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

时间:2019-05-15 11: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

第一篇: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

专题三:

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与创新思路研究

一、“十一五”期间的基本情况

1.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2006年到2009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涉及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计划项目439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255项,绍兴市地方财政投入涉农科技研发经费近2500万元。在2009年立项的35项省及国家级的涉农项目,上级财政支持科技涉农经费1238万元。

全市每年财政预算安排620多万元,用于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开展农业课题研究,村级农技员农技推广活动经费补助和对农技人员的表彰奖励等,并明确农技推广专项资金随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加。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全市已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由市、县、部门、乡镇(街道)、村五级农村信息服务机构组成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农民信箱用户达到30万户,已建成村级2099个行政村网站,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5%。

2.科技支撑能力提升 农业科技企业快速壮大。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力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全市有6家农业龙头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4家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有56家农业科技企业建立了省级研发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9家,20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50%以上的建立了企业研发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超过270亿元。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升格为农科院,下设糯稻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生态和质量标准研究所(绍兴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茶叶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信息与培训中心、旱地作物研究所、绍鸭研究所和水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创建了水稻育种公共实验室、农产品检测中心实验室、黄酒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等六个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绍兴文理学院建立了生命科学学院,其生物科学是教育部重点专业,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学是市级重点学科。全市已创建2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43家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涉及到茶叶、蔬菜、畜禽、水产等七大特色产业,以及饲料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人员队伍有所扩大加强。2010年全市市县两级实有农业专业技术研究推广人员1800余人(其 中高级职称303人),比2004年增加了200多人,研究涉及的领域以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范围与面积较十一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绍兴农业高科技园区示范作用逐步显现,在3.06万亩示范区内建立了新品种引繁、无公害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成了5000㎡孵化大楼、60000㎡孵化生产厂房及配套设施,在孵农业科技企业21家;引进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

3.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每年全市重点推介主导品种、新技术分别超过200个、100项。糯稻优质高产育种研究、超级稻引进试验示范、名优茶开发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绍兴麻鸭选育和新嵊长毛兔选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至2009年,全市共取得市级以上,登记农业科技成果136项,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进步奖58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19项),实施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100项,我市多个领域技术应用推广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

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等手段,全面提高科技示范户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共培育科技示范户8373户,在良种、技术、信息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市初步形成了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员、村级农技员、农业科技示范户为主的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使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快速推广应用,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形成了茶叶、蔬菜、畜禽、水产、花卉、干鲜果和竹木等七大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和特色区,其中茶叶、珍珠、绍鸭、长毛兔等规模、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

4.科技综合实力有了新提升

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万余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9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标准化生产得到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全市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114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00个。建成了各类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室、检测点)57个,初步形成市、县、产地、加工企业、市场五个层次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全市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261.5万亩,其中“万字号”特色基地94个,建立了各类种子种苗基地83家。拥有珍珠之乡、名茶之乡等十三个“中国特产之乡”,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

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为促进绍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市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同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 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科技人才仅占全市435万人口的0.04%,尤其是种、养殖业领域农技人员农技人员匮乏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乡镇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疆化,从事农技工作精力得不到保证。二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不健全,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的投入总量虽然持续增长,但与绍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地位不相适应,影响了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成效。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普遍较低,精深加工少、品牌产品少、附加值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全市农产品加工率仅35%左右,农业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战略构想

(一)总体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科技推广工程,不断完善创新研究与转化推广协调发展布局。力争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把提高粮食超高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业节能减排科技支撑,加快涉农高科技产业做大。推动“二维结构”传统农业向“三维结构”新型农业、农田向山地森林、陆地向空间发展、初级农业产品生产向精深加工制造4个方面增长方式转变,凝聚创新人才团队,积极推 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力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二是把富农、惠农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加强清洁能源、农村宜居和饮水等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加快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进步。三是强化农村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大力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基层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一体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着力打造高效生态特色农业、涉农高科技产业;粮食及其农业主导产业常规技术取得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到201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7000元;

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7%以上; 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面积占种植面积60%以上; 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强市。

三、“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1.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供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加强全局性、关键性技术的调查征集和攻关研究工作。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推广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重点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厂化设施农业等领域进行重大创新,为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技术保障。

2.实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依托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聚集、孵化和辐射功能,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扩散。

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重点加强农林植物及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优质高效安全种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流通技术、农林生态保育与生态产业培育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等六大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培植一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科技企业,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快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步伐,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围绕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重点是加强涉农高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现代技术集成配套应用,着力推进农民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村信息化、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农村饮水安全等改善农村民生科技示范试点工作。

3.实施科技型农业企业培育工程,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大力引进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开展省级、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培育,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提高全市农业高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争取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

提高一批外向型农业企业科技层次。围绕出口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制定等技术攻关,在茶叶、珍珠、畜牧、蔬菜等主导行业,提高一批外向型农业企业科技附加值,培育若干家外向型加工出口的“龙头”,促进全市外向型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继续加强农业企业技术研发组织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业研发机构,以提高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能 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促进以农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省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70家。

4.实施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强化科技为农服务能力。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思路,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解决农技推广机构设置、经费和人员待遇问题。在不改变原有体制的情况下,进一步整合农科教各方农技推广资源和力量,建立完善市县(市、区)各级农技推广中心和分中心,按产业设立专家组,明确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实施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农技推广活力。

继续推进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对已建立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试行考核制度,加强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工作;同时支持科技特派员通过基层创业计划项目的实施,牵头组建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部门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民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培育建设,鼓励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农业企业创办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组织,鼓励农技人员开展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的技术有偿服务。加强农民教学与培训基地建设,开展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导的多形式农技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技术员队伍。

5.实施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工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绍兴市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步伐,提升园区孵化器平台建设档次,完善公共实验检测平台,拓展科创中心的服务功能;建立3000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建立龟鳖苗种、绍兴鸭保护、无公害蔬菜等六大示范基地;建立“千亩示范、万亩连片”粮食高产样板区;建立现代设施渔业示范园,进行低盐度海水产品水循环、标准化、高围池集约化养殖技术示范。使绍兴农业高科技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辐射源。

