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6:3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第一篇: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一、长江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三峡等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关键技术

上游干支流梯级水库建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分析,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涉河工程群对河势、防洪综合影响,梯级水库泥沙调度与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技术,河道崩岸预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长江中下游分蓄洪区布局及风险管理研究与示范,干支流水库群防洪调度研究与示范。

2.调水工程与汉江水资源持续利用关键技术 汉江流域水资源配置及统一调度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系统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长距离输水系统水力学研究。

3.长江流域水资源配置及管理关键技术

长江流域水量分配技术指标体系及实施保障措施.洞庭湖、鄱阳湖及西南国际河流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上游人类活动对梯级水能利用的重大影响研究,流域综合管理及数字流域整体模型、河流综合监测体系及其预警与示范以及流域水工程信息平台建设。4.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长江流域水电开发的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重要水域水质安全保障措施(体系),水电开发水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及其预警研究,河流再自然化及重要栖息地修复研究与示范,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大坝降等、拆除风险分析与决策方法,水电工程生态调度研究,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示范,大型水利枢纽下游河道水沙变异及生态响应。5.复杂条件下工程技术

高寒地区筑坝材料耐久性研究;复杂条件下施工导截流及围堰安全、高边坡及大型地下洞室关键技术研究;高坝大流量泄洪消能技术研究;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技术研究;小型水库健康诊断与安全管理;大坝工程安全监测、检测及风险管理技术研究。

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黄河防洪防凌减灾关键技术 黄河宁蒙河段防凌关键技术,黄河中下游河道洪水演进及主槽调整规律,多目标洪水泥沙调控,黄河防洪水中进占堵口新技术,水利枢纽泄流结构损伤检测及安全预警技术。2.黄河水沙调控关键技术

黄河中游水库复杂流态与边界下水沙运移及河床调整机理研究,基于多目标的水沙调控动态指标研究,水沙调控过程模拟及动态优化耦合系统,黄河水沙调控体系运行模式及效果评价,古贤和小北干流放淤联合运行模式研究,骨干水库泥沙处理技术及装备。3.黄河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综合调度关键技术 黄河引黄灌区水资源调控,多沙河流污染物输移扩散水质模型及预警预报关键技术。黄河生态调度实践及功能性不断流指标体系.黄河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关键技术。4.黄河水质监测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技术,黄河重点城市水源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风险评估,黄河重点河段水污染指示性生物筛选与评价技术。5.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关键技术

黄土高原坡面一沟道系统侵蚀产沙关系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技术及效益评价研究,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适宜条件研究:淤地坝坝系布局优化技术研究。

三、淮河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淮河防灾减灾关键技术

淮河平原和里下河地区涝灾成灾机理研究,洪泽湖水位与淮干中游及洪泽湖周边排涝的关系研究,淮河骨干分洪河道分洪与本地区的排涝关系研究,流域采矿塌陷区洪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排涝研究,淮河暴雨洪水预警预报及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研究。2.水资源保障及水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措施研究,流域限制排污总量研究,流域跨省行政区水污染补偿机制研究,流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研究。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及补偿机制政策研究.典型地区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四、海河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配置关键技术

海河流域水资源风险管理研究,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海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管理体制,海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转换机制研究,海河流域平原地下水超采区遥感蒸腾蒸发监管技术等。

2.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

水污染成因分析、防治对策及其对环境生态影响,受污染水体自我修复技术,海河流域地下水管理办法前期研究,供水水源地污染事件应急反应系统关键技术。3.防洪减灾和洪水风险管理关键技术

下垫面变化对暴雨洪水关系的影响,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风险管理及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河口减淤机理、措施、对策及管理研究等。

五、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河口咸潮上溯的预警预报与抑制关键技术 珠江河咸潮上溯规律研究.珠江河口咸潮上溯动态测报技术研究,磨刀门拦门沙阻咸调控技术研究,基于珠江水资源统一调配的抑咸技术研究。2.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

岩溶石漠化小流域水土资源优化调控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珠江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西江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及综合修复技术研究,河口城市水环境容量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研究。

六、松辽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及黑土退化控制与修复关键技术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状况和初步防治效果的监测与评估,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等各类型水土流失与耕地土质退化机理、有效防治技术和对策,黑土区坡耕地不同防治措施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坡度及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水土保持效益模型,寒地黑土退化控制与修复示范研究等。2.东北商品粮基地大面积农业污染控制关键技术

