[分布]
已知约3属160余种,广泛分布于中美、南美、西印度群岛、欧洲南部、非洲、亚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暖温带及热带地区。种类及分布:中国已知有4种:高雄盲蛇,仅见于台湾省;大盲蛇,见于云南金沙江边和海南岛,体内曾发现14个充分发育的胚胎;钩盲蛇,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已知最北纪录为宜昌和重庆。[习性]
钩盲蛇生活在腐木石头下、落叶堆、垃圾堆和岩缝间等阴暗潮湿的地方,晚上及下雨过后会到地面上活动,行动敏捷。以白蚁、蚂蚁或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卵生,行孤雌生殖,没有雄性个体。在全省低海拔地区都有分布,数量尚可。产卵2~7枚,卵径12毫米×4毫米;白头钩盲蛇分布于香港。本科蛇类体型较小,最大的非洲巨盲蛇可达750毫米,一般种类全长在200毫米以下。吻端略扁。眼隐于眼鳞之下,口小,位于头部腹面。上颌骨横置,与头骨连结疏松,其上着生少数牙齿;前颌骨、腭骨和翼骨均无齿,少数种类的下颌齿骨前端尚有一枚牙齿。脊椎骨具椎弓突与椎弓凹。有残余的腰带,或仅为一棒状骨,或完全退化消失。仅有右侧的输卵管。大部分种类营穴居生活,或潜伏于砖石、缸□之下,雨后到地表活动。以蚯蚓、多足类、白蚁以及其他昆虫为食。卵生或卵胎生。
五、哺乳纲
(1)、毛冠鹿特征: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tufteddeer)鹿科毛冠鹿属的1种。俗称隐角鹿。外形颇似鹿。体长1.4~1.7米,肩高0.6米;上犬齿甚大,呈獠牙状,露出口外;泪窝大而深,比眼眶的直径还要大;角极短,不分杈,尖略向下弯,隐藏在额顶上的一簇长的黑毛丛中;各毛黑褐,夏毛深赭褐色,毛粗硬,腹毛和后腿内侧白色,耳尖黑,上有白斑。幼鹿有数排不甚明显的白斑。
(2)猪獾
拉丁名:Arctonyxcollaris
属中文名:猪獾属
中国分布:分布于西北、西南、华中、华南等地。
猪獾又叫沙獾,体长62—74厘米,尾长9—22厘米,体重6625—7500克。鼻吻狭长而圆,吻端与猪鼻似。
鼻垫 与上唇间裸露无毛。眼小。耳短圆。四肢短粗有力,脚底趾间具毛,但掌垫明显裸露,趾垫5个。后脚掌裸露部位不达脚跟处。爪长而弯曲,前脚爪强大锐利。尾较长,基部粗壮,向末端逐渐变细。它的通体黑褐色,体背两侧及臀部杂有灰白色。吻浅棕色。颊部黑褐色条纹自吻端通过眼间延伸到耳后,与颈背黑褐色毛汇合。从前额到额顶中央,有一条短宽的白色条纹,其长短因个体变异而多有差异,有的个体向后继续延伸直达颈背。两颊在眼下各具一条污白色条纹,但不达到上唇边缘。耳背及耳下缘棕黑色,耳上缘白色。猪獾(Arctonyx collaris)是鼬科猪獾属的中型哺乳动物。体长可达70厘米,毛褐色,身体粗壮,喉部白色,面部有两条黑色的条纹。猪獾主要分布于南亚的热带雨林中,与獾相似,身体略小,前爪则更大,利于捕食。猪獾是杂食性动物,在夜间活动,主要以植株、水果、根和动物的肉为食。
六、鸟纲
(1)苍鹰
(学名:Accipiter gentilis)是鹰科鹰属的强壮鹰类。身健,林栖,主要捕食鸽子等鸟类和野兔,也能猎取松鸡和狐等大型猎物。体长可达60cm,翼展约1.3m。见于整个北半球温带森林及寒带森林,但在不列颠群岛已经罕见,在北美的数量亦在减少。野外鉴定:中小型猛禽。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纹白杂黑纹;背部棕黑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间横纹;尾灰褐,有4条宽阔黑色横斑,尾方形。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横带。前额、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颈部羽基白色;眉纹白而具黑色羽干纹;耳羽黑色;上体到尾灰褐色;飞羽有暗褐色横斑,内翈基部有白色块斑,初级飞羽第4枚最长,4~5枚,第2~6枚外翈有缺刻,第1~5枚内翈有缺刻。尾灰褐色,具3~5道黑褐色横斑。喉部有黑褐色细纹及暗褐色斑。胸、腹、两胁和覆腿羽布满较细的横纹,羽干黑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少许褐色横斑。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暗,体型较大。
亚成体上体都为褐色,有不明显暗斑点。眉纹不明显;耳羽褐色;腹部淡黄褐色,有黑褐色纵行点斑。
幼鸟上体褐色,羽缘淡黄褐色;飞羽褐色,具暗褐横斑和污白色羽端;头侧、颏、喉、下体棕白色,有粗的暗褐羽干纹;尾羽灰褐色,具4~5条比成鸟更显著的暗褐色横斑。
虹膜金黄或黄色,蜡膜黄绿色;嘴黑基部沾蓝;脚和趾黄色;爪黑色;跗蹠前后缘均为盾状鳞
六、发现采集的标本和参观的标本:(附名录)
野外实习动物名录
两栖类
目 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蛙科
无尾目 姬蛙科 无尾目 姬蛙科 无尾目 姬蛙科 无尾目 雨蛙科 无尾目 树蛙科 无尾目 树蛙科 无尾目 锄足蟾科 有尾目 隐鳃鲵科
属 蛙属 侧褶蛙属 蛙属 水蛙属 臭蛙属 臭蛙属 湍蛙属 林蛙属 棘蛙属 棘蛙属 棘蛙属 棘蛙属 臭蛙属
姬蛙属 姬蛙属 姬蛙属 雨蛙属 树蛙属 树蛙属
髭蟾属 大鲵属 种 沼蛙 黑斑侧褶蛙 泽蛙 沼水蛙 竹叶臭蛙 龙胜臭蛙 华南湍蛙 镇海林蛙 棘腹蛙 棘侧蛙 棘胸蛙 双团棘胸蛙 花臭蛙 小弧斑姬蛙
粗皮姬蛙 饰纹姬蛙 华西雨蛙 大树蛙 斑腿树蛙
峨眉髭蟾 中国大鲵
拉丁名
Rana guentheri Pelophylax nigrom Rana limnocharis HylaranaHylarana Odorrana versabil Odorrana lungshe Amolops ricketti Rana zhenhaiensis P.(P.)boulengeri P.(P.)shini P.(P.)spinosa P.(P.)yunnanensis Rana schmackeri Microhyla heymonsi Microhyla heymonsi Mcrohyla heymonsi Microhyla heymonsi Microyla heymonsi Microhyla heymonsi Microhla heymonsi Microhyla heymonsi
爬行类 目 蜥蜴目 蛇目 蛇目 蛇目 蛇目 蛇目 蛇目 蛇目 蛇目 蛇目
目
鹃形目 鹦形目
鸽形目 雀形目鸡形目鹳形目 科 属 种 拉丁名
石龙子石龙子科 属 石龙子 Eumeces chinensis 游蛇科 练蛇属 赤练蛇 Dinodon rufozonum 游蛇科
