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

时间:2019-05-14 06:3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

第一篇:探究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

探究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随着我国银行业面临竞争的逐步加大,各个银行都在逐步探索培养、开发、挽留优秀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和问题也得以逐步凸显,并得到了银行管理人员的充分关注。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战略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本文就对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途径

银行业作为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行业,在我国国际竞争力和金融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人力资源作为银行作为核心的资产之一,也决定着银行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的作用,也得到了银行管理人员的关注。

1我国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薪酬管理制度不合理,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调查研究结果证实,我国很多银行现行的薪酬管理制度仍然较为落后,尤其是国有银行,这一制度制定的根本仍然在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员工薪酬分配关注的仅仅使其行政级别,而无关于员工的岗位、工作技能和知识,薪酬分配过程中平均主义现象十分严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吃大锅饭,这种现象的存在,无助于员工工作技能的提高和工作知识的加强,无法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绩效考核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准确评价员工的工作成绩。现阶段,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制度仅仅是几个表单或是几个问题,紧盯存款与指标任务,绩效考评工作过于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和可信度。同时,在员工绩效考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晕轮效应,少数银行的考核指标仅仅是员工的业绩,这就容易导致员工出现一味追求业绩的现象,而忽略了工作过程中其他方面的提高和改善。

第三,优秀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员工老龄化趋势明显,后备力量缺乏。很多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以后,引起自身晋升机制、培训机制和薪酬机制都较为完善,且激励机制十分诱人,导致原有商业银行的优秀人才大量外流,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选拔、任用、录入制度,导致部分银行发生员工跳槽频繁、青黄不接的现象,员工普遍趋于老龄化,后备力量储备不足。

2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

第一,建立系统科学的员工薪酬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的实施能够从整体上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性材料,并对员工的缺陷和优势形成客观的评价,因此,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出发开展工作:一是建立和实施有关工作绩效的反馈机制,并对绩效考评系统实施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准确评价,实现绩效考评系统的逐步完善和调整;二是通过绩效考评方法客观评估员工的工作成果和工作表现,并与其工作期望值进行对比;三是明确工作责任和职责,客观分析工作,建立绩效考评指标;四是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第二,建立系统的银行工作人员任用和选拔制度,实现银行人力资源结构的逐步优化。一方面,建立择优、竞争、公开、公平为基础的人员选拔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重用与胜任之间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工作人员的测评和招聘工作。人员招聘是管理层决策得以有效、准确执行的关键,商业银行应从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制定和实施系统的人员招聘与测评制度,保证人员的合理配置,实现人员专业结构、年龄构成方面的良性发展。

第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培养和吸收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也逐步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或是形式上,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需求,包括激励、保护、培训和招聘等在内的综合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为各个商业银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也从办事人员转变为了管理人员,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向战略高度的发展,其工作专业化要求和管理难度都有所加大,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并未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原动力。

3总结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我国银行业竞争的逐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环节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银行业管理者的认可,同时,也让银行管理者对于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更能够主动探索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就有助于我国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保证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行业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

参考文献:

[1]肖慧海,邱珍.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和制度定位[J].价格月刊,2009,1(8):34-35.[2]朱媛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现代商业,2014,1(1):91-92.[3] 李文龙.人事档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3,(17):142-142,143.[4] 汝文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工成本管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14(9):30-33.[5]赵曙明.中、美、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差异与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J].管理学报,2012,09(3):380-387.[6] 刘新,陈先杏.信息经济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1):92-95

第二篇:浅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途径

浅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途径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管理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

一、创新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既是新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企业的战略资源,更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下面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1、创新性人才。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它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第二,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2、个性化人才。个性化人才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3、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地培养这种资源。

4、合作型人才。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面临新挑战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性、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我国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进行创新:

1、营造创新文化。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设立共同的目标。

2、实行柔性化管理。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的,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便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企业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任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把企业员工放在管理的主体位置,围绕着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展管理活动,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使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同时,企业的用人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性习惯和企业的包容性、创造性,并使其贯穿于每一位员工的言行中,在努力营造企业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同时,提倡各部门形成各自的特色。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而人力资源管理正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所以其作为资本形态已经开始登上现代化社会的舞台,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传统的功能使企业阻碍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想打破过去传统的运作模式,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企业,就必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再造工程。而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来适应,才能保证再造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一批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那么,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要对员工进行再教育,灌输新的理念,提高员工的积极参与意识及创新思维,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2、要注重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促进人才成长和吸纳人才的开放系统来改善人才环境;通过加大员工资本投入,开展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员工再教育及培训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及薪酬制度的改革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能力。

