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期间及2011年年度农业农村的打算及思路
“十二五”期间及2011年年度农业农村的打算及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四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按照“四化”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突出农民增收这一工作重点,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加大投入,着力结构调整,着力科技支撑,着力深化改革,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围绕“四型”、“四化”现代农业的目标定位和“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工作思路辐射带动全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始终坚持“立足乡镇、跳出乡镇、抓城镇化进程”,“立足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始终坚持“立足农村经济,跳出农村经济,抓特色经济发展”,扩规模、抓规范、调结构、提档次、创优质,着力在科技应用上求突破,提质增效上求创新,产业化经营上扩规模,规范化种养殖上下功夫。重点抓好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优质无公害果蔬菜产业和无公害畜禽产业。重点抓好产业化优质无公害果蔬基地和无公害规范化养殖、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倾力打造城郊农村“三园”(以保障城市供应的“菜园经济”,依托于红色旅游资源和优质无公害鲜果基地资源打造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乐园经济”和鲜果产业基地发展的“果园经济”)经济发展。
二、做好规划,持续投入,凸显城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大力发展“四型”现代农业。
围绕我区城郊农业发展的三大主导特色产业(果蔬、畜
牧、城郊旅游及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四型”现代农业。2010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区农业部门立足于区情实际,深入一线调研,先后完成了《红花岗区2011—2015年优质肉猪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总投资16726万元,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514.1万元,整合资金(含区级匹配和农民自筹)14211.9万元。《红花岗区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总投资9667.18万元,争取上级专项2500万,整合资金7167.18万元。《红花岗区2011—2015年蔬菜产业化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总投资19485万元,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600万元,整合资金16885万元。《红花岗区“四型”农业发展规划》区级投入资金2500万元,以及《红花岗区2011—2015年蛋鸡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总投入3033.5万元,争取上级专项投入1000万元,整合资金2033.5万元,《红花岗区2011—2015年辣椒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投入2000万元,争取上级专项500万元,整合资金1500万元。
根据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要求,区本级财政在“十二五”期间要按财政增长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对城郊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按规划项目实施要求,足额匹配相应的本级财政投入项目资金。2011年预计投入生产性发展资金1200万元,规划期内逐年递增。
三、以城乡统筹试点为载体,突破农业结构调整用地制
约瓶颈,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打造“四型”农业发展亮点。
1.继续实施土地流转鼓励扶持政策,加大地流转工作力度,促进规模种、养殖业发展,在规模种、养殖业发展用地上,充分发挥村级民主自治的作用,以村集体土地用地的形式,统一规划用地,保证农业结构调整用地需求,报国土、农业主管部门备案。
2.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用地,可以采取村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筑巢引凤,最大限度地服务和带动基地发展。
四、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打算:
1.继续推进和实施“四型”农业发展项目,严格按照《红花岗区“四型”农业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确保资金投入。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项目库建设,主动对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二是在区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四型”农业专项发展资金500万元以上;三是整合农口部门项目资金,集中投入,统一打造四型农业亮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2.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结合调研情况和当前实际,努力向上争取项目,重点扶持打造以下产业:
⑴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建设(菜园经济):
①深溪镇、巷口镇、金鼎山镇3万亩商品蔬菜;主要分
布在交通干道沿线的可视范围内。
②南关镇食用菌连片种植基地50—100亩,工厂化食用菌栽培菌包加工场(日产菌包5000袋)一个。
⑵优质无公害鲜果产业基地建设(果园经济):
①忠庄镇:草莓、葡萄产业化连片种植6000亩;其中葡萄新增600亩(原有插花地块,桃溪寺—红河沿线)。
②巷口镇:新增集中连片优质葡萄基地700亩(沿红河—巷口公路一带)。
③金鼎山镇:新增葡萄基地3000亩(集中连片),折耳根基地4000亩(相对集中连片)。
④海龙镇:优质葡萄基地集中连片2000亩,其中新增700亩,(原有插花地块),2011年新增600亩。
⑤深溪镇:新增标准化葡萄基地600亩(集中连片),全区在“十二五”规划期末达到2万亩目标。
⑶无公害畜禽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①深溪镇无公害蛋鸡产业基地:存栏50万羽,鸡蛋年产量达2万公斤,主要分布在龙江、大窝村。
②深溪镇、金鼎山镇林下养殖生态鸡50万羽。
③深溪镇、金鼎山镇、海龙镇规范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和专业村3个依托于农丰科技公司和野里香养殖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800户年出栏100头,存栏50头的养殖大户。年出栏生猪8万头,常规存栏4.5万头。
⑷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基地(乐园经济):
①忠庄镇重点打造葡萄走廊5.6公里(桃溪寺—勤乐一线),依托于“四在农家”创建和鲜果产业分布,打造以郊
区生态观光和休闲为主生态园建设,展示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崭新风貌。
②海龙镇围绕温泉开发项目,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亮点,尤其是精品葡萄园建设项目区。
③长征镇着力打造板山区域的城郊旅游观光农业,打造高标准花卉园、生态园建设,力争使板山区域成为我区城郊旅游、休闲、观光的亮点。
⑸扶持南关镇筹建红花岗区高标准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项目一个(占地50亩,总投资7000万元,日宰杀加工量700头以上),扶持我区农村合作社建设。如:沼气池合作社、鸡蛋养殖合作社、生猪养殖合作社、蔬菜生产合作社等,巩固和加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发展链条,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扶持优质农产品的无公害产品和产地认证。