乌梢蛇属 乌梢蛇 Zaocysdhumnades 游蛇科 锦蛇属 黑眉锦蛇 Elaphe taeniura 游蛇科 锦蛇属 松花蛇 Elaphe schrenckii 黄颌蛇翠青蛇科 属
翠青蛇 Cyclophiops major 眼镜蛇科
环蛇属
银环蛇 Narrow-banded krait 蝰科
竹叶青
属 竹叶青 Trimeresurus steji 蝰科
尖吻蝮
属 尖吻蝮 Agkistrodon acutus 游蛇科
华游蛇
属
华游蛇
Sinonatrix percari
鸟类 种 拉丁名
大杜鹃 Cuculus canorus Linnaeus
虎皮鹦鹉 Melopsittacus undulates 家鸽 Columba livia
金腰燕 Hirundo daurica 乌鸦 Corvus
麻雀 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大山雀 Parus major 黑卷尾 Dicrurus macrocercus 家鸡 Gallus gallus
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
环颈雉 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
白鹭 Egretta garzetta linnaeus
铜仁学院标本馆
编号 分类地位
无尾目、蛙科、蛙属
无尾目蛙科侧褶蛙属 种 俗名
20100531001 20100531002 沼蛙 黑斑侧褶蛙
20100531003 20100531004 20100531005 20100531006 20100531007 20100531008 20100531009 20100531010 20100531011 20100531012 20100531013 20100531014 201005310***016 20100531017 20100531018 20100531019 树蛙科 游蛇科锦蛇属
树蛙科
蛙科湍蛙属
游蛇科锦蛇属
有鳞目蝰科 游蛇科乌梢蛇属
有尾目隐鳃鲵科
无尾目蛙科棘蛙属
游蛇目链蛇属
游蛇科华游蛇属
树蛙
黑眉锦蛇 家蛇 大树蛙
峨眉
华南湍蛙
花臭蛙
松花蛇 锦蛇 环纹游蛇
棘腹蛙 石坑
尖吻蝮 五步蛇
黑线乌梢蛇
大鲵 娃娃鱼
双团棘胸蛙
紫灰颈蛇
赤链蛇 火赤链 华游蛇 草赤链、乌游蛇原矛头蝮
老鼠蛇
眼镜蛇科环蛇20100531020 属
隐鳃鲵亚20100531021 目
20100531022 湍蛙属 20100531023 银环蛇 中国大鲵 华南湍蛙 竹叶青 白带蛇 白节蛇
娃娃鱼
20100531024 20100531025 20100531026 20100531027 20100531028 蛙科
侧褶蛙属
姬蛙科
石龙子科
泽蛙 梆声蛙
镇海林蛙
黑斑侧褶蛙
小弧斑姬蛙
石龙子 蜥蜴
斑腿树蛙
七、实习总结
感觉这次动物学实习很充实,去了很多地方,不过时间相对来说短了点,如果我们能把实习的地方扩展到贵州省以外的地区,会让我们的实习更有效果,见识更多,体会更深。不过此次实习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次动物学实习巩固和提高了我的动物学专业知识,锻炼了我各方面的能力,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我学习动物学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欲望,摆脱了单一和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灌输,实习既有趣又好玩,使我们充分的理解课本里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最好方式,从2010年05月24日开始我们开始了为期的一个多星期的动物学实习,通过实习让我们巩固书本上的知识。我们去了贵州铜仁梵净山、铜仁学院、印江县、江口县、大方县等地方,通过对动物形态的观察与描述,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同时采集标本、制作标本,增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使我们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我们在教室学了一年的动物学理论,也是时候到大自然中去见识真正的动物了,毕竟百闻不如一见,况且形象记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动物学实习通过动物标本观察、动物实体辨认、相关标本采集、制作,使我们对常见的无
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种类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同时有机会认识一些比较少见和珍稀濒危的保护动物种类。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验,让我们能独立进行初步的动物分类、标本采集、鉴别,并且初步学会了制作动物标本,从而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为了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让理论融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实习有助于把所学过的知识加以鉴别,去伪存真。在实习过程中,使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体会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们穿梭于树林草丛中,闲游在标本馆里,通过这样既轻松又丰富的见习活动,我们对动物一目了然,方便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及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了我们科学的态度,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增强了组员团结合作的精神,增进了我们的友谊,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总之,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但学到了很多丰富的动物学专业知识,而且学到了专业以外的很多东西,收获颇多
八、体会
