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者(最终版)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者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纪实
2004年4月23日,伊春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惟一的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2006年1月4日,国务院119次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了伊春的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如果把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大包干”,使土地的经营权得到了落实,作为开始了中国农村划时代的变革的开端的话,那么2006年4月29日,敲响于小兴安岭伊春林区的国有林权改革试点的铿锵有力的林地拍卖槌声,则拉开了中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使伊春成为国有林区改革的一面旗臶,标志着国有林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改革十大案例、2008年度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成为中国林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那样,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开展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是落实中央决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国有林区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对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信念源自于冲出林区现实困境的历史必然抉择、不甘落后的创新精神、顺应改革发展的时代召唤,这一前无古人的重大创举和实践,既是伊春多年努力探索的结果,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英明决策的结果。
有人说,伊春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是被逼出来的,这也印证了穷则思变的发展规律。伊春194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60多年来,共生产木材2.4亿立方,上缴利税、育林基金60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预算内投资的5倍,同期形成统配材差价300多亿元。
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讲,贡献越大也意味着牺牲越大。自上个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伊春逐步陷入了难以自拔的重重困境:森林蓄积量减少了55%,可采林木资源减少了98%;国有国营体制下的“独木经济”走进了死胡同;社会事业欠账严重,林区职工生活水平偏低,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进而形成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和社会性矛盾,成为资源消耗最多、历史包袱最重、贫困程度最深的重点国有林区。
2003年6月28日,当许兆君就任伊春市长的时候,一个不争的严峻现实摆在面前:国有林区职工名义上是国家森林的主人,实际上却是既没有林地,更没有森林。靠向林子伸手成为有些人的谋生手段,甚至出现了为采树上的松塔而将整片红松林拦腰砍倒的悲剧,超限额采伐、乱砍盗伐屡禁不止。许兆君感叹到:“谁见过主人一直在偷自家的东西?要消除这种非正常现象,就必须让林业职工不仅成为理论上的大山主人,而且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山主人,解决的办法就是突破林业产权的桎梏。” 在许兆君看来,伊春走到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境地,是多种矛盾长期积淀的后果,一方面固然有国家长期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发展主导方针的影响、超负荷承担木材生产任务和上缴指标以及长期过量采伐等方面的原因。但追根溯源,关键的还是体制性矛盾所致。由于国有国营林业体制安排,林业产权虚臵,经营与责任主体缺位,责权利严重不统一,直接导致森林资源保护责任难以落实,陷入了“越穷越砍、越砍越穷”怪圈,投资主体单一,渠道狭窄,国有林区和国有林业投入严重不足,职工劳动积极性严重受挫,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林业职工创业动力不足,致富手段单一,林业与其它行业职工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奔小康的希望渺茫。正如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指出的那样:“中国农业用18亿亩耕地,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而林业用43亿亩林地,却没有解决13亿人的用材问题,更没有解决社会对生态的需求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林业改革不到位,体制和机制不顺,阻碍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 经过对伊春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对现实矛盾的辨证分析和对未来前景的清晰判断,许兆君得出一个结论:如果管不住森林资源,保护不好小兴安岭这片林子,那么伊春就失去了发展的灵魂和根基,所有的发展与改革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如果不进行改革创新,彻底解决林业产权制度问题,就无法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就无法保证林业的持续投入,就无法理顺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就无法实现国有林区职工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国有林业发展就没有出路。
在2003年9月2日伊春市人代会上的市长就职讲演中,许兆君首次旗臶鲜明地提出了“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来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根本发展原则。“谁再敢超采,一律格杀勿论”,这位被人们称为“林包公”的市长说到做到。在创造性实施天保工程,主动调减木材产量521.6万立方米,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面积148万公顷,封山育林51.8万公顷,退耕还林1.7万公顷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高压的态势,依法严厉打击了超限额采伐、毁林盗伐、偷拉私运等各类涉林违法犯罪。在严管资源的3年里,木材售价连续上涨3年,增收1.44亿元、森林覆盖率提高1.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500万立方米,职工连涨了两次工资。“不超采日子过不下去”、“严管就难保安定”的论调都不攻自破。通过采取这些严厉的举措,有效地遏制了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国有林区引起极大震动,得到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一场红松保卫战也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在国家允许采伐红松,又有采伐指标,每采伐1立方米红松比采伐其它树种多卖四五百元钱,停伐红松将每年减少市财政收入1.6亿元的考验下,许兆君毅然决然发布了《市长一号令》,决定于2004年在伊春全境停止了天然红松林采伐,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以“关注伊春,保护红松”为主题的红松龙卡,设立了红松保护基金,成立了保护红松联合会,开展了认领红松活动,使红松这一世界珍稀树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避免了“红松的故乡”变成“红松的故事”。2007年,森林生态保护国际论坛在伊春成功举办,29个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了《森林生态保护伊春宣言》,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支持。2005年9月25日在由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召开的“2005首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伊春市被评为“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范例”,并被授予“绿色伊春”称号,市长许兆君荣获中国惟一的“森林使者”称号,2007年伊春被联合国评为 “世界十佳和谐城市”荣誉称号。
严管森林的累累硕果,主动停伐红松的至诚义举,感动了林城百姓,感动了国家领导人,也感动了国际友人。但是,在许兆君看来,对于林区可持续发展来讲,严管资源还是囿于堵的范畴,无论怎样加压施力都是在治标上做文章,伊春林区要想冲出“两危”,加快发展,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在林业产权制度上搞突破。在许兆君的富于哲学思辩的战略思想里,既有被逼无奈冲出现实困境的艰难执着的探索,也有打破僵化体制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精神的强烈激励,更有国家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与保障。