3、注重人本管理。企业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潜在的能力的开发、创造力及主导作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帮助员工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形成共同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的精神。

四、结语

总之,知识已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战略资产,企业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对人力资源的争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更成为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企业要根据白己的具体情况,在深刻理解创新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地从观念、模式、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建立一个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摘要】 作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阐述目前全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加快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指出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尝试与不足,并创新性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1.目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09年3月28日教育部再一次发出通知,要求本科应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内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实践性教学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践教学又称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与社会适应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10年来,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在1993年之前,我国只有7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到2008年一共有365所,开办人力资源管理本科院校总数达到了260所左右。在1999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只有327人,到2008年,本专科毕业生达到22955人,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2112人,上升到2008年的30850人。在1999年到2008年间,我国高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人数已达到70320人,招生总人数达到161030人。在专业教学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凸现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就业能力低下等问题,尤其是以地方性高校最为突出。本文拟从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其改革的思路。

2.创新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2.1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管理人才培

养和教学要求传统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理论性、课堂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 教和学之间的沟通几乎是单向的。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 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不同于理论性学科, 其教学目的是提升教学对象的理性思维商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对人力资源

管理领域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面的, 有决策层面的人力资源总监、总裁的需求,更多的是技术层面(包括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培训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的人才需求。

2.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性质要求构建

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两大模块。在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学习方面主要偏重理论教学, 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在微观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学习方面主要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学习,包括: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几大模块, 它们以员工素质模型研究和企业岗位研究为基础。专业课程的设置以这几大模块为中心,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系统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各种制度层面、资源层面、运作层面的技术。

2.3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势必使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锻炼,这样才能弥补目前高校培养体系中的短板,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和竞争力。按照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性教学可划分为三类:

一是日常性实践性教学或课程性实践教学,这类实践性教学操作简便,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知识内容、学生特点和自身理解来组织实施,通过材料分析、课程作业、实验操作、观察讨论、布置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要求,在教学管理中予以检查,在教学评价中予以考核即可完成;

二是阶段性实践教学,即通过集中安排一些社会调查、课程设计、模拟操作、集中实习、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把平时掌握的知识进行阶段性总结和综合运用;

三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即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形式,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对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撰写出具有较高质量的学生论文或毕业设计方案,这是实践性教学的最后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集中强化训练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各地方高校已经充分意识到社会需求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明确了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中都突出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如广东工业大学在2010年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十分强调实践性教学,在各专业课程都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内容。

但目前我国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实践教学目标层面,一些地方高校仅仅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综合作用,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

作用的发挥。

(二)实践教学在构建过程中,社会、企业参与的色彩不浓,导致在实现途径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一系列弊端。

(三)在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层面,我国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没有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有效服务当地经济,并且形成可推广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中理论课时量偏大,实践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而且内容陈旧,实践课程不能综合运用理论课程所学的知识等问题。

(四)在实践教学具体实现途径层面,一般采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教学环节,借助集教与学、学与练、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但目前我国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自己找单位,而实习单位与学生并无利害关系,因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指导不够,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找不到实习单位。实践教学基地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瓶颈之一。

(五)在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方面,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没有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只是由专业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开展实践教学。

(六)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大多数人力资源专业教师虽然取得了人力资源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由于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他们往往习惯于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实践经验缺乏是我国高校教师的“硬伤”。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来源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多从事理论教学,教师所学习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经验普遍不足,难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

(七)校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它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对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益处。然而,.在硬件条件支持方面,目前我国地方性高校由于经费短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的高校不多,即使个别高校建立了实验室,但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存在实验室规模小,功能单一,有效利用率低或实验室设施落后、严重老化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国内高校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技能实训室也只是近两年的事, 许多大学由于资金等因素在这一块都是空缺。因而该专业大多数毕业生没有见识过人事测评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八)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目前以理论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在我国高校沿用已久,而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目前尚未建立或健全,从而无法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这使得实践教学在很多方面没有标准,没有规范,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实践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

