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汉滨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区高中阶段教育现状,促进全区高中教育健康发展,八月中下旬,市区政协联动,组织部分委员和教育学者深入恒口、大同、江北和安康城区,对高中阶段教育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师生、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安康中心城区高中教育发展尤其是汉滨区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高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成效
随着全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普通高校连续的大幅度扩招,有力拉动了高中教育需求。区委、区政府积极应对,采取有力措施,调整高中教育资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高中教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一)适度配置教育资源。根据省市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汉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用6年时间对全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第一阶段2010-2012年学校总数由516所调整为347所,其中高中由11所调整为7所;第二阶段2013-2015年学校总数再由347所调整为256所,其中高中由7所调整为5所,职中由2所调整为1所。2010年秋季已停止流水中学、新建职中的高一招生。
(二)大力扩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坚持把创建标准化高中,不断扩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作为提高高中办学水平,推进普及高中教育的重要举措,2008年江北高中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2009年恒口高中创建为省级标准化高中,五里高中创省标工作将于年内通过省上验收,张滩高中正在加快校建步伐,努力向省级标准化高中迈进,大河中学、瀛湖中学正在积极创建市级标准化高中。
(三)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高度重视高中学校班子建设,相继对全区高职中学学校班子进行了充实完善,一大批年富力强、有能力、想干事的年轻骨干力量进入学校班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坚持每年从师范类本科毕业生中为高中学校招录教师,连续三年招录达158人。同时,允许部分重点高中根据学科教师紧缺情况,自主分开招聘教师,及时满足学校发展需求。
(四)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高考上线人数逐年上升。2007年区属高中高考报考4387人,二本上线822人;2008年区属高中报考人数5164人,二本上线1089人;2009年区属高中报考人数5094人,二本上线1398人;2010年区属高中报考人数4837人,在报考人数下降的情况下,二本上线1410人。
(五)职业教育有新的发展。坚持普教与职教并举,不断加大对职中的项目资金投入,每年召开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职中招生任务和各初中生源输送任务,制定职中招生优惠政策,在输送生源考核上,职教与普高同考核、同奖惩,有力推进了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在校生规模扩大,区属2所职中2010年在校学生2183人,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入职中人数近30%。二是校容校貌大为改观,新建职中新建了公寓楼和实训用房,安康职专新建了塑胶运动场。三是专业建设成效明显,电子电工、旅游专业建成省级示范专业,新开设了数控、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师范专业,并相应配置了实训设备。四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在省、市专业技能大赛中,师生均取得良好成绩。五是专业老师队伍为断加强,三年新招专任教师18人,安排教师参加了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师培训,建立了兼职专业教师人才库。六是密切了与联办学校及就业企业的关系,大多数职中生毕业后得到妥善安置。
(六)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各校配备了两套以上警用防暴器械、3至5名安保人员和校园电子监控系统。坚持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及时查处并打击滋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侵害师生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有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以上成绩的取得,一是得益于党府高度重视。在学校布局规划、土地征用、资金投入、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二是得益于普通高中收费政策的调整。国家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使全区高中教育收费逐年增加。三是得益于创新投资体制。通过贷款、吸纳社会资金等手段,拓宽了高中教育建设投资渠道,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有所改变。四是得益于示范带动。多年来,坚持每年一度的全区教育工作会,专题研究高中教育发展问题,组织校长赴发达地区考察高中教育,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路,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同时,以创建省级和市级示范学校为龙头推动高中教育的发展,示范学校创建在高中建设中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高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尚未形成,政府拨款只能保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基本没有落实。学校依靠收费维持日常运转,学校建设主要依靠国家项目投资。学校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不宽,办法不活,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高中学校校舍普遍不足,不少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学设备陈旧而不全,部分农村高中办学条件极差,生存非常艰难。中省没有支持高中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项目,加之区本级财力有限,学校建设主要靠自筹和举债进行。近三年高中学校土建项目资金投入2151万元,其中财政拨款370万元,占17.2%,导致各高中学校负债累累,债务达到3507万元。高中学校教学设施普遍落后,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实验教学内容等不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
二是职业教育发展困难多。主要是职业中学受经济条件限制,投入不足,吸引力不强,学生及家长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城区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主要表现为农村生源逐年减少,城区生源大幅攀升,而且班大人多,江南片区中学校校爆满。安康中学现有学生4091人,54个教学班,班均76人;汉滨高中现有学生5632人,教学班64个,班均88人;按50人标准班,两校应编194个教学班,现实编118个教学班,少编76个教学班。按省颁师生比高中1:
14、初中1:17计算,应配备教师682人,现定编430人,在岗416人,缺教师266人。两校占地面积与国家标准相比差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差3.6万平方米。2010年,城区江南片区初三毕业生3500人,安中、汉滨高中仅能接纳2200人,其余向市二中分流300人、江北高中300人、滨江中学100人,群众意见很大。城区江南片区中小学人数迅速增长,2005年小学学生数13202人,初中学生7710人,高中学生6491人,2010年小学学生达到了17301人,初中学生达9475人,高中学生达8643人,外县及农村中小学生加速向城区流入,其中2009年秋季流入城区中小学生2306人。