其实,国家对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动议已久,经历了长期反复探索的过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特别是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林业积极性等,作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部署和要求。顺应全国林业发展的新形势,伊春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地进行了林权制度改革的积极争取和运作。2003年11月24日,当时的市长许兆君专门给回良玉副总理呈报了一封关于争取在伊春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信,回良玉批转国家林业局,要求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抓紧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从那时开始,许兆君带领有关人员先后多次跑省进京,锲而不舍汇报情况、争取支持。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争取和启动工作,始终得到了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与支持,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两次专门听取伊春市关于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汇报,先后作出四次重要批示,他对伊春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林业深层次改革的举措非常赞赏和支持。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副局长雷加富和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钱运录、省长张左己、副省长刘学良等领导先后到伊春调研指导,对伊春在试点启动前精心细致的准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等领导人到伊春进行视察和调研,对伊春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给予了高度关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始终给予了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先后召开四次局省联席会议,研究伊春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问题。所有这些都为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启动和实施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伊春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有效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增加职工收入为宗旨,一开先河地实现了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不仅推进伊春的发展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而且对整个国有林区的改革都有导向作用,必将为全国国有林区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保证林地用途和重点国有林区国有森林资源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远封近分”的原则,对浅山区林农交错、相对分散、零星分布、易于分户经营的部分国有商品林,根据一沟一系一坡的自然界线并结合森林经营区划,按每户5-10公顷的规模,由林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承包经营期限为50年。对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公益林和远山区的商品林,仍由伊春林业管理局依法进行管理,截止2006年末,8万公顷试点林地承包任务已全部完成。
为了确保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不偏离方向,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注重以“五个原则”为统领,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以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出台各种政策,使改革试点得到了广大林业职工的充分认可、支持和拥护,避免了改革试点过程出现波动、反复和震荡的问题,确保了改革始终在平稳有序中进行,取得了“于无声处响惊雷”的效果。
--坚持生态优先、林地不能逆转的原则,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在试点的起步阶段就注重引导和教育承包职工树立科学经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立足长远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使得个人的经济追求与国家的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对承包经营职工的经营目标和行为进行规范,使其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了承包职工致富、森林质量提高和国家生态安全。
--坚持改革收益资金不流失、国有森林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惠及承包职工利益与不损害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对每一宗承包林地,均进行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估,实行有偿承包流转。根据有关规定收取的林地承包和林木流转费用,及时足额上缴财政,设立专户进行存储,按照国家规定管理使用。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科学决策与体现民主的关系。做到改革政策、程序、内容、方法、结果五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试点林场(所)职工一视同仁,宣传发动不留死角,不漏一家一户。在森林资源调查设计和资产评估方面,实行“盲区原则”、“非对号入座原则”。纪检、监察部门对改革的全过程跟踪监控,强化监督和制约机制,有效预防和避免了暗箱操作、营私舞弊、与民争利等现象的发生。
--坚持积极有序、整体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林权制度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的关系。实施了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在5个试点林业局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分局;注重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探索林地经营贷款的多种有效形式和途径,拓宽承包经营者的融资渠道;加强与保险部门的沟通,研究探讨林地、林木的具体参保方式以及如何尽最大努力让承包职工既能降低保险成本,又能规避经营风险等问题。
突出把在国有林业领域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作为林改的核心目标和关系林改成败的关键来抓,积极探索建立了森林资源经营的新机制。--确认流转森林资源的产权归属,使承包职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林业产权主体。全面开展林地调查和区划工作,5个试点林业局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的小班合格率均达到了95%以上。由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拟流转的林地进行严格的森林资产评估。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流转,做到了程序严密、规范有序、环环相扣、公正稳妥。
--按照有权必有责、权力要给足、责任要落靠的要求,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产权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一方面,在保持林地国家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赋予了承包职工的林地经营权、林木及林下资源的所有权、收益权和处臵权,承包职工有权自主确定经营的方式,承包的森林、林木允许继承、转让和出卖。另一方面,落实了承包职工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责任:在承包经营期内,保证林地不逆转、不得变成非林地,及时更新荒山、荒地和采伐迹地,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森林的生态效益。
--严格保护承包职工的利益,增强其对森林资源产权归属的安全感、稳定感。适应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森林资源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制定了保护承包职工利益的规定和办法,资源林政管理部门强化了对承包经营的林地、林木资产的保护。引导承包经营职工以亲情、友情、资金、劳力等为纽带,成立联防合作组织,保证了承包经营职工权益不受侵害。--构建国有森林资源产权交易平台,为逐步形成开放、竞争的现代林业市场体系创造了条件。建立了市级活立木产权交易中心,5个试点林业局也成立了林权制度改革服务中心,全力满足承包职工的信息、技术、法律咨询等方面服务以及林业产权依法流转的需求。
--家庭承包,自主经营。以户为单位进行承包经营,形成独立的森林资源产权主体,承包职工根据自己的经营方案,进行规划、设计、运作承包经营林地的发展方向和经营项目,主要依靠家庭自身的力量开展管护经营,共6149户。
--共同合作,联户经营。林地承包职工采取自愿形式,结成经营管护联合体。林地承包职工根据自身条件,有钱的出资参与经营,无钱的出力参与经营。联户承包经营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特别是在森林资源管护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降低了管护成本,全市联户承包经营的共有474户。
--利益组合,股份经营。承包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林地使用权、林木资源、现有资金和劳力的投入,成立了股份合作制组织,实行分利不分林、分股不分山,投资均摊、集体管护、利益共享、风险同担,为以后承包职工走向规模化经营,提高林地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探索了路子。
--预留地块,代管经营。尽管林区职工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很高,但仍然还有部分职工因无经营能力或无经济能力等因素而没有承包林地。为使这些职工不失去承包林地的机会,按每户5至10公顷的标准为他们预留地块,共为451户未承包林地林业职工预留托管面积2872.72公顷,由林场(所)代管经营,保证他们随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意愿承包经营林地。