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集中力量打造建设100个以上特色优势明显、科技水平领先、产品优质安全、设施装备优良、运营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区,成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推进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6.实施村镇建设技术集成示范工程,促进城乡一体化。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小城市”的目标和相应发展规划,选择一批村镇,开展统筹城乡科技综合改革的探索与试验,以农民承包土地和农村宅基地流转改革为契机,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技术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 再创新为重点,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开展村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村镇建设规划与设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村镇新社区与绿色住宅建设、村镇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村镇绿化与园林产业开发、村镇环境治理与饮水安全、现代农民科技培训与素质提升、人居健康与安全保障等10个方面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普及与推广,加快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进步,力争在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上取得突破,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示范与技术支撑。

四、“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

(一)农业生产技术领域

积极开展以下七大领域科技研发与创新,推动我市初级农业产品生产向精深加工制造转变。1.种子、种苗技术

2.农产品高效、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 3.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 4.设施农业新技术及农用新材料新装备 5.农业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 6.农业生物技术

7.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技术

(二)生态安全技术领域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构建生态高效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

安全与高效种养技术:重点研究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在茶叶、蔬菜、瓜果生产和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栽培技术,新型饲料添加剂、疫苗、生物兽药,及规模化健康畜禽养殖技术体系,动植物病虫害持续控制技术,农村生态技术等安全与高效种养技术在育种、植物栽培、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设施农业基质及营养液调配技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与新材料、新装备,推广工厂化农业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栽培与养殖管理等配套技术,加强工厂化种养技术设备和园林机械的研发。

安全生产及精深加工技术:重点研究粮食、畜禽、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和深加工技术,研究制订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稻米、食用菌、中药材等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新材料新装备研制技术,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开展食品生产地环境与质量监测评估,研究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藏和流通的控制技术,食品安全监控、评估、预警、应急处理及系统控制技术,如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食品生产污染微生物控制技术、有害化学物快速监测技术、食品中各种污染物的检验监测技术。推广HACCP和环境14000认证体系,加强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技术: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病虫测报、天气预报、防汛防旱、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实用技术力度。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推广农业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诊断决策系统、农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机电一体化农机具产品,发展精准农业,推广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合农业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人才—基地—项目的一体化建设,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向现代农业和优势主导产业集聚。鼓励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入股、转让等形式,通过自行创办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渠道,直接进行成果产业化。设立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重点奖励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引导科技人才到农业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挖掘农村乡土科技人才,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专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经费继续确保三分之一用于农业科技。农口部门实施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种子种苗、品质提升工程,农业产业化建设等工作要与重大重点农业科技专项及其相关项目紧密结合,在经费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市县政府对在本区域实施的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项目要保证一定的配套经费。引导金融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展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的成本。

(三)深化农业科技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发挥政府科技规划项目与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加 强产业链项目的主动设计和联合攻关,完善招投标制、课题制和合同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行重大项目监理制,强化中期评估和验收考评,建立评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信用制度,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

(四)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措施,并把工作实绩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考核内容。科技、农口等部门要把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项目、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法律法规,把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发挥各级科协、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技信息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业与农村科技的政策法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技知识、科技工作的先进典型,向公众公布科技成果,让公众了解科技的最新进展和科技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第二篇:“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的关键词

创新创业: 十二五” 创新创业:“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的关键词
日期:2011-09-13 14:25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新时期农业农村科技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民生,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 供给。建立健全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针对《规划》中的以上表述,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解读了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 展目标与总体部署,讲解了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的根本出路

科技日报:《规划》把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今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对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您认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农 业农村科技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陈传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是新时期党中央对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的根本出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 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键所在。

具体来讲,首先,加强城乡科技统筹,急需加快形成科技等资源和要素向农业农村转移的长效机制;其次,粮食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迫切需要突破农业高产高效关 键技术;第三,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加快科技支撑力度;第四,农业战略新兴产业自主核心技术缺乏,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自主科技创新步伐;第五,农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迫切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第六,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紧缺与消耗加大的双重挑战,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生产方式;第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扩大,对农村民生科技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科技日报:在《规划》中,特别突出强调了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您认为这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有何意义?

陈传宏: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为途径,引导现代科

现代农业产业链、应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农村科技创业培训和服务,营造良好环境。

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总体上要接近发达国家本世纪初水平

科技日报:您认为“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陈传宏:在新的时期,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为目标,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农业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现代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总体上要接近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部分领域要居世界前列。在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对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以及农业应对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重点把握五大任务

科技日报:要达成以上目标,您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与农村科技要重点发展那些领域?

陈传宏:“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重点发展以下领域:

首先,加强农业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技的前沿引领能力。重点支持农作物高产优质抗逆分子机制、农业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等基础研究。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突破分子设计、药物靶标发现、现代食品工程化技术、农业物联网以及智能化农机等前沿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新制剂、新装备,培育和发展生物种业、农业生物药物等新兴产业,促进农机装备、食品制造等产业技术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其次,加强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能力。继续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村与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农林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大力发展动植物育种、农作物高效生产、畜禽健康养殖、节水农业、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和农业环境调控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支撑和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三,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技的产业支撑能力。以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农业生物制品等产业为突破口,集成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和支撑计划的研究成果,创制优良动植物新种质新品种、生物药物、生物燃料等重大产品,实现重点优势领域的战略升级和新兴战略产业的技术突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加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集成技术研究,提高农村科技的民生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城镇规划布局,建设和谐优美新村镇,进一步强化民生科技工作,把农村环境、农村医疗、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等民生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供强有力科技保障。

第五,加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科技的创业创收能力。面向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科技需求,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实施力度。继续深入实施星火计划,促进星火产业带和技术密集区发展。全面推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和合作组织。在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农民专业组织为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站为中介服务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大学及科研机构农技推广、农业专家大院等科技服务模式,形成社会化、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科技工作,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科技兴县(市)工作,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间,六项举措保障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

科技日报:目前,在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上,我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将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陈传宏:在这个方面,首先深化农业与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切实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公平公正、高效廉洁的农村科技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国家目标需求和重大任务导向,进一步优化科技计划资源配置,对国家科技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星火计划等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业项目预备库,简化项目指南,充分发挥部门、地方、专家、基地平台、涉农企业等在项目申报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绩效管理、信用管理和成果管理体系。

第二,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和区域性定位,要大幅度提高R&D经费中农业科研投入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研究的连续性、稳定性;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给予农业领域重点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稳定支持。在农业领域加快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

