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局“十二五”科技工作总结和发展思路
科技局“十二五”科技工作总结和发展思路
一、“十二五”及2015年科技工作
“十二五”以来,xx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扣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工作,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特派员创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立足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创新发展是科技工作的主旋律。“十二五”以来,为加强我区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突出政策引导、强化服务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突出政策引导。区委、区政府为促进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先后出台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xx区实施方案》、《xx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资助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特别是2012年在区财力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决定拿出500万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资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今年8月初为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政府又对2012年出台的创新资助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将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到1000万元,从而有力地激发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活力。二是强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创新寻求合作伙伴,几年来共为企业牵线搭桥70多次,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可喜进展。江淮电机、捷通达化工等30多家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上海电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我区城北工业园与合肥工业大学达成技术转化战略联盟。三是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5年来,全区新培育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高新技术产品48个。2015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5年来,获得科技部奖励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并获得省级科技成果12项。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有6家企业分别获得市级创新型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
2、立足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工作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以来,我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区政府专门出台了专利申请资助管理办法,并建立了一支由50多人组成的专利工作联络员队伍,通过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专利申请力度,使全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特别是专利申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5年来,全区专利申请达1388件,其中发明专利460件。2015年全区专利申请达610件,其中发明专利180件。为鼓励企业申报专利区财政共兑现发放专利申请补助经费70万余元。
3、立足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实施科技项目 实施科技创新,科技投入和科技项目是重要支撑。“十二五”以来,我区在逐年加大财政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到同时,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申报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5年来,共为企业组织、筛选、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30余项,有21个项目被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共获得上级项目资金投入1600余万元。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4、立足区域创新发展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为整合利用科技资源,集聚培育创新人才,提升公共创新服务水平,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快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先后成立了“xx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xx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以推动企业创新为己任,把为企业和科技创新服务,搭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5年来共为我区150多家企业提供了专业服务。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立足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积极吸引初创型项目入驻,并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服务,自2013年成立以来,共接纳入孵企业13家,其中有4家企业顺利完成孵化并毕业。
5、立足服务“三农”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
“十二五”以来,我区始终把深入开展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作为科技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来抓,在进一步调整和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的同时,重点引导和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实体创业。据统计,5年来,全区新增创业实体26个,科技特派员实施各类科技开发项目196个,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新技术203项,引进新品种145个;科技特派员与农户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6个;安置劳动力就业0.9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1万余户;辐射带动农民11.64万人。目前,全区已拥有市级科技特派员89名,市级科技专家大院13家,其中:省级大院1家。拥有市级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3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5年来,各科技专家大院紧紧围绕各自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专家合作,积极组织难题攻关,其中皖西白鹅高产蛋配套选育、奶牛围哺期安全饲养、有机生态茶叶、航天育种技术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2011年9月,区政府又重新出台了新的全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实施意见,从而为我区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6、立足提高创新意识深入开展科技宣传和培训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全民创新意识,促进社会创新发展,让科技创新、专利保护深入企业、深入人心,我们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日、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专利活动周、三下乡活动等大规模地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5年来,共编印发放各种科技和知识产权保护宣传资料49000多份,聘请农业科技专家开展现场咨询和培训254场次,接受咨询和培训的农民达11000余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强,有相当的企业至今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也是微不足道;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05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仅13家;三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簿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非常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四是人才匮乏,特别是高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五是财政研发投入仍然不足,政府科技研发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由于财力有限投入仍然没有达到规定比例。
三、“十三五”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及2016年工作打算