在实施林地承包经营伊始,伊春市委、市政府就明确规定,改革试点的8万公顷林地的承包经营主体必须是普通林业职工,外部投资者暂不得进入,各级领导干部一律不准参与承包经营,不得与民争利,更不许私留山林;试点期间,流转费优惠20%,一次性付款的优惠10%,对一次性付款有困难的可分期付款,采取5年分期支付方式的首付40%、第三年付30%、第五年付30%,分期付款首付的40%部分也享受10%的优惠,剩余部分不再享受;一次性交齐林地承包经营费按每年每公顷45元收取,逐年支付的按每年每公顷60元收取,有收益时按每年每公顷75元收取;对有承包林地意愿但又缺少购买资金的职工,试点林业局予以无息借款,额度不超过林木资产流转费用的70%,并与试点林业局签订借款协议,个人首付现金部分享受一次性交纳现金优惠10%的政策,借款可在有收益时偿还,对少数特困林业职工采取全额无息借款;对一次性交齐承包费用或分期付款首付部分均可用拖欠的工资抵顶,抵顶额最高不超过交款额的70%;为了解决职工承包后无力再投入进行后续经营的问题,市政府专门建立了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承包职工进行森林经营和发展林下经济,2007年,市政府从林权改革收益中下拨1000万元用于支持承包职工造林、抚育和发展林下经济;为了使承包林地的职工能造得起林,对造林苗木予以资金补贴。各试点林业局也对承包职工造林苗木都提供不同额度的资金补贴,保证了所有承包职工特别是那些困难的承包职工都能及时造上林。
坚持把兴林富民的宗旨落到实处,着力搞好林改后的各项配套服务,全力做到“三个强化”,促进了承包林地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强化营林服务。建立了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森林培育服务机构,为林地承包职工提供营林技术服务,确定专门人员负责营林技术咨询,开办营造林专题讲座,组建营林技术服务队,开展技术指导。适应林改后承包职工管护经营的需要,各个试点林业局加大了对营林道路建设投入的力度,林改前试点区域内年林道建设累计长度为122公里,林改后试点区域内年林道建设累计长度达到325.6公里,增长166.9%,极大地方便了承包职工营造林工作。
--强化管护服务。组建了以林地承包职工为主体,林场(所)、公安森保、资源林政、森林防火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五位一体”的联合管护组织,重点加强了试点场(所)承包经营林地的资源林政管理。引导承包职工组建了管护协会或建立托管中心,采取联合管护、有偿托管等方式,落实了管护责任。试点林业局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舍得投入,林改前试点区内年森林防火设施和设备投入资金为5.7万元,林改后投入资金为14.54万元,增长155.10%,有效地确保了承包林地内森林资源安全。
--强化经营服务。为了解决承包职工“山上有林、兜里没钱”的问题,成立了市、局、场(所)三级发展职工自营经济领导机构,引导帮助承包职工谋划发展林下经济项目,探索了林药、林果间作,管林、养殖结合,近、中、远期效益兼顾的发展路子。加大科技扶持力度,组建技术服务小分队,开展巡回服务,重点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解决生产技术难题。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现实经济收益,取得了以短养长的实际效果。
三、林区改革前后两重天的现实,充分证明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是顺应林业发展规律、体现林业职工意愿、符合林区实际的重大创举,是破解国有林区深层次矛盾、加快林业发展、振兴林区经济、富裕职工群众的根本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有效举措,必将载入中国林业改革发展的史册。
--突破了国有国营体制的束缚,从根本上解决了责、权、利不统一的问题,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责、权、利一体和内在动力充足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长效机制,使国有林业产权主体虚臵、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缺少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林业职工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山主人”,有效增强了保护森林的责任意识。“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为了承包职工的自觉行动,使森林资源的安全系数大大提升。截至目前,5个试点林业局所有承包经营林地均未发生一起林政案件和森林火情火警。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承包后的林地上的林木蓄积和株数非正常消耗率比承包前大幅度降低,仅相当于试点前的1/65和1/119。--调整优化了林业生产关系,激发和调动了林区职工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通了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林业的渠道,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将市场动力植入了国有林业领域,敞开了民间资本进入林业的渠道,有效解决了投入难、造林难的问题,承包职工自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要我造林”转变到“我要造林”,森林培育速度加快,造林质量明显提高。林改以来,承包职工共完成更新造林8669公顷,其中在无林地、退耕还林地上造林865公顷,成活率均在98%以上,按现行的常规造林成本每公顷2500元计算,共节约国家育林基金投入2167万元。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林地每公顷资金投入由承包前的472.2元增加到现在的1627.6元,单位面积资金投入增加了2.45倍。--注重突出森林功能和效益的协调兼顾,建立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共赢互利的新机制,使森林的“三大效益”得到充分释放。
经济效益日益突显。林改后,一方面,国有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育林和管护成本,同时通过流转获得可观的改革收益,既为企业发展减轻了压力,又增加了再发展的资金积累。另一方面,承包职工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立体综合经营,取得了相对稳定的收益,等于每家开办了一座“绿色银行”,林地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据对承包职工的跟踪调查显示:林权制度改革后,承包职工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和家庭经济,每户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加快了国有林区奔小康的步伐。生态效益后势强劲。林改后,一方面林业产权的主体得到明晰和确定,激发了广大林业职工营造林的积极性,预计试点期间营造的苗木成林后,伊春林区可提高森林覆盖率 0.2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这次改革试点面积尽管只有8万公顷,只占伊春林区施业区面积的2.1%,但是承包经营后,由于承包职工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修养生息。社会效益稳定持久。通过林改,共抵顶拖欠职工工资 3298.9万元。实现了一人承包、全家就业,每公顷林地年均投入劳动力由试点前的0.5个增加到现在的14.7个,是试点前的28.4倍。拉近了职工与党和政府的关系,职工把承包林地作为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怀,打心眼里拥护林改,传统小年,在林改敲响第一槌的乌马河经营所,林地承包职工自发地邀请许兆君一同吃年饭、叙家常、话改革、议发展。承包职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进行生产经营的增多了,出工不出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象没有了;专心致志发展林下经济和家庭经济的多了,聚众赌博、打架斗殴、无所事事的现象没有了。--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生成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内在动力机制,与天保工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虽然使伊春国有林区有了喘息的机会,但是还没有从根本和长远上解决森林资源的恢复、保护和发展的问题。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有力地补充了天保工程的单向外力作用,实现了国家资金注入、内部体制改革的双向联动,在天保工程的“输血”支持的基础上,充分激发林区内部“造血”的功能,既有效地解决了扩大就业的问题,又补充了天保工程造林投入不够等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国有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加快小兴安岭生态全面恢复,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了路子。
--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依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森林价值分类经营,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发展。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过程中,根据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在属性,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的价值经营主体,遵循不同的经营规律,实施分类经营,分类管理,进一步明晰国家、企业、职工各方发展林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促进了林业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经营主体的分臵,初步形成了国家以经营森林生态价值为主,私人以经营森林的经济价值为主,各负其责、各得其利、并行不悖的良性发展格局,使得个人的经济追求和国家的生态追求得到有机的结合,化解了森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长期难以兼顾的矛盾,在经营对象获得各自增值的基础上,实现森林资源整体功能的最佳发挥。
正像2007年2月16日回良玉副总理指出的那样,伊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望继续坚持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强化政策指导和服务引导,严格按照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的新模式,既要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又要拓宽林业职工就业渠道和培育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以使林地产出率提高、林区繁荣、林业职工富裕。