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一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急剧增加的高中教育需求与有限资源不相协调,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从2000年到2010年增长了6倍多,同期我区高中在校学生数只增长3倍。二是国家教育投入政策导向带来结构性矛盾,高校大幅度扩招,国家给高校按生均计算的投入不变,还较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家长的培养成本承担比例,而为高校输送新生的高中教育,国家却没有大的项目扶持,基础教育巨大的国家投入主要用于九年义务教育,出现教育投入上的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型”现象,使高中教育面临政策困境;三是普通中专就业不畅,分流初中毕业生的功能弱化,加剧了高中入学压力;四是投入渠道单一,地方财政困难,投入有限,不能保证高中教育发展的需求;五是教育思想保守,办学理念落后,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三、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建议
“十二五”期间,我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机遇与困难同在。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将直接带动高中教育。二是人民群众蕴藏着较强的送子女上高中特别是上优质高中的愿望,教育支出成为群众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将对高中教育问题更加重视,投入会有所增加。四是一些贫困地区超常规发展高中教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借鉴。五是我区经济快速增长将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六是多年来积累的发展高中教育的经验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调研分析,对 “十二五”期间加快全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阶段教育,承担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双重任务。人民群众普遍把送子女上高中作为改变子女命运,改变家庭面貌最主要的途径。所以,高中教育成为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对于整个义务教育的发展,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一件大事,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扩大就业,加快脱贫步伐,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全国全省高中教育发展的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教育强区和教育富民的战略思想,把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作为满足群众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宁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也应把高中教育的问题解决好。
(二)科学制定“十二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大力支持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区政府批准的《汉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符合全区高中教育发展目标,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施下去,形成全社会理解教育资源整合、支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应达到75%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应达到2.4万人,省级示范学校达到5所;高中阶段教师总数应达到1400人以上,学历合格率应达到90%以上;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由2010年每万人24人,到2015年应提高到每万人30人以上;职业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招生人数应逐年增长。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要坚持政府统筹,合理规划。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出发,科学规划高中教育,合理配置高中资源,制定促进高中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尽力满足群众需求。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力争“十二五”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坚持创新,完善多元办学体制。建立和健全符合汉滨实际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高中教育投入体制,大力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兴办高中教育,逐步提高家庭在高中教育培养成本中的分担比例。四要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把创建示范高中作为加快高中建设的抓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表彰奖励示范学校,并给予政策优惠,充分发挥其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五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内涵外延并举的发展思路。立足实际,充分提高现有资源的效益,尽力培植新的资源,不断扩大办学总规模,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六要坚持以城带乡,合理布局。应合理设置高中校点,建议在江南、江北各新建一所高中,在总体布局上坚持适当集中,规模发展,以提高资源效益。
(三)多渠道增加对高中阶段教育投入。投入问题是制约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难点。要求得高中阶段教育较快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强化政府行为,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按省市有关规定,落实高中按生均计算的公用经费标准,足额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学校日常运转。二是确保学校收费全额返还用于弥补建设经费不足,任何部门不得平调、截留和统筹。三是大抓项目建设,按照规划论证一批高中建设项目,积极自筹和向上争取各类高中建设项目,将扶贫资金向高中建设倾斜。四是举债办教育。实行学校贷款,政府贴息,学校通过收费还本,这是贫困地区发展高中教育最成功的经验;学费适当提高后,规模较大的高中具备一定的还贷能力,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支持,将极大地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五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中。区上应到发达地区招学引资,优化民办学校发展环境,吸引外地团体和个人来我区投资兴办高中,也可用入股的形式参与我区薄弱高中改造。对独资兴办高中的,可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或占用薄弱校土地,投资方投资建校,经营一定期限后将校产归地方政府所有。在兴办方式上支持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多种体制办学,支持有条件的中学引进民办因素,增加学校财力,吸引高水平教师,对办学成绩突出的民办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并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额分配上予以照顾。六是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校发展校办产业,落实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学校也应增强自我发展意识,自筹资金,勤俭办学,改善办学条件,不断谋求新的发展。