第三,着力培育涉农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支持大中型涉农企业加强自身研发机构和研发能力建设。围绕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能源、农业装备等重点产业创新链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资源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倾斜支持,鼓励和促进企业超前、深度参与技术研发。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第四,加强农业科技基地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在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强化农业主产区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与预警平台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完整、装备精良的野外科学观测台站体系;加快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基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切实做好农业领域“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统筹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第五,加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继续强化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和技术引进机制,促进高技术成果的成熟和产业化。积极推进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继续稳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突出园区在科技创业、新型及战略性产业培育、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新农村建设、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第六,加强农业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立足现有国际合作基础,通过政府间的多边关系、双边关系和多种民间渠道,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入实施我方主导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计划。

第三篇:“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农业厅(局)、教育厅(教委、局)、水利(水务)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国土资源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林业厅(局)、粮食局、气象局、海洋局、供销合作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农业局、教育局、水利局、建设环保局、国土资源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林业局、粮食局、供销合作社,中科院院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明确“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发展任务,全面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粮食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同编制了《“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部 水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土资源部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林业局

中国科学院 国家粮食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海洋局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

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与要求,明确“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5%,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取得新成果,支撑粮食连年增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农业资源环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科技创业积极推进。城镇化与农村民生科技逐步强化,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发展需求

21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已进入了一个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新时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技术迅猛发展,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加速了传统农业技术的变革与升级,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推进,农业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迈入了更加依靠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挑战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

——保障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持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八年增产,但产需矛盾依然突出,同时还面临水土资源紧缺、生产成本提高、气候变化异常等严峻问题。保持农业稳定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在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发展农业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农业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技术竞争日趋激烈。但我国生物种业、农业装备、食品制造、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核心技术严重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型高产优质新品种匮乏,主要商用畜禽良种和部分高端蔬菜种子均依靠国外,许多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相当薄弱,迫切需要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能力。

——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需要主要依靠科技破解难题。我国农业资源紧缺问题日趋严重,耕地、水资源长期不足。耕地质量日趋恶化,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环境压力与日俱增,面源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转变生产方式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农村民生科技。近年我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农村发展总体上落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许多农村生活饮水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中,村镇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技术缺乏,农村住宅建设标准化体系不健全,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推进农村科技创业,需要健全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时期,农民增收

致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依靠科技创业致富的需求日益高涨,多元化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迅速。面对新形势,需要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科技创业,不断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应对国际农业挑战,需要大力提升科技竞争能力。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其核心是农业科技竞争。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战略,提出新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系统部署,完善政策措施,实现跨越发展。

二、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为目标,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稳固农业与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为基础,以完善农村科技投入机制为保障,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把粮食科技放在农业科技工作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生物种业技术进步,加强粮食

持续增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把强化自主创新作为战略核心。自主创新是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引擎,是支撑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定不移地把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自主创新提升农业竞争力,以自主创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把引领产业发展作为目标导向。农业科技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瞄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培育发展涉农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把服务农村民生作为根本要求。农业科技发展要与服务农村民生紧密结合,以科技服务促进农村创业,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着力解决一批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问题,使科技能更好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

(二)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要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以及农村民生、农村科技创业等方面统筹部署、重点突破。

1、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增强农业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力度,重点开展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农产品安全及农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重大基础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

2、加快推进农业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的引领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为重点,突破一批前沿高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制剂、新装备等重大技术产品,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3、着力突破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持力度,重点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生态环境、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强化技术集成与应用。

4、持续强化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农业科技产业带动能力。要加快涉农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步伐,重点加强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食品制造、农业生物制品和农业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5、着重开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集成技术研究,提高农村民生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城镇规划布局与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和谐优美新村镇。进一步强化民生科技工作,重点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健康住宅等民生科技工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供科技保障。

6、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支持社会化创业体系和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技术转移。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科技兴县(市)、科技扶贫等相关工作,切实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部分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前列,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人才队伍与条件建设有新成效。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具体发展目标是:

——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科技支撑能力再上新台阶。培育一批农林植物新品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数量大幅增加。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稳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持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培育一批畜禽、水产新品种(系),主要畜禽、水产饲料转化率平均提高5%以上,现代养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农业新兴产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制生物制品、新型肥药、农机装备、现代食品、生物能源等重大产品100项以上。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带动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精准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农业养分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和畜禽死亡率显著下降,农林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技术研究应用得到加强。村镇规划覆盖率达到60%,村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显著提高。建立一

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农村饮水安全、农村能源以及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科技创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一批信息化示范站和示范村。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扩大。基本形成公益性推广体系与社会化创业、多元化服务等“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更加顺畅,创新机制更有活力,创新条件更有保障。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投入强度明显增强,基地平台建设规模明显扩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培养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四)总体部署

按照 “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统筹部署”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要突出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生物产业、食品产业与质量安全、农村与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农林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与农村民生等八大重点领域,统筹安排二十五个重大专题。在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集成科技资源,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集成示范、科技创业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在农业重大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以973计划为依托,重点部署作物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基础、功能基因组和调控途径、农作物重要病虫害防治、主要粮食作物水分高效利用、家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和生理学、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等一批重点研究项目。

——在农业前沿技术研究方面,主要以863计划为依托,部署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农业药物分子设计与产品创制、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海水养殖种子工程、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等重大项目,加强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食品制造与安全、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数字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生境控制修复、农业生物制剂创制等主题方向。

——在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强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充分发挥各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及地方科技计划的作用,重点部署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节水农业、畜禽健康养殖、循环农业、海洋农业、林业生态、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装备与设施、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生物质能源、面源污染防控、中低产田改良、新型缓控释肥料、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农村城镇化等一批重点项目。

——在农业与农村科技相关工作方面,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大力推进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山东黄河三角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切实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三、重点领域与方向

(一)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

围绕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科技需求,部署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海洋农业与资源开发、淡水生物资源培育与利用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粮食安全科技发展、海洋农业科技发展两个重点专项。

1、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

——开展粮、棉、油、蔬、果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和调控机制,作物高产优质的生理生态机制、作物高产高效与土肥水资源耦合机制、有害生物控制与粮食质量安全、生态储粮等基础研究。

——开展主要农作物定向调控与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粮食生产数字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

——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主要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2、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

——开展动物产品品质形成与调控、饲用抗生素的关键作用靶点及其替代机理、重大动物疫病和传染病产生与防控、新发及外来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监测与防控、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基础研究。