通过此次野外实习,亲手收集并鉴定了部分动物,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掌握了制作标本的方法及要求,激发了我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和对大自然强烈的求知欲,摆正了学习的态度,在此次实习中,我同时得到了一次自我锻炼的机会,增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在此次野外实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对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在 向老师询问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而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了具体的认识,也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原理.比如,当初在背为什么昆虫纲是所有纲里的第一大纲时,我们只是明白纯文字性的知识,而对于具体却没有一点概念.记得第二天晚上的时候,我们出去采集标本我自己抓的青蛙就亲自查了出来。现在还对那两种蛙记忆清晰。在我们这次认识的百种动
物中,许多都是昆虫纲的,这就为我们印证书本上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对于诸如两栖类皮肤的区别,我们用手去感知这样的学习,不只是眼睛和大脑的学习,更是全身心地学习,我们将记得更多,记得更牢,将其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和力量.通过实习,我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环保意识.希望今后的实习活动中,可以给同学们更多的自由采集动物和记录的时间,同时多开展一些组与组之间交流的活动,加强交流.再就是可不可以多配一些老师,这样同学
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会方便很多,而且有利于同学更好的了解各种动物.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更加长足的进步。
不过在这次的实习中也发现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感不强,对于玩的积极性很高但采集标本的积极性不高。这是很大的缺点,希望能改正。也希望学校能够多给几次这样出去实习的机会。
第二篇:动物学实习报告
海滨动物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知道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认识多种常见动物,并了解它们的识别要点和生活环境特点。
2、巩固理论知识,增强野外实践能力,培养浓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3、意义:通过近十天的野外实习,不仅巩固了我们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
论,并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将脑中抽象的概念及知识具体化,更直观地观察动物极其特征。同时还充分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
二、实习工具:
1、采集袋塑料桶、塑料袋、瓶子、镊子、铁锨等。
2、记录用品笔、采集记录本及有关海滨动物实习书等参考资料。
3、制标本试剂福尔马林、30%的甲醇、硫酸镁
三、实习地点:
青岛:银沙滩,竹岔岛,海底世界
银沙滩为沙岸,竹岔岛为岩石岸。
实习地环境概况:
⑴银沙滩:银沙滩景区位于省级凤凰岛旅游度假区西南侧,全长2000余米,呈月牙形状,东西伸展,是天然的海水浴场。因沙质细腻均匀,太阳下银光四射,宛若镶嵌在蓝色丝绸上的银盘,故名银沙滩。
⑵竹岔岛:竹岔岛在青岛的南部,由火山喷发形成,岛上的岩石上至今还留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气泡和自然形成的硅洞。落潮后可以拾上贝壳。⑶海底世界:青岛海底世界主要由潮间带、海底隧道和地下四层观光建筑三大部分构成,展示部分完全在地下。海底隧道、隧道拱形玻璃的圆柱水体及窗式玻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造型结构,行走在隧道中,便如同置身于海底,大大小小的鱼儿在身边游弋,还能看到人鲨共舞的场面。亚洲目前最大的单体圆柱展示水缸,展示一些珍贵的珊瑚礁生物。整个青岛海底世界被礁石环绕,形成山中有海的美景。还包括青岛水族馆、标本馆、淡水鱼馆等旅游展馆。我们分组参观了青岛海底世界。对海洋动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四、实习时间: 2011年7月15日到2011年7月20日
五、实习内容:
1.听取老师讲述银沙滩、竹岔岛的动物分布情况及标本采集与处理。
2.参观青岛海底世界。
六、采集认识的动物介绍:
银沙滩:
沙蚕:(Nereis succinea)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
扁玉螺:(Neverita didyma)软体动物门 原始腹足目 玉螺科扁玉螺属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 蚶科蚶属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软体动物门瓣鳃纲 蚶目 蚶科毛蚶属 日本镜蛤:(Dosinorbis japonica)软体动物门 双壳钢 帘蛤目帘蛤科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软体动物门 瓣鳃纲 帘蛤目 帘蛤科
杂色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软体动物门 双壳纲 帘蛤目 帘蛤科
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软体动物门 双壳钢 帘蛤目 帘蛤科 海棒槌:(Paracaudina chllensis)棘皮动物门海参纲
日本大眼蟹: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沙蟹科 大眼蟹属竹岔岛:
海葵:(Actiniaria)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海葵目