(四)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和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胜任高中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是发展高中教育的关键所在。一是严格按照现有学校规模和省市规定的编制标准核定高中教师人数,并根据发展规划核定增加高中教师的编制。对编制空缺的要及时补充,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到省内外高等院校及人才市场动员招聘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学校任教。二是对紧缺专业教师,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吸引本科毕业生来我区任教。在编制范围内,凡学校选择的毕业生,政府应认编认钱。三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根据短期内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特别是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要着力抓好现有教师学历提高和业务培训,鼓励通过各种渠道在职提高学历,并对获得本科学历人员在使用上与一次性学历毕业生一视同仁。四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作的责任性,培养优良的教风,提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教风带动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高中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应建立高中校长后备人才库。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组织人事部门研究制定高中校长的条件和素质要求,积极探索高中校长培养选拔途径和办法,努力培养出一批出色的校长。在选拔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中,应坚持在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教育思想端正,熟悉学校管理,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或教育行政干部中挑选。应及时配齐配强学校领导班子,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五)切实抓好示范学校建设,积极扩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坚持开展标准化高中创建工作,力争到2015年,保留的区属5所高中全部创建成省级标准化高中。同时,汉滨高中和江北高中要努力向省级示范高中迈进,全区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2.4万人,基本实现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新路子。目前,技能型劳动力就业形势日渐看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一视同仁,加快发展速度。“十二五”期间,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好一所示范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办职业技术教育。教育部门应经常组织职业技术学校去发达地区考察办学经验,根据市场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调整设置对路专业,添置教学设施,聘请专业课教师,动员和吸引初中毕业生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加强与省内外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依托驻外省市办事机构与当地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促进职校办学上的“订单培养”,为职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与维护劳动权益提供服务。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初中毕业生分流,逐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趋于协调,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宣传标语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高中,上大学,铺设美好人生路。
2、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是男女平等的具体体现。
3、不读高中的孩子将成为新一代的文盲。
4、农家女孩欲求美好前程,读高中上大学是条康庄大道。
5、不送子女读高中,家长后悔一辈子。
6、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梦园不再遥远。
7、贫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贵不读书,富贵不长。
8、家长今天的辛苦,是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
9、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可以创造财富。
10、送子女读高中上大学是农村家庭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
第三篇:自治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调研组
自治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调研组
到伽师县调研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喀什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状况,11月8日,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张建仁及地区教育局副局长陶育红一行10人在县委副书记、县长哈力〃热合曼,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范振江等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就伽师县高中阶段学校建设、教育教学、教师队伍招聘、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升学情况以及学生资助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组先后到县一中、双语高中、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公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场馆,进行参观调研。了解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情况。参观结束后,调研组与县委,教育局,学校等领导召开座谈会。
座谈会上,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孙卫东对我县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汇报。张厅长表示:伽师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有效的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全县学生求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张厅长认为,伽师县拥有除高等教育外的所有类别教育,教育结构较为合理,要素齐全,满足了适龄人口“有学上”的基本要求,并为实现“上好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张厅长希望伽师县政府要找准发展定位,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上,要强化“重点”意识,确保做到底数清、路数明、招数高、效果好。要借助援疆资金,通过争取项目筹措更多的办学资金,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鼓励和支持职业技术学校围绕地方经济
发展开展自主教学,培养当地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探索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模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县委书记、县长哈力〃热合曼表示:将以伽师县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标杆,找准影响我县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加快伽师高中阶段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供领导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切实解决老百姓“上好学 ”的新需要,推进教育重点工作开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篇: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龙山县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龙山县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9月6日,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州老科协第一会长金述富带领州老科协考察团来到龙山县,主要围绕龙山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主要做法及工作经验等方面,就进一步发挥教育事业对龙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教育机构情况。龙山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62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中职学校4所,独立初中10所,九年制学校17所,中心小学1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村片小及教学点85所,幼儿园124所。
