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招标

时间:2019-05-14 05:0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招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招标》。

第一篇: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招标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试点招标工作分析

国务院2008年发布的《土地调查条例》第6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当二调渐渐远去,十年一次的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即将拉开大幕。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选取了部分省份开展试点工作,各省份根据情况也开展了试点工作及整体工作安排。

目前已经完成招标的有4个地区,分别是宁波市鄞州区、长春市双阳区、西宁市大通县、武汉市江夏区(笔者能搜到的就这么多,欢迎大家提供其他信息)

现在我们看一下,已开展试点的招标工作。

一、标段划分

其中宁波市鄞州区和武汉市江夏区划分标段分内外业两个标段,长春市双阳区和西宁市大通县集中招标内外业一体。

二、投标人资格资质要求:

1、宁波市鄞州区

2、长春市双阳区

3、西宁市大通县

4、武汉市江夏区(控标不错)资格要求归纳如下:

★资质要求集中在乙级测绘资质以上,资质范围(不动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工程测量),其中内业标宁波市鄞州区要求软件企业资质,武汉市江夏区要求导航电子地图制作专业。甲级单位和软件科技型企业优势明显。

★业绩部分,除宁波市鄞州区外其他标均要求类似业绩,拥有二调和土地调查业绩的单位优势明显。

三、控制价和中标信息

1、宁波市鄞州区 控制价

中标信息

2、长春市双阳区 控制价

预算内资金226.39万元; 中标信息

3、西宁市大通县

4、武汉市江夏区

总体来看试点工作中标价和控制价基本一致,价格下降幅度不大。三调即将开始,谨以此文献给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大佬们,愿大家梦想成真。哈哈哈!!

第二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安排生态退耕和轮作休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实现“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入图库”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管控性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存量土地再开发,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多地少,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也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城镇、工矿、农村及开发区等内部各类建设用地状况,是全面评价土地利用潜力,精准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开展土地存量挖潜和综合整治,贯彻“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放活流量”建设用地管控方针的基本前提;也是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用地效率,实现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举措。

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土地和矿产是人民群众和企业的重要财产权益。国土资源领域重大改革、征地拆迁补偿、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整治、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执法督察等工作,均与人民群众和企业利益息息相关。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查清土地权属状况,巩固并完善现有各类不动产确权登记成果,是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企业利益,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积极显化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资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五)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前提。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协同整体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已全面铺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掌握耕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战略,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措施。

二、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具体任务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国家统一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查清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查清城镇村庄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二)土地权属调查。

结合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三)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结合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评价。

1.耕地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或湖区范围内耕地、林区范围内的耕地、牧区范围内耕地、沙荒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分类标注,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界线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上,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未建设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为持续开展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

3.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在耕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将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

(四)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四级土地调查及专项数据库。国家编制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及建库规范,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专项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权属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以县级各类数据库成果为基础,省、地级组织建设省、地级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国家组织建设国家级第三次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实现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

2.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及专项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基于四级土地调查与专项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从县到国家的土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土地调查数据、专项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基础测绘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发相关应用分析功能,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

(五)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划内的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及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并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耕地的数量、质量等级、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分析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编制国家、省、地、县各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图集等,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三、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采用高分辨率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地籍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地理国情普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的基础资料及调查成果,采取国家整体控制和地方细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影像内业比对提取和3S一体化外业调查等技术,准确查清全国城乡每一块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情况,采用“互联网+”技术核实调查数据真实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经县、地、省、国家四级逐级完成质量检查合格后,统一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各类专项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展调查成果汇总与分析、标准时点统一变更以及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评估等工作。

(二)技术方法。

1.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农村土地调查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航天遥感数据;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现有优于0.2米的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或数字地表模型和高精度纠正控制点,制作正射影像图。

2.基于内业对比分析制作土地调查底图。国家在最新数字正射影像图基础上套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逐图斑开展全地类内业人工判读,通过对比分析,提取数据库地类与遥感影像地物特征不一致的图斑,预判土地利用类型,制作调查底图。

3.基于3S一体化技术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地方根据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结合日常国土资源管理相关资料,制作外业调查数据,采用3S一体化技术,逐图斑开展实地调查,细化调查图斑的地类、范围、权属等信息。对地方实地调查地类与国家内业预判地类不一致的图斑,地方需实地拍摄带定位坐标的举证照片。

4.基于地籍调查成果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已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地籍调查成果,获取城镇村庄内部每块土地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对未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的航空正射影像图,实地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5.基于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国家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利用移动调查设备开展土地利用信息的调查和采集,实现各类专题信息与每个图斑的匹配连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6.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内外业核查。国家和省(区、市)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县级调查初步成果开展全面核查和抽样检查。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对地方报送成果进行逐图斑内业比对,检查调查地类与影像及地方举证照片的一致性,并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举证及外业实地核查。

7.基于增量更新技术开展标准时点数据更新。按照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设计土地调查增量更新模型,结合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获取土地调查成果标准时点变化信息,开展实地调查,形成增量更新数据,将各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1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8.基于“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完成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国家统一制定抽查方案,结合统计调查的抽样理论和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利用空间信息与抽样调查等技术,统筹利用正射遥感影像图、土地调查成果图斑,开展抽查样本的抽选、任务包制作、实地调查、内业审核、结果测算等工作,抽查耕地等地物类型的图斑地类属性、边界及范围的正确性,客观评价调查数据质量。

9.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多元服务与专项分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面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特点,优化海量数据处理效率,提供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快速共享服务;开展各类自然资源、重点城镇节约集约用地分析,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综合应用分析技术机制。

四、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1.各级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级土地权属信息数据;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第三次土地调查图集;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的专题图、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各市县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成果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各项专项数据库。

五、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按照《通知》要求,2017年10月9日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至2020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总体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经费预算编报、试点验收总结、全国工作部署、技术政策培训和动员宣传等工作,同步启动遥感数据采集。

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

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18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两项工作的统筹和衔接。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

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成果集成、工作总结以及地方调查成果验收等工作。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全面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统一试点更新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工作统筹和数据对接。