(一)发展思路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金安。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以上,全区市级及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达100人以上,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30%以上,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力争完成发明专利申请200件,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
(三)重点工作
1、强化主体地位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全面落实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发投入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促进科技创新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育,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业激情。
2、加大培育力度努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依托金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皖江城市承接转移集中示范区抓好重点企业的培育,尤其要抓好已纳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重点的企业自主创新工作。2016年力争完成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项以上。支持企业主导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机制和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区内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本区共建或自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与院士工作站。2016年力争新培育市级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家。
3、立足成果转化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吸引国(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强跨国公司、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来金安创办、领办或合作创建研发机构。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服务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组建的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形成“孵化+加速+创投”的科技创业服务模式。2016年力争启动新的xx区科技创业孵化器项目建设。
4、创新发展模式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
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大院作用,鼓励特派员开展实体创业。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创业和科技专家大院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积极扶持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2016年,力争新发展市级科技专家大院、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各1家,新增市级科技特派员5-10名。
5、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工作再上新台阶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专利申请总量和质量的稳步提高。积极开展专利优势企业培育工作。高度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和计生专利的申报及转化工作。抓好专利执法和专利资助、奖励兑现,提高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以专利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对各类创新人才实行各种有效的激励政策,培育各类创新人才和团队。2016年力争完成发明专利申请达到200件以上,新培育市级知识产权优势和专利优势企业各1家。
6、立足创新发展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和加大社会科技投入,积极构建以政府为推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
第二篇:十二五发展思路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和“十二五”发展思路
从2010年到2015年,昆明高新区的发展思路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为根本宗旨,按照打造新的产业高地,确立新的历史使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凝聚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发展优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新要求;围绕“一三五七九”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五大目标,建设五大专项,发展七大产业,完成七大任务,构建九大保障体系),最终实现“提升建成区,全力建新区,实现大跨越”的总体目标。
一个中心——以新城基地开发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中心。
三大战略——招商引资引智与项目强区战略;自主创新与城市化战略;环境生态与社会和谐化战略。五大目标——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国家工业生态示范园试点目标;新城基地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城市化发展目标;自主创新目标。
五大专项——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区新型社区建设;专业园区建设。七大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力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产业。
七大任务——强化招商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九大措施——加强领导;解放思想;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人才引进培训;城市管理;社会化保障;政策支持机制在推进高新区建设进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通过上述思路的实施,实现昆明高新区“提升建成区,全力建新区,实现大跨越”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15年,实现总收入15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以上,税收80亿元以上。五年内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0亿元,其中外资实际到位资金不少于10亿美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昆明高新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5名、西部前3名。把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引领云南省和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型园区,为促进昆明市和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而做出更大贡献。
天津开发区确定未来五年工业发展基本思路
近日从天津开发区获悉,该区已确定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巩固、发展现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着力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研发转化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200亿元。
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不断优化和提升电子通讯产业群,以无线通信为龙头,高端电子元器件、显示器、汽车电子、数字视听器材为支撑,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为新增长点,打造世界级高端电子通讯产品制造基地。以中高档轿车制造为龙头,零部件生产为基础,壮大汽车制造产业群。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以优势制药企业为龙头,迅速做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坚持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原则,稳步发展精细化工等绿色化工产业群。积极培育新增长点。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大发展和新一轮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机遇,努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从一般制造业向高端现代制造业的转变。一是通过引进和培育电子通讯、汽车等领域的核心部件生产项目,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并扩大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讯、核心手机配件、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核心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项目。二是引进智能先进制造及绿色过程、大型成套设
