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内支付机构支付业务报告管理暂行办法(终)
附件:
浙江省支付机构支付业务报告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支付机构业务活动、风险状况以及各类重大事项,加强支付业务管理,防范支付业务风险,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2010〕第2号令)、《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2010〕第17号公告)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注册地在浙江省内(不含宁波)的支付机构。
本办法所称支付机构是指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机构。
第三条
支付机构应按本办法要求向所在地市人民银行报告业务经营、支付业务系统运行和风险管理等情况。
人民银行各市中心支行在接到支付机构报告的2个工作日内上报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遇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应先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立即向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报告。
第四条
支付机构应指定牵头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机构内部各部门的相关情况,并指派专门联络员,负责支付业务报告、日常沟通和联系工作。
第五条
支付机构发生下列事项,应提前5个工作日以书面 形式向所在地市人民银行报备:
(一)在《支付业务许可证》核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的业务创新,包括开办新的业务种类、调整原有业务的流程、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增加功能等;
(二)制订或调整收费项目和标准、支付服务协议的格式条款;
(三)变更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财务、技术、运营、备付金管理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四)因支付业务系统升级改造等原因需暂停支付服务2小时以上的;
(五)支付业务系统机房搬迁、机房设施发生重大变更或网络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六)支付业务生产系统发生重大变更;
(七)开展可能影响支付业务系统运行的环境设施及应用系统应急演练。
第六条
支付机构发生下列事项,应在事后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所在地市人民银行报备:
(一)设立从事支付业务的分公司;
(二)变更持有5%(含)以上股权的出资人;
(三)在银行机构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与商业银行签订备付金存管协议;
(四)调整公司组织架构;
(五)变更公司地址;
(六)制订或调整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包括支付业务办法、客户权益保障措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等;
(七)与银行机构或支付机构开展支付业务合作,报告内容应包括合作的领域、方式、起始时间、资金划转形式等;
(八)与其他机构合作发行预付卡,代售或受理其他机构发行的预付卡,报告内容应包括发卡机构的基本情况、合作起始时间、代销或受理的其他机构发行的预付卡数量及金额、资金的结算方式和结算周期等;
(九)跨境从事或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展支付业务;
(十)与其他机构签订涉及支配公司实际行为、参与公司利润分配等的协议,以及因各种原因按照合作协议向合作机构按一定比例进行利润分配等情形;
(十一)因客户投诉、纠纷等被新闻媒体负面报道的事件;
(十二)支付机构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或主要出资人涉及诉讼案件;
(十三)其他造成较大社会影响以及人民银行要求报告的事件。
第七条
支付机构发生下列事项,应当在事后立即以电话、传真等方式向所在地市人民银行报告,并在3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完整报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原因、责任人、影响及补救措施:
(一)影响备付金安全的重大风险事件;
(二)导致支付业务中止超过2小时的突发事件;
(三)因支付业务系统数据或敏感信息被窃取、篡改、假冒,或重要数据处理设备失窃,对公司经营、社会秩序和客户利益构成较大影响的事件;
(四)因信息系统软硬件故障、网络通信系统故障、供电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大规模感染信息系统设备、数据处理中心遭水灾、火灾及雷击、网络遭入侵或攻击导致支付业务系统中断或运行不正常超过4小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支付业务系统不能正常运营且影响范围超过一个县级行政区域等情形的。
第八条
支付机构应定期向所在地市人民银行报送以下资料:
(一)支付业务统计报表(格式见附1);
(二)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表和余额分布表(格式见附2、3);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支付业务统计报表按季编制,于下季初3个工作日内分别以纸质和电子文件的形式报送所在地市人民银行;客户备付金余额表和余额分布表按月编制,于每月初3个工作日内分别以纸质和电子文件的形式报送所在地市人民银行;财务会计报告应于次年4月末前报送所在地市人民银行。
第九条
支付机构应严格依照各类报表的“填报说明”和业 务实际情况填报支付业务报表、报告和其他信息资料,确保各类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第十条
支付机构发生本办法未列明的其他可能对其自身经营发展、支付服务市场稳定或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应及时按人民银行要求以适当方式报告。
第十一条
支付机构未按本办法规定报告支付业务情况,存在不报、瞒报、漏报、迟报、错报行为的,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将视情节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二条
支付机构变更公司名称、注册资本、组织形式、主要出资人,调整业务类型或改变业务覆盖范围,以及发生公司合并或分立等事件的,应当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报人民银行总行同意后执行。
第十三条
除本办法第六条第(一)至
(三)项及第八条外,省外支付机构在浙分公司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人民银行对支付机构业务创新、客户备付金等另有管理规定的,从相关规定。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9月15日起施行。附1.支付机构支付业务情况月报表 2.支付机构备付金余额分布表 3.支付机构备付金日均余额表
第二篇:非金融支付机构支付业务报告管理办法
非金融支付机构支付业务报告管理办法(试行)
来源:移动支付网 2015-3-10 10:45:3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某地非金融支付机构业务和经营风险情况,防范支付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以下简称2号令)、《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0〕第17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支付机构监管报告制度的通知》(银发〔2012〕176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某地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所称非金融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是指在某地开展业务的已获支付业务许可的机构,包括法人支付机构和非法人支付机构。
本管理办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机构)是指与支付机构合作开展支付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三条 本管理办法所称支付业务报告是指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向中国人民银行某地中心支行(以下简称某地中心支行)报送的与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相关的报告,包括重大事项报告、月报、季报和年报。
第四条 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的报告事项要真实、准确、全面、及时。
第五条 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应指定专门的业务报告部门和联络员,负责报告事宜。报告部门或联络员发生变动时,应及时报告某地中心支行。
第二章 重大事项报告