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变更调查,以上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二)实施计划。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国家负责第三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等的制定,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省级调查技术培训和省级调查成果质量抽查,组织建设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等。同时,国家统一负责遥感影像购置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基础图件,并对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内业检查和“互联网+”在线举证结果检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开展外业实地核查,确保调查成果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施行。各省(区、市)在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利用国家统一下发的基础底图,负责组织各地实地开展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同时,各省(区、市)负责对各县(市)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此外,地方各县(市)收集并利用现有的航空摄影数据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可面向社会选择符合《土地调查条例》规定条件的专业调查队伍承担具体土地调查任务。各地要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调查队伍的全程监管,以合同方式规范其调查行为;同时可积极发挥相关学会、协会等机构的智力支撑、中介服务和行业自律作用。

(三)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利用、耕地和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本次调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应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其中:国家负责对省级土地调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省级负责对地、县级土地调查人员以及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培训需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统一培训调查技术、调查规程和调查政策等。经培训且考试合格取得全国统一土地调查员工作证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同时,抽调部分地籍管理和土地调查领域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另外,邀请部分土地管理领域的老专家、老领导,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巡查、咨询、考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重大政策问题。

各地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门,办公室成员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派员实质参与进来,共同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下设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联合工作组,由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

2.政策保障

(1)编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编制调查技术规程、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制定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针对调查中涉及到的部门统计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空间重叠、法院查扣地调查、军用土地调查以及权属界村组调查等具体政策性问题,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应的调查政策,拟定解决方案或技术处理办法。

(2)土地调查数据是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之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动产登记、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土地出让等土地管理工作,均应以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为依据。

(3)充实调查工作人员和技术队伍,保证调查经费,并加强经费监督审计。各地及时将调查数据报国家汇总,保证国家调查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现势。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平台,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整治审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开发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均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准。

3.技术保障

国家制定调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加强技术指导,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以及操作程序和检查办法,分阶段分级进行调查质量检查。根据土地调查成果以数据为主、数据成果可多形式表达的特点,制定数据成果标准,明确调查成果的表达形式,提高调查成果信息共享程度。按照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明确调查数据库建设的框架结构、内容、维护更新要求等,提高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兼容性,拓展土地基础数据应用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第三次土地调查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一步充实、完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土地调查的科技含量和成果精度。

4.机制保障

(1)引入竞争机制。依据《政府采购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要求,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调查单位和项目监理单位,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以及项目进展要求、经费支付方式等。同时,推行项目监理管理,土地调查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落实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明确当事人和责任人,在后期应用阶段或国土资源管理其他业务工作中发现问题,继续追究相关单位及当事人责任。

(2)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各地要采取切实的保证措施,严格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保证成果质量;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调查结束后逐级汇总上报调查成果,国家、省、地级分级负责检查验收。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预检,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省级汇总成果验收。同时,为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国家对省级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5.经费保障

三次土地调查经费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和《通知》的要求,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按分级保障原则,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计划安排,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6.共享应用

第三次土地调查进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可随时与各部门共享并用于宏观调控和各项管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土地调查相关成果由各部门共享,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支撑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通过成果集成,满足科学研究、社会公众等对土地调查成果资料的需求,实现调查成果广泛应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日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总体方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任务、技术路线与方法、主要成果、组织实施等作出明确规定。

《总体方案》明确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即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根据《总体方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

《总体方案》明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

按照《总体方案》,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

《总体方案》明确,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变更调查,以上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第三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2015年10月

目录

1.基本情况.................................................................................................................1 2.工作内容.................................................................................................................1

2.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 2.2 不动产权籍调查.............................................................................................1 2.3 基本农田调查.................................................................................................2 2.4 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2 2.5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2 3.成果目标.................................................................................................................3

3.1 县级调查成果...............................................................................................3 3.2 市、省级汇总成果.......................................................................................4 3.3 国家成果.......................................................................................................5 4.项目投入................................................................................................................6 5.项目绩效目标.........................................................................................................7

5.1 2016绩效目标......................................................................................8 5.2 2017绩效目标......................................................................................8 5.3 2018绩效目标....................................................................................9 5.4 2019绩效目标..................................................................................10 5.5 2020绩效目标..................................................................................10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1.基本情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三)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项目类别:跨支出项目 项目属性:新增项目 2.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2016年至2020年,计划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开展基本农田调查、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查清基本农田、批而未用土地、城市开发边界、开发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及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对耕地、建设用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分析;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次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2.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标准、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状况以及土地的闲置状况;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以1:2000比例尺为主,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2.2 不动产权籍调查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村民小组等集体 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据。2.3 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基本农田专题数据。2.4 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

(1)批而未用土地调查。依据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备案的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及往年批准的建设用地文件,对照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将批而未用土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批而未用土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2)城市开发边界调查。依据城市开发边界有关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

(3)开发区边界调查。依据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开发区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开发区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

(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相关技术标准,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展调查评价工作,评价宜耕土地的自然地力、开发投入成本、生态环境影响等级,确定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5)专题分析。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以及专项调查的数据成果,结合有关历史数据和有关政策文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开展耕地、建设用地、基本农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的专题分析,形成专题分析报告。2.5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依据土地调查成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设县、市、省、国家四 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统一数据标准,确保数据一致。在此基础上,建设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3.成果目标

项目成果目标:通过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以及专项调查土地利用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具体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3.1 县级调查成果

(1)外业调查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关成果。

土地权属调查有关成果。

实地举证综合信息数据成果。

(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3)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数据。

不同权属性质数据。耕地坡度分级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数据。基本农田调查数据。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数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4)数据库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5)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3.2 市、省级汇总成果(1)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

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

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

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数据库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省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省级内外业全面审查报告。3.3 国家成果

(1)重要法规与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范。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专项调查技术规定。统一时点更新调查技术要求。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规定、数据库标准、规范等。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数据库标准等技术规范。(2)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

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3)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挂图。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结合图表。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图(1:450万)。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土地利用图集等专题图。(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报告。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报告。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分析报告。(5)数据库成果

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遥感影像为一体的国家土地调查数据库。

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国家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4.项目投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按照《土地调查条例》依法开展的一次全国性的国情国力调查。按照中央、地方事权分离的原则,以国家调查工作任务和地方调查工 作任务分工,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国家层面,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组织模式。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还计划由国务院成立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建设、统计等多个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负责日常调查组织工作。同时,国土资源内部还将由办公厅、财务、规划、耕保、利用、地籍、执法相关司局和事业单位组成办公室成员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作为部为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在第二全国土地开展中,举全部力量投入调查工作,不仅抽调近40名人员专门在全国土地调查办参与日常工作,分别开展综合、调查、遥感数据购置和底图生产处理、成果核查、权属调查等工作。而且还承担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地籍调查、成果核查等工作任务,累计投入人员力量达150人。

