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8:3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5月8日—20日,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参加,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市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组深入到各区县(市),分别召开公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法人代表、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教育专家座谈会18场次,实地考察各类学校26所,并听取了各区县(市)政府教育调研的情况汇报,对全市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广泛收集意见、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品牌,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教育机构:截至 2004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50所,其中普通高校4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校60所,普通高中53所,普通初中266所,普通小学1407所,特殊学校3所,幼儿园256所。全市有民办学校317所,占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15.5%,其中普通高校1所,中等职校36所,普通高中7所,普通初中8所,普通小学26所,幼儿园239所。教师队伍:全市共有教职工73820人,其中离退休教职工13658人。专任教师49248人,其中普通高校教师1284人,中等职校教师2844人,高中教师5797人,初中教师16096人,小学教师20934人。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小学99%,初中94.7%,高中80.4%,中等职校58.6%。全市小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23.1%,其中40岁以下占15.6%;初中、高中、中等职校40岁以下的教师,分别占66.4%、75.1%、70.2%。在校学生:全市共有在校学生860462人,其中,普通高校20237人,成人高校762人,中等职校67406人,高中1723个班111197人,初中4332个班262200人,小学9743个班349170人,特教学校24个班312人,在园幼儿49178人。全市民办学校在校学生84614人,其中普通高校585人,中等职校26803人,高中学生11016人,初中学生13793人,小学学生10588人,在园幼儿21829人。全市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有学生47686人、50754人、56818人、62079人、62978人、68855人;全市初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75031人、87331人、99838人;全市普通高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42902人、36788人、31507人。教育质量:2004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6%,巩固率99.9%。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3%,巩固率96.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7.2%,其中升普高比例44.4%、升中职比例32.8%。全市高考录取率78.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教育建设:2001年至今,结合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全市改造新建学校房屋面积69.4万平方米。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校园面积2526.5万平方米,校舍面积710.4万平方米(都不包括普通高校、特教学校和幼儿园)。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图书1498.9万册,仪器设备价值4.1亿元。目前,全市中小学已初步完成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教育投入:2004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9.41亿元、城市教育费附加1.02亿元、事业收入5.09亿元(含学杂费3.7亿元)、捐款等收入674万元。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为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个人部分10.26亿元,占总支出的61.2%;公用部分5.51亿元(含修缮费1.68亿元),占总支出的32.8%;基建支出1.01亿元,占总支出的6%。2002—2004年,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额9.05亿元、9.61亿元、10.96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33.7%、6.2%、14%。2004年,全市征收城市教育附加费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3%,有98.5%用于教育。2004年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经费为1.44亿元,占到了转移支付总额的69.8%,其中有9.4%用于危改。教育负债:到2004年底,全市中小学累计负债10.1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8亿元、拖欠工程款3.32亿元、其他欠款2.53亿元。石门、临澧、桃源中小学负债分别达到2.23亿元、1.58亿元、1.47亿元。总体来看,近些年来,特别是“教育20条”和“民办教育10条”实施以来,全市上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明显扩张,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全市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在省内是有位置的。

二、问题分析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1、教育投入的体制不适应一方面,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运行起来越来越难。国家要求县级政府对地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做到“四保”(保安全、保入学、保运转、保工资),但目前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保也不容易保住。2004年,全市县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为8.31亿元,占到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1.5%,但是教育系统人头经费的支出就需要8.92亿元,如果不将其它收入捆绑起来,仅保工资就有6000万元的缺口。在调查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经费不足反映比较突出,特别是教师口子经费没有很好的解决。从各区县(市)来看,武陵区全部解决,石门县解决小学教师210元、中学教师150元,鼎城区解决离退休教师210元、在职教师60元,澧县解决中小学教师75元,桃源解决农村小学教师60元,其它县(市)都没有纳入财政安排,有些是要求学校自筹。学校运转经费比较短缺。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后,学校公用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向学生收取的杂费,按现行标准,农村初中生均每期90元,小学生均每期70元,除去县教育部门和乡中心学校统筹的专项经费外,留给学校自己支配的已经不多,初中每生为40元左右,小学为20元左右,一些农村学校,规模比较小,几千上万元钱,用于一个学校的运转确实捉襟见肘,十分困难。按规定财政应安排的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县里也拿不出钱来。教育建设债务也很沉重。全市教育负债总额达10.13亿元,主要是“两基”达标、高中建设、危房改造和远程教育等项目的建设形成的。其中“两基”达标负债全市还有2.6亿元,近两年高中学校建设又负债7亿多元,象几所新建和扩建的县一中债务都比较大,如桃源一中负债1.4亿元,石门一中负债1.35亿元,临澧一中负债1.2亿元。解决“两基”达标形成的负债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债务剥离还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2002年市里就明确要求将“两基”达标债务剥离给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至今也只剥离2300多万元,不到10%,即使剥离了,也没有还款来源,债主还是要找学校。现在高中建设的债务很大,一些地方和学校都是作的10年以上的还款计划,一旦国家教育收费政策调整,这笔债务还是要落到政府的头上。另一方面,照现有模式,发展民办教育,拓宽教育投入渠道的空间显得越来越窄。虽然这两年各级抓民办教育的工作力度比较大,但民办教育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全市现有民办教育机构317所,只占学校总数的15.5%;在校学生84614人,只占学生总数的9.8%。并且民办教育发展的水平也比较低,缺乏战略投资者,很大一部分是办幼儿园,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缺乏竞争力。现在,各个区县(市)争先恐后新建扩建公办高中,照这样的模式,在生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今后民办教育要在普高阶段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间。民办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也不高,很多都是举办一些低成本、一般化的专业。去年全市职业学校开设的38个专业,面向一产业的专业只有3个、二产业的只有12个、三产业的有22个,由于一些专业和市场需求脱节,缺乏自己的特色,吸引力不强,发展难以为继。