贻贝:(Mytilidae)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贻贝目
平角涡虫: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多肠目
单齿螺:(Monodonta labio)软体动物门马蹄螺科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棘皮动物海参纲刺参科
七、详述三种主要动物
1、泥蚶
学名:Tegillarca granosa
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
形态特征: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壳表放射肋发达,肋上具颗粒状结节。壳石灰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
生活环境:泥蚶喜栖息在河口附近的软泥滩上,在中、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适应的盐度范围10~28.8,水温0~35℃。
采集方法:在海边采集标本时,带一个装标本的小桶和瓶子,以及采标本用的镊子、铁锨等就够了。镊子是夹标本用的。锨是为挖掘在泥滩、沙滩上凿穴生活的双壳类而准备的。把采集到的放进塑料袋或瓶子里。
标本制作:假如我们采到了活的贝类,先把肉体去掉或须先让肉体自己腐烂掉。等它的肉体腐烂以后,只要用水一冲洗,就能得到干净的贝壳了。晾干之后就可以保存。
经济意义:具有食用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有药用价值,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散结消痰之功效,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症。
2.菲律宾蛤仔:
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
中文俗名:菲律宾蛤仔,俗称花蛤,也称杂色蛤仔,山东称蛤蜊。分类地位: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
形态特征:贝壳韧带外在,位于后方。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双闭壳肌。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淡灰色或肉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生活环境:菲律宾帘蛤大多栖息在风浪较小的内湾、且有适量淡水注人的中、低潮区,但盐度较高的沿海岛屿和数米深的潮下带,也偶有发现;栖息底质,以含砂量为70%~80%的砂泥滩数量最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滩和含泥量极少的砂地或砾石地带,虽也有发现,但数量甚少。
生活方式:菲律宾帘蛤是以发达的斧足,挖掘砂泥营穴居生活的。涨潮时,升至滩面,伸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干潮后或遇到外界刺激时,则双壳紧闭,或依靠足的伸缩活动,退回穴底,在滩面上留下两个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菲律宾帘蛤的穴居深度,随其个体大小、底质组成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个体小的、底质较软的或水温较高的季节,穴居较浅;而个体大的、底质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则潜入较深。但总的说来,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标本制作:假如是活的贝壳,先将其肉体挖出,然后洗干净晒干,若挖不出就先过一段时间等肉体腐烂再处理。假如是死的贝壳,就直接将其冲洗干净晾干即可。
3、沙蚕
分类 :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沙蚕目沙蚕科
形态特征:长2.5∼90公分,一般褐色、鲜红或鲜绿。头部有锐利可伸缩的腭。身体第1节有两根短触手和4个眼,第2节有4对触手状须。体节数可超过200,除前2节外,各有一对疣足,用于移动。用鳃呼吸。在潮间带极为习见,亦见于深海,在岩岸石块下、石缝中、海藻丛间,以及珊瑚礁或软底质中均占优势。
生活环境:沙蚕在潮间带极为习见,亦见于深海,在岩岸石块下、石缝中、海藻丛间。沙蚕科的多数种在生殖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称异沙蚕体,由于环境(温度、月光等)的影响,性成熟的雌、雄沙蚕个体先后离开栖息地,起浮于海面排精放卵。多个雄性个体围绕雌性个体旋转运动,这种生殖现象称为婚舞。婚舞后,雌雄个体大多下沉于海底死去。
采集方法:采集时白天用铁锹挖掘,夜间用灯光捕诱或用捞网捕获.磷沙蚕:栖居在U型管种,退潮后在沙滩表面寻找露出沙面1-20cm高,白色的革制管口,管端内外面光滑直径3-5mm,找到一管口后,在周围寻找另一管口,与前者相似。用口向一管内吹气,见另一端有水流出,说明里有磷沙蚕。采集前在两管之间划一直线,如直线较长,挖掘也越深,反之较浅,虫体也较小。挖掘前应做好准备,首先把两管口处挖出约15cm长,两人用手把管全部托出。挖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拿管子两端时不能用力,否则管子易断;二是挖掘时不能伤害革制管,挖出的泥沙最好在围成一堤状,防止水流入穴内。
巢沙蚕:用铁锹从管口的一侧迅速挖掘即可将其挖出,注意看到管口后,要轻轻走近,迅速挖掘。
标本制作:用搪瓷盘培养,将新鲜海水放入搪瓷盘中,再放入环节动物。待其完全伸展时,在海水表面离虫体稍远处,加入薄荷脑,麻醉3-5小时,待虫体完全被麻醉后,倒出海水和薄荷脑。然后倒入7%的福尔马林将虫体杀死,待过半小时后,虫体仍很柔软,再加大福尔马林浓度至20%,并整形再经6-8小时后,将动物移入5-7%的福尔马林溶液中保存。贴好标签以保存。
经济意义:沙蚕的成虫和幼虫均为经济鱼类和虾类的饵料。沙蚕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实验材料,大学动物教学每年需要大量的沙蚕作为了解高等无脊椎动物体制和结构的代表;沙蚕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都是生理学、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课题。因此,沙蚕科动物是极重要的海洋和咸淡水生物。