——开展生态型添加剂在畜禽饲料中的作果及增效、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鉴别诊断等技术研究,突破新型饲料添加剂与重大疫病诊断等前沿技术。

——开展畜禽健康养殖、现代奶业发展科技工程、畜禽养殖环境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产品安全、优质特色畜禽产品生产、新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外来与新发动物疫病预警及防控、草地畜牧业发展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海洋农业与资源开发

——开展海水养殖生物优良品种设计、海水养殖重要病害防控免疫新途径新制剂和组学基础、高效环保海水养殖模式的生态学、以及主要营养素的代谢调控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海水养殖新种质创制、海水生物强优势杂交、分子辅助标记及性别控制、海水养殖新种质资源发掘和利用、名贵海水养殖

生物规模繁育等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海水养殖与滩涂高效开发、远洋捕捞与海洋生物新资源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病害防治、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等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

4、淡水生物资源培育与利用

——开展淡水生物生长生殖及营养代谢、抗病抗逆遗传学基础与调控机理、经济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功能类群生物水体环境稳定机制、水环境承载种养殖容量等基础研究。

——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名优苗种规模化繁育、淡水池塘生态因子监测与数字化养殖及工程化调控等前沿高技术研究。

——开展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淡水健康养殖、病害控制与鱼药开发、淡水生物环境保护与修复、水生经济植物产业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二)农业生物产业

围绕培育和发展农业生物产业的科技需求,部署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农业生物制品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发展、农业生物药业发展、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三个重点专项。

1、生物种业

——开展动植物产量、品质、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与代谢调控网络,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及生物学机制,主要动物生殖发育、胚胎发育、干细胞克隆的遗传学基础与调控机制,以及动植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基础研究。

——开展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挖掘动植物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基因;研究动植物分子标记、转基因、细胞工程、植物空间诱变、杂种优势利用等关键技术,创制动植物新品种、生物反应器等重大产品。

——收集和评价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新种质;研究主要农作物、蔬菜水果、林草花卉、畜禽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开展种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主要农作物、林木、畜禽、水产种业科技产业化。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保护我国物种资源。

2、生物质能源

——开展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解构解聚,以及纤维素及油脂类生物质高品质转化等基础研究。

——研发多种生物质高效生物转化的新菌种和新产品;研发生物质原料预处理及高效、高值转化的新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化学品联产及生物炼制等先进工艺技术。

——开展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能源微藻产业化、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化、低值和废弃农业生物质的生物炼制高效利用等科技工程,攻克生物燃料乙醇、燃料丁醇等液体燃料综合开发与应用的技术难点,以及生物质低能耗成套化固体成型燃料装备与工艺。建立车用生物燃气、万吨级非食用油脂原料的生物柴油清洁生产、非粮生物燃料乙醇、丁醇产业化等示范基地。

3、生物基材料

——开展生物基材料合成用微生物代谢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探索生物基材料高效催化合成及过程调控机理,解译生物基材料超分子结构及功能化机制。

——研发生物质定向重组与多元复合制造技术,突破生物基塑料先进制造技术,加强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前沿设计及结构调控技术研究。

——研究新型生物基多元醇保温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强功能化木塑复合材料及生物基高性能树脂制备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快开发基于非粮原料的大宗生物基产品,推进生物塑料等产品的制造与产业化示范。

4、农业生物制品

——开展农业微生物和农业害虫功能基因组学、农业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机制、宿主的抗病与免疫机制等重大基础研究。

——创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免疫佐剂、生物除草剂、生物调节剂等生物制品。研究重要动植物病原微生物、害虫、杂草和有益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学。构建菌毒种资源库、基因资源库及活性化合物库。完善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

——集成农业生物制品大规模制备的关键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实现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调节剂、生物肥料等的产业化,加强现代中兽药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三)食品产业与质量安全

围绕加快食品产业升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技术需求,部署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农产品储运与物流、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三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食品产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产品与食品加工

——开展食品分子修饰与定向重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靶向作用机制、食品生物工程代谢组学及食品工程化理论等重大基础研究。

——开发现代食品工程化技术与装备、优良食品微生物高效筛选

与新酶定向转化、蛋白质分子修饰与功能化改造、糖与油脂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突破食品非热加工、生物制造、高效分离和节能干燥等核心技术。

——开展粮油、果蔬、畜禽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综合加工与利用,乳基料及干酪加工、特色林果贮运保鲜、食品添加剂绿色制造、食用植物油加工、粮食精深加工与资源化利用,以及食品制造关键装备开发。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方便主食品、工业化中式菜肴、预制调理与配餐食品、发酵食品、食品配料、营养功能食品和特殊专用食品等技术集成示范。

2、农产品储运与物流

——开展粮食及重要生鲜农产品储藏、物流过程中组织衰老、品质劣变和腐烂损耗发生规律、影响因素、控制措施与途径等基础研究。

——研究农产品与食品绿色、生态保鲜及精准调控和智能可视化物流信息等关键技术;开发高阻隔、可微波、绿色可降解等专用环保型包装材料和智能减耗物流装备。

——开发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贮藏、虫霉绿色防治、高效节能干燥、害虫生态治理、散粮装载卸专用设备等技术,研制鲜活农产品在线分级与智能包装、储藏保鲜、冷链运输与生鲜销售、快速精准检测等关键技术与装备。

3、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

——开展食品储运加工过程中危害物形成机制与变化规律及控制机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干预控制理论等基础研究。开展农产品中危害物质形成规律、污染干预与防控、监测与溯源、风险评估与预警、农业技术标准等研究。

——开展食品表征属性与感官品质识别、食品痕量有害物质精准

检测、食品加工在线无损检测等技术与装备研究,突破可视化生物与仿生识别、基因芯片和生物质谱等检测技术,开发传感器、可视芯片仪等快速便携检测设备。

——开展食品有害物残留物减控、贮藏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攻克食品致敏原分子识别与脱敏钝化、高精度快速在线检测、有害物抑制降解与智能化监控等共性技术;开展食品新资源、新技术和新方法安全性评价,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精准溯源与预警、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评估方法。

——开展进境农产品中外来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检测、监测、处理技术研究,转基因及安全卫生检测技术研究与检疫、检疫处理技术装备开发。