备、大型科学仪器、医疗设备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率高的设备制造企业,推进风力发电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发展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纳米与先进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
促进生产要素集中
继续坚持招商引资为主的“注入式”发展模式,通过不断革新招商手段、招商思路和招商体系,不断提高招商质量和水平。招商过程中,高度重视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高度重视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强的项目。在坚持引进外资的同时,加强与国内企业的联系,密切关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布局变化和动向。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到区内投资。
加快高新技术的转化
通过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科技信息、技术市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技术经纪、技术咨询等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功能齐全、服务手段先进、服务水平高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鼓励芯片设计、生物芯片及生物医药、电动车及动力电池、纳米技术等先导性强、带动作用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产业化。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中心,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土地集约化、能源节约化和区域生态化。
赣榆县2010年及“十二五”工业发展计划
为了提前谋划2010年及规划好“十二五”工业经济工作,确保全县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增长,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们对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规划。
一、2010年工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1、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这条主线,坚定加快发展信心不动摇,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狠抓国家、省关于扩大内需政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机遇,积极融入沿海大开发及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狠抓重大项目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进一步优化四大园区发展机制;加大生产调度力度,重点扶持技术创新型、产业龙头型、规模效益型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百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全县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2、目标任务
完成工业用电量13.5亿度,同比增长30%;实现工业税收6亿元,同比增长30%;完成规模以上现价产值290亿元,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28%;新增规模企业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70家。完成全社会工业投入145亿元(暂定),同比增长20.8%,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70个。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1、基本思路
全面融入省沿海开发规划和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打造沿海工业强县,坚定跨越式发展信心不动摇,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锁定“工业立县”和“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导向,做到一个中心(即以沿海岸线开发为中心)、三个并举(大项目顶天立地和小项目铺天盖地并举,内育和外引并举,扩张与提质并举)、构筑四大园区(即柘汪临港产业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区、海洋经济开发区、县经济开发区)和金山镇光伏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石油化工、钢铁及深加工、生物化工、光伏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
2、目标任务
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00亿元,年均增长约40%;工业税收20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用电量50亿千万时,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打造二百亿以上园区二家,即县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打造一百亿以上园区一家,即海州湾生物化
工园区。打造百亿元产业4个,即石油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光伏产业、生物化工产业,分别达到400亿元、30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完成工业投入360亿元,年均增长约20%。
三、2010年-2015年重点项目及重点产业
初步排出2010年-2015年重点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82.7亿元,如:由新海石化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的与新海石化配套的港口项目、投资23亿元建设的海上风电和海工基地项目等。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光伏产业、生物化工、机械装备产业等临港产业。
三、2010年-2015年重点工作
1、坚持优化布局规划,在发展重点园区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北翼柘汪产业区的建设,做大的主导产业。根据江苏沿海发展规划和市“一体两翼”发展规划,加强与岚山港的对接,做大石油化工、钢铁、新能源等临港主导产业。
二是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使之成为全县工业项目的主阵地。经济开发区要探索建立高效开发模式,理顺体制机制关系,坚持中高端制造业方向,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医药、新材料和高新技术作为其主导产业。三是强化具体规划对接和调整,全面融入沿海开发。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抓紧调整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电力电网布局规划等各项具体规划,努力使规划上下衔接,相互配套,融为一体。
2、坚持调整结构,在产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石油化工、钢铁、光伏、生物化工、机械装备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引导和培育。目前这几个产业在我县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集中力量加快这些产业的延伸和发展,打造成百亿元产业,把产业做大。除了要做好产业的结构优化布局,同时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更要依托赣榆的优势招引一批关联高、带动力强的重特大项目。
二是加快培育技术创新型和产业结构转型企业。探索在经济开发区建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园,加快培育技术创新型和产业结构转型项目落户我县。坚持项目带动产业的原则,紧紧围绕风电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招引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做大做强产业链集群。
3、坚持统筹整合,在培育企业龙头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我县具有优势特色的酒精和海藻酸钠及海产品加工等龙头产业,通过财政、金融和向上争取政策等方式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在全县筛选50家像新海石化、镔鑫特钢、东成生化、易达酒业、金茂源、佳宇电子、中大海藻、海德益食品等龙头企业集中扶持,促其做大做强。
二是强化重点产业对接和组织,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利用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机遇突破和解决一些制约我先发展的重大瓶颈,争取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大企业、科研院所等将一些重大项目布局向我县倾斜,大力承接国际国内项目和资本的转移。突出重点园区建设,实行土地指标集中供给、重大项目集中进区、中小企业集中入园举措,举全县之力办好柘汪临港产业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海州湾工业园区和海洋经济开发区,高度重视金山光伏产业的培育壮大,重点发展石化、钢铁、新能源、生物化工等产业以及拓展新兴产业。
4、强化工业投入,在重大项目推进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跟踪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新动向,盯住大企业、大集团,招引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又适合我县摆布,产业关联度大、集约化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顶天立地大项目,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再落户一批投资过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确保超常规的投资力度。加大四大园区和各镇产业集聚区绿化、亮化、给排水、消防、供电、通讯等相关配套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保持强劲的固定资产增长态势,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第三篇:科技局科技工作总结