九、实习心得:
在海滨实习的过程中,我在各种不同的海滨环境中认识了形形色色的动物种类,并掌握了其主要形态特征、生态特征和分类地位,巩固和丰富了我所学到的课堂内容,加深理解了我所学的动物学知识。这次实习既有趣又好玩,使我充分的理解了课本里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海底世界的实习让我们见识到了许多地球上许多已灭绝的生物的标本以及一些珍惜难以采到的生物,使我增长了许多见识。在海滨采集海滨动物的实习中,我了解了许多动物的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实践过程强化了我所学的知识,也加深了记忆。整个实习过程中虽然只有五天的时间,可是留在记忆里和我们成长的东西却不少,让我真正懂得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含义。其中实习过程中不仅仅进一步掌握了学科的知识,也培养了我热爱自然的热情,让我扩大了视野,产生了努力奋斗的热情以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第三篇: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缙云山无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学号:13姓名: 雷鹏丽指导老师:
动物学(zoology),是揭示动物生存和发展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它研究动物的种类组成、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与遗传、分类、分布移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有关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一、实习地自然概况
缙云山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古名巴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缙云山总占地面积76平方公里,海拔350米—951米。缙云山景色宜人,植物资源丰富。
缙云山,雄峙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是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 ”山岭,古名巴山。山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气象万千。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
缙云山总占地面积76平方公里,海拔350米—951米,山间早霞晚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观云雾之奇,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景区古木参天,翠竹成林,环境清幽,景色优美,素有“小峨眉”之称,是观日出、览云海、夏避暑、冬赏雾,饱览自然风光的最佳去处。景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葱茏,森林面积达13平方公里,植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246科,922属,1966种,其中有桫椤、水杉、银杏、红豆杉、伯乐树、无刺冠梨和果上长有两翅的飞蛾树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5种;有缙云槭、缙云四照花、缙云黄芩等特色植物38种,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和植物物种基因库。山上竹林茂密,品种多达十余种。有节肢动物2纲,20目,147科,1264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4纲,21目,51科,189种。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野外实习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重庆市环保教育基地”、“重庆市绿色教育基地”等称号。
缙云山从北到南有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峰、玉尖峰和夕照峰等九峰。其中玉尖峰是缙云山最高的,海拔1050米;狮子峰最险峻壮观,其余各峰亦各具风姿。缙云山系全国自然保护区。该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森林1300余公顷,生长着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其中有猴欢喜、无刺冠梨、缙云琼楠、伯乐树、银杏、红豆和果上长有两翅的飞蛾树等珍稀植物。山中还有世界罕见的活化石树—水杉,此树是
1.6亿万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种。素有“小峨嵋”之称的缙云山,堪称观日出,览云海,夏避暑,冬赏雾,以及观赏常绿阔叶林自然景观的绝佳去处。
1.地理位置
缙云山位于重庆市璧山县八塘镇,总面积33平方公里,其植被郁郁葱葱,森林面积达15750亩,与缙云山前山二脉相承,同属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也是可以进行旅游开发的规划区范围。
缙云山自然资源丰富多彩,人文景观亦独具特色,山幽、溪秀、潭深、崖隧、石奇、寨险,清代民居、明代墓群、宋元峰火台、唐时民风浑然一体,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犹如一个“世外桃源”。缙云后山有舍身崖、八角池、龙潭天坑、龙洞泉、张口竹、千亩梨园、万亩竹海等9个主景36个配景另有云峰寨、明墓群、峰火台、厂丰鹿遗址、清代民居等18处人文景观。缙云后山素有植物基因库之称,生息繁衍着1803种高等植物物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45种(属),特有植物36种,动物种类众多,已发现野生兽类6目14科27属32种。