国家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承担任务基础影像资料购置、基础资料处理、成果核查质量检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国家级数据库建设、西藏调查、国家级成果汇总以及国家组织实施等工作内容,计划由中央财政投入预算32.097亿元。

地方层面,全国31个省份,将分别成立省、市、县三级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也包括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建设、统计等多个部门,组织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将承担具体调查组织工作。累计投入人员将达到近20万人,计划由地方各级财政投入预算近120亿元。5.项目绩效目标

本项目将依法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切实落实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土地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更好支持土地管理精细化管理,将利用更高精度影像数据,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全面调查,特别是对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质量、基本农田情况等,根据当前各行各业对土地基础数据和资料的需求开展专项调查,更好地满足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耕地质量、粮食安全、城乡一体化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工程、“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土地宏观调控、土地信息社会化服务等对土地基础数据的需要。

本项目计划从2016年开始,至2020年完成,项目实施时间为五年。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分离的原则,地方工作涉及调查经费由地方财政进行安排。2016 年至2020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财政)总预算为32.097亿元。其中:2016年经费预算833.49万元,占总预算的0.26%;2017年经费预算96211.70万元,占总预算的29.97%;2018年经费预算136953.10万元,占总预算的42.67%;2019年经费预算75106.10万元,占总预算的23.4%;2020年经费预算11863.60万元,占总预算的3.7%。本项目计划于2020年12月31日完成,考虑不确定因素,届时,预算执行率应达到90%。

本项目将产出较多的项目成果和较高的社会效益。将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并建立覆盖全国、城乡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将按照“变调查,变应用”的要求,真实、准确的土地调查成果将为国家和地方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有力地基础和依据,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行业部门以及国土资源管理对精准土地基础数据的需要。

5.1 2016绩效目标

通过提前开展相关遥感数据和基础资料调研、系统开发和专题研究工作,为全面启动三次调查数据采集及底图制作工作制定科学、高效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打好坚实的技术支撑基础,提高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效率和成果准确性,减少和降低全面调查工作中的工作失误和返工,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同时,为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及全社会的充分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开展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规范研究、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前期研究以及试点研究等工作,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规范提供参考依据,为三次调查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形成变更调查数据建库技术总结研究报告、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更新制度建设研究报告、三次调查成果应用共享机制研究报告、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修订),为数据库建设夯实技术储备。5.2 2017绩效目标

全面开展全国高分影像数据采集及底图制作,完成全国50%以上地区的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开展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持。同时,完成“地类一致性”初判工作、城乡内部闲置地提取,随底图下发地方辅助 开展重点图斑的调查工作,提高调查工作效率,通过降低成本,为分析评价及进一步制定措施提高各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开发、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开发、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规范编制、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体系应用示范研究等工作,为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技术手段,提高成果质量检查管理工作效率,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切实可行。

编制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要求、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规范等4个标准规范,并实际验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单位开发的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测评,形成测评报告,保证全国数据库建设统一规范。为数据库及相关软件建设奠定技术基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前期研究。通过开展对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地力、开发成本投入以及开发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因子的研究,提出自然等级、经济等级、生态等级评定方法,设定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等级分级方法等具体评定方法及标准,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提供等级评定标准设定依据。5.3 2018绩效目标

完成全国其余地区的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开展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持。同时,完成全国50%地区的“地类不一致”图斑提取,随底图下发地方辅助开展重点图斑的调查工作,提供调查工作效率,通过降低成本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完成全国50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城镇闲置用地图斑”提取任务,掌握全国城镇内部闲置用地分布和数量,将为分析评价及进一步制定措施提高各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东、中部地区和西部重点城市约2100个县开展省级审查和对东部地区完成省级审查省份约300个县开展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成果真实、准确;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证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开发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检查软件并进行全国技术支持,大幅提升全国数据检查效率,开展国家级数据质量国家级检查,确保全国数据正确、规范;开发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系统,根据核查情况,初步形成覆盖全国部分区县的高精度、高现势性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究、其他行业乃至社会公众对土地数据的需求。通过分析有关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研究和工作成果,研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作业流程、分区域限制性评价指标体系等标准,制定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技术规定、数据库标准、检查验收办法等相关技术规定和标准。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标准。全国选取不同区域特点的12个试点县(市)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工作,研究不同区域、土地类型条件下调查评价工作的流程和方法,验证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以及作业流程的可行性。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实践经验。

5.4 2019绩效目标

完成全国统一时点更新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任务,为统一时点更新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西部其他地区约800个县开展省级审查和对中、西部地区约600个县开展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成果真实、准确;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障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开展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前期研究工作,为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开展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检查软件全国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为编制国家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需要,对数据成果进行缩编;制作专题数据成果,丰富和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进一步拓宽、延伸数据应用链条。制作耕地后备资源国家级评价底图。收集相关资料,全面开展全国31个省(区、市)约2800个县级单位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5.5 2020绩效目标

完成统一时点更新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收尾工作,完成相关技术总结、系统开发和研究工作。

通过组织开展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省级审查和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通过开展内外业 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障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

进一步研究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在各相关部门应用的范围、方法、机制,探索社会化应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作用。

组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内、外业核查工作,开展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面积进行统计汇总。

第四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三)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项目类别:跨支出项目 项目属性:新增项目

主要工作内容:2016年至2020年,计划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开展基本农田调查、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查清基本农田、批而未用土地、城市开发边界、开发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及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对耕地、建设用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分析;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次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标准、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状况以及土地的闲置状况;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以1:2000比例尺为主,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村民小组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据。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基本农田专题数据。

4.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1)批而未用土地调查。

依据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备案的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及往年批准的建设用地文件,对照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将批而未用土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批而未用土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2)城市开发边界调查。依据城市开发边界有关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

(3)开发区边界调查。

依据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开发区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开发区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

(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相关技术标准,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展调查评价工作,评价宜耕土地的自然地力、开发投入成本、生态环境影响等级,确定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5)专题分析。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以及专项调查的数据成果,结合有关历史数据和有关政策文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开展耕地、建设用地、基本农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的专题分析,形成专题分析报告。

5.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依据土地调查成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设县、市、省、国家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统一数据标准,确保数据一致。在此基础上,建设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项目成果目标:

通过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以及专项调查土地利用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具体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

