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5:5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昌吉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昌吉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昌吉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昌吉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昌吉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区、州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和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的理念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加快新疆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牧民定居工作为抓手,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新牧区建设。

一、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牧区人口及从业构成

昌吉市现有两个纯牧业乡镇三个半农半牧乡镇。牧民总户数3456户、总人口13756人,其中庙尔沟乡922户,3268人;阿什里乡2100户,8692人;榆树沟镇213户,870人;大西渠镇221户,926人。牧区现有劳动力5878人,其中单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户数为1130户,占总户数的30%,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事旅游业、外出经商、外出务工的总户数为1020户占牧区总户数的28%。

2、牧区畜牧业发展情况

随着单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度下降,从事半农半牧、旅游业、外出经商、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上升,牧区经济稳步增长,牧民收入稳步提高。2009年实现牧区经济总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畜牧业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4.5%;种植业收入3141万元,同比增长12%;二 三产业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11%。牲畜存栏25.2万头(只),出栏33.6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48万吨,鲜奶总产量2.3万吨,绵羊毛产量712吨,绒毛产量14吨。牧区人均纯收入4950元,其中,定居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840元。

3、牧区种植业发展情况

昌吉市牧区现有耕地近10万亩,已开发改良6.5万亩,其中建设高效节水滴灌地1万亩。牧区农作物种植主要以饲料玉米、青贮玉米和小麦为主。玉米、小麦和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为5:4:1。2010年种植玉米3.25万亩,种植小麦2.6万亩,种植各类经济作物0.65万亩。

4、草地资源状况

昌吉市草场总面积819.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726 万亩。按照季节轮牧、自由放牧等习惯形成季节性草场,分为夏草场、冬草场、春季牧场和秋冬场。其中夏牧场位于海拔2400-3400米的山区,草场面积87.4万亩,可利用面积65.85万亩,核定载畜量23.56万只标准畜;冬草场位于海拔1400-2400米的山区及北部沙漠区,草场面积403.8万亩,可利用面积334.47万亩;春季草场位于海拔800-1400米的低山区和山缘冲积平原,草场面积99.14万亩,可利用面积97.02万亩;秋冬草场面积228.9万亩,可利用面积228.8万亩。

5、牧民定居工作情况

近几年来,昌吉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引进 2 项目、争取资金、财政配套、自筹资金等方式,已建成阿蘶滩、阿克旗、和谐新村三大牧民定居点和两个牧业定居村。全市已定居牧民2345户、9184人,占牧业生产总户数的67.9%,其中阿蘶滩定居点定居牧民1490户,5879人;阿克旗定居点定居492户,1783人;和谐新村定居点定居270户,1120人;榆树沟牧业村定居188户,764人;大西渠牧业村定居175户,758人。各定居点基本实现人均饲草耕地5亩以上。截止目前,全市仍有1111户,4572人牧民未实现定居。

二、牧区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抢抓机遇做培训。依托国家“阳光培训”工程、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等项目,利用各个培训学校和人才培训基地,相继开办哈萨克刺绣、畜牧业生产技术、电工电焊、机电、导游、厨师等专业,对牧民实施免费超前分类培训。目前,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培训农牧民1万人(其中2500余名农牧民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4000人。

(二)借助洽谈助就业。实施“春风行动”,根据牧民工文化水平、专业技术不高的特点,设臵驾驶、保安、保洁、服务等行业岗位,促进牧民就业和增收。同时免费发放《就业信息报》、《就业连心卡》,为企业和求职人员搭建平台。目前,有30多家市内外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共有200多名牧区求职者及重返牧区大学生登记应聘。

(三)强化措施维权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协同总工 3 会为牧区进城务工者发放会员证和维权卡,当牧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通过举报电话获得帮助解决,保障了牧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近年来,市、乡维权中心共开展维权活动10多次。

(四)优惠政策带创业。对牧区创业者坚持“你创业,我服务”的宗旨,调整、完善和落实牧区创业者的优惠政策,为创业青年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目前,共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50万元,帮助牧区创业青年50人。

(五)转变观念促增收。市委、市人民政府把牧区劳务输出作为牧民增收的重点措施之一,采取专栏、板报、广播等宣传方式,积极“改变牧民观念、丰富培训形式、创新服务方式”,帮助牧民群众转变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劳务输出,促农增收。目前,全市新增转移牧区富余劳动力500人,新增收入15万元以上

(六)依托政策搞定居。按照《昌吉市牧民定居规划》要求,继续坚持以“集中定居”为主的方针,以牧民为主体,采取国家扶持、财政补贴和牧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一是按照人畜分离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建设和谐新村牧民定居点。2009年,投入850万元资金完成了人畜饮水、供电、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牧民住宅房260栋,牲畜棚圈建设全面启动,一座高标准、高起点的牧区新村已初具规模。二是积极申报牧民定居示范工程项目、牧区节水灌溉项目,结合我市牧民定居现状,积极申报国家发改委关于新疆游牧民定居建设项目,并获得自治区发改委的批准。2009年,我市有300户牧民被确定为项目受益人,国家项目资金及各级配套资金已经到位,300套牧民住宅及配套棚圈已经落成,225户牧民实现了搬迁定居。三是开发建设新定居点。为使更多的牧民能够搬迁定居,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经过实地考察,在甘漠公路北侧新选择开发牧民定居点两处,规划面积4.8万亩,前期勘测工作已完成,正在制定规划,计划利用3—5年时间定居牧民700户、4030人,全市力争90%牧民实现集中定居。

