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霞云岭乡四马台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霞云岭乡四马台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霞云岭乡四马台村坐落在北京西南第一高峰——白草畔脚下,平均海拔近千米,距北京124公里,是个典型的深山村。全村总面积19.1平方公里,286户,1030口人。先后被评为“全国五个好村党支部”、“全国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示范村”、“全国绿化千佳村”、“全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村”,并连续多年被评为“首都文明村”。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近年来,随着郊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四马台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为达到经济社会更大发展、村民生活富裕、环境整洁优美、公共服务配套、村风文明、管理民主、邻里和谐的新农村标准,四马台村不断进行探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着。
一、依托资源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四马台村有着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有资源,村内的日子应该好过,但过去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90年以前,村内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村内的几个小煤窑被私人承包着,负赢不负亏,形成了名为集体,实为个体,集体成了空壳,村里还欠了35万元的外债,干部连工资都发不起。1990年以后,新支部班子认真分析了当前形势,决定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不能守着“烙饼”挨饿,从整顿煤矿开始,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把个人承包 的煤矿全部收回集体,进行资源整合,关闭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的矿井四处,保留下主矿井。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狠抓管理,大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当年底,煤矿就赢了利,除还清了债务还剩余20万元。过年时,乡亲们每人分得20斤大米、白面,150斤白菜,20斤油和1吨煤,生活特别困难的还得到200元钱生活补贴。
为增强企业后劲,1997年村里请来专家,在充分论证和细致勘测的基础上,决定在海拔998米处新开发一个年产20多万吨的煤矿。开新矿加上旧矿技术改造,需要上千万元资金。党支部经过认真研究,大胆采取了建立股份合作制吸纳资金的办法,筹建股份制新世纪煤矿,一方面解决集体资金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按股份分红,让大家受益。党支部把原有的集体煤矿评估作价为集体股,并吸纳全村每人两股即2000元的新股,分红时买二送一,按每人3000元股份分红。通过宣传让村民们充分认识到资金共享、风险共担的真正含义,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村民们都自愿入了股。到97年底,私人股金已达到总资产的29.1%,及时缓解了资金问题。新井口竣工投产后,2003年村民们得到了回报,每股分红880元,平均每人分红2640元。2005年每股红利达到1400元,每人分红4200元。这样,保证了全体村民都成为煤矿投资、经营和受益的主体,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共同致富。
二、因地制宜,优化环境,持续发展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是会枯竭的,而且靠挖煤为生不利于环 境的建设与保护。四马台村要谋求长远发展,就不能走“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老路子,必须实行产业转型,开辟新途径。经过慎重考虑,党支部提出了“以黑养绿,借绿兴旅”的发展新思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开荒造林,建设“绿色银行”。1993年,煤矿净挣200万元后,村里决定“以工补农”,把采煤挣来的钱拿出一部分来用于发展农业和生态建设。一是实行农场制,全村按地貌组建了7个农场,几年来,开荒造田、恢复撂荒地620亩,使耕地面积增加到1038亩。二是建立仁用杏基地,发展干果精品。为统一认识,支部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上河北省涿鹿县大河南村参观学习。回来后,动员全村劳动力上山垒堰栽树,三年的时间,共栽种了5060亩、35万株仁用杏树。经过多年的精心管理,现在绝大部分仁用杏已进入盛果期,仅此一项就可使百姓每年户均增收近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1993年以来,村里每年都要拿出40~50万元用于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再造土地和林果资源优势,完成了人造林近万亩,全村林木覆盖率已达到85%,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二)“借绿兴旅”,巧做旅游文章。四马台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京西南第一高峰白草畔,海拔2161米,山顶温度比市区低15度左右,植被随海拔高度的不同垂直分布较好,在加上这里山高、气爽、林密、谷深、花奇、草异的自然风光,是城里人夏日避暑的好去处。1997年,党支部请旅游专家帮助论证,制定了“借绿兴旅”发展规划,当年投资200万元,建设了以白草畔为龙头,鲲鹏峡 谷为重点的自然风景区,1998年开始向游人开放,当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万元,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后,进一步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2003年村里投资了1700万元,对108国道通往白草畔山顶全程26.7公里的路面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并对公路两侧进行了美化和绿化,在村民居住路段安装了7华里的路灯,实现了亮化工程。为提高旅游发展档次和接待能力,村里又投资1000多万元盖起了三星级标准的腾马大酒店,建造了洗浴中心和商业街,随着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游客们纷至沓来,旅游开始红火起来。
旅游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按照统一规划,村里搞起了民俗旅游接待。为使民俗旅游业更大发展,党支部结合旧村改造、山区险户搬迁、中心村建设等有关政策,于2004年6月开始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工程,建造民俗旅游专业村。截止到2006年底,利用不到三年时间,拆旧建新,为村民建造高标准双层别墅住宅286栋,让全村百姓都住上了新楼,都有条件进行民俗旅游接待。工程总投资8000多万元,采取集体补偿三分之二,村民个人出资三分之一的办法,集体统一供水、供电、供热。别墅住宅以三种户型为主,为145平米、176平米和202平米,别墅内有4—5套客房全部按标准间设计,全部有独立卫生间。现在有接待条件的有160余户,其中市级民俗户已有51户,可同时接待游客1000余人,大大提高了民俗旅游接待能力。
(三)放开眼界,走出山区,长远发展。村里有了较大发展,但支部一班人并没有停步,我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大山外,先后建立了建筑公司和塑胶化工企业。建筑公司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个亿的产 值,塑胶企业可带来2000万收入,实现了全村经济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三、发展公共事业,惠及全村百姓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直是村党支部的行为准则。坚持发展依靠村民、发展为了村民、发展凝聚村民,扎扎实实地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想方设法地让全村百姓过上幸福、文明的新生活。
