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在务实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教育部课题《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的研究体会与收获
课题组的各位领导、各位辛勤耕耘在课题研究领域的同仁大家好: 我是《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课题实验学校-----陕西省延安市富县沙梁中学的课题学术负责人于少堂,今天,我是抱着学习这样一个心态来参加本次交流研讨的盛会,为了得到各位参会领导、同仁的指点,我就把我校半年来的课题研究情况向诸位汇报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转变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组建素质过硬的研究队伍。现在,课题研究的热潮日益盛行,可是一部分老师对于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仍一知半解,只是随波逐流而已。把握不住“把来自教育教学实际作为起点,把服务教育教学作为归宿”的研究原则。甚至给课题研究蒙上了功利化的色彩。我们富县教研室近几年在课题研究的倡导、培训和执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在政策导向上也做了不上的工作,比如说,把是否有课题成果作为职称晋升的硬性条件。大多数教师也积极参与到了课题研究的行列中来,像我们沙梁中学自2012年秋季以来,几乎人人有课题,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初中教学的各个学科和德育管理,有30个市级微型课题、10个省级微型课题先后结题,两个省级规划课题已经递交了课题资料等待结题。但就教师真正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来说,有一部分还是因为上职称,这样就出现了研究走形式、研究不出来具有推广价值结论的不良现象。接到《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这个规格较高的立项书后,我真正感到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能保证质量的顺利开展,也为了带动高效研究的风气,我校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和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引导,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和潜能,同时选取12位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课改带头人组建了课题研究试验队伍,保证了业务资源。这也是课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人们常説,态度决定成败,只有对课题研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才可能有所收获。
二、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保证课题研究有序开展。为了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有无序走向有序,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校长亲自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分管德育、教学的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德育主任、年级主任,以保证执行力度和业务引领。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并加强对实验环节的管理与指导,进行全程监管。每个研究阶段子课题的确立、成果的整理、问题的研讨都要经过研究小组的讨论。我们还专门修订了《校本研修制度》汇编,有明确的奖惩规定,在经费投入上,我们一贯坚持“只要是合理的、有益于工作的”就全力支持,仅2013年课题经费投入就达2万多元。通过制度保障的约束,不仅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组织,也确保了研究的有序和高效。
三、克服教师的畏难情绪,鼓励教师大胆研究,创新研究。
我校在进行此项课题实验研究之前,已经有两年多的课改历史,好多瓶颈问题还没有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如课堂的长效评价机制问题),而此项课题的研究正好就是对课改工作的延续和整理,这是我们课题研究最大的优势。但由于好多教师缺乏研究的经验,老是感觉自己的理论支撑太单薄,能扑下身子吃苦,但不善于梳理总结,上升不到一定的高度,所以缺乏自信,老是怀疑自己行不行。为此,我校专门请教研室的邬主任到我校就研究的流程、方法、技巧做专门培训,解开课题研究神秘的面纱,破解了老师“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困惑。教导处还专门制作了《课题研究手册》,把学习、观摩、反思、跟踪、小结等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既不额外增加教师的负担,又强化了课题研究的专业针对性。解决了以往试验教师因负担过重而不愿参与的问题,如果教师把一项工作当成了负担,必然会出现应付交差、敷衍了事的结果。
四、注重学习交流,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组织课题沙龙。为了引导教师把研究研讨常态化、生活化,我们每月组织一次课题沙龙,就近期的研究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这种形式不仅能让教师在放松的心态下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的习惯。
2、注重外出交流。2013年9月,我校三位实验教师到丹凤县组织的陕西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做专题报告,新颖的课堂组织模式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好评,同时他们也带回了好的理论和做法,运用于自己的课题实践之中。
3、教导处搭建反思交流平台。每学期教导处都要安排三次大型的常规检查,特别是近两年运行基本趋于规范的教学反思都由教导主任亲自检查指导,然后在教职工例会上作细致的总结,把比较典型的反思案例提供给课题组进行研讨,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4、积极组织专题研讨活动。课题组规定,以备课组为单位,除参加常规的教互研活动外,每个备课组每个月必须安排一次邀请领导参与的主题研讨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者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及观点进行剖析,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程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5、积极参与延安市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经验交流活动,除了学习南征老师主编的课题简报外,市教研室还在3月7日延安市课题实验学校搭建了经验交流的平台,拓宽了我们学习借鉴的眼界,帮助我们把更多的优质资源引进来。2014年3月10日下午,黄陵县店头中心小学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等一行五人参加了我校的课题阶段研讨会。12位实验教师就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子课题“如何培养学生高效预习的能力和习惯”的研究情况作了汇报交流。分析了学生的预习现状、阐述了自己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归纳了自己总结的经验、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困惑以及今后准备努力的方向,德育处主任就班级自主管理的经验也与兄弟学校做了交流,店头小学的代表也谈了参会的体会,交流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整个会议在热烈有序中进行,各中心发言人准备充分,内容真实,各备课组成员积极补充,各抒己见,所有参会人均感到受益匪浅,达到了交流、探讨、学习、进步的目的。
6、利用联片研修加强校际之间的互动。
近年来我们联片研修的主题是高效课堂,和我们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为此我们每次活动都有意识的安排实验教师上示范课、参加点评互动。同时,我们还主动申请承办全县有效课堂教学大赛,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观摩的机会,和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流通、经验共享。
6、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
为了避免走弯路、走老路。我们在自主研究的同时,先后三次组织教师参加县级课题研究专项培训,两次邀请县教研室参加课题研讨进行业务指导,2013年11月,南征老师还来我校对课题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提升了我们看问题的高度。
7、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规划课题研究的周期比较长,我校把规划课题与课改相结合,依据课改中形成的“三环节导学模式”(预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我们把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主题定位在“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预习”这样一个学习的起始环节上,经过半年的实践研究和资料分析,实验老师利用假期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3月10日进行一次学术研讨,各教师均已拿出了自己的研究论文,教导处负责正在整理研究结果,计划在校内推广,经过试验验证后进行再研究。如果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显著,我们将安排下阶段的研究主题: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合作、高效探究的的习惯和能力。
五、课改工作一如既往不放松。
我们研究课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改的进程,是对前期课改的细化深入研究,所以课改将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在课改工作上,一方面我们加强集体备课中的备写。《学研稿》是一种集学案、教案、练习、作业于一体的教学材料,一开始主要追求了内容形式上的多样化,2012年到洋思中学考察回来后,开始注重强化备教法和学法指导,突出课堂使用的实效性。二是在使用时强化二次备课的落实。看老师有没有二次备课的痕迹,有没有教法、学法的二次批注。在检查课题研究效果时,我们就有针对性的看预习环节的落实怎么样,效果怎么样。这样一来,课改和课题研究相依相辅,互相作用,老师积累的材料就越多,经验也就越多,两者齐头并进。如果把课题研究比作鱼,那么常规教学就有如水,任何课题研究如果脱离了教学实际,必将是纸上谈兵,最终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课题研究中面对的问题:篇二: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经历着收获着成长着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研究》体会与收获
一、课题研究基本做法
(一)理解课题研究内涵,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学校的课题研究是行动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研究的提出是推进课改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教研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新课改实验的过程中,每一项实验内容的深入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和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的实践,只有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会使实验进程产生质的飞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因此,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显得十分必要。为了转变观念,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我们突出培训目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同行互助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和全体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路,熟练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教研实际,适时运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建立课题研究机制,为课题研究提供措施保障
