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5篇

时间:2019-05-14 06:1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

第一篇: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

目 录

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2)正文 „„„„„„„„„„„„„„„„„„„„„„„„„„„„„„(3)

一、花腰彝文化概览 „„„„„„„„„„„„„„„„„„„„„(3)

(一)民居风格 „„„„„„„„„„„„„„„„„„„„„(3)

(二)服饰文化 „„„„„„„„„„„„„„„„„„„„„(4)

(三)花腰歌舞 „„„„„„„„„„„„„„„„„„„„„(5)

(四)节日习俗 „„„„„„„„„„„„„„„„„„„„„(6)

二、花腰彝文化的发展现状 „„„„„„„„„„„„„„„„„„(7)

三、现代化进程中花腰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10)

第一、重视民族节日习俗 „„„„„„„„„„„„„„„„„(10)第二、加强民族教育事业 „„„„„„„„„„„„„„„„„(11)第三、提升民族文化意识 „„„„„„„„„„„„„„„„„(11)第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12)

结语 „„„„„„„„„„„„„„„„„„„„„„„„„„„„„„(13)致谢 „„„„„„„„„„„„„„„„„„„„„„„„„„„„„„(14)主要参考文献 „„„„„„„„„„„„„„„„„„„„„„„„„„(14)订线

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

——以石屏县花腰彝为例

罗 骏

摘 要: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全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复杂而独特的社会现实。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乡土文化与国际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等二元对立的边缘徘徊、彷徨和游移的情况。花腰彝文化在近两年取得较好发展,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来自强势文化的冲击,它同样面临着被同化的危险。花腰彝文化如何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在世界多元化的交融中如何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如何使其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融合的趋势下能与时俱进、充实与发扬光大等,都决定着花腰彝文化未来的兴衰命运——回光返照还是辉煌创生。本文在介绍了花腰彝文化及其发展现状后,对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花腰彝文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肤浅的思考。

关键词:花腰彝文化;现代化进程;传承;发展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of the new situatio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faced with complex and unique social reality.Na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uation of a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local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binary opposition hovering on the edge, indecision and wavering situation.Huayao Yi culture in the lumbar spent the past better development, bu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from the facwo years, achieve e of strong cultural impact, it also faces the risk of assimilation.Huayao Yi culture lumbar How can with an open mind to face the world and a wide range of integration in the world in how to maintain their personality, how to enable it to catch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the trend of integration can advance with the times, Enrich and carry forward, have decided to spend the Huayao Yi cultural future fate of the rise and fall—only the brilliant final or brilliant creativity.Based on the Huayao Yi sp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its status, on how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mission to spend the culture of Huayao Yi made a number of shallow thinking.“花腰”是彝族“尼苏”支系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滇中与滇南交界处石屏县北部的龙武、哨冲、龙朋及大桥等山区乡镇,其地界西与元江、新平接壤,北与峨山、河西、通海、建水相连。人口约3万,占石屏县彝族总数的22%。①花腰彝自称尼苏泼,元明清时期的汉文字记录称之为“罗婺”或“鲁屋”,近代汉人则以其妇女衣服绣有美丽的花腰带特征,称之为“花腰”。②“尼苏”一词,首见于清初的记录,乾隆《开化府志》卷九《风俗·种人》说:“尼苏,居永平里(今马关县西郜怀八寨),服食器用与罗倮同。读书犁田,性情较醇。”《开化府志》中所提到的“尼苏”,其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花腰彝的先祖。

花腰彝大多居于高山深谷,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其在近现代之前与外界接触较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人口较少。故此方风土人情以及花腰文化鲜为人知。

一、花腰彝文化概览

花腰彝,其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他们怀着对生活火一般的热情,世代生存繁衍在祖国南疆的红土地上,四面环山、崖高涧深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在阻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一)民居风格

花腰彝村落多坐落在向阳山坡,如果不是地基受限,房屋一般讲究坐北朝南。住房普遍为土掌房,土掌房多建筑在斜坡上,不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而且防火性能好,易于修建和翻新。在民居较集中的寨子,土掌房层层叠叠,似阶梯级级而上,家家户户相连通,显得整齐美观,表现出彝族住房建筑的艺术特色,同 ① 云南省石屏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撰):《石屏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57页。