2、教育发展的布局不适应由于生源的下降和流向的变化,现有的学校布局显得不太适应。从生源变化来看,人口出生率降低,生源总体上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目前,全市中小学的生源状况是:小学呈略有下降、保持基本稳定的趋势;初中学生总数在今后5年内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下降,5年后,初中学生总人数为15.5万人,与现在的26.2万人相比减少约9万人;普通高中学生人数近两年内呈上升趋势,然后开始下降。目前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为11.1万人,2006、2007年小幅上升,从2008年起开始下降为11.8万人,略高于现在的规模;2009年下降到10.4万人,2010年下降到9.3万人。从流向变化来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上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生源流向城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武陵区统计,自2001年下学期到2004年上学期,各年度分别转入外县(市)学生891人、986人、1083人。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取消了户口等方面的限制,取消了借读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量涌入,2004年秋季开学以来,市江北城区小学共转入外区县(市)学生1600多人。各个县城也都有这样的情况。与此相对照,学校布局不适应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布点显得比较多,学校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我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下学校共有1344所,校均规模只有130人,规模最少的教学点仅有6人,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二是城镇学校布点显得比较少,平均班额普遍较大。市江北城区 29所公办普通中小学,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人民路、建设路沿线。以洞庭大道为界,大道以南有小学13所,初中6所;大道以北只有小学3所,初中2所。由于学校布点少,以及校园拓展空间有限,导致学校班额普遍过大,相当一部分学校班额均在60人以上,最大的达到83人。布点少,还造成城市新区的学生就学距离过远。各个县城的情况也是一样,汉寿县城小学平均班额达到80.3人,其中三完小平均班额达到91.7人。城镇教育资源供应比较紧张,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

3、师资力量的配置不适应全市通过教师的核编定岗和精简分流,总量多的问题有所缓解,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学段结构不合理。教师分布不平衡,小学教师相对饱和,高中教师严重缺乏。目前全市小学教师过剩5000人,而高中随着入学高峰的到来,教师缺口将达到2000人。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这是我市当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形象写照。教师学段结构的不合理也加剧了年龄结构的不合理,由于高中教师缺乏,部分初中教师被充实到高中学校任教,而初中学校又从小学挖走教师,挖走的基本上都是前几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这样层层“掐青苗”,最后留守小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主要是民办教师转正的那批人。由于小学教师人数总体过剩,近5年各区县(市)基本上没有新进小学教师,整个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已出现青黄不接的年龄断层。目前,全市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达47岁,农村小学已很少有40岁以下的教师。三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全市中小学长线学科教师相对较多,而小学计算机、英语教师和音、体、美教师紧缺。当前,国家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小学三年级和小学五年级起,英语、计算机课程已分别作为学生必修课,而相应的专任教师却相当匮乏。由于师资紧缺,目前一部分农村学

校还没有开设小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即使开设了的,教师素质也跟不上,搞的是拉郎配、拼凑式,有的地方是通过每个乡镇安排一两名英语和计算机教师逐校“跑教”。四是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比较困难。国家把“三级师范”改为“二级师范”,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成了“一级师范”,主要是本科一个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基地出现缺失。农村小学教师岗位对本科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很多地方反映,即使拿出编制招小学教师,也招不到人。

4、教育管理的机制不适应一是用人机制不够灵活。教师队伍总体上还是终身制、铁饭碗,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绩酬挂钩制没有真正推行,公办民办教师的双向流动难以实现。二是评价机制不够合理。评价基础教育质量以升学率论成败愈演愈烈,高考龙虎榜大行其道,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既深感其害,又深陷其中。三是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虽然实行了一费制,但一些地方和学校还存在搭车收费,包括党报党刊征订费、电影费、防疫费、资料费、试卷费、水费等;还存在变相收费,如通过“封闭式管理”,要求学生在校内购物、搭餐等;还存在课余时间办班、补课收费的行为。一些学校还希望提高一费制的收费标准,要求增加部分未纳入项目,像单车寄存费、饮水费等。另外在招生环节,也存在抢生源,甚至买卖生源的情况。

5、教育环境的治理不适应一是针对学校的检查、收费、罚款仍然比较多。原来有规定,“未经党委、政府分管教育的负责人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对学校进行检查、收费和罚款”,“有关职能部门对教育机构的罚没收入上缴财政后,由财政拨入助学基金”。所调查的学校均反映,这些规定没有很好的落实。每年到学校进行各类检查的部门有20多个,收费和罚款也不少。某县检察院从2002年开始,连续三年对所有高中阶段学校全部进行了检查;某县一中学买一杆台秤花费200元,县质监局检查时以秤不准为由一次便罚款400元。市直某单位以执法为由,对市直一学校没有及时报送有关报表处以高额罚款,并上诉法院执行。还有的学校反映,学校的帐本一年被有关职能部门查了5遍,有个学校食堂的砧板一年被检查了4次,每次收费200元。一些校长说,现在当校长,跑部门、找关系是“主业”,管学校、抓教学成了“副业”。二是一些学校周边环境仍然比较差。“三室两厅一吧”特别是网吧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突出。现在,网吧已由城镇向农村蔓延,没有网吧的乡镇为数很少。一些网吧业主无视政府关于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武陵区南坪中学周边100米内有网吧电游室11个,200米范围之内有20多个。此外,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到学校捣乱、一些小商小贩到学校门前摆摊设点、一些“黑摩”及报废车辆对学生的非法营运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秩序。三是发展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好。去年市政府第14次市长办公会曾经议定,对民办学校的兴建、改建、扩建工程,减免报建规费,劳保基金按1%征收,其余部分缓交,其它各项规费全免。据一些民办学校举办者反映,这些政策在区县(市)落实得不到位,有的兑现了一部分,有的没有兑现。石门某民办学校反映,一栋造价100万元的教学楼,部门收费占到了30%以上。

三、政策建议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教育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实现新突破,打造新品牌,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三条原则:第一,坚持以优先发展的要求办教育,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办教育;第二,坚持义务教育政府为主,非义务教育民办为主的发展取向;第三,各级各部门在教育发展上,要坚持做到该保的要保住,该管的要管好,该改的要改活,该放的要放开。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保,就是进一步保障好义务教育

