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医院食源性疾病 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医院 2016年5月20日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
与报告工作方案
我院2016年被指定为德宏州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之一,承担主动监测任务。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关于印发**贯彻落实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号)精神,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1—
一、领导小组
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 成 员: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 1.食源性疾病: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中致病因子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二)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
(三)监测对象:全院就诊患者中的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范畴: 1.食物中毒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这是一类最为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例: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等);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例:河豚鱼中毒、毒蘑菇中毒等);化学性食物中毒(例:有机磷食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砷化物食物中毒等);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例:黄曲霉毒素中毒、黄变米中毒、臭米面中毒、霉变甘蔗中毒等)。2.食源性传染病
摄入了污染霍乱弧菌、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伤寒杆菌等致病菌、病毒的食物或饮水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如霍乱、甲肝、戊肝、伤寒、副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等。3.食源性寄生虫病
因摄食了含有蛔虫卵、旋毛虫、绦虫等寄生虫卵或人畜共患 —2— 寄生虫的食物,或进食了生的或半生不熟的感染囊尾蚴、旋毛虫、吸虫等鱼虾蚌等食物后引起的人体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如:脑囊虫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绦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
4.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某些食品或者食品成分中的特殊物质使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5.其他
包括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肠胃炎等。
三、监测流程
(一)首诊医生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首诊医生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24小时内上报公共卫生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二)首诊医生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上报公共卫生科,由公共卫生科协调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确认后24小时内将《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报公共卫生科,并附上该病例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三)如对患者生物标本进行检验的,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一起交公卫科。
(四)公共卫生科负责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网络上报“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在向当地市疾控中心提交上述材料前,公共卫生科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五)如短时间内发现2名或2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的聚集性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常病例,或1名及1名以上患者死亡的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立即电话上报公共卫生科。由公共卫生科上报州市疾控中心、分管院领导。公共卫生24小时值班电话
—3—
(六)配合州市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救治流程
(一)确认为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必要时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二)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质量控制与考核
(一)及时、规范填报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经疾控中心审核合格后,每例奖励*元。
(二)漏报一例食源性疾病病例惩扣绩效*元,迟报一例惩扣绩效*元。科主任、副主任负有连带责任,科主任扣罚金额的*、副主任扣罚金额的*。
六、本方案自下发之日起实施,由公共卫生科负责解释。
附表1-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附表1-2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
附表1-4《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相关字典解释(仅供参考)
附表1-5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
—4—
—5—
第二篇:桓仁县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汇报
桓仁县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汇报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我们医院被定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我院相关人员在2015年先后参加了省里和市里举办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培训班;我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疾控科于5月8日在小会议室对相关科室主任及部分医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大致为:
1我院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意义及工作目的。
2为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我院成立安全风险监测管理组织,由院长及临床副院长担任组长及副组长,相关科室主任担任组员开展相关工作,明确工作职责。
3主要监测的临床科室为急诊科、儿科病房、神经内科病房、消化内科病房及传染科病房、儿科门诊、内科门诊、感染科门诊等,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网报科室为疾病预防控制科。
4食源性疾病及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监测内容及监测报告流程。
5医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组织对监测点临床科室的监测、报告等情况进行督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以上人员培训后,要求科室主任对科室人员进行二次培训,落实此项工作,培训后进行考试,共参加培训人员84人,考试均在90分以上,达到培训目的。
至2015年8月6日,疾病预防控制科共上报食源性疾病101例,其中包括急性胃炎、山野菜中毒、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芸豆中毒、酒精中毒、蘑菇中毒等,均已及时进行网络直报。上报病例中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有两起食物中毒事件,我们及时电话上报县疾控中心。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上级规定的100例任务指标;但我院要求有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继续上报,有多少要上报多少。在完成数量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上报的质量,认真完整填写报卡。
总之,在上级部门及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逐步走向正规,诚恳希望各位领导多多给予指导及监督检查,以利于日后工作。
桓仁县人民医院 2015.8.6
第三篇:安县人民医院201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安县人民医院2014年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方案
一、目的
为完成绵阳市卫生局绵卫办发〔2014〕101号文件关于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任务。及时发现目前常规疾病监测难以覆盖、具有潜在公共卫生意义、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二、监测对象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监测对象为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三、监测内容