第六条 支付机构因突发事件导致支付业务中止超过2小时,应当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中心支行。未采取书面方式报送的,在事件发生后3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报告事件的原因、影响及应急补救措施。
第七条 支付机构涉及以下重大报告事项时,应于事件发生2个工作日内向某地中心支行报告。
(一)发生集体上访、客户集体投诉等群体性事件。
(二)发生客户、商户、交易信息泄露和支付业务系统被恶意攻击等信息安全事件。
(三)发现或发生与客户、商户从事与欺诈、套现、洗钱、恐怖融资或其他犯罪有关的可疑交易或实际交易。
(四)支付机构或其股东发生重大案件、诉讼、仲裁、对外提供担保、重大资产被质押(扣押、抵押、冻结、查封);或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
(五)支付机构或其股东因新闻媒体负面报道等引发自身公共关系危机,可能对自身经营、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六)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正本和副本)在有效期内非因不可抗力灭失、损毁的;
(七)支付机构累计亏损超过其实缴货币资本的30%;
(八)支付机构签订、变更、终止备付金存管协议的;
(九)支付机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比例低于10%;
(十)支付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或涉及刑事诉讼或受到刑事处罚;
(十一)持有5%以上支付机构股权的出资人或者实际控制人,其持有股份或者控制公司的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十二)支付机构股东违规处理其出资行为(如抽逃或变相抽逃注册资本、以资金信托、股权托管、质押、秘密协议等方式私下转让出资);
(十三)其他临时发生的、对支付机构经营发展具有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事件或重大突发性事件的重大事项。
第八条 银行机构涉及以下重大报告事项时,应由其备付金账户所在支行在事件发生当日至迟下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某地中心支行报告:
(一)发现支付机构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低于10%的;
(二)收到支付机构违反2号令第二十五条至第二十八条相关规定转移客户备付金的申请或指令的;
(三)发现其他客户备付金被违法使用或其他异常情况的。
第九条 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签订、变更或终止客户备付金存管协议或业务合作协议的,其某地区分行或管辖行应于事件发生后2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情况及协议报某地中心支行。
第三章 月报
第十条 支付机构按月报送《某地支付机构支付业务数据月度统计表》(见附1),相关材料应于次月3个工作日内报某地中心支行。
第十一条 银行机构(备付金账户所在支行)应按月报送支付机构合作情况、备付金存管、使用(含余额)和监督情况等信息资料,相关材料应于次月5个工作日内报某地中心支行。
第四章 季报
第十二条 支付机构应按季向某地中心支行报送《支付业务季度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支付业务开展情况、备付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备案事项变更情况、业务创新情况、舆论报导及宣传情况、违规问题规范整改情况以及业务开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措施等,同时填报《某地支付机构支付业务数据季度统计表》(见附表2),相关材料应于季后5个工作日内报某地中心支行。
法人支付机构还应于季后10个工作日内报送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财务报告说明。
第十三条 银行机构(某地区分行或管辖行)应按季在季后5个工作日内向某地中心支行报送《备付金协管季度报告》,报告应分各支付机构分别说明,说明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一)支付机构在本行开立的所有银行账户信息(账户名、账号、余额),其中备付金存管账户还应包括本账户的收支明细;
(二)对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情况的监督情况;
(三)对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安全及风险的研判;
(四)相关问题及建议。
第五章 年报
第十四条 法人支付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某地中心支行报送上一会计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五条 支付机构应当根据某地中心支行确定的监管主要内容,认真进行自查,于每年4月30日前向某地中心支行报告《自我评估报告》,并同时填报《支付机构自我评估报告附表》(附3)。
第十六条 支付机构的自我评估报告包括支付机构基本情况、支付业务开展情况、财务稳健性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报告期内的重大事项等内容。
支付机构基本情况应反映支付机构从业人员概况、公司治理状况、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变动、客户备付金的管理与使用、在某地内所设分支机构的数量、提供各类支付服务的机构数量等内容。
支付业务开展情况应详细反映支付机构年内各类支付业务开展情况、支付业务创新情况,并附数据分析说明。
财务稳健性分析应包括支付机构资产与负债、盈亏状况、资本充足情况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应反映支付机构应对流动性冲击的能力及客户备付金安全保障、风险准备金计提等情况。盈亏状况应列明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盈利状况及支付机构主要盈利来源。资本充足分析应反映支付机构实收资本充足情况,以及实缴货币资本与最近90日客户备付金余额的比例情况等。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应反映支付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贯彻落实情况。
报告期内的重大事项指辖区内支付机构临时发生的、对支付机构经营发展具有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事件或重大突发事件。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所涉及的报告,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应以正式公文形式书面报告某地中心支行,并同时报送光盘电子版。
第十八条 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的各支付业务报告情况将纳入某地中心支行对各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的综合评价,并作为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的依据。
第十九条 本管理办法实施期间若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产生抵触,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为准。
第二十条 本管理办法由某地中心支行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二十一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业务,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支付机构是指依法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办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支付等网络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
本办法所称网络支付业务是指客户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依托公共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发起支付指令,由支付机构为付款人和网络特约商户的电子商务交易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活动。
支付机构不得为付款人和实体特约商户的交易提供网络支付服务。
第三条支付机构应当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信息安全和交易安全。
第四条支付机构应遵守反洗钱法律法规要求,履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义务,不得为国家法律法规禁止和限制买卖的物品或服务、虚假交易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第五条 支付机构开展网络支付业务,涉及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外汇支付业务的,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业务开通与客户管理