科技局科技工作总结
今年,我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省、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强一名”县建设为工作重点,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切实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及管理工作
(一)及时制订目标任务。4月23日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传达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今科技工作任务,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县科技工作发展形势,并对新形势下全县科技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召开了局务会议,集思广益,制定了《今年全县科技工作要点》,对全年科技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明确了工作重点、工作方法和工作抓手。
(二)着力推进科技项目支撑发展。突出科技服务发展的主体地位,年初结合今年我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企业需求,精心制定了《二〇一三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为企业申报上级科技部门科技项目提供指导。积极汇报省市主管部门,邀请领导来淳调研,促进项目对接。全县共申报国家、省、市项目10个,获重大立项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XX县绿色苹果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产业化开发,资金170万元;省级计划重大研究发展项目1个;市级科技重大计划项目1个。至目前共争取资金280万元。
二、精心组织科普宣传活动,着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一)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培训活动。我们始终把宣传培训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大事来抓,大力培养农村科技人才,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科技宣传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年初,我们以政府办名义下发了《关于做好今年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的通知》,将科技宣传培训任务层层分解到涉农部门和乡镇,夯实工作责任,分头分批开展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在“科技之春”、“送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和“科普宣传日”等大型主题科普宣传活动中,全县参与的单位和部门有16个,共参与活动的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有144人(次),科普赶集5场,赠送科技宣传资料5万余份,发放抗旱剂200袋,计划生育药具6400盒,现场咨询人数700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近300人,受益人数达1.5万多人(次)。全年全县累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96期,接受培训人数达6.9万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3360余名,发展特色科技示范户110户,发放各类技术宣传资料11万余份。
(二)9月12日,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著名果树专家郭云忠、任小林、范崇辉3名教授授课,三位专家对果品营销策略及绿色苹果病虫害防治,现代示范园建设栽培方面深入浅出、对受训者进行了培训。会上还为广大果农发放相关技术资料200余份,除此之外,还落实培训费14万元与各乡镇(中心)签订培训协议。9月14日上午再次邀请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著名林业专家钱栓提教授在秦庄发展服务中心会议室对文家庄村及周边村群众进行林木种苗生产技术培训,围绕市场分析、种苗的选择,林木的繁育、栽培技术,病虫害的防治等问题对受训者进行了培训,并对受训人员提出的林木种苗方面的技术难题进行了逐一解答。为群众育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帮助和指导,为群众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务实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年初市局给我县下达了技术合同交易额1500万元;专利申请15件、授权12件的任务,全局领导干部高度重视,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并制定了抓实工作的方法措施。一是做好宣传培训工作。5月17日下午我局邀请市专利局许双田、王军、王美丽三位专家对我县23家企业负责人进行技术企业认定、专利申请及政策培训,专家们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和申请专利的重要性、奖励政策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帮助企业提高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专利的成功率。二是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由局领导带队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大力开展专利“清零”行动,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建和应用的主体,促进专利成果与企业对接。在全局共同努力下,截止目前,完成市考指标技术交易额2800万元;完成市考指标今年申请专利15个,专利授权12个。
四、防震减灾工作有序开展(一)监测预报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全县共建设六个宏观观测点;通过中国电信“企信通”开通了地震“三网一员”信息短信互动平台,并在重大纪念日进行了防震减灾宣传温馨提示;地震信息节点按要求运行达到了90%以上;每月按时召开会商会议并及时向市地震局报送会商报告;对“三网一员”队伍进行了造册登记和培训,目前全县共有“三网一员”工作人员118名。(二)震害防预
对我县辖区屯庄水库进行了立项建设前安评督促;对生命线工程热力公司建设进行了执法检查;和住建局协调了建设工程备案事项;向市地震局申报XX县方里中学创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XX县滨湖佳苑小区创建“市级地震示范小区”、XX县润镇五爱村创建“地震安全农居示范点”;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家庭”活动。组织实施了科技之春宣传月、5·12防震减灾宣传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共发放宣传材料3万余份,接受教育6000余人,赠送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宣传画册700多份,向省地震局、省应急办、市地震局、市应急办、县政府及市县电视台上报政务信息30余条(次)。(三)地震应急
对全县14个镇(中心)、26个成员单位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特别是水、电、气重点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了重新评审修订;依托县公安消防、县武警中队、县卫生系统(疾控中心)、县住建局等部门组建了一支综合性志愿者队伍;完善县梨园广场和体育场基础设施,并安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5·12活动期间,在县官庄镇中、小学,县润镇中学举行防震疏散实地演练;与全市同步开展了地震应急预案桌面推演;11月13日XX县教育局联合在方里中学进行防震减灾演练,对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防震疏散演练进行专业指导。(四)其它工作
3月14日下午3时35分我县黑松林水库东南部发生1.5级地震,震源7公里,工作人员及时对震情进行了调查并向市地震局汇报;在四川省XX市XX县发生7.0级地震、甘肃珉县XX县6.6级地震后,工作人员和各个监测点密切关注各方震情;7月9日,根据群众反映,XX县与XX县交界处的黑松林水库附近出现大量拇指大小的青蛙横穿马路,接报后,立即组织人员开展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认为与地震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并向当地群众进行了解释,消除了群众恐慌心理,维护了社会稳定。
五、加强党风效能建设等工作,优化科技创新和谐环境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活动,制定了《XX县科技局开展“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围绕提供优质服务,推进勤政廉政、依法行政、为民办实事进程。在项目申报和项目资金管理上,没有发现干部职工有违纪违法行为。
(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县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我局及时制订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方案,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开展了领导党员公开服务承诺活动,落实了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共建工作任务。我局干部职工共帮扶6户,帮扶资金4200元,帮扶项目4个。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局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精神文明建设创先争优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抓,从各个方面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四)加强机关建设。为了更好的将理论学习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修订完善了学习、工作、廉政建设、科技管理、考勤等二十多项管理制度,并修改制作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流程图和主要职能牌上墙公示,使群众进一步了解我局工作程序和主要职能,实现透明化办公服务,接受群众监督。我们将全年工作任务分解到组,量化到人,层层制定目标责任书,保证了工作任务的完成。回顾一年来,我县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加大,制约了科技经济协调发展;二是企业研发能力偏弱,创新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有利于科技工作开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上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第四篇: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