1、注重学习,端正认识,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我校在进行此项课题实验研究之前,首先,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办法等辅导讲座,提高实验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展特长,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再次,加强对家长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浏览学校魔灯网站等方式,使家长清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意义,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最后对实验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与指导,进行全程监管。
2、建立对话交流制度
多次邀请专家和各级名师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师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者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及观点进行剖析,使教研不再是简单的备课,成为课题实验的新亮点。通过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程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组织教师前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学习,加强校际交流,参加各级课题培训会议,以期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准。
3、建立课题研究制度
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深入探讨,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在实践的探索与总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建立组织保证机制
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我校成立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信息技术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等。全体教师则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通过制度保障和规章的约束,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有无序走向有序。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上下互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5、建立经费设备保障机制
作为一所大学校,要提升教育品位,创建特色名校,必须增添、完善现代教育设施。如今我校已拥有网络计算机房、教师课件开发室、多媒体教室、电教室,建立起校园局域网,利用魔灯系统平台创建了学校网站,硬件与软件配置为稳步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师参与并实施好课题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动课题研究
1、抓集体备课改革,发挥课题组的群体优势 改变传统的备课活动形式,强调备课重点以“活动设计”为中心,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实践活动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实用性。课题组还定期就课题实验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召开教师集体研究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研”。
2、创新课题研究活动形式,探索课题研究的模式
⑴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研究所得,其他教师通过听课、评课,受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⑵定期举办实验论文、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选。实验教师将实验论文以及优秀教学案例上传到学校网站,其他教师通过发帖子谈感受,谈体会和反思,起到了相互借鉴和学习的作用。
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阶段分析会议。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讨解决课题实验中的问题与困惑,保证了课题实验的稳步推进。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在我们的指导教师队伍中,有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各级教坛新星,学校把他们作为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挖掘课题研究资源和编写校本教材,通过示范课教学,分析教学个案,举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把我校的课题研究推向了深层次的发展。
4、强化过程记载,注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
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工作,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每个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都严格按照要求,定时收集、整理好常规性研究资料。
⑴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资料的积累。我们收集了研究过程中的实物、图片音带等各种资料,并及时归档、总结,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各个重要环节,校课题组分别用照片、音像进行了记录。
⑵各个年级段由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差异比较大,所以其过程也有很大区别。我们主要结合学校子课题《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制定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步骤。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阐述
(一)在课时设置上
实验过程中,在课时的设置上实行灵活变动和调整。第一年,我们尝试在每个实验班设置两节连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了一学期后,我们发现:是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课,学生一般能保持高亢的热情。而如果是产生主题的背景课、设计活动方案课或汇报课,一般都很难保证学生的活动热情能持续到第二堂课的结束。为此,在第二学期,我们就尝试调整为弹性课时制,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调整。结果我们发现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活动都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二)在师资配备上
权衡学校任课老师的课程安排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我们因校制宜,因课用人,在师资配备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搭配。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班、科任老师担任方便与家长联系,可以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的考虑,我们由本班的班主任、科任老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由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来担任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的指导。这样的师资设置,一方面保证活动有效地指导,一方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效果显著。
(三)在课程资源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我们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四)活动模式上
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前,应该先要让学生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要做什么,如何做。实验中,我们首先把第一次案例中学生的所有活动过程的录像和资料呈现给孩子们,让学生逐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在低年级推出了短周期的活动。而在中高年级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让学生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自由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然后讨论交流自已的感想、困惑及收获,这样就把自主性学习延伸到课外。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许多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们容易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学生的深度体验不够,个别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因此教师应增强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于是我们结合某个活动主题的某个情景侧重对学生渗透
一、两种活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内容为载体,进行系统、有趣、实效地活动方法指导,从而强化、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如:在《棉花棉被》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的总结及写好活动报告。
(五)活动评价形式上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本课程的开展。
刚开始实验时,我们给予激励性的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但是这样的评价还是教师单向的结果性评价。后来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引入评价表,评价表中有小组评、自评、家长评和教师评。其后,我们又采用了星级评价。通过观察,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及时地奖励各种激励星。如“汇报星”、“智慧星”、“资料星”??这样让每个孩子及时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的评价方式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到既关注过程又兼顾结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发展的过程。
(六)活动主题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贯穿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整个活动主线包括了文化、艺术、科学、环保等多方面,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经过实施,我们发现产生的活动主题范围扩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很多,为探究与深度体验做了有力的保证。
三、认真研究、发挥作用
课题组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以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是得到普遍使用,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动了课题组成员教学和教研水平的提高