(二)教师队伍情况。全县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5007人。其中,幼儿教师116人,小学教师2471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9人,初中教师1687人,高中教师625人,中等职校教师89人。
(三)学生生源情况。全县现有在校学生95827人。其中,幼儿23561人,小学生41169人,初中生19006人,高中生9011人,中等职校生2989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91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龙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 1 发展的战略位置,广大教育工作者用“实”的精神来谋划,用“严”的要求来落实,精准发力,创先争优,全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一)抓安全,求稳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注重食品安全,加强学生打架斗殴等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确保校园安全;强化交通安全,加大校车安全管理力度,确保学生乘车安全;重视信访维稳,妥善解决已辞退原代课教师、原民办教师的信访诉求。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突出抓好安全教育,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各项安全措施,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积极配合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整改安全问题、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了校园的平安、稳定。
(二)抓班子,带队伍。不断强化队伍管理,优化队伍建设,激发队伍活力。注重领导班子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引领教育发展。实施机关工作人员效能考核,奖优罚劣。大力开展“十佳校长”、“二十佳管理人员”、“三十佳师德标兵”、“四十佳班主任”、“五十佳教师”等系列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热情。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根据《湖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制定龙山县实施细则,逐步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和骨干教师均衡配置,引导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合理流动。为乡村教师创造一流的生活、工作条件,让他们留得 2 住、教得好。加大教师招聘力度,2011年以来,累计公开招聘教师790名。强化教师培训机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全面落实“国培”、“省培”任务,近两年来,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基本实现教师全员培训,加强了与教育先进地区的交流与学习力度。建立教师交流机制,积极开展教师“传、帮、带”活动,2007年来,共组织1500多名城区教师下乡支教;2015年来,每年组织100余名农村教师在城区学校学习,为农村学校带去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管理方法,促进了全县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激活教育教学工作活力,让每位教师都有干事创业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校园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抓项目,夯基础。通过实施教体中心建设、农村学校标准化暨保育式学校建设、教育“四大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建设工程,不断改善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夯实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2008年,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通过联合办学新建皇仓中学,解决了高中上学难问题;投资5000万元建设民办华鑫学校,增加中小学学位4000个。2014年,由香港言爱基金捐助1000万元、长沙市政府援助1000万元、县财政整合7000万元建成的思源实验学校,增加中小学学位3000个。改造了第一小学、第五小学、第二中学的教学楼,完善了配套设施设备,增加小学学位1000个,初中学位500个。
2014年以来,龙山县采用企业建设、政府租赁、学校使用的建设模式,整体推进县域内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搭建了“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网络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资金达3500多万元。同时,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同步专递课程”,实现了万名学生同上一门课,同一时间上课的新局面,使全县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
(四)抓管理,要质量。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龙山县突出德育教育首要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抓好品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等全方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强化控辍保学责任,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深入落实教学常规,采取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全县中小学落实教学常规情况进行督查并及时通报;狠抓教研教改,以“微型课题”、“实用课题”为重点,大力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广大教师围绕学科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加大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以教研促进教学;大力推行特色教育改革,实施了土家文化、秦文化、红色文化、德育工作、课程改革、民主管理六类试点校建设,着力打造龙山教育品牌;不断完善考核奖惩办法,扩大奖励面,提高奖励标准,加大对各类教育质量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力度,激励学校和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五)抓行风,树形象。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按照“三严三实”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学生评教师、家长评学校、教师评学校班子成员、校长评局股室站负责人”的“四评”活动,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切实改进了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彰显了龙山教育和体育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树立了崭新的教体形象。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教育督导条例》要求,全面推进教育督导工作,重点督导学校班子建设、各项管理工作及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办学行为,仅2016年上半年,全县8个督学责任区的专兼职督学,累计到基层学校开展专项督查102次,发现并整改问题80余个,进一步改进了教风和学风。定期督查教师作风,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出台《关于治理教师有偿补课行为的通告》,扎实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整治,2015年以来,共查处2起在职教师违规补课行为,处分教师3人,并在教育部予以公示,狠刹了教师有偿补课这股歪风,赢得了全县百姓的高度评价。