(四)农村与农业信息化

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普适化、可视化为目标,重点部署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农村信息化等两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

——开展农业土壤-作物养分运转、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信息感知机理、农业地物遥感及解析机理等基础研究。

——研究农林动植物数字农业技术;突破农产品供应链全程质量安全信息感知技术与装备、无线传感网与云通信、智能化信息处理与云计算等农业物联网共性关键技术;开发肥、水、药变量作业与自动导航等精准作业技术系统。

——面向主要粮油作物、南北方主要水果、设施蔬菜、集约化养殖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围绕生产、加工、包装、储藏、流通等供

应链全程开展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和产品的集成示范。

2、农村信息化

——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开展3G、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搭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集成研究,构建新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集成研制“村域网”传输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可支持多种网络接入方式、网络接入终端、数字移动终端等低成本数字化产品,开发农村远程可视化诊疗、文化娱乐服务、社会事务管理、流通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系统。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工作,建设一批信息化服务示范村。

(五)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科技需求,部署节水农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特产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节水农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开展旱区作物用水过程与调控机理研究,探索灌区水转化与节水减污调控机理,建立作物节水高产优质用水理论与方法。

——研究农业高效用水过程精量控制技术与产品,开发农用机井成井配套设备、先进适用的大型灌排机械装备,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与成套装备。

——开展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粮食主产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旱区特色经济作物节水灌溉、半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旱作区降水高效利用、旱区农田水利工程、灌区自动化及农业综合节水、灌区泵站提水及管道化输水、非传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

术研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和模式。

2、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

——开展重要林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及木材生物学形成基础研究,揭示木材材性改良及调控机制。

——开展木竹产品绿色生产、大型人造板生产智能化过程控制、木竹定向解聚与多元复合、集成家居产品网络化制造等木竹产品先进加工制造技术,开发木竹增值高效加工新产品;研究星地协同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研究特种工业原料林、珍贵阔叶用材林以及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定向培育技术,加强低效人工林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建立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体系;加强木材、竹藤及非木质林产品资源高效增值技术研究;开展经济林育种及高效生产、花卉等景观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特产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

——开展优质特种经济动植物资源品种的评价、筛选和培育技术,揭示重要特种动植物功能器官、部位、成分的形成及调控机制;开展特产资源生物育种、生物加工技术研究。

——开展特产动植物优质品种资源的选育及种养殖、采收、处理、初级加工及储运技术,研究活性成分、功能物质和结构材料精深加工工艺,研发新型专用生产设备;研究特产资源低耗高效加工、生物转化与修饰、绿色化工制造以及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发特色天然产品。

4、土地资源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

——开展耕层土壤快速熟化与耕地生产力提升、土壤障碍因子形成与快速修复机理、后备耕地资源保护等重大基础研究。

——加强土地整治及土壤改良技术与设备研制,研发节能技术及

产品。加强土壤调理剂、结构改良剂等产品研制开发。

——开展土壤资源保护、中低产田改良、土地整治与快速恢复、中低产田治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壤快速培肥等技术研究与示范。

(六)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

围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用物资利用率、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部署农业装备与设施、农用物资两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业装备与设施

——开展土壤-动植物-设施环境-机器系统应用基础研究,揭示设施环境和机器作业对土壤及动植物生长的影响规律,探索系统物质、能量传输与投入物资高效利用调控理论与方法。

——开展智能化农业装备与高效节能设施技术开发,重点突破动植物生理与环境信息实时监测、远程智能测控以及自主导航与水、肥、种、药变量施用控制等核心技术,研制动植物工厂化生产全程智能化作业、农林产品生产智能栽植和采收、大型复式种肥药变量施用与变量控制高效用水、农产品节能干燥设备等重大装备。

——开展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高效环保农业机械化生产、环控农业生产装备及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装备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研发大马力拖拉机、复式多功能节约型田间作业机械,创制玉米、水稻、油菜等全程作业装备以及棉花、甘蔗、木本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装备,集成示范规模制种、精确施药、农田建设与节水、设施园艺、畜禽健康养殖、营造林、水产集约化养殖与捕捞等专用机械。

2、农用物资

——研究肥料增效剂和包膜材料绿色合成原理、肥料养分的定性控释机理、有机肥制作中的微生物过程、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和转化过程;研究增效剂、包膜材料在土壤中的行为及调控,农田生态系统中农药降解转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

——开展新型包膜缓控释肥的工程化创制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增效剂协同缓释技术研究与稳定性肥料新产品开发;开展复(混)肥制造工艺、设备及新产品研发;研究有机肥高效快速堆制的翻抛工艺及配套设备,研究开发高效、环保新型农药。研制专用农膜/地膜、功能性棚膜,开发多样化的新型农用覆盖材料。

——开展农药、化肥、农膜等重要农用物资安全储运、物流过程质量与安全检测、重要农用物资仓储智能化及柔性化配送、废弃物安全回收、电子商务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开展农用物资供应链及物流模式研究。

(七)农林生态环境

围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目标,部署农林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控、农林重大灾害防控、农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三个重大专题。

1、农林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控

——开展农林生态过程与调控、农林物质循环高效利用、森林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功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学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农业重要污染物溯源、污染农田修复、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区域植被修复过程耦合与调控等研究,开发新型高效农用制剂和产品。

——开展循环农业、农田修复与土地整治、林业生态、农田水土

保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荒漠化综合治理、湿地恢复与保护、重金属超标农田安全利用、保护性耕作、城郊环保型高效农业、农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保护等研究。

2、农林重大灾害防控

——开展主要农作物和森林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规律与防控机制、外来生物入侵途径及其机制等研究。加强主要干旱、低温、火灾等农林业重大气象灾害的致灾成灾机理研究。

——开展农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干旱低温等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研发相应的设备和制剂。

——开展农林重大入侵物种的检测监测和防控技术,农林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重大农林气象灾害防控、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价技术等研究,加强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灾害应急设备与技术等研发与示范。

3、农林业应对气候变化

——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对我国农林业生产的影响机理与过程,气候变化对农林业影响评估、预测方法及农林生态系统适应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农林生态系统生物固碳、土壤及生物质利用储碳潜力的评估与挖掘,农业耕作管理、施肥及灌溉等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基于水碳协同的植被恢复等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农林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农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调节、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的固碳监测与评估、高碳储量森林结构优化、碳汇林定向培育研究与示范。