目前,课题组成员基本上都具有主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资源的意识。各年级、各学科均开展了专题实践活动、常态综合实践活动课,多项实践活动dv短片如《春播》、《捉河蟹》等在央视《大风车·我看见》栏目中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对课题研究实施网络全程管理,以便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能随时掌握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并进行有效调控,为课题资料的再利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全体成员的思想素养,业务素质,开拓创新精神,课题研究的态度,观念意识的更新,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地提高。
(二)促进了学生学的能力提高
课题实施,营造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创新,乐于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表现为: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多样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4、信息技术平台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四、正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课题组已经进行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然而由于时间与课题组成员能力、精力的限制,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盲点。
(一)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盲目,一些教师遇到具体问题不是通过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学科化倾向。此外,由于教师代替学生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也导致了学生研究的主题有社会化和成人化倾向。
(二)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求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下很大功夫。一个任务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其创造性,培养其实践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难题。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此同时,它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有很高的要求。
(三)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的研究与现行教育评价与管理制度之间该如何协调?
如何看待及评价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一些教育管理者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现在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但在该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认为过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四)如何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合理评价?
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评价要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以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但在实验中该如何结合、怎么侧重,对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将继续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功能。
要使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课题研究的兴起,需要学校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方针;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题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尚不稳固,专家引领的渠道不够畅通;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广泛开展,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我们相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我们衷心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的天地,给老师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篇三:微型课题经验交流材料
微型课题经验交流材料 作者:
肖平科学:
《激发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在自制学具中寻找快乐》 微型课题经验材料
本学期我的微型课题是自制学具,这个课题的确立和实施,都和我这个学期自制教具的过程分不开,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制教具的乐趣。从开始的不 情愿、不了解到后来不知不觉的想这个问题,开始专研这个课题。我 感到了快乐。于是我把这种快乐带给了学生。在科学的课程中,有很多动手实验操作的东西,有些课程需要配应的学具。但有些学具和实验的器材实验室没有,这样学生在领悟知识的时候就不会很扎实,存在一些肤浅的认识,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例如:建高塔、拱形、桥等课题都是需要学生自制的。这个学期我和学生都自制了不少教具,我发现学生通过自制学具对教材的理解也 加深了,在自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对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收获很多!有很多学生自治的教具都保留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帮助。这个课题的实施中我和学生的收获都不小。
郭杰英语
培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自主学习
低年级学生英语认读能力培养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认读困难问题,而认读困难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偏低,学习兴趣和信心逐渐下降,如不及时给与帮助,这部分学生很可能会转化为后进生,因此,提高学生认读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采用了声母迁移法,排列句子顺序,形近词比较等方法,例如:在教学cap、hat两词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这两个词,我拿出cat一词,把cat的结尾字母换成p,学生便自己读出cap,把cat的开头字母换成h,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读出单词hat,这样,在学生学习读音的同时,也记住了单词的字形。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可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教师的后续教学铺平道路。
韩笑美术
微型课题经验交流
我的微型课题的题目时《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五步趣味教学法”即选题激趣——问题激趣——目标激趣——活动激趣——点评激趣五步。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通过选择趣味课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树立创作的目标以及自信心。
例如“变废为宝”这一趣味课题的确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会变的盒子》作为“变废为宝”专题中的一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
白杨语文
微型课题经验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想要更好地提升自己,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要理论、实践相结合,摆脱模仿,多点思考,要成为一个教育科研工作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近几年,学校鼓励教师展开微型课题的研究,在日常的教学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和身边的老 师一样,首先确定了自己要研究的方向。为此,我还经常阅读一些理论书籍,有时候读到的文章真让人觉得醍醐灌顶,原先困扰自己的问题一下子就明白了,有的文 章能引发我的感想,由此也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提高。当然,光一个人闭门造车,用处不大,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是 我们大家交流的大好时机,在一起探讨教学中的困惑、反思、经验,思想火花的碰撞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学习、研究让我有所收获,上公开课更是一次提高自己的过 程。我多次上示范课、研究课,更好地去实践自己在微型课题上摸索出来的经验,也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上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有了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目 标。把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撰写成文,是对自己一阶段研究的总结,更是对今后探索的思考。
史志伟体育
微型课题经验交流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愉快中教学》
学校体育科研是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丰富了体育的内容,改进体育的方法,使我校的体育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科研改革是确有成效的。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教师都想在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但并不是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能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练习内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情境教学让故事、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 东西走进课堂,体育就会活灵活现、高潮迭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爱好得到发展,兴趣得到培养。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让学生入境动情师生在 共同的情节中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模仿动物的跳跃》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去动物园旅游的情境。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课件兔子、袋鼠、青蛙等的跳跃动作,再自己模仿练习,教师加以引导,学生们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非常投入地练习跳跃动作。接着教师又创设动物运动会进行跳跃比赛,学生兴趣十足。通过以上练习,基本上掌握了双脚跳的要领,比直接模仿动物跳效果好多了。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好的,但真正做好较难,希望大家同我一起想这个方向努力。
赵丽丽语文
