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清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工作情况介绍
德清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 一体化工作情况介绍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在杭湖宁城市发展带中间奋力崛起”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德清在区位、生态、人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和“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四个工作重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先后9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2010年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为第45位,在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列第15位,居全市第一,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国首批生态县、全省首批平安县、全省首批教育强县、全省首批科技强县、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城乡垃圾量逐年增长,但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乡镇环卫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村环境卫生“脏、乱、1
差”,部分地区存在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的现象,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等问题,都影响和制约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按照中央和省统筹城乡发展统一部署,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花大力气,以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线,创新思路,统筹发展,把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来抓,突出抓好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社区)收、乡镇中转、县处理”模式,从而改变我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的落后状况,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真正达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工程被列入浙江省2010年“十大民生工程”候选项目之一。
一、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1、坚持规划引领。通过开展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环卫专项规划等编制活动,形成了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三位一体”,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有效结合的城乡规划体系。全县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规划在2006版的基础上,于2008年根据实际
工程建设情况,重新委托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德清县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县域篇和城区篇的修编工作。通过规划指导,逐步建立了以镇为核心、村为节点,城乡衔接、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网络。
2、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建设局,积极与各乡镇进行紧密联系,做好业务指导,及时通报各乡镇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安排。同时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对乡镇的督促指导。各乡镇也纷纷建立工作小组,紧紧围绕上级部署的目标任务,创新办法、狠抓落实,出台相应文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相关部门抓落实的浓厚工作氛围。
3、完善各项制度。在《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生态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基础上,相继出台了《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个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德委发[2007]71号)、《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清县2008-2010年加快推进
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德政办发[2008]191号)、《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垃圾集中整治专项活动的通知》(德委办发[2009]24号)、《中共德清县委办公室德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清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及环境建设长效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德委办发[2009]41号)、《德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清县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德政办发[2010]87号)和《关于印发〈德清县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德建[2010]97号)等相关指导性文件。
4、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农村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群众环境意识,切实改变公共场所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特别是加强对外来民工的宣传教育,改变他们的不良卫生习惯。
5、健全组织机构。根据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及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总体部署,县建设局成立了专业的管理机构县环卫处;全县各乡镇按照大镇不少于3名,其它乡镇不少于2名的标准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成立了环境卫生管理所(办公室);各行政村(居委会)除部分行政村因整村拆迁等因素,均成立了环境卫生
管理站。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保洁员队伍的行政村达到92个,占总数的55%,其余行政村通过公开招聘、择优选择的方式录用了保洁员,形成了一支专业的保洁员队伍,有效的提高了保洁员队伍的素质,目前全县共有保洁员2097人。由此,通过设立专职环卫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明确相关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健全和完善了县、乡镇、行政村三级环卫专职管理队伍。