1、保障好必要的经费投入。在继续执行教师基本工资打卡发放的基础上,教师60元误餐补助和150元适当生活补贴未纳入财政预算的区县(市),应在年内纳入预算。各中小学校收取的杂费,全部留给学校,作为公用经费,相关单位不得进行统筹,同时,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部分,各级财政按照小学生每年人平10元、中学生每年人平15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此项补贴各区县(市)财政应从今年开始在两年内安排到位。对教育“两基”达标形成的负债,进行全面清理核实,按要求彻底从学校剥离,县以下各级承债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年偿还计划。

2、保障好必要的师资力量。各区县(市)及时补充一批农村小学急缺的英语、计算机,以及音、体、美等短线教师。从今年起,分三年按需要补充到位,目前超编的,从以后自然减员中顶抵。市里加强小学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把**师范学校建设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小学师资培养基地。各级政府出台择优录用、学杂费和生活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一批优秀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五年制大专学历小学师资培养。(二)管,就是管好教育的布局规划和发展环境

1、科学编制学校布局规划。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学生生源及流向的变化情况,结合编制“十一五”规划,制定今后5年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布局规划。临澧县近年来按照“小学联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办学格局,调整中小学布局,全县学校总数从原来的360所缩减为133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这样的作法,值得推介和借鉴。市县两级要把学校布局规划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用规划来 指导学校的兴建、改造和发展。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也必须按照总体规划来进行。切实减少教育发展中的随意性和资源浪费。

2、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在近几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比较快的基础上,把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到质量提升上来。适度控制省示范高中的异地搬迁改造和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加强其它普通高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高中扩建中已经形成的债务,加快清偿进度,对公办学校收取的择校费和国有民办学校收取的建校费,实行专户管理,主要用于偿债。加快职业高中发展,引导职业高中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高中的吸引力。

3、适时扩大城镇教育规模。市城区和县城都应

根据需要,加强初中和小学的新建、扩建。要把城镇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市江北城区中小学校建设。2005年—2007年间,逐步扩建北正街、育英、东升、七里桥小学,新建白马湖中学、荷花塘中学;2008年—2010年间,逐步扩建沙港小学、戴家岗小学,新建柳叶湖中学,改建南坪九年制实验学校。建设经费通过教育打捆贷款、民资投入等渠道筹措。

4、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落实三项制度,遏制针对学校的检查、收费和罚款。即封闭管理制度。对所有学校实封闭式管理,各职能部门对学校进行检查,事前必须报同级优化办备案,否则学校有权拒绝。首查免罚制度。部门执法中首次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情节轻微,危害后果不大的,责令其限期纠正,不得处以罚款。罚没收入集中制度。所有针对学校的罚没收入,全额上缴财政,由财政全额拨入助学基金。同时,建立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联席会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授权教育部门牵头,公安、工商、文化、卫生、交通等执法部门参与,依法取缔校园周边违规经营的网吧和电游室,整顿和规范学校周边的餐饮、营运和治安秩序。对行政不作为的部门和相关人员,追究责任,形成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新闻媒体加强对教育发展的舆论宣传,营造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改,就是要改革教育管理上一些不适应的机制

1、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校长负责制、学校中层骨干和教师聘任制、绩酬挂钩制的推进力度,激发教育内部活力。

2、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逐步转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倾向,明确制止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新闻媒体、户外广告张贴等形式宣传升学考试成绩和高考“龙虎榜”。改革初中二年级生物、地理会考办法,建议从2006年开始,会考成绩不计入学生升学总成绩。

3、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透明度。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市直普通中小学校推行电子信息化收费,明年春季武陵区在市城区范围内的各小学推开。规范招生行为,由教育部门加强招生秩序管理,统一发布招生信息,禁止各类学校买卖生源。开通对学校办班、补课以及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的举报电话,加大对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的处理力度。(四)放,就是要放开放手发展民办教育

1、拓展发展空间。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民间对教育的投入,存在着此消彼涨的关系。面对教育需求比较旺盛、政府财力存在局限的情况,各级政府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政策,主动拿出一部分资源,让民办教育来发展,对集中力量保好义务教育这个重点,对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对激活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都是有利的。鼎城区桥南一块的教育发展格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桥南区域内,共有各类在校学生2.5万人,其中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占到了一半。全市第一所民办高校同德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5771人;全市最大的民办中学淮阳中学,在校学生近400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民办小学的泽云实验学校,在校学生1120人。整个桥南区域,在民办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达到3489名,占到该区域内初中学生总数的65%。桥南市场的外来人口很多,如果这些学校都由地方政府来举办,是难以承担的,政府通过创造环境,让民办学校发展起来了,实现了“双赢”的结果。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按照义务教育政府为主,非义务教育民办为主的取向,有效拓展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要主动拿出一部分普高资源,特别是优质的资源,吸引民资办学。市本级和各区县(市),两年内至少拿出1所普通高中进行民办改制。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全面放开,政府及其部门要从目前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有序退出,让民办充分发展。今后,各级新建学校基本上实行民办,招商引资。民办教育的发展,可以有独资、股份制、国有民办等多种实现形式。

2、给予平等待遇。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教育实行“三统一补”:“三统”,即对民办教育在师资、招生和教学管理上,和公办教育统筹起来。对公办学校教师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拆除公办学校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对民办学校的招生和公办学校统一安排。对民办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公办学校统一管理。“一补”,就是对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并按义务教育标准收费的民办学校,给予办学经费补助。

3、实施政策优惠。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在全面落实2004年第14次市长办公会议纪要规定(对民办学校的兴建、改建、扩建工程,减免报建规费,劳保基金按1%征收,其余部分缓交,其它各项规费全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对建校用地由政府全送;对民办学校免征价格调节基金;将民办学校纳入非税收入发票供给范围。

4、进行表彰奖励。各级政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评选和表彰优秀民办学校,以及有突出贡献的民办教育举办者。