⑹扶持我区黔兴油脂、乳品公司、农丰公司、金鼎农业科技、仁和公司、皇源米业、海龙米业、博园果蔬批发市场等一批市级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全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⑺充分发挥区域和区位优势,多途径转移乡村农业人口,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红花岗区农牧局
2010年12月1日
第二篇:上半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农业农村工作上半年总结
今年以来,我们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紧紧围绕年初目标任务,创新服务模式,突出工作重点,深化工作举措,全镇农业农村工作推进扎实有序,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乡镇农业农村指标的分解任务,具体共有15项指标任务。1-6月份除园区建设、帮扶脱贫、“四有一责“创建等有待继续完善,其他各项指标任务都完成和超额完成。
一、强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
1、完成农业招商引资市外民资3000万元——牧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2、建成一个亿元农业龙头企业项目。食品有限公司,已于今年6月19日正式投产运营。该项目已申报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3、在建一个亿元休闲农业项目——有机农场项目。该项目由XXX投资,核心建设地点在XXX村,计划投资1亿元,用地2600亩。该项目将建成集生态种养、餐饮、休闲、娱乐、培训为一体的农业复合园。目前该项目协议已签订。已投入500万元,700亩有机稻米栽培正在转换。
4、新建高效农业园区。新建高效经济林果500亩,协
9、完成“一事一议”以奖代补惠农项目。今年以来,我们借“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惠农项目为契机,投资320万元,涉及11个村,分别是CCCCCCC。所有项目均为村内道路建设,总长14公里。4月底完成了所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招投标工作,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完工,等待上级部门验收。
二、全力实施农业“四大工程”
1、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完成四旁植树160000棵,农田林网7000亩;成片造林1300亩(其中S237生态廊道280亩),高效林业520亩(其中大枣100亩);创建示范村1个(CCC村),超额完成县下达我镇今年绿化造林任务。
2、实施高产创建和农业专业化服务工程。开展麦稻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产量水平,夏熟小麦单产再创新高。全镇随机抽查260户,1503.06亩,夏季小麦平均亩产451.3公斤。重点抓了XXXXX等万亩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开展商品化育供秧、植保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等专业化服务,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程度。
3、实施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工程。上半年全镇推广插秧机40台(其中,大型15台),大型拖拉机55台,烘干设备4台套,大型植保器械1台。超额完成县下达指标任务。
4、实施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上半来共进村组织
疫病防控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镇政府制定下发了《XXXX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关于组织开展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防疫行动的通知》。截止目前,已防猪蓝耳病2.56万头,猪瘟2.56万头、口蹄疫5.12万头、高致病性禽流感17.22万羽;链球菌 2.1 万头;投入消毒药品185公斤对全镇畜禽舍、农贸市场等进行了全面大消毒,消毒面积205万㎡.消除疫情隐患。实现全镇畜禽无疫情。
6、积极推进综合补贴工作。农资综合直补工作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对农户承包土地情况、种粮情况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并以村为单位将种粮补贴的面积、标准、金额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全镇补贴面积10.3109万亩,涉及17813户,补贴资金1272.365万元。农机具补贴82台(套),补贴资金98.7万元。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
1、农业园区推进力度不够。500亩经济林果项目协议虽已签订,还没有具体落实到位。
2、服务农业龙头企业成效不明显。XXX有机、观光、休闲、培训项目和XXXX有机米粉生产线、日光温室大棚项目进展缓慢。
3、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4、“四有一责”创建市级达标镇存在一定压力。
5、低收入家庭脱贫工作推进力度不够。
第三篇:旅游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
旅游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虽然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内需消费下降的影响,但旅游业通过产品转型升级,加大宣传力度,借节造势,不断放大节庆效应,全县旅游各项主要指标呈现较好态势,“十二五”期间实现旅游总人数1009.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6.11亿元,超“十二五”预期目标达33%。
(一)旅游业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十二五”期间是我县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旅游业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转变,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全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将旅游产业作为全县十二个重点产业之一大力推动。
(二)旅游业发展思路逐步明晰。县委、政府确立了依托“中国农家乐之源”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思路,采取依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和深挖农家文化资源、党政大力支持、市场手段介入的办法,举全县之力、开发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将建设成为旅游主题形象鲜明、产品类型多样、旅游功能完善的“川渝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
(三)规划引领科学发展。按照“遵照自然、凸现生态、打造亮点、独一无二”原则,聘请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编制了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玉屏湖农家乐源总体规划、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为全面推进旅游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旅游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坚持以旅游带项目,项目促旅游的思路,加快景区(点)打造,先后完成凤山公园、豪庭假日酒店改造工程;新建东湖公园、麻柳河景观、天后大羿酒店等,金果生态园、乔家乡约园等一批农家乐实现提档升级。玉屏湖、姜山寺窖藏观光基地、鼎崑生态园、绿卉生态园等一大批旅游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旅游项目建设进入“黄金时期”。