(一)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工程启动后,结合村内实际,认真做好“三清三改”,对街道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进行了综合整治,为入住别墅的村民每户配备了垃圾箱,购买了80个垃圾桶,分配到各居民区,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集中收集,由清洁队运送到填埋场密闭处理。村民们全部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户内全部为水冲式厕所,生活污水通过排污管道密闭收集处理。村内道路和宅前路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道路通畅。清洁队每天对街道和居民区进行清扫,杜绝了侵街占道、柴草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等现象,村内环境干净整洁。村内进行了低压线路改造,免费为村民安装电话,家家都看上了有线电视,彻底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不断提高村民福利待遇。每年村集体投入上百万元用于村民福利。给每个村民上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站、便民超市,每年为每个村民提供200斤大米、白面,200斤白菜和20斤油。对五保户、困难户和残疾人给予专项补助。现在,村民就业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
(三)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困难家庭,问寒问暖。去年春节,党员干部每人出资200元,集体出资5万元,走访慰问了全村的困难户、孤寡老人、军烈属和建国前老党员。党支部安排有致富能力的党员与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提供技术、劳务、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提高文明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了避免“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现象,村里开办了农村经济管理和财会培训班。为了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投资98万元建了1000个座位的礼堂,经常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让村民们得到精神文化上的享受。通过开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村民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四、建立农村管理长效机制
一个村能否建设发展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多年来,我村坚持了“依法建制,依制治村,主人的事让主人当家”的治村方略。
(一)建章立制,依制行事。新班子成立后,党支部、村委会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围绕社会治安、村风民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集思广益,制订了《村民自治章程》,以此作为依法治村、民主自治的蓝本。此后,村里又先后制定完善了干部守则、村领导班子工作制度、村政事务财务公开制度、社会治安管理制度等16项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依法行事。
(二)开好“两会”,民主决策。村领导班子成员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是百姓给的,花的钱是百姓的辛苦钱,“为人民服务也得依法,办好事也要讲究程序”。因此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要同百姓商量着办。党支部把开好“两会”作为窗口,疏通民主渠道,虚心纳谏,做好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工作。凡是村内重大事项,特别是涉及家家户户利益和村民关心的问题,必须经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才能公布实施。
(三)民主理财,强化监督。集体的钱怎么花?村里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规范了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对民主理财小组行使权利予以制度保证,克服了“一把手”管钱、“一支笔”审批的弊端,从而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另一方面,村领导班子坚持财务公开制度,做到真明细、真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五、2007年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抓住今年市里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两个坚持”、继续加大市级重点村扶持力度的大好时机,巩固现有资源,提升产业综合水平,为实现综合产业型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发展思路如下:
一是充分发挥白草畔旅游带动作用,加快民俗旅游产业提升,对别墅住宅进行进一步完善,全部安装太阳能,使每套客房都能洗浴、各房间都有热水使用,院内安装太阳能庭院灯,全村统一实行污水处理与洁净能源改造,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为民俗旅游接待做好充分准备,进一步巩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二是做好旅游项目的包装与申报,抓住市区各部门对山区替代产 业发展大力支持的有利时机,确保“白草畔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鲲鹏大峡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与完善,强化白草畔旅游风景区对全村乃至全乡的旅游带动作用,为实现产业替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利用好四马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加快以“核桃、仁用杏”等干果为主的品牌建设与包装,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带动与加快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变步伐。
四是推进文化宣传设施建设,计划在做好环境绿化美化的同时,按照新村群落建设三个文化大院,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扩建礼堂580平方米。
五是完善老年养生设施,计划新建2500平方米老年公寓一座,为全社会老人共享山区生态资源创造良好条件。
2007年3月5日
第二篇:霞云岭乡四马台村创建房山区充分就业村汇报材料
霞云岭乡四马台村创建房山区充分就业村
工作汇报
按照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关于创建充分就业村实施意见,以村就业平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开发我村就业资源,充分提供各岗位用工信息,帮助煤矿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扶持更多的失业人员及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使我村就业工作实现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现结合本村实际,就我村争创“房山区充分就业村”活动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四马台村位于房山区霞云岭乡,北京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内,距北京市区约103公里。地处海拔2161米“清凉世界、天然氧吧”之美称的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白草畔山腰,平均海拔900米,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总面积19.1平方公里,452户,1032 人,共有党员78人。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实现村内劳动年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转移就业愿望的人员93%;村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转移就业愿望的人员中,被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100%实现就业、转移就业;“零就业家庭”、“纯农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失业人员满意度测评满意度达到100%。
