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体方案发展与协调

时间:2019-05-14 05:1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南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体方案发展与协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南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体方案发展与协调》。

第一篇:海南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体方案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海南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体方案

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林业事业发展,解决我省集体林地、森林和林木长期存在的权属不清、责利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林农负担过重、经营机制不活、产权流转不规范等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海南实际,制定我省集体林业产权(以下简称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体方案。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是我国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丰富和完善,是从耕地向林地的延伸和扩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机遇和途径。农村集体林地、森林和林木是农村经济的一笔宝贵资源,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笔巨大财产。林改的实质,就是处理好林业生产关系不断适应林业生产力的发展,把市场机制充分引入林业经济,建立现代林业发展机制,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林改的目的是通过调整农村林业产权制度,化解农村林权矛盾,放活林业经营权,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解放和提高林业生产力,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强化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环境得保护为目的,以明晰林地使用权、森林和林木所有权为重点,以完善林业承包、放活经营和调整利益分配为内容,以健全服务、配套改革、强化科技为手段,转变管理职能和方式,解放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实现海南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按照“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的方针,落实“山有其林、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总体要求,逐步把商品林的处置权交给农民,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以家庭经营为核心、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新型林业承包经营体制和多元

化、多层次、高效率的新型林业生态保护体系,确保实现森林资源增长、林业产业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社会稳定和谐的总体目标。

(三)基本原则。

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

1.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的原则;

2.确保稳定,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

3.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4.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充分协商的原则;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和范围

我省集体林权制度的重点是调整和完善各类不合理的林业经营体制。其范围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林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集体商品林地及其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国有林地及其森林和林木、集体生态公益林地及其森林和林木暂不列入改革范围,但要确权发证。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进一步落实林地规划,稳定自留山政策,完善责任山政策,认真解决林地分配不均问题,妥善处理承包面积过大、租金过低、租期过长等“三过”问题。要按照“先内后外、先易后难”的原则,积极稳妥,逐步推进。

(一)调整完善林业经营体制。

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权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到户、联户或其他经营主体。调整和完善林业经营体制,明晰落实经营主体,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1.稳妥处理林地承包历史遗留问题。

对林地承包合同符合国家规定,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的,应给予维护。但还没有核发林权证的,须及时核发,确定权属。

对林地承包合同符合国家规定,但存在面积过大、租金过低、租期过长问题的,要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坚持把国家和省减免税费和降低育林基金的好处落实到农户的原则,通过充分协商,妥善处理。

对林地承包合同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要依法终止合同,收回林地。

2.坚决解决自留山、责任山、林地分配不均和承包金问题。

对已分包到户的自留山、责任山,继续保持不变;面积、四至不清的,在进一步明晰的基础上,完善承包合同。自留山不交林地使用费。责任山按人口均分到户的,原则上不交林地使用费,但对超过均分部分,要缴纳林地使用费,具体标准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实行的“谁造谁有”政策,在开展植树造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政策界线不明确,“谁造谁有”被误认为是“谁占谁有”,特定时期的政策一直在延续,客观上造成了承包经营关系不明确、面积界线不明晰,加剧了林地的分配不均和新的林权纠纷。必须在明确林地归集体所有,林木归个人所有的前提下,对林地经营者愿意继续经营的,经村民大会三之分二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表决同意,重新将林地评估作价后,签订承包合同,缴纳承包金,承包金70%以上平均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其余用于发展林业和公益事业;对林地经营者不愿意继续经营的,如种植的是速生丰产林,由经营者依法采伐林木后收回林地重新发包。如种植的是长期经济林,则将林木评估作价后公开拍卖,拍卖所得补偿给原经营者,林木依法采伐后收回林地重新发包。

以祖宗地等名义非法侵占集体和个人林地的,要依法收回;对权属属农场,事实上被农民长期使用的,可进行协商,合理承包给农户经营。

3.建立完善新型林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对集体所有但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林木,原则上按人口折算均分到户,或在自愿的条件下,自由组成联户承包经营。缴纳的承包金标准,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对确实不能承包到户或联户的,可由集体统一经营,但集体应将林地、林木折股分配给本集体组织内部成员均等持有,财务单独核算,收益70%以上按股分配,其余用于发展林业和公益事业。