专题三:
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与创新思路研究
一、“十一五”期间的基本情况
1.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2006年到2009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涉及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计划项目439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255项,绍兴市地方财政投入涉农科技研发经费近2500万元。在2009年立项的35项省及国家级的涉农项目,上级财政支持科技涉农经费1238万元。
全市每年财政预算安排620多万元,用于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开展农业课题研究,村级农技员农技推广活动经费补助和对农技人员的表彰奖励等,并明确农技推广专项资金随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加。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全市已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由市、县、部门、乡镇(街道)、村五级农村信息服务机构组成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农民信箱用户达到30万户,已建成村级2099个行政村网站,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5%。
2.科技支撑能力提升 农业科技企业快速壮大。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力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全市有6家农业龙头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4家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有56家农业科技企业建立了省级研发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9家,20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50%以上的建立了企业研发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超过270亿元。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升格为农科院,下设糯稻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生态和质量标准研究所(绍兴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茶叶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信息与培训中心、旱地作物研究所、绍鸭研究所和水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创建了水稻育种公共实验室、农产品检测中心实验室、黄酒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等六个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绍兴文理学院建立了生命科学学院,其生物科学是教育部重点专业,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学是市级重点学科。全市已创建2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43家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涉及到茶叶、蔬菜、畜禽、水产等七大特色产业,以及饲料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人员队伍有所扩大加强。2010年全市市县两级实有农业专业技术研究推广人员1800余人(其 中高级职称303人),比2004年增加了200多人,研究涉及的领域以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范围与面积较十一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绍兴农业高科技园区示范作用逐步显现,在3.06万亩示范区内建立了新品种引繁、无公害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成了5000㎡孵化大楼、60000㎡孵化生产厂房及配套设施,在孵农业科技企业21家;引进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
3.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每年全市重点推介主导品种、新技术分别超过200个、100项。糯稻优质高产育种研究、超级稻引进试验示范、名优茶开发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绍兴麻鸭选育和新嵊长毛兔选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至2009年,全市共取得市级以上,登记农业科技成果136项,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进步奖58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19项),实施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100项,我市多个领域技术应用推广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
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等手段,全面提高科技示范户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共培育科技示范户8373户,在良种、技术、信息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市初步形成了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员、村级农技员、农业科技示范户为主的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使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快速推广应用,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形成了茶叶、蔬菜、畜禽、水产、花卉、干鲜果和竹木等七大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和特色区,其中茶叶、珍珠、绍鸭、长毛兔等规模、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
4.科技综合实力有了新提升
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万余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9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标准化生产得到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全市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114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00个。建成了各类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室、检测点)57个,初步形成市、县、产地、加工企业、市场五个层次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全市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261.5万亩,其中“万字号”特色基地94个,建立了各类种子种苗基地83家。拥有珍珠之乡、名茶之乡等十三个“中国特产之乡”,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
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为促进绍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市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同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 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科技人才仅占全市435万人口的0.04%,尤其是种、养殖业领域农技人员农技人员匮乏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乡镇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疆化,从事农技工作精力得不到保证。二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不健全,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的投入总量虽然持续增长,但与绍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地位不相适应,影响了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成效。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普遍较低,精深加工少、品牌产品少、附加值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全市农产品加工率仅35%左右,农业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战略构想