微型课题经验交流材料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学生对课文内容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的点滴感想
一、利用学生心理,激发朗读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学习便越积极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者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
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特别强。学校的红领巾电视台,播音员都是中高年级的学生。看见大哥哥大姐姐在电视中那神气的模样,班里的学生又敬佩又羡慕,恨不得出现在屏幕上的就是自己。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好好练,朗读水平高了,到三年级就可以去竞聘小播音员,到时候出现在屏幕上的就可能是你们中的一员了,现在,我们先来评选咱们班的小播音员,每天早上领大家读古诗。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朗读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
学生朗读的兴趣,不只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还在于有没有从朗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感。因此,我经常在班里开展一些朗读活动,如“课文朗读大比拼”、“诗歌朗诵会”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运用多种手段,培养朗读能力 1示范导读
低年级语文教材,或韵文,或诗歌,或童话,或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充满童趣,有利于学生练习朗读。但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对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有感情地朗读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而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范读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
由于受日常口语的影响,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常会出现添字、漏字、读错字的现象。我除了要求学生读书时集中注意力,采用了先范读的办法,让学生在听读中对课文先留下一个正确的印象,以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有些学生在朗读时,拉腔拉调,还有的学生将轻声字也读出声调来。这些错误的读法,对学生将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影响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读得正确、规范化呢?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节奏。低年级儿童的听力已经完备,对节奏已能分辨且能较好的再现。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该重读,什么地方该轻声。朗读时,语气的轻重很难掌握。这时,教师可通过范读来指导他们朗读。教师的范读极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即时直接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读好课文。
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在教师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2情境诱读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读中锻炼朗读能力。
学生都是喜欢参与表演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3评价促读
总之,低年级的学生,如果纯理论地对其讲解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产生不了多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郑巍微机
微型课题《利用电脑画图软件启发学生创作热情》经验交流
我的微型课题的题目是 “利用电脑画图软件启发学生创作热情》”,在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主要利用电脑了任务驱动法来进行我的课题实践,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例如在我执教的三年级信息技术第9课《圆的世界》中,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椭圆工具的功能,掌握其使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个个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缺补漏,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会了椭圆工具的使用,能画出椭圆,并利用shift键画出正圆,但是学生习惯用椭圆直接画出感觉上认为的正圆,针对学生习惯运用椭圆工具直接画出看似的正圆,而不习惯用shift键,我设计了一个个关于正圆的小任务,如画一些球类等正圆,在让学生习惯用shift键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我的收获是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能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太少,对于新知识的讲授,给学生巩固新知时要有更多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想象与创造。
第二篇: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经历着 收获着 成长着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研究》体会与收获
一、课题研究基本做法
(一)理解课题研究内涵,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学校的课题研究是行动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研究的提出是推进课改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教研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新课改实验的过程中,每一项实验内容的深入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和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的实践,只有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会使实验进程产生质的飞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因此,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显得十分必要。为了转变观念,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我们突出培训目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同行互助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和全体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路,熟练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教研实际,适时运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建立课题研究机制,为课题研究提供措施保障
1、注重学习,端正认识,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我校在进行此项课题实验研究之前,首先,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办法等辅导讲座,提高实验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展特长,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再次,加强对家长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浏览学校魔灯网站等方式,使家长清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意义,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最后对实验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与指导,进行全程监管。
2、建立对话交流制度
多次邀请专家和各级名师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师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者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及观点进行剖析,使教研不再是简单的备课,成为课题实验的新亮点。通过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程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组织教师前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学习,加强校际交流,参加各级课题培训会议,以期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准。
3、建立课题研究制度
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深入探讨,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在实践的探索与总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建立组织保证机制
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我校成立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信息技术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等。全体教师则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通过制度保障和规章的约束,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有无序走向有序。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上下互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5、建立经费设备保障机制
作为一所大学校,要提升教育品位,创建特色名校,必须增添、完善现代教育设施。如今我校已拥有网络计算机房、教师课件开发室、多媒体教室、电教室,建立起校园局域网,利用魔灯系统平台创建了学校网站,硬件与软件配置为稳步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师参与并实施好课题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动课题研究
1、抓集体备课改革,发挥课题组的群体优势
改变传统的备课活动形式,强调备课重点以“活动设计”为中心,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实践活动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实用性。课题组还定期就课题实验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召开教师集体研究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研”。
2、创新课题研究活动形式,探索课题研究的模式
⑴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研究所得,其他教师通过听课、评课,受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⑵定期举办实验论文、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选。实验教师将实验论文以及优秀教学案例上传到学校网站,其他教师通过发帖子谈感受,谈体会和反思,起到了相互借鉴和学习的作用。