截止2009年底,昌吉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引进项目、争取资金、财政配套、自筹资金等方式,已建成阿蘶滩、阿克旗、和谐新村三大牧民定居点和两个牧业定居村。全市已定居牧民2345户、9184人,占牧业生产总户数的67.9%,其中阿蘶滩定居点定居牧民1490户,5879人;阿克旗定居点定居492户,1783人;和谐新村定居点定居270户,1120人;榆树沟牧业村定居188户,764人;大西渠牧业村定居175户,758人。各定居点基本实现人均饲草耕地5亩以上。

(七)发挥优势兴旅游。南部天山形成夏季以霍斯布拉克天山风光游为主,拥有雪山、高山草甸、中山森林、低山草原、神秘白山羊大峡谷、庭州大峡谷、一线天以及古老的哈萨克游牧、搬迁、婚俗、服饰展示和哈萨克独特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区;中部形成了以闽昌阿什里哈萨克民俗园为中心,开发努尔加大峡谷探险游和做强“冷季节”里的“热经济”为主的龙山滑雪场、民俗园综合开发旅游区。阿什里 5 村、闽昌阿什里哈萨克民俗园、龙山滑雪场已被州旅游局命名为州级旅游示范村、三星级农家乐和1s级滑雪场。

三、牧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牧民经济基础较差,资金短缺。牧民定居工程耗资巨大,十余年的牧民定居过程中,牧民的搬迁费、建房费全部由牧民、乡镇和市财政承担,长期的投入和牧区经济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削弱了牧区经济发展后劲。

2、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科技含量不高,增值不快,加之农牧民群众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增收步伐依然缓慢,一部分农牧民生活还很困难,依靠信贷和扶助脱贫的现象还很严重。

3、基础设施薄弱,现使用的基础设施大多在90年代初期修建,大部分因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牧民定居的成果。

4、定居区缺少科学技术带头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加之牧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弱,造成牧民掌握种植业生产技术要领较慢,加之土地贫瘠,盐碱化程度高,土地坡度大,导致种植业水平较低,投入与产出比严重失调。

5、饲草料地开发建设,受制于资金短缺。新建的高标准定居点大多处于荒漠半荒漠地区,饲草料地开发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

6、畜产品深加工是一个薄弱环节,畜产品大多以初级产品上市,没有形成品牌优势,急需引进“农”字型企业和 6 优质种畜,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牧民增收,通过品牌优势来助推牧民增收、通过良种良法来帮助牧民增收。

四、加快牧区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以“改善牧民生产条件,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为中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挖掘牧区自然资源,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以牧区定居工作为着力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关键点,以龙头企业带基地发展为重点,以开发生态旅游搞活二三产业为亮点,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工程、草畜平衡工程及水利建设工程,积极推行科学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转移剩余牧业劳动力,实现资源配臵科学化,产品绿色有机化,技术规范标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探索出符合我市牧区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牧区经济与全市经济的同步腾飞。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市财政计划投入牧区发展资金2000万元以上,力争实现牧区经济总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畜牧业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2%,牧区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到“十二五”末,全市牧区经济总收入达到10亿元,牧区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以上。力争使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有显著改善,饲养方式有较大转变,牲畜品质有较大提高,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对策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游牧民定居项目、福建援建项目、突出牧民的投入主体,提高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坚持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牧民主体、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进一步加快对牧民定居点建设、牧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新突破。要以和谐新村、阿什里新村和阿克旗村建设为模式,加快整治和建设一批具有浓郁牧区特色和人文气息的新型村组。把全力推行牧民定居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加快牧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强力推进。2010年,计划安排600万元资金,全力抓好“和谐新村”高标准牧民定居点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同时启动“和谐二村”(阿克塔木)和“和谐三村”(六号井)定居点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定居区实行人畜分离,水、电、路配套,居民公共基础设施完备,充分体现哈萨克民族特色,方便牧民生产生活,确保牧民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2010年新定居牧民160户,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通过新牧民定居点规划建设,定居牧民909户、3180人,预计到“十二五”末,昌吉市80%以上的牧民实现集中定居,其余牧民留在山区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和旅游资源勤劳致富。计划安排2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牧区道路及维修工程,完善牧区道路交通网。要进一步加大对牧区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 8 设方面的补助。要抓好“三清五改”和“六乱”治理,大力推进牧区沼气池建设,对牧民新建沼气池每个补助1000元。坚持不懈地进行村庄整治,着力改善牧区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要进一步完善牧区民主管理,加快推进州级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