(一)总体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科技推广工程,不断完善创新研究与转化推广协调发展布局。力争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把提高粮食超高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业节能减排科技支撑,加快涉农高科技产业做大。推动“二维结构”传统农业向“三维结构”新型农业、农田向山地森林、陆地向空间发展、初级农业产品生产向精深加工制造4个方面增长方式转变,凝聚创新人才团队,积极推 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力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二是把富农、惠农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加强清洁能源、农村宜居和饮水等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加快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进步。三是强化农村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大力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基层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一体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着力打造高效生态特色农业、涉农高科技产业;粮食及其农业主导产业常规技术取得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到201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7000元;
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7%以上; 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面积占种植面积60%以上; 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强市。
三、“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1.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供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加强全局性、关键性技术的调查征集和攻关研究工作。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推广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重点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厂化设施农业等领域进行重大创新,为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技术保障。
2.实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依托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聚集、孵化和辐射功能,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扩散。
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重点加强农林植物及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优质高效安全种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流通技术、农林生态保育与生态产业培育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等六大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培植一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科技企业,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快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步伐,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围绕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重点是加强涉农高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现代技术集成配套应用,着力推进农民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村信息化、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农村饮水安全等改善农村民生科技示范试点工作。
3.实施科技型农业企业培育工程,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大力引进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开展省级、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培育,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提高全市农业高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争取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
提高一批外向型农业企业科技层次。围绕出口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制定等技术攻关,在茶叶、珍珠、畜牧、蔬菜等主导行业,提高一批外向型农业企业科技附加值,培育若干家外向型加工出口的“龙头”,促进全市外向型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继续加强农业企业技术研发组织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业研发机构,以提高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能 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促进以农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省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70家。
4.实施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强化科技为农服务能力。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思路,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解决农技推广机构设置、经费和人员待遇问题。在不改变原有体制的情况下,进一步整合农科教各方农技推广资源和力量,建立完善市县(市、区)各级农技推广中心和分中心,按产业设立专家组,明确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实施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农技推广活力。
继续推进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对已建立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试行考核制度,加强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工作;同时支持科技特派员通过基层创业计划项目的实施,牵头组建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部门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民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培育建设,鼓励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农业企业创办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组织,鼓励农技人员开展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的技术有偿服务。加强农民教学与培训基地建设,开展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导的多形式农技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技术员队伍。
5.实施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工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绍兴市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步伐,提升园区孵化器平台建设档次,完善公共实验检测平台,拓展科创中心的服务功能;建立3000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建立龟鳖苗种、绍兴鸭保护、无公害蔬菜等六大示范基地;建立“千亩示范、万亩连片”粮食高产样板区;建立现代设施渔业示范园,进行低盐度海水产品水循环、标准化、高围池集约化养殖技术示范。使绍兴农业高科技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辐射源。
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集中力量打造建设100个以上特色优势明显、科技水平领先、产品优质安全、设施装备优良、运营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区,成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推进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6.实施村镇建设技术集成示范工程,促进城乡一体化。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小城市”的目标和相应发展规划,选择一批村镇,开展统筹城乡科技综合改革的探索与试验,以农民承包土地和农村宅基地流转改革为契机,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技术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 再创新为重点,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开展村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村镇建设规划与设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村镇新社区与绿色住宅建设、村镇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村镇绿化与园林产业开发、村镇环境治理与饮水安全、现代农民科技培训与素质提升、人居健康与安全保障等10个方面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普及与推广,加快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进步,力争在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上取得突破,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示范与技术支撑。