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龙山县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龙山县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9月6日,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州老科协第一会长金述富带领州老科协考察团来到龙山县,主要围绕龙山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主要做法及工作经验等方面,就进一步发挥教育事业对龙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教育机构情况。龙山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62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中职学校4所,独立初中10所,九年制学校17所,中心小学1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村片小及教学点85所,幼儿园124所。

(二)教师队伍情况。全县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5007人。其中,幼儿教师116人,小学教师2471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9人,初中教师1687人,高中教师625人,中等职校教师89人。

(三)学生生源情况。全县现有在校学生95827人。其中,幼儿23561人,小学生41169人,初中生19006人,高中生9011人,中等职校生2989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91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龙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 1 发展的战略位置,广大教育工作者用“实”的精神来谋划,用“严”的要求来落实,精准发力,创先争优,全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一)抓安全,求稳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注重食品安全,加强学生打架斗殴等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确保校园安全;强化交通安全,加大校车安全管理力度,确保学生乘车安全;重视信访维稳,妥善解决已辞退原代课教师、原民办教师的信访诉求。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突出抓好安全教育,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各项安全措施,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积极配合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整改安全问题、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了校园的平安、稳定。

(二)抓班子,带队伍。不断强化队伍管理,优化队伍建设,激发队伍活力。注重领导班子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引领教育发展。实施机关工作人员效能考核,奖优罚劣。大力开展“十佳校长”、“二十佳管理人员”、“三十佳师德标兵”、“四十佳班主任”、“五十佳教师”等系列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热情。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根据《湖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制定龙山县实施细则,逐步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和骨干教师均衡配置,引导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合理流动。为乡村教师创造一流的生活、工作条件,让他们留得 2 住、教得好。加大教师招聘力度,2011年以来,累计公开招聘教师790名。强化教师培训机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全面落实“国培”、“省培”任务,近两年来,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基本实现教师全员培训,加强了与教育先进地区的交流与学习力度。建立教师交流机制,积极开展教师“传、帮、带”活动,2007年来,共组织1500多名城区教师下乡支教;2015年来,每年组织100余名农村教师在城区学校学习,为农村学校带去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管理方法,促进了全县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激活教育教学工作活力,让每位教师都有干事创业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校园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抓项目,夯基础。通过实施教体中心建设、农村学校标准化暨保育式学校建设、教育“四大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建设工程,不断改善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夯实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2008年,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通过联合办学新建皇仓中学,解决了高中上学难问题;投资5000万元建设民办华鑫学校,增加中小学学位4000个。2014年,由香港言爱基金捐助1000万元、长沙市政府援助1000万元、县财政整合7000万元建成的思源实验学校,增加中小学学位3000个。改造了第一小学、第五小学、第二中学的教学楼,完善了配套设施设备,增加小学学位1000个,初中学位500个。

2014年以来,龙山县采用企业建设、政府租赁、学校使用的建设模式,整体推进县域内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搭建了“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网络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资金达3500多万元。同时,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同步专递课程”,实现了万名学生同上一门课,同一时间上课的新局面,使全县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

(四)抓管理,要质量。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龙山县突出德育教育首要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抓好品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等全方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强化控辍保学责任,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深入落实教学常规,采取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全县中小学落实教学常规情况进行督查并及时通报;狠抓教研教改,以“微型课题”、“实用课题”为重点,大力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广大教师围绕学科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加大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以教研促进教学;大力推行特色教育改革,实施了土家文化、秦文化、红色文化、德育工作、课程改革、民主管理六类试点校建设,着力打造龙山教育品牌;不断完善考核奖惩办法,扩大奖励面,提高奖励标准,加大对各类教育质量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力度,激励学校和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五)抓行风,树形象。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按照“三严三实”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学生评教师、家长评学校、教师评学校班子成员、校长评局股室站负责人”的“四评”活动,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切实改进了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彰显了龙山教育和体育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树立了崭新的教体形象。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教育督导条例》要求,全面推进教育督导工作,重点督导学校班子建设、各项管理工作及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办学行为,仅2016年上半年,全县8个督学责任区的专兼职督学,累计到基层学校开展专项督查102次,发现并整改问题80余个,进一步改进了教风和学风。定期督查教师作风,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出台《关于治理教师有偿补课行为的通告》,扎实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整治,2015年以来,共查处2起在职教师违规补课行为,处分教师3人,并在教育部予以公示,狠刹了教师有偿补课这股歪风,赢得了全县百姓的高度评价。

(六)抓廉洁,保底线。廉洁从政是教育工作的底线。扎实筑牢廉洁防线,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机构监督责任,增强党性修养,保持党员先进性;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规行为,切实开展“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和纠“四风”、治陋 5习专项整治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全力推行政务公开,切实做好教育阳光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及“法律进课堂、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全面提高依法治教治体水平。切实规范收支行为,加强和规范财务后勤管理,强化教育经费及学校收入、支出、项目建设、资产、食堂、商店等方面的监管、审计工作,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严肃财经纪律。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采取以上举措,促进了龙山教育事业大发展。近年来,龙山县教育成效显著,龙山教育已成为湘西的一张闪亮名片。2010年5月,省民族教育工作座谈会在龙山县召开,会上充分肯定了龙山县推进教育强县建设的经验;当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报道了龙山县开展民族教育工作的相关经验。2010年—2011年,龙山县被评为湖南省民族地区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先进单位。2014年以来,龙山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先后在中西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青岛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大会和《中国教师报》作出典型经验介绍及报道,深受好评。龙山县高考捷报频传,2011年以来,高考质量翻了一番,本一共录取1596人,比“十一五”增长37%,27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其中,2014年高考本科上线1755人,7人被清华、北大录取。2015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1760人;湘西州文理科总分前50名,龙山分别占19人、21人;6人被清华、北大录取,1人考取中科院大学。2016年,龙山县高考再创新高,高 6 考各项指标均居全州八县市第一,7人被清华、北大录取,3人考取中科院大学。