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阶段分析会议。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讨解决课题实验中的问题与困惑,保证了课题实验的稳步推进。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在我们的指导教师队伍中,有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各级教坛新星,学校把他们作为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挖掘课题研究资源和编写校本教材,通过示范课教学,分析教学个案,举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把我校的课题研究推向了深层次的发展。
4、强化过程记载,注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
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工作,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每个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都严格按照要求,定时收集、整理好常规性研究资料。
⑴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资料的积累。我们收集了研究过程中的实物、图片音带等各种资料,并及时归档、总结,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各个重要环节,校课题组分别用照片、音像进行了记录。
⑵各个年级段由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差异比较大,所以其过程也有很大区别。我们主要结合学校子课题《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制定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步骤。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阐述
(一)在课时设置上
实验过程中,在课时的设置上实行灵活变动和调整。第一年,我们尝试在每个实验班设置两节连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了一学期后,我们发现:是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课,学生一般能保持高亢的热情。而如果是产生主题的背景课、设计活动方案课或汇报课,一般都很难保证学生的活动热情能持续到第二堂课的结束。为此,在第二学期,我们就尝试调整为弹性课时制,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调整。结果我们发现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活动都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二)在师资配备上
权衡学校任课老师的课程安排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我们因校制宜,因课用人,在师资配备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搭配。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班、科任老师担任方便与家长联系,可以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的考虑,我们由本班的班主任、科任老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由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来担任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的指导。这样的师资设置,一方面保证活动有效地指导,一方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效果显著。
(三)在课程资源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我们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四)活动模式上
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前,应该先要让学生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要做什么,如何做。实验中,我们首先把第一次案例中学生的所有活动过程的录像和资料呈现给孩子们,让学生逐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在低年级推出了短周期的活动。而在中高年级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让学生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自由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然后讨论交流自已的感想、困惑及收获,这样就把自主性学习延伸到课外。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许多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们容易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学生的深度体验不够,个别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因此教师应增强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于是我们结合某个活动主题的某个情景侧重对学生渗透
一、两种活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内容为载体,进行系统、有趣、实效地活动方法指导,从而强化、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如:在《棉花棉被》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的总结及写好活动报告。
(五)活动评价形式上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本课程的开展。
刚开始实验时,我们给予激励性的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但是这样的评价还是教师单向的结果性评价。后来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引入评价表,评价表中有小组评、自评、家长评和教师评。其后,我们又采用了星级评价。通过观察,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及时地奖励各种激励星。如“汇报星”、“智慧星”、“资料星”„„这样让每个孩子及时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的评价方式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到既关注过程又兼顾结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发展的过程。
(六)活动主题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贯穿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整个活动主线包括了文化、艺术、科学、环保等多方面,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经过实施,我们发现产生的活动主题范围扩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很多,为探究与深度体验做了有力的保证。
三、认真研究、发挥作用
课题组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以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是得到普遍使用,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动了课题组成员教学和教研水平的提高
目前,课题组成员基本上都具有主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资源的意识。各年级、各学科均开展了专题实践活动、常态综合实践活动课,多项实践活动DV短片如《春播》、《捉河蟹》等在央视《大风车·我看见》栏目中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对课题研究实施网络全程管理,以便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能随时掌握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并进行有效调控,为课题资料的再利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全体成员的思想素养,业务素质,开拓创新精神,课题研究的态度,观念意识的更新,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地提高。
(二)促进了学生学的能力提高
课题实施,营造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创新,乐于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表现为: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多样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4、信息技术平台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四、正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课题组已经进行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然而由于时间与课题组成员能力、精力的限制,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盲点。
(一)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盲目,一些教师遇到具体问题不是通过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学科化倾向。此外,由于教师代替学生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也导致了学生研究的主题有社会化和成人化倾向。
(二)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求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下很大功夫。一个任务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其创造性,培养其实践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难题。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此同时,它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有很高的要求。
(三)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的研究与现行教育评价与管理制度之间该如何协调? 如何看待及评价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一些教育管理者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现在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但在该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认为过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四)如何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合理评价?
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评价要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以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但在实验中该如何结合、怎么侧重,对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将继续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功能。
要使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课题研究的兴起,需要学校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方针;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题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尚不稳固,专家引领的渠道不够畅通;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广泛开展,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我们相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我们衷心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的天地,给老师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