第六条 支付机构办理网络支付业务,应当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核实并依法留存客户身份基本信息。
第七条 支付机构应为客户建立唯一的客户识别编码,并根据客户特征、交易类型、交易金额等,与客户约定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方式。
支付机构采用电子签名方式进行客户身份认证和交易授权的,应当优先由合法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认证服务。
第八条 支付机构提供网络支付服务,应当向客户公示信息、提供章程或与客户签订协议。
公示信息、章程或协议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支付机构名称、营业地址、网址和联系方式;
(二)所提供的网络支付业务交易类型、交易规则、身份验证和交易授权方式;
(三)客户资金结算的时限要求,及支付机构为此提供相关支付便利的义务;
(四)具体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五)差错及纠纷处理规则和程序;
(六)客户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保护责任;
(七)客户身份信息变更后的通知义务和方式;
(八)客户服务及投诉的方式和渠道,以及客户权益保障条款。
第九条支付机构应基于客户银行账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
支付机构向客户银行发送支付指令,扣划客户银行账户资金的,支付机构、客户及银行应事先或在首笔交易时,签订三方协议或两两协议,按照以下规则明确相关授权并依照执行:
(一)支付机构应取得客户及银行的协议授权,同意其向客户的银行账户发起支付指令扣划资金;
(二)银行应依法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并已事先或在首笔交易时取得客户的协议授权,明确支付机构发起支付指令扣划客户银行账户资金时,银行对其客户的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方式;但客户首笔业务的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应由银行完成,支付机构不得代为识别与验证;后续交易的验证主体、验证手段和渠道,由客户、银行与支付机构通过协议进行授权及约定;
(三)支付机构应当为客户提供后续交易验证由银行完成的优先选择权,不得人为设臵障碍;支付机构应当配合客户及银行为控制交易风险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四)确因业务需要,客户自愿授权并与支付机构和开户银行约定后续交易由支付机构代为验证的,支付机构应确保验证手段和渠道的安全性,设臵单笔、日累计交易限额,并承担由此所导致的客户信息泄露和资金被盗用风险。
第十条 根据客户意愿,获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资质的支付机构,可以为客户开立记录客户支付交易和资金余额信息的支付账户。
第十一条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第十二条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办理或变相办理支付账户的透支和现金存取,以及融资、担保业务。
第十三条支付机构开立支付账户应当遵守实名制管理规定,识别客户身份,核实有效身份证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并按规定留存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支付机构应确保支付账户名称与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上记载的姓名或名称一致,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假名支付账户。
第十四条支付机构要求客户提供有关资料信息时,应告知客户使用目的和范围、客户信息保护措施,以及客户未准确提供或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后果;支付机构承担未妥善保管和使用客户信息导致信息被盗用的后果和责任。第十五条 客户基本身份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及时通知支付机构,支付机构在核实客户身份后予以更新。
第十六条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应当与客户签订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支付账户开立、挂失、止付、注销的规则;
(二)身份验证和支付授权方式;
(三)客户对支付机构核验其银行账户信息和身份信息的授权;
(四)支付账户使用和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五)支付账户违规使用的处臵和责任;
(六)支付账户资金变动的通知方式;
(七)支付账户异常交易的通知、处臵方式和责任划分。
第十七条支付账户只能用于电子商务交易付款和符合规定的个人客户支付账户(以下简称个人支付账户)间转账,不得用于电子商务交易收款。
第十八条支付机构应按协议约定及时将电子商务交易收款资金结算至网络特约商户指定的同名银行账户,资金结算时限应为付款客户确认可直接向网络特约商户付款的支付指令生效之日起1至3个工作日,因涉嫌违规违法等风险交易延迟结算的除外。
第十九条 支付机构应按照客户识别编码,对同一客户开立的所有支付账户统一管理。第二十条支付账户只能由本人使用,不得出借、出租、出售。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支付账户从事或协助他人从 事非法活动。
第二十一条客户挂失或重臵密码、密钥或数字证书,更改预留手机号码等验证信息,或办理支付账户止付、注销业务的,支付机构应在确认客户身份及真实意愿后及时办理。
第二十二条支付机构应严格规范客户身份信息、交易验证方式更改流程,针对不同业务处理类型和修改渠道完善客户身份验证措施。
第三章业务管理
第二十三条支付机构提供的网络支付业务的交易类型包括充值、消费、转账等。
充值,是指客户将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或同一支付机构发行的预付卡中资金转入本人同名支付账户。支付账户未用充值资金退回时,应转回原银行账户或原预付卡。
消费,是指客户因商品或服务购买、税费缴纳、信用卡还款、购买特定金融产品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将付款客户的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资金划转至网络特约商户的银行账户。因交易取消(撤销)、退货、交易不成功等原因需退款的,相应款项应转回原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
转账,是指个人支付账户之间无电子商务交易背景的小额资金划转。单位客户的支付账户(以下简称单位支付账户)不得办理无电子商务交易背景的资金转账业务。
第二十四条单位支付账户的资金来源仅限于其同名人民币银行账户,资金只能用于消费;个人支付账户的资金来源仅限于本人同名人民币银行借记账户、本支付机构按规定发行的预付卡充值和个人支付账户转账转入,资金只能用于消费和转账转出。
第二十五条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
支付机构应对转账转入资金进行单独管理,转入资金只能用于消费和转账转出,不得向银行账户回提。
第二十六条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同一个人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消费月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超过限额的,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第二十七条网络特约商户应指定一个同名银行账户,用于交易资金结算。
第二十八条支付机构应建立网络特约商户用于资金结算的银行账户设臵和变更审核制度,严格审核设臵和变更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第二十九条支付机构应确保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交易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事项:
(一)交易渠道、受理终端类型、交易类型、网络特约商户类别码及唯一性编码、交易金额、交易时间;
(二)收付款客户名称,收付款银行账户的开户银行名称及账号、支付账户账号;
(三)付款客户的身份验证和交易授权信息;
(四)直接向客户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特约商户名称及按照《金融零售业务商户类别代码》(GB/T 20548-2006)设臵的商户类别码;
(五)有效追溯交易的标识。
第三十条支付机构对网络特约商户的拓展与管理、客户使用银行账户支付的交易处理,以及相关风险控制措施,应当按照《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支付机构开展网络支付业务,应拥有并运营独立、安全、规范的业务处理系统,该系统及其备份系统的服务器应设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第四章 风险管理与客户权益保护
第三十二条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应符合国家和金融行业技术标准和相关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第三十三条支付机构业务处理系统应对客户发起支付指令的计算机、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等不同终端进行有效识别,并针对不同终端发起交易的风险程度,实施充分的、有效的验证方式,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条支付机构应综合客户实名认证、交易行为特征、资信状况等因素,建立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制度。