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状况的本底调查及时空分布特征,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形成机制,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及对水环境污染贡献量级研究,不同类型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能研究,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环境影响与污染控制对策研究,河滩地生物改善河流水质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水资源保障关键技术 东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冻土水文特性缓解东北黑土地耕地春旱措施.应对干旱年份粮食稳产水资源调配机制与对策,新开水源的水循环调控措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七、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调度与管理关键技术 太湖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集成,平原河网地区水工程调度及促进水体有序流动的技术手段,流域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河网地区农业用水监控管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考核评价技术。2.大型浅水湖泊及河网受损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信息共享,水环境预警预报与应急响应,太湖与不同生态区内源污染负荷.太湖污染物自净过程与影响,太湖底泥释放吸附机制.太湖水质变化趋势与蓝藻风险,太湖适宜换水周期及生态水位,非点源污染的模拟和治理,太湖水动力对营养盐循环影响,太湖物质输移、平衡与入湖通量研究,太湖蓝藻异常增殖的生物学机制与控制技术等。3.流域水文和水质实时模拟关键技术

流域降雨径流模型。河网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河网水质模型。太湖三维湖流模型,太湖三维水质模型,太湖生态模型,蓝藻预警模型,模型的整合集成。

八、内陆河及其他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黑河下游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关键技术

黑河中下游经济社会用水特点和用水关键期研究,黑河下游不同水文过程对尾间地区地下水的补给规律研究,黑河下游植被与地下水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2.塔里木河水资源调度关键技术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修复目标研究;区域、流域尺度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变化规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和转化强度研究;塔里木河天然植被与地下水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流域适宜的生态调度模式研究,建立生态调度效果后评价体系;建立水量实时调度模型。3.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石羊河流域区域尺度耗水特性,石羊河流域以ET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石羊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石羊河流域适宜的灌溉农业生产规模和节水灌溉规模,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洪水调蓄方式和引洪灌溉技术等。

九、行业共性技术重大问题 1.水文水资源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大面积长历时干旱监测预警技术,中国东部洪涝预测预报技术,河流功能区划与管理关键技术,需水管理理论和技术,基于总量控制的水资源调控技术,流域水文及污染物迁移过程基本规律研究,大面积陆面实际蒸发估算技术,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及地下储水空间利用技术,洪水资源及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先进实用的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监测技术。

2.农村水利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建立大尺度(县域)农田水利建设技术体系,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高效农田用水管理技术,中低产田改良灌排综合技术,中小型泵站改造技术,多水源开发利相关链接用技术。

3.水土保持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侵蚀劣地退化植被演变规律及恢复关键技术,地面侵蚀与泥沙运移规律研究,开展全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数学模型研究。4.农村水电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灾害条件下小水电应急供电安全保障技术;农村水电增效节能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水能资源管理体系及支撑技术;小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应的补偿机制、政策、措施和修复关键技术。

5.工程建设与大坝安全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与经济社会影响评估方法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技术与补偿机制研究,构建堤坝风险管理模式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小型水库大坝安全与管理研究与示范。6.信息共享与水利通用软件研发 研究构建水利信息汇交、共享服务机制和面向服务的组织管理框架体系,共享技术标准的究和编制,不同领域水利通用软件的研发,水利软件的通用性测试,水利通用软件的推广。7.水利标准化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汛限水位、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用水定额和指标评价等标准关键技术研究,水文测量、水量计量和水环境监测标准及检定规程,水文、泥沙、小水电、沙棘、水土保持等标准的国际化,水文与水量计量标准装置,重要水环境标准物质,节水产品与农村饮水安全产品认证等。

第二篇:水利 十二五规划 2012

水利部发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国水利报讯 水利部近日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部署“十二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确定区域的建设重点,提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规划》是“十二五”时期指导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在全面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划》强调,要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树立社会和广大民众节水意识,弘扬节水文化,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节水,工业、农业、服务业全方位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用水方式得到切实转变,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05立方米以下,比2010年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3立方米,比2010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8%;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矿井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年替代新鲜淡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以上。

《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任务:一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二是推进用水方式转变,逐步完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各类节水设施,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四是全面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完善公众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体系。

《规划》与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中部崛起、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进行了紧密衔接,在充分考虑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动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按照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六大分区,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具体措施。

《规划》根据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提出5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内容。一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效率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利益调节机制。五是建立和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及节水技术创新机制。《规划》确定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四大领域。针对各个领域,《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和内容。