2.地质地貌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川东褶皱带华蓥山帚状弧形构造。褶皱带由明显的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三个背斜,两个向斜构成,构造单元由西北向东南分别为牛鼻峡背斜,温汤峡背斜和观音峡-中梁山背斜组成,背斜之间有宽缓的澄江向斜和北碚向斜谷地,嘉陵江由西北向东南横切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因而形成三个险峻的峡谷,即牛鼻峡、温汤峡、观音峡。峡谷两侧山高岩陡,峭拔幽深,形势险要,其雄奇瑰丽之势,犹如长江三峡的缩影,故素有“嘉陵江小三峡”之称。褶皱带在白垩纪末期第三纪初的四川运动形成。地层有三迭纪、侏罗纪和第四纪地层,而缙云山属于三个背斜的中间一支温汤峡背斜的一部分,与小三峡山下相映,风景秀丽,海拔200—952.2米,相对高差752.2米。缙云山的南段为箱形山脊,顶部平缓。全山西翼较缓,坡度20°左右,东翼较陡,坡度60°~70°,因此两翼植物和植被有所不同。
3.气候、土壤
保护区具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3.6℃,最热月(八月)平均气温24.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高温36.2℃,极端最低温-4.6℃,>10℃年积温为4272.4℃;相对湿度年平均87%,水汽压年平均14.9毫巴;年平均降水量1611.8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783.8毫米,冬半年(十至三月)降水量368.0毫米,占全年的22.8%,夏半年(四至九月)降水量1243.8毫米,占全年的77.2%;年平均蒸发量777.1毫米,月平均蒸发量64.7毫米,七、八两月蒸发量共255.4毫米,占全年的32.8%;雾日数年平均89.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低于1293小时。缙云山林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八月)24.5℃,最低月平均气温(二月)3.7℃,月均温年较差20.8℃;林外空旷地最高月均气温25.8℃,最低月平均气温3.3℃,月均温年较差22.5℃,比林内年较差高1.7℃,最热月均温林外比林内高
1.3℃,最冷月均温林外比林内低0.4℃。
缙云山的土壤以三迭纪须家河组厚层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和泥质砂岩为母质风化而成的酸性黄壤及水稻土。山麓地区为侏罗纪由紫色砂页岩夹层上发育的中性或微石灰性的黄壤化紫色土。缙云山土壤分为黄壤和水稻土两大类,并有少量零星分布的紫色土。黄壤大类又分为黄壤和黄泥土两亚类,二者各有一属,即冷砂黄壤土属和冷砂黄泥土属,其中冷砂黄壤土属有6个土种,冷砂黄泥土属有4个土种。水稻土大类只有1个亚类,1个土属,3个土种。缙云山的矿藏以煤为主,并有少量铁矿等。其煤层主要分布在缙云山西北面的蔡家沟、杨泗沟、双河口、黄焰沟及东南面的么店子、水马门、麻林坝一带。据统计,1926~1933年.宝源煤矿公司在缙云山采煤,最高年产量达125085吨。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面的火烧山、舵鼓石及公路沿线一带,1958年.曾以此山铁矿炼铁。4.4.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重庆市植物园成立于1985年,建在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重庆市植物园与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主要任务是保护、繁殖、研究本地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广泛收集国内外亚热带木本植物资源,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建成科学内涵高、园林外貌美、科普性强、具有鲜明特征的森林植物园。现在重庆市植物园有主任1人,副主任3人,有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7人,技术员19人。植物园的日
常工作由自然保护区科技科负责,并由采育组、园庭组负责植物园各功能区的日常管理。植物园的建设与发展:重庆市植物园在市林业局的领导下,植物园的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植物园规划面积约2500亩,以缙云寺为中心,分为10个功能区。近年来,植物园的科技工作者在植物园的实践中,注重总结经验,先后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46篇,其中科技论文26篇,有4篇获优秀论文奖。并编写出版了《缙云山植物名录》和《缙云山植物志》。
(2.)动物资源
有动物1605种,其中:脊椎动物239种,无脊椎动物1249种,软体动物52种,环节动物6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小灵猫、秃鹳、红隼等11种。缙云山区系起源古老,物种稀有性程度高,特有性显著。在保护、科研、教学、旅游等综合利用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动物学学习目的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技术, 增强独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进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标本的处理和制作等技能。
三、动物学学习意义
实验动物科学,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已形成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基础科学门类。这门科学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它做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许多领域研究课题成果的确立和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做为一门科学,它的提高和发展,又会把许多领域课题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因此,实验动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可概括为下面三句话: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科研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四、动物学研究方法
