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9:0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第一篇:×××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镇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品种相对较少,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一些低质农产品销售不畅,本地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农产品“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而且不同程度的造成一些社会浪费,影响我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种植业。要坚持质量、产量、结构、效益的统一,改良优质品种,提高质量。特别要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优质作物品种,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1、粮食作物要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和品质差的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在稳定冬小麦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面条、蔬菜饼干、专用面粉等精深加工产业,今后几年将在北齐路、皇马路沿线两侧建成千亩优质小麦基地;要提高玉米品质,重点发展优质饲料加工,并配合加工需要发展高淀粉、高含油等玉米副产品生产。

2、蔬菜种植。将在××、××、××等6处蔬菜示范园的基础上,再建3处占地约一千亩的优质蔬菜基地。重点引进白丽、F-189等新品种,使用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雄蜂授粉等高新技术,改进栽培管理方式,大力发展绿色蔬菜食品生产。在“翠竹”5个绿色蔬菜品种获得认证的基础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强蔬菜优质、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今年力争再有2-3个

品牌通过国家“绿色蔬菜”认证。

(二)畜牧业。以兴办畜牧养殖小区为突破口,发展适度规模饲养,重点发展以牛、羊、鸭为主的食草节粮型动物。大力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完善畜牧兽医体系,提高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水平。适当发展饲料加工业,方便养殖户购买使用。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加快生猪品种的改良速度;引进蛋鸡新品种,提高蛋鸡产蛋量,加快其出栏周期。同时,积极推广南蓬联户饲养肉食鸭的典型经验,力争形成“百万只”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一)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认真抓好种植业“种子工程”和养殖业“良种工程”建设,开发一批种养优良品种,推广一批能够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进实用生产技术。今年以来,全镇已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6项,引进应用名优粮菜新品种12个,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及示范推广项目 20多个,培训农民2万人次,推广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和4.5万亩,大宗作物优良品种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今年按照科技人员到户,成果推广到田,技术传授到人的要求,着重提高技术措施到位率、应用率,全镇5.6万亩小麦丰收有望,4万亩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粮菜亩收入预计平均增长800元。全镇奶牛、肉牛良种覆盖率平均在90%以上,生猪、家禽基本全部实现良种化。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快于家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建设,争取将其建设成为以蔬菜批发为主,农副产品销售为辅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另一方面,将今明两年确定为农资市场建设年,着力把北羊农资市场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辐射面最广的农资市场。今年以来,自西南羊至南卧石规划设计了13000平方米的营业楼房,目前已竣工6000平方米。将在每年3月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农资交流会,市场辐射至益寿临广四地,高峰期农资交易量最高可达300吨/日。截至目前,以北羊村为中心,长约6公里的农资市场内经营业户已发展到200多家,年营销额可达5亿元。

(三)加快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近年来,该镇围绕绿色蔬菜、腌菜佐料、肉制品等特色农业,鼓励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成立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今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农民科技协会、水利协会、林路管护协会等5个农民协会,全镇已有10余个经济合作组织,入会人员达1600余人,每年带领农民致富近千人。去年,西红柿协会内部人均增收500元,蔬菜运销协会会员的蔬菜售价比批发价高出0.4-0.6元,实现增收400元,西上村水利协会经过多方努力,修建PVC防渗渠12000米,新打机井15眼。

(四)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更加有效地启动服务于农业的增收项目。今年,全镇农业投入达到7000余万元,建成500亩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试验蔬菜新品种23个,蔬菜新品种推广率达到98%。全镇蔬菜总产量、蔬菜总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10%左右。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镇村供水系统,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投资数万元完成排洪泄水工程,确保安全度汛。

第二篇: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对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创业工程”,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通过“经营城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快速崛起的工业经济和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相比,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如何进一步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近日,县委办会同县农业局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2002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来抓,按照“保粮、强菜、稳烟、兴林、促牧和发展加工业”的工作思路,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东部优质粮、北部优质烟,中西部蔬菜种植,西南部畜牧养殖的块状农业产业带,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效益显著提高。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8.5亿元,与2002年的21.7亿元相比,五年翻了近一番。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2312元上升到2007年的4608元。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由2002年的68:32调整为2007年59:41,经济作物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全县农业耕地面积82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130万亩,烟叶种植面积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37万亩(复种面积)。烟叶、蔬菜、粮食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三大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专业村、组。今年,全县烟叶面积达到14.5万亩,为近几年来之最,尤其是王洛、汾陈超过3万亩。今年上半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1万亩,产量8.5亿公斤。通过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新技术,粮食产量连年提高。2007年夏秋粮食作物面积130万亩,总产量达5.8亿公斤。今年全县61万亩小麦,亩均单产483公斤,总产2.96亿公斤,夏粮生产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