《规划》提出了6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节水管理。三是拓宽投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四是完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务。五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倡导节水文化。

第三篇:水利 十二五心得体会

加快民生水利发展 建设美好幸福XX---学习十二五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XX区水务局 XXX 2011年10月18日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制定“十二五”规划,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水利工作者,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学习,我注意到,十二五规划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防洪能力。

201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的颁发,以及2011中央水利工作会议 的胜利召开,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全面部署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可以说是十二五规划的具体部署,我们水利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水利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十二五规划”的核心主题是“民生”,民生是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只有改善民生,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服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水利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群众要求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更好造福人民群众。一是着力做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水利问题。二是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问题。三是着力做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流域 综合整治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的民生水利问题。四是着力做好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直接关系城乡人居环境的民生水利问题。五是着力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水价改革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民生水利问题。

2011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将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坚持以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号文件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区水利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幸福XX宏伟目标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安全水利、生态水利,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农村饮水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XX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篇:2010年学术科技竞赛研究方向参考

重点方向:

1.科学发展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社会医疗保险

5.“三农”问题 6.环境保护与发展 7.教育消费与教育公平8.和谐社会建设9.食品安全 10.社会公共安全

一、哲学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3.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4.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5.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调查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7.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问题研究

9.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10.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11.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12.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

13.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典型调查

14.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哲学分析

15.科学发展观落实制度和机制研究

16.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

二、经济类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

2.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研究

3.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调查研究

4.积极利用外资油画外商投资结构调查

5.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研究

7.农业产业化研究

8.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经营发展研究

9.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10.农民收入问题调查研究

11.农民赋税负担问题调查

12.名牌战略案例分析

13.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14.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15.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

16.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17.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查研究

18.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19.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研究

20.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

21.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22.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2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24.债市市场发展与规范化研究

25.民间投资问题研究

26.贫困大学生问题研究

27.商业保险问题研究

28.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案例研究2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与实践研究

30.失地农民的现状调查

31.社会大众食品消费安全意识调查32.中小股民的投资行为调查

33.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意识调查

34.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

35.农村税费改革调研

36.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37.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3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39.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40.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研究41.城乡就业形势和扩大就业门路问题调查研究

三、法律类

1.新婚姻法实施后问题研究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问题研究

3.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

4.公司法有关问题研究

5.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构想

6.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7.中国反垄断法的力量与实践

8.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

9.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保护

10.律师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宪法问题

12.宪法监督与宪法解释研究

13.法律赔偿执行难问题研究

14.知识产权法研究

15.信息安全法研究

16.电子商务法研究

17.政务公开制度研究

18.文化法制研究

19.法律援助的实践

20.公益诉讼

21.新世纪新时期推进我国行政法制的力量与实践问题研究

22.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23.“三农”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四、社会学类

1.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3.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研究

4.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5.单位制度和社会归属感研究

6.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7.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9.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

10.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11.大众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公众的影响

12.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14.家庭保姆问题研究

15.社区服务问题研究

16.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17.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研究

18.妇女地位及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19.当代社会变迁中的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

20.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其发展原因分析

21.城市与农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22.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的调查

23.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以其成因调查

24.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救助工作研究

25.城市中农民工现状的调查

26.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趋向及原因分析

27.社会公益捐赠行为调查分析

28.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29.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分析

30.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31.城市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改变及其社会意义

五、教育类

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2.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调查研究

3.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研究

4.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5.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6.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

7.加入WTO后留**和教育的改革开放研究

8.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9.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

10.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11.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12.学校乱收费问题调查研究

13.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14.第八轮课改的跟踪调查研究

15.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16.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问题研究

17.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18.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新模式和效果分析

19.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20.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1.关于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调查

22.扶助弱势学生模式的研究

23.关于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调查

24.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应对

25.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27.高校后勤社会化调查分析

27.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28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学习与传授

六.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

2.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组织设计

3.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4.中国银行组织再造实践研究

5.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

6.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7.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8.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调查与分析

9.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10.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11.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12.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典型调查

13.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4.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变的研究

15.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作用调查研究

16.非营利组织的法制化、规范化研究

17.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18.中国银行组织再造实践研究

19.村民自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加入WTO后商会(企业家协会)现状调查业分析

21.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2.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3.服务型政府建设个案研究

24.城市社区发展调查与研究

25.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26.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27.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与分析

