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和硕县第一中学高中教育发展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关心支持下,和硕县第一中学作为全县唯一一所民汉合校的完全中学,立足县域实际,结合学校特点,确立了“两个重点、一个突破”的发展思路,即:初中义务教育以实现巩固提高“两基”为重点,维、蒙民族教育以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为重点,高中以实现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的突破为目标,经过几年的而不懈努力,使学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的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一、和硕县高中教育基本现状
(一)、和硕县域基本情况
和硕县位于新疆腹地,天山山脉中段南麓,焉耆盆地东北部,南北长152.8公里,东西宽141.8公里,它北依天山,南濒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南疆、北疆、东疆的交汇点,被称为“南疆第一县”。
全县总人口7.2万人。下辖6乡一镇,即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曲惠乡、塔哈其乡、苏哈特乡、那音克乡、新塔热乡、特吾里克镇。县境驻有兵团农二师24团、26团和州直国营清水河农场等单位。全县行政区划面积1.2817万平方公里。北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384公里,南距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98公里。314 国道自东向西横贯县境中部150多公里,新建的南疆铁路二线从县域内穿过。
和硕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危须国的所在地,西汉时归西域都护府统辖,有着悠久的文明壮丽的山川。县境内水草丰美,资源丰富,是著名的和硕马的产地,被成为“龙驹之乡”。居住在这里的土尔扈特、和硕特蒙古族,曾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写下过壮丽的爱国篇章。和硕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县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小麦、玉米、棉花、西甜瓜、西红柿、辣椒和葡萄是该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工业以生产右旋麻黄素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甘草制品出口列自治区首位,优质花岗岩板材产业的规模也比较大。
(二)、和硕县第一中学基本情况
和硕县第一中学位于县城特吾里克镇清水河北路985号,是一所民汉合校的完全中学。2001年,我县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本着集中办学、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原则,将原来的汉族一中、蒙古族二中和维吾尔族三中合并成为和硕县中学,2009年4月在调整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当中更名为和硕县第一中学。学校组织机构现有一个党总支,下设文科党支部、理科党支部、行政后勤党支部三个支部,共有党员108名。群团组织有工会、团委、妇委会。学校日常行政管理部门有行政办、教务处、政教处、总 2 务处、保卫科等五个处、室、科,各部门、各组织机构健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能有效发挥作用。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7740.1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15970.24平方米,绿化面积达21807.56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22人(含特岗教师34人),其中专任教师213人。
(三)高中教育基本情况:
目前我校高中部共有24个教学班,每个年级8个平行班,其中6个汉文班,2个维文班。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1067人,其中汉文学生889人,维文学生178人,高中教师103人,其中汉文教师74人,维文教师29人。
(四)、和硕县第一中学近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1、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近几年,在上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现有一栋实验综合楼和两栋教学楼,其中六个高标准实验室达到自治区一类实验室标准(但因初高中合用按照班级数计算不达标),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建成了教师电子备课室,安装了十二个多媒体教室,拥有二百多台教学和办公用计算机,具备了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还安装了现代化的校园监控系统。有一座可容纳万名观众的运动场,两栋可容纳1000个床位的学生公寓、400多平方米的水冲式厕所,5个高标准沥青篮球场、可同时为600名学生就 3 餐的餐厅等。学校还根据民汉合校的特点,建成了“十二木卡姆”“马头琴”“电子琴”等特色音乐教室,音乐教室配备了两台钢琴,为培养学生才艺设置了100多平米宽敞明亮的舞蹈排练室,体育器材种类齐全,专设了器材陈列室。校园育人氛围浓厚,学校文化、绿化、硬化、美化、净化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2、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学校管理推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建立和健全了73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进一步规范了办学行为,特别是近几年根据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师德评价办法》、《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青年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等,通过抓教师队伍建设;抓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抓校本研训;抓业务提高;抓各项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是学校管理呈现出新的局面,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上级党委和我学校党组织通过民主评议、调查问卷、组织考察等多种形式,在学校校级和中层各部门、组织选拔任命了一批政治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经精、管理能力强、群众满意、组织信任的同志担任学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族管理干部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学校组织机构健全,人员配备整齐,为开展好学校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4、高中办学规模不断上新台阶:通过“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保学控辍”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有了较快进展:高中新课程改革得到全面实施,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高考上线率从2005年至2012年连续八年达到80%以上,许多学生分别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等名校。高中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从十年前的二百多人达到了现在上千人的规模,班级设置数由过去四个平行班发展到六个平行班,今年实现了八个平行班的规模。