(三)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通过各种惠农政策,扶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县群发实业有限公司被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面粉厂等12家农业企业被命名为市级龙头企业,39家农业企业被命名为县级龙头企业。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农村劳务输出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近几年来,政府通过鼓励、引导、培训,提供信息,组织协调等各项服务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力转移,输出人员逐年增加。据农村家庭抽样调查,全县劳务经济年收入20亿元以上,占gdp的16%;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5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如麦岭镇总人口4.7万人,其中劳动力2.2万人,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9万人,劳务收入达1.5亿元。劳务输出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县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总体情况看,区域布局还不够合理,农业效益还不高,粗放经营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种植结构比较单一,禁烧工作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东部几个乡镇大面积为夏粮是麦,秋粮是豆和玉米,很少有其他粮食和经济作物。从近年来的禁烧工作来看,也暴露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种植结构调整比较好的颍阳、王洛、汾陈等西部、北部乡镇,麦收后群众不仅不点麦茬,还派人防守地块,禁烧工作比较顺利;而姜庄、麦岭等东部几个乡镇禁烧屡禁不止,工作难度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纯作面积较大,种植结构单一。

(二)农业种植效益低,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上涨幅度大,如化肥由去年每袋100元涨到170元,再加上耕种、浇水、收割,种一亩小麦不计算劳力成本就需投入300多元,农产品价格较低,农资价格高,两者的“剪刀差”已经抵销了国家粮食补贴收益。若承包别人的土地每亩租金300—500元,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还要倒赔。农业种植风险大,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影响了农民精耕细作的积极性。座谈中部分农户代表说:“种地费工费时且收益不高,在建筑队干活一天至少挣50元,年收入至少也能挣七八千元。”一些农户把种地作为副业,把经商、务工当作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三)农村劳动力明显不足,农业生产粗放经营。我县总人口80万人,农村劳动力总量47万人,占总人口的近60%。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县剩余劳动力围绕市场,脱离土地转向二、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县劳务输出人数25万人,占全县总劳动力的53%。

特别是麦岭、姜庄等东五乡镇外出务工人员更多,占当地劳动力总数的70-80%,进入乡村看到最多的是老人、妇女、儿童,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在家留守的老人、妇女只种传统的“懒庄稼”,解决温饱,照看儿童守家门,农业生产粗放,不考虑精耕细作。

(四)土地流转不畅,农业种植规模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户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生

活需要而进行农业生产,分散种植,收益较低。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农户有联片种植愿望,但一些农户不愿调换或对外承包,影响了种植规模发展。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部分在外务工者,对打工失地有忧患意识,宁愿种一些“懒庄稼”也不愿将土地对外承包;二是没有外出门路,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农户,靠种地维持基本生活;三是一边种地,一边在农村建筑队干零活的,以地为生;四是一些外出务工者把土地暂时承包给他人,但考虑到外出务工不稳定,一旦无工可做,还可以种地,从而导致土地流转面积小、流转时间短、流转价格低,租地者缺乏长期经营的思想。土地流转、返租倒包渠道不畅,影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五)农业基础设施不平衡,影响结构调整。我县的十里铺乡、王洛镇、汾陈乡、颍阳镇、库庄乡等乡镇,有传统的种植蔬菜、烟叶习惯,县烟草扶持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又多予倾斜。目前,这些乡镇田间路、涵、桥畅通,基本实现了“井井通”,抗旱保丰收能力较强,群众生产积极性高。如汾陈乡现有机井900多眼,每60亩就有一眼机井。而其它乡镇,特别是东部茨沟乡、麦岭镇、丁营乡、姜庄乡、范湖乡五个乡镇,大片的田间耕作道路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地没有几眼井,有井的还不通电,浇地成本还高。如十里铺、汾陈等乡镇“井井通”用电浇地,每亩成本7块多,而姜庄、麦岭只能用机械浇地,每亩成本25元。所以,这些地方农民就只种麦、豆等“懒”作物,不愿种烟叶、蔬菜等需要经常浇水的作物,这些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严重障碍,也是东部几个乡镇今年迟迟没有抗旱抢种的因素之一。