对风险评级较高的客户,支付机构应对其开通的交易类型、交易金额进行限制,并采取强化交易监测、账户止付、延迟结算等风险管理措施。
第三十五条支付机构应健全网络支付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交易监测系统,对疑似套现、洗钱、非法融资、欺诈或泄漏客户信息等可疑交易及时核查,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并承担因未采取措施导致的风险损失责任;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
第三十六条支付机构应至少每年对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处理系统、交易监测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等风险防控机制开展一次全面的风险评估,并完善支付安全措施。
第三十七条支付机构应限制客户尝试登陆或身份验证的次数,制定客户访问超时规则,设臵身份验证时限。使用一次性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支付机构应将该密码有效期严格限制在最短的必要时间内。第三十八条支付机构对业务办理过程中采集和处理的客户信息,应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依法或按照客户授权使用,确保相关信息安全并承担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
第三十九条支付机构不得存储客户银行账户密码、银行卡卡片验证码及卡片有效期等敏感信息;确因业务需要存储客户银行卡卡号、卡片有效期的,应取得客户和客户开户银行授权,并以加密形式存储。
第四十条支付机构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灾备系统,保障业务连续性和系统安全性。
第四十一条支付机构应建立健全风险准备金制度和交易赔付制度,风险准备金应对非因客户原因发生的风险损失予以先行赔付,保障客户合法权益。
第四十二条支付机构应向客户充分提示网络支付业务的潜在风险,对客户进行必要的认知教育和安全指导,并对高风险业务在操作前、操作中进行风险警示。
第四十三条支付机构为客户特定金融产品购买、网络信贷等融资活动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的,应确保产品或服务提供方为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的机构,并充分向客户提示潜在风险。
第四十四条支付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在执行支付指令前提示客户对支付指令的准确性进行确认,并在支付指令完成后及时将结果通知客户。第四十五条因交易超时、无响应或系统故障导致支付指令无法正常处理的,支付机构应及时提示客户。
因客户原因造成支付指令未执行、未适当执行、延迟执行的,支付机构应主动通知客户更改或配合客户采取补救措施。
第四十六条支付机构应建立健全网络支付业务差错处理制度,配备专业部门和人员,据实、准确、及时处理差错交易。
第四十七条支付机构提高网络支付服务收费标准或新设收费项目的,应至少于执行日前3个月在网站公示。
支付机构提高对网络特约商户的收费标准,应通过合理有效方式提前3个月通知商户。
支付机构应在提高收费标准或新设收费项目后、客户首次办理相关业务前,确认客户知悉该服务收费标准并保证客户对该服务的选择权。
第四十八条支付机构因系统升级、调试等原因,需暂停网络支付服务的,应至少提前5个工作日予以公告。
第四十九条支付机构提供网络支付服务,应开设具有合法独立域名的网站,设立统一的客户服务电话和查询投诉渠道。
第五十条支付机构应为客户免费提供最近一年以内交易信息查询服务。第五十一条支付机构对客户的身份资料、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应妥善保存,身份资料、账户信息自业务关系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5年,交易信息自交易记账之日起至少保存5年。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二条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五十三条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采取如下措施,对支付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一)进入与网络支付业务相关的经营场所进行检查;
(二)查阅、复制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
(三)询问有关工作人员,要求对有关事项进行说明;
(四)检查有关系统和设施,复制有关数据资料。
第五十四条支付机构应协助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展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按时报送网络支付业务统计信息和管理信息。
第五十五条支付机构提供网络支付创新产品或服务、决定停止提供产品或服务、调高服务收费标准或新增收费项目等,应至少提前30日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备案。
第五十六条支付机构应当加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接受行业自律组织管理。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网络支付业务行业自律规范,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五十七条支付机构发生涉嫌违法犯罪案件或重大风险事件的,应及时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
第六章 罚则
第五十八条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或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建立并落实客户实名制、客户风险评级管理、风险准备金与交易赔付、交易和信息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等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向客户提供相关业务优先选择权的;
(三)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提示或公开披露相关信息的;
(四)未按规定处理客户身份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及提供有关信息查询服务的;
(五)未按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送信息或办理相关备案手续的。
第五十九条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3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一)网络支付业务处理系统及其备份系统的服务器未按规定设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二)不符合国家和金融行业技术标准和相关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的;
(三)未按规定建立交易监测系统,发现客户疑似或涉嫌违法违规行为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四)未按规定开立、使用和管理支付账户,或为实体特约商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以及为客户提供或变相提供现金存取、融资和担保等本办法规定的禁止性支付服务的;
(五)未准确反映网络支付交易信息,未按规定进行网络支付业务处理及相关交易限额管理、交易验证、资金划转与资金结算的;
(六)发生客户身份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泄露,或未尊重客户意愿,侵害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七)为非法交易、虚假交易提供支付服务的。
第六十条支付机构未按本办法要求识别客户身份、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国家有关反洗钱法律法规等进行处罚。第六十一条未取得网络支付业务相关资质,擅自或变相开展网络支付业务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终止其网络支付业务;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本办法相关用语含义如下:
个人有效身份证件,是指居民身份证、港澳台居民通行证、外国公民护照等;
单位有效身份证件,是指营业执照、有关政府部门的批文、登记证书或其他能证实其合法真实身份的证明等。
网络特约商户,是指基于公共网络信息系统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特约商户;
实体特约商户,是指通过实体经营场所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特约商户。