(二)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要严格按照牧区经济的特点,合理规划牧区农业产业布局。种植业方面:加快种植业的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发展畜牧业调整种植业。要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为引导和鼓励牧民种植饲草料,牧区新植优质牧草每亩补助50元,青贮饲料按照实际入贮量酌情予以补助。力争牧区饲草料种植达到2.5万亩。要有计划的发展设施农业,牧民个人或村集体集中连片建设30座以上标准温室的设施农业基地,每个基地补助15万元,标准温室每个补助10000元;企业新建集中连片30座以上的设施农业基地,每个基地补助10万元,每座标准温室补助6000元。畜牧业方面:坚持畜牧业主导地位不动摇,紧紧抓住国家、区、州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坚持“调畜、增奶、推良种、强防疫、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工作理念,2010年牧区畜牧业力争实现收入3.4亿元。要加快调整牲畜结构,重点扶持发展牛羊生产,加大奶牛饲养比例。同时加快推进畜禽良种工程,用3年时间,使牛的良种率达到80%,羊的良种率达到85%,对牧民外购纯种西门塔尔种公牛每头补助2000元,外购高代杂交肉用种公羊每只补助500元。按照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养殖小 9 区(托牛所)建设。村集体、合作社或牧民新建的标准养殖小区,新发生拉电、饮水和小区道路的每个补助25万元,其他情况酌情予以补助,新建的标准养殖小区圈舍每个补助3万元;新建的标准挤奶厅,每座补助15万元;牧民新购挤奶设备在国家补贴30%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助20%,力争到2010年底,牧区新建养殖小区2个,新建挤奶厅2个。加快发展奶产业,力争到2010年底牧区奶牛饲养总量达到5000头,日上市鲜奶达到30吨。加快发展牛羊育肥业,力争到2010年底使牧区牛羊出栏达到25万头(只)。依托新疆天川华丰科技有限公司超细毛羊种羊群,加快超细毛羊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底建成2000只超细毛羊、10万只细毛羊的规模养殖基地。林果业方面:按照牧区的气候特点,鼓励发展杏、苹果和沙棘种植。对牧区新植的经济林,每亩补助300元(连续补助3年);农田防护林每亩补助200元(连续补助2年)。

(三)搞活二三产业带动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大南部山区及北部荒漠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挖掘哈萨克民族文化底蕴,鼓励和引导牧区集体及个人开发荒漠探险徒步游、民族风情游、草原观光游及滑雪、农家乐等旅游项目,鼓励牧民开展特色餐饮、民族歌舞表演等。要加大牧民培训工作力度,适度提高牧区劳动力培训补助额度,要把握社会的用工需要,明确培训重点内容,同时考虑牧民的接受能力,完善创新培训机制,特别是要组织能工巧匠、土艺人,教授牧民开发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冬不拉、马具、刺绣、花毯等 10 传统手工艺品,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快民族产业的发展,对牧区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良好带动牧民增收效果明显的,每个补助0.5—5万元。同时要实施有组织的劳动力转移,扶持牧区劳务合作社和中介组织的建设,不断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确保劳动力转移有序进行。力争到2010年底牧区60%左右的富余牧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确保二三产业所得收入占牧区总收入的30%以上。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牧区发展基础。要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投入机遇,深刻理解国家、区州关于加快牧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精神,认真谋划一批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夯实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向国家争取的项目,配套资金全部由市财政承担。要抓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有计划、分批次实现生态移民,逐步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减轻牧区草场压力,为退牧还草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抓好现代草原畜牧业试验与示范项目二期的实施工作,转变牧区现有的生产方式,力争在牧草种植、品种改良、以草定畜等实现新突破,不断提高牧区生产水平。做好牧区水利工程开发项目,加强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能力和水平,对牧民实施自筹节水滴灌项目,每亩补助200元;对争取到国家项目的牧区节水滴灌工程,在享受国家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每亩再补助100元;对牧区实施河水节水滴灌需配套修建沉沙池,每座标准沉沙池补助15万元;新修流量0.2m3/S以上U型渠每公里补助7000元,浆砌石渠每公里补助8000元,现浇混凝土渠每公里补助9000 11 元。

(五)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科技指导力度。完善市乡两级农技推广网络和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牧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做到先进实用技术宣传培训到户、技术掌握到人、具体指导到点,通过农技成果的有效实施,帮助牧区在农业、畜牧、水利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二要加强牧区信息化建设。尽快完善牧区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逐步提高牧民利用信息渠道致富的能力,对牧区乡镇的信息化服务站基础设施建酌情予以补助。三要大力推进牧区农牧业机械化建设。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在巩固提升原有装备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饲草料加工机械、舍饲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和疫病防疫等机械,不断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牧区新购的农牧业机械在享受国家、自治区、州相关农机购臵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另外对新购剪毛机、发电机、大中小型割草收获机每台补助10%。

(六)深化牧区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一是加强牧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牧区干部生活补助,新提拔干部首先到牧区乡镇锻炼,加强牧区干部交流,对在牧区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优先提拔使用,调动牧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打造一支坚强可靠的牧区干部队伍。二是推进牧区草场制度改革,加快牧区草场流转。在坚持以现有草场所有制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南部山区牧民采取转包、互换、出租、转让、股份合作或草场入股 12 等形式的牧区草场经营权流转,促进草场的适度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三是加快牧区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牧区特点的金融组织。在继续完善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办法的基础上,在牧区偿试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解决牧民贷款难等问题,凡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运行状况良好并为牧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市财政将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放开搞活牧区集贸市场。根据国办发《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快牧区农贸专业市场、农机市场和日用品旧货市场建设,构建完善的牧区市场体系。

五、需要出台的优惠政策及向牧区倾斜的项目

(一)优惠政策

设施农业方面:牧民个人或村集体集中连片建设30座以上标准温室的设施农业基地,每个基地补助15万元,标准温室每个补助10000元;企业新建集中连片30座以上的设施农业基地,每个基地补助10万元,每座标准温室补助6000元。