(六)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目前,我县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加工等企业少,规模小,工艺落后,科技含量低,加工水平有限。有的农产品虽有些加工,但多数为粗加工,加工深度不够,精品不多,名牌更少,产品附加值低,增值空间有限。从而导致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在产业化服务方面,组织不健全,产供销不配套,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

(七)群众思想观念保守,政府引导不到位。在调查中,部分乡村干部对结构调整存在畏难情绪。东部几个乡前几年还种植烟叶,后遇到自然灾害、病害,收益受损,加之群众对烟站收购意见大,大部分农户一改过去种烟模式,种植麦豆“懒庄稼”,并慢慢地养成了“懒习惯”。调查中我们发现:汾陈、王洛等乡镇的群众大多在地里抗旱种秋,或浇烟浇菜,而麦岭、姜庄等乡镇的群众却在打牌聊天,靠天等雨。在调查走访中,也看到可喜的一面,今年范湖乡、茨沟乡和双庙乡邻近的几个村听说种植“三樱椒”有钱可赚,也已开始间作套种。从中说明,宣传到位,正确引导,种植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八)农民科技意识差,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适应。突出表现为对农业生产缺乏信心,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只能在传统农业的水平上经营运作,缺乏在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的适应能力,造成收入难有较大的突破。同时,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的思想较为严重,缺乏收集致富信息、摸索致富途径、寻找致富项目的欲望,认为增加收入的出路就是外出务工。据调查,留守种地的农民年龄基本上在45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左右,对农业生产技术接受应用能力差,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及规划布局

(一)整体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服务为保证,大力发展烟、菜、粮三大优势产业,推广一年三熟或一年四熟间作套种模式,逐步压缩纯作粮田面积。通过扩大间作套种规模,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单位面积内土地的产出效益。烟叶生产要逐步向适宜种植区集中,实现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蔬菜要进一步优化布局,重点发展反季节种植和粮菜间作;粮食作物在保证面积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品种结构,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使好的多起来,形成规模,让多的好起来形成特色,全面提高我县农业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经过3—5年的努力,把烟、菜、粮三大产业真正发展成为我县农业的特色产业。全县常年间作套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粮食作物(夏、秋)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总产6亿公斤以上;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35万亩,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烟叶面积发展到15万亩,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到2010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二)规划与布局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布局与规划,要依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分区推进,规模发展”的原则,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烟则烟,宜林则林。具体布局建议为:

1、高速公路以东大力发展蔬菜及粮菜、粮棉间作套种生产。其区域包括山头店、茨沟、双庙3乡的部分行政村和范湖、姜庄、麦岭、丁营四乡镇全部。该区地势平坦,人均耕地较多,农村劳力外出务工多,具备土地流转的条件。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沿洛界路、沟丁路、茨逍路、许丁路两侧发展蔬菜种植。以麦岭为中心,建立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宣传发动、政策引导、典型带动等措施,发展种植公司、种植基地、种植大户,壮大蔬菜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同时,积极抓好优质粮生产,稳定粮食总量,提高种植效益,并推广小麦—辣椒、小麦—棉花间作套种技术,逐步扩大间作套种面积。

2、高速公路以西至311国道以东分三个类型区:

(1)设施瓜菜种植区:自姜紫路以北至北汝河以南,主要包括湛北和山头店两个乡的部分行政村。该区距县城较近,交通便利,人均耕地较少,劳力充裕,发展设施瓜菜种植已有成功典型(湛北尚庄、山头店菜冯、石湾等)。该区应把发展设施瓜菜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2)优质小杂果生产区:此区自汝河以北至岗高线以南,包括茨沟、库庄、双庙三个乡的行政付。该区交通方便,人均耕地较少,大多群众有种植果树的习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沿白灌渠两侧发展小杂果生产。

(3)麦椒、麦—烟—菜间作种植区:此区自岗高线以北至许昌县交界,包括库庄、双庙、颍阳3个乡镇的部分行政村。该区地势平坦,土壤质地良好,多数群众有间作套种的习惯。今后,应把发展以麦椒、麦—烟—菜为主的间作套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3、311国道以西分两个类型区:

(1)汝河以北为优质烟叶生产区:包括十里铺乡、库庄乡、王洛、汾陈、颖回和颍阳镇的大部分行政村,该区域为我县烟叶的主要种植区,种烟历史悠久,多数群众均有连年种烟的习惯。发展烟叶生产,实行规模种植是该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近城区的十里铺及库庄乡的部分行政村,应把发展优质烟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逐步压减蔬菜种植面积,促其向我县东部转移。利用现有好的农业生产条件,连片种植,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我县烟叶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之乡。