第三篇: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在务实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教育部课题《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的研究体会与收获
课题组的各位领导、各位辛勤耕耘在课题研究领域的同仁大家好:
我是《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课题实验学校-----陕西省延安市富县沙梁中学的课题学术负责人于少堂,今天,我是抱着学习这样一个心态来参加本次交流研讨的盛会,为了得到各位参会领导、同仁的指点,我就把我校半年来的课题研究情况向诸位汇报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转变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组建素质过硬的研究队伍。
现在,课题研究的热潮日益盛行,可是一部分老师对于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仍一知半解,只是随波逐流而已。把握不住“把来自教育教学实际作为起点,把服务教育教学作为归宿”的研究原则。甚至给课题研究蒙上了功利化的色彩。我们富县教研室近几年在课题研究的倡导、培训和执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在政策导向上也做了不上的工作,比如说,把是否有课题成果作为职称晋升的硬性条件。大多数教师也积极参与到了课题研究的行列中来,像我们沙梁中学自2012年秋季以来,几乎人人有课题,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初中教学的各个学科和德育管理,有30个市级微型课题、10个省级微型课题先后结题,两个省级规划课题已经递交了课题资料等待结题。但就教师真正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来说,有一部分还是因为上职称,这样就出现了研究走形式、研究不出来具有推广价值结论的不良现象。接到《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这个规格较高的立项书后,我真正感到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能保证质量的顺利开展,也为了带动高效研究的风气,我校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和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引导,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和潜能,同时选取12位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课改带头人组建了课题研究试验队伍,保证了业务资源。这也是课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人们常説,态度决定成败,只有对课题研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才可能有所收获。
二、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保证课题研究有序开展。为了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有无序走向有序,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校长亲自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分管德育、教学的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德育主任、年级主任,以保证执行力度和业务引领。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并加强对实验环节的管理与指导,进行全程监管。每个研究阶段子课题的确立、成果的整理、问题的研讨都要经过研究小组的讨论。我们还专门修订了《校本研修制度》汇编,有明确的奖惩规定,在经费投入上,我们一贯坚持“只要是合理的、有益于工作的”就全力支持,仅2013年课题经费投入就达2万多元。通过制度保障的约束,不仅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组织,也确保了研究的有序和高效。
三、克服教师的畏难情绪,鼓励教师大胆研究,创新研究。我校在进行此项课题实验研究之前,已经有两年多的课改历史,好多瓶颈问题还没有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如课堂的长效评价机制问题),而此项课题的研究正好就是对课改工作的延续和整理,这是我们课题研究最大的优势。但由于好多教师缺乏研究的经验,老是感觉自己的理论支撑太单薄,能扑下身子吃苦,但不善于梳理总结,上升不到一定的高度,所以缺乏自信,老是怀疑自己行不行。为此,我校专门请教研室的邬主任到我校就研究的流程、方法、技巧做专门培训,解开课题研究神秘的面纱,破解了老师“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困惑。教导处还专门制作了《课题研究手册》,把学习、观摩、反思、跟踪、小结等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既不额外增加教师的负担,又强化了课题研究的专业针对性。解决了以往试验教师因负担过重而不愿参与的问题,如果教师把一项工作当成了负担,必然会出现应付交差、敷衍了事的结果。
四、注重学习交流,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组织课题沙龙。为了引导教师把研究研讨常态化、生活化,我们每月组织一次课题沙龙,就近期的研究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这种形式不仅能让教师在放松的心态下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的习惯。
2、注重外出交流。2013年9月,我校三位实验教师到丹凤县组织的陕西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做专题报告,新颖的课堂组织模式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好评,同时他们也带回了好的理论和做法,运用于自己的课题实践之中。
3、教导处搭建反思交流平台。每学期教导处都要安排三次大型的常规检查,特别是近两年运行基本趋于规范的教学反思都由教导主任亲自检查指导,然后在教职工例会上作细致的总结,把比较典型的反思案例提供给课题组进行研讨,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4、积极组织专题研讨活动。课题组规定,以备课组为单位,除参加常规的教互研活动外,每个备课组每个月必须安排一次邀请领导参与的主题研讨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者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及观点进行剖析,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程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5、积极参与延安市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经验交流活动,除了学习南征老师主编的课题简报外,市教研室还在3月7日延安市课题实验学校搭建了经验交流的平台,拓宽了我们学习借鉴的眼界,帮助我们把更多的优质资源引进来。2014年3月10日下午,黄陵县店头中心小学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等一行五人参加了我校的课题阶段研讨会。12位实验教师就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子课题“如何培养学生高效预习的能力和习惯”的研究情况作了汇报交流。分析了学生的预习现状、阐述了自己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归纳了自己总结的经验、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困惑以及今后准备努力的方向,德育处主任就班级自主管理的经验也与兄弟学校做了交流,店头小学的代表也谈了参会的体会,交流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整个会议在热烈有序中进行,各中心发言人准备充分,内容真实,各备课组成员积极补充,各抒己见,所有参会人均感到受益匪浅,达到了交流、探讨、学习、进步的目的。
6、利用联片研修加强校际之间的互动。
近年来我们联片研修的主题是高效课堂,和我们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为此我们每次活动都有意识的安排实验教师上示范课、参加点评互动。同时,我们还主动申请承办全县有效课堂教学大赛,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观摩的机会,和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流通、经验共享。
6、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
为了避免走弯路、走老路。我们在自主研究的同时,先后三次组织教师参加县级课题研究专项培训,两次邀请县教研室参加课题研讨进行业务指导,2013年11月,南征老师还来我校对课题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提升了我们看问题的高度。
7、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
规划课题研究的周期比较长,我校把规划课题与课改相结合,依据课改中形成的“三环节导学模式”(预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我们把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主题定位在“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预习”这样一个学习的起始环节上,经过半年的实践研究和资料分析,实验老师利用假期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3月10日进行一次学术研讨,各教师均已拿出了自己的研究论文,教导处负责正在整理研究结果,计划在校内推广,经过试验验证后进行再研究。如果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显著,我们将安排下阶段的研究主题: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合作、高效探究的的习惯和能力。
五、课改工作一如既往不放松。
我们研究课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改的进程,是对前期课改的细化深入研究,所以课改将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在课改工作上,一方面我们加强集体备课中的备写。《学研稿》是一种集学案、教案、练习、作业于一体的教学材料,一开始主要追求了内容形式上的多样化,2012年到洋思中学考察回来后,开始注重强化备教法和学法指导,突出课堂使用的实效性。二是在使用时强化二次备课的落实。看老师有没有二次备课的痕迹,有没有教法、学法的二次批注。在检查课题研究效果时,我们就有针对性的看预习环节的落实怎么样,效果怎么样。这样一来,课改和课题研究相依相辅,互相作用,老师积累的材料就越多,经验也就越多,两者齐头并进。如果把课题研究比作鱼,那么常规教学就有如水,任何课题研究如果脱离了教学实际,必将是纸上谈兵,最终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课题研究中面对的问题:
1、我校教师结构老化,性别比例差大,经验型、细致型教师比较多。但大多数女教师都面临上有老、下有小,自身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的现状,所以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进步意识和创新意识。开展课题研究也是教科室怎样要求就怎样做,研究缺乏个性。
2、我校班次大,中青年教师教师的课业负担重,语数英老师都是带两个班,在课题研究的精力分配上还是有些影响。
3、教师的理论建构还需加强,好多老师还是有想法,但上升不到理论角度,在经验推广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上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积累的经验和面对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批评和指点。同时,在课题研究方面不断成长的我们,对未来的研究旅程充满信心和期待,一定会为本课题研究画上圆满的句号。
最后,借今天这个平台,我想对所有热衷于课题研究的同行们说,实现中国梦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理想,实现《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的课题梦,也应该是在座各位的共同理想,我们用辛勤和智慧构筑的课题梦,必将让承载民族希望的中国梦更加辉煌!