三、主要经验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龙山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有亮点,有成效,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推动了龙山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第一,领导重教,加大投入,是龙山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龙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教育发展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一致。一是出台文件保证教育优先发展。龙山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发展幼儿教育的决定》、《特殊教育发展县长办公会议纪要》、《2010——2020龙山县关于建设教育强县规划纲要》、《龙山县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龙山县高考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保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专题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难题。龙山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专题会议,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14年,县主要领导多次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和办公会,先后解决了龙山高级中学800万元的债务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搬迁问题、教育信息化3500万元的投入问题、近1亿元的思源实验学校的建设问题等一系列问题,2015年6月,规划投入资金近1亿元,实施城镇班额均衡化工程、教师素质提升 7 工程、农村学校标准化工程及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促进龙山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广泛深入落实联校支教制度。龙山县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每年都分别联系一所学校,开展联校支教活动,每年为学校筹措资金近300万元,为学校办实事、解难题,促进教育发展。四是切实加大教育专项经费投入。2011年以来,龙山县县本级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11年至2016年分别投入19674万元、23849万元、27403万元、27929万元、36085万元、44726万元,投入资金总额约18亿元,为龙山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第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龙山教育发展的思想保障。龙山县不断打破办教育的传统思路,注重开拓创新,着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一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推行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促进学校规范而有特色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推进课程改革,靛房学校、石羔初中、四小等“课改样板校”的课改经验正在县内推广。推行特色教育改革,实施了土家文化、秦文化、红色文化、德育工作、课程改革、民主管理六类试点校建设,着力打造龙山教育品牌。目前,里耶小学的“秦文化”、茨岩小学的“红色文化”在区域内小有名气,靛房学校还赢得了“中华土家族打溜子、咚咚喹传承学校”的美名。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激发教育活力。2008年7月,引进灵活的市场经营管理机制,在全州率先实行“国有公办、委 8 托民营管理”的办学模式,并运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优劳优筹”这一全新管理方式对皇仓中学进行管理,为龙山教育发展装上新“引擎”。2014年9月,采取“委托管理”的办学模式,引进百年老校长沙明德中学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委托该校五人管理团队管理新建的思源学校,使龙山教育发展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三是开创“信息化模式”,共享优质资源。龙山县财政虽然困难,但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于2014年采取“企业垫资、政府租赁、教育使用”的建设模式,在县域内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使龙山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实施城乡同步专递课程,构建城乡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新模式,让城里名师“穿越”到农村课堂,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优质师资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全县37所试点学校实现“同一时间上课”、“同上一门课”及“同步互动学习”。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全面覆盖。

第三,凝心聚力,优化环境,是龙山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龙山县凝聚各方力量,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营造了“党政重教、部门支教、全民兴教”的浓厚氛围。一是创设了一流的教育发展硬环境。整体推进县域内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搭建了“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网络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班班通”,同时,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同步专递课程”,实现了万名学生同上一门课,同一时间上课 9 的新局面,使全县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城区学校的房改房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积极做好446户房改房迁出校园的相关工作,让城区学校校园更加规范、安全。高度重视抓好城镇班额均衡化工程,投入5000余万元,对思源学校、皇仓中学、高级中学实施改扩建,增加学位1600个。推进龙山二中、龙山五小改扩建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亿元建设新城学校,积极化解城区“大班额”。大力实施教体新区建设,职教中心建成后将整合县内五大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的职能优势,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效益最大化。第三中学建设项目和第一幼儿园迁建项目的建成,将一定程度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有力助推教育“四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速。二是创设了一流的教育发展软环境。建立健全龙山县委、政府定期议教制度、联校支教制度、乡镇教育督导制度、涉校检查备案制度。规范涉校检查行为,凡是县直部门进校检查必须报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同意,并在教育部门备案后,方可进校进行检查,依法收缴的罚款必须全额上缴财政并用于教育。落实政府作为安全责任主体的责任,降低学校安全防范风险。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加大对校园周边治安、网吧、流动摊点、交通安全的监管与整治力度。在城区实行“223”模式,上放学时段安排2名交警、2名城管、3名学校负责人在校门口执勤;在农村实行“112”模式,上放学时段安排1名交警、1名公安、2名学校负责人在校门口执勤,为教育发展保 10 驾护航。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引进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县财政提供给每人10万元的“安家费”)、紧缺学科教师、“双师型”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学校财务会计人员、学校项目基建人员,为教体事业发展储备人才。认真做好解决教育系统临聘人员“五险一金”问题的相关工作,拟采用“退一补一”的方式妥善解决临聘人员的“五险一金”问题。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注重对高考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每年高考奖励大会,规格很高,龙山在家的县委常委会成员全部参加;奖励力度很大,2014年至2016年奖励金额分别为130万元、228万元、500万元。认真落实津补贴,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2010年以来,每年评选“优秀骨干教师”,每月给予100元的特殊津贴;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每月给予100元至960元不等的校长津贴;对边远村片小教师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特殊津贴;落实了武陵山片区农村教育人才津贴,2015年来,根据湘西州“四大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将农村教育人才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800元、1200元;2014年开始对特殊学校教师每月额外给予1000元的岗位补助,在湘西州开创了先例。近年来,我县由于教育环境的优化,我县教育乘势而上,加速发展。

第三篇: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为落实县委关于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的实施意见,围绕2008年学校重点工程建设,教育发展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县有12个镇,现有学校合计142间,其中高中2间,成人学校8间,初级中学16间,小学88间,县示范幼儿园1间,民办托幼机构27间。中小学公办教师人数2535人,代课教师260人。在校中小学生40541人,其中普通高中5620人,初级中学12850人,小学生19102人,在园幼儿2969人。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七个方面: 一是扎实做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城镇低保学生免费工作,做到应免尽免;二是全力推进高中“扩容促优”工程,投资1亿多元,建成山区中学新校区,新增学位4000多个,有效解决了山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为实现普通高中扩容创造了硬件环境,去年,山区中学顺利通过省教学水平评估,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县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整合,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投入420多万元建成威华实训中心大楼,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四是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优化组合,共撤消学校97间,合并42间,基本上消除了学校布点多、分布散、规模小、效益低、浪费大的弊端,做强做大了一批学校;五是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学校危房改造工作,到目前为止,C级危房维修项目已全部完成,D级危房已全部拆除,新建项目学校16间,完成率100%;六是全面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启动“名师带动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名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支教制度,增强基层学校的师资力量;七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高考取得大丰收,第一批本科61人,第二本科A类265人,第二本科B类157人,本科入围率和省线入围率均居全市第二。从各个指标体系看,我县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应在全市中等偏上的位置。