(六)抓廉洁,保底线。廉洁从政是教育工作的底线。扎实筑牢廉洁防线,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机构监督责任,增强党性修养,保持党员先进性;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规行为,切实开展“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和纠“四风”、治陋 5习专项整治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全力推行政务公开,切实做好教育阳光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及“法律进课堂、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全面提高依法治教治体水平。切实规范收支行为,加强和规范财务后勤管理,强化教育经费及学校收入、支出、项目建设、资产、食堂、商店等方面的监管、审计工作,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严肃财经纪律。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采取以上举措,促进了龙山教育事业大发展。近年来,龙山县教育成效显著,龙山教育已成为湘西的一张闪亮名片。2010年5月,省民族教育工作座谈会在龙山县召开,会上充分肯定了龙山县推进教育强县建设的经验;当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报道了龙山县开展民族教育工作的相关经验。2010年—2011年,龙山县被评为湖南省民族地区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先进单位。2014年以来,龙山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先后在中西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青岛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大会和《中国教师报》作出典型经验介绍及报道,深受好评。龙山县高考捷报频传,2011年以来,高考质量翻了一番,本一共录取1596人,比“十一五”增长37%,27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其中,2014年高考本科上线1755人,7人被清华、北大录取。2015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1760人;湘西州文理科总分前50名,龙山分别占19人、21人;6人被清华、北大录取,1人考取中科院大学。2016年,龙山县高考再创新高,高 6 考各项指标均居全州八县市第一,7人被清华、北大录取,3人考取中科院大学。
三、主要经验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龙山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有亮点,有成效,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推动了龙山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第一,领导重教,加大投入,是龙山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龙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教育发展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一致。一是出台文件保证教育优先发展。龙山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发展幼儿教育的决定》、《特殊教育发展县长办公会议纪要》、《2010——2020龙山县关于建设教育强县规划纲要》、《龙山县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龙山县高考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保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专题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难题。龙山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专题会议,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14年,县主要领导多次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和办公会,先后解决了龙山高级中学800万元的债务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搬迁问题、教育信息化3500万元的投入问题、近1亿元的思源实验学校的建设问题等一系列问题,2015年6月,规划投入资金近1亿元,实施城镇班额均衡化工程、教师素质提升 7 工程、农村学校标准化工程及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促进龙山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广泛深入落实联校支教制度。龙山县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每年都分别联系一所学校,开展联校支教活动,每年为学校筹措资金近300万元,为学校办实事、解难题,促进教育发展。四是切实加大教育专项经费投入。2011年以来,龙山县县本级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11年至2016年分别投入19674万元、23849万元、27403万元、27929万元、36085万元、44726万元,投入资金总额约18亿元,为龙山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第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龙山教育发展的思想保障。龙山县不断打破办教育的传统思路,注重开拓创新,着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一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推行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促进学校规范而有特色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推进课程改革,靛房学校、石羔初中、四小等“课改样板校”的课改经验正在县内推广。推行特色教育改革,实施了土家文化、秦文化、红色文化、德育工作、课程改革、民主管理六类试点校建设,着力打造龙山教育品牌。目前,里耶小学的“秦文化”、茨岩小学的“红色文化”在区域内小有名气,靛房学校还赢得了“中华土家族打溜子、咚咚喹传承学校”的美名。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激发教育活力。2008年7月,引进灵活的市场经营管理机制,在全州率先实行“国有公办、委 8 托民营管理”的办学模式,并运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优劳优筹”这一全新管理方式对皇仓中学进行管理,为龙山教育发展装上新“引擎”。2014年9月,采取“委托管理”的办学模式,引进百年老校长沙明德中学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委托该校五人管理团队管理新建的思源学校,使龙山教育发展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三是开创“信息化模式”,共享优质资源。龙山县财政虽然困难,但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于2014年采取“企业垫资、政府租赁、教育使用”的建设模式,在县域内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使龙山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实施城乡同步专递课程,构建城乡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新模式,让城里名师“穿越”到农村课堂,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优质师资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全县37所试点学校实现“同一时间上课”、“同上一门课”及“同步互动学习”。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全面覆盖。