② 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273—274页。时也更好地适应了花腰彝居住地区特殊的气候地形。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花腰彝土掌房的架构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往往要根据不同的地势特点来巧妙地布置自己的房屋结构。土掌房有平房(单体式)和土掌起楼(组合式)两种,其建筑结构大体相似,以块石作墙基,土坯垒墙,或以粘土直接筑墙。内立木柱,大梁架于柱上,然后垫木横架,上铺劈柴,再铺松毛或茅草,以稀泥糊顶,最后以细泥土捶实,形成平台屋面,滴水不漏,此为平房建筑。若起楼,则以木板装扎板壁和楼板,屋顶结构与平房同。屋顶又是晒谷场,晒食物可免家禽畜牲糟蹋,富有山区特征。土掌房一般分为上下层,下层为平房,上层起楼,有三间两耳,有五间四耳。室内耳房做灶房,或作关牛羊鸡猪之用。正房(堂屋)接待客人,并有火塘,正处置有贡桌,供奉祖宗神位。正房二楼作仓库存放粮食,耳房作为厢房用来住人。

花腰民居历史悠久,可上溯到远古穴居年代。“沐呃鲁额枯,咪能鲁筑夜,阿仆笃姆恒,号书鄂平侧。”① 翻译成汉语就是:天生石溶洞,红烧石林带,阿仆笃慕屋,自古如是说。此记载至少从一方面说明了彝族花腰支系的祖先们曾经历了穴居地下溶洞和穴居山洞的过程,这是人类最初阶段的居住形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日益发展及汉文化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土掌房的采光和通风性能差的缺点,花腰彝人民在原始土掌房的基础上改进了建筑形式——瓦檐式土掌房,其正房房顶不是传统平整的土顶,而是仿照汉族民居加盖瓦顶。从地面看,这类房屋和一般瓦房非常相似,它是滇南花腰彝民居建筑汉化的历史产物。此外,砖木结构的瓦房和钢筋水泥房在现代的花腰彝寨中也依稀可见。

(二)服饰文化

服饰是每一个民族较为显著的特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石屏北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其中,要数花腰妇女的服饰风格最具魅力。

花腰妇女服饰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纹样繁多。花腰彝服饰都是先由民间剪纸艺人剪出纸花,尔后挑绣者依据小鸟、蝴蝶、兔子、孔雀、杨梅花、桃子、八角、狗牙、马缨花等花纹的本色,用五色丝线在布料上挑绣出各色花纹图案。花腰妇女服饰由头帕、长衣、领褂、缠腰巾、围腰带、兜肚、黑裤和绣花 ① 引自《笃姆躲雨枝》,花腰民间彝文书,书名汉译为“洪水与笃慕”。鞋等部分组成。头帕用不同颜色的布料拼接成长方形整块,头帕上绣花纹图案并缀两条布带,布带上绣花纹图案并饰以银泡结成流苏状缨花,妇女盘发后将头帕折叠戴于头上。长衣为黑色或粉蓝色,后下摆绣花纹图案,袖口部位向外翻折并绣火纹图案,肩头饰火焰纹饰并嵌菱形银泡。领褂罩于长衣上,前后绣垂直形连续花卉饰彩色花边。缠腰巾两端绣花纹图案或饰流苏状缨花并系于腰上。围腰带中间绣连续花卉,边沿饰彩色花边,两端嵌银泡或银扣,围于缠腰巾上做装饰用。兜肚饰于下腹部,中间绣花纹图案,边沿饰彩色花边,下端嵌三角形银泡。黑裤为黑色宽腰裤,裤脚边缝一条粉蓝色布。接头处嵌一道红线。绣花鞋以黑布为底色,其上绣花卉图案。做工最精细的要数“花口锁塔”,做一套“花口锁塔”需三至五年的时间(除非特殊因素,一般只利用农闲时间来刺绣)。花腰妇女的服饰,做工之精,色彩之艳,极大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这些文化事象蕴含的文化含义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花腰服饰的每一个图案都记载着花腰彝族人民的生活愿望和神话传说,折射着彝族的历史、分支、迁徙等内容,寄托了彝族花腰人的原始图腾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一部展示彝族花腰文化史的经典作品。花腰服饰的形成与其周围的山川景物和自然环境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是彝族花腰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积累中认识世界和审美意趣的总和。