二、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乡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阻碍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教育投入不足。一是县城区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明显滞后。县城区小学场地狭小,学生多、班额大,学位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去年,县里面将县一小扩建工程列入县重点工程,目前,县一小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今年,县委、县政府将县二小、县三小列入县重点工程,建成后,县城区小学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整体的提升。二是我县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差。

主要是在“两基”达标时,重视主体工程的建设,忽视了配套工程建设,同时,由于撤点并校等原因,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人数比较集中,造成了寄宿条件不能满足现有学生人数要求。以上问题均牵涉到教育投入,目前,县级的财力有限,学校本身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平时运转尚且捉襟见肘,维修和改造较为困难。

2、教育负债严重。为了迎接“两基”验收,我县在学校建设上超前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这些投入大都在乡镇中心小学以下的完全小学,现在这些完全小学有面临撤并,投资重点应转为中心小学,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截止到目前仍有2000多万元债务。“两基”达标时,县委、县政府计划用往后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偿还因“两基”投入的资金缺口,但从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债务偿还失去来源,学校债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教育发展。同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省里面的转移支付资金不能及时下拨,因此,一开学各学校就要忙着筹集资金维持学校运转,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教师队伍失衡。一是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问题较为突出,全县2535名中小学教师中,46岁以上的教师有561人,35岁以下的教师有967人,而这35岁以下的教师中,大部分在县城。年龄较大的教师大部分在农村村小,基本上是以前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显得很吃力,很难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我县英语、语文、数学等科目教师严重不足,除了县城小学有两位英语老师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的外,其他小学的英语学科教师都不是师范院校英语专毕业的。每年到外面也很难招聘到这些学科的教师,很多学校不得不采取教师“中途改行”、“赶鸭子上架”等办法来解决专职教师不专的问题。目前,全县初中英语教师欠缺29人左右、语文教师欠缺20人左右,数学教师欠缺20人左右;全县小学英语教师中没有一个专业英语教师,仍缺30人左右。三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因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我县骨干教师难留住。四是高中教师严重短缺,毕业生不愿回山区工作,虽有退费政策,但已签订合同愿意回平工作的不足10人。五是城乡教师分布失衡,教师进城压力大。

4、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我县职业教育与当前市场需求间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配备上。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县职业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对学生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教育。想改善职业教师队伍结构,但苦于县财力有限,无法保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二是办学方向上。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大体方向还基本停留在学历教育阶段,适应不了形势发展需求,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的要求。唯一出路是调整专业设置,办学方向对准市场。而解决这一问题,根本是师资,关键是资金。三是基础设施上。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设施,学生就无法接受到与社会和市场衔接的先进技术教育。近几年,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设备设施虽有更新,但由于资金投入上有限,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另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也很缺乏,学生如果局限于关门学习,不多参加社会实践,也很难掌握到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

5、学校布局仍较分散,全县有16间初级中学,有些镇有几间初中,10人以下的前期小学仍有20间。

三、加快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一要建立“宽裕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义务教育全面

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断完善投入体制。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义务教育经费,足额预算教育经费,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财政分项目、按比例投入的分担机制。二是要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平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认真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行政经费紧缺的问题,实行教育经费筹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针对当前教育普九负债严重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多重措施,尽早实行债务剥离;针对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教仪、图书配备严重不足等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多投入,镇集中地学校的办学规模要扩大,师生比例要提高,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2、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要摸清生源情况,宏观统筹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实施调整时,不搞一哄而上,要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统筹学校规划建设,防止教育资产流失,避免重复建设。既要保证学校有相应的办学规模,又要照顾学生就近入学。调整学校布局,要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为目的。做到调整学校布局与学校危房改造、示范性学校创办、校园文化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四个相结合”,促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在学校布局调整方面,拟用3-5年逐步取消小乡镇初级中学,即全县除4大镇(东石、石正、仁居、八尺)办初级中学外,其余乡镇一律不办初中,将各乡镇初中生源原则上集中到县城,县城再办1-2间初级中学。同时,进一步加大撤点并校力度,用3-4年时间将现有104间学校调整撤并为76间。盘活教育资源,处置闲置校舍,所得经费用于完善中心小学建设,扩大中心小学规模,集中力量办好中心小学。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实行名副其实的聘任制,解决教师职称到顶后不思进取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自学,并出台一定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成长提供一个坚实平台。同时,加强农村边远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职称评聘、工作待遇上予以适当倾斜,建立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服务制度,逐步解决教师布局不均的问题。

4、理顺队伍管理机制。在教师招聘上,要以满足教育发展的正常需要为根本,及时足额补充的师资充实教师队伍;在教师培养上,与地方高等院校采取“订单培养”做法,解决优秀师资招不进来的问题;在教师培训上,解决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编制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专门用于教师培训提高。

5、以创建教育强县为契机,加大对教育的软、硬件建设投入。我们对此作了调研,拟用4年时间,先易后难(如2009年前将长田、热柘建成教育强镇),争取在2012年实现教育强县。前几年,教育部门已树立适度超前的思想,重点解决了学校的运动场建设,新建10个运动场,加大了对中心小学及中学的投入,先后已投入了4500万元,为创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教育强县是可以实现的。