1.描述法
主要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如实地把药用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解剖,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以及药用价值,其他经济用途等系统地记录下来,为有关的研究提供有用的第一手资料。有时还必须附加图表以帮助表达,也可适当地作些说明。这是认识药用动物的初步方法,也是对药用动物进行研究的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2.比较法
通过不同药用动物的系统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资料。如动物的各分类阶元的特征概括,品种的确定与建立,都是通过比较研究而获得的。此外,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明确各类药用动物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比较法也是一种研究药用动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3.实验法
是在一定条件的控制下,对药用动物的各种生活现象、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有关方面作进一步观察与分析。由于实验条件可以随着要求不同而变更,因此它比一般的观察更能揭示药用动物的本质,有利于药用动物的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的深化。实验法也往往和上述的描述法、比较法一起进行,通过实验研究,对于药用动物可有更深入的了解。上述是在药用动物研究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一些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技术,作微观的观察和研究,如采用电镜、电镜扫描、生化分析等。总之,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最重的是要忠于事实,准确,认真,思考精细,记载详明。
在药用动物的研究过程中,要采集标本,并要将采来的标本进行标本制作。如一般的无脊椎动物标本,可以浸泡在5%的福美林液或700酒精中,若为柔软的标本,可先杀死,定形,然后再浸入上述液体中。若为坚硬的,如棘皮动物、昆虫等,可以直接投入液中即可保存。高等的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小型爬行类,也可以直接浸泡在5%福美林或70%
酒精中,而大型的爬行类,以及鸟类和哺乳类,则需做剥制标本。无论液浸或剥制标本,均需填写采集记录,记明采集时的情况,特别是标本在经过处理后,易变形或变色的,均需要记载清楚,一般均要印制特别的记录本,供填写上述采集的记录。另外还要在标本上附挂标笺,也需在标笺上填写采集日期、采集人及其编号,以便和记录本相互查对,最后将其保存起来。
五、实习内容
1.河蚌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工具:水桶、锅、5%的甲醛溶液
步骤:(1)将河蚌放进锅里煮,等其贝壳稍微张开一点口便将其捞出。
(2)待河蚌冷却后往其内脏团注入配好的????、的溶液。
(3)用5%的甲醛溶液进行长期的保存。
2.巴士引诱法
工具:(1)啤酒
(2)醋糖酒精水
2: 1:1:20
(3)锄头、纸杯
步骤:(1)用醋、糖、酒精、水按2:1:1:20的比例配成巴士引诱液
(2)到达适合的地方挖坑并将纸杯埋入土中适当的深度并加入巴士引诱液、啤酒。
(3)两天后再将杯中的虫子取出,交与老师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类认识。
3.环毛蚓标本的采集及制作
工具:锄头、70%的酒精、95%的酒精、水桶
步骤:(1)用锄头在选定的地点挖一立方米的的样方地并将里面的的蚯蚓捡到水桶内。尽
量不要将蚯蚓挖断。
(2)用75%的酒精将蚯蚓处死。
(3)用90%的酒精浸泡蚯蚓并将其缕直。最后用90%的酒精浸泡半小时。
4.涡虫的采集和观察
工具:毛笔、瓶
步骤:(1)用毛笔将石块上的涡虫放进瓶中进行观察。
(2)区别涡虫和蚂蝗。
5.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工具:捕虫网、毒瓶、纸袋
步骤:(1)将蝴蝶、蜻蜓、蛾等昆虫放入之前叠好的纸袋里并将其翅膀放直。
(2)将其他的昆虫放入毒瓶中,并注意使昆虫标本具有的完整性。
(3)将自己所得到的昆虫制成标本,注意所用针的针要基本一样高。
六、实习感想
无脊椎动物学的野外实习让我收获了很多。从摸河蚌到挖蚯蚓,以及蚯蚓标本的制作都 让我学到了很多的方法和技巧。这次野外实习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还让我们对大自然,对生态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昆虫的捕捉上我们也战胜了自己,锻炼了自己。战胜了很多的困难,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也让我们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我想这次的野外实习使成功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成长。
另外,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也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野外实习的重要性,它是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让我们深深地理解到实践对于生物这个学科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只是几天的实习生活而已,但是,我想,这段时间的生活会是大家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那些大家一起晒太阳,一起流汗水,一起欢笑,一起成长的日子!