(三)花腰歌舞

花腰彝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花腰彝人民创造了无数优美动听的叙事长诗,编创了众多高亢嘹亮的田野山歌和情意深长的抒情恋歌。“花腰,童男女竹成声,和歌相诱。”① 可见历史上花腰歌舞之盛。

花腰歌舞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隋唐的“踏歌”时代,因为受汉文化影响较小,所以在许多曲调上都保留着“踏歌”遗风;其曲调特点是“流畅欢快,由四弦引头,歌舞合拍”,其舞蹈情形为“腹前击掌,顿足踏地”,俗称“团乐”,戏称“簸箕舞”;因跳时边唱边舞,歌词与舞步默契配合,故“歌舞”连称——谓之“花腰歌舞”。“花腰歌舞”,号称七十二调,但现代的花腰彝聚居区,无人全懂。目前流行的有:“赛点哩”、“母点黑”、“心肝呢阿妹”、“扁担郎”、“思念调”和“叹惋调”等。其音律流畅,歌者有琅琅上口之便,闻者有一气呵成之感。“花 ①(清)管学宣(纂修):《石屏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年(1969年)。腰歌舞”的内容丰富,句式整齐,韵脚清楚,意味隽永,唱跳并举。其类型有:

一、自娱性歌舞。此类歌舞适用于男女青年社交活动,逢场作戏,以唱跳的形式表达心意,试探对方,以求达到觅求知音的目的;参与人员视其情况可多可少。其特点是“热烈欢快,情景交融”。

二、庆祝性歌舞。此类歌舞俗称“大团乐”,一般是在节日喜庆时进行,其特点是“坚定有力,沉着稳健”。

三、祭祀性歌舞。此类歌舞称“呢松黑”①,一般是追悼死者或棺前歌舞,唱词是传统的“祭祀歌”或哀歌,歌手通常由毕摩②(祭司)担任,其特点是“旋律悲哀,节拍凝重”。花腰彝歌舞的表演有相当的难度,即使是受过专业音乐舞蹈训练的舞者也不一定就能很快把握,而花腰彝人却靠着千古传习的以歌舞表达情感的方式一直掌握着它。

(四)节日习俗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可谓繁多复杂,彝族花腰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节日习俗。说到彝族的节日,或许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火把节,然而对花腰彝而言,祭龙节才是最为重要的节日。“祭龙习俗”、“舞龙民风”是花腰彝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花腰彝是一个崇拜虎和龙的民族,他们认为龙是万物的神灵,能行云布雨、喜降甘露,在其内心深处龙象征着吉祥,象征着力量,象征着幸福美满;龙是一种至尊至贵的圣物,是一种深入民魂的图腾。走进花腰彝村寨,只要留心,随处都可以发现“龙”的踪迹。在龙武、哨冲的每个彝族寨子附近均有一片特别护理的原始古林,当地人称为“龙林”;“龙林”里有一棵特定的大树,称为“龙树”;树下设有一间小石房,称为“龙宫”;宫里放有两个石头雕成的龙头,称做“护寨龙”。每年春天,各个村寨或先或后皆要聚众到“龙林”里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一年一小祭,称为“咪嘎好”③;十二年一大祭,称为“德培好”④。在花腰彝的心里,只要对龙虔诚拜祭,龙就会保护村寨,子孙就能无灾无病,生活便 ① 彝语,意为“伤心调”。

② 毕摩,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③ 彝语,小祭龙之专称,一般在每年春节之后举行。