1.县级调查成果(1)外业调查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关成果。土地权属调查有关成果。实地举证综合信息数据成果。

(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3)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数据。不同权属性质数据。耕地坡度分级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数据。基本农田调查数据。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数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

(4)数据库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5)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

2.市、省级汇总成果(1)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3)数据库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省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省级内外业全面审查报告。

3.国家成果

(1)重要法规与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底图生产技术规定。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范。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专项调查技术规定。

统一时点更新调查技术要求。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规定、数据库标准、规范等。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数据库标准等技术规范。(2)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3)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挂图。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结合图表。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图(1:450万)。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土地利用图集等专题图。(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报告。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报告。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分析报告。(5)数据库成果

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遥感影像为一体的国家土地调查数据库。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

三、技术路线和方法(新特点)

1、地类一致性初判

第三次土地调查要充分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变更调查成果开展。国家组织专业队伍,以正射影像数据与上一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耕地等重点地类进行地类一致性判定,区分提取影像与数据库地类一致部分和不一致部分。在此基础上开展实地调查和举证工作。

2、城镇内部空闲地提取

以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航片)与上一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照影像提取城市和建制镇范围内无建设痕迹或未使用的部分。对提取的城镇内部空闲地须地方进行核查确认、调查与举证。

3、采用新技术开展调查工作 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3S一体化技术手段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和数据建库工作。

对与国家地类一致性初判结果不一致的和重点地类变化图斑,地方应使用外业移动终端设备生成包括图斑实地GPS坐标、实地照片、视频、拍摄方位角及拍摄时间等综合信息的加密举证数据包,报送省级审核,省级采用互联网技术替代外业审核。调查成果质量检查:

充分利用3S一体化和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采用省级审查和国家确认相结合的方法,以地方利用外业移动终端设备现场采集的包括图斑实地GPS坐标、实地照片、视频、拍摄方位角及拍摄时间等综合信息的加密举证数据包为基础,结合最新遥感影像,对地方报送的调查成果质量进行审核,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核查周期。对内业综合确认有疑问的和重点地类图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外业移动终端设备开展外业实地核查,国家利用无线VPDN加密专网对外业核查全过程进行实时在线动态监管,确保核查结果的真实、可靠。根据国家审核确认结果与省级开展对接整改工作,形成最终调查成果。

四、专题分析 ①土地利用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土地的利用状况、权属状况进行分析。重点对耕地、基本农田、各类建设用地等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历年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辖区内不同区域类型的土地利用状况、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评价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预测变化趋势,对土地利用挖潜、节约集约利用提出建议等。②生态状况分析

利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数字高程模型等资料进行综合处理,调查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区范围内的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状况,国家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状况,统计汇总出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坡度等数据。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自然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保护相关的其他资料成果,结合有关政策文件,对本地区自然生态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

第五篇:土地整理项目招标文件范本

土地整理项目招标文件范本(吉林)

第一章 工 程 概 况

第一节 基 本 概 况

吉林省柳河县孤山子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省级投资重点项目。该项目区位于柳河县孤山子镇三统河流域两岸,涉及东安、转角、南围子、西村、隆兴、德胜村六个自然村,项目区建设规模为520.58公顷,地貌类型为平原.是对三宗地进行整理,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为35.78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6.9%。规划后旱地为72.25公顷,水田为426.51公顷。其中,第三区面积为282.17公顷,新增耕地为20.3公顷,涉及隆兴、德胜、西村等3个行政村,整理后为水田、旱田。

第二节 引用的技术规范及标准

1、技术规范: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TD/T1013-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2、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TD/T1011~T1013-2000《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3、图纸:柳河县孤山子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设计图册

第三节 基本原则及要求

1、土地平整

在确保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节约投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最大限度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为本项目土地平整的基本原则。

(1)、平整土地必须在沟、渠、路、林、田全面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以免造成返工浪费和影响农业生产。

(2)、平整土地,应尽可能保持土壤原来肥力。

(3)、方田内部按排水方向以1/2000的坡降采用机械对土地进行平整。未尽事宜按有关要求执行.其它标准参照《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20-2000规定及引用标准。

2、合同工期:

2006年5月5日----2006年11月30日。

第二章 工程施工总体布置

第一节 布置原则

施工总布置原则:

施工总体布置设计应在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快速安全、易于管理原则指导下进行,并注意以下几点:

1、场地划分和布置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防火、卫生、环境保护等规定。

2、施工场地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场内外交通布置,给水、供电等要求,尽量选择地形平坦宽阔、地质条件好的场地。并经得监理工程师的认可后,方能进行场地布置。

3、各种施工设施的布置,应能满足主体工程施工工艺要求,避免干扰,避免和减少材料的重复、往返运输,并为均衡生产创造条件。

4、合理利用地形,合理使用场地,布置尽量紧凑,减少占地面积。

5、选定的场内外运输方式尽量一致,满足运输要求,运营方便、可靠、经济。

6、分期布置应适应各施工期的特点,注意各施工段之间工艺布置的衔接和施工连续性,尽可能避免改建和重建。

第二节 总体布置

1、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工程总体布置包括职工宿舍、食堂、维修车间等(见施工平面布置图)。

2、施工道路

利用现有的机耕路作为进场道路,根据施工需要,再修筑简易的砂石路作为临时施工道路。

3、施工通讯

工程驻地设置一台固定电话,现场使用对讲机或移动电话进行通讯联络。

4、施工排水

施工排水视现场情况而定,可以采用抽排,抽排一段,施工一段。

5、施工住房

由于工程规模较小,施工时间短。因此采用临时房作为施工住房及办公室,或采用租赁当地民房的方式以解决住房问题。

第三章 现场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一节 管理机构

本工程项目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项目副经理以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项目经理部,对工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控制。管理组织机构见下图。

第二节 岗位职责

一.项目经理职责 项目经理是本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最高组织者和责任者,即对实施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立、项目的经济效益、项目的生产要素配置、项目的目标管理、工程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等负领导责任;并参加施工“三检”的终检签证。

1.负责该施工项目项目部的组建工作。2.协调本项目经理部与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保证工地的正常生产,主持工地生产调度会、技术问题交流会。3.对本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和指导,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4.负责工地的物资、设备、人员管理和调配工作。

5.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成本管理、经营管理负有全面责任。6.负责审定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负责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的审批。7.组织进行工程决算、整理竣工资料、编写施工总结及工程验收工作。