畜牧业方面:对牧民外购纯种西门塔尔种公牛每头补助2000元,外购高代杂交肉用种公羊每只补助500元。按照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养殖小区(托牛所)建设。村集体、合作社或牧民新建的标准养殖小区,新发生拉电、饮水和小区道路的每个补助25万元,其他情况酌情予以补助,新建的标准养殖小区圈舍每个补助3万元;新建的标准挤奶厅,每座补助15万元;牧民新购挤奶设备在国家 13 补贴30%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助20%,林果业方面:对牧区新植的经济林,每亩补助300元(连续补助3年);农田防护林每亩补助200元(连续补助2年)。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方面:对牧区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良好带动牧民增收效果明显的,每个补助0.5—5万元。

(二)需要向牧区倾斜的项目

1、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对牧民实施自筹节水滴灌项目,每亩补助200元;对争取到国家项目的牧区节水滴灌工程,在享受国家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每亩再补助100元;对牧区实施河水节水滴灌需配套修建沉沙池,每座标准沉沙池补助15万元;新修流量0.2m3/S以上U型渠每公里补助7000元,浆砌石渠每公里补助8000元,现浇混凝土渠每公里补助9000元。

2、村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抓好“三清五改”和“六乱”治理,大力推进牧区沼气池建设,对牧民新建沼气池每个补助1000元。在项目的整体推进方面向牧区倾斜。

3、土地综合整理项目:土地综合整理开发项目是一项范围广、规模大、投资多、见效快、收益高的综合项目,在项目申报及利用方面要优先考虑牧区。

第二篇: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2014年1—10月份石人乡经济社会发展

情况报告

2014年以来,石人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主攻一园、决战两区、推进三化、打造四新”发展战略,以“二次创业”总抓手,坚持以“发展、富民、保平安”统领经济发展全局,以“立足灵山道教文化,打造生态旅游强乡”为主推力,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继续保持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态势。

过去的十个月,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x万元,增速达到xx%;完成地方财政收入xx万元,超额完成xx万元;人均纯收入xx元,增速达到xx%;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x万元。粮食总产量xxx吨,同比增长xxx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xxx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xxx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及节能减排各项任务严格控制在县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具体情况是:

一是抓招商引资,增强发展效益

我们聚焦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龙头企业,有针对性、选择性地招商,全年确保引进工业项目3个以上,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入园项目2个,力争引进投资过亿元入园项目1个。引进金融机构3家,投资6000万元。同时加强对已签约项目的服务工作,促使百川实业、玉成实业两个入园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大对华顺物流、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国邦物流等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增强经济发展效益;对创岩标准件厂等四家微型企业加强服务,帮助企业融资100余万元,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截止目前,巳引进的企业有上饶市路泽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上半年完成财税1280万元。

二是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我们精心包装好石人温泉、观光农业等旅游项目,力争挤进市县笼子;继续服务好国家重点工程京福高铁建设,巳基本完成毛宅、杉树两个安臵小区的道路硬化及排水排污工程;完成了乡门口至沿河大道的道路路基建设、青山中桥建设设计预算及招标前期准备工作、启动自来水厂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建设等;完成了约二十公里的村级道路硬化;部分“一事一议”中央财政奖补项目正在实施当中。

三是抓农林产业,夯实社会经济基础

我们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生产,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以来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土地流转加速,篇承包水田种植达1000亩,西瓜种植800亩,茶叶200亩,第一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x万元。深入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新增造林面积2.8万亩以上,新种树木1600亩。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完成国家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二期工程,启动实施黄市防洪工程。突出搞好大坳水库饮用水源地和乡村饮用水源地环境集中整治,做好县城饮用水源日常监管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生动植物等保护力度。加强信江河、槠溪河、饶北河、茗洋湖生态保护

四是抓民生工程,融洽干群关系

我们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确保新农保覆盖面保持在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我们继续帮助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家庭实施危旧房改造,同时对未纳入低保的贫困家庭和遭遇天灾人祸的困难家庭实施特别救助;我们大力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积极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项目,力争年内带动100户以上农民增收;我们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取创建市级文明村两个;我们扎实推进卫生教育事业发展,年内完成中学改造工程,中心小学标准化建设维修工程及卫生院综合大楼前期准备工作,同时争取一个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我们积极推动文化惠民项目,推动全民健身,年内兴建村级农民活动场所四个。

五是抓秀美乡村,促进城乡一体化。

我们一是以全县开展“清洁工程”为契机,初步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今年以来,我们重点清理了房前屋后、村庄里弄小巷、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等区域废弃物,大力开展了以石人景区、石临公路、沿河大道、石人河河道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截止目前,全乡共清理房前屋后、村庄周边、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等垃圾共计700余吨,兴建科技环保垃圾焚火炉四个、聘请保洁员59名,新增垃圾窖89个,购买大垃圾桶600余个,小垃圾桶10000余个,新增运输垃圾平车49辆,总投资逾120万元。同时全乡共成立村级理事会53个。二是扎实推进四个新农村示范点工程建设;目前,全乡四个新农村示范点巳完成方案制定,“三清四改六普及”巳完成80%以上。拆除户外广告120条,加快改造“城中村”、“城郊村”,加强户外广告、出店经营、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专项清理整治,以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为标准规范全乡农民建房工作,促使农民建房统一布局、规范有序。