(二)承包新的集体林地。

承包新的集体林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尚未发包或尚未落实经营主体的集体商品林地,应根据具体地块的土地条件、地理位置、交通生产条件划块、编号,平均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签订合同,并划界定桩,核发林权证。二是已经发包但因违法违规被依法收归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地,也应平均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地上林木可评估作价后,或划块或整片,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优先竞买,再自由流转。新的集体林地承包要坚持均户均利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由集体讨论决定。

(三)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流转机制。

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林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规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建立规范的、有序的林地林木流转机制,引导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林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凡自愿流转的,要依法签订流转合同,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已经流转但手续不完善的,应当补充完善。流转的年限按照林木的采伐周期研究确定,避免流转周期过长造成林农失地。

集体经营的林地、森林和林木的流转,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后,依法采取拍卖、招标方式进行。转让费按年计收,70%以上平均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其余用于发展林业和公益事业。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的规定,经村民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方能签订承包合同。产权一经明晰,应当及时核发林权证,已经核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其他证书中涉及林地林木的,要重新换发林权证,切实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四)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现有的林业审批事项进行清理,要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下放审批权限,做到便民利民、阳光服务。

1.放宽采伐,放活经营。一是允许自主经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制定任何限制林权所有者自主经营的政策措施,已经制定的必须坚决取消。打破木材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在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前提下,允许林权所有者按照市场规律自主造林、管理和销售。二是调整林木采伐年龄限制,原则上按市场需求安排采伐。在搞好森林资源调查,并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基础上,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省批准下达的采伐限额控制指标,层层分解采伐限额与木材生产计划。个人所有的林木采伐,可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委托乡镇,在下达的采伐限额内,符合条件的,即申即批;成熟的人工用材林、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在限额内优先解决,符合条件的,即申即批。

2.出台政策,规范管理。制定出台林地林木权属流转实施办法、林地使用费收取与使用规定、林权证抵押贷款办法以及林业发展扶持政策、产权交易制度等,做到规范管理,依法治林。

3.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将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造林规划指导、林权登记、市场信息化服务纳入公用事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树立林业服务意识。

4.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成立林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及时处置林木抵押和贷款提供担保,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和林农进入市场的渠道,形成全社会投入、人人参与建设林业的局面。

5.搭建平台,盘活资源。建立林业要素市场交易平台,重点建立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林地林木交易中心、林木资产评估中心、林业法律与科技服务中心等,盘活林地、森林和林木资源,提高资源效益,促进林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

6.提高标准 发挥效益。为解决因集体林权制度造成商品林地与公益林地之间效益的差距,一方面要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另一方面要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将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允许合理的利用公益林资源。

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按照“组织建设、制发文件、设立机构、宣传培训、村社动员、协调准备、调查摸底、公示现状、制定方案、通过报批、确权踏勘、公示结果、签订合同、完善管护、检查验收、审核材料、数据输机、发放证书、建立档案和表彰先进”的程序,稳步推进改革。

(一)成立机构 全面推动。

成立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林改工作的指挥协调和监督检查。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以分管林业工作的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省政府办公厅、林业、宣传、监察、财政、农业、国土、司法、公安、法制、信访、发改、民政、农垦、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局,主任由省林业局局长兼任。

各市县要成立相应的林改领导机构,负责本市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具体工作。市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县林业局。乡镇、村委会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一把手亲自抓,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市县、乡镇、村委会三级领导直接抓林改的局面。

(二)明确主体 先行试点。

省级的责任是制定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实施意见,进行指导和监督。市县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主要任务在市县完成。鉴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大、难度较大,先选择具有山区、丘陵、平原、沿海代表性的白沙、屯昌、昌江、澄迈县作为试点县,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在我省全面铺开积累经验、提高做法。

(三)制定规划 明晰界线。

制定林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林地利用总体规划逐一落实到山头地块,明确各集体经济组织林地权属范围,划分商品林地与公益林地具体界线,并划界立桩,竖立明显标志。同时要对公益林地进行确权,明确村集体权属,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