(2)汝河以南为浅山杂果和里川烟生产区:包括紫云、湛北、山头店三个乡的部分行政村,该区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产常受旱灾影响,应把发展抗灾力较强的小杂果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紫云镇沿柳河两岸大力发展里川烟,力争达到6000亩。

4、中部林业生态带:

以县城为中心,城北沿氾河两侧、城西沿二环路两侧、城南沿工业区北侧、城东沿东二环路两侧,建设林业生态带,净化城市生活环境。

四、加快结构调整的建议和措施

(一)引导观念转变,增强广大干群调整的自觉性。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做起。首先要克服乡、村机关干部对结构调整的畏难情绪,树立信心,大刀阔斧进行结构调整;其次要克服部分群众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思想,彻底改变种植“懒庄稼”养成的“懒习惯”,以致富论英雄,形成崇尚致富的良好风尚。研究出台我县调整农业结构的《意见》,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讨论,把村组农户作为讨论的主体,围绕调什么,怎样调,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要组织乡村组干部及群众代表到山东寿光等先进地区参观考察,找思想上差距,找经济上的差距。通过新闻宣传、会议动员、广泛讨论、学习考察、市场分析、效益对比,激活基层细胞,使调整农业结构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是决定农业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县乡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茨沟、麦岭等东部五个乡镇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县农业、粮食、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节水灌溉等项目安排上要向这些乡镇倾斜,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逐步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田间道路相通的高标准良田,为农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速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集中经营。当前,相当多的农民都把外出务工做为收入的主要渠道,把种田作为副业来对待,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这在全县较为普遍。东部五乡镇人均土地多,外出务工人员也多。对此,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途径、新方法,采取返租承包,土地入股,企业或种植大户与农民共同经营等多种手段,加强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地企业流转,鼓励城区附近群众到麦岭等东部乡镇租种土地发展蔬菜,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产出效益。这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四)搞好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户的带动作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机关干部、下岗职工积极投身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茨沟、麦岭等东部五个乡镇的乡村干部、党员要发挥带头作用,反租土地,亲自种植经营或者与农户合作经营,发展蔬菜、烟叶等高效农业,建立示范基地,搞好典型引路,引导群众规模种植,形成以基地为龙头,龙头带龙身,龙身带龙尾的发展格局。

(五)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淘汰劣质产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专用大豆等新品种。蔬菜生产要在发展精品蔬菜、反季节蔬菜的同时,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烟叶生产要严格按照程序化、标准化操作,生产优质烟,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六)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经营化,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要紧紧围绕产业优势,有计划地办好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围绕我县特色产品——蔬菜,发展贮藏保鲜和加工项目;依托我县四大优质粮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由初加工模式向精细化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要以农民得实惠为目的,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各环节间的利益分配机制,采取“订单农业”、股份制合作、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农产品整体质量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大力培育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扩大营销规模,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七)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土壤处理、配方施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绿色证书”、“阳光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函授和专业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八)搞好技术信息资金服务,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效保证。在农技服务方面,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大力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收集和发布有关农业的信息方面,县有关部门要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广泛发布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生产、金融、行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在资金方面,除了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外,金融部门还应积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第三篇:农业结构调整

甘肃农业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的思路与对策

李丽莉

(甘肃经济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时期、新的经济环境下赋予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目前我省农业结构现状以及前几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的成果和遗留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甘肃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对策;甘肃省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在内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的结构、种植业以及林牧副渔内部结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作物品种结构等五个层次的调整。农业结构(区域)合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自然经济向集约化经营和高度商品化农业转变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省的农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虽然前几轮调整也留下不少问题,但经过调整,我省农业在农产品存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尤其农产品存量增加为甘肃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很大贡献,而且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当前,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入世”已取得成功的经济形势下,我省农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必须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

甘肃省地域狭长,按经济区域划分为五个主要的经济区域:河西(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金昌)、陇中(兰州、白银、定西)、陇东(平凉、庆阳)以及陇南(天水、陇南)和民族经济区(甘南、临夏)。各经济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水平各有千秋,层次不齐。总体上除河西经济区(除武威)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尚处于不合理或极不合理阶段。结构性问题在陇中、陇南以及民族经济区表现得较为突出。本文根据目前农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和说明我省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重点对策。甘肃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的成就