石人乡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其它乡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一是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2014年全乡GDP为XXX万元,地方财政收入XX万元,人均GDP仅XXX元,人均财政收入仅XX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在全区都处于中下水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乡工业的规模和比重太小,商贸不发达,农业比重明显偏高。三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虽然石人油茶、石人大蒜形成了规模,但还局限于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大户的带动作用不强,信息流通不畅,产品的产量、质量参差不齐、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四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各村供水设施亟需技改,场镇防洪能力较弱。水利设施不配套,年久失修。一方面乡党委、政府虽然挤出有限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够,影响了全乡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增大。五是遗留问题较多,维稳压力大。石人乡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名山名人多,但又是贫困的边远乡,大多数人的素质不高,遗留问题较多,欠帐较大,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尽管我们经过四、五年的努力,解决了不少问题,还了不少债务,但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矛盾依然较突出,信访、上访、闹访仍然时有发生。六是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村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还未从根本上转变,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较差,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农村文化比较匮乏;群众综合素质较低,职业技能较差,求生的技能不高等现实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2015年石人乡党委、政府将以“二次创业”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主攻一园、决战两区、推进三化、打造四新”发展战略,找准“策应灵山旅游开发,打造生态旅游名乡”定位,着力“招商引资、民生工程、社会稳定、生态文明、组织建设”五项工作,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努力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财税收入xxx万元,增长xxx%;固定资产投资达xx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xxx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及节能减排各项任务严格控制在县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

同时,加强自身建设,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我们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力打造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重学习,善用新视角审视形势。精运作,善用新思维谋划工作。破难题,善用新办法化解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像走亲戚一样走基层,像待亲人一样待群众。把为民作为不懈追求,尊重群众意愿,尽心做好事、办实事;把便民作为努力方向;把惠民作为首要职责,推进公共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向弱势群体覆盖。治政从严,依法依规。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法律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持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积极兑现各种惠民政策和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积极打造阳光政务,扩大群众知情权,推进公开化,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

总之,我们全乡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一马当先的闯劲,扎实苦干,开拓进取,焕发昂扬斗志,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

努力提高贫困山区村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村委会的调研思考

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根据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安排本人联系指导**镇**村委会,为能实实在在的体验民情、体会民生、体察民

苦,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取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重实效,2014年3月5日、3月7日、3月27日,自己多次深入到**村委会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开展民情访谈和民情民意收集活动,并对**村委会的村情、民情、民苦、民盼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就如何提高贫困山区村委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了深入思考,现作如下探讨。

一、**村委会的基本情况

**村委会地处**镇西北角,东与**海良、大会村委会相接,南、西与**县相邻,北与丽江永胜县相接,距**镇政府25公里,距宾川县城35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农户325户,总人口1189人,主要有汉、彝、土家、傈僳、藏、白等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0人,全村耕地面积1530亩,其中水田400亩、山地1230亩,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山区贫特困村委会。

近几年来,**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群众收入稳定增长。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46元,群众收入呈增长态势。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加强。实施了投资近246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了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面通达工程,实施了2个村小组的村间道路硬化,投资28万元打了一眼受益人口600余人、受益面积700余亩、深150米的深进。三是产业调整迈出步伐。除主要种植玉米、白肋烟、香叶等农作物外,种植有少量的葡萄、柑桔等水果产业。今年,在县人大常委会的协调帮助下,与宾川县国巨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发动村组干部试种香葱30余亩并进行全额收购,迈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四是农民素质有所提高。

二、**贫困山区发展中存在的因难和问题

(一)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森林覆盖率低,干旱缺水严重,除有3个村民小组有龙潭、山箐水可供一部分农田灌溉外,其余村民小组无水源,只能靠天吃饭,如团山村民小组中有14户62人因无任何水源,多年来一直靠政府送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土地贫瘠,全村约75.5%的耕地面积是山地,干旱贫瘠,土地产出率极低。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通达能力差,全村只有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还有9公里土路,同时只有2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村间道路硬化,坡陡崎岖,通行不畅;农田沟渠不完善,不配套,渗漏於阻严重,农田灌溉极不方便;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全村6个村民小组没有一间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村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和贫乏。

(三)群众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脱贫依赖心理严重。村民素质普遍偏低,小学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有一定难度。贫困人口“等、靠、要”心理严重,加之还有大约17.5%的农户处于极度贫困和温饱线下,村民脱贫致富工作任务艰巨。

(四)产业结构调整难和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以传统农业为主,习惯于粗放型的农业经济,新的科技成果和耕作方式难于推广和应用,产业结构调整难,加之农民种植意向盲目“跟风”,缺乏主动应变能力,对收益造成一定风险。

三、对提高贫困山区发展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夯实社会事业,提高贫困山区的人口素质。要免费为山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加大对山区义务教育投入,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夯实各项社会事业基础,提高山区群众人口素质,增强其抵御贫困、脱贫致富的能力;要加大贫困山区劳务输出、外出务工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带动山区人民增收致富;镇人民政府要以村委会为活动平台,多开展一些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下乡活动,并要以点带面,对条件较好的小组率先争取启动实施建设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二)加强教育引导,树立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要破除山区群众“等、靠、要”思想,积极引导农民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雄心壮志,教育其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帮扶和挂钩联系部门要认真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坚持在一线了解情况,与贫困山区一道认真研究上级政策,主动对接业务部门,扎实抓好政策落实,做到想事情、做决策,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切实帮助贫困村组解决问题。

(三)加强基础建设,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争取救济救助与推进“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发动群众自筹的基础

