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皆作文教研论文课题报告经验交流
提起作文,学生表现出来的状况总是令人担忧:手撑着脑袋,嘴咬着笔头,眼睛盯着题目,脑子一片茫然……家长犯急,却爱莫能助,于是,抱怨声不绝于耳:平时看那么多书怎么就不生效?嘴巴能说会道怎么就不会写?家长越急,孩子心里就越烦,仅有的一点儿兴致也荡然无存。偶然几次,和学生一起午餐、午休,轻松诙谐地聊起生活轶事,惊喜的是从中诞生了几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佳作,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思路在笔者脑中初步形成。此后,笔者从教材中走出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观察、研究学生的事情、思想和情感变化上,试着走进学生的生活领域。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时常触到笔者的心灵深处,让笔者感受到童真童趣的可爱。
一、丰富生活,创造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除了要注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形式的新颖。为此,笔者邀请一位富有经验的医生家长走进课堂,客串了一堂课,反响很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加强了。此外,这堂健康课还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写作素材。这位医生家长的孩子写了《课堂上的妈妈》,表现出对妈妈的刮目相看,不再嫌弃生活中唠叨的妈妈,对妈妈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有学生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写了叙事文章《这样的课堂多好》,文章提到这堂课同学们前所未有地守秩序,希望每个同学上好每堂课,认真听讲;还有学生以《特殊的一堂课》为题……同一活动,个人的感受不同,所获取的素材也不一样。随着身体发育,学生的心理也随着变化,更强调自我。同学间的矛盾陡然多起来。笔者要求学生用小品形式再现班级日常生活中典型的负面事例。一个个小品如同镜子折射出生活中的道理,学生也从小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由此,写作的大量素材应运而生:有写自己如何战胜胆怯心理《第一次登台》;有赞叹他人才艺的《搞笑第一人》;还有剖析问题引人深思的《镜子》…….只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他们才会有思想,因此,要解决学生在作文中没素材的问题,就是要尽量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二、交流生活,挖掘素材
课间、午休时间,教师如能和学生亲近、交流,会不由惊叹:学生小脑袋里积累的感性材料可真不少啊!笔者抓住几个典型的材料顺势引导进一步把写作话题说开、说透。学生看到大家都对自己的话题感兴趣,就越說越来劲,绘声绘色,甚是可爱。如有学生倾诉,他搬了新家,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过一条很宽很宽的大马路。其他学生不以为然,说:“走十字路口,有红绿灯怕什么?”这学生急了,跳起来说:“根本没有红绿灯,而且马路四十多米宽,大小汽车川流不息……”这时,其他学生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屏住呼吸,有个学生小声说问道:“那你怎么过去呀?”刚刚搬家的学生便仔细描述起过马路的每一个动作,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你不怕呀?”“怕呀!”学生充分寻找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手段,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自己过马路时的心理变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出来,一惊一乍、牵动着在场每个人的情绪。事后,笔者鼓励学生把他刚才用语言描述的内容用文字写下来,题目就是《过马路的险情》。又如,有学生谈到某人平时沉默寡言,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可另外一个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其实这个同学很善解人意,并列举实例:有一次自己在校吃饭,菜不合胃口,吃的很慢,眼看其他同学陆续走了,心里着急,而这位“冷漠”的同学却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对面,陪他一起吃完……不久,有学生以此为素材,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一篇《外冷内热的xx》的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感情真挚。由此可见,孩子的感情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只要教师顺应孩子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他们用我手写我心,表我意,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具体,才会避免言之无物、空话连篇、感情贫乏、无病呻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
三、精心提炼,打造成文
学生有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就会有话可说,下笔如行云流水。但生活的内容不等于作文的内容。要把生活的内容变成作文的内容,必须经过分析、比较,从丰富的生活内容中选取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呢?一是学会借鉴,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章,入选的文章都是典型的值得借鉴的好作品,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中心分析作者所写材料,提高感性认识;二是学会比较,等学生写出作文后挑选若干篇目,让大家评议,分析材料的选择是否典型,在实践中熟练技法。反复训练,学生不断阅读借鉴,不断动脑筋,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进而懂得如何围绕文章中心选择典型的写作材料。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该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走进他们的生活,引导学生把情感和生活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