第三,凝心聚力,优化环境,是龙山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龙山县凝聚各方力量,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营造了“党政重教、部门支教、全民兴教”的浓厚氛围。一是创设了一流的教育发展硬环境。整体推进县域内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搭建了“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网络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班班通”,同时,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同步专递课程”,实现了万名学生同上一门课,同一时间上课 9 的新局面,使全县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城区学校的房改房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积极做好446户房改房迁出校园的相关工作,让城区学校校园更加规范、安全。高度重视抓好城镇班额均衡化工程,投入5000余万元,对思源学校、皇仓中学、高级中学实施改扩建,增加学位1600个。推进龙山二中、龙山五小改扩建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亿元建设新城学校,积极化解城区“大班额”。大力实施教体新区建设,职教中心建成后将整合县内五大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的职能优势,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效益最大化。第三中学建设项目和第一幼儿园迁建项目的建成,将一定程度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有力助推教育“四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速。二是创设了一流的教育发展软环境。建立健全龙山县委、政府定期议教制度、联校支教制度、乡镇教育督导制度、涉校检查备案制度。规范涉校检查行为,凡是县直部门进校检查必须报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同意,并在教育部门备案后,方可进校进行检查,依法收缴的罚款必须全额上缴财政并用于教育。落实政府作为安全责任主体的责任,降低学校安全防范风险。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加大对校园周边治安、网吧、流动摊点、交通安全的监管与整治力度。在城区实行“223”模式,上放学时段安排2名交警、2名城管、3名学校负责人在校门口执勤;在农村实行“112”模式,上放学时段安排1名交警、1名公安、2名学校负责人在校门口执勤,为教育发展保 10 驾护航。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引进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县财政提供给每人10万元的“安家费”)、紧缺学科教师、“双师型”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学校财务会计人员、学校项目基建人员,为教体事业发展储备人才。认真做好解决教育系统临聘人员“五险一金”问题的相关工作,拟采用“退一补一”的方式妥善解决临聘人员的“五险一金”问题。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注重对高考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每年高考奖励大会,规格很高,龙山在家的县委常委会成员全部参加;奖励力度很大,2014年至2016年奖励金额分别为130万元、228万元、500万元。认真落实津补贴,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2010年以来,每年评选“优秀骨干教师”,每月给予100元的特殊津贴;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每月给予100元至960元不等的校长津贴;对边远村片小教师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特殊津贴;落实了武陵山片区农村教育人才津贴,2015年来,根据湘西州“四大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将农村教育人才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800元、1200元;2014年开始对特殊学校教师每月额外给予1000元的岗位补助,在湘西州开创了先例。近年来,我县由于教育环境的优化,我县教育乘势而上,加速发展。
第五篇: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为落实县委关于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的实施意见,围绕2008年学校重点工程建设,教育发展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县有12个镇,现有学校合计142间,其中高中2间,成人学校8间,初级中学16间,小学88间,县示范幼儿园1间,民办托幼机构27间。中小学公办教师人数2535人,代课教师260人。在校中小学生40541人,其中普通高中5620人,初级中学12850人,小学生19102人,在园幼儿2969人。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七个方面: 一是扎实做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城镇低保学生免费工作,做到应免尽免;二是全力推进高中“扩容促优”工程,投资1亿多元,建成山区中学新校区,新增学位4000多个,有效解决了山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为实现普通高中扩容创造了硬件环境,去年,山区中学顺利通过省教学水平评估,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县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整合,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投入420多万元建成威华实训中心大楼,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四是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优化组合,共撤消学校97间,合并42间,基本上消除了学校布点多、分布散、规模小、效益低、浪费大的弊端,做强做大了一批学校;五是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学校危房改造工作,到目前为止,C级危房维修项目已全部完成,D级危房已全部拆除,新建项目学校16间,完成率100%;六是全面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启动“名师带动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名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支教制度,增强基层学校的师资力量;七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高考取得大丰收,第一批本科61人,第二本科A类265人,第二本科B类157人,本科入围率和省线入围率均居全市第二。从各个指标体系看,我县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应在全市中等偏上的位置。
二、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乡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阻碍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教育投入不足。一是县城区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明显滞后。县城区小学场地狭小,学生多、班额大,学位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去年,县里面将县一小扩建工程列入县重点工程,目前,县一小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今年,县委、县政府将县二小、县三小列入县重点工程,建成后,县城区小学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整体的提升。二是我县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差。
主要是在“两基”达标时,重视主体工程的建设,忽视了配套工程建设,同时,由于撤点并校等原因,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人数比较集中,造成了寄宿条件不能满足现有学生人数要求。以上问题均牵涉到教育投入,目前,县级的财力有限,学校本身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平时运转尚且捉襟见肘,维修和改造较为困难。