上,财政每年应划出一部分扶贫专项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村的行路、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五难”民生问题,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决制止和杜绝乱砍滥伐行为,同时开展好四旁植树活动,绿化美化家园。要大力倡导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生产生活对植被的破坏,促进山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调整优化结构,拓宽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路子。一是要确立产业定位。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同时,变单一的粮食型农业向复合型农业转变,提高山区农业产业化程度,切实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要发展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花椒、核桃、中药材、葡萄、香葱等高效农林产业,建立特种产品基地,发展壮大贫困山区经济。三是要延长产业链。重点引进一定规模、高起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四是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把科技推广应用贯穿于产业化扶贫的始终,用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五是要念好“山”字经。重点发展生猪、山羊、土鸡等养殖业,不断改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控,努力提高出栏率和肉品质量,不断提高贫困山区群众收入水平。

(五)转变工作作风,在为民解困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践行为民务实清廉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倾听民声,了解民苦,解决民盼,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做到缺资金帮协调、缺科技帮培训、缺方向引路子,切实为民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群众观点在生产中升华,群众路线在生产中实现,群众利益在生产中保障,群众工作在生产中提升。

第四篇: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多年来一直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倾斜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和各类项目建设,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央、省、市关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加优越,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优惠政策叠加,发展机遇空前,帮扶力度加大。如何全力维护稳定,推动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和谐发展,是摆在联乡单位和乡党委政府面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按照县委苏书记在该乡草河坝村乡村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马主席的安排,县政协组成调研组,采取进村入户问计问需于民、召开乡村干部及乡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寻找对策等方式,就**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辖16个村,51个村民小组,2834户,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户,2545人(在外工作人员除外)。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2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16个村中有纯藏族村4个,藏族自然村14个,藏汉杂居村7个。纯藏族村中,麦贡山村100户,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户,172人。入贡山村92户,392人。强曲村163户,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户,216人。枕头坝村68户,236人;藏汉杂居村中,旧寨村中岭山藏族村小组24户,102人。景家坝村夹石山藏族村小组9户,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组11户,42人。草河坝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组62户,237人。寨科桥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组33户,112人,寨科桥9户,35人。石门沟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组57户,253人。李子坝村杨尕山藏族村小组6户,30人。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完成了农村居民灾后重建,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乡村公路、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狠抓水力电力开发,大力开展白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群众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藏汉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实施了“一池三改”项目,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白马民俗传习所5个,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乡卫生院医技楼和乡政府办公楼。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势头。

二、潜力优势及困难和问题

**乡除政策优越之外,有着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水力资源丰富,白马河横贯全乡,36条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于水利电力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场面积大,白马河上游地区特别是邱家坝等区域生态景观宜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红腹锦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多样性垂直气候明显,“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类繁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特色产业;白马民俗文化古老独特,享誉较高,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发展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人口较多,耕地较少,富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开展劳务增收。

虽然有着上述优势和潜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县内其他乡镇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自然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人均占有耕地1.5亩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为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增产增收难,农业生产效益低。

基础设施滞后,迫切需要加强。以鹄铁路为主的乡村公路虽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较差,存在晴通雨阻现象,部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年久失修,影响通行,特色建筑面临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满足藏汉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更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利设施老化,沿川地区灌溉水渠基本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渗漏现象较为普遍,如铁楼村白马渠、旧寨村八一渠、强曲和石门沟村团结渠、肖家山村桂家沟渠、景家坝村阳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设施都需要修复完善;中、小学教学楼虽已竣工使用,配套设施不完善,楼后未建护坎,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室缺少设施,各村缺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5处民俗文化传习所缺设施,缺乏文化广场;麦贡山、下墩上两村没有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不能满足群众安全正常用电。

教育卫生落后,迫切需要提升。通过灾后重建和项目建设,教育卫生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师资力量短缺,医技人员缺乏,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群众就近就医存在困难,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全乡有小学、村学11所,7至12岁适龄儿童694人,在校学生384人,流出外乡310人,有教师47人,其中民办转公办18人,高楼山农场工人转教师3人,学历合格的仅有26人,缺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有初中一所,13至15周岁适龄儿童540人,在校学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师26人,其中代课教师3人,特岗教师5人。缺少英语和数理化教师;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7人,其中助理医师2人,药剂师1人,医技人员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加快。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白马民俗文化利用刚刚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状态,没有带来经济收入。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农贸市场,没有信用社,非公企业处在初始阶段。农业效益低下,保护区内保护动物损害农作物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管理,基本处在种粮食吃饭、种花椒用钱、打工养家过日子的状态。

三、思路和打算

**乡处在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抢抓优惠政策叠加、各级领导关注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有机结合,学好用好政策,强化资源利用,加快基础建设,壮大富民产业,加强组织建设,统一全乡思想,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1、抓好旅游开发。按照《藏族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白马河旅游发展详规》,抓好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开发,实施“两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以石门沟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小沟桥、强曲、入贡山,以草河坝为中心点,辐射带动枕头坝、寨科桥、李子坝,连接邱家坝,着力打造白马河风情线。对白马河所有古廊桥、水磨坊尽快进行修复,对全乡所有古树木进行挂牌保护,建立白马文化艺术团,引导扶持能人大户兴办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在邱家坝恢复建立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驯养场。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谋划,不放松对平铁公路的争取。从当前思考,必须升等改造23.5公里的鹄铁公路,硬化铁楼至邱家坝19公里的旅游公路,硬化强曲、石门沟、入贡山、枕头坝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强曲至朱林坡、旧寨至中岭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复白马河沿线的5处古廊桥;完善修复沿川地区灌溉设施,修建景家坝、旧寨、铁楼、草河坝等村河堤;实施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修建铁楼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教学楼楼后护坎。

