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马台村“两手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马台村“两手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今年以来,四马台村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体活动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措施,搭建平台,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全村和谐稳定。
抓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广泛筹措资金,扎实推进文化广场建设和市级益民书屋创建。今年在花儿港口和第4居民小区修建广场2个,占地面积达4887平方米,并配套安装了高档健身器材;完善益民书屋建设,先后购买了3000余册养殖、种植、民俗旅游等方面的科技书籍和农民致富科教片,征订了多份《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房山报》、《前线》、《求是》、《北京农业》、《北京农村经济》等报纸和杂志免费供村民阅览。
抓活动开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村里重点抓好“三〃八”、“五〃四”、元旦、春节、元宵佳节等重大节日活动的文艺汇演,邀请市、区歌舞团、河北梆子剧团创作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演出以歌舞、相声、小品、三句半等形式为主,内容以农村题材为主,反映新农村建设农民新的精神风貌和农村的新变化,演出贴近群众生活,引导群众求真、求美、求知、求乐,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第二篇:XX村2018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计划
XX村2018关于丰富 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
为了丰富我村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加快村文化建设步伐,发挥文化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我村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计划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村支“两委”队伍中。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村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二、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二是利用好“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站点,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三是努力建设体育活动的场所——篮球场、舞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四是坚持农家房屋的开放制度,让村民多学点科技文化知识,帮助致富。三是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建设好本村文化广场,从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特制定计划,具体活动安排:
(一)2月份,春节临近组织组织丰富多彩的问题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宣传党的政策
(二)3月份 开展庆“三八”妇女趣味活动;
(三)5月份 开展庆“五·
一、五·四”文体比赛活动;
(四)7月份 月初组织一场“七一”文艺晚会,丰富群众文娱生活;
(五)10月份 国庆节假日期间组织村民群众看好1-2次公益电影;
(六)11大精神。
在村组织一场文艺演出,宣传党的十九
月份
第三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演讲稿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去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当前,谋划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全市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积极投入的重要工作,也是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话题。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市专家联谊会成员,我认为要立足工作实际,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好
形势中找准定位,谋划工作,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不断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把赣州的文化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开展有影响、有特色的群文活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中心工作,以重大节庆为契机,发挥文艺的独特优势,精心组织开展各种有声势、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欢乐赣州”文化广场、“迎新春”市领导写春联、送书画活动,青少年故事艺术大赛的基层上,新打造一批弘扬苏区精神,具有赣南鲜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使之经常化、大众化,使群众文化成为全民交流的精神舞台,形成“白天有歌声、琴声,晚上笑声、掌声”广场喜人局面。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筑起坚实的精神文化高地,增进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为我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凝聚更大力量。
二、创新思路,实干奉献,努力探索免费开放新模式。根据国家一级馆的工作职能,大力推进免费开放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推进文化部关于基层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的开发与应用创新课题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使文化发展和产品供给适应群众需求、合乎群众期盼。
一是依靠组织搭建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延伸活动的触角,在广场、社区、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是依靠团体唱好主戏。采取约束规范和吸引拉动的办法把有文艺爱好的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各类文艺团队,通过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群众文化思想阵地,引领群众求知求乐,增强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是依靠骨干挑起大梁。把我馆具有专业特长的离退休专家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充当群众文体活动的“急先锋”和“领头雁”,以此带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延伸文化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农民工和留守孩的培训。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文化传承力,注重“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延伸文化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圈。今年,我馆把群众文化覆盖的重点放在了农民工、留守孩等特殊群体上,不仅免费开放活动场所,而且开展主动上门提供文化活动辅导服务,重点做好“四个化”。
一是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以及教室、操场、屋场等。在开课时间上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和留守孩在业余时间自学。
二是培训对象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较好的农民工和留守孩进行一些民族舞蹈、乐理知识、合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常识、公文写作、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辅导。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或偏下的大多数农民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但技术要领要求不太高的健身操、交谊舞、卡拉ok、笛子、实用公文等培训。
三是培训方法多元化。①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农民工和留守孩文化知识技能培训;②与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和留守孩的学校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入校园。③跟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与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通过“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探讨出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
四是培训内容实用化。在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教学培训过程中,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形成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弘扬《非遗法》,深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彰显“非遗”保护成果。
大力挖掘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市委、市府和市文广局对“非遗保护”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深入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了解和掌握我市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争取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9项的基础上达到130项以上,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7项的基础上达到85项以上,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项的基础上达到6项。
五、工作建议
1、建立高效的用人机制。在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度的基础上 ,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和“岗动薪变、薪随岗动”的人事与分配制度,打破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事和分配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自主灵活、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唯才是举、量才是用、淘汰冗员、提高效率的问题。
2、培养人才,建设文化队伍。围绕激发活力、改善服务的目标,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大胆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创造让人才脱颖而出的大环境。建议有关部门在文化单位,特别是文化事业单位的进人机制上,制订特殊的办法。对专业性强的文化单位,允许进有专业素质、有发展潜质的人才,而不能用一般公务员和一般管理人员的标准决定他们的进退。采取激、引、育的措施扩大人才队伍规模,通过选、聘、考的办法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突出抓好40岁以下文化人的学历、技能培训,让他们不断适应工作、适应形势,成为赣州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一心一意干本职工作,专心致志谋文化发展。
第四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去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当前,谋划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全市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积极投入的重要工作,也是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话题。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市专家联谊会成员,我认为要立足工作实际,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好