2、教育负债严重。为了迎接“两基”验收,我县在学校建设上超前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这些投入大都在乡镇中心小学以下的完全小学,现在这些完全小学有面临撤并,投资重点应转为中心小学,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截止到目前仍有2000多万元债务。“两基”达标时,县委、县政府计划用往后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偿还因“两基”投入的资金缺口,但从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债务偿还失去来源,学校债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教育发展。同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省里面的转移支付资金不能及时下拨,因此,一开学各学校就要忙着筹集资金维持学校运转,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教师队伍失衡。一是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问题较为突出,全县2535名中小学教师中,46岁以上的教师有561人,35岁以下的教师有967人,而这35岁以下的教师中,大部分在县城。年龄较大的教师大部分在农村村小,基本上是以前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显得很吃力,很难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我县英语、语文、数学等科目教师严重不足,除了县城小学有两位英语老师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的外,其他小学的英语学科教师都不是师范院校英语专毕业的。每年到外面也很难招聘到这些学科的教师,很多学校不得不采取教师“中途改行”、“赶鸭子上架”等办法来解决专职教师不专的问题。目前,全县初中英语教师欠缺29人左右、语文教师欠缺20人左右,数学教师欠缺20人左右;全县小学英语教师中没有一个专业英语教师,仍缺30人左右。三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因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我县骨干教师难留住。四是高中教师严重短缺,毕业生不愿回山区工作,虽有退费政策,但已签订合同愿意回平工作的不足10人。五是城乡教师分布失衡,教师进城压力大。
4、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我县职业教育与当前市场需求间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配备上。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县职业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对学生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教育。想改善职业教师队伍结构,但苦于县财力有限,无法保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二是办学方向上。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大体方向还基本停留在学历教育阶段,适应不了形势发展需求,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的要求。唯一出路是调整专业设置,办学方向对准市场。而解决这一问题,根本是师资,关键是资金。三是基础设施上。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设施,学生就无法接受到与社会和市场衔接的先进技术教育。近几年,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设备设施虽有更新,但由于资金投入上有限,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另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也很缺乏,学生如果局限于关门学习,不多参加社会实践,也很难掌握到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
5、学校布局仍较分散,全县有16间初级中学,有些镇有几间初中,10人以下的前期小学仍有20间。
三、加快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一要建立“宽裕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义务教育全面
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断完善投入体制。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义务教育经费,足额预算教育经费,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财政分项目、按比例投入的分担机制。二是要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平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认真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行政经费紧缺的问题,实行教育经费筹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针对当前教育普九负债严重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多重措施,尽早实行债务剥离;针对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教仪、图书配备严重不足等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多投入,镇集中地学校的办学规模要扩大,师生比例要提高,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2、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要摸清生源情况,宏观统筹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实施调整时,不搞一哄而上,要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统筹学校规划建设,防止教育资产流失,避免重复建设。既要保证学校有相应的办学规模,又要照顾学生就近入学。调整学校布局,要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为目的。做到调整学校布局与学校危房改造、示范性学校创办、校园文化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四个相结合”,促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在学校布局调整方面,拟用3-5年逐步取消小乡镇初级中学,即全县除4大镇(东石、石正、仁居、八尺)办初级中学外,其余乡镇一律不办初中,将各乡镇初中生源原则上集中到县城,县城再办1-2间初级中学。同时,进一步加大撤点并校力度,用3-4年时间将现有104间学校调整撤并为76间。盘活教育资源,处置闲置校舍,所得经费用于完善中心小学建设,扩大中心小学规模,集中力量办好中心小学。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实行名副其实的聘任制,解决教师职称到顶后不思进取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自学,并出台一定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成长提供一个坚实平台。同时,加强农村边远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职称评聘、工作待遇上予以适当倾斜,建立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服务制度,逐步解决教师布局不均的问题。
4、理顺队伍管理机制。在教师招聘上,要以满足教育发展的正常需要为根本,及时足额补充的师资充实教师队伍;在教师培养上,与地方高等院校采取“订单培养”做法,解决优秀师资招不进来的问题;在教师培训上,解决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编制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专门用于教师培训提高。
5、以创建教育强县为契机,加大对教育的软、硬件建设投入。我们对此作了调研,拟用4年时间,先易后难(如2009年前将长田、热柘建成教育强镇),争取在2012年实现教育强县。前几年,教育部门已树立适度超前的思想,重点解决了学校的运动场建设,新建10个运动场,加大了对中心小学及中学的投入,先后已投入了4500万元,为创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教育强县是可以实现的。
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县教育工作的重点将是建设教育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