二、加强领导,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到位。
1、健全组织机构。按照创建要求,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组成的创建充分就业村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层层落实,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建立了创建工作组织网络。按照劳动就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要求,配备了电脑等相关设备,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2、村党支部坚持把再就业工作与村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把创建充分就业村建设工作列入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服务居民、构建和谐村的重要工作来抓。
三、调查摸底,走访到户,夯实基础工作。
组织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农民基本情况、农村“低保家庭”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为了全面掌握村里无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村组织人员坚持每月走访村民深入了解我村大龄未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状况;走访了解煤矿下岗职工、就业困难对象的失业时间、年龄、家庭生活来源、个人特长、家庭成员情况、居住场所、就业愿望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发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等宣传资料,摸清了这些人员的生活状况、择业意向、就业能力、就业意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了各类台帐、表册,并将资料录入微机,实行了动态管理,从而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行政村夯实了基础。
四、广泛宣传、提供服务、为创建充分就业村营造良好的氛围。
广泛宣传再就业优惠政策,使煤矿下岗职工和就业困难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就业意识。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村民中,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村民开展政策引导、法律宣讲、观念更新等内容的培训,并和北京绿源学校合作分三批对316名煤矿下岗职工进行了转移就业培训。积极宣传、广泛动员、组织煤矿下岗职工和就业困难村民参加了乡成人教育学校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技能,开拓了就业渠道,为进一步开创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局面创造条件。通过开展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使就业在就业工作逐步形成合力,提高了自身素质、改进了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确保了创建活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五、多措并举,充分保障就业。
1、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妥善解决好煤矿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2011年我村成立的沟域经济开发实体公司—北京聚源鑫博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原有的5060亩仁用杏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采摘园600多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开发中草药(黄芩)基地1600亩,开荒绿化500亩,修建观光路6000多米,植树造林达3万余棵,有效解决316余村民就业问题。村集体还按照市、区有关沟域经济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政策为
316名劳动力上五险,并积极为他们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切实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2、打造新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解决百姓就业增收问题。
四马台村结合自身实际,依托全乡百里核桃带,万亩仁用杏有机食品基地等资源优势,着力探索和培养新型产业,打造新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直接解决村内50余人劳动力就业,原料生产基地可带动300人就业,有效缓解了煤矿关闭后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问题,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构建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3、推广联户经营新型模式,发展民俗旅游,保障就业。村集体根据村内民俗户实际经营情况遴选出3个民俗户为联户经营示范点,并统一为联营户办理环境评估、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统一规范经营标准,组织广大联户经营户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百姓就业增收,民俗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旅游旺季联营户户均月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我村将加大联户经营工作力度,发展10个联营经营,带动100余户民俗户就业。
4.充分利用好各项政策,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专职管水员、社会救助协管员、卫生清扫员、公共设施看护员等等应运而生,促进了四马台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同时,四马台村大力响应上级退耕还林的政策,大面积种植生态林,安排79名村民担任护林员就业。
5、大力发展旅游业,安排劳动力就业。
白草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景区和招待所解决村30余名劳动力就业。
六、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我村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社会保障所的指导下,进一步做好劳动力资源调查核对(核实工作),对剩余一部分未就业劳动力要进一步关怀,组织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在积极开展创建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全村的农保工作和煤矿下岗职工劳动力转移就业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全方位开展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创建“房山区充分就业村”这项工作利国利民,和全村百姓息息相关,今后,我村将继续关注劳动力变化情况,开展好就业服务,随时进行台帐的动态管理,着力推进“稳定就业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