3、抓好富民产业。一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依据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白马河中下游地区巩固提升花椒、核桃产业,在景家坝至旧寨段推广种植油橄榄,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榄种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缘地带发展山野菜、食用菌,扩大板栗,种植漆树,高半山地区发展青稞、苦荞、高粱、糜谷等小杂粮。二是抓好农业示范点建设。确定肖家山村核桃坪为优质核桃基地,寨科桥村芝麻河坝为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农机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强化科学管理,以“两点”示范带动全乡农业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三是抓好劳务增收。发挥富裕劳动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干事创业能人大户的优势,搭桥牵线,加强联系,强化技能培训,做好组织输送和维权工作,提升劳务输转工作水平。四是采取政策扶持,政府帮助等办法,带动非公经济发展。支持魏家咀酿酒、养殖,旧寨獭兔养殖,铁楼梅花鹿养殖和白马机砖厂等私营企业。强化引导,强化服务,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使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四、意见和建议

1、重视民族宗教和维稳工作。把维护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和综治信访工作。统战宗教部门和乡党委政府,要对全乡两大宗教派别,15个宗教场所,1100多信教群众,经常开展宗教政策宣传,加强依法管理,防止邪教渗透,引导他们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维护和谐稳定做贡献。发挥好司法调解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教育引导藏汉群众,消除争草场、争地界、各自为政的观念和陋习,树立“两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的思想,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强化学习,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特事特办,倾斜政策,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和医务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高藏族乡干部职工福利待遇,使其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实实工作,乐意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室各类设施和村级卫生室,使广大群众能就近就医,真真让村级组织阵地发挥作用。

3、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各项目单位要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全力为民族乡报项目、跑项目、落实项目,不仅要作为工作责任,而且要作为政治任务去谋划和落实,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有利于长远发展。乡党委、政府要营造好投资建设环境,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确保项目能落地、能动工、能顺利完成。

4、共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交通部门对铁楼乡农村公路建设继续给予倾斜,对通乡、通村、通组公路及时进行勘测设计,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整合资金项目,尽快予以实施。铁邱公路硬化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6.5米宽有效路面,着眼长远,从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出发,变更设计,至少按7米宽砼路面标准实施,做到一步到位。保护局应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为铁邱路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建议旅游、文体、交通、扶贫等单位,通盘思考,共同出资,及时对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进行完善修复;建议文体、财政、旅游等部门共同筹措资金,做好设计预算,对5处传习所完善设备,新建文化广场;建议组织、财政、民政、卫生部门整合力量,完善各村村级组织活动室、卫生室各类设施;建议发改、水利、水保、国土、环保、教育等部门整合资金项目,对铁楼各村护村、护地河堤和教学楼护坎工程,及时协商研究,现场规划设计,予以动工修建;建议水利、扶贫等单位,及时对沿川地区水利设施进行普查,分别予以修复完善;建议电力部门尽快实施铁楼35KV送变电工程和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变电站地址应确定在铁楼村以上区域。

5、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农牧、林业、水保、扶贫、科技等单位,给予倾斜支持,按照职能为培育壮大民族地区农业特色产业提供有效服务,创造各类条件。提供好苗木和技术指导,根据需要架设引水管道,提高成活率,开展好科技培训,办好示范点,真正把农业特色产业办成富民产业。

6、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建设。乡党委政府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多栽树、少砍柴,保护好生态资源,注重环境卫生,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思想、新风尚。扶贫办要继续重视民族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对尚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要继续实施,确保全覆盖。推广完善“一池三改”,实现村村有太阳能,户户有沼气池,村容整洁,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的目标;环保局要做好电站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和监测工作,根据实际为各村修建垃圾屋,乡村干部要落实措施和办法,确保垃圾屋发挥作用。

第五篇: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xxx乡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XX乡综合服务站——xxxx

位于xxx县南端的xxxx乡,是我县多民族聚居且人口较多乡镇之一,全乡常住人口4110人,共有4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898亩,居民分布在踏卡河两岸约30多公里的峡谷地带中,其中彝族同胞占85%,有少数藏族和汉族杂居,历来各民族生产生活和谐、互助友爱,享有xxx县“民族团结进步乡”的美誉。这里气候宜人、阳光充裕。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更有花椒、核桃等高品质经济林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相继提出了“两篇文章”和“三篇文章”的发展思路,确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描绘出了我县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蓝图。如何推动我乡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经过深入村组走访农户和专题调研,通过调研,现对我乡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我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全乡地方生产净总值达到622.73万元,年均增长10%;全乡人平纯收入达到3635元,年均增长11%;全乡粮食播面2822亩,粮食总产量为607吨,年均增长2%;全乡年末牲畜存栏17632头(只、匹),年均增长5.23%,商品率达13.97%;

近5年的踏卡在受水资源开发的大环境影响下,农村经济成倍增长,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2000多元达到了2010年的3500多元而且实际水平是远远大于这个数值的,经济的高速提升给我们乡的发展带了很多好处,首先农牧民群众思想意识的改变是最为明显的,在2011的农村实用科技培训会场上我们看到主动参