④ 彝语,祭大龙之专称,逢十二年一轮的马年马月马日举行,是祭龙的最高形式。能美满幸福。

祭龙仪式有三大程序:接龙、倮哦①、送龙。每天一程序,历时三天。在祭龙的过程中,舞龙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花腰彝的舞龙神秘而别具特色,这里的龙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龙即雌龙,男子舞黄龙即雄龙。在两种舞龙队中,女子舞龙队地位更高,即使双龙共舞,也要“雌雄相戏凤先飞”,舞龙姑娘年龄都在15至18岁之间,年轻有力。一条长龙由12个姑娘共舞,代表12生肖,也代表12年。花腰姑娘舞龙,有独到之处,龙头一动,虎虎生风。姑娘们舞青龙,可看出其母系文化的浓郁色彩;在彝族的传统观念里,世间万物都分雌雄,雌雄相戏万物繁茂。正是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哨冲花腰彝女子舞龙在各种社会性公益活动和专业比赛中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②。对于这一朵民族文化瑰宝中的奇葩,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各大媒体对她们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报道,使她们的事迹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目前,石屏县“凤舞龙”进一步发展壮大,已经有包括娃娃舞龙在内的龙17条,她们精湛的舞龙技艺,吸引了美国、日本等国的艺术家、游客纷至踏来,带动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石屏彝族舞龙正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识。在保持原有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花腰彝舞龙也在不断创新。例如,今哨冲镇由“撒玛扎”、“他达”等村组成的舞龙队,其所用音乐旋律有新的色彩,其表演套路有新的发展,其技艺演练有新的突破。

此外,花腰彝的婚俗、丧葬礼仪以及生活习俗都是别具一格的。

二、花腰彝文化的发展现状

石屏是滇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民族文化五彩斑斓,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近年来,“花腰歌舞”、“花腰女子舞龙队”、“花腰服饰”逐渐享有盛名,使花腰彝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

① 彝语,俗称“依嗦喂”,是祭龙过程中的祭龙调,在祭龙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演唱时所有人围成圆圈拍掌歌舞,祭龙调只能在祭龙时表演。

② 1999年8月,参加“中国·河口中越边境民族文化旅游节”表演,令中外来宾大开眼界,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1999年12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国安杯’百龙大赛”,荣获金奖,并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迎澳门回归庆祝联欢晚会”; 2002年11 月,参加“云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荣获金奖;2003年 7至9月,参加“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荣获金奖。“花腰歌舞在明清时期被当权者视为‘伤风败俗、低级下流’,不得上大雅之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扣以‘陈规陋习’,严加禁止。”① 可见历史上花腰歌舞的发展困难重重。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论哪个朝代,花腰彝民间都有人在唱跳。如今,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着花腰彝的村村寨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浪潮不断掀起,花腰歌舞的艺术造诣也越来越被世人认识了。因为独特原始,花腰歌舞近年来深受专家学者青睐。已故昆明民俗传习馆的创始人田丰教授称:“花腰歌舞,唱的是三四拍子,跳的是四二拍子,这在世界舞蹈史上绝无仅有”;中美文化合作中心主任一行1993年正月初二到花腰寨莫测甸参跳“大团乐”后,赞叹道:“世界上没有哪位音乐家的曲调如此令人欢欣鼓舞”。随着《花腰新娘》电影的上映和CCTV-3《魅力花腰彝》、云南卫视“非常大不同”栏目《走进花腰彝》的播放,花腰彝文化特别是花腰歌舞的价值越来越显露于世。2005年石屏县文产办已将“花腰歌舞”作了商标注册。

“花腰女子舞龙”,雅称“凤舞龙”。1999年12月,哨冲女子舞龙队代表云南省参加“国安杯”中华舞龙大赛获金奖。“观众称赞:看云南石屏花腰姑娘舞龙,就好似欣赏一幅凤舞龙腾的画卷。”② “彝家姑娘舞出了云南人民的风采,舞尽了边疆儿女的风流,表达了云南各族人民欢庆唤起澳门回归的喜悦心情,展示了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③ 这在花腰彝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它为花腰彝文化的发展写下了辉煌的篇章。继后,中央电视台专程抵达哨冲花腰彝寨采访夺得金奖的花腰彝姑娘以及与“龙”有关的地名、风俗,制作《石屏寻龙》专题片播放。之后,花腰彝“女子舞龙”多次获国家级“表演”、“竞赛”大奖,起到了宣传一个民族、宣传一个地方的作用。2005年石屏县文产办已将“花腰女子舞龙”作了商标注册。