6、加强设施建设。为完善垃圾收集、中转、运输系统,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自2007年开始,由县统一部署,乡镇具体实施,共建成村级垃圾收集房250座,设置垃圾箱(筒)32070只,投入资金约400余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35座,(其中吊装式16座、储存式6座、压缩式12座、地坑式1座),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配备镇级以上各类垃圾专用车辆89辆;全县166个行政村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了短途运输车辆(手推车、电瓶车、拖拉机等)914辆,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2008年-2009年期间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于2009年3月31日投入运行,投入资金1.2亿;总投入约1.8亿。
7、强化长效管理。一是健全长效管理督查机制。根据《德清县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县建设局对全县166个行政村进行系统性调查摸
底,积极做好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指导工作,建立了工作检查台帐,制定下发了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记录本,同时利用《德清环卫简讯》纽带加强与各乡镇之间的交流,利用乡镇信息网络平台,加大督查力度,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强日常考核管理力度。通过采取抽调乡镇环卫管理人员参与的形式定期每季度对全县各乡镇(开发区)开展长效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互查、检查、督查,一方面以《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交办单》和《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督查通知书》的形式,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给予书面交办和通知,另一方面将检查情况与年终考核相挂钩,召开全县环卫所长会议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剖析。三是探索创新保洁管理模式。各乡镇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保洁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如新市镇、钟管镇、雷甸镇、新安镇组建了镇垃圾清运员队伍,各行政村垃圾收集房内的垃圾统一由镇清运员运至镇级垃圾中转站等。四是加大垃圾清运收集力度。目前,我县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达到100%,垃圾收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有效改善了二次污染严重的现状,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工作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8、加强资金保障。根据《德清县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精神,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提请县委常委会审议同意,提高了长效管理资金补助力度。长效管理直补资金从5元/人提高至7元/人,年终考核补助资金维持10元/人不变,垃圾运输补贴从0.8元/吨公里提高至1.0元/吨公里;加大对外来常住人口的补助,直补资金5元/人,并以5元/人为基数进行年终考核补助。积极鼓励村企结对等多种形式筹措长效保洁资金,各行政村对每个农村人口(含外来常住人口)按1元/月〃人的标准收取保洁费。同时县财政转变了长效管理资金补助方式,将往年的县财政进行补助,乡镇财政按1:1配套转变成由乡镇财政进行补助,县财政按1:1进行配套,有效保障了资金投入使用。
二、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的主要成效 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工程本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全县环境卫生管理,完善了全县的垃圾收运处置系统,使全县的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全面推进了全县环卫事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彻底解决了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垃圾围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结束了农村长期以来随意倾倒垃
圾、环境卫生管理空白的历史, 使乡镇农村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一步到位,实现了与城市的接轨,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二是使乡镇农村享受了城市化服务,发挥了环卫部门在人才、管理、设施设备、连片作业等方面的优势。三是提升了环卫部门的专业化服务水平,理顺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四是改进了垃圾倾倒和收集方式,淘汰简易垃圾场,露天垃圾点和其他不符合要求的垃圾收集方式,封闭了垃圾填埋场,节省了土地,避免了镇村环卫工作的重复性投资,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是高投入的产业,投入的是金钱,回报的是环境。随着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县、镇(乡)、村、户四级联动,分级负责,规范运作,农村有了保洁员,村民告别了垃圾满地、尘土漫天、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日子。村民们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受到教育,环境卫生意识也普遍增强。现在,绝大部分村民都能够自觉将生活垃圾收集起来,堆放在指定的地点。乱扔垃圾的现象大大减少,从而结束了我县农村长期以来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呈现出一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气象。
第二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费管理制度
第一条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等(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本方法所称生活垃圾是指城区(含开发区)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第二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实行政府、社会、企业共同负担的原则。
城区(含开发区)范围内所有发生生活垃圾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交通运输工具)个体经营者、社会团体、城市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等均应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
第三条市物价局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具体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的征收管理工作。
第四条建立主管部门、专业队伍、市场运作紧密结合的征收机制,对不同的收费对象采取不同的收费方法。
(一)居民及暂住人口应交纳的生活垃圾处置费: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可由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委托物业公司按定期代收。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由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专业收费人员按定期直接收缴。
(二)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经营者等应交纳的生活垃圾处置费:开设有银行账户的由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与缴费单位签订缴费协议,通过银行定期收缴。无银行账户的由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专业收费人员按定期收缴。