8.处理好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工程与技术信息。

9.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及时上报我单位总部及相关部门。二.技术负责人职责

1.在项目经理领导下,全面执行工程合同,并在工程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同业主就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具体商谈。

2.组织贯彻执行质量标准,施工规范及保证质量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并检查执行情况,对工程质量负直接领导责任。

3.负责拟定适应本项目的技术管理措施,对技术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完成本项目的各项技术工作。

4.负责各种月报工作。内容包括施工计划、工程形象部位、质量情况、材料供应情况、机械设备情况、人员管理情况、设计变更等内容。

5.负责组织制订有关技术质量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6.负责协调同设计代表、监理工程师的关系,配合其工作。7.组织有关人员做好竣工结算工作。

8.负责建立本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并组织实施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9.经常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有针对性的组织质量培训工作,支持质检人员的工作,行使质量否决权和质量奖罚权。

10.按照有关的标准及设计要求,严把物资订货和进场验收关。11.负责拟订质量保证计划的初稿,对实现质量目标负主要责任。三.项目副经理职责

1.协助项目经理全面实现工程的施工承包合同,认真实施质量计划。

2.组织制定季度、月、旬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协调会。

3.按工期总目标及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负责本工程项目的施工生产,精心组织和合理调配劳动力、机械、材料,全面完成施工任务。4.负责组织与有关方面接洽,为物资的顺利进场做好需要提供的配合与服务,并督促材料人员管理好现场的一切材料和物资。

5.负责该工程的材料、物资的采购、供应领导工作和对内、对外的文件资料的发放、收集、整理,做好工程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

6.严格按质量保证计划和措施做好与质量体系有关的事宜,与有关方面联络。四.施工队长职责

1.在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下,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安排进行工程施工。

2.按照生产计划安排和施工验收规范,合理安排组织生产,保证质量合格,工序合理,进度符合计划要求,不出质量安全问题。

3.合理、科学地组织施工。施工现场要保证文明施工,确保各分项工程一次交验合格并确保质量计划中规定的分部工程达到优良标准。

4.仔细认真填写“施工日志”,重大事件、工程的部位进度及施工情况都要详细记载,以备可追溯的查寻证据。

5.及时填写有关的施工技术资料和验收记录,对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对竣工后的工程质量可追溯性负责。五.质检员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质量计划,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中认真做好本岗位工作,履行其质量职责,并做好记录。

2.严把质量关,对不合格的上道工序在未进行整改前,不许进行下道工序,用工序的质量来保证分项工程的质量。

3.熟悉施工图和熟练掌握有关的验评标准,严格执行质量制度,认真做工序、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检查及质量等级的核定。对不合格的分项工程质量和操作工序有权要求进行整改,严重的可暂停施工并监督其纠正措施的落实。

4.认真执行程序文件,做好质量控制记录和标识。做好质量资料的填写、整理、收集工作,参加质量分析会,参加对不合格质量问题的评审及处置的有关会议,参加工程竣工验收和分部工程的验收评定工作。六.材料员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本单位物资部门的有关规章制度,在本工程项目部的领导下做好本岗位工作。

2.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材料计划(季、月),对物资的进场严格执行质量文件的要求,对物资采购,业主提供产品实行进货检验控制,做好进场标识、贮存和有关的手续、记录。3.协助项目经理部做好开工前的材料、物资的准备工作,包括现场的布置,道路及物资材料的堆放布置,库房的搭建,确保开工前有关的原材料顺利进场。

4.认真做好材料、工具的管理和发放,无需用计划的材料、超限额的材料、未经检验合格的材料不准发放。领料要有施工队长签发的领料单,并注明施工部位、规格、数量等内容,领料人要签字,以备可追溯性的查寻。

5.建立工程物资、材料台帐,分类分项登记,及时汇集资料的有关单据、报表、材质证明等资料提供给有关部门,对材料的消耗情况每月统计报项目经理部。七.专职安全员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我国及当地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并在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2.在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下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巡视检查工作,严禁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消除不安全隐患。必要时暂停施工,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方可继续施工。

3.负责督促施工队长按分项工程及工种进行书面的安全技术交底,检查落实执行情况,并做好记录。

4.督促检查现场特种人员持证上岗的情况,对无证操作者进行教育,纠正违章作业。

5.负责进场工人的培训教育工作,建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参加现场生产协调会议,对生产过程的安全隐患、违章现象及时汇报有关领导,并做好记录。对发生的事故要积极协助项目经理部迅速查清原因,并汇报技术负责人,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好此类问题。

第三节 工程项目部有关部门的职责

一.工程部职责

1.严格执行质量制度,做好工程的隐、预检工作并及时做好记录。各工序在施工前做好技术、质量、安全交底。

2.负责编制生产计划和组织实施,合理安排组织生产,保证质量合格,工序合理,进度符合计划要求,不出质量安全问题。

3.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新工人,分包方,特殊工种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签发证工作。进行工伤事故调查,处理和统计,分析、报告工作、并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不断改善和加强项目安全管理。

4.仔细认真填写“施工日志”,重大事件、工程的部位进度及施工情况都要详细记载,以备可追溯的查证证据。

5.负责对现场中小型机械的管理工作。

6.及时填写有关的施工技术资料和验收记录,对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对竣工后的工程质量可追溯性负责。

7.参加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质量计划和会审工作,并贯彻执行。

8.合理、科学地组织施工。施工现场要保证文明施工,确保各分项工程一次交验合格并确保质量计划中规定的分部工程达到优良标准。

9.负责检查施工现场的成品保护工作,负责现场文明安全施工创建、达标工作及环保工作。二.材料部职责

1.协助技术部、工程部做好开工前的材料、物资的准备工作,确保开工前我单位采购和当地的原材料顺利进场。

2.认真做好材料、工具的管理和发放领料要有施工队长签发的领料单,并注明施工部位、规格数量等内容,领料人要签字,以备可追溯性的查询。

3.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材料计划(月、季),对物资的进场严格执行质量文件的要求,对物资采购,业主提供产品实行进货检验控制,做好进场、贮存和有关的手续、记录。