“花腰服饰”这流淌于指间的美丽,色彩秀丽、荣光焕发。其花纹图案的逼真,其挑绣功夫的精巧,让人叹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1993年6月,有两个英国人乘专车直达花腰彝寨莫测甸,通过当地政府购买花腰彝妇女服饰,在民间艺人介绍服饰的过程中赞叹不已。花腰彝妇女服饰曾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展出,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随着时代的发展,花腰服饰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而呈现出 ① 李朝旺、孔繁武:《彝族花腰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② 杜京:《石屏彝族就的腰女子舞龙队夺金奖》,载于《云南日报》1999年12月19日,第三版。③ 杜京:《彝家姑娘舞巨龙》,载于《云南日报》1999年12月20日,第四版。多样化,一些新的刺绣饰品,如手机袋、钱包、挂包等也相继问世。

“群众对自己文化的珍惜,往往是外界的重视引发的。”① 花腰彝人民开始在意自己原本不以为然的文化,他们以自己的“花腰歌舞”、“舞龙队”为骄傲,这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感到欣喜和惊讶,顿时间对自己民族的发展充满希望。然而花腰彝文化的发展现状并非众人所见到的现象那般乐观。在现代化社会中,商业、经济乃至文化高度一体化,年轻的人们都向着这“一体化”的世界进发,彝族年轻人也不例外,在面临了外界充满新奇诱惑的选择后,常常很难再回到原生地去继承自己的古老文化传统。他们在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同时,抛弃和遗忘了本民族的文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离心力表现得越明显,或许直到老去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自己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流行歌曲脱口而出,现代舞跳得如鱼得水,完遍电脑游戏,遗憾的是连一句最简单的民族歌词都会唱错或唱不完整。事实上,现在的花腰彝村落里,花腰彝文化的流失是相当严重的。诸如,人们虽然讲着民族语言(彝语),但彝文对绝大多数人是完全陌生的,只有主持祭祀的专职人员毕摩有所掌握,而这种毕摩又是极少数的,大概一个乡镇就那么几位,而且年龄一般都在五六十岁以上。照此,估计许多年后,花腰彝中大概很难找出懂得彝文的人了。此外,一些节日的程序、习俗都已逐渐淡化,原生态歌舞表演中加入了一些创作型歌舞,甚或一些对原生态歌舞的改编形式。而花腰彝的舞龙队员,除了专门培训过的以外,会舞龙的也为数不多。

花腰彝文化的质朴性,能否在商业性演出中得到维系?它所拥有的原初经验,是否会在文明传播过程中失真?花腰彝文化是否会因此而遭到风化?这些都是令人忧思的问题。舞台上的花腰彝文化“就像被人投进了一个盛满福尔马林液的玻璃罐里,成为文化标本,然后到处去展览和陈列,向参观者收取门票。资本逻辑的食指,正在叩响起壮丽而脆弱的命运。”②

① 许嘉璐:《经济全球化中的民族文化》,载于金星华主编《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9页。

② 朱大可:《人类学镜像和花腰彝歌舞》,载于《南方周末》,2006年3月9日。朱在论及杨丽萍打造的“花腰歌舞”时如是说。

三、现代化进程中花腰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它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灵魂,文化的发展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花腰彝同样需要发展,发展必然就要求开放,但开放的结果必然带来自我文化个性的消解,所以,保留古老的传统文化难上加难。花腰彝文化在取得良好发展的同时,受到的外界冲击日益激烈。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花腰彝文化能否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的未来命运。通过一系列的文献阅读和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应当给予考虑:

第一、重视民族节日习俗

“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民族的各种文化事项都可以在民族节日中得到展现,它是一个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民

①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发扬,是民族节日能够真正发挥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彝族花腰人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与习俗。火把节、祭龙节、婚俗、丧俗等都是一些民族味十足的节日习俗。虽然各村寨的节日习俗存在差异性,但在实质上,它们都是一代代花腰彝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形成的文化财富,它囊括了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和特殊魅力。年轻的花腰新生们在这些节日的熏陶下成长起来,从他们先辈的教授中逐渐形成崇宗敬祖的道德观念、善恶美丑的价值取向及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这种本乡本土的自我传习是潜移默化、深刻而深远的。然而,花腰彝的节日习俗的淡化趋向给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阻碍。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花腰彝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花腰彝人不知道该如何坚持本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而在徘徊的过程中做出了并不合适的选择。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政府、村干部(组织者)、群众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组织者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花腰群众则要改变心态,支持干部的工作。在保证基本的仪式程序不变的情况下,丰富活动的内容,保证节目的质量。这样,花腰彝的节日习俗才不会没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有机会和可能。