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县教育工作的重点将是建设教育强县。

第四篇: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年来,县文教体局就我县教育发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培树行风正气、严肃考风考纪、加快布局调整、规范办学行为,使我县教育事业实现了科学快速发展。为了全面准确了解我县教育发展现状,深刻分析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就县文教体局发展思路、方法举措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县文教体局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对过去的发展规划进行回顾总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召开形式多样的专题会反复论证,广泛征求各界的意见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科学提炼出了“硬件上规模,软件抓规范,队伍建设提水平”的教育工作发展思路。

一、硬件上规模

所谓“硬件上规模”即办学规模化,只有办学规模化,才能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效益;只有办学规模化,学校管理才能规范;只有办学规模化,学校、班级之间才能实现有序竞争,通过竞争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县文教体局结合我县县小、村小、人少、点多的县情,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大胆提出了“初中进县城,小学标准化,教学点相对集中”的整体战略。首先,“扩”字当头,依托县实验中学,斥资1042万元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餐厅各1栋,并成功实现了东、西校区合并;筹资700多万元购买原英才中学整修改建为实验中学新校区,“一并一扩”拓展了办学空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初中教育进县城,初中教育走向了优质化、均衡化的发展轨道。第二,“改”字跟进,将农村中学进城闲置的原实验中学东校区以及新马头镇中学、梁二庄中学等8所乡(镇)中学改扩建为了标准化小学,规划的16所小学全部一次性调整到位,因明德小学和旦寨联办正在建设中,除新马头镇贺堡片、古城营乡旦寨小学外,全县全部实现了三年级以上班级进联办,进一步扩大了小学办学规模,加速了小学教育标准化进程,极大地推进了农村教育均衡化。第三,“并”字其后,综合考虑新农村建设规划、未来人口出生率等因素,以向乡(镇)所在地或中心村集中为原则,重新规划布局。两年来,改撤规模以下小学62所,其中部分规模以下小学将改建为标准化幼儿园,进一步扩充、规范学前教育,加快了“普三”步伐。与此同时,初中进县城后,340余名农村中学教师除78名进入实验中学外,其余260余名教师通过培训全部充实到小学当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大大加强。通过布局调整,实验小学改建为两所,班容量严格控制在55人以下,长期困扰我县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资源实现了“自上而下”的优化整合。

二、软件抓规范

所谓“软件抓规范”即学生培养规范化和学校管理规范化。

学生培养规范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成人成才。在“成人”方面,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守法懂事,在小学阶段重点抓养成教育,通过落实学生一日常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养成方方面面的好习惯;初中和高中阶段,重点抓好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和处事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成才”方面,目的就是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指导,让每个孩子选准自己的升学之路。进入初中阶段后,引导那些文化课成绩较差、潜力不大的学生走音体美特长升学之路;步入九年级,帮助对那些学习吃力、效果较差、潜

力不大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让每个孩子学会一技之长。高中阶段,积极鼓励那些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学生走文化升学考试之路,主动引导那些成绩较差、潜力不足的学生通过对口招生进行升学深造,真心帮助每一个孩子选择正确的成长成才之路。今年县文教体局已与多所职业学校取得联系,并成功引导输送了一批学生,在学生培养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学校管理规范化简而言之就是“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谁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其核心内容就是“干什么”、“谁来干”、“如何干好”三个环节。“干什么”就是明确想要干的具体事,明确目标;“谁来干”就是明确责任,即落实到谁?谁来牵头?谁来督导?“如何干好”就是以积分的形式对工作进行公平公正的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调动、评优评模、晋升提拔、职称评定最重要的参考依据。今年以来,县文教体局从试点学校、试点班级入手,狠抓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上好操、搞好卫生“五个好”,打造“活力+实效”课堂等,学生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学校管理工作日渐规范。

第五篇: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5月8日—20日,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参加,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市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组深入到各区县,分别召开公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法人代表、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教育专家座谈会18场次,实地考察各类学校26所,并听取了各区县政府教育调研的情况汇报,对全市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广泛收集意见、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品牌,形

成了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教育机构:截至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50所,其中普通高校4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校60所,普通高中53所,普通初中266所,普通小学1407所,特殊学校3所,幼儿园256所。全市有民办学校317所,占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其中普通高校1所,中等职校36所,普通高中7所,普通初中8所,普通小学26所,幼儿园239所。

教师队伍:全市共有教职工73820人,其中离退休教职工13658人。专任教师49248人,其中普通高校教师1284人,中等职校教师2844人,高中教师5797人,初中教师16096人,小学教师20934人。

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小学99%,初中%,高中%,中等职校%。全市小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其中40岁以下占%;初中、高中、中等职校40岁以下的教师,分别占%、%、%。

在校学生:全市共有在校学生860462人,其中,普通高校20237人,成人高校762人,中等职校67406人,高中1723个班111197人,初中4332个班262200人,小学9743个班349170人,特教学校24个班312人,在园幼儿49178人。全市民办学校在校学生84614人,其中普通高校585人,中等职校26803人,高中学生11016人,初中学生13793人,小学学生10588人,在园幼儿21829人。

全市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有学生47686人、50754人、56818人、62079人、62978人、68855人;全市初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75031人、87331人、99838人;全市普通高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42902人、36788人、31507人。

教育质量:,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其中升普高比例%、升中职比例%。全市

高考录取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教育建设:至今,结合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全市改造新建学校房屋面积万平方米。到底,全市共有校园面积万平方米,校舍面积万平方米。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图书万册,仪器设备价值亿元。目前,全市中小学已初步完成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教育投入:,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亿元、城市教育费附加亿元、事业收入亿元、捐款等收入674万元。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为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个人部分亿元,占总支出的%;公用部分亿元,占总支出的%;基建支出亿元,占总支出的6%。

—,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额亿元、亿元、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4%。,全市征收城市教育附加费亿元,比上年增长%,有%用于教育。全市农村

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经费为亿元,占到了转移支付总额的%,其中有%用于危改。

教育负债:到底,全市中小学累计负债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亿元、拖欠工程款亿元、其他欠款亿元。石门、临澧、桃源中小学负债分别达到亿元、亿元、亿元。