28.富二代问题

第五篇:中国银监会确定“十二五”期间银行业监管重点和方向

中国银监会确定“十二五”期间银行业监管重点和方向

2011-03-30 16:15:12

中国银监会今日正式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以下简称《年报》),这是中国银监会自2006年起连续第五年发布年报。《年报》全面介绍了2010年经济金融形势与银行业概况,银行业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银行业审慎监管、监管能力建设,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教育、中国银监会及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情况,并对银行业相关数据做了较为全面的公布。

与往年相比,2010《年报》发布时间大为提前,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增加了“十一五”期间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的总结性回顾,并对“十二五”期间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的总体思路及银行业监管中长期规划做出展望。

《年报》指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银监会始终坚持和完善科学审慎的监管理念,改进和优化监管工具方法,守住风险底线与促进科学发展两手抓,坚持扎实工作作风,对大事难事咬住不放、攻坚克难,使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较好应对了复杂严峻的各种挑战,特别是使我国银行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健康稳健运营。

“十二五”时期,中国银监会将继续督导银行业坚持支持实体经济科学健康发展,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水平;坚持深化改革,提升金融自主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此,中国银监会将不断健全监管政策法规体系,持续改进监管方法,逐步优化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加强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积极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为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详细介绍了中国银监会审慎监管新框架研究制定情况。《年报》归纳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构建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中国银监会积极研究制定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审慎监管“工具箱”,加强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制定第二版、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同步实施计划等工作进展。

三是更加重视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教育。《年报》将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教育作为专门一部分,从保护和教育两个方面展现了中国银监会及银行业的相关工作情况,并对“2010年中国银行业公众教育服务日”活动作了专门介绍。

“提高透明度”是中国银监会的重要监管理念之一。五年来,中国银监会年报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向社会公众披露我国银行业和银行监管权威信息的重要载体,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全文

经济金融形势与银行业概况

1.国际经济金融形势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步缓解,但危机本身并没有结束,甚至可能出现反复。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但受政治、经济、安全等多种因素影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复苏进程仍将艰难曲折。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国家分化明显:2010年全球产出增长5.0%,其中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增长7.1%,发达国家增长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1月)。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具有3个突出特点:

一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12月,美国失业率达9.4%,欧元区失业率达10.0%。全球产出相对过剩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发达国家制造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仍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恐慌,已从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经济总量较小的国家快速蔓延到西班牙、意大利等经济总量在欧洲占比较大的国家。

二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仍然较高,银行再融资压力增大。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相互溢出效应凸显,截至2010年6月底,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国债务敞口2.28万亿美元,77.5%由欧洲银行系统持有,市值高达1.77万亿美元(国际清算银行,2010年12月)。欧洲银行系统流动性依然匮乏,对欧洲央行严重依赖,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危机国家的银行从欧洲央行获得的贷款金额均处于历史高位。欧美银行将有约1.5万亿美元债务于2011年到期(金融稳定理事会,2011年1月),加上受政府担保和央行流动性支持逐步退出等因素影响,再融资压力仍将持续。

三是主要经济体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新兴市场通胀压力高企,资产泡沫风险增大。美联储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及日本中央银行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并加大国债购买力度,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一方面,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加剧波动。2010年下半年,国际铜价约上涨60%,原油价格约上涨40%,国际黄金价格于2010年底达到1,400美元/盎司的历史高点。在极端天气频现及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包括玉米、大豆、小麦在内的全球农产品价格也涨势迅猛。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以其相对稳健的基本面和强劲的增长潜力吸引了大量资金快速流入。2010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私人资本相比2009年的5,810亿美元增加40%以上,达到8,250亿美元(国际金融协会,2010年11月)。新兴经济体输入型通胀压力已经逐步显现。目前,不少新兴经济体CPI涨幅已远远超过5%的温和通胀警戒线。

2010年12月,印度、越南、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CPI分别上涨了6.47-11.75个百分点。

2.国内经济金融形势

2010年,我国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拉动力的任务艰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外需压力有所增加;结构性产能过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紧迫;输入型通胀加剧,“抑通胀、保增长”难度增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增强了国民经济内生动力。

2010年,我国GDP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升3.3%。

农业生产经受住了年初以来多种极端自然灾害的冲击,粮食实现连续七年增产。

(一)经济金融形势

经济金融形势与银行业概况21 经济金融形势与银行业概况长18.3%,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8%。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4.7%,贸易顺差同比下降6.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9年分别实际增长7.8%和10.9%,这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国淘汰的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约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十一五”确定的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化学耗氧量(COD)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基本完成。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9.7%,增幅同比回落8.0个百分点。