(八)城镇化发展与农村民生

围绕城镇化发展和改善农村民生的目标,部署城镇化发展与规

划、村镇宜居社区与住宅、农村居民健康与安全等三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重点专项。

1、城镇化发展与规划

——开展城镇化进程中资源与生态环境响应机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格局的基础研究。

——开展城镇化发展评价与动态监测技术、城镇化空间布局与村镇规划技术等研究开发。

——开展绿色低碳重点城镇规划建设与实施评价、特色村镇建设与认定、村镇特色景观要素评价等技术研究。

——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规划方法研究及规划实施评估和督导技术方法研究。

——开展村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整治技术研究,实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科技示范工程。加强村镇防灾减灾、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再生技术研究,强化高精度快速土地调查监测装备研制、建设用地整治与二次开发技术,以及多层级、全覆盖网络化土地监管技术开发。

2、村镇宜居社区与住宅

——开展村镇住宅居住环境低碳化关键技术、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村镇社区规划设计新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研发。

——加强村镇健康住宅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村镇住宅抗震减灾、农村危旧房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强化保温、隔热、环保型村镇建筑材料研发。

3、农村居民健康与安全

——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地震、泥石流、雷电等主要自然灾害防御和救助等技术集成与示范。

——开展农村营养平衡与健康、农村地方性传染病、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四、农村科技服务与基层科技

(一)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集成转化和应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培育和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加强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科技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大对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与合作组织,深入产业链各环节开展创业和服务,提高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二)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建立公益性推广体系、社会化创业体系、多元化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继续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加强保障条件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以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试点,推进大学农科教推广模式。发挥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农民专业组织为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站为中介的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三)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联合多部门和社会力量,积极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公益服务、市场运营”的基本思路,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探索建立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四)加大星火计划实施力度

完善星火计划管理运行机制,统筹科技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科技扶贫。组织实施一批星火重大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农村科技创业体系。

(五)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全面推进“一城两区百园”建设工程(简称121工程),加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使园区总数达到120个左右。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创业基地建设,提高园区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园区产学研有效结合,引导更多的科技特派员入园创业,提升园区农业科技创业能力。推进农业新兴产业开发基地建设,加强园区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六)加强基层科技工作

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统筹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切实增强基层科技的活力。强化部省会商机制,统筹区域科技发展。加大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对基层的倾斜支持。大力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促进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基层

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加强基层科技管理干部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对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落到实处,下决心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大力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农业与农村科技部门协商机制、部省会商机制,促进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明确、沟通顺畅、通力协作的新局面,合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

(二)深化农业与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紧紧围绕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核心任务,深化改革,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公平公正的农村科技计划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助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国家目标需求和重大任务导向,优化科技计划资源配置,加强不同科技计划之间的一体化系统设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领域项目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整合部门、地方、研究机构、基地平台、涉农企业等多方面创新力量。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绩效管理、信用管理和成果管理体系。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度

要把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和比重,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对农业的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给予农业领域科学家工作室、重点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稳定支持。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创业投资等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四)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突出重点学科方向,扩大建设规模,使总数达到30个左右。加强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加大建设力度,使总数达到100个左右。加强部门重点实验室、农业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农业科技信息等共享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水平。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

(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加大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对农业领域的倾斜支持力度。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国家项目为纽带,着力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做好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服务能力和农民科技素质。

(六)增强涉农企业技术研发能力

以增强涉农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稳步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七)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不断扩大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中美、中欧、中澳、中加及国际组织等科技合作。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继续加强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鼓励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农业领域南南合作,建设境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试点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建立园区、科技创业基地和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扩大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思路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和“十二五”发展思路

从2010年到2015年,昆明高新区的发展思路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为根本宗旨,按照打造新的产业高地,确立新的历史使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凝聚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发展优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新要求;围绕“一三五七九”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五大目标,建设五大专项,发展七大产业,完成七大任务,构建九大保障体系),最终实现“提升建成区,全力建新区,实现大跨越”的总体目标。

一个中心——以新城基地开发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中心。

三大战略——招商引资引智与项目强区战略;自主创新与城市化战略;环境生态与社会和谐化战略。五大目标——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国家工业生态示范园试点目标;新城基地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城市化发展目标;自主创新目标。

五大专项——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区新型社区建设;专业园区建设。七大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力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产业。

七大任务——强化招商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九大措施——加强领导;解放思想;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人才引进培训;城市管理;社会化保障;政策支持机制在推进高新区建设进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通过上述思路的实施,实现昆明高新区“提升建成区,全力建新区,实现大跨越”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15年,实现总收入15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以上,税收80亿元以上。五年内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0亿元,其中外资实际到位资金不少于10亿美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昆明高新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5名、西部前3名。把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引领云南省和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型园区,为促进昆明市和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而做出更大贡献。

天津开发区确定未来五年工业发展基本思路

近日从天津开发区获悉,该区已确定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巩固、发展现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着力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研发转化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200亿元。

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不断优化和提升电子通讯产业群,以无线通信为龙头,高端电子元器件、显示器、汽车电子、数字视听器材为支撑,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为新增长点,打造世界级高端电子通讯产品制造基地。以中高档轿车制造为龙头,零部件生产为基础,壮大汽车制造产业群。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以优势制药企业为龙头,迅速做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坚持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原则,稳步发展精细化工等绿色化工产业群。积极培育新增长点。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大发展和新一轮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机遇,努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从一般制造业向高端现代制造业的转变。一是通过引进和培育电子通讯、汽车等领域的核心部件生产项目,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并扩大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讯、核心手机配件、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核心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项目。二是引进智能先进制造及绿色过程、大型成套设

备、大型科学仪器、医疗设备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率高的设备制造企业,推进风力发电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发展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纳米与先进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

促进生产要素集中

继续坚持招商引资为主的“注入式”发展模式,通过不断革新招商手段、招商思路和招商体系,不断提高招商质量和水平。招商过程中,高度重视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高度重视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强的项目。在坚持引进外资的同时,加强与国内企业的联系,密切关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布局变化和动向。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到区内投资。

加快高新技术的转化

通过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科技信息、技术市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技术经纪、技术咨询等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功能齐全、服务手段先进、服务水平高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鼓励芯片设计、生物芯片及生物医药、电动车及动力电池、纳米技术等先导性强、带动作用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产业化。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中心,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土地集约化、能源节约化和区域生态化。