(五)筑巢引凤助力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依托优良的投资环境,扎实的产业基础,精心包装了姜山寺、顾县镇、玉屏湖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借助西部旅游博览会、西博会、省内外媒体及其它外出招商活动等进行大力宣传推荐;另一方面落实好中、省、市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县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旅游部分)》,在土地、税收、水电气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此外,还结合实际,整合部门项目、资金,结合新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夯实旅游发展基础,极大的激发了广大企业(业主)投资旅游的积极性。
(六)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一是大力宣传贯彻《旅游法》,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旅游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强化安全教育,落实防范措施,完善安全防范预案,健全工作长效机制,不断优化旅游环境。二是积极推行规范化服务,培训旅游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从业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达1100余人次接受了旅游技能培训。三是强化旅游品牌创建。中富农庄连续三年获得全市优秀旅游企业。2015年,中富农庄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户,李红霞、谭海军、李玲等5人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此外,还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乡镇、业主申报全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精品村寨和特色业态。
二、“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困难
1.旅游发展意识差,发展理念较为落后。全县旅游发展缺乏总体规划、项目实施缺少科学详实的控制性详规;决策者与业主在发展或投资旅游问题上,以自我意识为主,随意性、变动性大,规划目标执行效果差;在旅游项目推进中,没有统一协调,各实施部门各行其是,行业标准与旅游标准,形象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项目及设施建设不合理、档次不高。
2.产业融合低,资源整合不足。近年来,我县虽然加强了资源整合力度,特别是农业产业与旅游相融合得到发展,但是“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重点在乡村旅游发展上,还存在以农业产业为主,乡村旅游元素融合不多、不高的问题,农旅并未因地制宜的做到真正结合,没有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3.档次不高,缺乏核心旅游产品。尽管在大力倡导乡村旅游,提出乡村旅游产业园建设,但许多旅游资源至今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对农家文化和曲艺文化的挖掘不够,现有的旅游资源点,特色不强,建设、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全县旅游无真正意义上的景区、农家乐档次不高、竞争力差,没有拳头产品。
4.基础设施不完善,吸引力不强。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匹配。尤其在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自然景点和农业产业区,道路交通基础建设与可开发景区不相匹配的问题,制约了部分潜在投资业主的投资意愿。
5.服务水平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县经济较为落后,又无著名或大型的景区景点,接待的团队游几乎是空白,每年外地游客数量非常有限,加之近年来整个服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运营成本不断上升,让许多商家满足于现有经营状况和模式,不愿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素养参差不齐,服务处于较低水平,降低了游客体验舒适度。
三、“十三五”工作打算
(一)发展思路及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县旅游产业将继续坚持“农旅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围绕“一心一线一园两带”(“一心”即县城旅游服务中心、“一线”即“111”工程乡村旅游环线、“一园”即现代都市农业园;“两带”即渠江康体娱乐旅游带和嘉陵江河流景观带)旅游资源开发,多点布局,多极发展,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努力推动我县旅游产业突破发展、跨越发展,把建设成为川东北及重庆等周边市县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县实现旅游总人数8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亿元,旅游业发展成为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工作重点
1.抓好县城旅游服务中心建设。以文化特色为装扮,通过县城综合整治,服务业态引导,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逐步将县城打造成旅游发展的接待、集散中心。
2.启动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建设。以广岳大道为轴,以30平方公里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为重点,建设以生态、智慧、观光、休闲农业为主要业态的现代都市农业体验区,打造广安休闲观光旅游走廊
3.抓好玉屏湖景区建设。将玉屏湖景区打造成为集珍稀林木、农家特色文化和湖泊山水风光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建设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培育三星级及以上农家乐5家、星级饭店1家。4.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和“111”工程环线建设,强化旅游功能,建成以“111”工程环线为主的乡村旅游环线。
5.在全县旅游产业规划的指导下,优化生态环境,创新旅游产品,加快农业产业景观的建设,丰富旅游商品品种,强化配套产品体系,增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启动姜山寺三国文化旅游景区、顾县特色乡镇、越江河生态乡村旅游景区,象鼻河、红岩湖、万盏明灯等景点旅游资源开发。
6.着力抓好旅游扶贫工作。在全县280个贫困村中,筛选部分适合发展旅游业的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产业扶持,针对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干果、紫薯、葡萄等优质农业,制定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相互结合的旅游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游、水果采摘游、田园休闲游等乡村绿色旅游扶贫项目。同时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加大土特产品开发力度,将我县的优质农特产品销售给来岳的游客,达到富民增收目的。
(三)措施与保障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精简、高效、务实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旅游企业营销激励机制,整合资源,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完善政府投入引导机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创新旅游统筹发展机制,推动旅游与文化、环保、交通、林业、农业等产业的协调发展;创新对外开放机制,优化招商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千方百计增加对旅游产业的投入。
二是争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用好、用足、用活中、省相关政策,积极争取把旅游重大建设项目列入中、省计划,争取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得到更大支持。同时,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加强信贷支持力度,整合项目资金等,加大对重点旅游项目区域导向性投入,保证公益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县财政在每年预算安排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抽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旅游宣传营销及招商项目包装、旅游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开展。