3.创新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可行性分析)

3.1 积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鼓励校企之间的合作。具体可考虑采用以下方式:(1)教师教学一段时间就到企业“挂职”锻炼,如教学两年到企业工作半年。(2)教师一边教学一边到企业兼职。(3)教师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实践或到企业学习。(4)教师与企业之间开展一些横向课题。(5)教师参加一些由实战专家授课的专项技能研讨或培训班。

3.2 建立与完善校内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

首先, 做好软件模块的建设工作。在工作分析、绩效评估、人员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设计、薪酬体系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实验课程中会涉及到学生对相关测评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实验室需要做好软件模块的建设工作, 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使用测评工具进行人员素质测评,还能够分析测评结果,把握测评的信度和效度, 从而提高将来的工作绩效。其次,加强对专业实验室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是由专职的教师来负责指导各年级学生学习,还是由各任课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分别就所教学的模块对所教的特定班级进行指导, 这是在专业实验室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3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技能的培养,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合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校内实践包括课程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实践应与课程的讲授同时进行,校外实践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升自身能力、认识社会的最好时机。实践性教学不仅改变了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式教学中学生所处的被动局面,而且弥补了课堂案例分析中学生动手少,直接感触少”的不足,既为学生搭建了深入实践、直接体会的平台,同时也将实践与讲堂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丰富了学习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3.4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

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的管理,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安排和组织实践教学,以尽可能避免实习学生过于集中, 企业难以承受的尴尬局面;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周密安排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要尽可能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企业集中实习, 以避免

出现实习学生分散,教师指导困难的问题;要改革毕业实习教学环节, 毕业论文应尽可能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或方案。.5 建立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复杂的社会现象,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别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借助校内实验室进行训练和培养, 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把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经济发展区域作为“实验室”,来进行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建设一批条件优良,数量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校外实习教学基地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环节顺利实施的尤其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采用“双赢”的模式,即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习条件,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和服务, 帮助企业培养管理人才,解决企业管理难题,通过“双赢”模式,形成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机制。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强校企之间、校际之间、学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真正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利益相关的稳定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拓展学生校外实习渠道。

3.6 转变教育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4.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意义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经此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会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4.1 创新型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知识经验的传授,虽然传播知识的效率较高,利于学生短时间内全面掌握知识的系统、体系、框架,了解一些基本理论,但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方面,通过在实验室模拟办公环境下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反复操作、演练,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其中的要求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实验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创新型实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理念体现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就能够满足这个要求。比如,创新型实验教学内容中的设计型实验由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和目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全过程,非常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比如,创新型实验教学方法中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只提出问题和实验要求,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了主动深入探究问题和实现创新的机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4.3 创新型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市场需求而生的新专业,技术操作性较强,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很大。但是,我国不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不匹配。一方面是每年有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操作技术和创新能力欠缺的毕业生无法就业,一方面是人才市场对技术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量需求无法满足。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游传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6.[2] 杨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设计与研究[J].高教论坛,2007,6.[3] 周文成.基于应用素质培养的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4]赵红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9-81.[5]傅忠贤,易江营,赵娟.对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09,(4):104-105.[6]罗帆,李昂,彭谦.就业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09,(7):43-45.

第四篇: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探究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为了让企业在新经济时代能更好地发展,必须深化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创新管理方面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大问题。

关键词: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源

企业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更能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企业能更好地发展,需要从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创新。企业想要长效稳健的发展,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需要建立一支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力资源队伍。企业要充分重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争取探索出一种高效实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国际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应该朝着创新的角度不断地发展。当下,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地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变得越来越紧迫,保守的思想需要被创新以更能接受困难和挑战的模式展现出来[1]。在不同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定义和内容有所区别,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改革的任务却从未发生改变。如果能将创新意识应用于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势必能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有效降低社会不稳定问题的出现。例如企业在改革的时候进行人事调整,这样极易让广大员工产生情绪波动。此时就应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主要作用,加强员工的自信心,稳定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创新力度,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生命力。