专栏1:2010年银监会采取的针对性监管措施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银监会主动加强前瞻性监管,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银行业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

1.针对2008年下半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信贷增长特点,以及国内经济逐步企稳回升的实际,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引导信贷投放回归常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控制信贷总量,积极优化信贷结构,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并及时提出将不良贷款考核重点转向风险管理工作的扎实深入程度、科学精细化水平、风险暴露的充分性等,督促银行业准确进行贷款风险分类,抓住当前盈利较好的有利时机,“以丰补歉”,全力提足拨备。

2.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的“实贷实存”等不科学的贷款管理旧有模式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信用风险依然是主要风险的实际,通过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检查督导和跟踪整改,全面推进“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贯彻落实,督促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从源头上防范信贷资金挪用风险,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3.随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深入推进、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发布银行业监管国际新标准,紧密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积极推进新标准在我国的实施,稳步推进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等审慎监管工具建设。

4.针对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快速增长、融资平台不规范运作带来的巨大代偿性风险,参与制定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精神,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现金流覆盖情况对平台贷款进行准确分类,明确偿债主体,落实风险缓释措施,足额提取拨备,通过真实核销,逐步化解风险。

5.针对近年来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房地产贷款风险隐患增多的情况,按照《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要求,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房贷政策,切实做到“面测、面试、居访”。强化开发商贷款、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严厉查处零首付、假按揭等违规行为,配合打击房贷中介高“返点”行为。

6.针对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要求,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金融服务工作。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新增授信,严格管理已发放的相关行业贷款,密切跟踪监测并有效防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加大信贷退出和不良贷款控制力度,妥善做好资产保全工作。

经济金融形势与银行业概况

专栏2: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进展

按照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和匹兹堡峰会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时间表,在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的积极参与下,2010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在微观机构、中观市场和宏观系统3个层面取得重大进展。

微观机构层面的改革目的是提升单家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强化金融体系稳定的微观基础。改革措施包括:资本监管改革,引入杠杆率监管制度,建立流动性监管标准、动态拨备制度,改革公司治理监管规则,推动金融机构实施稳健的薪酬机制,强化并表监管和对表外业务的监管等。

中观市场层面的改革目的是强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修正金融市场失灵。改革措施包括:推进建立单一的、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改进风险定价模式,避免过于依赖脱离现实的模型假设;加强外部评级机构监管,降低金融机构对外部评级的依赖程度等。宏观系统层面的改革目的是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改革措施包括:建立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经济周期挂钩的监管制度,弱化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Institutions,SIFIs)的监管,降低机构“大而不倒”导致的道德风险;加强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降低风险跨境传递。

2.主要经济体金融改革方案

2010年7月,美国颁布《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金融保护法案》(The Dodd–Frank Wall Street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更新监管体系框架。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FSOC),应对系统性风险。强化对美联储的授权与制衡。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CFPB)。在财政部下设联邦保险办公室(Office of NationalInsurance,ONI),强化保险业监管。二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微观监管。限制“大而不倒”机构的过度扩张。引入“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限制银行进行自营交易。增加公司治理中薪酬的透明度。三是建立有序的破产处置和自救机制。要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定期提交“生前遗嘱”(living wills)。四是健全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确立信用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留存要求,限制金融衍生品投机交易,强化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

2010年7月,英国财政部公布了执政党更替后的金融监管改革新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撤销英国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SA),在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下新设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oryAuthority,PRA),负责对存款类机构、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FPC),增强宏观审慎层面的沟通协调,强化应对系统性风险能力;新设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局(Consumer Protec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CPMA),维持公众对金融服务市场的信心。

2010年9月,欧洲议会通过欧盟金融改革法案,决定建立泛欧金融监管新体系,包括新设负责监管银行业、保险业和金融交易活动的三大监管机构,以及负责监控和预警欧洲经济中各种风险的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ESRB)。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品纳入交易所或者电子交易平台,通过中央清算所清算。二是全面禁止信用违约掉期(CDS)类产品的“裸卖空”。三是规范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的投资行为。四是计划建立自己的评级公司,并从2011年起,将穆迪和惠誉等评级机构纳入欧盟监管范围。