(三)城中村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由获鹿镇政府负责代收,开发区范围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代收。
第五条收费规范
(一)由个人交纳的城区居民3元/户月,暂住人口2元/人月。
(二)由单位交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按上年末在岗职工人数(含临时人员)计收,计收规范1.3元/人月。
(三)由经营者交纳的 1.医院(不含医疗垃圾)宾馆、酒店(客房部分)按床位计收,收费规范2元/床月(缺乏五张床的按职工人数计收,计收规范1.3元/人月)
2.中等专业学校0.5元/人月;
3.农贸、集贸市场按摊位计收,收费规范5元/摊月;
4.桑拿、洗浴、美容美发等休闲娱乐场所按经营面积计收,收费规范0.5元/平方米月;
5.长、短途客运车辆按座位计收,收费规范0.5元/座月;
6.商业零售企业按营业面积大小计收,收费规范0.3元/平方米月;
7.餐饮业按营业面积大小计收(含餐厨垃圾)收费规范0.7元/平方米月。
(四)单位和个人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渣土,按实际发生量计收,处置费不高于5元/立方米,运输费不高于15元/立方米。
今后收费规范,将根据经济形式发展,上级政策要求和法律规定顺序,经上级物价部门批准后适时进行调整,不再另行发文。
第六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为经营性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收费主体为鹿泉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所收费用用于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的建设、运行等支出。
第七条对受委托代收单位可按实际征收额给予7%10%代收手续费,专项用于征收业务费。
第八条对拒不缴纳或弄虚作假少缴纳生活垃圾处置费的单位和个人,市城市管理局可依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方法》建设部令第157号)相关规定予以处分。
第九条征收单位和征费使用单位及其有关人员违反价格政策和生活垃圾处置费专款专用规定和有关财务规定的由财政、物价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并视情节对单位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按规定给予纪律奖励;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条生活垃圾处置费全面开征后,除清扫费和特种垃圾及物价部门批准的经营性收费外,其他与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置相关的收费一律停止征收。垃圾处置服务单位不得因收费方式的改变而影响垃圾清运、处置。
第十一条对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户或持有特困证的特困户及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停产半停产企业在停产期间,予以免征。
第三篇:城乡公交一体化介绍-2011.10.24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介绍
一、海宁的概况
海宁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东临上海,西靠杭州,全市内陆面积700.50平方公里,地形狭长,东西长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象个钥匙形。201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1.8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至2015年超过40平方公里。1986年11月撤县建市,总人口66余万,暂住人口32万人。辖有8个乡镇,4个街道,161个行政村,62个社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9亿元,同比增长15.3%;实现财政总收入59.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33亿元。
二、城乡公交化改造过程
2003年前,海宁城市公交线路7条,公交车48辆,农村道路客运仍处于粗放型的低层次状态,境内班线仅有主线9条,95辆老式中巴车。班线虽进入公司,但产权、经营权属于企业的仅有21辆。所有班线车均以挂靠、承包、租赁等“一车一主”的经营方式出现在农村客运市场。客运市场经营主体多,经营权分散,导致经营者普遍较少考虑车辆更新,车型档次不高,而站外组客、兜圈揽客、高价斩客等现象经常发生,严重损害了广大旅客利益。对此,我们形成了“改革车辆产权和经营权,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共识,2003年我们先后制定了《2003年市境内到期客运班线配臵意见》和《海宁市短途客运便捷化(城乡公交)改造实施意见》,趁着境内所有客运线路经营期限到期的契机,将客运线路经营权全部无条件收回。采取质量招投标的形式,鼓励企业收购、兼并,重新整合配
1臵线路经营权,原属个人产权的车辆全部由企业收购,基本解决了困扰行业管理部门多年的产权、经营权问题。
新的公交运行模式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客运实行了一体化运营,统筹发展,“零距离”换乘;二是实行“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的公司化经营模式。取消了挂靠、承包等经营方式,切实解决了“散、小、乱、差”的单车承包租赁经营;三是车辆运营实行了“五定”即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票价、定站点,运营方式与城市公交一致。
交通部冯正霖副部长一行2004年10月31日来海宁考察时对我市农村客运网路化建设工作给予较高评价:具有“改革最彻底、体制最清晰、经营最规范、服务最优质”的特点。
同时,为实现公交统一管理,2008年6月,我们通过公交子公司形式把公交客运从综合客运组织形式中分离出来。
三、近几年在公交发展方面做的工作
在村村通公交的基础上,针对城乡公交发展中的问题和群众越来越高的需求,海宁在努力提高公交通达率和覆盖率、改善公交候车条件上确定新的目标,采取新的措施,为广大城乡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交服务。具体有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制订公交发展规划。2007年组织编制了《海宁市城乡公交近期规划(2008年—2010年)》,提出了公交发展“能通则通、走向合理、班次科学、服务优质、群众满意”和确保实现“三个一”目标,即每个村至少有1个公交站点,一般村部离公交站点的距离不超过1公里,公交班次间隔不超过1小时。
二是出台公交扶持政策。出台了《海宁市优先发展市内公共交通实施意见》,2008至2009年连续两年将公交便捷工程列入政府实
事工程。建立完善财政补贴补偿机制,加大公共交通扶持力度。
三是完善公交站场设施。我们分中心枢纽站、乡镇站、公交回车场、城乡公交停靠站四个层次进行规划。根据区域特点,全市共规划中心枢纽站2个,乡镇中心站8个,公交回车场及停靠站根据线路开通情况进行建设。
四是增加和优化公交线路。2009年,调整优化了市内公交线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请长安大学制作了《海宁市城市公交线网优化研究报告》。向社会公布公交优化调整信息,征求意见、建议。这次调整优化在满足城市客流需求的基础上,尽量使公交线路分布均匀,最大限度地提高线路的运输效率,减少线路不合理的重复并补充空白区域,坚持“先主后次再补充”的思路,形成明确的城市公交网络层次结构。今年为适应城市居民出行变化,提高城市公交服务水平,我们通过积极调研,在征求社会意见建议的基础上,5月1日起,新增了5条城市公交夜间班线。今年下半年还将依托我市几条东西向的公路主干线对城乡公交线网进行大规模的格局优化调整。
五是推行公交IC卡。2008年推出市内公交IC卡,实行刷卡票价优惠和老年人乘公交优惠政策,公交IC卡实现了嘉兴、海宁、桐乡、杭州公交IC卡互通功能。2009年又在城乡公交中推行IC卡,并在全市全面实施老年人乘坐公交的优惠政策。据至2010年底的统计数据,海宁公交IC卡发行量已达到14.5万张,其中普通卡8.57万张,老年卡5.8万张,爱心卡1300张。今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交分担率,又推出了公交换乘优惠办法,即市民乘坐市内公交1小时内换乘在刷卡优惠的基础上再打半折,市民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