四、在兼具生态地位战略性、林业战线代表性、经济结构典型性于一身的伊春国有林区进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不仅真正明晰和落实了林业产权主体,突破了体制和机制性障碍,更重要的是为国有林区的未来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通过“远封近分”的模式安排,必将促进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耦合,全面实现国家得生态、企业得发展、职工得收益、社会得稳定的目标。
作为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惟一试点单位,伊春市委、市政府表示,一定要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按照回良玉副总理关于扩大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重要批示精神和第四次局省联席会议的要求,继续积极、稳妥、深入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重点将抓好以下工作任务:
--突出生态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改革试点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管理工作。从全国和黑龙江省的生态建设需要出发,教育、引导和规制所有的林地承包职工,充分认识到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伊春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经营森林资源既要对林区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着想,更要对国家全局利益高度负责。引导和支持承包职工积极培育和保护好森林资源,确保承包经营的林地有林地面积逐年扩大、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林分质量逐年提高,努力发挥伊春林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政策支持与服务,不断提高承包职工的后续经营能力。林下经济发展要加快实现由小面积经营到大面积经营、低水平到高水平、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变,不断提高林地生产率和承包职工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大力发展林外经济,引导和扶持承包职工参与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把发展的眼光向局外、市外和省外拓展,努力拓展新的增收致富的空间。出台并落实好扶持承包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和林外经济的政策措施,保护职工培育森林资源特别是发展林下经济和林外经济的积极性。加快组建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引导、鼓励和支持承包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创立股份林场、合作林场、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提高承包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实现林业职工户户有其林的目标。对有经营能力、无经济能力的,要通过增大企业借款比例、甚至全额无息借款的方法,先让这部分职工拥有属于自己的林地,并在造林、抚育、发展林下经济、林外经济上给予扶持。对有经济能力、无经营能力的,要通过转变试点林场(所)职能,建立营林、供销或采运服务公司,实行委托经营的方法,解决他们在经营上的后顾之忧。对既无经营能力、也无经济能力的,首先要通过企业全额无息借款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林子,然后通过优化重组,实行以强带弱,以强扶弱,强弱结合等办法,使林区的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加快国有林权制度改革配套体系建设,努力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建立保障林权制度改革的长效机制,在国家林业局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尽快解决林权凭证发放、林木保险、林地经营贷款、林木采伐管理等制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的关键性问题;加快森林资产评估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的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全方位为承包职工提供服务,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承包职工老有所养、老有所保等社会性问题。以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建立和完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新体制,使森林资源的管理职能真正从森工企业中分离出来,实现森林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责权利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新体制,有效管理和保护好国有森林资源。--积极争取扩大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
首先,扩大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是必要和可行的。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林权改革试点”,3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听取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关于当前林业工作汇报时特别强调:“在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要认真总结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经验,你们认为效果好的可以继续扩大试点,试点可多一些,面可大一点,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提出:“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扩大改革试点的基本条件具备,经过两年来的改革试点实践,伊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改革氛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职工群众熟悉改革、拥护改革、迫切要求扩大改革试点。扩大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是解决国有林区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目前界定在5个林业局15个林场(所)的8万公顷改革试点的面积还十分有限,与解决伊春整个国有林区长期形成的养林与养人、生态与经济、稳定与发展、现实与长远矛盾的根本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扩大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对于国有林区具有先导性,通过扩大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把伊春的问题解决好了,重点国有林区的弊端和问题也就不难解决,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其次,扩大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将使森林“三大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伊春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已经完成试点8万公顷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先期批准的改革试点的原则、方式、期限,拟分三个阶段扩大面积:第一阶段到2008年底,完成38万公顷。第二阶段到2009年底,完成58万公顷。第三阶段到2010年底,最终完成80万公顷,占伊春林区施业区面积的20.7%,占有林地面积的25.8%。
从生态效益预期来看,将进一步增强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行“远封近分”后,对属于“远封”的300万公顷林地以生态建设为主,通过撤并林场所、停止主伐、封山育林,将获得可观的生态效益。在“近分”方面,改革试点面积扩大到80万公顷后,把森林资源交给林业职工分户承包经营,通过精心、科学设计林业经营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为国家提供生态效益。总之,通过“远封近分”,不仅有利于恢复和改善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于保障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两大“粮仓”的安全,维护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乃至保障全国的生态安全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经济效益预期来看,将实现国家和承包职工经济收益的双赢。一方面,按照现在林地流转和承包费用标准,扩大到80万公顷林地,承包经营50年后,国家将收益51.2亿元,同时按照现有的造林成本,还可节约育林基金投入4亿元。另一方面,从承包职工来看,按照8万公顷试点面积平均每公顷蓄积量、现在的林木平均生长率、2007年森林蓄积综合出材率和木材平均价格售价计算,50年后平均每公顷承包林木预期收益15.5万元,扩大到30万公顷预期收益为465亿元,扩大到50万公顷实现预期收益为775亿元,扩大到80万公顷实现预期收益为1240亿元。同时,承包职工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还能获得收益,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林改后发展林下经济预期净收益增长率为42%,按照现在每户发展林下经济净收益3.55万元计算,5年后每户林下经济净收益为17万元。
从社会效益预期来看,将有效促进国有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改革试点面积扩大到80万公顷后,不仅可以拓宽职工就业渠道,预计可安臵9.04万-15.2万职工,占在册职工的30%--50%,而且可以抵顶拖欠的历史债务,林权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后,纳入试点范围的106个林场(所)拖欠应付未付职工工资、社会保障费用等4.29亿元历史性债务,完全可以通过承包抵顶的方式全部予以化解。同时,还可以解决林区上学、就医、住房等困难问题,扩大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后,承包职工完全有能力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林外经济和长期经营林木资源,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能够逐步改善自己居住条件,满足就医和子女上学资金需要。