1.1 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结构的一个子系统,这一层次的合理调整,对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农村各产业之间有一个内在的演变规律,在第三产业占居第一,而第二、第一产业分别位居第二、第三的阶段为合理的农村产业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地通过加大农村第二产业的规模,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使我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趋于二产位居第一、而三产和一产位居第二、第一的趋于合理化阶段。目前,处于这一阶段主要是河西经济区,其中酒泉市最具有优势。近年来,该市大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调减粮食种植面积27万亩,着力培育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奶牛养殖、优质饲料和粮经作物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共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149户,年加工储藏能力达到35.7万吨,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

1.2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基地逐年壮大

我省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势、海拔、降雨量、光热等各不相同。在这样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里,要普遍发展某一产业或少数产业,显然是与天时、地利相违背的。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资源,各地只有对本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生产出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优质产品,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我省的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

米、马铃薯、油料、果蔬和棉花等。畜产品有猪、羊、马、鸡等。主要从面积和产量上讲,我省的马铃薯和甜菜在全国居第四位,占有较大份额。在河西和沿黄灌区,建立了优质专用

料粮、棉、油、糖、菜基地;陇中、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优质小杂粮(谷子、豆类)、专用马铃薯、名优果品和花卉、蔬菜、药材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畜产品马、骆驼、骡的饲量均在全国的前十位。甘肃高山细毛羊以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声誉,成为我省农畜产品的优质品牌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1.3以扶贫开发和黄土高原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到2000年,甘肃的“四七”扶贫功坚计划均如期完成。贫困地区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农业

生产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并引用一批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到2001年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实施65项,初步形成了第二代日光节能温室及蔬菜产业、优质马铃薯脱毒微

型种薯产业,干旱地区节水灌溉系统以及装备产业。如河西连片的日光温室使河西经济区不

仅发展成为我国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而且还是全国第二大制种基地,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与

地方财源的后劲力量。我省黄土高原农业综合开发起点高,重视合理开发,加大了造林、修

梯田的力度,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设施基础。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2.1 甘肃目前农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先后进行了几轮大的调整。改革之初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

前期都是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其主要目标是扩大农产品的供给量、解决总量不足的问题。9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相对过剩,在此条件下,要实现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关键。20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一

个由浅入深、由高到低、不断优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带动了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升级,促

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我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仍是在满足数量的前提

下的小范围调整,农业在GDP的比重偏大,其中陇中、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占到了60%

以上,而农林牧副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调整更是举步艰难。目前农村经济还远没有摆脱以农

业为主,而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基本生产格局,农业结构远未达

到合理化阶段。目前国家已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已加入WTO,甘肃和全国一样,农业

生产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由受自然风险约束变为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由于农业资源的破坏与紧缺,农业发展不再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甘肃农业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化的新要求,实现农

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显得既重要又迫切,甚至到了不调不发展,只有

调才能谈发展的地步。

2.2 甘肃省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问题

2.2.1 省内大部分地区大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自给自足的农户经营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农

业经济。除河西经济区外,省内大部分地区由于以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为主,农业结构的调整只能徘徊在大农业内部进行调整,尤其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以牺牲林业为代价。同时占主

导地位的“小而全”的农户生产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技术上、且以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

以粮食种植为中心,以传统养殖业和微弱的家庭手工业为补充,严重阻碍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2.2农产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低,适销不对路。

在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特色、品牌的竞

争。目前我省虽然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但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这说明结构

调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潜力很大。总体上,我省农产品的品质矛盾还很突出,表现在名

优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平路产品多,畅销产品少,这是当前农产品“卖难”的症结所在。

历年来,我省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是“减少低产作物,增加高产作物;压粮食作物,增

经济作物”。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差以及科技含量低等缘故,年年搞调整,年年收效不大。可

见要解决目前“卖难”等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

2.2.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省农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屏障。

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农业结构调整中反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仅自然供给是人类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自然本身也是人类生活

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原因,我省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态

环境不断恶化。在诸多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成为我省农业生态面临的核心问题。水土流失

面积达22.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2%,每年流失土壤达5.45亿吨。集中体现在土地退化,即水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风蚀沙化使得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森林和草场的破坏

更加加剧环境的严重恶化。近年来,我省多风的气候条件常使风蚀成灾,形成严重的沙尘暴,其中河西走廊的沙尘暴次数由60年代的平均每年7次增加到90年代后期的年均23次,而

且强度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经济快速发展

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思路与对策

3.1 围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利用系

统工程方法,优化生物种群结构和农业技术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出,农村经济的高效

益,环境优美,资源持续利用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强调农业生产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