单位客户,是指接受支付机构支付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或其他组织,以及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关规定,开展网络商品交易等经营活动的自然人;
个人客户,是指接受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但未开展网络交易等经营活动的自然人。
第六十三条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和修订。第六十四条本办法自2014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宁波市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管理规定》
附件:宁波市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宁波市非金融机构开展支付业务,提升辖区支付服务水平,防范支付风险,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发布,以下简称《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0〕第17号发布,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等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非金融机构在宁波辖内从事支付业务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
(一)网络支付,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二)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
(三)银行卡收单;
(四)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本条第一款第二项所指预付卡是指专营发卡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
第四条
注册地在宁波市辖内的非金融法人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须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提出支付业务许可申请,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五条
注册地在宁波市辖内的非金融法人机构在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后设立分公司(以下简称支付机构分公司)从事支付业务的,须及时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备案。
注册地在宁波市辖外的支付机构在宁波辖内从事银行卡收单业务或预付卡发行和受理业务的,应在宁波市辖内设立分公司。
第六条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在宁波市辖内开展支付业务,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相关法规、制度及当地同业约定。
第七条
在宁波市辖内从事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均应依法接受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应当遵守反洗钱的有关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
第二章
支付业务申请
第九条
非金融机构拟申请支付业务许可的,应符合《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的条件,并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提交下列资料:
(一)书面申请,载明申请人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组织机构设置、拟申请支付业务具体类型等;
(二)加盖申请人公章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公司章程;
(四)与公司章程内容一致的最近一次验资证明;
(五)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具体要求见附1);
(六)支付业务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1)市场前景分析;(2)处理流程,载明从客户发起支付业务到完成客户委托支付业务各环节的业务内容以及相关资金流转情况;(3)技术实现手段;(4)风险分析及其管理措施,需区分支付业务各环节分别进行说明;(5)经济效益分析。
申请人拟申请不同类型支付业务的,应当按照支付业务类型分别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七)反洗钱措施验收材料,应包括:(1)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文件,载明反洗钱合规管理框架、客户身份识别和资料保存措施、可疑交易报告措施、交易记录保存措施、反洗钱审计和培训措施、协助反洗钱调查的内部程序、反洗钱工作保密措施;(2)反洗钱岗位设置及职责说明,载明负责反洗钱工作的内设机构、反洗钱高级管理人员和专职反洗钱工作人员及其联系方式;(3)开展可疑交易监测的技术条件说明。
(八)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包括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和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均应当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并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能力的要求。
(九)高级管理人员的履历材料,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履历说明以及学历、技术职称相关证明材料。
(十)由司法机关或公安机关出具的申请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无犯罪记录证明材料。
(十一)主要出资人的相关材料,包括:(1)申请人关于出资人之间关联关系的说明材料;(2)主要出资人的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3)主要出资人的信息处理支持服务合作机构出具的业务合作证明,载明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并加盖合作机构的公章;(4)主要出资人最近2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比照对申请人的要求执行;(5)主要出资人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的证明材料,证明材料比照对申请人的要求执行;(6)主要出资人为金融机构的,还应当提交相关金融业务许可证复印件以及准予其投资支付机构的证明文件。
(十二)申请资料真实性声明,是指由申请人出具的、据以表明申请人对所提交的文件、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相应责任的书面文件。
(十三)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对申请人提出的支付业务许可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出具受理意见: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出具《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通知书》;
(二)申请事项不属于人民银行职权范围的,出具《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通知书》,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三)申请事项属于人民银行职权范围,但不属于本级机构受理的,向申请人说明情况,并告知其向有权受理的机构提出申请;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出具《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五)申请事项属于人民银行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出具《受理行政许可申请通知书》。
第十一条
申请人应当在收到受理通知后10日内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申请公告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注册资本及股权结构;
(二)主要出资人的名单、持股比例及其财务状况;
(三)拟申请的支付业务;
(四)申请人的营业场所;
(五)支付业务设施的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审核后,在网站上公告上述事项。
第十二条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组织对申请人进行现场核查,核实申请人申请材料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
第十三条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根据审查情况形成初审意见,并将申请材料和初审意见上报人民银行总行,由人民银行总行依法做出支付业务行政许可决定。