四、“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
(一)农业生产技术领域
积极开展以下七大领域科技研发与创新,推动我市初级农业产品生产向精深加工制造转变。1.种子、种苗技术
2.农产品高效、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 3.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 4.设施农业新技术及农用新材料新装备 5.农业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 6.农业生物技术
7.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技术
(二)生态安全技术领域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构建生态高效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
安全与高效种养技术:重点研究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在茶叶、蔬菜、瓜果生产和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栽培技术,新型饲料添加剂、疫苗、生物兽药,及规模化健康畜禽养殖技术体系,动植物病虫害持续控制技术,农村生态技术等安全与高效种养技术在育种、植物栽培、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设施农业基质及营养液调配技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与新材料、新装备,推广工厂化农业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栽培与养殖管理等配套技术,加强工厂化种养技术设备和园林机械的研发。
安全生产及精深加工技术:重点研究粮食、畜禽、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和深加工技术,研究制订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稻米、食用菌、中药材等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新材料新装备研制技术,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开展食品生产地环境与质量监测评估,研究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藏和流通的控制技术,食品安全监控、评估、预警、应急处理及系统控制技术,如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食品生产污染微生物控制技术、有害化学物快速监测技术、食品中各种污染物的检验监测技术。推广HACCP和环境14000认证体系,加强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技术: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病虫测报、天气预报、防汛防旱、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实用技术力度。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推广农业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诊断决策系统、农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机电一体化农机具产品,发展精准农业,推广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合农业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人才—基地—项目的一体化建设,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向现代农业和优势主导产业集聚。鼓励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入股、转让等形式,通过自行创办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渠道,直接进行成果产业化。设立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重点奖励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引导科技人才到农业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挖掘农村乡土科技人才,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专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经费继续确保三分之一用于农业科技。农口部门实施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种子种苗、品质提升工程,农业产业化建设等工作要与重大重点农业科技专项及其相关项目紧密结合,在经费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市县政府对在本区域实施的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项目要保证一定的配套经费。引导金融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展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的成本。
(三)深化农业科技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发挥政府科技规划项目与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加 强产业链项目的主动设计和联合攻关,完善招投标制、课题制和合同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行重大项目监理制,强化中期评估和验收考评,建立评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信用制度,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
(四)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措施,并把工作实绩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考核内容。科技、农口等部门要把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项目、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法律法规,把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发挥各级科协、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技信息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业与农村科技的政策法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技知识、科技工作的先进典型,向公众公布科技成果,让公众了解科技的最新进展和科技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第五篇:科技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科技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重点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努力营造创新环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全市科技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现将我局“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特色和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自主创新、有效作为,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局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10项,科技计划项目154项,比“十一五”期间多25项,争取到位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全市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1项,申请专利460件,授权307件。2011年以来,我市科技经费投入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全市平均水平。2012年、2014年获得XX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
2、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到2015年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22.4%,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达8%,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品牌投放市场。“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开发新技术6项,新增创新型企业2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1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对接项目达8项,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技术中心2家。