增加农业效益的“双赢”结果。从我省生态环境脆弱且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的实际出

发,我省的生态农业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

3.1.1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控制水土流失。

目前,甘肃省植被覆盖率不足23%,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因此科学

合理地安排退耕还林还草,是关系到能否实现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甘

肃南部高寒阴湿地区,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荒漠化地带,生态环境最为恶劣,是实施退耕还

林还草的重点区域。根据自然规律,在河西地区、沿黄灌区、沿沙漠一线及纵深地带,由于

降雨量小,蒸发量大,要求充分利用河水和地下水,优先还草固土养水,再在草地上种灌木,然后根据需要发展乔木;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选择种植多年生牧草为主;在降

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选择经济林木。其中多年生牧草在我省大部分地区适种植,它不仅

能通过根系固氮,增加土壤养分,而且对水土流失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国内外市场对

草产品的需求明显,所以在我省发展草产业有很大的潜力。

3.1.2从实际出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水资源短缺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环境制约因子。所以,管好、用好、合理开发水资源是取得我省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良好生态效益的有力措施。在不同地区,要发展

不同类型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在河西地区的黑河流域与石羊河流域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发展大田灌溉小渠化、井灌农田管道化、高效农业微灌化。同时对输配水系统要优化设计,尽可能作到井、泉、河输配系统的高度统一;在农陇中、陇东等干旱半干旱经济区,应全面

推行常规节水措施,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同时直至注重研究蓄积雨水的工程和生物技术,把7、8、9三个月的集中降雨通过工程和生物的方式变为全年均衡利用;包括甘南和临夏州的民族经济区林牧草地原区以发展草原牧草喷灌为主,自流灌区以发展常规节水灌溉技术为

主。同时,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发展温室蔬菜滴灌。另外,各地要研究和推广防止水体污染的技术,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和基本水分利用率。

此外,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还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和林牧渔业相结合,发展大农业与发展第二、三产业相结合,通过人工设计生态

工程,协调农业经济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甘肃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农产品品质,增强我省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甘肃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成本效益来看,发展传统大宗产品没有明显的优势。但

是我省有着自己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适宜于发展制种、优质水果、中药材,土豆

等的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优势产业和优质农产品为方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3.2.1 以调整农作物结构为基础,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农产品品质包括优质、安全、专用等,当今消费者对优质、特色、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

越高,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潜力很大。而且,加入WTO后,随着国外优质农产

品进入中国市场,质量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最基层的农业生产者,都要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切实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河西经济区应利用其

光、热充足、温差大的资源特点,在加快发展优质专用粮、棉、油、糖、菜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发展优质瓜果、蔬菜、啤酒、葡萄酒原料的生产。以逐步扩大外运销售和西菜东运的局面,提高本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我省的大部分地区适宜马铃薯的生长需要,特殊的自

然条件造就其含粉量较高,因此我省马铃薯的质量在全国具有接绝对优势,且产量位居全国

第三,列西北五省区第一。目前,限制我省马铃薯出口竞争能力的是加工环节不能完全适应

国际市场要求。入世以后,我们更应该迅速改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水平,搞好加工专用型

马铃薯的推广和生产,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优势。此外,我省陇南山区的药材、花椒、茶叶、油橄榄、银杏等特色产业也要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上面下功夫,才能提高其经

济效益。

3.2.2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深加工和发展畜牧业两个方面。目前,甘肃省农业结

构仍以种植业为主,加工业比例甚小。据有关资料,农业发达国家初级产品占加工产品在消

费的比例以达2:8,而我国还是8:2。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1-2

倍而我国仅为农业总产值的15%-20%。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

民收入潜力很大。甘肃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要与生产基地结合起来,求特色、求规模、求

深度。形成农产品加工的特色产业带。具体讲:河西应继续扩大制种业与反季节蔬菜加工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的酒类深加工为主。陇东、陇南以林果业为主的果品深加工和中药材生产与

加工,高寒阴湿地带应注重发展草食畜牧业。陇中干旱农业区应突出马铃薯的生产优势,进

行优质、专用马铃薯的深加工。各地应把开拓市场与扩大规模结合起来,相互联动,树立品

牌意识,作出特色,增加各地农业效益。

3.3 面对资源调结构,通过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将我省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

刚刚结束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将我省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作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我省属于典型的内陆高原气候类型,干旱缺水的自然地理特点为畜牧业的发展

奠定了资源基础,加快发展我省畜牧业、草产业,既是我省自然和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农