霞云岭乡四马台村村民委员会2011年11月10日
第三篇:城关乡大刘村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城关乡大刘村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城关乡大刘村距县城3公里,位于城市近郊,省道213穿村而过,交通区位优越。全村辖大刘、郭庄两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300亩,1281口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城关乡党委、政府以此项工作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以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整治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推动了全乡新农村建设的扎实开展。特别是今年以来,加大了对大刘村的旧村改造工作力度,目前工作进展顺利。在全县实施“111”工程中,大刘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一、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开展伊始,乡党委政府帮助大刘村制定了发展规划。今年又高薪聘请有关专家,结合大刘村情,在经过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原规划进行了修定完善,确立了以无公害果蔬和生猪养殖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明确了今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到2010年底,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2:4:4,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的奋斗目标。目前,全村已规划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200亩,甘蔗种植基地600亩。村养殖小区内已建成生猪养殖场2个,全村6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一条“养殖-沼气-无公害果蔬”生态农业产 1
业链基本形成。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基础乡党委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协助大刘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和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筹资50万元的“井井通电”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近300亩耕地可旱涝保收。筹资40万元的田间整理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之中,全村桥涵、沟渠农田水利设施整修一新,为粮食生产再创辉煌提供了可靠保障。筹资140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即将开工,完工后可新增优质耕地近50亩,土地集约利用率大大提高。筹资95万元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论证、规划设计已经结束,即将开始招投标工作。建成后将使全村生活污水得到处理,生活垃圾得到科学的收集和处理,村容村貌进一步得到改善。
三、注重两委班子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领导 一是配强有力班子。乡党委选派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到村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安排一位“千人驻村”工作队员到村兼任村长助理,形成了一个懂政策、善管理、有知识、有活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显著提高。
二是夯实活动阵地。筹资六万元修建了集村支两委办公室、电教培训中心、新农村书屋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阵地和面积4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4+2”工作法实施细则》等10余种规章制度,2做到了以规制范,以范制行。
四、破难前行的执着,破茧成蝶的期待我乡新农村建设虽取得一点成绩,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即使大刘这样的试点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支柱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发展思路缺乏创新,优势产业发展不明显。
二是乡、村经济实力薄弱,对许多改变农村面貌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项目无力承担配套资金,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
三是部分村干部和村民主动参与意识较弱,有等待观望和等、靠、要的思想观念。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带动,统筹兼顾,逐步推进”的思路,帮助大刘村重点抓好以下“五个工程”:
一是以集约化生产无公害果蔬为重点,切实抓好农民增收工程,保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是旧房规范重建为重点,切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以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为重点,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工程建设,大力倡导农村文明新风;
四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工程,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五是以推行“4+2”工作法为重点,切实抓好民主管理工程,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是我们肩负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会尽自己的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城关乡党委、政府
二OO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乡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乡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中共**乡委员会
**乡人民政府
**乡是环绕加格达奇典型的城郊乡,全乡管辖三个行政村,8个自然屯,20个村民组。全乡总人口7329人,2213户,其中:农业人口6541人,1635户,行政村的面积4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9440亩。
2005年,**乡从自
身实际出发,通过理清发展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了乡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分别获得了“全省优美乡镇”、“地区生态乡镇”、“地区平安乡镇”、“地区乡村务公开先进集体”、“地区先进武装部”、“省六好乡镇党委”荣誉,荣获加区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一等奖,连续三年的超标单位。