5、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师资结构日趋合理:近五年来,学校通过选调、招录等方式补充专任教师48人,特岗教师34名,基本解决了老教师退休、办学规模扩大后专业教师极度短缺的问题,初步实现了师资队伍的新老交替,也为高中发展进行了必要的师资储备。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有计划地调整了师资结构,使汉、维、蒙三个语种的师资比例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6、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和硕县第一中学通过党建、精神文明创建、德育达标等各种形式来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先后被授予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卫生红旗单位”、州级“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州级“花园式单位”、州级“绿色学校”、州级“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县级“德育达标校”“民族团结模范先进单位”等许多区、州、县级光荣称号。
二、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特色兴县、造福人民”的发展目标。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担负着更加艰巨的使命。
(一)、接受更高质量教育成为各族群众的迫切需要。未来社会人口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高层次教育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把终身教育作为人生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庞大的教育需求市场,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各行各业对文化需求的逐渐提高,初中毕业生求学积极性空前高涨,读高中上大学将是家长和学生的普遍愿望,普及高中将是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现有高中办学规模无法满足县域内学生就近求学需要 据统计,近三年全县平均每年约有600多名左右的汉、维初中毕生,因校舍紧张、师资紧缺等原因,我校高中招生人数有限,每年许多初中毕业生到库尔勒及周边县城学校就读,仅为当年初三毕业生的60%左右。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校的办学质量及办学效益都在逐年提高,选择在我校就读的初中毕业生逐渐增多,在外就读的部份学生也开始回流。生源的增加也使部分汉文班级班额过大,达到每班60人的极限。适度、有计划地扩大高中办学规 6 模,让学生就近入学,不仅可以满足家长学生的求学愿望,也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三)、办好高中不仅是和硕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使是和硕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内地很多省份的民工和人才逐渐涌入新疆,和硕县每年的外来人口都在增加,一部份从南疆来和硕打工的维吾尔族群众也到和硕定居,和硕的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都在增加,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和趋势,今后三年将达到1500人左右的规模,基本可以在我县普及高中教育,为和硕经济发展提供更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和硕教育今后的重要任务。在新修订的《自治州学校工作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中已经明确提出新的目标,今后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城市及城镇要达到85%以上,乡村要达到80%以上,我们要力争尽早实现或者超过这一目标。
(四)、高中办学模式和周边县市相比还相对落后,面临着不利的局面
从全州范围内来看,最近几年,周边县市学校都十分重视不好高中,特别是随着各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州范围内面临着生源竞争和师资竞争,做大、做强已经成为新一轮高中发展竞争重点。我校的高中教育虽然和过去相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办学模式的局限,和周边强校相比相对 7 较弱,特别是周边各县高中均已独立办学,而我校完全中学的模式在竞争当中将处在不利的局面,在迫切需要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高中教育。
三、高中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和硕的县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确定高中发展的奋斗目标。
(二)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办学特色。坚持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统一;在数量与质量关系上,更加重视质量;在德育与智育关系上,更加重视德育;在发展和改革的关系上,更加重视改革。坚持按需要定发展,以发展促条件,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大起大落。
(三)坚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推行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制的三制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优化师资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坚持依法治教,推进教育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使教育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高中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和硕县高中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与县情相适应的现代高中办学模式。同时,建立健全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机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满足高中教育未来发展需要的教师梯队。
(一)、加强高中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掀起了新一轮的援疆工作热潮,在河北张家口地区的大力支援下,我县在石材大道、滨河风景区西侧投资约3900万元兴建和硕县高级中学,今年三月已经开工建设,其中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已经完工,综合教学楼也已封顶,计划今年9月交付使用,和硕高级中学将实现分立办学,和硕教育发展也将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目前,需抓紧完善和配套办公课桌椅、实验室、运动场等教学教学设施和设备,保证高中分立办学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高中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储备、培养高中教师
1、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充实高中教师队伍:在高中发展中,要以前瞻性的视野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战略性的高度,也是今后高中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在现有一百多名高中教师的基础上,到2015年高中教师要增加到130名左右,每年仍需要补充10名教师 9 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高中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在满足现有需要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师资储备,以满足办高中办学发展需要。高中教师的补充一方面可以从初中优秀骨干教师中选调,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应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当中招录。要以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为依据,建立高中教师队伍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2、通过校本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教师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利用多种形式获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高中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要以高中新课程改革和评价机制改革为切入点,针对高中教学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深化教学常规管理,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三)、加大教学设备更新补充力度,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提高远程教育利用率,将远程教育资源使用及教师主动参与远程教育教学培训纳入校本培训计划,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重点,加强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培训,积极推进我校的教育技术和现代化远程教育工作。