第三,扩大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将着重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点:
在“远封”方面,进一步强化国家管理的职能,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于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域以外的远山区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商品林和公益林仍然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授权委托单位进行集中管理,与森林资源使用者之间建立林价约定,明确林木买卖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真正国家所有、委托经营,同时对使用森林资源单位进行全程管理监督,主要目标是在加快恢复和增强小兴安岭生态功能的同时,确保国家获得战略木材资源的永续积蓄。在“近分”方面,全面提升和强化承包经营的“自组织化”的程度和功能,努力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承包职工的主体作用,真正全面有序地放活经营权,使承包职工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主开展森林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引导和支持承包职工在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促进林区生态效益的不断增强,既加快奔小康的步伐,又为国家生态建设作出贡献。
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立足于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注重近期以实现生态效益目标为主与远期以追求经济效益目标为主的有机结合。在确保所有林业职工获得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适当引进一部分林业经营和加工相结合的企业进入,探索走林业发达国家产业快速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之路。原则上引进的企业必须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首先进行造林、抚育等林业经营投入,10年之后才能允许开展间伐,20年后才能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下合理进行采伐,使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实现森林资源的消长平衡和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保障林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深化改革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制度创新是激发经济利益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本法宝,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在国有林区进行林权制度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国有林区走向良性发展的惟一出路,是回避不了的历史关口,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伊春市委书记许兆君所说:“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晚主动,不改革就被动!”时代呼唤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早日在国有林区推广,全面实现“远封近分”的模式,进而推进国有林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并进,良性互动,共利多赢。
第二篇:伊春国有林权改革之我见
伊春国有林权改革之我见
钱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媒体技术与艺术系)
摘要:林权是林业政策的核心,也是林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伊春林区以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双丰、铁力、桃山、翠峦、乌马河等5个林业局进行试点。本文通过对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分析其取得的成果,并针对其改革的不足,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伊春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一 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伊春作为中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之一,有400万公顷林地,占国有林区十分之一,森林覆被率83.4%,相对一个地区而言,这是世界最高的!伊春开发建设50年来,共为国家提供计划内木材2.4亿立方米,向国家上缴60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3倍,还有木材价差近400亿,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差价会更多。全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木材,有十分之一来自伊春。可以说,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伊春被称之为“中国林都”。1963年,邓小平到伊春调研时说:伊春是“世界林都”。但是,50年过去了,可采资源采走了98%,林地蓄积量减少了55%,八十年代中后期就出现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1998年,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区危困局面,林区森林资源过量消耗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起到了“输血”作用。然而,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面对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生态恶化的严重局面,2004年4月,伊春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2006年1月,国务院119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家在伊春国有林区进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方案,同意在伊春5个试点局(桃山、双丰、铁力、翠峦、乌马河)的15个林场拿出8万hm(国有商品林地由职工有偿承包经营,并允许转让、继承和变卖。
二 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出台措施
伊春自2003年许兆君市长上台以来,出台了“三个决不”的政策,即“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三个决不”落地有声,四年来执行有果,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浓厚的严管林氛围。
目前,伊春的林改按照“远封近分”的原则,把远山封起来,以生态建设为主,继续实行国家管理;近处的分给职工,把国有林地通过林权改革,变成职工的资产、资本、资金,使他们成为资产所有者,“股票”持有者。通过林权改革,第一步,把林子分给职工个人;第二步,引进企业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股份制林场、家庭林场、林业生产合作社,走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业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在改革试点的实践中,伊春政府提出并坚持了五大基本原则:第一,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第二,林地不能逆转的原则;第三,国有资产不能流失的原则;第四,稳步推进、配套改革的原则;第五,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了使党中央、国务院对林区的关怀,更好地惠及到每一个林区职工,针对林业职工非常困难的实际,伊春政府采取交现金优惠20%,没有钱的借给钱让你买,也可以用拖欠承包人的工资来抵顶,采取这些不同的手段,把国家给的优惠政策充分体现到老百姓身上。但是,还有7%的职工怎么动员也不买,不要钱送给我也不要,“绿色股票”白送都不要。针对这7%的职工,伊春林业局给每户预留了10公顷林地。等他们什么时候“苏醒”了,明白了,就什么时候分给他们,这样就确保了国家的优惠政策惠及到了每一位林区职工。
三.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缘由 3.1 责权利不统一
国家的林子由国家来管,国家谁来管?总理没时间,省长太忙,市长事儿太多,由林业局局长管,局长管不住,于是乎偷拉私运、盗伐超采的现象比比皆是、到处都有,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偷木头”。责权利不统一,产权虚置,2国家的主人偷国家的财产,自家的东西自己能偷吗?这种所谓的国家主人实际上是理论上的,实际不是,是假的!他们只是一个被雇佣者,只挣工资。所以,责权利不统一,导致过去的时间盗木现象严重,为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改变政策。3.2 投入不足
国有林区国家投入,国家没有钱不能投入,社会有资金也不让投入。伊春非常困难,130万人民,但银行储蓄却达到了170个亿,而用于当地生产建设的只有60个亿,其余110个亿转移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福建等城市和沿海地区,支援了最发达地区、最先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了。因为,这些钱在伊春没有投入渠道。社会有资金不让投,企业有资金不让投,造成了林业发展的严重投入不足。3.3 历史欠账太多
伊春林区开发50年,资源型、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引发的社会性矛盾,使伊春欠发职工工资、欠缴养老金,职工生活非常困难,月平均工资只有270元钱,相当一部分林场的大龄男青年找不到、娶不起媳妇,成了“光棍儿”。女孩子考上大学奔城市去了,考不上大学的也到城里打工了。3.4 奔小康希望渺茫
黑龙江省2020年实现小康,按照伊春现在GDP发展的速度9%甚至是双位数,财政收入也实现滚动发展,每年以双位数增长,到2020年,伊春距小康水平还得差400美元。可以说,奔小康的希望渺茫!
