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告 反应情况
塔山乡人民政府
关于5·2土炸药爆炸事件的报告
县政府:
2007年5月2日,我乡一居民家中发生爆炸事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2007年5月1日晚7时,我乡窦庄村民宋×将购买的土炸药私藏进自己家中,企图在私人开办的违法煤矿中用来崩炸石头,结果5月3日凌晨12时45分发生了爆炸。
爆炸中心地点位于村子最底部。爆炸中心的土坯房和窑洞均夷为平地,地上散落着残砖断瓦和家具碎片。在距爆炸发生点10米处,有3辆被炸得扭曲变形的拖拉机和汽车;在距爆炸发生点100米处左右,部分村民住宅门窗震落,墙面裂缝随处可见。事件发生时,村民宋×不在现场,混乱中,宋×从其父母家中畏惧逃跑,至今下落不明。
这一次爆炸事件共炸毁民房24间们现场死亡2人,有5人受伤后被送往县医院救治。爆炸事件发生后,乡政府随即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妥善处理伤亡人员,解决受灾村民的住所问题。
近年来,煤价持续上涨,煤炭供不应求。我乡煤炭品质优,覆盖浅,有不少煤就裸露在河床和崖边,采取十分方便。时代生存在这里的人们习惯于自挖自用房前屋后的煤,不设煤窑,随时挖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村民购置炸药采煤,以便销售。为了对付乡政府部门的检查,这些村民将扎呀藏匿在地下窑洞、废弃矿洞等处,给当地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反思“5·2”爆炸事件的发生,虽然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这是我乡应该认真反省的问题。我乡决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在全乡范围内展开非法涉爆的拉网式排查。
特此报告。
塔山乡人民政府
二〇〇七年五月二日
第二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为防止预防接种事故发生,妥善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1、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置小组:
组
长:赵增辉
成员:金红、杨玲、王艳丽、辛君
2、职责:
依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控制措施,及时组织和妥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二、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
1、晕厥:
1.1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平卧、松开衣扣、注意保暖。
1.2轻者给予热开水或糖水、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
1.3观察生命体征:神志、血压、呼吸、心率、脉搏等。
1.4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
1.5以上处置后未见好转,立即送往就近的医院。
2、过敏性休克:
2.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放松衣扣、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2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重复注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等。
2.3速请医院急诊科会诊或立即送往医院急诊科救治。
3、群发性癔症:
3.1做好预防接种前宣传教育工作。
3.2及时疏散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正确疏导,消除恐慌心理,暗示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
3.3做好思想教育与沟通工作,防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 群众聚众闹事。
三、预防接种事故的处置原则:
预防接种事故一般是由于疫苗的质量原因,或由于接种时的差错,或由于污染造成严重的个体或群体反应的事件。接种事故的处置重在预防:加强接种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加强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安全接种制度,按照说明书和规程进行接种,正确掌握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症。接种事故一旦发生,首先应积极诊治病人,如实地向中心领导与有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保留与该事故中使用的有关物品、原始记录等证据,接受和配合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接受处理。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
1、发生预防接种反应或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应当及时向区卫生局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接种异常反应或疑似异常接种反应的报告卡。
2、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区卫生局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因免疫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免疫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发生群体性反应或者有死亡发生的,按照应急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时违反免疫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原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预防措施:
为尽可能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应采取事前预防的各项措施,包括培训合格人员,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
1、承担接种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医师或职业护士资格,且经过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预防接种资格。
2、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做好疫苗的储存、分发和运输工作;购进疫苗时,进行检查,审核疫苗生产企业及疫苗批发企业的资格,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证;购进进口疫苗时,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并保存;疫苗的储存、运输和温度按照我国药典和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做好冷链系统的管理。
3、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规范,确定受种对象。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严格掌握禁忌症。
4、按照接种操作规范,做好皮肤消毒,实施安全注射。使用后医疗废弃物循章处理,保持接种环境的整洁、宽敞舒适、定时通风消毒。做好院感控制的监测与消毒工作。
5、急救物品的储备: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诊疗床、血压计、听诊器、担架、氧气、糖、开水、人丹、十滴水、银针等。
6、定期进行医、护人员的救护培训。
第三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程序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程序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在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二、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三、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和处理,在接到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事件的报告时,应按规定的时限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
第四篇:疑似接种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疑似接种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1、预防接种人员要主动监测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时,除应进行必要的处理外,还应进行登记并立即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填写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
2、需要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
(1)预防接种后,无其它原因腋温大于等于38.5摄氏度,主诉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
(2)免疫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过敏性休克;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继续性(3小时以上)哭闹;昏厥;中毒性休克综合症(TSS);癔病或群发性癔病。
(3)免疫接种后5天内发生:严重局部反应;浓毒血症;注射部位脓肿(细菌性/无细菌性);
(4)免疫接种后15天内发生:惊厥(包括热性惊厥和癫痫发作);脑病、脑炎、脑膜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过敏性紫癜。
(5)免疫接种后3个月内发生:急性弛缓性麻痹;臂丛神经炎;血小板减少。
(6)卡介苗免疫接种后1——12个月发生:淋巴结炎;播散性卡介苗感染;骨炎/骨髓炎。
(7)无时间限制:任何引起死亡、住院治疗和医生或公众认为与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或罕见的健康损害。
3、责任报告人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后,城镇在6小时内、农村在12小时内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方式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如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5、接种人员妥善保存与接种反应及事故有关物证和接种资料,积极配合上级的调查,提供有关情况。
第五篇:输液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当输液病人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当值医师,积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
2、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
3、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4、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药液、输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的用消毒巾包好放冰箱保存,与药剂科、检验科联系,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药品由药剂科转交相关部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应由检验科细菌室做相关的细菌学检验。同时取相同批号液体、输液器、注射器分别送检。
5、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24 h内上报护理部,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6、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