① 王彦达:《全球视野下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载于金星华主编《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41页。第二、加强民族教育事业

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勿庸置疑,教育乃现代国家生存的根本大计,教育问题处理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长足发展的好坏。然而,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当地发展的要求,却是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深思的问题。花腰彝聚居区的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其中仍不免存在着严重的纰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地的教育仍然是非常落后的,而且花腰彝学子们所学习的基本上是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主流社会的科学知识。他们自踏进校门之日起,就无形地逐渐远离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校里,没有任何的老师或课程告诉他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他们机械式地接受了一套完全陌生的汉文化知识体系,长年累月的学校寄宿生活也截断了他们从家庭生活中获得的基本的民族生存和生活的技能。随着孩子入学率的增加,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上学的情况下,花腰彝文化的传承就面临着断代的趋势。这与我们传承和发展花腰彝文化的愿望似乎背道而驰了。因此,在花腰彝聚居地区发展教育需要新的尝试。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笔者认为,可以组织一些花腰民间艺人(如毕摩、剪纸艺人、歌舞艺人等)编写彝文教材,开设彝文教学班,开设各种各样关于民族文化历史的课程;这样,既对花腰民间艺人进行了有效保护,同时也让作为主要继承者的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去了解自己本土的艺术,明白他们的责任与角色,培养真正的民族人才,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目前,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加入“花腰歌舞”、“舞龙”的教授,开设有关花腰文化的专业特色班。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对花腰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比较重要的。据了解,花腰彝的家庭教育主要停留在一些诸如“做人的道理”等民间大众化的教育上,对民族文化的教育涉及不多(一般传承的多数是习俗,歌舞艺术则较少);那么,可以考虑——打破家庭成员间自我传承的局限,给那些具有并且积极弘扬本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的家庭授予牌匾,以提高人们共同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提升民族文化意识

花腰彝自身是传承花腰彝文化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花腰彝人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不仅 11 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花腰彝文化只有在产生它们的土壤上才能得到保持和发扬,离开了孕育它的土壤,他的生命力必将逐渐消退,乃至最终消失。而令人担忧的是,在单纯的大众化教育以及村民栽种烤烟以及其它经济农作物等所引发的经济功利性思想观念的强烈萌发下①,外界异质文化及周边商品化浪潮的迅猛冲击,使花腰彝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再者,伴随着年老一代的相继去世,其所掌握的整体或部分文化因子、元素无疑也会逐一丢失掉,而新一代则与本民族的文化渐行渐远。基于这些问题,可以试图建立“花腰彝文化生态村”,它所发挥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村、民俗村、旅游村的功能,而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力求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实现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文化的原生地进行保护,强调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我主导,强调文化不能脱离其“母体”,不能抛弃其根本。另外,各花腰村寨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建花腰彝民间文化传习班,各村寨之间可以进行不定期的交流。同时,花腰彝人应当努力吸收外界和现代的优秀文化,继承自我是根本,吸收他者是发展,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花腰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

第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花腰彝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其中“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 的报告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的举措,于某种程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尚无一席之地,没有被列入法律调整的范畴。只有通过立法的程序规范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与保护,使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法律保护,做到有章可遁,有法可依,利用法律的形式,科学地研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相关政策和保护法规,这才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才有利于为民族民间文化 ① 据哨冲当地村民讲,近几年来随着大面积栽种烤烟,龙武、哨冲森林植被已在急剧恶化,山上的树木大多被砍光。种植烤烟虽然能暂时解决经济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之负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更不利于原本凭借森林与草场创造民族民间歌舞文化的花腰彝在未来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确立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措施。花腰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对传承人的培养以及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给予适当的生活支持资助,给予建设花腰彝文化需要的经费。如果没有经费的支持,花腰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得不到保障。要传承和发展花腰彝文化必须保证经费投入,政府财政部门应给予经费的保证,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列入专款。同时加强专款支出管理,确保花腰彝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促进传承和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 语