总体来看,近些年来,特别是“教育20条”和“民办教育10条”实施以来,全市上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明显扩张,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全市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在省内是有位置的。

二、问题分析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1、教育投入的体制不适应

一方面,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运行起来越来越难。国家要求县级政府对地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做到“四保”,但目前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保也不容易保住。,全市县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为亿元,占到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但是教育系统人头经费的支出就需要亿元,如果不将其它收入捆绑起来,仅保工资就有6000万元的缺口。在调查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经费不足反映比较突出,特别是教师口子经费没有很好的解决。从各区县来看,武陵区全部解决,石门县解决小学教师210元、中学教师150元,鼎城区解决离退休教师210元、在职教师60元,澧县解决中小学教师75元,桃源解决农村小学教师60元,其它县都没有纳入财政安排,有些是要求学校自筹。学校运转经费比较短缺。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后,学校公用经费的主要来

源是向学生收取的杂费,按现行标准,农村初中生均每期90元,小学生均每期70元,除去县教育部门和乡中心学校统筹的专项经费外,留给学校自己支配的已经不多,初中每生为40元左右,小学为20元左右,一些农村学校,规模比较小,几千上万元钱,用于一个学校的运转确实捉襟见肘,十分困难。按规定财政应安排的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县里也拿不出钱来。教育建设债务也很沉重。全市教育负债总额达亿元,主要是“两基”达标、高中建设、危房改造和远程教育等项目的建设形成的。其中“两基”达标负债全市还有亿元,近两年高中学校建设又负债7亿多元,象几所新建和扩建的县一中债务都比较大,如桃源一中负债亿元,石门一中负债亿元,临澧一中负债亿元。解决“两基”达标形成的负债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债务剥离还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市里就明确要求将“两基”达标债务剥离给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至今也只剥离2300多万元,不

到10%,即使剥离了,也没有还款来源,债主还是要找学校。现在高中建设的债务很大,一些地方和学校都是作的以上的还款计划,一旦国家教育收费政策调整,这笔债务还是要落到政府的头上。另一方面,照现有模式,发展民办教育,拓宽教育投入渠道的空间显得越来越窄。虽然这两年各级抓民办教育的工作力度比较大,但民办教育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全市现有民办教育机构317所,只占学校总数的%;在校学生84614人,只占学生总数的%。并且民办教育发展的水平也比较低,缺乏战略投资者,很大一部分是办幼儿园,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缺乏竞争力。现在,各个区县争先恐后新建扩建公办高中,照这样的模式,在生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今后民办教育要在普高阶段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间。民办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也不高,很多都是举办一些低成本、一般化的专业。去年全市职业学校开设的38个专业,面向一产业的专业只有3个、二产业的只有12个、三产业的有22个,由于一些专业和市场需求脱节,缺乏自己的特色,吸引力不强,发展难以为继。

2、教育发展的布局不适应

由于生源的下降和流向的变化,现有的学校布局显得不太适应。从生源变化来看,人口出生率降低,生源总体上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目前,全市中小学的生源状况是:小学呈略有下降、保持基本稳定的趋势;初中学生总数在今后5年内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下降,5年后,初中学生总人数为万人,与现在的万人相比减少约9万人;普通高中学生人数近两年内呈上升趋势,然后开始下降。目前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为万人,、小幅上升,从起开始下降为万人,略高于现在的规模;下降到万人,下降到万人。从流向变化来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上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生源流向城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武陵区统计,自下学期到上学期,各分别转入外县学生891

人、986人、1083人。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取消了户口等方面的限制,取消了借读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量涌入,秋季开学以来,市江北城区小学共转入外区县学生1600多人。各个县城也都有这样的情况。与此相对照,学校布局不适应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布点显得比较多,学校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我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下学校共有1344所,校均规模只有130人,规模最少的教学点仅有6人,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二是城镇学校布点显得比较少,平均班额普遍较大。市江北城区29所公办普通中小学,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人民路、建设路沿线。以洞庭大道为界,大道以南有小学13所,初中6所;大道以北只有小学3所,初中2所。由于学校布点少,以及校园拓展空间有限,导致学校班额普遍过大,相当一部分学校班额均在60人以上,最大的达到83人。布点少,还造成城市新区的学生就学距离过远。各个县城的情况也是一样,汉寿县城小学平均班额达到人,其中三完小平均班额达到人。城镇教育资源供应比较紧张,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

3、师资力量的配置不适应

全市通过教师的核编定岗和精简分流,总量多的问题有所缓解,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学段结构不合理。教师分布不平衡,小学教师相对饱和,高中教师严重缺乏。目前全市小学教师过剩5000人,而高中随着入学高峰的到来,教师缺口将达到人。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这是我市当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形象写照。教师学段结构的不合理也加剧了年龄结构的不合理,由于高中教师缺乏,部分初中教师被充实到高中学校任教,而初中学校又从小学挖走教师,挖走的基本上都是前几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这样层层“掐青苗”,最后留守小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主要是民办教师转正1 2 3 下一页

下载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2018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xxxx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县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县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按照市政府的安排,5月9日至16日,**县组织由常务副县长周大曙,分管教育副县长马志列挂帅的教育发展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调查采......

    县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按照市政府的安排,5月9日至16日,**县组织由常务副县长周大曙,分管教育副县长马志列挂帅的教育发展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查。......

    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全市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广泛收集意见、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品牌,形成了一......

    县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县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按照市政府的安排,5月9日至16日,**县组织由常务副县长周大曙,分管教育副县长马志列挂帅的教育发展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调查采......

    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按照乡镇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在第一阶段的调研环节,xxx中心学校采用分工协作、领题调研的方式开展。中心学校校长xx、管理人员xx具体调研“乡镇内学校均衡......

    长春市教育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长春市教育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服务业之一的教育服务业能否健康发展,事关长春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了解我市......

    县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县教育发展状况专题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办《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专题调研方案》的要求,在“解放思想,争当全省山区县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第二阶段调研讨论活动中,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