(四)宣传发动 组织培训。

一要层层召开会议,广泛发动。要逐级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全面部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二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文艺晚会、标语传单等多种宣传形式,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媒体专访,开设系列报道栏目,广泛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讲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步骤和程序,讲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方法,做到通俗易懂,家喻户晓,使广大群众了解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形成一种人人关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社会氛围。

省、市县、乡镇要层层举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训班,熟练掌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办法,统一方法步骤,统一标准要求,为保质保量完成林改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调查摸底 制定方案。

市县要组织对辖区内的集体林权结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落实各集体经济组织林地的权属、范围、面积、性质以及发包情况,并一一登记造册,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市县、乡镇、村委会、村小组都要制定方案,村小组的方案要张榜公布,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最后经村民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表决同意。各方案逐级上报批准后方可实施,真正将决策权交给广大农民群众。

(六)组织实施 确权发证。

省、市县、乡镇组成林改工作组,深入到村,按制定的方案协助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明晰山林权属、现场踏勘定界、签订承包合同,以及组织资产评估和举行公开拍卖会。产权一经明晰,及时核发林权证。林权证的核发按照“申请、审核、勘查、公示、颁证、建档”六个步骤实施。

实施林改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六签名四公示”制度,“六签名”即:村民小组会议通知签收、村民小组会议签到、村民小组实施方案签字、林权界限确认书签字、合同签字、村民委员会对村民小组实施方案决议签字;“四公示”即:村民小组实施方案公示、林改工作程序公示、林权现状公示、林改结果公示。

(七)督促落实 总结表彰。

各级林改机构分别对辖区内林改实施全过程进行督促、指导和检查,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编制工作简报,组织开展宣传与培训,并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及时掌握各地林改工作进度。林改工作基本结束后,各级林改机构要对林改工作进行逐级检查验收、总结表彰。

六、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时间和步骤

我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体上分试点工作和全面铺开两个阶段进行,时间为5年。

(一)试点工作阶段(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

1.前期准备(从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主要是成立省、试点县、乡镇、村委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机构,制定林改方案,落实试点经费,购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需图纸及设备,编制教材,组织试点县主要领导及有关人员赴外省考察学习,以及组织培训,林权结构调查摸底,农户登记造册。

2.组织实施(从2008年1月至2008年8月)。主要是制定与落实林地利用总体规划,调处林权纠纷,落实经营主体,现场调查踏勘,签订承包合同,登记发证,建立档案,总结试点经验。

3.总结表彰(从2008年9月至10月)。主要是检查验收,上报总结,召开表彰大会,制定出台相关的配套改革政策措施。

(二)全面铺开阶段(从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

试点阶段期间,除4个试点县外,其他市县要认真组织完成对辖区内集体林权结构的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同时也可选择1-2个乡镇作为本市县的试点,先期开展,以便总结经验,为制定符合本市县实际的林改方案摸索经验。

2010年10月前完成改革的市县为保亭、五指山、琼中、定安、东方、乐东、陵水、临高、琼海和文昌等市县。

2011年6月前完成改革的市县为海口、三亚、儋州和万宁等市县。

2011年7月至10月,主要是全省检查验收,各市县上报总结,省林改办向省林改领导小组上报全省林改总结,召开全省林改总结表彰大会。

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检查验收

(一)组织领导,措施保障情况。市县、乡镇、村委会三级是否及时成立林改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并制定了工作方案,逐级召开大会进行动员部署;是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落实了工作责任制;是否做到广泛宣传,家喻户晓。

(二)依法依规,规范操作情况。集体经济组织的林改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林改的操作过程是否公开、公平、公正;集体山林的留用比例是否符合规定;集体山林承包、流转收益是否按70%以上的比例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和使用是否公开。

(三)落实主体,明晰产权情况。林地、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归属是否明晰;主体是否落实。

(四)登记发证,档案管理情况。核发林权证是否做到程序合法、主体准确、权属明晰、图表一致、档案台帐规范、材料齐全,有无专人管理。

(五)社会稳定,群众满意情况。林地权属纠纷及群众反映的林改问题是否得到及时调查、认真研究、妥善处理;群众与基层组织对林改的反映是否良好;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是否明显提高。