野外实习的生活已经告一段落了,我们也将把那几天的激情和热情放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
第四篇:大亚湾动物学实习报告
实习是理论的巩固和提高,我们技术班5月12日—16日的大亚湾海滨动物学实习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动物学实习是动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不但弥补理论课本上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抽象概念和有关动物图片不足的问题,而且弥补了动物学实验课上动物标本不足和大多数是死标本的问题,还有实习可以补充课本里面为数不多或缺少的关于动物生态和动物行为的内容的介绍。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学习动物学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欲望,相对于单一和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灌输,实习既有趣又好玩,使我们充分的理解课本里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总之,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但学到了很多丰富的动物学专业知识,而且学到了专业以外的很多东西,收获非浅,具体如下:
1、了解了动物(大多为海产贝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特点、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动物的多样性;掌握了观察动物的基本方法、如何记录观察结果;学会了如何采集动物标本、鉴定和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
2、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应有的科学态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锻炼和培养我们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和培养了我们大学生的学习毅力和组织工作能力,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好问精神;巩固专业思想,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科研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实习地方:深圳大亚湾青少年培训基地沙滩、坝光的泥石滩和石砾滩、杨梅坑的石砾滩和沙滩、东郊场的岩石滩
二、实习目标:掌握所采集动物(大部分为海产贝类)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三、实习内容:动物标本采集、海滨样方调查、参观东山珍珠养殖场。
四、实习成果:经过四天的努力,我们小组一共采了156种动物标本,分属于11个动物门,从低等到高等分别是: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螠虫门、星虫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腕足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其中软体动物门占了绝大部分。总结:通过这次海滨动物学实习不但巩固和提高了我们的动物学专业知识,而且锻炼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提高了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有条件的话,多一些进行野外的实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海洋是我们的资源宝库,它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还提供了各种各样有用的资源,我们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也又去保护它,而不应该为了短期的利益破坏它。
第五篇: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七号文库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动物,使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其它科学一样,动物学也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
其用途,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预防;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习要求:
1、巩固课本知识,并与实际相结合;
2、掌握野外生存技能及观察能力;
3、学会标本采集及标本制作方法。
二、实习时间:
20xx年5月30日至20xx年6月6日。
三、实习地点:
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XX河XX江县西北部,与XX省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3′29′~108°05′45′,北纬25°06′09′~25°12′25′,属北回归线北侧。林区东西宽20·6km,南北长11·6km,面积10829·7公顷。木论自然保护区为喀斯特地貌,锥峰连绵,四周封闭,呈各种形状的洼地或漏斗,石山裸露面积80%以上,土壤覆盖面积不足10%,属中亚热带石灰
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覆盖率高达97·13%。据最新统计,保护区已知有维管束植物(163)科572属1048种,野生脊椎动物共有417种,隶属于5纲33目102科281属,其中兽类9目21科46属60种,鸟类17目51科129属199种,爬行类2目12科39属58种,两栖类2目7科21属35种。
四、实习结果:
本次动物野外实习,我们捕获100多种动物,并制作成标本。大概有环节动物,两栖类,蛛型纲,多足纲,昆虫纲;其中昆虫纲最多,主要有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蜚蠊目,等翅目,革翅目等。
膜翅目:已知约198000种。通称蜂或蚁。触角丝状或膝状。
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两对膜质翅,前大后小,或无翅。许多种类有“细腰”。雌性常有锯状、针状产卵器或螯刺。无尾须。完全变态。
黄蜂:黄蜂(wasp),亦称胡蜂。
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内除蜜蜂类及蚊类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虫,以及广腰亚目(symphyta)一些不能螫刺的昆虫。黄蜂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对脚及一对触角。黄蜂的口器为嚼吸式,触角具12或13节。通常有翅,胸腹之间以纤细的「腰」相连。雌体具可怕的螫刺。口器发达,上颚较粗壮。雄蜂腹部7节,无螫针。雌蜂腹部6节,末端有由产卵器形成的螫针,上连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较强。胡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经毒2类,可引起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特别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忧,过敏体质的人危险。胡蜂毒刺上无毒腺盖,可对人发动多次袭击或蜇人。
双翅目:已知在1XX0种以上。通称蚊、虻和蝇。触角丝状或
短而具芒。口器刺吸式、舐吸式。前翅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棒。无尾须。完全变态。
虻:虻类体型粗壮,飞翔力极强,外表极象一头特大号的苍蝇。体长6-30毫米。俗名叫瞎虻,因为它们飞翔时带着嗡嗡声又快又急,好象乱飞一样,但决不是瞎飞乱撞。虻类和其他吸血昆虫一样,只有雌虻才吸血。雌虻口器甚发达,上、下颚及口针都极锋利而发达。每当吸血时,首先用这三件利器划破动物的皮肤,使血液津津渗出,就是坚韧的牛皮也无从幸免。血液流出后,再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将血吸进体内。虻很贪食,一群虻在叮咬牲畜时,常使牛马浑身血迹斑斑而狼狈奔逃。虻类最喜欢集中的地方是近水而温度较高的地方,水田、沼泽地、苇坑、流水、静水附近是它们生儿育女的理想环境。它们往往将卵集中产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叶上,幼虫一孵化便掉人水中,在水下生活,待到化蛹时才游到岸边。
食蚜蝇:食蚜蝇成虫腹部多有黄、黑斑纹,不少种类有明显的拟态现象,往往被误认为蜂。由于蜂很强大,腹末
有刺,不好惹;食蚜蝇由于像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番,不难区分。食蚜蝇属于双翅目,即体上只有一对翅膀,而蜂类属膜翅目,体上有二对翅膀;食蚜蝇的触角短,而蜂类触角较长;食蚜蝇的后足纤细,而常见的蜜蜂等蜂类有比较宽阔的后足,用以收集花粉。对于熟悉食蚜蝇的人来说,即使在飞行中也可以看出它们与蜂类的不一样来:食蚜蝇在飞行时能较长时间悬定于空中某一点,后突然飞到附近另一点,飞行动作平稳,而蜂类飞行时常常有轻微的左右摆动。食蚜蝇成虫早春出现,春夏季盛发,性喜阳光。
五、实习的收获与心得体会
经过这次实习,与自然有了比较深入的接触,既激发了对动物学的兴趣,让我对生物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收获颇丰。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更让对我今后学习方向的制定和学习方法的改进都大有帮助。
动物学野外实习,不仅验证了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充分发挥我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