加听课的群众明显增加,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也比前几年增长了不少。其次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饮食和娱乐文化有了巨大改观。蔬菜和高蛋白类食品出现在多数家庭的餐桌上,每天下午有了跳舞健身的人群,节假日会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农村住房由以前的简陋、破旧、拥挤的巴巴房变成现在高大、宽敞、明亮、舒适的砖瓦房。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开展好以玉米、土豆、瓜菜为主的农业种植外,结合地区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区域化种植,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截止目前已种植各类经济林木 亩(核桃1600亩、花椒800亩、),蔬菜示范地50亩。产业结构得到有效优化。

(二)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按照“特色山羊为主,六畜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养羊大户,重点抓好畜种改良和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截止目前全乡共引进种羊10余只,培育一定规模的种羊户5家,各类牲畜年末存栏达17632头(只、匹)。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近五年期间,全乡建成贯穿全乡4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的通乡油路一条,全长48.5公里,共完成通村公路17条,80余公里;实施人畜引水工程管道60000米,基本解决全乡农牧民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完成移动和联通通信覆盖全乡及通乡宽带的建设;继续巩固全乡2个村8个村民小组用电畅通(尚有4个村11组未通电,均靠微型电解决用电问题);完成100户沼气池建设和150户危房改造,17户牧民定居。

(四)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切实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借近

几年全县水电资源开发的机遇,采取政府支持、个人联系、能人带动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五年来劳务经济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

(五)副业收入稳定。虫草、松茸及中药材的市场活跃,也给我乡群众带来一定的收入,能占到总收入的8%左右。

二、当前制约我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水资源开发带来的强劲经济增长的势头已经过了,在对比其它发展速度欠缺的乡来看,我们乡的经济指标外表艳丽实际却面临削弱和退化的局面。作为一个乡发展的核心,踏卡乡政府领导班子来说,未雨绸缪保证全乡群众继续增收是目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工作期间的调查和思考我们发现以下几点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乡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科技示范、反季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我们乡没有企业甚至连农产品加工的小作坊都没有,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种地、养猪、养羊”这类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却受到土地受草场面积的制约,前景黯淡。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

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1、品种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慢。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乡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中药材、蔬菜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2、自然条件差,发展意识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

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2010年完成了部份农田改造,但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到2012年为止我乡还没有专用于生产灌溉的水渠,对“能排能灌、旱涝保收”这样的科学目标仍是可望而不可及。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臵严重失衡。如踏卡乡中心校现缺编教师就10余名,学校里的生活老师、工勤人员甚至炊事员都在用来授课。其结果可想而知。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我乡中心卫生院工作人员一共才6名,药品配备奇缺,好多时候居然买不到感冒药和止痛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加快发展我乡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走制度保障之路。一是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三是积极探索公司加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引导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规范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业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强农业技术、质量安全、农业机械、信息与物流等建设,增加投入,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业给予大力支持。

(二)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走发展现代农业之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必须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速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是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流转效益。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的土地流转成连片集中种植,给防虫治病、机械操作带来方便,达到土地流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效益的目的,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二是

土地成片流转后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使用大量农业机械进行大规模的集中连片作业,以全程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作业,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达到省工节本的效果。三是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土地规模经营可以将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转,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打造名优品牌,走品牌带动之路。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单位效益,要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以我乡境内两面山坡为主片区,依托耳朵村核桃示范区带动作用,强化科技措施推广应用,发展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设施农业,确保优势特色产业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向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增加农业投入,走科技兴农之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业、水产等方面选择一些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虫、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广。适当的增加农业的投入,扶持典型户,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的争取项目资金,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走和谐发展之路。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总之,农业作为天生的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发展之路,在促进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要从资金技术上予以扶持,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工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对我乡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增劣减”的调整,重点抓粮食、饲料加工业,畜禽产品等龙头企业建设,从而确保我乡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下载昌吉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昌吉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30年来,位于珠江口的**省**市,在全国率先引进外商投资,逐步扩大劳动力就业,建立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口产业集群。既能“请进来”,又能“走出去”,逐渐走出了一条外向型经济......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大全五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湖南地处内陆,是对外开放相对薄弱地区,但也意味着巨大的开发开放潜力。作为后发地区,湖南发展开......

    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县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地处县城北端,距县府50公里,离乡政府37公里。西与该乡山前村委会毗邻,南与该乡鲁支村委会接壤,北与元谋县羊街乡高山峻岭相交错,东与武定县猫街乡隔河而居,整个......

    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是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迎来百年难遇的重大战略机遇的关键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为实现县经济和......

    我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 镇是泰顺县的南大门,位于泰顺县最南端,东北与本县仕阳镇毗邻,西、南与福建省的福安市、柘荣县隔溪相望;西北与本县洋......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征兵工作调研报告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征兵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11-05-04 09:09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陶克 杨祖荣 点击:次 本文是继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征兵问题后,进行的一次大面积的追踪......

    乔家山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乔家山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关于机关企业包联农村的有关安排,县委党校包联古阳镇乔家山村,经多次实地走访调研,与村民和村干部交流沟通,认真研究村情民貌,对乔家山村......

    关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XX党校的教学安排,11月23~29日,XX党校第XX期干部进修班的32名学员在副校长XX同志、班主任XX同志的带领下,赴海南省海口市、琼海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