二0一二年八月十五日
第二篇:工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工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一、全县工业发展目标。
(一)、规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力争从2013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可实现三年倍增。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4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69个。
(二)县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2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增加到66个,年均增长5个;
二、对照市里拟实施的“1155”工程,我县预计情况如下:
(一)、预计本县主营业务收入可达10亿元的企业有两家。
我县2012年已有一家企业——食品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包含食品在内),按照年增速15%预测,未来三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祥见附表一。另外预计有一家铜加工企业科技投资规模为2亿元,设备年产铜为2万吨,按每吨铜5万元/吨计算,年销售收入预计为11亿元,如果正常投入生产,今年其主营业务收入也可达到5亿元。未来三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见附表一。
(二)、我县陶瓷产业未来三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情况。
陶瓷产业预计至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1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可达60亿元。至2012年末,我县有陶瓷生产及配套企业共25家,2012年25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51723万元。其中规上企业14家,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245527万元。如果按年均增速20%来计算,至2015年这25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可达44亿元。另外,我县从2012年开始,规划3000亩土地建设乡友,目前已经征地2000亩,现已有潮州等地50家陶瓷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签约资金达20多亿元。2013年8月有部分企业便可入园正式投产建设。如果至2015年有40家企业可正常生产,平均主营业务收入4000万元,那么乡友可增加16亿元的收入,总的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可达60亿元。
(三)、对照市里产业分类,(按照机电汽车、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其他等行业分类)现有企业至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可达115.7亿元,加上新增企业(预计为15家)如果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实现8.3亿元,便可达到总主营业务收入124亿元的目标。我县规上企业2012年及未来三年主营业务收入预计情况见下表:
三、我县为实现工业三年倍增,将采取如下措施:
(一)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辐射性强、牵动作用明显的链型产业,整合提升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块状产业,加快形成核心产业群。重点是通过扶持和培育,迅速提高主导产业的地位。着力扶持等企业及乡友的建设,利用好我县是“省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这一名片,大力引进日用、工业、建筑陶瓷生产线,鼓励本土人才自主创业,提升改造传统陶瓷产业;扶持现已建成的服饰、毛毯等企业,大力培植鞋材市场,继续引进品牌制鞋企业和上下游关联鞋材企业,努力把打造成“省鞋业产业基地”;引进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做优做强食品化工建材和新型生态塑料产业。
(二)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按照“一年一定”动态管理的原则,每年选择40家左右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从资金、政策、项目、服务等方面进行倾斜,通过优先安排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资金,促其扩张规模、提高效益。骨干龙头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应分别比上年增长40%以上。
(三)促进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产品技术升级及对治污、节能、节水进行技改,对当年技改投入达300万元的项目,给予3万元奖励,每增加100万元,则加奖1万元,以次类推。
(四)、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新办工业企业及其产品通过国家及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每个项目奖励1万元;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术和产品,每项专利奖励1万元;获得“省新产品”证书的,每个新产品奖励2万元;获得“国家优秀新产品”证书的,每个新产品奖励3万元;通过“省技术中心”评定并授牌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名牌、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产品一次性奖励30万元。企业上市或企业买壳上市成功后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本县并在本地纳税的,一次性奖励30万元。
(五)落实用电优惠政策。加快220千伏输变工程建设,对园区电网进行升级改造,电力紧张时实行错峰用电。对陶瓷、塑料和上纳税额度达500万元的工业企业,用电分别给予0.06元/度的补贴。
(六)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鼓励金融机构为县内工业企业提供贷款,奖励办法按县政府出台的《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奖励办法》执行。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创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实行“引外资、争国资、集民资、融市资”的四轮驱动融资战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第三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乡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迁,于 乡党委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岗位现有3人(大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6个村委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依托彝、壮族传统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切实加大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乡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目前,全乡14个村委会共有文化室6个、农村文化户14户、文艺演出队5支;文化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乡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1200余人,文艺演出队、文化室、文化户工作开展情况良好,在不断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开辟了文化经费给养的新途径。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彝壮乡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把挖掘彝壮族原生态小调演唱形式作为民间文化搜集的重点,使原生态小调大放异彩,走出民间,走上舞台。