形势中找准定位,谋划工作,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不断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把赣州的文化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开展有影响、有特色的群文活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中心工作,以重大节庆为契机,发挥文艺的独特优势,精心组织开展各种有声势、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欢乐赣州”文化广场、“迎新春”市领导写春联、送书画活动,青少年故事艺术大赛的基层上,新打造一批弘扬苏区精神,具有赣南鲜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使之经常化、大众化,使群众文化成为全民交流的精神舞台,形成“白天有歌声、琴声,晚上笑声、掌声”广场喜人局面。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筑起坚实的精神文化高地,增进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为我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凝聚更大力量。
二、创新思路,实干奉献,努力探索免费开放新模式。根据国家一级馆的工作职能,大力推进免费开放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推进文化部关于基层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的开发与应用创新课题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使文化发展和产品供给适应群众需求、合乎群众期盼。
一是依靠组织搭建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延伸活动的触角,在广场、社区、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是依靠团体唱好主戏。采取约束规范和吸引拉动的办法把有文艺爱好的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各类文艺团队,通过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群众文化思想阵地,引领群众求知求乐,增强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是依靠骨干挑起大梁。把我馆具有专业特长的离退休专家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充当群众文体活动的“急先锋”和“领头雁”,以此带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延伸文化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农民工和留守孩的培训。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文化传承力,注重“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延伸文化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圈。今年,我馆把群众文化覆盖的重点放在了农民工、留守孩等特殊群体上,不仅免费开放活动场所,而且开展主动上门提供文化活动辅导服务,重点做好“四个化”。
一是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以及教室、操场、屋场等。在开课时间上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和留守孩在业余时间自学。
二是培训对象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较好的农民工和留守孩进行一些民族舞蹈、乐理知识、合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常识、公文写作、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辅导。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或偏下的大多数农民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但技术要领要求不太高的健身操、交谊舞、卡拉ok、笛子、实用公文等培训。
三是培训方法多元化。①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农民工和留守孩文化知识技能培训;②与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和留守孩的学校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入校园。③跟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与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通过“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探讨出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
四是培训内容实用化。在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教学培训过程中,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形成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弘扬《非遗法》,深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彰显“非遗”保护成果。
大力挖掘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市委、市府和市文广局对“非遗保护”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深入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了解和掌握我市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争取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9项的基础上达到130项以上,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7项的基础上达到85项以上,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项的基础上达到6项。
五、工作建议
1、建立高效的用人机制。在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和“岗动薪变、薪随岗动”的人事与分配制度,打破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事和分配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自主灵活、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唯才是举、量才是用、淘汰冗员、提高效率的问题。
2、培养人才,建设文化队伍。围绕激发活力、改善服务的目标,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大胆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创造让人才脱颖而出的大环境。建议有关部门在文化单位,特别是文化事业单位的进人机制上,制订特殊的办法。对专业性强的文化单位,允许进有专业素质、有发展潜质的人才,而不能用一般公务员和一般管理人员的标准决定他们的进退。采取激、引、育的措施扩大人才队伍规模,通过选、聘、考的办法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突出抓好40岁以下文化人的学历、技能培训,让他们不断适应工作、适应形势,成为赣州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一心一意干本职工作,专心致志谋文化发展。
第五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演讲稿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去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当前,谋划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全市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积极投入的重要工作,也是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话题。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市专家联谊会成员,我认为要立足工作实际,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好形势中找准定位,谋划工作,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不断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把赣州的文化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开展有影响、有特色的群文活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中心工作,以重大节庆为契机,发挥文艺的独特优势,精心组织开展各种有声势、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欢乐赣州”文化广场、“迎新春”市领导写春联、送书画活动,青少年故事艺术大赛的基层上,新打造一批弘扬苏区精神,具有赣南鲜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使之经常化、大众化,使群众文化成为全民交流的精神舞台,形成“白天有歌声、琴声,晚上笑声、掌声”广场喜人局面。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筑起坚实的精神文化高地,增进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为我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凝聚更大力量。
二、创新思路,实干奉献,努力探索免费开放新模式。根据国家一级馆的工作职能,大力推进免费开放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推进文化部关于基层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的开发与应用创新课题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使文化发展和产品供给适应群众需求、合乎群众期盼。
一是依靠组织搭建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延伸活动的触角,在广场、社区、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是依靠团体唱好主戏。采取约束规范和吸引拉动的办法把有文艺爱好的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各类文艺团队,通过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群众文化思想阵地,引领群众求知求乐,增强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是依靠骨干挑起大梁。把我馆具有专业特长的离退休专家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充当群众文体活动的“急先锋”和“领头雁”,以此带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延伸文化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农民工和留守孩的培训。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文化传承力,注重“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延伸文化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圈。今年,我馆把群众文化覆盖的重点放在了农民工、留守孩等特殊群体上,不仅免费开放活动场所,而且开展主动上门提供文化活动辅导服务,重点做好“四个化”。
一是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以及教室、操场、屋场等。在开课时间上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和留守孩在业余时间自学。
二是培训对象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较好的农民工和留守孩进行一些民族舞蹈、乐理知识、合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常识、公文写作、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辅导。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或偏下的大多数农民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但技术要领要求不太高的健身操、交谊舞、卡拉ok、笛子、实用公文等培训。
三是培训方法多元化。①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农民工和留守孩文化知识技能培训;②与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和留守孩的学校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入校园。③跟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与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通过“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探讨出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
四是培训内容实用化。在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教学培训过程中,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形成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弘扬《非遗法》,深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彰显“非遗”保护成果。
大力挖掘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市委、市府和市文广局对“非遗保护”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深入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了解和掌握我市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