赣榆县2010年及“十二五”工业发展计划

为了提前谋划2010年及规划好“十二五”工业经济工作,确保全县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增长,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们对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规划。

一、2010年工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1、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这条主线,坚定加快发展信心不动摇,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狠抓国家、省关于扩大内需政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机遇,积极融入沿海大开发及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狠抓重大项目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进一步优化四大园区发展机制;加大生产调度力度,重点扶持技术创新型、产业龙头型、规模效益型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百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全县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2、目标任务

完成工业用电量13.5亿度,同比增长30%;实现工业税收6亿元,同比增长30%;完成规模以上现价产值290亿元,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28%;新增规模企业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70家。完成全社会工业投入145亿元(暂定),同比增长20.8%,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70个。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1、基本思路

全面融入省沿海开发规划和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打造沿海工业强县,坚定跨越式发展信心不动摇,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锁定“工业立县”和“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导向,做到一个中心(即以沿海岸线开发为中心)、三个并举(大项目顶天立地和小项目铺天盖地并举,内育和外引并举,扩张与提质并举)、构筑四大园区(即柘汪临港产业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区、海洋经济开发区、县经济开发区)和金山镇光伏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石油化工、钢铁及深加工、生物化工、光伏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

2、目标任务

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00亿元,年均增长约40%;工业税收20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用电量50亿千万时,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打造二百亿以上园区二家,即县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打造一百亿以上园区一家,即海州湾生物化

工园区。打造百亿元产业4个,即石油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光伏产业、生物化工产业,分别达到400亿元、30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完成工业投入360亿元,年均增长约20%。

三、2010年-2015年重点项目及重点产业

初步排出2010年-2015年重点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82.7亿元,如:由新海石化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的与新海石化配套的港口项目、投资23亿元建设的海上风电和海工基地项目等。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光伏产业、生物化工、机械装备产业等临港产业。

三、2010年-2015年重点工作

1、坚持优化布局规划,在发展重点园区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北翼柘汪产业区的建设,做大的主导产业。根据江苏沿海发展规划和市“一体两翼”发展规划,加强与岚山港的对接,做大石油化工、钢铁、新能源等临港主导产业。

二是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使之成为全县工业项目的主阵地。经济开发区要探索建立高效开发模式,理顺体制机制关系,坚持中高端制造业方向,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医药、新材料和高新技术作为其主导产业。三是强化具体规划对接和调整,全面融入沿海开发。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抓紧调整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电力电网布局规划等各项具体规划,努力使规划上下衔接,相互配套,融为一体。

2、坚持调整结构,在产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石油化工、钢铁、光伏、生物化工、机械装备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引导和培育。目前这几个产业在我县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集中力量加快这些产业的延伸和发展,打造成百亿元产业,把产业做大。除了要做好产业的结构优化布局,同时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更要依托赣榆的优势招引一批关联高、带动力强的重特大项目。

二是加快培育技术创新型和产业结构转型企业。探索在经济开发区建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园,加快培育技术创新型和产业结构转型项目落户我县。坚持项目带动产业的原则,紧紧围绕风电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招引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做大做强产业链集群。

3、坚持统筹整合,在培育企业龙头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我县具有优势特色的酒精和海藻酸钠及海产品加工等龙头产业,通过财政、金融和向上争取政策等方式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在全县筛选50家像新海石化、镔鑫特钢、东成生化、易达酒业、金茂源、佳宇电子、中大海藻、海德益食品等龙头企业集中扶持,促其做大做强。

二是强化重点产业对接和组织,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利用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机遇突破和解决一些制约我先发展的重大瓶颈,争取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大企业、科研院所等将一些重大项目布局向我县倾斜,大力承接国际国内项目和资本的转移。突出重点园区建设,实行土地指标集中供给、重大项目集中进区、中小企业集中入园举措,举全县之力办好柘汪临港产业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海州湾工业园区和海洋经济开发区,高度重视金山光伏产业的培育壮大,重点发展石化、钢铁、新能源、生物化工等产业以及拓展新兴产业。

4、强化工业投入,在重大项目推进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跟踪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新动向,盯住大企业、大集团,招引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又适合我县摆布,产业关联度大、集约化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顶天立地大项目,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再落户一批投资过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确保超常规的投资力度。加大四大园区和各镇产业集聚区绿化、亮化、给排水、消防、供电、通讯等相关配套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保持强劲的固定资产增长态势,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第五篇: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抚远县农业农村“十二五”抚远县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是全县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五增一保”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抚远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农业和农

村经济的发展,特制订此“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十一五”以来,我县各乡镇(场)以“建设新农村”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为“十二五”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主体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各乡镇(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全县农业总播种面积达到245万亩,粮食生产保持了基本稳定,全县粮食预计总产50.05万吨。畜牧业实现1.6亿元,年增幅达到13%以上.(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11亿元,完成土石方18830万立方米,修建农田路86.6公里。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建立现代农业园区99个,面积9.87万亩。加快农机应用推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64.41万千瓦。进一步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年底,全县共完成“十一五”期间的绿化造林任务4980公顷。完成国家重点生态林森林管护面积29086.7公顷(全部在抚远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县已确权面积3545.4公顷,确权率86.7%,林权证发证率100%。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末的12.9%提高到18%。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业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全县建成较为完善的气象业务、科研和服务网络。

(三)农业科技应用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大优质良种、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全县引进粮食、蔬菜新品种12个,良种推广面积240万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认真组织实施《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基地170万亩,兴办农业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十一五”期间,各乡镇(场)党委和政府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和帮扶工作力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96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预测数字为8485.5元,同比增长15.8%。“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农村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增产不增效、农产品卖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还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生态环境仍显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不够普遍,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联接,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待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村工业化步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突出,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抚远县经济发展“十二五”建设规划(2011-2015年)》

确定的总体目标,突出阶段重点,积极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业优化协调发展的新布局;坚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构建农业支持和保障的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健全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机制,努力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基本原则。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坚持的六条基本原则。一是增长速度、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要措施,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土地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种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的原则。充分发挥抚远口岸及黑瞎子岛的区位优势,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加强技术经济互利合作,大力提高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外向度。四是坚持充分依靠科技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发展路子。五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政策