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需要。而且发展畜牧业不仅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渠道,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入WTO后,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重需求,优质、高效的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

潜力。其具体措施有:

3.3.1下大力气调整畜牧业结构

畜牧业是大农业内部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包含三个层次。而我省的畜牧业结构问题主

要突出体现在第一层次。即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及畜牧业生产与种植业生产相互联系的基

础结构。我省大农业内部结构尚处于不合理阶段。1999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占75.71%,牧业占21.05%,同发达国家地区相比,畜牧业的比重严重偏小。由于经济效益低的种植业占

较大比例,畜牧业的调整发展困难重重。今后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指

导下,继续调高大农业内部畜牧业所占的比重,积极发展草产业、畜牧业、林果业,使其

成为未来甘肃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3.3.2提高畜产品质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产品

质量是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要从产销过程严格把关,以生产高质量的畜产品占领市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我省的特色畜产品河西绒山羊、藏羊、甘肃高山细毛羊、双峰驼、甘肃

白猪、河曲马、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名气。特别是细毛羊产量仅次于新疆、内蒙,居

全国第三位,是全国细毛羊生产战略重点基地。“入世”后,国内外市场对这些名优畜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加上生产能力的局限性,预计价格将会上涨,发展潜力很大。所以,今后在发展我省畜牧业中,注重这些畜产品的培育和发展,使其成为我省出口创汇的重要

来源。

3.3.3建立和完善畜产品加工及市场流通体系。

畜产品大多属于鲜活性产品,其保存、加工、销售既有时间限度,又要有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才能使大宗产品达到无损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畜产品加工、销售是畜牧业市场价值体现的终端环节,而这方面正是我省欠发达地区畜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影响了畜产品的多层

转化增值,而且极大地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不但是畜牧业二次

增值的基础,还能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这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龙方.2001.论农业结构调整的层次与目标[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7):10~11

[2] 白明.2001.农业和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阶段性标准及量化评价[J].甘肃农业

(12):10-13

[3] 冯汝英.1993,92.农业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 45-47

[4] 汪建国.2001.对甘肃农业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J].甘肃农业(9)19-21

[5] 史俊通.2001.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3):102-105

[6] 陈万良.2001.西部地区旱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之浅议[J].甘肃农业.12:12-15

CountermeasurestoregulationofGansuagriculturalstructureatthenewtimes

Li li-li

(Gansu academy of economy 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Peasant's increasing revenue,agriculture synergism,banlance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nd improvement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re initial part in the rugulation of

structure at the new situation.This paper gives somethoughtsandmeasuresto regulation

of Gansu agriculture structure through analynising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Key wordRegulation of agreculture structure;Thoughts;countermeasures;Gansu

province.

第四篇: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对策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对策

传统的农业种植业由于受天气、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机能减退或突变等现象,但是从当前农业种植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应对农业种植业结构不足远比应对自然条件限制要困难的多。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农业种植业要想摒弃传统结构的限制与制约,有效推动农业种植业优化转型,就必须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种植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种植业发展,产量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因为产量不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直接影响。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盈,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于农产品已不再仅限于数量上的追求,而是对于其质量上的追求也日益提高。例如,在大米销售市场中,绿色大米虽然价格要比普通大米贵很多,但是由于安全、健康、高品质的特点,还是备受消费者青睐。而农户要想培育出绿色农产品,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合理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改进农业种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绿色高质量农产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二)维护粮食市场平衡

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例如,无水栽培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使农产品的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科技发展虽然为农业种植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当某种新型农产品畅销时,商贩就会高价收购此类农产品,农户就会大面积种植此类农产品,而这极易造成供过于求的问题。与此相对,供小于求的问题也极为常见,例如2020年我国生姜及大蒜价格居高不下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无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小于求,都会对粮食市场造成波动,而这对于粮食市场平衡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维护粮食市场平衡,必须针对粮食市场需求,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种植政策引导

加强政府引导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从“支农惠民”的“三农”政策,到十九大提出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对农业种植业调整时,政府也必须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政策扶持的形式,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减少跟风盲目种植的现象,真正实现“强农富农惠农”的战略目标。

(二)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通俗而言就是“南橘北枳”的思想。就算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环境中,其生产种植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而这就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农业种植极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北方、南方气候条件不同,导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也会有些许差异,而且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而这就要求在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时,必须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作物的种植地点、生长周期、种植时期等,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采取更为科学的种植方式,从而使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得以切实提升。