四.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效果分析 4.1 调动了群众造林营林的积极性
国家决定开展这次改革的一个主要动因,就是对国有林业职工实行适当方式的补偿和回馈。根据林业职工长期生活水平偏低、自身财富积累少的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承包基础价格完全按照林分现状,由中介机构评估确定,但又充分考虑了林业职工的现实承受能力。制定出台了一次性付清承包经营费价格下浮,通过拖欠工资及费用抵顶、分期付款、林业局先行借款、收益后再付款,以及为暂不参加承包经营的林业职工预留林地等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保证所有有意愿的职工都能参与进来,拿到“原始股”,成为实实在在的林权归属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山主人”。
通过经营机制的改变和责、权、利的明晰,实施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或经营权的有偿流动,驱动了利益机制的形成,密切了林权和职工利益关系,使植树造林、护林育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取得林地承包经营权的职工,在育林护林方面表现出空前踊跃,先期承包的林地,全部完成了造林和森林抚育管理工作,不仅没有发生林地逆转现象,而且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一些林缘较小的开荒地、林内的农田地,都被承包职工主动退耕还林,并且苗木长势良好,管护非常到位。(见表1)
4.2 完善了林权改革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这次改革一个创造性的举措,就是建立了活立木市场。通过建立活立木市场,把林木、林地资产变成资本,由资本进入市场的环节,实行活立木市场流转,突破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概念,变成当代人栽树,当代人就能马上受益;突破了过去只有把林子砍了才能实现价值的概念,开创了国有林区活立木增值、活体流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行不悖、共赢双收的先例。
在商品林分户承包经营结构中,企业内职工所占比例为97.83%(其中工人占47%,干部占53%;山上职工占56%,山下职工占44%),企业外承包户只占2.17%。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商品林都是由企业内职工家庭承包经营。这充分说明了在林权改革试点推进过程中,要坚持承包主体必须是林区职工。在不改变林地国有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对浅山区林农交错、相对分散、零星分布的易于分户承包经营的部分国有商品林,由林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把林地的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和处置权交给职工,50年不变。林权改革试点在林场职工自愿的基础上,做到分林到户,并且留有足够的林地,保证他们的长远发展。国有林地承包经营由试点林业局分别采取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进行。可以看出,市场化手段在森林资源管理、经营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4.3 林权改革的实施将使森林的“三大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
4.3.1 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国家通过林地林木的承包和转让,获得大量改革收益;林业职工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立体综合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和家庭经济,取得长久稳定收益,等于每一家开办了一个“绿色银行”。据初步综合测算,按现行的木材市场价格,如果流转8万公顷现有林,30年后约可收益72亿元;如果发展60万公顷民有林,30年后约可收益540亿元,并且国家和企业可节约育林投入10亿元(现行营造林成本1650元/公顷)。这将有力缓解森林加工企业危困局面,提高职工现实收入,为新林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和财力支撑。
4.3.2 生态效益后势强劲
通过把森林资源交给林业职工分户承包经营,可以有效地解决防火、护林、造林等一系列问题,森林的恢复发展速度必然加快,林分质量必将大幅度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必将进一步加强,森林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也将得到加强,不仅对于恢复和改善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于保障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两大“粮仓”的安全,对于维持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及其流域的生态平衡,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4.3.3 社会效益稳定持久
大力发展民有林,随着民间资本的大量进入,必然带来营林产业的加快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大量增加。实施三林流转,以可流转的资源抵顶工资和其他职工欠款,不仅可以使拖欠职工工资及医药费等历史遗留问题得以逐步解决,有效地减轻森工企业包袱,而且把林地职工转变成投资者,既扩大了就业渠道,缓解社会就业和职工下岗再就业的压力,又大幅度增加林业职工收入,还可以有效解决社会稳定等问题。这对于林业职工奔小康,对于林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五 完善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5.1 建立森林保险保障体系 健全的森林保险保障体系是实现森林资源有效流转的前提条件,其中,森林保险是恢复和稳定林业生产的重要经济手段。目前伊春国有林区在林权改革中虽然开展了保险业务,但是理赔金额较低,保障作用不明显,制度不完善。所以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森林保险业务,建立和完善森林保险保障体系。一是要尽快建立以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为保险保障的体系。经营者按一定比例参加森林保险,企业从国家每年拨入的防火资金中按一定比例注入到保险公司,国家财政从资源流转收益中拨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森林保险基金投入到保险公司,这样就形成了由经营者、企业、国家财政共同出资、共同承担风险的森林保险保障体系,保证了森林保险保费的来源渠道。二是要拓展森林的保险业务。将森林保险的范围从森林防火保险拓展到森林病虫害、风灾等保险业务,使保险业真正为林业生产起到保险的作用。
5.2 实施政府对林地产品的有效规制
尽快改革商品林的采伐管理制度,建立具有弹性的适应当前林权改革需要的商品林采伐制度,放宽对商品林特别是通过林地使用权流转形成的森林的采伐限制。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进一步完善活立木市场转让机制,允许通过林地使用权流转形成的森林再次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提高其转让性。同时,借鉴国外林权改革的经验,切实加强政府对林地的有效规制。例如,以色列实行国家收购制,将沙地承包给个人,治理好后经评估由国家收购。这种方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成功运用于生态建设的手段之一。伊春和其他试点林区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纳、吸收、完善这一做法,以承包形式来治理部分流转林地,把政府治理变为承包者治理的经济行为,而政府的职能只是用经济手段对其进行管理,承包者要按照合同的规定完成各项指标,根据完成指标的情况取得收益。对于得到治理的林地,再根据国家财力情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逐步实施国家收购。政府与承包者之间是一种通过合同来确定的一种契约关系。
5.3 建立健全与林权改革相配套的中介服务组织
伊春林区林权改革缺乏林地和林木价值的评估机构,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林地流转的交易成本。为促进林权改革深入开展,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中介服务组织,成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事务所和森林经营服务机构。事务所负责对林地及林地上的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评估,使林地在流转时交易双方有据可依。森林经营服务机构负责协调林业局与经营户之间的关系,为经营户有偿提供从编制经营方案到生产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和全方位服务,帮助其提高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六 总结
实施国有林权制度的改革,是对国有林区长期固守的单一国有国营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是解决国有林业体制性矛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同时为国有林区最终解决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和社会性等四大矛盾,实现经济转型,闯出了一条新路。只要沿着这条路坚持继续走下去,国有林区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新林区必将呈现勃勃生机。
第三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相关政策及工作程序讲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为了在全区范围内统一政策和技术规程,自治区林改领导小组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这是我区林改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它包括林改相关政策和操作规程两个部分。我们这个讲座主要是对这个《办法》进行学习、理解,掌握《办法》的精神要点,以便在林改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第一部分林改相关政策法规