2011年5月
第四篇:关于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6-08-21 16:47 来源: 县人大城建工委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卫生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整治工作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作为环境整治重要内容的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如何,最近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县市容局领导的陪同下,就此问题在县城和部分乡镇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我县城乡现日产生活垃圾近500吨,年产约17.5万吨,其中县城日产生活垃圾约80吨,年产2.8万吨,约占垃圾总量的16%。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量仍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在垃圾构成上,塑料袋和塑料薄膜等无机垃圾及建筑垃圾所占比重增长较快,约占垃圾总量的25%左右,这类垃圾不易降解,对环境污染较大。目前我县生活垃圾都是采用简易填埋式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单
一、原始。而且在垃圾填埋场建设上因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配套设施建设简易,填埋场周边截排洪沟等防污基础设施几乎都未实施到位,垃圾填埋场产生的二次污染非常严重,周边群众意见强烈。
调研期间,调研组对我县城乡结合部,黄池镇及原亭头乡集镇和部分自然村卫生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中发现,县城区一、二级主干道和住宅小区内生活垃圾的处理相对及时,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仍是县城卫生死角。沿护城河两岸倾倒垃圾现象仍很突出,城河中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在原亭头乡集镇,居民随意在沿路两侧和附近沟塘中堆放垃圾,集贸市场内污水横流,卫生状况不堪入目。而在农村,生活垃圾基本上还处在一种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的状态,村庄周边的空闲地、沟塘等已成为农村 “天然垃圾场”。农村垃圾的随意倾倒,对农村村容村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重视不够。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文明卫生城市虽是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但环境整治并没有真正引起县乡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上,长期以来,政府不论是舆论宣传,还是工作举措都缺乏必要的力度。
(二)城乡居民的卫生意识不强。由于受长期的卫生习俗影响,城乡居民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之政府缺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城乡居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的现象较普遍,已成为垃圾处理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资金投入不足。调研中了解到,县乡两级政府在垃圾处理上的投入虽逐年有所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垃圾处理工作的必要支出。由于受经费的滞约,县城区垃圾中转站数量和垃圾转运车辆偏少,机械老化,垃圾填埋场配套设施不全等,严重影响了城区保洁质量和垃圾处理效果。在农村,因经费原因,乡镇集镇保洁人员过少,且工资偏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薄弱。少数乡镇集镇和大部分村至今都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大多采取露天堆放,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每一个垃圾堆放地都成了一个污染源,大量的污水由地表渗入地下,对我县生态环境,尤其是水源已造成严重污染。
(四)垃圾管理工作机制不活。目前,我县垃圾管理工作仅靠县乡环卫部门单兵团作战,各部门、各单位配合环卫部门做好垃圾管理工作的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各部门、各单位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
(五)垃圾无公害处理水平不高。垃圾填埋是我县生活垃圾处理的唯一方法,在垃圾的分类收集,综合处置和循环利用方面我县尚未破题,垃圾处理的技术水平滞后。且因各垃圾填埋场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防漏措施等都达不到技术指标,从而对水体、土壤、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二次污染,与垃圾无公害处理要求相差甚远。
三、关于做好城乡垃圾处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城乡垃圾的有效处理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要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强化对城乡垃圾管理工作的领导,加大宣传,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卫生意识,引导居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垃圾管理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在发挥好环卫部门主力军作用的前提下,动员各行业、各部门和广大城乡居民对垃圾管理工作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逐步形成全社会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加大投入,加快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好垃圾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县乡两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垃圾中转站、填埋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短期内县城要争取建1—2个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同时要适当增加县城和乡镇集镇保洁人员及其工资待遇。其次,要积极拓宽垃圾处理经费渠道。一方面要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加大对城乡居民卫生费和单位垃圾处置费的征收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债资金的争取力度,弥补我县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足。同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及民间资本等多种资本投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参与生活垃圾的开发利用,实现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和污染达标排放。第三,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村垃圾收集池、公厕、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场的布点规范,促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有序化。