理清发展思路,实现生产发展。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一年来,我们从加北乡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凭借“实干 拼搏 创新”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线,通过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强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农村城市化,走出了一条符合加北乡实际、具有加北乡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2005年,全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09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104万元,同比增长13.2;牧业产值969万元,同比增长27.5;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86万元,同比增长5.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68元,同比增长7.3;农村居民住房砖瓦率达53。
健全保障体系,实现生活宽裕。积极配合区委区政府建立了以大病救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我乡参保率达78.9,切实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民看大病难的问题。在社会保障和救济工作中,我们都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做到不错保、不漏保,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对部分群众进行了集中培训,提高了群众就业能力、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为3个村和机关各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成立了乡信息服务中心,利用网络、以《信息快报》的形式,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建立了从就医、到养老、教育、就业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发展有方向、生活有保障、就业有渠道的良性互动。
创新活动载体,促进乡风文明。乡党委以“走田头、坐炕头、当带头”活动为契机,在全乡开展了以“互学、互比、互帮为内容的精神文明上台阶活。同时,广泛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通过互相学习和评比,使每家每户增强保持卫生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村民的素质得到一定提高,达到精神文明创建的目的,实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目标。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效促进全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基础建设,实现村容整洁。投入2.5万多元,解决了加北村和五一村居民自来水供水不便的问题。投入近10万资金,进行高低压线路电线杆的改造,更换老化电线杆65根,老化电线近10公里,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安全。投资33.2万元,修沙石路13公里,投资12万元,给五一村新修了600多延长米的油漆路面。投资7万多元分别对加北村部、幸福村部和五一村部进行维修,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办公条件;投入5万余元,对乡政府办公室进行维修;投入4.5万元,对通乡公路面两侧的民房进行样板房改造。砖瓦化率为53,砖瓦化率逐渐提高。对背街巷道和庭院卫生进行了专项治理,深入开展了环境卫生治理活动,为辖区群众营造了一个更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了辖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村容整洁。2005年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中,**乡和加北村荣获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一等奖,幸福村和五一村荣获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二等奖。
强化村务公开,实现管理民主。我们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做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实际,实行了“村帐民理乡管”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各村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对各村财务进行监督审查;凡涉及全村的大事,关系群众利益的事务,都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议论、决策。尤其是财务方面,村理财小组的职能得到了强化,任何开支未经小组审核的均不能入帐,村内财务状况的透明化,让村民对本村财务“心中有数,心服口服”。我们还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机制,认真制定了新农村创建规划以及学习宣传、文化教育、法制道德、日常活动的目标、制度等,切实保障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了民主自治的程度,使新农村创建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乡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第五篇:##村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枫溪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2010年12月)
枫溪村地处明溪县西北部,海拔645米,人口832人,223户,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总面积28673亩,耕地面积1335亩(其中水田1261亩,旱地74亩),山林面积28980亩。
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紧紧依靠全村党员群众,团结村两委一班人,以经济发展,村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工作中心,坚定信心,明确责任,攻坚克难,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凝聚力大大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现将一年来枫溪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村民、村财双增收
一年来,村委会始终以“农民增收,村财增收”为目标,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大力引导村民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多种经营,实现了村级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粮食播种2200亩,产量690吨,烟叶种植320亩,交售烟叶804担,上等烟比例达90%以上,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生态猪养殖,现有规模以上养殖场12座。2010年种植红豆杉100亩,采收红豆杉2.9万公斤,种植木薯46亩,交售鲜薯83吨,烟后种植甜玉米150亩,交售优质甜玉米156吨。雪莲果90亩。经过林权制度改革后,确定林业用地面积25668亩,其中国有林1774亩,全村生态公益林7541亩。2009年垦复改造毛竹林200亩。积极落实有关林业政策,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和公益林补偿金的发放,既保护了宝贵的森林资源又有效地盘活了林业,使其成为农民收入的又一有力增长点。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增加就业人数,近年来,村里帮助