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乡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我乡文化站编制为6人,但在编的仅3人,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先进文化乡镇”创立活动,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业余演出团队,搞好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五)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第四篇: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根据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开展促进道路运输业发展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由洛阳市交通运输局牵头,济源、新乡交通运输局积极配合,承担了《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调研》的工作。经过调研,摸清了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响交通物流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促进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代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拟定了《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措施》和《河南省重点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认定及专项资金补助办
法》2个建议性文件。
一、课题背景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正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交通运输则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2009年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还是2010年《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对交通运输领域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都赋予了重要的职责和重要的使命。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部门分工方案》中,分解的53项工作涉及交通部门的就达27项。因此,交通运输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结点,在推进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促进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定义:
结合国家《物流术语》(GB/T18354-2006)标准、交通运输部相关标准、外省、我省交通运输物流的发展情况及行业管理情况,课题组把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定义为:交通运输物流园区是指经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许可,融合现代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信息平台、运输辅助业(园区、场站、道路、给养、加工、装卸)等的复合型、综合型的现代物流服务产业聚集区的基础设施。
经过调研,课题组认为,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发展有以下重要作用:
(1)物流园区是落实国家物流产业政策和部、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交通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2)物流园区是构建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重要依托;
(3)物流园区是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如甩挂运输、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等)和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
(4)物流园区是交通运输相关物流业态的产业关联和产业链的重要聚集区;
(5)物流园区是积极承接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西移、内陆企业接轨发展,做强做大的重要保障基础;(6)物流园区适应了当前低碳甩挂物流的集约化、高效化、规模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要求;(7)物流园区能够有效整合物流资源,有效提升社会物流发展水平,有效降低社会的物流成本;
(8)物流园区有利于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整合与发展;(9)物流园区有利于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源头治超防限、诚信安全,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10)物流园区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物流配送需求,方便、快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二、河南省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状一: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势头逐步增强: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基础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物流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
现代物流观念逐步提升;
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推动传统物流转型、企业主辅分离、服务外包逐步发展; 物流企业逐步发展; 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立项建设、发展、完善; 物流专业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现状二:
1、我省A级物流企业偏少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同其它省相比,我省A级以上物流企业太少,5A级高端企业更少,并且还没有上市公司
据河南省物流学会统计,截止2011年6月,全省通过国家物流企业分类评估标准2A级及其以上的企业43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2家,4A级物流企业16家,3A级物流企业21家,2A级4家。
2、我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规模普遍偏小
据本次调研发现,我省18个地、市统计物流园区共有83家(50亩以上;已建成53家),其中交通运输物流园区有65家(50亩以上;已建成43家)。18家为经济开发为主导的物流园区。
在我省交通物流园区建设中,出现了河南公路港集团物流园(198亩)、河南万里物流园区(205亩)、新乡小店物流园区(160亩)、洛阳大一物流园区(207亩)等典型园区。目前,我省上千亩的物流园区还没有。与外省发达地区大型物流园区相差甚远。如:南京龙潭物流园区占地7.36平方公里,投资44亿元;义乌物流园区总占地7933亩,总投资40亿元。
3、政府投资严重滞后,企业投资普遍偏低
据调研统计,近年政府在货运场站(物流园区)投资为零;大部分交通运输物流园区企业的投资额不超过5000万元。
4、园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利润率和收入普遍偏低,经营比较困难
5、我省大多园区仍停留在停车、等货、铺面租赁等传统的基础服务领域,与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增值服务差距较大