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根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了本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也为巩固本土文化之根基起到了必要作用。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由于借助现代传媒,人类的文化交往将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中更快速度地实现;网络的兴起,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的接触和对话,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其结果对于花腰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一成不变地沿袭继承还是“扬弃式”①的发展?事实上,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都很难保持其原有的生存样貌。民间艺术的存活对原生地有着极强的依附性,一旦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任何文化形式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所谓继承只可能是部分或局部的。另一方面讲,所谓“扬弃”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留下的一般都是可以适应的东西,而弃掉的则是现代人所无法接受或喜欢的部分,这本来就已经把传统文化形式的整体进行了剥离,倘若再揉进新的因素势必面目全非。因此,无论是继承还是“扬弃”发展,其最终的结果都会与传统越来越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管情愿不情愿,变化总是在要求和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多新奇的选择同样也摆在花腰彝人的面前,那么,对于花腰彝文化的发展去向问题就应该慎而又慎,尤其要保持一个较为朴素和平静的心态,惟此,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在传统文化面前保持住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和态度。“保存与传 ① 潘妍娜:《云南石屏“花腰”彝族祭龙仪式初探》载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5年3第24卷第1期。潘在论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时,提出“扬弃发展”与“继承”两种途径的特点和关系,认为继承只可能是局部或部分的,扬弃发展也只会留下能适应当代需要的方面,而两种做法都会远离传统。扬这些有历史性的见证,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我们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记忆。——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创造,这也是我们对未来一代所肩负的责任。”①花腰彝文化只有在把持现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实现传统和现代性的结合,其传承和发展才有希望,才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留有一席生存之地。

致 谢

从选题到收集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及整理成文,历经数月,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还有哨冲的父老乡亲的帮助。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杨永兵老师,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杨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半年多来,杨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杨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本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四年来对我们的辛勤培育,是你们的帮助和支持,使我不断地克服了各种的困难和疑惑,顺利地完成学业和本篇论文。特别感谢我的两位花腰彝培养张剑波和张进春同学,他们对本文做了不少建议工作,给予我不少的帮助。当然更要感谢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全力配合并给予大力支持的石屏县哨冲镇他克母村委的父老乡亲们!

参考文献:

[1](清)管学宣.石屏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年(1969).[2]云南省石屏县志编撰委员会.石屏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3]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4]普学旺等.祭龙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李朝旺,孔繁武.彝族花腰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李朝旺.石屏彝族民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① 马约尔:《文化遗产与合作》前言。[7]金星华.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上、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8]李朝旺.石屏民族文化现状与思考[J].石屏文化,2006,(1).[9]谷家荣.空间化的彝族民居文化[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12,(4).[10]王明东,张云波.云南石屏县水瓜冲花腰彝的村落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5).[11]潘妍娜.云南石屏“花腰”彝族祭龙仪式初探[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5-3,(1).[12]李锦发.石屏花腰彝民间文化传承的特性探析[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4).

第二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10东会计4班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

论文提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认为只有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正文: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10东会计4班

中传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但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不能正式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民族,无法在全球一体化局面下真正强大,只有文化渗透到位,一个国家的主权概念才能被人真正的承认与认可。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民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早已经引起了全球知名学者的关注,但是,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绵绵不断与博大精深,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冲击下,很多的文化传统、文化底蕴正在悄然失去。而由五十六个民族几千年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也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淡漠、直至消失。

从全球的文化发展来看,漠视本国传统文化的国家,却更多的任由文化资源白白流失与浪费。这一点,从最近几年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上就能看出:每年中国总是申报很多,但是能够得到批复的却很少,原因无他,只因为我们空有传统文化,却没有对文化延续与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10东会计4班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编者:张英 金舒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编者:庞朴

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编者:王玉哲】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文化史述》

编者:刘蕙孙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5.《明日之中国文化》

编者:张君励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传承;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1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

精华与糟粕并存,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

2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政府要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团体。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四、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1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五、结束语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核心,克服发展中的阻力,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促进文化间的有效的交流,保证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小英.高校图书馆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途径.商品与质量2011 年 8 月刊.[2]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3]邓显超.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机遇与挑战.长白学刊,2009 年第 2 期.[4]崔海英 邵丽君 王晶.探析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天下论文网.