群众协调各种关系,提供政策服务,千方百计寻找劳务输出机会,有效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我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巩固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民办实事,完成了多个工程,有效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结合“烟基”项目,完成了枫溪至茶新的道路水泥硬化。完成村内道路水泥硬化。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了洋背的水泥路面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配合乡政府做好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建新房12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大力宣传能源节俭,“三清六改”扎实开展,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2010年改厕180户,目前已全部完成,至此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完成旧村部拆迁,目前新的村委会办公大楼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底可投入使用,届时村委会办公条件将大大改善。
扎实开展绿色村庄创建工作。以乡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契机,以县委提出的“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富裕新村”为载体,按照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的目标要求,以村庄整治为抓手,认真做好村庄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村庄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3300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8%,绿化覆盖率达到31%。村庄周围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村容村貌“亮、洁、绿、美”,宜居宜业生态枫溪村格局初显。
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按照县、乡文明村创建标准,积极落实文明村创建的各项任务,结合本村实际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积极完成党报、党刊征订任务。深入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创建精神文明精品村、绿色生态村,创星评户覆盖率达100%;积极推进火葬
制度改革,火葬区内火化率达100%。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2010年参合率达92%。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抓紧抓好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村“两委”主干亲自抓、负总责,深入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计生氛围,利用春节和农忙季节外出人员返乡集中期,开展集中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育龄妇女基本掌握计生知识,计生知晓率达95%以上,满意率达95%。做好计生经常性工作,做好每年三次的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度,深化创建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深入推进平安枫溪建设活动。通过开展“平安枫溪”建设以来,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达90%以上;深入开展“一区两会三包”和争创“四无一满意”活动。我村地处乡政府中心本点村,外来人口多,为保证社会治安稳定。充分发挥治保会和调委会的作用,加强巡逻队伍建设,按照要求配齐、配强巡逻队员,坚持夜间巡逻,做好群防群治,强化岗位责任制。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和依法治村工作,坚持重大矛盾纠纷排查,落实帮教队伍。强化人民调解工作,矛盾纠纷调解率达100%,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村内,未发生非正常死亡和民转刑案件及越级上访现象,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村两委的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肯定。
四提升延伸“168”工作机制,推进村务民主管理
按照乡党委关于在村级组织中发挥“八个方面”作用的要求,实行“六步工作法”,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村务民主。今年“七一”期间有一名积极分子转为预备党员,两名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有6名优秀青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的凝聚力不断提高。抓好党员队伍管理教育,努力提高党员素质。村党支部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分类指导。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每一个党员联系1~2户群众,村两委党员要求帮扶1~2户经济困难的群众发展生产立足实际,为
民办实事。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在村财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投资12.53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了洋背道路1000米道路硬化;这些工程都是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经过听证的为民办事实项目。实行设岗定责,落实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和党员脱困帮扶制度。以结对帮扶、“双创双带”、党员示范户等形式,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帮扶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坚持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办事。村里重大的村务决策,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六步工作法”的要求,提请党员大会和村民小组户代表会议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认真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为了让村民便于及时地了解村务公开情况,更好地起监督作用。村务公开栏按规定分为财务类、党务类、政(事)务类和回章壁四栏。将村里涉及到的公开事项,一律公开,真正做到村里的事村民能参与、能知晓、能做主、能监督、能满意。
一年来,我村虽然较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全村广大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始终与乡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做到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并结合村情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完成乡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使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枫溪乡枫溪村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