三是注重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牢固树立规划引领发展的理念,科学定位旅游发展的形态和走势。充分调研市场,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引导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定位布局。提高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在规划有效期限内,无大的政策调整,不随意变更。旅游项目推动实施严格按照规划和标准实施,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加强行业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行业自律的旅游管理体制,坚持执行“红黑榜”制度,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建立旅游执法队伍,严格旅游执法检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旅游市场,实现依法治旅、依法兴旅,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四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彬县招商局
关于“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打算的
报
告
县政府:
“十一五” 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各级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和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围绕建设“陕西十强县”的战略目标,按照“煤炭强基、化工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提高招商质量,使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质量和数量同步提高的良好态势。现就就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统计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31个,合同引进资金278.58亿元,到位资金153.69亿元,是2005年到位资金10.1亿元的15倍。其中2010年到位资金46亿元,比2009增长5%。是2005年的4.5倍。招商引资连续四年荣获全市招商引资一等奖和大项目奖。相继有陕西山西煤业集团、河北中达集团、山东新矿集团、深圳东部集团、浙江虎豪集团、亚洲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家福乐购物中心、陕西天柱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彬县,投资兴业。不仅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煤炭运输为主的运输业已形成规模,运输车辆达到2000余辆,运输业收入已突破亿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0余人,招商企业共引进专 1
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800余人,为全县经济管理注入了活力。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招商意识,积极营造招商氛围。一是积极参加省市组织得各类经贸活动和招商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推介县情,推介项目,使客商充分认识彬县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资源优势、投资环境等。累计散发项目册、招商指南5000余套,项目推介光盘360余张,推介招商项目6类196个。先后香港、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深圳、福建、新疆、内蒙古等地客商和省内部分客商多次来电来函咨询,了解情况,我们及时通过网络将项目建设情况和我县的区域情况及时予以答复,并欢迎来我县实地考察。二是在深圳、北京、西安、咸阳等地举办了项目推介会。三是通过不断建设招商网站、对外发布招商信息210多篇,累计发布招商项目196个,编发《招商引资简报》60余期。在电视台开辟招商引资专题栏目、广泛宣传招商引资工作的意义、作用及先进典型,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招商引资动员大会,奖励招商引资先进集体56个,先进个人200余名,使招商引资工作家喻户晓。四是组织招商小分队招商42次,分别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区域开展项目对接、拜会知名企业、经贸洽谈等活动,推介县情、资源优势、优惠政策、投资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同央企、省属企业、知名企业的合作联系。累计接待客商2000余人次,收集各类招商资料2600多份,名片3000多张;
(二)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包装精品项目。
围绕我县资源优势,组织计划、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职能部门,按照“搜集、整理、论证、立项、包装、宣传、推介”的程序,认真筛选项目,科学论证项目,精心包装了页岩油综合开发利用、红岩河水库建设、陶土、城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公刘教嫁苑、花果山水帘洞景区开发、粉煤灰综合利用、年产20万吨醋酸生产、高科技环保型密度秸杆板材、柿子晶粉及系列产品深加工、残煤气化等8类196个项目,建立了充实的推介项目库。工作上坚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综合运用“以商招商、协会招商、定点招商、园区招商、活动招商、友情招商”等方式,加强推介,努力扩大招商成果。
(三)拓宽招商领域,探索招商方式。
一是认真做好参加省市组织的西洽会、厦洽会等各类经贸活动。签约合同项目26个,项目总投资183.539亿元。占“十一五”合同引进资金的65.88%。引进了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综合利用电厂项目、水帘洞煤矿技改项目、中达苑建设项目、页岩油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煤矿机械厂项目,开元大厦、金辉国际大厦等一大批大项目,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主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招商战略。组织招商小分队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开发区、赴央企、省属企业、知名企业开展项目对接、拜会、经贸洽谈等活动。邀请了来自香 3
港、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深圳、福建、新疆、内蒙古等地客商和省内部分客商2000多人次对煤炭企业重组整合及煤转化提值、页岩油,陶土、煤层气、残煤气化、旅游资源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四)狠抓招商服务, 着力优化投资环境。
一是修订了《彬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招商引资项目办理工作规定》和《招商引资考核细则》,用制度全方位保证招商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项目落实上继续坚持“三个一”工作机制,即落实一名包抓县级领导,明确一个牵头部门,成立一套工作服务机构。三是建立健全服务制度。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全程代办制和限时办结制,对来彬咨询、洽谈、投资的客商,一律实行“一厅式”办公、“保姆式”服务。在客商自愿的前提下,我们实行无偿代理服务,为其办理企业登记注册及其他行政许可手续,对在彬落户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和“二十个宁静工作日”制度,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对来彬投资客商推行绿色通行证制度,对招商企业的管理人员实行绿卡服务。组织专人,接待客商来访,受理客商投诉,并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客商在投资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倡导讲求诚信,恪守承诺,亲商安商的良好风气。对客商承诺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坚决执行,4