(三)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完善垃圾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县乡两级政府要针对我县城乡垃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认真研究,及时制定有关垃圾管理的指导性意见或地方性规定,明确城乡垃圾管理的主体、责任、权力和范围,大力推进城乡垃圾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避免职责不清、规范不严、随意性大的问题。要把农村垃圾处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排放治理有效结合起来,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要科学安排,强制推广。要大力引导城乡居民生活垃圾袋装化和垃圾分类收集。在农村,要积极推行 “户清扫、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运作模式,逐步建立长效卫生保洁机制。
(四)依靠科技,提高垃圾处理水平。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立足长远,把城乡垃圾处理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不断汲取外地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积极争创条件,改进我县城乡垃圾处理方式,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按照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总体要求,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利用和开发,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社会、生态和环境综合效益的统一。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工作要点
开发区**年城乡一体化工作要点
**年,**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市“两个率先”目标和“一市两城十镇六线”总体布局,结合本区实际,坚持把城乡一体化工作与建设全省一流食品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等全区重点工作相结合,以建设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以人口向社区集中为突破口,贯彻“城市化”、“社区化”的发展理念,切实做到坚持不懈抓落实、统筹兼顾抓推进、突出重点办实事,进一步完善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快速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持续抓好重点镇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区美化及“六线”路段改造等工作,使城市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区形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1、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分别结合各个社区建设进度,及时编制社区建设规划,并根据实际需要,加快完善各类专项规划,积极实施规划修编,不断完善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同时,确保2010年城乡一体化重点工作:**社区建设和**村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2、稳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重点抓好**社区先期启动区建设,要求在五月份之前完成启动区(约260亩)的土地修编、-1-
规划编制、拆迁补偿、土地清理、政策制定和宣传等工作,六月份之前启动社区内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有序组织村民进入社区建设住宅,在年底之前确保先期启动的260亩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部完成,并组织200-300户村民进入社区建房入住,初步形成社区规模,使**社区成为全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亮点。
3、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重点抓好**村城中村改造工作,实现湘江东路的贯通。按照《**市城中村改造规定》规定,开展**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报批,力争在七月份之前拿到全市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规划、土地修编等相关手续的批复,为启动村庄改造搭建政策平台;同时,积极与开发商接触,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城中村改造项目,争取在七月份之前与开发商签订开发协议,尽早启动建设。
4、着力开创**乡建设管理新局面。要求**乡围绕全区经济建设大局搞好服务,确保市区重点项目的顺利入驻;同时,以全市乡镇综合排序第一名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主线地位,突出物流、食品等招商主攻方向,不断夯实乡级财政基础;继续扩大民生投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持“群众支持发展、发展惠及群众”的良性局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建设,使辖区面貌得到改善、辖区形象大幅提升、发展环
境进一步优化,开创**乡建设管理新局面。
5、以环境综合治理带动形象提升。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抓好城区道路、南环沿线、高速入口及后谢乡政府所在地的环境整治工作,抓紧完成解放路(乡政府—南环路)路两侧硬化、绿化及果皮箱的配置工作,清除违章建筑和户外广告等;整治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垃圾等脏乱差现象,开展农村“清洁家园”行动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从政策宣传、群众教育、硬件投入等方面入手,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对全区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受冬季冰雪灾害影响的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并做好城区内缺失苗木的补植、损毁道路的修补和果皮箱的配置等工作。
6、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水平。新培育两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加大对**的投入、管理力度,力求达到省级示范村;修建**村内1260米道路,做好辖区富民路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完成**—**安全饮水工程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和观光农业,形成以**葡萄种植为中心,辐射带动**等行政村,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以上的林果种植高效示范园区;建成以**为中心,辐射带动**等村,水面养殖面积达到600亩的休闲渔村产业园区,将休闲渔村培育成为融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7、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配套政策。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根据村民反馈的信息和社区建设过程中掌握的情况,结合区实际,对社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有关原则、社区建设规划、入住社区的条件以及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等核心内容不断修改完善,并采取多种形式对相关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调动群众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