第十四条
支付机构新增支付业务类型的,应按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要求另行提出申请。
第三章
支付业务备案
第十五条
支付机构拟在宁波市设立分公司从事支付业务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所属支付机构法人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且核准的业务范围涵盖宁波市;
(二)已在宁波市内办理工商注册登记;
(三)具有与分公司运营规模相适应的运营资金;
(四)具备健全的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五)具备适合办理支付业务的场所和满足支付系统安全运行的技术环境及措施;
(六)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七)具有符合要求的反洗钱措施;
(八)按照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建立备付金管理和报告制度;
(九)高级管理人员熟悉支付机构业务管理相关规定;
(十)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前款所称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实际履行上述职责的人员。
第十六条
支付机构拟在宁波市设立分公司从事支付业务的,应在分公司成立之前与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进行沟通,听取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的管理意见,并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提交以下文件、资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报告;
(二)《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三)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支付机构法人上一会计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
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报告应包含支付机构的基本情况(机构名称、成立日期、注册地址、注册资金、股东情况、支付业务许可经营范围、组织机构设置情况、支付业务规模等)、在宁波地区从事支付业务的可行性研究、授权支付机构分公司从事支付业务的类型等。
第十七条
支付机构分公司在开办支付业务前应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提交备案报告,备案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支付机构分公司名称、主要负责人、办公地址、拟在宁波市内从事的支付业务类型、高级管理人员简介、内部机构设置情况等;
(二)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措施,包括支付业务制度及处理流程、支付业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
(三)支付业务系统运行的技术环境;
(四)客户权益保护措施,包括业务章程以及与客户签订的协议格式条款、收费事项公告等;
(五)备付金管理情况,包括吸收备付金的形式、备付金账户名称和开户银行机构名称、备付金的支付方式和支付周期、备付金监管协议等;
(六)业务发展规划情况,包括产品规划、目标客户群、预计业务量等;
(七)分公司主要负责人及支付业务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包括姓名、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电子邮箱地址等;
(八)《宁波市支付机构分公司支付业务备案登记表》(见附2);
(九)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八条
支付机构分公司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的,还需在备案报告中披露发行的各类预付卡的样卡及其彩色复印件或扫描件(正、反两面)。区分不同卡样,分别说明各类卡的适用领域、发行与销售方式、受理方式。
第十九条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在支付机构分公司业务开办前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见谈话,了解其支付业务情况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提出业务和风险管理指导意见。
第二十条
支付机构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支付业务知识,并参加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组织的业务考试。
第二十一条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对支付机构分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部门设置、业务管理、技术环境、反洗钱工作进行现场核实,并根据核实情况出具处理意见:
(一)支付机构分公司在上述方面存在重大风险的,责令整改并暂缓开办支付业务。
(二)支付机构分公司在上述各方面符合规定要求的,由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在《宁波市支付机构分公司支付业务备案登记表》上加盖公章,并在中国人民银行互联网站宁波市中心支行子网站公告支付机构分公司登记备案信息(包括分公司名称、负责人姓名、支付业务类型、联系电话、公司住所等)。
第二十二条
支付机构分公司完成备案后10个工作日内应凭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复印件)和经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盖章的《宁波市支付机构分公司支付业务备案登记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在经营范围中增加相应的支付业务类型,并将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备案。
第二十三条
支付机构分公司新增支付业务类型,应按照本章规定另行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备案。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支付机构应在营业场所醒目位置放置《支付业务许可证》原件。支付机构分公司应在营业场所醒目位置放置支付机构法人《支付业务许可证》影印件和《宁波市支付机构分公司支付业务备案登记表》。
第二十五条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应建立有效的客户投诉及纠纷处理机制。投诉及纠纷处理渠道应畅通明晰,反馈结果应及时高效。
第二十六条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应建立定期报送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报告业务开展情况。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应于每季度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报送《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数据统计表》(见附3)和《备付金统计表》(见附4)。
支付机构应于每年结束后3个月内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报送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支付机构分公司应于每年结束后一个月内报送分公司财务会计报告。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应按规定报告总结和计划。相关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本公司支付业务开展情况、下的业务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第二十七条
注册地在宁波市的支付机构发生治理结构变动情况,在进行公司登记前应逐级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前款所称支付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变动情况,包括变更名称、注册资本、组织形式、主要负责人、合并或分立。
第二十八条
支付机构分公司所属法人发生治理结构变动情况或变更分公司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应在5个工作日内报告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
第二十九条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发生下列事项,应在5个工作日内报告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
(一)业务变动情况,包括新业务品种开办、业务处理方式变化、收费项目和标准调整、服务协议的格式条款变更、特约商户数量异常变动等;
(二)制定和调整支付业务管理制度;