以诚信可靠的社会风气赢得客商青睐。
三、存在问题
一是项目策划包装的基础性工作薄弱。目前,我县向外推介的7类32个项目没有经过充分论证,更没有招大引强的项目吸引客商,向外推介说不清、道不明。
二是园区招商活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园区招商主体不明确,基础设施,产业规划不到位,招商没有针对性,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亟待完善。
三是我县土地资源紧缺,项目用地价格偏高,项目投资竞争力不强。
四是投资软环境仍有不足,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单位甚至故意设障刁难,直接影响招商效果。
四、“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揽,紧扣“工业强县、强农惠农、城镇带动、招商引资”四大战略,树立招大商、引大项目、促大发展的理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工作措施
一是围绕壮大支柱产业,突出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企业为依托,在国内外有针对性的选定招 5
商城市,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实现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产品招商的新突破。
二是瞄准大企业、着力招大引强。利用我县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对有投资意向的已入住我县的企业、集团要主动叩门,重点推介,实行一对一,点对点式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研究投资动态,建立广泛联系,掌握投资信息,实现成功对接。注重引进项目的结构,争取形成一个有梯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多层次招商格局,力争有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县。
三是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做好经贸招商活动。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东部产业转移省市为重点,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招商活动,从中捕捉商机,洽谈项目。适时组织点对点招商活动。对投资意向明确、条件成熟、正在跟踪的重点项目,及时跟进,积极洽谈,加温促成。加强和各地商会的广泛联系,以获得更多的投资信息和招商机会。
四是完善体制机制,推动考核工作科学进行。根据全县经济发展和招商工作的实际,修订新的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与市上考核相衔接。继续坚持月通报、季考核、半年检查、年终考核的运行机制,将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责任,确保全年招商引资任务完成。
五是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明确工作职能,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实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抓好签约项目的落实。
第五篇: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抚远县农业农村“十二五”抚远县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是全县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五增一保”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抚远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农业和农
村经济的发展,特制订此“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十一五”以来,我县各乡镇(场)以“建设新农村”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为“十二五”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主体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各乡镇(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全县农业总播种面积达到245万亩,粮食生产保持了基本稳定,全县粮食预计总产50.05万吨。畜牧业实现1.6亿元,年增幅达到13%以上.(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11亿元,完成土石方18830万立方米,修建农田路86.6公里。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建立现代农业园区99个,面积9.87万亩。加快农机应用推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64.41万千瓦。进一步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年底,全县共完成“十一五”期间的绿化造林任务4980公顷。完成国家重点生态林森林管护面积29086.7公顷(全部在抚远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县已确权面积3545.4公顷,确权率86.7%,林权证发证率100%。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末的12.9%提高到18%。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业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全县建成较为完善的气象业务、科研和服务网络。
(三)农业科技应用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大优质良种、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全县引进粮食、蔬菜新品种12个,良种推广面积240万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认真组织实施《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基地170万亩,兴办农业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十一五”期间,各乡镇(场)党委和政府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和帮扶工作力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96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预测数字为8485.5元,同比增长15.8%。“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农村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增产不增效、农产品卖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还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生态环境仍显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不够普遍,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联接,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待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村工业化步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突出,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抚远县经济发展“十二五”建设规划(2011-2015年)》