《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对我们在林改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相关政策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共有
1、自留山政策,2、责任山政策,3、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政策,4、谁种谁有政策,5、林地流转政策,6、生态公益林政策,7、退耕还林政策,8、确权发证主体与对象的政策等八个方面。
1、自留山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三条 规定,自留山长期稳定不变。继续实行“生不补,死不收”、长期无偿使用、允许继承的政策。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其成员只有使用权,不得擅自用于建房等非林业生产用途。自留山长期归农户使用,其经营权受国家保护。
自留山划定后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的应当退还农户或者划定新的自留山给农户,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其自留山在林改前已由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协议收回的,不予退还;尚未收回的,维持不变。
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户自留山统一组织造林的,不得改变自留山的使用权,所造林木可由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协商确定分成比例和采伐时间,也可由集体经济组织向农户收取营林费用后将所造林木归农户所有。
林业“三定”后,自留山、责任山合并,实行“两山并一山”管理,农户要求区分自留山、责任山的,应当按照农户的要求分别确权发证;农户不要求区分的,可按责任山的形式予以确权发证。
有自留山但无证的,要查看“三定”时的档案。当时已经过县级人民政府造册登记的,应认定为自留山,并及时发放林权证;未经造册登记,但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可以确认为自留山。
自留山位于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内的,由集体经济组织、自留山使用权;人与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单位共同协商处理。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给予等量置换;也可以由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单位与自留山使用权人签订合同,明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归属、利益分成、使用期限。集体经济组织的山林全部纳入自然保护区或者森
林公园的,应将生态公益林的补助、补偿落实给自留山使用权人。
自留山使用权人死亡后没有继承人的,其自留山使用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原存在的承包经营等法律关系不变。
2、责任山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四条 规定,责任山在承包期内保持稳定不变。承包方必须与发包方签订全区统一规范的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承包期限为70年,承包期内承包方依法享有责任山的使用、收益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力,并允许继承。
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已签订有承包合同,但没有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期限的,要完善承包合同,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承包期限,承包期满后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责任山已落实到农户但没有签订承包合同的,要补签承包合同,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承包期限。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擅自收回和调整承包的林地。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外迁,其要求保留承包经营权的,应当予以保留。承包合同生效后,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因承办人或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承包合同,也不得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者合并而变更或者解除承包合同。承包期内,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继续承包。
承包的林地,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开发、经营和利用。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不得将承包的林地用于非林业建设。
责任山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统一经营,承包方要求归还的,应当归还。
3、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五条 规定,林业“三定”时未承包到户,目前仍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凡适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按本次林改时确定的人数承包到户;不适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可以按下列办法之一处理:
(一)通过招标、拍卖、出租、公开协商等承包方式确定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其他经营主体经营,所得收入按规定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分配;
(二)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继续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但要将现有的林地、林木折股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均等持有,收益按股分配。
农户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种植的林木,由该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林木处置办法,林木处置后,林地使用权收归集体,并按照本条前款的规定落实经营主体。
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或者通过流转获得的收益,应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或公益事业,其中70%以上应当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各成员。分配方案应经村民会议
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4、谁种谁有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 第六条规定,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种植的林木,坚持“谁造谁有,可以继承,可以作价转让,林木依法采伐,产品自主处理”的政策。集体经济组织未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的,应补签承包合同,确定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第十七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本经济组织所有且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上种植的林木,由林木所有人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林木处置办法,林地使用权收归集体,落实经营主体后登记发证。
5、林地流转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七条 承规定,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全部或者部分林地使用权通过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给第三方,发包方与承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剩余的承包期限。
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林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林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已经实行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规范;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
第四篇:林权制度改革成功经验
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介绍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洛川县中部塬区,距离县城15公里,总面积1465.66平方公里,下辖26个村民委员会,56个村民小组,3027户农户,12794人。全镇共有林地面积63318亩,其中,99-06年退耕总面积11830亩。本次参与林改总面积51488亩,其中责任山10351.5亩,保留在集体面积41136.5亩。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县林权改革的安排部署,针对老庙镇林权改革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有序推进林权改革工作。截止4月10日,全镇已全面完成26个村56个村民小组的林权改革的主体任务,方案制定,外业勘界确权等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林权改革受益农户达2104户,按户均分率将达到91%。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我们坚持把“乡、村、组三级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贯穿于林改全过程,建立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全民配合抓林改的局面。镇上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林改领导小组,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村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和驻村干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并落实了专职人员,确保林改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宣传动员,广泛参与