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林改工作的领导,要形成市县、乡镇、村委会三级领导抓林改的局面。要高度重视试点中的社会稳定问题,把维护社会稳定贯穿于林改的全过程,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深入林改第一线,主动发现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严肃工作纪律,落实领导责任。

(二)保障资金。要妥善解决乡镇因林改造成的经费缺口,确保基层组织机构正常运转。要保证林改所需工作经费,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建立队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需要一支懂政策、业务精、作风实的骨干队伍。各地在抽调工作人员时,一定要选择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作风扎实的同志。同时,要落实工作人员责任制,建立责任跟踪和过错追究制度。

(四)保证质量。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正确处理好质量与进度的关系,严禁违规操作,在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林改程序,统一技术标准,严格规范操作。要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坚决防止走过场,应付了事,确保林改工作经得起历史考验。

(五)加强沟通。要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省、市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组织力量对林改情况进行指导检查。

第二篇:扎实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扎实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2006年3月16日)

同志们:

按这次会议安排,我传达一下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几次会议精神,去年省政府下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1月18日,省政府又召开全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副省长宋恩华、省林业局长武国堂,对改革工作都进行了周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2月26日-28日在石家庄举办了全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政策业务培训班,并邀请了江西省林业局资源林政处的闫成处长介绍了江西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省政府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省长宋恩华为组长的领导小组。2006年将我县确定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此项改革,涉及面广,任务量大,政策性强。

一、要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完善,是林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和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尽快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落实,流转规范顺畅”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加快现代林业发展的重大举措。理顺林业生产关系,能够极大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吸引其他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有效推动集体山林集约经营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全省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

1(三)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把山林资源真正落实到户,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让经营者有其山,植树者受其益,务林者得其利,就能够充分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潜能,发挥山林资源的潜力,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维护农村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让“耕者有其山”,或者叫“林者有其权”,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减少林区不安定因素;可以解决林地界址不清、林木权属不明等长期纠缠不清的历史问题,减少涉林纠纷隐患;可以从制度上规范集体林业资产收益分配,有效缓解农村干群矛盾,促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可以增强农民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有效遏制盗伐、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这次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背景

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林业“三定”工作,把林业产权落实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以“四荒”拍卖为主要形式,允许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其他经营主体购买“四荒”使用权,用于林业开发。经过20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的看,改革还不彻底,部分林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造林绿化步伐,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三、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和重点

本次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范围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改革的重点是目前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宜林地。已划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暂不列入改革范围。权属存在争议的,暂不列入改革范围,待争议解决后再进行改革。

四、改革的步骤

按照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至2006年4 月)

县政府将成立由主要行政领导任组长,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4月上旬,县将制定出台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各乡镇、村都要成立林改组织,制定严密的、符合本村实际的改革实施方案,不能一刀切,一村一策或一组一策,可以承包、拍卖、均山、均利、均股等,无论采取什么办法,确权要争得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通过。明确完成时间、推进步骤、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实施阶段(2006年5月至2006年10月)

5月份,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将在全县全面展开。在保持集体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体制,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使农民真正成为集体山林的主人。

10月底前,完成产权改革并核发林权证书工作。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6年11月)

11月份,迎接省、市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联合检查组对我县林改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同志们,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事关林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我们一定要按照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确保高质量完成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篇: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现状、问题和对策

8、我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现状、问题和对策

□ 陈立根 安雅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简称林改)是我国林业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土地承包经营在林地上的实践,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林改主要解决集体林业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的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调整和理顺林业生产关系,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达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的目的。

我省林改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两次提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多次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07连续两年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把它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林改工作,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2007年重大专项工作和重要工作举措,提出了“坚决推进,稳妥实施”的改革要求。

我省集体所有的林业用地1.17亿亩,占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1.28亿亩的91%,其中3800万亩集体林业用地使用权已经在林业“三定”和“四荒”拍卖期间落实到了农民或其他社会主体手中。截至2005年底,尚有7900万亩林业用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含1352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全省林业建设和森林三大效益发挥。