(二)银行业概况

2010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3家,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商业银行85家,农村合作银行223家,农村信用社2,646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40家,信托公司63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07家,金融租赁公司17家,货币经纪公司4家,汽车金融公司13家,消费金融公司4家,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69家,营业网点19.6万个,从业人员299.1万人。

1.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8万亿元,增长19.9%;负债总额89.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4万亿元,增长19.2%;所有者权益5.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万亿元,增长31.2%。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进一步发生变化。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

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9.2%、15.6%、14.9%。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比上年分别上升1.06、0.78、0.60、0.24、0.13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资产份额分别下降2.11、0.71个百分点。

2.存贷款规模稳步上升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2万亿元,同比增长16.0%;

3.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持续提升

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上升0.80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1%,比年初上升0.90个百分点。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

4.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696亿元,不良贷款率2.4%,比年初下降0.89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率1.13%,比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

5.拨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1.0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57亿元;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首次超过200%,达到217.7%,比年初上升64.50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型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06.8%,比年初上升61.90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77.6%,比年初上升75.60个百分点。余额25.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7%。短期贷款余额17.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中长期贷款余额30.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4万亿元,同比增长29.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9万亿元,同比增长35.5%;票据融资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9,046亿元,同比下降37.8%。

6.盈利水平稳步提高

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资本利润率17.5%,比年初上升1.26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03%,比年初上升0.09个百分点。从结构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收入构成的3个主要部分。

7.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水平有所下降

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43.7%,同比下降2.10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69.4%,比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超额备付金率3.2%,比年初下降0.60个百分点。

专栏3:中国银行业保持稳健运营

银监会成立以来的八年,是引领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急行军、与风险赛跑的八年,也是成效显著的八年。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银行业面貌焕然一新:

1.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95.3万亿元,是银监会成立前(截至2002年底)的4倍,是“十五”末期(截至2005年底)的2.5倍。按资产规模计算的市场份额结构逐步优化,已经形成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序竞争、共同发展,协同为国民经济提供多层次、多方面金融服务的银行体系。

2.资产质量明显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科学化解历史积累风险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控制新增风险,实现了从高风险到风险可控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4,336亿元和1.13%,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比2002年底减少1.9万亿元和下降22.50个百分点,比2005年底减少8,506亿元和下降7.80个百分点。

3.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提升。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2.98%,到2004年转为正值,2005年为4.91%,2010年底提升为12.1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了2008年底的水平。资本充足率达标商业银行从2003年的8家增加到2010年底的全部281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0.6%上升到100%。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

4.拨备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商业银行损失拨备缺口从2002年底的1.34万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6,274亿元,2008年实现零拨备缺口。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底的6.7%提高到2005年底的24.8%,2010年底达到217.7%。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余额达到1.3万亿元,应对潜在损失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5.盈利水平明显上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从2002年的61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33亿元,2010年达到8,991亿元。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由2003年底的0.1%和3.0%,上升到2005年底的0.7%和15.6%,2010年底达到1.03%和17.5%。

6.透明度建设大大加强。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已经严格按照审慎要求编制会计财务报表并经外部审计,彻底解决了“两本账”问题。同时,不仅上市商业银行全部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及时对外披露有关经营信息,自觉接受市场监督,非上市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也实行了信息披露制度,接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监督。

7.银行业审慎“走出去”取得进展。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综合考虑自身发展战略、优势、并表管理能力等因素,通过设立机构、兼并收购等方式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审慎经营和科学布局使中资银行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没有遭受重大损失。

下载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云南省水利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大纲

    云南省水利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工作大纲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二○一○年二月 目 录 1,规划编制背景 "十一五"时期我省水利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

    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 “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科学技术部 二〇一二年五月 目 录 一、形势与需求 ...........................................................................

    相关研究方向

    (十一)伽玛氨基丁酸相关疾患共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采用遗传影像学、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受体分子结构生物学及药物设计、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及系统生物学的多学......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选题指南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选题指南 1、“十二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 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宏观形势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庆所处的发展阶段、基本......

    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水利工程管理专项规划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 重点工程监控系统、调度系统建设:建设和完善大中型重点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自动......

    重庆水利“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水利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蓄引提水能力20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供水保证率达到75%;新增解决100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

    十二五规划——科技

    十二五规划——————科技 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

    2019年度水利科技工作总结-

    2019年度水利科技工作总结-范文汇编 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科技工作和水利经济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兴水,围绕生态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