倾斜和增加投入,促进生产要素和人才有序流动,加快贫困乡镇及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六是坚持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计划的总体目标。——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到“十二五”期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亿元,年均递增24%;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15%左右。——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到“十二五”期末,种植业中,水稻、大豆与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调整到60∶30:10,养殖业(畜牧、渔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商品粮田;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完成乌苏镇灌区的建设,新建、续建涝区及田间配套工程6处;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森林蓄积量达220万立方米;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26万千瓦,每公顷平均农机动力12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0%。——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重视适用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每年引进、示范新品种10个以上。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全县50%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达到“五有”要求。“十二五”期间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农民3.5万名。——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十二五”期末,继续提高出口蔬菜的外向度,年出口蔬菜数量占蔬菜总产量的65%。寒葱沟镇要抓住“场县共建”的有利契机,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产业和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农村城镇人口的比重要达到32%。——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递增9%以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明显见效,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15年,到抚远镇、寒葱沟镇、抓吉镇、浓桥镇及海青乡进一步加快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抚远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率先实现。加快其它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三、“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着力提高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资源条件,积极发展优势畜牧品种。积极发展城郊型养殖业,提高畜牧业生产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护和合理开发宜渔水面,在巩固提高渔业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比重。建立完善畜禽、水产品储藏、保鲜、加工体系。合理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特色明显的专业化、集约化的水稻和大豆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粮食生产要按照稳定总量,改善品质,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在全县粮食生产能力实现80万吨的基础上,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和品质差的粮食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作物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适应发展养殖业的需要,积极扩大优质饲料作物生产。抚远镇、抓吉镇、浓江乡及通江乡要积极发展城郊型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扩大设施栽培,稳定“菜篮子”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丰富花色品种,提高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中南部平原区要巩固发展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不断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北部丘陵山区要加大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及养殖业。以浓江河、大力加湖为重点发展水禽生产,规模养殖数量达到2万只,形成区域化水禽养殖产业优势。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各乡镇(场)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到2015年建设以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各主要支流堤防为基础,与大力加湖蓄滞洪区、整治河道、以及排水工程和其它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洪治涝保障体系,确保城市、重要商品粮基地和村镇居民的防洪排涝安全。因地制宜抓好防洪工程、国土防护、水土保持、灌溉除涝、人畜饮水等项工程及相应的渠系配套建设。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推行业主经营机制,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探索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市场营运模式。加快气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加快防洪减灾的现代化决策系统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工程带动,对全县中低产田(地)实行综合治理和改造,提高全县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加快农机化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引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重点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完善农机服务网络,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使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比“十一五”有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坚持长期稳定林业政策,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逐步实行森林分类经营,调整林业发展结构。把以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各类防护林和特用林划为生态公益林。2015到年,规划建设总投资为3691.9万元。有林地面积增加到27131.6公顷,增加19.3%。森林蓄积达到220.5万立方米,增加21%。森林覆被率由18%增加到20%。“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重点公益林造林421公顷,人工营造三北防护林30000亩,封山育林面积34388公顷次。规划建设的西山森林公园一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格局。

深入实施《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投入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扶持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上,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择优扶强,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

业1-2家,提高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依托主导产业和主要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乡镇综合交易市场为基础,各类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培育发展农民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贩销队伍,促进农业与商贸业联合,多形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到2015年,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70%。“十二五”时期要以培育农业龙头组织为重点,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宏观指导,按照“扶大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积极扶持发展加工、市场、信息和种子种苗四类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对广大农户的带动。引导乡镇企业参与创办龙头企业,深化国有农林牧渔场、供销社经营体制改革,转型创办龙头企业,鼓励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创办龙头企业,吸引外资创办龙头企业,到2015年,全县创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正确处理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农民与企业以产品和生产要素入股,采取多种方式合作、联合,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切实增加农民从加工和流通环节获得的收益。探索以订单方式引导农产品生产,形成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格局。依托龙头企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开展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引进国(境)外优良蔬菜品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管理方法,积极发展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

(四)广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扩散速度,重点开发和推广现代化集约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园区的科技应用水平,加快科技应用的更新。面向农业和农村,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鼓励个人以技术要素入股参与开发经营。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扩大实用技术培训范围,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支掌握农业新技术的劳动者队伍,提高农村基层管理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

(五)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十二五”期间,按照城乡一体、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认真实施《抚远县农村经济强镇发展规划》,重点发展4个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中心乡镇,切实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城镇防洪、污染治理的现代化配套市政设施,加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深化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扩大小城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强化协调与服务功能,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工业和商贸小区建设,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保护和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力度,逐步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到2015年,乡镇中小企业要创3—5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

(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坚持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各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制度,规范合同档案,及时调处纠纷,组织合同兑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以专业大户为主的规模服务。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益分配制度。继续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推进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管好用活集体资金。通过开发资源、开展服务、开拓市场,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壮大集体经济。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盘活存量资产,化解不良债务。引导和规范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改善管理方式,活跃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制创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促进农村资金、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联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型、网络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坚持和规范政务、镇务、村务公开工作,完善决策民主制度。

下载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云南农业发展

    “十二五”云南农业发展——四轮驱动构建 “桥头堡” 4月26日,云南省农业厅在昆明召开“云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座谈会”,分析我省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规划今后云......

    **农村发展思路

    #####村发展思路#33####33###村位于县城东部,张陇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489户,2351人,总耕地面积2170亩,人均0.9亩,2007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全村逐步形成了以......

    科技局“十二五”科技工作总结和发展思路[大全5篇]

    科技局“十二五”科技工作总结和发展思路 一、“十二五”及2015年科技工作 “十二五”以来,xx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大会精神,以......

    公益性农业发展思路

    公益性农业发展思路 1.农、工、商、政全民皆可参与,使工商业反哺农业成为可行性。 2.农业生产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农民种地“零成本”,彻底减轻农民生产负担,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打通......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镇绿色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我以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为契机,通过深入一线走访农户、召......

    住建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思路

    住房城乡建设部讨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作者: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09-7-20 浏览次数:6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正式启动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住宅产业化“十二五”发展思路

    住宅产业化“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十一五期间基本情况 (一)大连市住宅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编制完成......

    十二五期间及2011年年度农业农村的打算及思路

    “十二五”期间及2011年年度农业农村的 打算及思路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四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按照“四化”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突出农民增收这一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