我省从2005年开始酝酿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省政府印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从2006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全省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在平山等19个县(市、区)开展了林改工作试点。编制完成2006~2020年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采取“均山”、“均股”、“均利”等改革方式,明晰集体林地产权1500万亩,完成林权登记885万亩,新发林权证12万多份。通过改革,这些试点县(市、区)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向林业聚集,促进了我省林业建设,同时也总结出一些好的经

验和做法,为全省林改工作全面推开奠定了基础。

省、市、县都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任组长,林业、发改、财政等多个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林改领导小组,健全了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制定印发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坚持舆论先行,省、市、县、乡、村层层召开动员会议,各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为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集中授课、以会代训、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积极组织林改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支懂政策,熟业务的林改队伍。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督导检查。针对改革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组织召开调度会和现场交流会。各地结合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编制了2006~2020年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晰产权和确权发证工作将陆续展开。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林改配套政策滞后,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我省虽然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但是国家没有出台林改配套政策或指导性意见,林改操作过程中缺乏政策依据和宏观指导。

基层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参与林改的积极性不高。从总体上看,全省林改工作取得了一定 , 但也存在一些地 方改革总体进度不快 , 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性不高 , 改革推动 难度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有 : 一是河北省西北山区、太行山 区、坝上等地区降雨量小 , 立地条件差 , 生长周期长 , 森林经 营效益不高 , 农民群众对林业依赖程度低;二是通过林业 “ 三定 ” 和 “ 四荒 ” 拍卖 , 生产条件较好的林地的产权已经 能够落实到农民或其它经营主体手中 , 剩余的大多开发 难度大 , 投资投劳多 , 经济效益低;三是河北省 2004 年就 取消了原木的农业特产税 , 没有实行林价制度 , 减费让利 空间小 , 群众政策性增收不明显;四是我省林业生产总值 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 , 有的地方存在改与不 改无所谓的消极思想和求稳怕乱的畏难情绪;五是林改 后 , 集体资产和收入减少 , 基层干部担心会影响基层政权 的正常运转。

存在历史遗留问题 , 确权发证易引发矛盾和纠纷。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总体上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但在“三定” 和 “ 四荒 ” 拍卖等林木林地流转过程中 , 由于一些地方的一些环节工作粗放、条件限制等历史原因 , 存在许多界 限不清、面积不准、山证不符、图表不

一、合同资料不全或缺 失等现象 , 如今山绿了 , 眼红了。因此 ,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 中 , 如果操作不好、很有可能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

有的地方政府推动力度不够 , 各地进展不平衡。一些设 区市、县(市、区)政府还没有把林改

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 领导重视不够 , 林改仍然停留在 “ 部门推动 ” 层面上 , 工 作推动力度小。工作进度明显落后于省《改革实施方案》要 求 , 落后于全省林改的整体推进步伐。

宣传造势不够大 , 社会关注程度不够高。一些县(市、区)对林改宣传工作重视不够 , 宣传报道林改政策较少 , 没 有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 , 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 有些地方干部群众对林改政策和林改工作还存在片面认 识 , 参与林改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建议和对策

出台有关政策文件 , 为改革提供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为便于各省推进改革 , 建议国家尽快协调出台《集体林权制 度改革指导意见》和《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办法》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改革采伐限 额管理制度 ,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林管理的有效 形式 , 改变目前 “ 采伐政策死 , 老百姓种树难 , 砍树更难 ” 的 不良局面 , 增强各种社会投资主体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提高对生态重要区域和脆弱地区的造林补贴标准。由 于河北省冀西北山区、太行山区、坝上等地区地处京津周 围 , 生态需求是第一需求。建议国家加大公共财政对自然条 件差、生态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造林的扶持力度 , 逐步 提高民营造林单位面积补贴标准 , 适度增加国家重点公益 林的规模 , 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 维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 的合理利益 , 提高农民群众营造、管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 性 , 为林改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高位推动和政府主导 , 确保改革的进度和质量。坚 持高位推动 , 加强组织领导 , 建立强有力的改革领导小组。坚持政府主导 , 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 充分借助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推进改革。加强对改革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 , 强 化协调调度 , 使各项改革政策和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 确保改 革的进度和质量。