当前我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大多仍集中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等基础服务领域,业务量虽大,但服务附加值较低,缺乏流通加工、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物流金融、物流科技等增值服务。
6、我省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较低,现代物流新技术、新科技、新手段应用较少
我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设施水平普遍较低,物流技术与装备比较落后,还普遍存在着“人拉肩扛”的原始作业手段。据调研:我省75%园区硬化、绿化、美化不好,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
70%园区“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装卸作业。75%园区“河南民工有力量”,肩扛人背。60%园区喇叭不响,“突突响”的配送车。与外省先进典型的物流园区差距较大。
7、我省园区辐射范围日益扩大,但形成规模的专线运输很少,业务量偏小,严重影响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的运作发展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表明,我省业务网络辐射范围覆盖全国的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占全部样本数据的50%以上。但园区业务量普遍偏小,形成规模的专线运输却很少。
8、我省物流园区发展存在恶性竞争现象,物流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调研发现,我省物流市场普遍存在秩序混乱、倒卖货源、恶性竞争、信誉缺失、价格混乱、服务以次充好、客货混装、普货危货混装、违规作业等不良现象,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安全隐患。
三、影响河南省物流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分析
1、对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公益性认识不足,政府投资明显不够 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能够有效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给老百姓带来方便和实惠,因此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公共产品特性,也属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物流园区不能仅仅依靠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完成,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引导。比如德国和日本在物流园区建设上都给予了资金、土地、经营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和优惠,甚至是行业规划、政府建设、企业承租、协会自律、市场主导、集零为整、化整配送、物流公交化运作。
由于物流园区建设缺乏国家政策,近年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客运、轻货运”、“重公路、轻运输”、“重线路、轻结点”的现象。这个结果,直接导致了物流节点(园区)建设滞后、场站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2、物流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尚待完善
目前的物流管理体制中包含了发改委、交通、铁路、商务、工信、国土、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是制约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省没有统一的职能部门管理物流行业,谁都管,谁都不管,谁都管不了,造成了事实上的管理缺位,导致行业管理和监督无力,最终导致对物流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3、物流园区用地制约
土地使用是制约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利润率普遍较低,因此若土地出让价过高,必将导致投资回收期延长,甚至出现亏损。
企业在买不起土地的情况下只好租地。据调研,获取土地方式为租赁的占55.88%,购买土地的占41.18%(三分之一土地证还未办理完善),租赁方式居主要地位。
由于物流园区多以租赁方式获得土地,并且租赁时间较短,直接导致企业不敢进行大量投资,导致投资强度不够,企业不能进行现代化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园区技术与设备普遍陈旧落后。
4、物流园区税收问题
物流园区普遍面临税收问题,税收及运输发票管理与现代物流发展不配套、滞后等,使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社会化资源整合服务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税收及发票问题直接导致现代物流园区企业高额及重复纳税,税负过重,并严重影响物流园区的投资积极性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及发展。
5、物流园区投资巨大,但融资较为困难 调研中发现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银行融资比较困难,获得银行融资的只占30%左右,且数额小。
物流园区占地多,投资规模较大,没有银行融资将会严重制约物流园区的发展。
因土地是租赁,资产抵押担保造成融资困难。
四、对策及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调研组提出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原则、政策措施、实施保障建议如下:
建设发展原则建议:
(1)坚持政府搭台、行业推动、企业经营、市场化主导与公交化互补方式运作,营造环境与市场资源配置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产(业)园(区)结合,个性化配套建设,不求大、不求全、适度超前的原则。
(3)坚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软环境建设相结合“建 ”、“养”并重,使投资者树立信心,给经营者创造良好环境的原则(“养”—政府五个引导:企业入驻、行业聚集、资源整合、平台信息共享、先进运输方式和传统企业转型发展)。(4)坚持建设发展综合型物流园区与科技化物流园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政策措施建议:
(1)加快全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和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建设,构建并完善国家、省、市三级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层次网络体系。
加快推进我省已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的公路运输枢纽中的货运枢纽建设。同时,制定《河南省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对纳入规划的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议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比照高速公路建设的政策、力度及办法,大力扶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建设,推动交通运输物流的快速提升发展。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应由省厅道路运输局及各地市运管部门全过程负责,完善省交通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扶持、管理的一体化管理体制。
(2)制定《河南省重点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认定及专项资金补助办法》
依据财政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的《车辆购置税用于交通运输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1‟93号)和河南省交通厅《关于开征货运附加费的通知(豫交办„1990‟62号)》等文件精神,加快制定和实施重点物流园区的认定及补助办法、车辆购置税及货运附加费专款专用使用办法,税费要“取之于车,用之于车,取之于货用之于货”,支持纳入规划的重点交通物流园区建设发展。(3)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完善一批以甩挂运输、集装箱联运为特色的交通运输物流园区。