4.建立工程物资、材料台帐,分类分项登记,及时汇集资料的有关单据、报表、材料证明等资料提供给有关部门,对材料的消耗情况每月统计报项目经理部。三.质检部职责

1.协助技术负责人抓好各项质量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令、法规;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该工程的质量保证计划,执行有关的质量制度和质量控制等措施,并做好有关的记录。2.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标准及验收规范,执行各项质量制度,对工程的施工质量承担技术责任。3.参加图纸会审,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制定质量保证方案。

4.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并及时积累技术资料,负责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5.负责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和其它技术文件、施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对工程中需做的各项试验工作制定计划并监督执行情况。6.参加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质量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及时对施工的质量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7.对确认为特殊过程和关键过程的部位要认真详细的编制作业指导书,组织对施工队长和施工人员的交底并监督其实施情况。六.施工作业组职责

1.熟练掌握本工种的操作工艺要求和技术标准,严格按施工交底进行施工,保证每道施工工序符合质量标准要求,不出现质量问题。当出现不合格的产品或工序时及时按工程师提出的整改要求处置和纠正。

2.牢固树立“全员精品”的意识,加强施工中的质量自控管理,认真开展班组内的自检、互检、交接检验并做好有关的记录。

3.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成品,半成品的保护,同时对其它工种在施工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也要注意保护增强自身的产品质量意识。

第四章 施工测量

一、测量依据及所使用的仪器

(一)、施工测量的依据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2、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测量基准点,基准线和水准点及书面资料(测量成果图、表)

3、设计说明书及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等资料。

4、监理人书面指令等。

(二)、施工测量使用仪器设备 电子经纬仪1台,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

二、施工放样

施工放样工作开始前应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数据及使用的控制点成果,计算放样数据,绘制放样草图,所有数据、草图都应经两人独立校核。测量员应将平面、高程控制点、轴线点、测站点等测量成果,以及工程部位的设计图纸中的坐标,尺寸等几何数据编制成放样数据手册。对于现场放样所取得测量数据,应记录在专用的放样手簿上,所有栏目必须填写完整,字体清晰,不得任意涂改。

三、资料整编及工程量收方

(一)、工程量收方

监理工程师签认施工控制网及成果后,进行原地面线测量,横断面间隔25米,遇地形变化较大时,根据实际地形,进行加密横断面测量。在原地面线测量时,邀请监理工程师共同或抽查检测原始横断面图,得到监理工程师签认的原始断面图作为月进度工程量计量依据。每月25日邀请监理工程师进行收方测量。

(二)、资料整编

对于需要竣工测量的部位,事先与业主、监理、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协商,确定测量项目,防止漏测。随着施工的进程,按竣工测量的要求,逐渐积累竣工资料,施工测量成果资料(包括观测手簿、放样单、放样记载手簿),图表(包括地形图、竣工断面、控制网计算资料)统一编号,妥善保管、分类归档,作为竣工资料。提交的各项成果资料,项目齐全,数据准确、图表清晰、符合规范及监理要求,主要包括下列项目:

1、施工控制网原始观测手簿、平差计算资料。

2、施工控制网布置图,控制点坐标及高程成果表。

3、竣工建基面地形图和纵、横断面图。

4、建筑物实测坐标、高程竣工测量成果(坐标表、平面、断面图)。

5、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6、竣工地形图、平面图。

四、施工测量员工作细则

1、在各项施工测量工作开始之前,应熟悉设计图纸,了解规范的规定,选择正确的作业方法,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现场作业时,必须遵守有关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注意人身和仪器的安全,禁止冒险作业。

3、测绘仪器及工具,精心爱护,及时保养,做到定期检验校正,保持良好状态。

4、施工测量成果资料统一编号、妥善保管、分类存档。

5、对所有观测数据,应随测随记,严禁转抄、伪造。文字与数字应力求清晰、整齐、美观。对取用的已知数据资料均应由两人独立进行百分之百的检查、核对,确保无误后方可提供使用。

6、对所有观测记录手簿,必须保持完整,不得任意撕页,记录中间也不得无故留下空页。

五、施工测量细则

1、为确保测量精度,我单位将调入在测量方面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组成精测队,配备精密的测量仪器。

2、测量实行“三级复核制”,监理工程师、项目部精测队、各工区测量队。

3、施工测量前,精测队以监理人提供的测量基准点(线)为基准,与监理人共同校测,并复核其成果的准确性,无误后以此为依据进行施工控制测量,且必须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的精度。

4、施工现场所有的测量控制点均由精测队负责,各工区的测量队只负责日常施工测量放样。

5、实行定期校核制度,每半个月对测量控制点进行一次校核,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平面及高程点发现有变异,及时校测。

6、所有测量人员严格执行换手测量的规定,每测一点必须经过换人测量,复核无误后方可定点。

7、做好测量记录及资料整编存档工作。

第五章 主体工程施工及主要单元工程施工方法和措施

第一节 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

1、平整的方法及措施.土地平整工程是本项目的主要工程项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设计高程要求进行分块平整,使其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机械采用挖掘机、推土机、自卸汽车相互配合。

2、平整原则 根据实际地形条件及设计要求,相同性质的为一个单元,划分若干个单元,对每个单元进行分块平整。

3、单元、劳动组合

挖掘机2台,推土机3台,5T自卸汽车4台,现场指挥2人。

4、施工方法

首先,将原表土(约30CM)集运在一起,对高于设计高程的单元,将余土运出(尽量考虑综合利用,运至低于设计高程的单元);对低于设计高程的单元,利用高部位余土或外运土填至设计高程,最后将集堆的表土回填铺平。

在施工中,由于车辆反复碾压可能造成夹板层,在回填表层土前应用勾机清理、铲平、再回填覆盖表层土。

第六章 保证工期的关键措施

第一节 工程工期

根据招标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的特点,以及完成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和机械设备状况,员工素质等,拟定本工程的施工工期为2006年5月5日----2006年10月30日。比合同工期提前一个月。

第二节 进度计划

本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见附后的施工进度横道图及网络图。,第三节 工期保证措施

1、科学、合理制定各项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

2、建立建全项目经理部经济责任制,采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定落实各工序工期目标责任制,并将工期目标与施工队的经济利益挂钩,用经济手段调动施工人员的劳动积极性。

3、重点抓好关键工序的施工进度控制。

4、制定周密的满足施工进度要求的材料采购供应计划,确保工程施工按期完成。

5、密切注视施工进度,适时调整劳动力、机械设备及工程资金的使用,使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出最大效益,确保工程施工按计划完成。发现工程滞后计划,便采取有效可行的赶工措施,如增加劳动力、适当延长工作时间等措施,抢回工期。