加强宣传和引导 , 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强化宣传造势 和政策引导 , 着力提高各级政府领导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 度 , 解决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制定和落实调减育 林基金、保障采伐限额等优惠政策 , 施惠于民、让利于民 , 引 导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林改 , 投资林业 , 为改 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精心组织 , 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 确保农村稳定。精心组织 , 高度重视林权纠纷调处工作 , 按照 “ 属地管理 , 分级负责 ” 的原则 ,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 深入细 致地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 , 确保责任不推渎 , 矛盾不升

级 ,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 化解在萌芽状态。引导各方本着 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依法依规的原则 , 妥

善处理历史遗 留问题 , 化解矛盾。对山林权属存在争议的 , 解决争议后 , 再列入改革范围。

第四篇: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按照《××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方案》(*林改办[2006]5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开展林改工作实际情况,我们认真开展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林改开展情况

××县地处江西省南部,全县有18个乡镇,159个行政村,18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08万人,总户数6.78万户。全县国土总面积356.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9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4.1;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面积66.7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2.3,果业山地面积25.6万亩,占林地面积的8.5,森林活立木蓄积53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6。

林改前,全县林地中,国有林地面积75.7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5.3;集体统一经营面积102.5万亩(已流转集体山林面积43.4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4.1;自留山面积68.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2.9;责任山面积52.9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7.7。

2005年7月以来,我县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县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规范流转、放活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06年3月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完成深化改革面积288万亩,占应改革面积的96;已明晰产权面积288万亩,占应明晰产权面积的96;完成区划面积298.2万亩,占应登记面积的99.5;完成林权登记面积288万亩,占应登记面积的96;经自查评定,分山到户率达到81.6;分户登记率达到88.1;纠纷调处率达到80.2;群众满意率达到95。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开展得到了广大林农群众的衷心拥护,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实现了“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聚力于民”和“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良好局面,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促进林农受益、税费减轻、权属明晰、经营放活、流转规范、林区稳定的大好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查分析评价

从自查情况来看,我县村组林改操作规范,全县不合理收费项目全面取消,木竹采伐指标公示制度得到落实,垄断经营和区域封锁已经打破,林业部门行政经费已纳入财政预算,未发生森林资源重大案件,林区秩序良好,综合评价定为合格。

具体分析评价如下:

(一)组织领导

建立机制,形成合力,坚持把“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贯穿于林改全过程,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全民配合抓林改的局面。县一级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总督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副县长××为副组长的林改领导小组,从县林业、财政、信访、档案、法制办、国土、监察、政法等单位抽调12名同志成立林改办,下设信访接待、政策宣传、业务指导、维护稳定等四个工作组;并于2005年7月4日召开了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建立了各项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由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责任状;乡镇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和挂点干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并召开了相应的动员大会,成立了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村、组及时召开了干部大会、党员会、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组建了驻村工作组,并制定了改革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林改工作开展以来,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多次实地进行调研,发现和解决林改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2005年6月21日-23日县委书记××分别到××、××*、××等乡镇,深入农户和山头对集体山林流转开发果业如何确权发证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县长××经常听取林改工作汇报,重大问题亲自决策。2005年9月5日,省林业厅厅长××*在我县调研林改工作时,对我县在林改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与果业发展、矿业资源开发、国有林场和招商引资等“四大关系”的工作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宣传发动

我县林改宣传主要采取发放公开信、组织宣传小分队、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条幅、书写固定宣传牌、编印林改简报、编制林改资料汇编、开办林改电视专栏、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各乡镇、村、组按照要求书写、张贴标语5695条,制作宣传条幅80余幅,发放林改公开信6.8万份,确保了发放到每户林农家中,县电视台开办了林改专栏,每周播出1期,县林改办编印了林改简报12期,组建林改文艺演出小分队深入乡、村巡回宣传18次。