3、社会发展科技不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一批新能源、新技术,附加值高的示范性项目。“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数字化地震观测站和国家级强震台,建成国家级示范社区1家,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所、示范社区1家,市级地震示范学校5所,示范社区2家,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突出特色、集成示范,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1、以“科技入园”活动为中心,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坚持“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高新化”的发展思路,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科技进步为重点,加强多学科、多渠道、多领域的优势集成。“十二五”期间,我市相继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自主创新工程和“科技入园”活动。一是集中支持和引导县域经济特色化。培养装备制造、化工、食品等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开展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信息技术与标准化、节能减排与循环发展等技术攻关。二是支持和引导产业经济高新化。以科技入园为载体,邀请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园区企业对接,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至2015年,园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20余家,形成了以装备制造、化工产业、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
2、以“千人千社”活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以“千人千社”活动为依托,通过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推动我市农业科技的稳步发展。至2015年,已建成科技型农业企业10家,示范基地6家,示范推广新技术3项,举办技术培训班30期,示范推广7.8万亩。我市XX市众和现代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张曼、陕西金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白云、XX市关中黑猪育种基地孟撑库共三位同志获得“XX市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XX市星光良种猪繁养殖有限公司”和“咸阳秦耀园艺有限公司”被评为XX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三)政策落实、措施保障,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完善
1、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对口联系一家科技型规模企业,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转化一项科技成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先后与陕西机械研究院、西农大、陕西机械学院、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组成项目工作团队,共同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实现以项目带动人才,带动基地建设,提高重点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与水平。院地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对接8项,争取上级资金300多万元。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犯商标权、著作权(版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2011年来,全市工商、文化、专利等部门共查处各类知识产权违法案件186件,有力地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引导,把工作重点放在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知识产权竞争力发挥上,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激励知识产权创造活动。二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申报专利技术,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对申请国内外专利,2014年我们制定出台了《XX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通过国家或省级名牌、名标以及标准制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企业开展专利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行扶持。
(四)、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科普培训体系不断增强
1、培训工作需的实效。一是坚持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依托西农大、科技专家大院、乡土人才等现有的科普示范基地,把培训课堂转移到田间地头,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农民进行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增强农民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四年多共聘请各类农业专家20人次,开展田间课堂培训21期,共培训农民2万人次;二是坚持培训时间与关键季节相结合。培训时间上主要安排在各村主导产业播种育苗前后以及需要进行集中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前后进行,内容涵盖大棚蔬菜种植与管理技术,生猪养殖技术、西甜瓜种植与管护等,使农民学产两不误。邀请课题专家12人次,开展季节培训21期,培训农民3500人次;三是坚持培训内容与需求相结合。内容上,尊重意愿、结合需求,围绕城区的产业布局,开展“菜单式”培训。针对在日常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关键技术,都由培训老师现场解答,改变以前那种“填鸭式”教学,真正满足需求。几年来,我们共邀请省市科技专家30余人次,就项目申报、知识产权、制造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培训人次大2300人次。
2、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科普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实施《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开展各项科普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利用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现有的资源优势,开展地震科普板报评比、航模比赛等科普活动6场,展出科普展板及实物展示30块,发放科普书籍、图书及资料1.5万。2014年,组织举办了我市首次中小学生“我爱发明”科技创新大赛,我局推荐的魏世亨同学参赛作品《雨天自动拉帘器》荣获陕西省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二是组织参加XX市科技活动周、防震减灾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承办2014年省防震减灾周启动仪式,开展知识产权、节能环保、医疗卫生义诊等科普惠民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展出展板200余块。
二、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科技竞争力的企业少,小企业科技投入少,发展后劲不足,使得科技创新工作空间小,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难度大。
(二)知识产权工作难度较大,因发明专利申请、维护费用比较高,企业和个人申请的积极性不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水利、道路等设施没有配套完善,农民科技素质普遍较低,种养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产业集群效益不够明显。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优势不明显,城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尤其是种养方面的现代农业示范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规模较小,示范带动作用显效度不理想。
(五)科技项目实施见效慢,效果不明显;
(六)科普工作手段单一,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还有待于创新和提高。
三、“十三五”期间工作思路
“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0%;推动3-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成果1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到2020年底达到6亿元以上,全社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我市科技工作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加快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5、加速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6、加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
7、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资源集聚与整合。
8、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9、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