第四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xx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五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华民族在不同情景有不同内涵,但在这里,应是指中国领土上的56个民族的人民,不单指某一具体民族的人。各民族经过五千年的交流融合,早已成为各具特色却紧密相连的整体,随着现在人口流动的频繁,经济社会的交流,使文化上互学互通的地方不断增加,况且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完备性,必须从所有民族来考虑归纳,进而可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56民族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文化,是中华国土不同地域孕育的非物质宝藏,是各民族发展的精神载体,是形式各异,内容纷呈的多元化文明。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动态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既有地域性,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具体文化表现形式也随之赋予时代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究其定义,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从它具体分类来看,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依我理解,血缘为纽带形成家庭-大家庭-家族,管理上依靠的是宗法制度,其经济基础和历史渊源则是来自传统农业。从其表现方式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文字语言,宗教习惯,民俗节日,诗辞曲赋,对联灯谜,神话传说,特色建筑,民间工艺,农业经验,等等,不一而足。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要性

(一),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本,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力量之源。所以,传承发展中国文化具有必然性,是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是避免中国亡国灭种的根本途径。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当今的文化发展趋势很不明朗,但有些变化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的,例如网络文学,在相当强势在大学生中有相当影响力,他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犹记《红楼梦》再出电视剧的时候,红楼体一夜走红,但人们的语气是戏谑是调侃,这到底是是褒是贬?古典文学拿到现在人们的态度竟是茶余饭后调笑的资料,情景堪忧啊!

(二),全球化过程中强势文化入侵,中国必须思考的问题。举例而言,一个青年过圣诞节情人节远比过中秋节春节来得兴奋,过的丰富多彩,这显示出西方文化在中国,特别是新生代人群中的力量。开放化全球化,文化入侵价值趋同的背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不仅是与文化相关的问题,而且是能否保持本民族的独立性,能否辨清民族将来的走向的关键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解决好

这个问题,才能在多元文化侵袭中树立文化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

(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重要地位。“以和为贵”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孔孟在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宣扬的思想核心,而现在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道家的“天人合一”在现在同样适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除了儒家的道德,道家的哲学,墨家讲的逻辑,兵家讲的作战,农家讲的种植,法家讲的法治,在现在仍有实用的地方。当然无论是“和谐”还是“科学发展”,都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又得依靠个地区各民族的选择,因此传统文化在今日的应用同中有异,既把握大的方向,又选择具体方式,可见传统文化的适用度。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途径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在现在在将来发挥更大的效用,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同时,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必须正确对待民族文化。

(一),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六中全会提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2011年一月初,山东省教育厅刚刚发出“要求全省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通诗》等内容,即让人们有选择的对待传统文化。再者,蔓延全国的教育改革中不乏对传统文化的择优取精,这是国家层面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学术界是思想最活跃,嗅觉最敏锐的地方,也是所有改革的前沿阵地。“五·四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就是中华民族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我国传统文化所进行的第一次系统深刻全面地总结与反思。现在新一轮的思想斗争,总结与反思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能不能完成引领中华民族实现走出危机的历史重任。依我看来,儒家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不应等量齐观,而是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之在新时代有心的意义。例如新加坡,他将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之后,加大宣传,把它变成全民的道德规范,而经过几十年的检验,可以明确看到它取得的良好效果。在中国,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地方,改良过后的儒家文化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么?

(三)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节日文学艺术,每个节日代表不同的意蕴和祝福,我们不需要纯粹抵制西方文化,但是在心底里传统节日必须具有更高的地位。还有文学,网络文学跟风状况严重,我们不能被网络推手所左右,传统文学之所以留传千年,必然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必须形成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主张,还是那句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下载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 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

    新时期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彝区的移风易俗

    新时期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彝区的移风易俗一、问题的提出2019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论文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调研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涵养源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三个倡导”的形式,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

    传统文化传承

    传 承 传 统 文 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人们对中秋等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一直不断;可尽管有上述呼吁,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 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

    传承与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 MBA研究生学术报告总结 第 次 XXX 一、学术报告时间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三、学术报告题目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五、本人体会 六、学院相关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