为了使镇林改工作顺利进行,镇上采取发放公开信、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条幅、书写固定宣传牌、编印林改简报、编制林改资料汇编等形式,广泛宣传。各村、组按照要求书写、张贴标语,制作宣传条幅,发放林改公开信3200余份,确保发放到每户群众家中,使全镇上下对林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镇上开办了林改专栏,每周书写1期,镇林改办编印了林改简报9期。同时,加强业务人员政策法规的学习和业务培训,全镇共组织培训学习10余场次,参训人达300余人。
(三)充分调研,制定方案
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全镇抽调28名干部,由5名副科级领导任组长,成立了5个工作小组,划片包干深入到全镇各村组,通过走访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群众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针对具体具体问题,结合各村、组实际,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的村、组的林改实施方案,确保了林权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创新方法、确保进度
一是做到“三结合”。即:把村组方案、调查摸底、一榜公示有机结合,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制订符合政策、内容详实,具操作性的村组林改实施方案,村级方案坚持了“四个原则”落实自留山、责任山,并将部分集体山林落实到农户个人经营,明确利益分配,确保了收入分配到户。
二是严格“两个三分之二”和“四签两不许”。村级林改实施方案由村委会集中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经“两个三分之二”即“参加村民会议或户
代表会议的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表决票通过票数必须达到应参加会议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票决通过方案,并坚持“四签两不许”(“四签”是指通知开会签收、参加会议签到、投票表决签名、通过方案签字;“两不许”是指不许代人签名,不许用铅笔、圆珠笔等不符合档案工作要求的书写工具签字)进行表决,将通过的村小组林地承包方案逐级上报村委会、镇政府、县林改办审核,最后报县政府审核实施。
三是实行“两必须”。即:调查摸底结果必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在村务公开栏或人口聚居地进行7天公示,并对公示内容进行拍照存档;村民小组必须根据外业勘界勾图和面积计算的结果,造册后进行公示,公示期限7天。
四是把握“两个是否”。即:公示的内容是否有异议和争议,无异议和争议的进入外业勘界勾图,有争议的暂缓勾图,待争议调处解决后进入勾图;村级方案是否公开、公平、公正。
五是做好“两个明确”。即:明确分山到户率、分户登记率,要求外业勾图人员在勘界勾图中做到勾绘宗地界线准确,能分户登记的分户登记;明确林权登记申请表填写无误,对申请表地填写存在缺、漏项情况的现象进行补课,做到操作规范,内容全面、详实,明确图、表、机、地一致。
六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镇上培训了专职林权登记、打印、档案管理人员,确保了林权打印规范,档案保管完整、安全。
(五)强化督查,确保进度
坚持“强化检查督查,进度服从质量,质量与进度互相促进”,是我乡在林改中一贯坚持的原则。一是对林改工作人员制定了管理、奖惩制度,对外业勘界技术人员,制定了操作、质检等一整套管理办法。二是为掌握和加快进度,实行了外业进度三日一报制度。三是全乡组建了1个督查组、1个质检组,定期不定期地到各村督查指导林改工作,对外业勘界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监督,找出差距、出谋划策,有力地促进了林改工作。对林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及时进行化解、调处,全镇矛盾调处率达100%,确保林改工作稳步进行。
各位领导,虽然我镇在林权改革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承接,但是与县上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遵照进度服从质量的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全力加快林权发证工作,推进林改配套改革,完善各类林改资料,努力调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我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确保我镇林权改革工作扎扎实实地进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五篇: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我市推行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林业产权已基本落实到户。如何把林农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起来,提高林农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县××镇××村积极探索新路,谋求新的发展理念,在林改后探索林区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作用。
××县××镇××村辖区面积5.3万亩,本地村民自留山、责任山
面积4.6万余亩,全村216户736人,有9个村民小组,人平山林面积80亩。××群生林场座落于××镇××村,是在该村村民通过反租毛竹林场山林,实行整体流转后由××籍客商投资购买组建的。目前,该村除9户农户山林面积约3000亩未流转外,其它的山林约4.3万亩已全部实行整体流转,并交由××群生林场运作。××群生林场的经营模式群众普遍反映良好,据调查了解,未参与流转的9户农户及××村周边的部分群众都在陆续加入该林场。
一、基本情况
1、经营理念。按照山下办工厂、山上建基地、“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实现工业反哺林业,村民整体搬迁至县城,到县城就业成为城镇居民。着力整合林区资源,实现林业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探索林改后林区发展新路。××群生林场本着林地分类经营、用材林定向培育、天然林进行保护的经营方式进行开发利用。现在已经编制了林场五年经营方案,今明两年准备营造速生林8000亩,毛竹林改造2万亩,申报省级生态公益林1.5万亩。
2、流转方式。根据客商与村民的协商,××群生林场经营的4.3万亩山林,其中50%的山林面积按竹林地计算实行租赁,租赁价格为25元/亩,同时以目前一尺竹13元市场价格为基数,市场价格每增加一元,竹林地租赁费相应每亩增加一元。即一尺竹市场价格达到14元时,租赁价格按26元/亩计算,依此类推。另50%的山林面积按树山计算,转让经营权30年,实行一次性付款,成交价为300元/亩。据测算,××村民平均80亩山林,其中50%即40亩按树山计算,人平可获得1.2万元,50%即40亩按竹林地计算实行租赁,现在每年人平可获得1000元。今后随着竹子价格的提高,租赁费每年将不断增加,基本解决了村民生活问题。通过××群生林场的运作,××村村民不仅可在林木采伐、竹林改造、造林抚育等务工上获得劳务收入,而且可在群生林场创办的工厂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村山林流转一半卖、一半租的形式,既解决了农民发展急需起步资金的难题,又解决了农民长远的基本生活问题。
3、合作方式。××群生林场是××县最大的私营林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一期总投资800万元,实行股份制合作。总投资折合1000股,每股8000元,其中客商出资408万元,占股份的51%为510股;另外49%的股份490股折合392万元,由村民自愿认购。据调查,××村民参与流转的207户农户中,有44户认购了股份。认购股份最高的为23股,入股18.4万元,认购股份最低的为2股,折合人民币1.6万元。其他42户农户认购的股份为2-23股不等,投资1.6-18.4万元。
4、管理方式。××群生林场为股份制公司,法人代表为董事长创维集团副总杨东文,董事会设有5人,其中投资客商代表3人,××村代表2人。监事会有5名股东组成,全部为××村村民。××群生林场完全按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有健全的管理、监督机制,投资者、经营者分开,总经理实行聘任制。它有严格的公司章程,明确了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财务、会计、利润分配等资产结算方式。
二、主要成效
1、解决了林农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实现了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提高林农收入和集体收入。××群生林场成功运作后,农民人平收入和集体收入将大幅增加,对于改善林区基础建设等公益事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解决了林农发展起步资金难题,实现了林区发展的新跨跃,有利于保护林业资源和维护林区秩序。××群生林场成立后,××村“三防”(防火、防盗、防虫)协会随之成立,林政秩序明显好转,防火、防盗、防虫意识明显增强,基本杜绝了乱砍滥伐现象。
3、解决了村民居住分散和出行的难题,实现了林农整体搬迁愿望,有利于做大县城。××村90%的农民报名准备在县政府统一规划区内建房,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破解了林改后林区发展的难题,摸索了林区发展新路,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群生林场除经营竹木外,还准备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竹木精深加工,开发竹键盘等产品和系列农产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