第四篇:现代文小课题经验交流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经验交流
那晓云
一、课题研究工作回顾
就学生本身而言,阅读能力决定着他们获取知识的水平和今后的发展。从教改的趋势看。新课标在总结过去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针对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一系列新的改革意见,在尊重人文学科教学特点和母语教育一般规律,尤其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更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老师必须意识到这种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把语文教学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去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探索语文教学新路子、新方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抓住阅读这一环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及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就我县八年级学生来看,阅读能力偏低,阅读方法缺乏科学性,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去阅读;从平时的语文测试看,学生现代文阅读往往是失分最多的地方。所以培养中学生通过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欣赏能力、表达能力、整体感知能力、评价能力等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迫不及待的。
1.学校重视,积极组织课题开题及其研究启动工作。本课题实施周期为一年(2017.6——2018.6),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阶段(2017年6月)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组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成员结合教学实际选择课题内容,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学习理论深入研究(2017年7月-2018年4月)
(1)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制定本次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明确课堂研究的步骤和研究责任。
(2)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的“现代文阅读”相关内容,明确《课标》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理论认识。
(3)组织观看名师的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教学课堂教学实录,学习好的教学理念。同时与我们教师自己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进行对比,发现教学中存在着那些问题,并进行归纳。
(4)采取分类研究法,对中学现代文篇目进行归类整理。然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对不同学段的篇目,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分析和讨论,确定出现代文阅读方法教学的原则。
(5)组织教师根据确定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实践。课后上课教师进行反思,组内进行讨论,从中筛选出具有教学效果的好的方法。
(6)讨论并确定有效的现代文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按教学环节进行整理,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汇编。
(7)围绕“现代文阅读能力”设计问卷调查及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对象,收集原始材料。
(8)精心组织上好结题课。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完成结题阶段(2018年5月—6月)对学生分析鉴赏的成果进行品评,形成书面材料,八年级学生以随笔形式呈现,总结经验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申请结
2.加强学习,积极开展教师课题研究工作。
此项活动正式开展后,首先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专题理论学习,然后通过分工,组织教师进行实施研究工作。通过学习、交流,学校课题组还要求每位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写出学习体会。
3.重视课题实施过程管理,积极落实课题研究措施。
开题以来,学校课题组以《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为主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实验教师中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新途径。目前学校组织教研组研讨课9节,“说、讲、评”展示课3节。并要求教师写教学活动反思,并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以及课题研究性成果在学科组会议上交流,加强课题实验研究的交流与学习。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领导的重视和全过程参与,是课题研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一是校领导、教务处、学科组的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我们的课题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二是学校领导的认真负责态度,为课题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本次实验课题研究,在各级领导的带动下,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此次活动热情很高,都能较积极的完成好各项任务。
2.课题组成员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参与的热情,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进行。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始终要把教师对阅读方法的运用作为此次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其最终效果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
3.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关键。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强调重视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并要通过教学效果的提高来表现。
总之,通过本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组的每一位实验教师都感到很有收获,并表示将更加规范、合理地开展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学校领导也将更加充分地调动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积极性,推动课题研究逐步深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了一些初中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现状,也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使我们感受到了当下应当尽快想办法解决的紧迫问题。同时在回望这次研究中又时有发现我们的调查的不完整与不全面,对数据的分析也有不够深入、全面的局限,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总结并不断改进的方向。而使我们感到更大使命的是当我们获取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了这些调查结果后,针对所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我们又将如何进一步认识、如何解决。这也是我们这个小课题将要把这项研究不断深入研究下去的方向。
第五篇:课题经验交流两篇
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结合
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生物教师
李春艳
现今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已得到普遍应用,传统板书正日渐淡出生物课堂,而事实上传统板书在教学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两年来具体的教学经历,我尝试分析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板书在生物教学中各自的优点,探讨两者有效结合的途径,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课件在生物教学中的“时尚亮点”
1.应用多媒体课件,可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和人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是一门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让学生带着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和关注的生物学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伴性遗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问:你的色觉正常吗?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用于色觉检查的图片,让学生先自己做一个小检查,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以色盲为例的伴性遗传的相关内容。而单用传统板书,则无法创设如此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应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从宏观(微观)世界走向微观(宏观)世界
生物研究的对象是生命世界,它包括九大生命系统,从微观到宏观,具有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常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引领学生自由穿梭于微观和宏观的世界。这是学习生物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学生要明辨宏观和微观世界中的生命物质和结构,也要能遨游于微观和宏观的生命活动中。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由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层层进入,一直进入到细胞内部,进入细胞核,进入DNA的双螺旋结构中,它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建构起宏观和微观世界的桥梁。又如,借助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植物吸收CO2,释放O2的宏观现象,更好了解其微观的过程,并且该过程可以是动态的。