结合交通运输部、发改委、公安部、海关总署、保监会《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交运发〔2009〕808号)和《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大对物流园区道路、交通设施等部分公用基础设施的资金扶持及预算投资,改善物流园区与周边公、铁、水、航联运的畅通和接驳,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难点顽症。重点投资建设完善与甩挂运输、集装箱联运相配套的设施设备,促进甩挂运输和交通物流园区建设的同步发展,协调运作。
(4)建立全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示范工程制度,培育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物流园区龙头企业,促进物流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建立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安全、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对发展势头好、运营水平高、技术手段新、物流模式新、节能减排效果好、管理规范,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给予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奖励,并授予“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示范基地”称号,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带动性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推动物流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5)制定《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技术规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河南省道路运输条例》及国家有关物流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技术规范》,规范物流园区称谓、规模、设置、功能、管理、服务范围等,促进我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实施保障建议:
(1)加强组织保障,实行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目标考核;
(2)交通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方面,解决园区建设中规划、税收、土地等重大制约问题;
(3)制定我省近期、中期、远期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目标方案,突出重点,细化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五、调研成果转化
1、代拟稿: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若干政策措施:共计20条(附件3)。
2、代拟稿: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河南省重点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认定及专项资金补助办法》的通知
认定及补助办法:共计14条42项3表(附件4)。代拟以上的2个文件:课题组主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参照外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具有结合性、适用性、创新性、前瞻性。
课题组提供以上代拟文件所支撑的材料:
课题调研工作报告、课题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课题研究报告3个材料,供领导参考。
希望课题组的调研工作,能够为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跨越式发展。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教育是社会各利益群体关注最多的社会事业之一,教育公平是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义务教育是为每个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每个应受教育对象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三州战略”、建设先进自治州、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构建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州政协主席会决定将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
一个重要调研内容。根据州政协主席会的安排,7月中旬,州政协副主席杜成明、谭建军带领科教文卫体、文史委员会及部分州政协委员,会同州教育局的同志组成调研组,对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到鹤峰、来凤、、巴东、建始5县市召开了县市政府、政协,县市直相关部门和乡镇中小学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并到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进行了实地调研。利川、宣恩、咸丰三县市上报了相关材料。同时,邀请州直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我州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座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为教育办实事、解难事,基础教育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州现有义务教育学校848所,其中小学701所,初中147所。小学在校生23.9万人,初中在校生14.4万人。小学教
职工1.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万人;初中教职工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全州“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的目标基本实现。
建立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初步确立。在“普九”攻坚结束后,州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州基础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市政府行使对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的统筹权、决策权和管理权。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同年,省政府也出台了《湖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开始试点。我州鹤峰、、建始三个县市先后被确定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点,试点县市正在按省要求实施,其他
县市也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了工作议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初步确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我州被列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两免一补”政策率先落实。近年争取中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工程,每个试点县得到1000万元以上。二是地方财政尽力保障。州政府对教育实施目标责任管理,每年与县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年末进行考核。尽管县市都是吃饭财政,都尽力保障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仅实施农村教师“安教工程”,建设教师住宅小区和周转房,累计投入资金亿。三是利用社会资金。鹤峰县下坪中心小学食堂由民营企业家赞助100万元修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按照州委统一部署,州、县市政府坚持把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条件纳入政府公开承诺的实事办理范畴,强力推进,极大地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条件。一是校舍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