确定的总体目标,突出阶段重点,积极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业优化协调发展的新布局;坚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构建农业支持和保障的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健全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机制,努力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基本原则。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坚持的六条基本原则。一是增长速度、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要措施,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土地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种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的原则。充分发挥抚远口岸及黑瞎子岛的区位优势,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加强技术经济互利合作,大力提高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外向度。四是坚持充分依靠科技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发展路子。五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政策
倾斜和增加投入,促进生产要素和人才有序流动,加快贫困乡镇及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六是坚持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计划的总体目标。——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到“十二五”期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亿元,年均递增24%;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15%左右。——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到“十二五”期末,种植业中,水稻、大豆与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调整到60∶30:10,养殖业(畜牧、渔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商品粮田;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完成乌苏镇灌区的建设,新建、续建涝区及田间配套工程6处;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森林蓄积量达220万立方米;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26万千瓦,每公顷平均农机动力12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0%。——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重视适用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每年引进、示范新品种10个以上。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全县50%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达到“五有”要求。“十二五”期间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农民3.5万名。——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十二五”期末,继续提高出口蔬菜的外向度,年出口蔬菜数量占蔬菜总产量的65%。寒葱沟镇要抓住“场县共建”的有利契机,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产业和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农村城镇人口的比重要达到32%。——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递增9%以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明显见效,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15年,到抚远镇、寒葱沟镇、抓吉镇、浓桥镇及海青乡进一步加快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抚远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率先实现。加快其它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三、“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着力提高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资源条件,积极发展优势畜牧品种。积极发展城郊型养殖业,提高畜牧业生产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护和合理开发宜渔水面,在巩固提高渔业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比重。建立完善畜禽、水产品储藏、保鲜、加工体系。合理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特色明显的专业化、集约化的水稻和大豆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粮食生产要按照稳定总量,改善品质,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在全县粮食生产能力实现80万吨的基础上,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和品质差的粮食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作物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适应发展养殖业的需要,积极扩大优质饲料作物生产。抚远镇、抓吉镇、浓江乡及通江乡要积极发展城郊型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扩大设施栽培,稳定“菜篮子”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丰富花色品种,提高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中南部平原区要巩固发展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不断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北部丘陵山区要加大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及养殖业。以浓江河、大力加湖为重点发展水禽生产,规模养殖数量达到2万只,形成区域化水禽养殖产业优势。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各乡镇(场)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到2015年建设以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各主要支流堤防为基础,与大力加湖蓄滞洪区、整治河道、以及排水工程和其它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洪治涝保障体系,确保城市、重要商品粮基地和村镇居民的防洪排涝安全。因地制宜抓好防洪工程、国土防护、水土保持、灌溉除涝、人畜饮水等项工程及相应的渠系配套建设。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推行业主经营机制,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探索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市场营运模式。