第四节 降低成本措施

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2.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写作业计划不干返工活,原材料进场一定要保质、保量。3.合理调节利用土方与客土的综合使用.4.定期保养机械,使机械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上。

第七章 质量控制措施计划及保证质量的关键点

第一节 工程质量管理的总体安排

一.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

抓好本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注入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实现人、机、料、法、环等诸多质量控制的关键制约因素发挥最佳作用:建立保证有力的质量管理领导机构,人员职责明晰,质量方针、目标明确,质量管理工作要实现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在施工各工序的质量控制中,措施的制定、细化尤为重要,抓住主要环节,关键部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出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二.建立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在本项目设立项目经理部,并成立工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为组长,副经理、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专职质检人员若干名为组员,全面落实对所承建的工程施工质量负责常规的控制和检查工作,积极贯彻三检制度。

初检:由现场技术人员组织作业组对已完工序进行自检。

复检:由项目质检人员提请技术负责人参加,并组织现场技术人员和班组长等有关人员,对初检合格的工序进行复检。

终检:由项目技术经理或委托项目质检人员提请业主、监理、设计和管理代表等现场人员,对施工单位复检合格的工程进行联检。

“三检制”的关键是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规范检查,前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准施工,以此把住施工过程质量关,并在每次验收后,及时将验收单填写完毕,并及时提交相关部门。实行靠前领导签字上岗,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

三.在制订施工技术措施、确定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同时制订每一工序的质量指标。施工中必须使前一工序向下一工序提交合格的产品,从而保证工程的总体质量。组织施工、质检以及设计、地质等有关人员逐项落实施工技术措施后,方可开工。四.教育质检人员和施工人员都必须树立“预防为主”和“质量第一”的观点,与监理单位密切配合,控制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质量,防止发生质量事故。

五.施工过程中,对每班出现的质量问题、处理经过及遗留问题,在现场交接班记录上详细写明,并由值班负责人签字。针对每一质量问题,在现场做出的决定,由主管技术负责人签署,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始记录。一旦发生质量事故,及时查清原因,提出补救措施,及时处理。

六、质量检验的仪器及操作方法,按照部颁发的SDS01-79《土工试验规程》进行。规程中示列入的含水量测定、现场容重试验以及其它试验方法,如测量精度满足要求,经监理、技术负责人批准后也可使用。

七、质量控制按国家和部颁布发的有关标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图、技术要求以及工地制定的施工规程进行。质量检查部门对所有取样检查部位的平面位置、高程、检验结果等均应如实记录,并逐班、逐日填写质量报表,分送有关部门和负责人。质检资料妥善保存,防止丢失,严禁自行销毁。

八、工地质量检查部门在有业主、监理单位代表参加的验收小组领导下,参加施工期的分部验收工作,特别是隐蔽工程,应详细记录工程质量情况,必要时对照像或取原状样品保存。

九、在质量分析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定出质量指标,用质量管理图进行质量管理,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第二节 工程质量创优保证

为保证本工程达到优质工程标准,我单位将从总体施工程序安排、施工技术方案选择和施工总进度安排上进行优化,合理配置资源,选择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并且在施工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保证优质、高效、按期完成本工程的施工。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和技术成果,在本合同施工将采取以下技术保证措施:

1、中标后,我单位立即组织技术人员研究施工图纸,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度网络图。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如有质量缺陷,及时提交整改措施,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

2、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施工工艺水平,保证质量创优目标的实现。

3、对施工全过程的原材料测试验工作是保证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产品质量的优劣是通过试验检测确定,因此,我局将完善检验机构,建立现场中心试验室,并配备满足工程需要的各项试验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人员,用试验数据指导施工。

4、竣工文件资料准备及工程移交文件资料是工程项目进行交接验收的主要依据,是项目施工过程重要的真实的记录,因此在施工中及竣工前设专人对整个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资料进行积累、收集、整理成册,相关人员和部门要积极配合,并由总工程师亲自抓此项工作。文件资料的整理、打印、签章、装订符合招标文件和业主的规定及要求。工程移交前,所有工程项目需全部完成并符合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的自检要求标准。所有的文件资料完整,齐全符合规定要求。最后按照业主验收程序申请移交。

第三节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关键点

一.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措施

1.在各项工程正式开工前,要进行一次施工准备阶段的全面检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和质量安全。

2.施工测量放样,特别是施工放样,必须经复测后方能通知施工人员开始施工,在放样前,必须复检测量控制网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的精度。对所使用的测量仪器、试验设备及器具,在使用前均要进行计量检测,保证其精确度及灵敏度。

3.各种施工机械应在相关工程项目开工前7个工作日以上到达施工现场。机械进场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与维修。特别是对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机械要严格检查,对不能满足工程质量要求的施工机械坚决不用。机械设备的数量要满足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的需要,施工现场设置机械维修厂。

4.工程相关的技术要求、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等有关技术资料向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第八章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技术措施要点

第一节 安全保证体系和措施

一、安全保证体系

(一)、安全生产方针、目标

1、整个施工过程中,必须把安全作为永恒的主题,坚决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2、安全生产指标:无亡事故,重伤率控制在0.6‰以内。

(二)、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建立各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项目经理、施工队长亲自挂帅,主抓安全工作,并配1名副职分管安全工作,经常召开安全工作会议,研究项目安全生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做到各项工作必须在安全条件下进行。

(三)、加强全员安全意识教育,对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要按其各自的安全检查职责范围进行教育,建立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四)、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四全防范”安全管理,领先科学,发动群众齐抓共管,防治结合,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五)、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进一步加强安全检查机构,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工作包保责任状,实行安全检查制度,指定有经验的安全工程师负责。

二、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一)、加强安全教育,做到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对全体职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大型机械司机等特种必须持证上岗,杜绝无证操作,严格遵守各种机械的安全操作规程。

(二)、确保施工工地和生活区照明用电安全、各施工点(区)、施工道路、临时设施、居住点,其照明度不低于有关规定,并安装能可靠动作的漏电保护器等。

(三)、加强对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确保各项工作均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机械作业现场必须有专人指挥管理,施工现场管区要有防火措施,加强用电管理,防止触电。

(四)、加强对重点部位和材料、器材的管理,尤其是燃油必须隔离设置,并且全天专人值勤班看守。成立消防队并配备心要的消防灭火器械及救助设施。

(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并使其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切实有效运行。