期间,完成寄宿制学校校舍11万平方米,改造50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全州小学分别减少砖木、土木结构校舍万、万平方米;初中分别减少砖木、土木结构校舍万、万平方米。二是寄宿学生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全州小学学生宿舍增加万平方米,初中食堂面积增加万平方米。新增食堂均按标准化要求建设。有的乡村学校都建起了学生浴室等生活设施。三是教育技术装备不断加强。全州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建有校园网的小学数量翻了一番,达到111所,建有校园网的初中学校增加19所,达到72所,56所初中建成理、化、生标准化实验室。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并积极探索师资配备均衡办法,一是建立了“退一补一”的补充机制。,我州教师配备开始严格执行省定标准,退一补一。200年,全州一次性解决初中教师缺编问题,补充200名;全州一次性解决36个边远乡镇农村学校教师紧缺问题,补充190名;
从开始,连续5年每年补充600名用以解决教师不足。按省定标准综合计算,我州义务教育教师编制数量达标。二是“安教工程”全部启动,加强了教师住宅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修建教师住房万平方米,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为城区教师向农村学校交流提供了条件。市崔坝镇集中为教师建了经济适用房,形成了教师住宅小区;鹤峰县邬阳乡栗子小学仅16名教师也建了9套教师周转房。今年全州套经济适用房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素质。充分争取了省教育厅“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大力向倾斜,大批教师受到培训;州内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不同层级和形式的培训提高了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市开展了“名师工程”,今年给108名教师授予了名师称号。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尽心育人。四是开始了城乡教师交流的探索。各县市采取城区教师农村支教的形式进行了小范围的城乡教师交
流。巴东县野山关镇给到教学点的教师每月给补贴50元交通费。五是利用“资教计划”和“特岗计划”的实施,全州有3000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改善了农村教师知识结构。
学生免费就学目标基本实现。全州于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农村学生开始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享受了免费政策。各县市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解决弱势群体入学问题。鹤峰县建立了孤儿学生、特困生两项救助基金。对于因父母进城务工随迁就读的学生,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妥善解决其就学问题。
根据县情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途径。来凤县开始着手研究“初中向县城集中”的规划,拟在县城办3所标准化寄宿制初中,让所有初中学生进城读书,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努力实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纵向比,州义务教育发展较快,但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的要求和实际需要比,差距仍较大。
1、经费政策未完全落实,经费投入没有同幅增长。一是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用不到位。按要求,既要依率征收,且要全额用于教育,但教育目标责任考核时,八县市仅两县市落实到位,一半的县市征收比例不足40%。二是上级固定性转移支付用于教育部分用途不当。按规定不能用来发放教师工资,但仍有县市仍将近一半资金用来发放教师工资。三是经费投入没有同幅增长。,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亿元,增支亿元,增幅%,而教育支出增幅仅%,2、基础设施与标准化要求差距较大。一是校舍面积不够。包括布局调整后闲置未用校舍面积在内,全州小学生平校舍平方米,初中生平校舍平方米,与省定小学生均平方米、初中生均平方米的校舍基本标准差距较大。具体到学校,村级学校生均面积均超标,城区和乡镇学校生均面积均严重不达标。二是校舍质量仍然不高。现有校舍中砖木、土木结构校舍占32%,危房率%。三是功能用房紧缺。学生宿舍紧缺状况更突出。省定标准寄宿制小学生均3平方米、初中生均平方米,单人单铺。全州寄宿制生均宿舍面积小学仅平方米,初中仅平方米。我们所到的学校均极为拥挤。市崔坝镇徐汇希望小学,1米宽的床睡3人,崔坝民族中学26平方米的寝室住40人。四是仪器设备严重不足。全州小学体育器材、美术器材、音乐器材和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的仅11%—22%;初中体育器械、音乐器材、美术器材配备达标的仅24%—30%,理化生实验仪器配备只占53%。建始县174所义务教育学校,仅4所建成了标准化实验室。新建的实验室,都是24组到28组配置,由于班额过大,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仍然无法有效保证。仪器设施的欠缺,导致义务教育理科教学质量不高,最终反
映到高考时,理科上线率低于文科上线率。
3、师资队伍与客观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教师数量总量满编实际不足。综合计算,全州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备已达到了省定标准,但因以下几个因素使教师数量仍有较大缺口:397所寄宿制小学、140所寄宿制初中学生生活服务与管理,按1:100算需要1800名老师;乡镇小学附设学前班按小学的师生比配备,需1600人;乡镇中心学校占用教师编制500—600名;不算小学449个教学点的1000多名教师,约4000名教师编制是原来核编时未考虑到的因素。二是教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从年龄上看,“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现象较普遍,越到基层,教师的年龄越大。建始茅田的一个教学点,3个老师全都是58岁以上的。从学历上看,全州小学教师中,高中阶段学历的占%,高中阶段以下学历的还有%;初中教师中,高中阶段学历的占%,高
中阶段以下学历的也还有6人。鹤峰县邬阳乡栗子小学16个老师,除7个资教生外,9个老师有2个学历不达标。三是学科结构不配套。小学缺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部分学校靠资教生缓解了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农村小学还靠放课程光盘来进行英语教学,而音乐、美术等课程无法开设。
4、四是城乡发展失衡。全州义务教育学校中,农村学校占%,农村学生占%,义务教育绝大部分在农村,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镇。全州近30所义务教育州示范学校,农村学校仅占3所;初中中高职称专任教师,城镇教师409人,农村教师仅293人。大部分质量不高甚至是危房的校舍在农村学校。据/学年统计,小学、初中学校砖木、土木结构校舍中,农村小学占90%以上;农村初中占75%左右;d级危房基本在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城镇,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镇,城镇学校超级大班大量出现,各项指标严重超标。而农村学校
教育资源大量闲置,使用不优。我州因地域特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分散,经过几轮布局调整后,情况仍未完全改变。小学目前仍有449个教学点。市55个教学点,师生比仅为1:;来凤县绿水乡梅子树教学点,81个学生,有10个教师。师生比也是1:8.巴东县绿葱坡镇野花坪教学点一名教师教一名学生。