加快气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加快防洪减灾的现代化决策系统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工程带动,对全县中低产田(地)实行综合治理和改造,提高全县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加快农机化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引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重点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完善农机服务网络,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使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比“十一五”有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坚持长期稳定林业政策,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逐步实行森林分类经营,调整林业发展结构。把以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各类防护林和特用林划为生态公益林。2015到年,规划建设总投资为3691.9万元。有林地面积增加到27131.6公顷,增加19.3%。森林蓄积达到220.5万立方米,增加21%。森林覆被率由18%增加到20%。“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重点公益林造林421公顷,人工营造三北防护林30000亩,封山育林面积34388公顷次。规划建设的西山森林公园一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格局。
深入实施《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投入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扶持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上,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择优扶强,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
业1-2家,提高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依托主导产业和主要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乡镇综合交易市场为基础,各类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培育发展农民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贩销队伍,促进农业与商贸业联合,多形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到2015年,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70%。“十二五”时期要以培育农业龙头组织为重点,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宏观指导,按照“扶大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积极扶持发展加工、市场、信息和种子种苗四类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对广大农户的带动。引导乡镇企业参与创办龙头企业,深化国有农林牧渔场、供销社经营体制改革,转型创办龙头企业,鼓励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创办龙头企业,吸引外资创办龙头企业,到2015年,全县创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正确处理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农民与企业以产品和生产要素入股,采取多种方式合作、联合,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切实增加农民从加工和流通环节获得的收益。探索以订单方式引导农产品生产,形成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格局。依托龙头企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开展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引进国(境)外优良蔬菜品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管理方法,积极发展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
(四)广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扩散速度,重点开发和推广现代化集约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园区的科技应用水平,加快科技应用的更新。面向农业和农村,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鼓励个人以技术要素入股参与开发经营。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扩大实用技术培训范围,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支掌握农业新技术的劳动者队伍,提高农村基层管理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
(五)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十二五”期间,按照城乡一体、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认真实施《抚远县农村经济强镇发展规划》,重点发展4个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中心乡镇,切实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城镇防洪、污染治理的现代化配套市政设施,加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深化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扩大小城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强化协调与服务功能,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工业和商贸小区建设,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保护和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力度,逐步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到2015年,乡镇中小企业要创3—5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
(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坚持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各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制度,规范合同档案,及时调处纠纷,组织合同兑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以专业大户为主的规模服务。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益分配制度。继续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推进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管好用活集体资金。通过开发资源、开展服务、开拓市场,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壮大集体经济。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盘活存量资产,化解不良债务。引导和规范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改善管理方式,活跃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制创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促进农村资金、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联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型、网络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坚持和规范政务、镇务、村务公开工作,完善决策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