(三)明晰产权

针对我县林业“三定”时期确权情况,我县以明晰产权为重点,稳定山林权属。一是做到“

第五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农办字〔2019〕1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我镇农村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根据《**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指导意见》,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目的,以推进经营性资产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任务,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导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政主导、群众主体。各村(居)委会,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支持农民创新创造,充分保障农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是坚持农民利益、守住底线。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法律政策底线,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农民利益不受损,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区分不同性质的集体资产和不同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择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改革方式,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不搞“一刀切”,着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三)总体目标 统筹考虑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层改革意愿等因素,将产权制度改革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村(居)。在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以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目标。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使农民依法获得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重点工作 (一)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一是清查核实资产。按照《**省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农字〔2018〕20号)要求,全面清查核实集体资产,重点核实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资金、债权债务和非经营性资产,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做到账证、账实、账账相符。

二是明确产权归属。根据不同集体资产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沿革,从有利于管理实际出发,兼顾各方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实事求是、依法依规的原则,将集体资产确权到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政府拨款、减免税费等形成的资产,要把所有权确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在全面清产核实的基础上,把清产核资结果录入清产核资管理系统中,并逐级审核上报清产核资数据。

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建立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实行台账管理;

健全资产清查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以后每年末开展一次资产清查,掌握资产变动情况,清查结果及时上报。

(二)全面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 一是明确基本原则。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统筹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已有明确规定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从其规定;

未明确规定的,按程序提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全程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规范操作流程。各村(居)委会应明确政策底线和成员身份确认程序、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全面摸清人员底数、群众诉求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指导性文件,制定本集体成员身份确认的具体程序、标准和管理办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后张榜公示,无异议后再组织实施。

三是结果公示确认。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要及时组织人员,加强对农村集体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的指导。在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群众作用,成员身份的确认既要得到多数人认可,又要防止多数人侵犯少数人权益;

要做好外嫁女、离婚妇女、丧偶妇女、入赘女婿等特殊群体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工作,防止“两头空”的情况发生,切实保护特殊群体权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具体办法报镇审核、市农业农村部门备案。成员身份确认结果要及时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并通报到所有涉及人员,要及时做好未被确认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特殊人群解释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机制,经公示无异议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名单要及时在镇政府和市农业农村部门备案。提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今后的新增人口,通过分享家庭内拥有的集体资产权益的办法,按章程获得集体资产份额和集体成员身份。

(三)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一是合理量化资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将经清产核资后确认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等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作为其参加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落实好政府拨款、减免税费等形成的资产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政策,探索将其量化为本集体成员股份的具体办法。指导贫困村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提升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科学设置股权。股权设置方案要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股权设置应以成员股为主,是否设置集体股及所占比例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成员股一般由人口股、农龄股、土地股等一项或多项构成,有条件且需要的地方可以给予贫困户、独生子女户等单独股份。

三是加强股权管理。在股权管理方面,提倡实行静态管理,即不随人口增减变动而调整。各地要指导改革后成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民主治理机制,制定组织章程,在涉及成员利益的重大事项上实行民主决策,防止少数人操控。

(四)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 积极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能。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建立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由集体经济组织向股东出具股权证书,记载成员持有股份信息,作为其参与集体经济管理决策、享有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

确定为成员的妇女和入赘女婿,要在股权证中记载其基本信息和所持股份等,确保其“证上有名、名下有股、同股同权、按股分红”。健全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明确公积公益金提取比例,把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配权落到实处,保障集体资产股份权利。

二是探索拓展权能。各村(居)委会在工作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现阶段不得突破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范围,可以在本集体内部转让或者由本集体赎回,同时要防止和避免股权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研究制定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贷款办法,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农民持有集体资产股份继承的办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的具体办法。

(五)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 一是组织开展登记赋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是特别法人。按照省农业农村厅、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全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的通知》要求,及时组织改革完成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到市农业农村部门办理登记赋码手续,领取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据此到相关部门办理公章刻制和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以更好发挥其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的功能作用。已实行经营性资产等折股量化的,可申请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未实行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申请成立经济合作社。

二是建立治理机制和组织机构。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治理机制,制定组织章程,成立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集体经济组织最高权力机构,涉及股东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

按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长和监事会、监事长。加强村党组织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关系,有需要且条件许可的地方,可以实行村民委员会事务和村集体经济事务分离。研究完善适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