造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述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是历史欠账过多,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时难以改变。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年代,县、乡、村分别负责办好各自所属学校。我州县市都是“吃饭财政”,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县、乡、村均无力办好学校,学校条件也无法得到有效改善。过多的历史欠账形成了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主观上是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不牢。由于处于发展期,经济发展任务繁重,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出现教育为经济发展让路的现象。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民族整体素质能否得到提高,事关长远发展能否得到保障的大事,必须强力推进。州享受国家、省多项优惠政策。尤其是随着“三州”战略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热火朝天、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紧锣密鼓,全州上下都在积极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为把建成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目标努力。这些都必须要有人才支撑,人才要靠教育。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政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应急与谋远相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认识,牢固树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公平是其本质属性,均衡发展则是实现公平的
必由途径。保障公民享受公平权利,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国家已把均衡发展确定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湖北省明确提出2015年前全省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均衡,即上级有部署。当前义务教育出现择校热,折射出人们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烈期盼,即群众有要求。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主动应对发展需求。不求政绩显现于本届,以公平为最高价值追求,以利长远为根本目标,在决策时,要优先考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投入,消除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政府要把增加经费投入作为履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职责的硬任务,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必需的经费支撑。一是继续加大向争取上级支持的力度,拓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来源。二是保障法定教育投入。不折不扣执行现有教育投入政策。州、县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明显提高;要足
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全额用于教育;固定性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且不能用来发放教师工资。三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本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拨付标准,坚持“上进下不退”,确保实现“三个增长”。三要落实国家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教育的规定。改善硬件条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是基础。一是要积极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应对社会“就优入学”的心理,抓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条件的改善。既要应急扩大城镇现有学校规模,尽量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之需,也要立足长远,把城镇教育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预留满足需要的教育用地。尤其是在政府规划建设的新城区中,学校要同步规划建设,确保城区学校布局合理。二要做强农村义务教育,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求。新增教育经费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努力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化。要将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难题,另一方面以此促进学校布局调整,提高规模效益。要抓住国家“校安工程”项目实施机遇,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要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后勤“十有八配套”建设,改善寄宿学生生活条件;要抓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为义务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配备均衡是关键。一是要着力解决小学教师补充问题。到2015年小学适龄儿童将达到31万多人,比现在增加7万人;学前班适龄儿童有万人。生源数量增加教师数量必须要增加;同时目前小学教师结构也必须改变,普九结束后,多名优秀点的从小学拔到初中、有3000多名
民转公、还有3000名资教生。民转公教师很多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资教生政策究竟什么时候变也无法预料。因此,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应对措施。二是坚持教育、引导与激励并重,充分调动现有教师队伍积极性。既要重视教师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对教书育人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价值认同,让他们工作更加安心,也要提高教师待遇,让他们工作更加舒心。如在全州开展“三名工程”等活动。三是狠抓教师培训。既要倡导教师同行互助,自主学习提高;更要努力为教师培训提高创造条件,尤其经费上要有保证。四是大力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扩大交流面,建立优秀教师在农村成长,优秀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的机制,把教师农村从教经历作为评聘中、高级职称的刚性条件,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对农村学校教师增加津补贴。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增加动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质量均衡是核心。一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为素质教育推进营造良好环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把重点高中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弱化中考选拔功能,消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现象,引导学生就近入学。建立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长期不懈努力。一要建立财政、人社、发改、编办、住建、规划、教育等多部门参与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难题,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把义务教育作为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优势,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方
法规支撑体系。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条例》,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事项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