(三)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条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发生影响支付业务连续性、交易信息泄漏、资金损失的重大事项应立即报告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重大事项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况:
(一)因突发事件导致支付业务中止超过2小时;
(二)发生交易信息泄露等信息安全事件,造成损失或涉及10个账户以上;
(三)出现特约商户欺诈交易等风险事件,造成客户或支付机构经济损失的;
(四)因支付业务发生较大纠纷,引发舆论**或诉讼的;
(五)出现重大经营风险。
第三十一条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依据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对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业务活动、技术环境、风险状况、反洗钱工作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适用《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1号发布)。
第三十二条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采取下列措施对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进行现场检查:
(一)询问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的工作人员,要求其对被检查事项作出解释、说明;
(二)查阅、复制与被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藏匿或毁损的文件、资料予以封存;
(三)检查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的客户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及相关账户;
(四)检查支付业务设施及相关设施;
(五)法律、法规及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核查措施。
第三十三条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有违规经营行为的,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依据《办法》给予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四条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未按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的,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依据国家有关反洗钱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行政处罚。
第三十五条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对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实行评审,按年编制《宁波市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督管理报告》,对辖内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第三十六条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对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进行分类监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第三十七条
评审考核结果优秀的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优先支持其开展各类支付业务。考核结果不合格的,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将要求其整改,整改完成前暂停新增其支付业务,并将其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
第三十八条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违反本规定的,由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责令整改,并视情形采取约见谈话、通报批评、维持存量业务等措施。情节严重的,对支付机构分公司,收回支付业务备案登记表,注销备案公告,抄送支付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并抄报人民银行总行;对支付机构,提请人民银行总行撤销其支付业务许可。
第五章 支付业务终止
第三十九条
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中断支付业务。如因特殊原因确需临时中断支付业务,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应事先制定妥善的业务处置方案并书面报告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
第四十条
注册地在宁波市辖内的支付机构申请终止支付业务的,应当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申请,载明公司名称、支付业务开展情况、拟终止支付业务及终止原因等;
(二)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支付业务许可证》复印件;
(四)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
(五)支付业务信息处理方案。
准予终止的,支付机构应当按照人民银行总行的批复完成终止工作,交回《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
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客户知情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告知客户终止支付业务的原因、停止受理客户委托支付业务的时间、拟终止支付业务的后续安排;
(二)对客户隐私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客户身份信息的接收机构及其移交安排、销毁方式及其监督安排;
(三)对客户选择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可供客户选择的、两个以上客户备付金退还方案。
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涉及其他支付机构的,还应当提交与所涉支付机构签订的客户身份信息移交协议、客户备付金退还安排相关证明文件。
第四十二条
支付业务信息处理方案,应当明确支付业务信息的接收机构及其移交安排、销毁方式及其监督安排。
涉及其他支付机构的,还应当提交与所涉支付机构签订的支付业务信息移交协议相关证明文件。
第四十三条
支付机构分公司终止支付业务的,应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办理备案手续,并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报告;
(二)《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三)分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四)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
(五)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资料。前款第(四)项所称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比照本规定第四十一条办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在宁波市辖内各县(市)开展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及支付机构分公司应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告,并接受当地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的,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责令其终止支付业务;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由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负责解释、修订。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文之日起施行。法律、法规或中国人民银行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篇: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1:
横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