(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一是因地制宜探索有效发展模式。盘活农村集体各类资产,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土地、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性资产发展现代农业项目、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发展资源经济;

支持村集体创办农业生产类、综合服务类合作社等服务实体,发展服务经济;

支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土地,建设物业项目,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物业经济;

鼓励以集体林场、土地、水塘等资源性资产及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参股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

二是组织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落实《中央组织部 财政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要求,扶持若干村开展壮大集体经济试点示范。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实施贫困地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提升计划。

三是推动落实扶持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发〔2018〕14号)文件要求,推动相关部门落实财政、用地、金融、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以县级交易平台为基础,以市级交易平台为龙头,市、县、乡三级互联互通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开展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等流转交易。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

(七)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稳定农村财会队伍。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督管理。

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充分用好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和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管理两个系统,逐步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财务会计核算等相关内容纳入平台管理。实行民主理财,规范财务公开,提高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

切实发挥监事会的监督管理作用,防止少数人操控。

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人员队伍建设,组织做好日常财务收支等定期审计,持续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等专项审计,建立问题移交、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查处制度。对集体财务管理混乱的村组,镇政府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整顿,防止和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

三、进度安排和路线图 (一)进度安排。

2020年1月1日至1月15日,各村、组开展动员、宣传工作;

各村(居)成立村级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包括各项工作小组)。

2020年1月16日至1月31日,各村(居)上户发放和收集农户成员登记申请表。

2020年2月1日至2月15日,各村(居)以村级为单位制定成员资格管理办法,组织对成员资格核对排查。

2020年2月16日至2月28日,各村(居)基本完成成员资格确认登记。

2020年3月1日至3月15日,对照清产核资有关表格内容进行清查核实,并进行确认公示。

2020年3月16日至3月31日,村、组级制定成员股份量化工作方案;

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工作;

并编制股东清册。

2020年4月1日至4月15日各村(居)委会将本单位成员资格确认登记表和股东清册统一上报至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村、组级推荐股东代表,并拟定理事会、监事会组成人员候选名单。

2020年4月16日至4月30日,各村、组级完成股东(代表)大会筹备工作,包括制定章程草案、选举办法、筹备工作报告、确定召开会议日期召开股东大会等相关工作。

2020年5月1日至5月31日,村、组召开首届股东大会,选举产生首届理事会、监事会组成人员,并通过章程。

2020年6月1日至6月30日,村、组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并选出理事长和监事长,公布分工情况,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或村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等制度;

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或村经济合作社),向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提交相关资料。

2020年7月1日至7月15日镇人民政府对村、组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进行批复。

2020年7月16日至7月31日,到市农业农村局 办理登记。

2020年8月1日至8月31日,全面完成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及时向完成改革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放组织登记证书,总结试点经验,整理一批典型案例。

(二)工作路线图。全镇所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在此基础上,分类实施改革。

一是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资产较多的村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将集体经营性资产等折股量化到人、落实到户,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建立农村经济组织治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按规定进行登记赋码,建立收益分配制度;

二、是经营性资产较少或无经营性资产的村、组级是否折股量化及开展后续改革工作,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会议讨论确定;

三、是没有开展折股量化及后续改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点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后因集体土地征收,以及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拥有较多的经营性资产,具备折股量化条件时,应及时组织开展折股量化及后续改革工作。

四、保障措施(一)强化加强领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要在当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加强部门协调和联系,切实承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职责,积极主动地帮助改革的村(组)搞好宣传发动,清查现有资产,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改革程序。要善于总结经验,加强典型引导,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基层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指导和帮扶合力,为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镇党委、政府将成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和驻村指导小组,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平稳、有序、高效开展。

(二)加强经费保障。为有效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各项工作费用,确保全镇试点任务如期完成。

(三)加强督导检查。分层开展宣传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的政策水平及业务素质。镇政府要组织人员经常性地深入基层,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涉及重大政策调整的,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和纠正弄虚作假、侵害集体经济及其成员权益等行为。

(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关注度高,操作难度大,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及时受理农民的有关诉求,做好政策解答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消除不稳定因素,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改革任务稳妥有序推进。

下载海南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体方案发展与协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南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体方案发展与协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