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定义。由于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种类繁多,且这些致病因子所导致的疾病在早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不典型,因此医疗机构虽然能对患者所罹患的疾病进行诊断,却无法将这些疾病与可能的食源性致病因子联系起来,从而延缓了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实施。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像三聚氰胺这类正常情况下不应出现在食品中、人为非法添加到食品中的化学物质难以事先预测,人们难以事先获知可能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因此,需要建立新的报告机制来提高对这类疾病或事件的发现与报告能力。新的报告机制所针对的应该是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命名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三鹿奶粉所致婴幼儿罹患“肾结石”事件满足了上述特征。由于我国婴幼儿肾结石自然发病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因此婴幼儿罹患“肾结石”本身就是一种罕见的健康损害事件;其次摄入三鹿奶粉后出现婴幼儿死亡事件;三是短时间内被诊断为“肾结石”的婴幼儿病例数异常增多,与往年相比发病率异常增高(如兰州市某医院自2008年6月收治第一名“肾结石”患儿后的短短两个多月内,收治的“肾结石”患儿迅速上升到14名),原因却无法解释。
2.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情况。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个案或事件;(3)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4)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
(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3.监测内容。具体见《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附表1)。
四、报告流程
1.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以上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3.院感科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教部、院感科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院感科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五、监测原则和要求
1.资料收集要及时。当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病例和事件时,要及时填写纸质报告卡,并上报给医院院感科。一旦有病例上报,医教部、院感科应当及时组织院内会诊,并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上报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资料搜集应系统、完整和准确。《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的填写应当完整和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3.工作积极主动。临床医生在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后,应当及时主动地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院感科应当及时搜集报告卡,并主动向分管领导报告,与医教部共同组织院内专家进行会诊。
医教部、院感科
2014.4.23
附件:
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专家组
组长:邹兴贵
副组长:李俊勇
胡建生
成员:蒋清
孙玲
陈晓蓉
肖蓉
杨华
严明
蒲劲梅
曾统军李晓娅 胡存友 陈海燕曾贵成
第四篇:XX县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总结
XX县人民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总结
为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达到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早发现、早诊治的目的,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加强我院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根据市卫生局、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以及县卫生局、县食安办等有关文件精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及工作程序;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组和食源性疾病防治专家组;成立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协调领导组。制定了各组工作职责。
二、按照院有关制度,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按照要求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卡,并及时组织院内会诊,按规定及时报送县食安办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相关信息调查,并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四、积极参加与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工作及防治工作相关的培训;并组织开展对有关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诊断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等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能力。
五、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医院内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卡的搜集、院内组织会诊、填写会诊报告、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记录、与县食安办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络等工作。
第五篇:关于调整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于调整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报告工作,结合xx年医院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及部分人员调整情况,经院务委员会研究决定,调整《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要求落实。
附件: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年月日
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小组
由于部分人员变动,现调整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病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x,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食源性疾病病例: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及毒蘑菇等所有病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二)重点监测科室:消化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内科、急诊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四)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临床医生负责对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检结果、临床
诊断等个案信息。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监测信息。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预保科的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时上报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信息报送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
医院应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直接报送监测信息。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信息。
(1)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后,医院应组织专家会诊,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附2)。
(2)医院的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时上报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例的复印件。
三、监测流程
(一)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二)临床医生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上报xx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
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三)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接诊科室应立即通知医务部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专家会诊确认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登记表》。
(四)xx科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xx科在向当地xx疾控中心提交上述材料前,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四、救治流程
1、确认为食源性疾病或异常食源性病例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2、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包括疑似食源性异常病
例)应及时主动地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上报xx科,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应主动向主管院领导报告,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会诊并及时报xx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