(三)制定完善农业种植计划

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保障,可以为农业种植业发展点明方向,促进农业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情况,结合当地产生情况及市场供应情况,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通过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改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种植方式,就能维持农产品供需平衡,促进农产品市场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能仅仅体现在结构方面的调整,更要体现在优良品种及农业科研方面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种植的质量和水平得以整體提升,种植出更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在农业种植过程中,极易受到病虫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业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加大农业科研力度,改进农业种植问题,引入优良品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五篇: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和对策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和对策

200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又发出一号文件,再一次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我市农业经济从1998年开始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优化,至2004年农业生产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和全国一样,结构调整的进程比较缓慢,制约因素比较突出。本文试从我市七年来农业发展情况,围绕结构调整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以供领导和农业农村工作者参考。

一、七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情况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市农产品供求逐渐进入买方市场,结束了长期以来供不应求的局面,粮食、生猪、柑桔等传统和有地方特色的大宗农产品开始出现普遍的过剩,特别是1997年下半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首次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 www.xiexiebang.com出现下跌,与此同时,优质绿色农产品缺口很大,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1998年以来,我市贯彻实施《**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提出了种植业生产以经济作物和商品粮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科技设施型栽培,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形成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格局的思路,相继制订了《**市年种植业产业化发展规划(1999-2005)》、《**市特产产业化发展规划(1999-2005年)》、《**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1999-2005年)》三大规划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1999-2005年)》,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确定了整体发展方向。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出台了《扶农四十条》、*委[2001]4号《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具有具体扶持内容的文件和政策。于1999年进行了二轮承包,2001年开始调减了粮食种植和粮食定购任务,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农民有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2004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以实在、优惠的政策促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农业政策牵动农民的心,也直接体现农民的切身利益。一系列的政策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和落实,我市农业生产完全体现了政策效应和宏观调控目标,我市农业生产内部结构得到了较大的调整。2001年末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农民有了更大生产自主权的同时,早稻等一些效益比较低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至2003年我市早稻播种面积仅9.78万亩,比2002年下降了33.8%,种植业产值比重也一度下降到42.8%。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以后,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涨,效益农业发展与粮食生产得到“双提升”。粮食生产成为今年农业生产的新亮点,粮食种植面积也得到了恢复性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40.13万亩,比上年增加了4.3万亩,增长了12.0%;粮食总产量达到15.7万吨,增长了14.4%,扭转了我市连续6年来粮食面积下降的趋势。其中早稻播种面积为12.88万亩,比上年增加了3.1万亩,增幅达31.7%,居**各县市区之首。种植业产值比重也从2003年42.8%提高到44.4%。

二、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七年来,我市农业生产总量在下降,农林牧渔四业结构变化也不大,据统计,2004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2亿元,其占GDp的比重为4.5%,比1998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见表一)。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比1998年提高0.5个百分点,林业比重提高了0.7个百分点,但总量很小,畜牧业和渔业仅分别下降0.4和0.6个百分点。(见表二)但从增长方式上和工作效率上,我市农业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以下特点:

表一**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构成20042003年2000年1998年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29.110.39.5占GDp的比重4.54.86.87.0

表二**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构成2004年2003年2000年1998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65223156985

一、种植业比重(%)44.442.842.543.9

二、林业比重(%)1.41.30.70.7

三、畜牧业比重(%)10.010.19.010.4四、渔业比重(%)44.245.847.845.0

注:本表中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以剔除农兼营工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一)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我市种植业通过结构调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方面,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农业用地大量减少,据统计,2004年我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5.93万亩,比1998年减少了44.69万亩,减幅达40.4%,年均递减7.45万亩。另一方面,种植业产值仍然维持原来的总量,保持稳定低位增长。2004年我市种植业总产值78109万元,比1998年增长了13.4%,年均递增2.1%。种植业在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体现了结构调整的功绩。

(二)在品种选择上处处突出市场导向。

我市

下载×××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对策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对策 农业结构调整是国家改革开放多年来实践总结出来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其合理化对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农民的......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对策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对策农业结构调整是国家改革开放多年来实践总结出来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其合理化对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和对策(精选5篇)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和对策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一号文件,再一次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我市农业经济从1998年开始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优化......

    “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抓好农业这是基础产业,实现农村经济新的跨越。“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浏阳二中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2003中央经济世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三方面措施: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

    09农业结构调整

    陕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近年来,陕县一直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优种植业、调大......

    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央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

    农业结构调整意见

    关于2009年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 指导意见各村、各有关部门: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我镇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加快我镇高效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