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保证资金不被截留、挤占和挪用以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县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县各单位下列财政性资金的支付管理。包括:
(一)财政预算内资金;
(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四)其他财政性资金。包含上级财政部门追加;各部门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应上解或上缴上级的各类支出。
第三条 本暂行办法所指以上财政性资金支付的范围仅限于财政直接支付,即由具体办理财政性资金支付业务的代理银行根据财政局的支付要求通过指定的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商等,下同)或用款单位(即具体申
请和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预算单位,下同)账户。
第四条
以上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不改变预算单位原有的预算级次、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会计管理职责。
第五条
预算单位应当按下达的预算(含追加预算),编制用款计划,并按审批的用款计划使用财政性资金。
第六条
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坚持按财政预算、用款计划、规定程序和项目进度支付的原则。
第二章
银行账户的设立与管理
第七条
为了便于进行财政性资金的直接支付,需要在代理银行开设财政性资金集中支付专户。
第八条
财政性资金集中支付专户由县财政局国库股管理,负责办理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的业务。
第三章
用款计划
第九条
预算单位根据下达的预算指标(含追加预算),编制用款计划。用款计划是办理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的依据。
第十条
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按照项目实施进度编制。第十—条
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的编制,统一使用县财政局制定的格式(具体格式附后)。用款单位编制本单位的用款计划后,先报主管单位审核,再报县财政局相关职能股室及领导审批(如用款单位为主管单位,则其用款计划直接报县财政局相关职能股室及领导审批),同时将项目实施合同送县财政局相关职能股室。
第十二条
各用款单位依据用款计划办理财政直接支付用款
申请手续。用款单位办理财政直接支付申请时,因项目进度等特殊原因,需要超计划用款时,应当按照资金审批程序及时报告主管单位和县财政局相关职能股室,并在支付申请书后附以说明文件。
第四章
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
第十三条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专项资金范围有:
(一)纳入我县工资统发工资项目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性支出;
(二)纳入我县《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资金;
(三)未纳入我县《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一次性支付金额1万元以上的货物、服务采购支出;
(四)县本级财政性资金安排达到20万元以上的建设性项目资金。
第五章
财政直接支付程序
第十四条
财政直接支付的申请由用款单位填写《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具体格式附后)。《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按项目填写。
第十五条
县财政局国库股审核确认各用款单位提出的支付申请后,开具预算拨款单或转账单,加盖印鉴后,分别送中国人民银行横县支行或相关商业银行,并由这些银行将资金划转到财
政性资金集中支付专户,再通过代理银行将资金直接划转给收款人或用款单位。
第十六条
由县财政局国库股开具转账单通过代理银行办理直接支付后,还要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具体格式附后)发给各主管单位和用款单位。《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作为各主管单位和用款单位收到和付出款项的凭证。
第十七条
各主管单位和用款单位根据收到的支付凭证做好相应的会计核算,县财政局国库股则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横县支行的回单,记录各主管单位或用款单位的支出明细账。
第六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八条
县财政局相关职能股室在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管理和监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组织制定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
(二)审批各有关用款单位报送的用款计划,并根据用款计划合理调度资金,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
(三)对预算执行、资金支付、财政决算中的重大事项组织调查。
第十九条
县财政局国库股在相关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审核用款单位的申请,签署审核意见,审核的主要内容有:
(一)用款是否符合预算;
(二)是否按规定程序申请使用资金;
(三)是否根据合同条款支付资金;
(四)是否按项目进度申请使用资金。
第二十条
各主管单位在相关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中的职责是:
(一)负责按批准的预算下达指标及预算安排有关要求分配及使用资金,并做好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二)负责相关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工作,确保专款专用;
(三)负责编制本单位的用款计划;审核用款单位的用款计划;
(四)负责管理项目进度、工程质量;
(五)配合县财政局相关职能股室对相关财政性资金预算执行、资金的申请与拨付和账户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用款单位在相关财政性资金支付中的职责是:
(一)负责按下达追加指标及预算安排的要求使用相关的财政性资金,并做好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二)负责编制用款计划,提出资金使用申请,提供有关申请所需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三)负责本单位的项目进度、工程质量。
第二十二条
除县人民政府或其授权县财政局批准的特殊事顶外,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县财政局国库股有权拒绝受理支付
申请:
(一)无追加指标和预算安排申请使用资金;
(二)自行扩大支出范围申请使用资金;
(三)申请手续或提供的文件不完备,有关审核单位没有签署意见和加盖印章;
(四)未按规定程序申请使用资金;
(五)预算执行中发现重大违规违纪问题;
(六)项目建设出现重大问题;
(七)出现其他需要拒付情形。
第二十三条
县财政局相关职能股室、各有关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横县支行、有关商业银行和代理银行应当加强账务管理,按规定及时对帐。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未按规定擅自变更预算,改变预算用款方向或性质,造成财政性资金损失浪费的,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一)伪造、变造或提供虚假合同的;
(二)伪造、变造或提供虚假支付申请的;
(三)伪造、变造或提供虚假收款人及其账户,骗取财政性
资金的;
(四)与收款人合谋以非法手段骗取财政性资金的;
(五)提供虚假信息,造成财政性资金流失严重的。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有关人员,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行政责任;情节较轻的,由县财政局予以通报批评,并按有关政策法规处以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要追究其相应责任并可处以一定罚款。
第二十六条
县财政局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实施相关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工作及监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行政责任;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有关年终结余的现行财政财务政策暂不改变,具体操作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条
本暂行办法施行前有关规定与本暂行办法不—致的,以本办法为准。随着改革试点的推广及银行支付手段的现代化,及时修订本暂行办法。
第二十九条
本暂行办法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暂行办法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