二、传统板书在生物教学中的“古典气质”
多媒体课件有诸多的亮点,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但是,传统教学自有她无法取代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此其一,其二,传统板书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书写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生物概念,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这样达到的效果要比学生对着课件内容狂抄要好得多。在现在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利用传统板书并加以强调,可以有效减少错别字现象。
三、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板书有效结合
在生物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穿梭于宏观与微观世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与此同时,利用传统板书,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提纲挈要地书写在黑板上,重要的、易错的知识点和学生一起关注,这样效果会比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或传统教学好些。
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板书的有效结合点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发掘和探究。
经验交流
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结合
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
李春艳
2012-5-16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看法
五市高级中学
李春艳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和现代教育理论的集成者,它图文并茂,画面动感,形象直观,使学生视听同步,头脑并用,优化了教学环境和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笔者浅谈任教装备多媒体的班级生物课后所遇问题与几点思考,主要是多媒体的运用方面:
一、处理好教师、计算机、学生的关系
在装备多媒体的班级中,教学设备先进,教师能直接关爱到每一位学生。改变了原先“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摆脱了学生的被动地位,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应该说装备多媒体的班级中不管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还是在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都是符合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常规教学中,生物教师直接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在装备多媒体的班级中,教师是通过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预置到计算机中然后传授给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学内容是预置的,不能根据课堂的实际进行调整变通,很容易造成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其二,由于内容是预置的,不太灵活,易把学生禁锢在计算机的程序中,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三,课堂内容经常采用课件播放的形式来完成,教师易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上,相对缩短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时间。久而久之,会疏远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生物学习情感的建立。因此装备多媒体的班级的生物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计算机、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回避的现实。
该如何来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呢?第一,教师要明确现代化教学媒体是传统教学媒体的延伸和发展,它具有很多的优越性,但它毕竟不是“万应灵丹”。传统的教学媒体有不少不足,可还有很多方面是永远不会过时、失效。有一点是肯定的,最先进的教学媒体替代不了教师。第二,生物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考虑到每一位学生,把可能发生的、产生的问题考虑全面并设置到课件中去,以防教学脱节。第三,要多设置启发式问题,让班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参与及充分调动思维的机会。教师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眼中有他们每一位。只要生物教师上课时多加注意,这一点是容易作到的。第四,为了走到学生中去,教师必须能熟练运用和操作多媒体设备。比如,遥控鼠标的使用既能让教师走到学生中去,又可操纵教学平台,控制教学内容。生物课及时巩固练习不可缺,教师在学生进行练习时不能只站在操纵台前,也不能在学生完成后立即通过课件或其它媒体播放结果。而是在练习过程中去看、去指导,并把在巡视的过程发现的各种问题和学生中正确的答案通过实物投影仪来展示和比较,让学生去发现和总结。这样既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五,在课堂运用课件最好不要录入教师配音,因为完全播放课件很易让学生成为观众,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求索创新能力。通过画面和教师的直接讲解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课堂现代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要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术特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只有不断总结装备多媒体的班级的教学,处理好教师、计算机、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起到大面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处理好屏幕、黑板、学生的关系
现代媒体包括视、听媒体、系统媒体,而系统媒体中的计算机一般都通过大屏幕来展示教学内容,学生也是通过屏幕来获得大部分的信息。常规媒体包括直观教具、象征性教具、辅助教具等。教师主要通过辅助教具中的黑板来传授课堂内容,学生通过黑板来获得大量的信息及进行板演。因此,屏幕和黑板是现代媒体和常规媒体运用中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的两大媒体。在生物教学中,可呈现许多微观的细胞结构图示和多种生理过程的动态变化,但实践发现若一味依靠屏幕教学效果往往一般。首先,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一直习惯于教师在黑板上的点点画画,而现在要在不到七分之一的时间里让学生完全依靠另一种形式,会深感不适,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抗拒感。其次,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当学习者持续注视屏幕画面是,头脑会活动减慢(20分钟后脑电波呈现大脑趋于睡眠状态),会产生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思维受屏幕内容的限制。再者,多媒体为了通过屏幕放映,窗户遮盖,这样一来光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容易近视。由于窗帘遮盖,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够,会抑制学生的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对学生的课堂接受效果和智力水平的发挥有明显影响。据美国加州科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发挥和接受水平与光亮有直接关系:光线越接近自然光越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发挥。因此生物教师一定要考虑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注意将黑板和屏幕相互衔接,交互使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在装备多媒体的班级的教学中,应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和传统媒体恰当结合,形成现代化多媒体群,以获得新的更高的组合功能。
三、全部内容制作课件和部分内容制作课件的交互使用
生物教学内容采用制作的课件完成,可以产生用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观察生物的微观模式图。当然,在每一节课的内容都采用课件来完成,这对生物教师的工作量来说会增加,因为制作一个课件少说也要七八个小时,多则需七八天,因此每堂课都采用课件制作完成是很困难也是不现实的。但对于一个装备多媒体的班级来说,花了那么高的代价,却又让设备闲着不用,该是多大的浪费!那该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呢?笔者通过实践认为,首先教师要非常熟悉自己的教材,对于那些内容较复杂,采用常规教学很难讲清的内容,则采用全部内容制作课件来完成,如对于必修一中的《细胞的基本结构》。而对于一些学生较易接受或者比较直观的内容可根据教材难易对其部分采用制作课件的办法来完成,如必修二中的《遗传因子的发现》 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把常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增大课堂容量,突出难点,降低课堂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生物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难易采用将多少内容制成课件,真正做到为教学和学生服务。这与多媒体的辅助地位是完全相符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局面。为抽象难懂的生物微观教学课提供了教改的良好挈机,这也是一条势在必行的教改之路。虽然技术先进了,教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能性也更大了,但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常规教学的优越性,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经验,立足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不失时机、有效地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保证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在教学中让学生的生物成绩、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素质有明显提高。
经验交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看法
五市高级中学
李春艳
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