第二节 文明施工

一、加强施工现场及驻地的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除垃圾和废弃物;并运至指定地点堆放和处理。

二、加强职工法律法规教育,提高职工法律意识。

三、加强职工精神文明教育,提高职工道德水准。

四、做好施工弃渣的处理工作,严格按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渣,防止任意堆放弃渣危及周围居民的安全。

五、进入现场的材料、设备必须置放有序,防止任意堆放器材。杂物阻塞工作场的周围的通道和破坏环境。

六、与周围百姓搞好团结,互帮互助。

第九章 环境保护措施计划

一、加强对所有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坚决贯彻国家的有关环境保护法令及当地政府有关法规、条例,做到文明施工。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废弃料、噪声、扬尘、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令法规,对施工活动界限内的生态环境加以认真保护。开工前对全体职工进行培训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并建立健全施工中的环保责任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自觉接受当地环保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对施工活动的监督、指导和管理,积极改进施工中存在的环保问题,提高环保水平。

三、土方施工中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冲刷及河段淤积,设置必要的排水沟和挡护建筑。

四、具体的环保措施。

(一)、建立环保机构,增强环保意识

1、建立环保领导组织机构,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任环保负责人。

2、根据国家和地方关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野生动物及植物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文件制定本项目的环保制度。严禁破坏自然环境,保护好野生动物和植物。

3、对于项目施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严格按环保要求处理。

4、对职工进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野生动物及植物的教育。

(二)、施工弃碴的利用和堆放。

1、根据工程特点,合理规划施工弃碴场,严禁占绿地、水源。

2、精确计算开挖弃料的可利用量,尽量减少倒运次数,利用量的堆放要与弃料区分类堆放,并设立标牌注明,防止污染。

3、弃料必须严格按照指定区域堆弃,且做到边坡稳定。

4、不允许在规定的范围外弃土。

(三)、防止生活用水,施工用水污染。

1、施工用水、生活用水由业主通过管道供水、受污染的可能性较小,重点注意取水口的卫生。

2、生活用水,施工用水的储存容器、储水池要密封,防止弃物掉入。

3、如怀疑水质有问题时,立即取样检查确认。

4、生活污水、垃圾及施工废水的排放要远离取水口。

5、设置警示牌,提醒人们要节约用水。

(四)、生活区卫生设施

1、种植花草、树木、绿化周围环境。

2、讲究卫生,不乱扔生活垃圾,尽量少用、不用塑料包装袋。

3、合理设置垃圾点,定期掩埋生活垃圾、粪便等废物,掩埋点远离水源、生活区。

(五)、施工区环保措施

1、噪音大的机器配备消音设施,施工工现场、生活区禁止鸣高音喇叭。

2、施工道路要洒水除尘,大风时段停止施工。

3、车辆注意保养,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规定。

4、废水、废油不准随地排放,要进行掩埋。

(六)、认真学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严格保护用地界外的植物、树木,在工程施工期间禁止施工人员进入山区林地进行伐木、采药、狩猎等活动,合理堆放建筑材料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一切合同规定必须拆除的施工临时设施和生活设施,并按合同要求进行植被或土地的有效恢复。

(七)、施工全过程至交工验收,均不得扰动施工区域以外的地表和植被,大型机械作业及运行时不得超越业主指定的征地界。

(八)、经常使用的场内道路要定期洒水,产生粉尘的物料应在固定地点由传送系统装到车辆上,传送带应三面加盖,装料口周围有一活动帘,该装置应设排气口并排入到带式过滤系统。

(九)、运输的敞棚车配备两侧和尾部挡板,可能产生粉尘的物料或弃土不能装满车箱,低于两侧和尾部挡板至少300mm,以减少扬尘

在施工期间应特别重视环保工作,制定合理的环保措施。保护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和废弃物,并运至指定地点堆放和处理。注意保护引用水源免受施工活动造成的污染。加强对噪声、粉尘、废气、废水的控制和治理,努力降低噪声,控制粉尘和废气浓度以及作好废水、废油的治理排放。在工程完工后,认真做好竣工清场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积极宣传国家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职工的环保意识,避免破坏环境。

2、合理规划施工临时用地,计划经监理工程师批复后方可实施,不得随意征用土地。

3、生活废水及垃圾不向库区和河流排放,垃圾及时进行掩埋处理。

4、单项工程施工完毕,及时清理施工场地,尽快恢复原环境。

第十章 优惠条件及服务承诺

一.优惠条件

1.采用低标准、低价格、低取费的标准进行了标价计算,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为目的,为工程节约了资金。

2.我们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已明确规定了建设工期,满足施工要求,这样有利于工程按期投入使用,正常发挥效益。

二.服务承诺

1.如中标,我方可提供甲方驻工地代表、现场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设施。

2.在施工过程中,我方保证与业主密切配合,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优良的工程质量回报业主,达到顾客满意。

3.如工程提前,不计取提前奖励。4.文明施工,礼貌待人。

5.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提前竣工,缩短工期。

6.积极向业主提合理化建议,以达到工程质量,规范完美。7.确保优质工程,优质不优价。

(5)临 时 用 地 表

吉林省国家及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工程 表9.5 用途 面积(m2)位置 需用时间 办公室 60 租用德胜村民房 2006.5 食堂 30 租用德胜村民房 2006.5 职工宿舍 80 租用德胜村民房 2006.5 设备停放场 5500 德胜村附近旱田 2006.5 仓库 20 德胜村附近旱田 2006.5 油库 30 德胜村附近旱田 2006.5 更房 20 德胜村附近旱田 2006.5 维修车间 40 德胜村附近旱田 2006.5 合计 8300

下载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招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招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州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说明(小编整理)

    青州市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说明 一、项目背景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的要求,为了全面查清当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

    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土地调查5篇

    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土地调查 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先行开展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大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为全面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共五则范文)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三)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项目类别......

    来安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二次更正公告

    来安县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二次)更正公告 项目编号:czcg201808-286 一、原公告主要信息 原项目名称: 来安县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二次) 原项目编号:czcg201808-286 原公告日......

    《广东省第三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送审稿)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送审稿) 为切实做好我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及《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

    甘肃省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审议稿

    甘肃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实施方案 (初稿) 甘肃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12月27日 目录 一、基本情况 ............................................. 1......

    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陈文强 《土地调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国家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