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也已经紧随潮流步入信息化时代。谁都不会否认,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确定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途径,以人为本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然而,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却是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大问题。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一支具备专业素质、强化业务能力的优质工作团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市场淘汰。结合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让员工更好地适应于企业,让企业更好适应于新经济时代下的市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够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新经济时代里,某些一直沿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企业将会遇到很大危机,这些企业将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企业应当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活动,从各方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通过创新管理方式,企业将会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让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下的市场中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

1、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素质

优秀的企业员工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更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企业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员工,需要不断地强化人力资源培训[2]。在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让员工更加团结,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人事管理部门应该对员工多进行文化教育,鼓励员工多进行团队协作,大胆创新;要让员工多发扬互助友爱的企业文化精神,逐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2、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应该注重提升员工的素质

虽然很多企业也开展了人力资源培训,然而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调动起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从全局角度出发制定员工素质标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该注重提升员工的素质。员工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技能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企业与员工要密切配合,员工只有在自身的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职能,才能有效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势头。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革,必须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为依据。

3、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要注意创新工作方式

相关部门需要改进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方法,使人力资源工作能有效地进行。企业可以对被员工进行层次划分,根据员工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要充分利用起科学技术,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宣传。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注意创新工作方式,要与员工多进行联系,多注意采纳员工的不同意见,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实现员工自我完善的目标。企业需要组织专门的人力资源培训队伍,选取经验丰富、道德高尚的老员工为培养人员,以提高广大员工的职业素质。虽然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然而想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企业需要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进行经验总结;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勇敢创新;让员工通过多渠道的学习,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企业必须注重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更好地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吕华.刍议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J].企业导报,2011(03).[2]吴兴燕.浅议现代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J].科技资讯,2013(18).

第五篇:探究如何加强电力人力资源管理

探究如何加强电力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电力企业中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出发,分析了电力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电力;人力资源管理;加强

1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管理方式如招聘、培训、劳资管理、薪酬管理等,有效配置一定组织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从而满足当下及一定发展阶段内所需的人才,进一步实现成员的自身价值以及组织目标。电力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2.1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电力系统的深入变革主要体现在电力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国际化、系统化。电力管理的改革离不开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时代的高速发展造就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力人力资源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2.2促进电力管理的现代化

人才的培养是电力企业的发展的关键。很多优秀的人才在电力行业体制改革过程中涌现了出来,正是他们的艰苦奋斗推动了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力人力资源管理对高素质人才有一定要求,通过优化人才配置,有力保证了现代化电力管理的发展。

2.3能极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人才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竞争的关键。一方面,电力人力资源管理很好的展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备的岗位设置下,促进了员工积极性的大大提高,管理模式从之前的刚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了电力企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优势和特长,大大激发了其工作热情,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成本。

3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应用时间并不长,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时间就更短。同时,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之下,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产生着不利的影响。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着重关注问题,如: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1理念陈旧,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电力企业所有资源中最关键的资源是人力资源,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自身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的特征,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强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机构来开展高效科学的管理。然而纵观当下的实际状况,我国电力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其重要性并没有上升到机构发展的战略性,同时缺乏较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系统性的机构。在开展的实际工作中,通常把人力资源看的较为事务性,各部门的政策措施经常难以达到一致,管理杂乱无章。“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电力企业中遭受了严重的影响,无法很好的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和归属感,也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2身兼数职,权责不明晰

电力企业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状况。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一套系统、清晰的奖惩制度和工作范围,且管理人员通常一人身兼数职。由于缺乏完备的问责体系,当工作产生问题和纰漏时,责任归属很难明确,经常发生相互推脱责任的现象,很多新近职工就会被冤枉。

3.3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现在的绩效考核指标具有很大的弹性发挥,考察德、绩、能、廉四个方面,而且很多不同的岗位采用相同的考核指标,无法使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贡献完全体现,也不能体现职工之间实际工作的绩效差别。且考核中有人情成分,使评价指标形同虚设。同时,电力企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完成单位工作任务上,并不重视绩效考核。再者,作为现在普遍的考核模式:年底绩效考核,仅仅流于形式,并不包括职工的日常工作业绩,考核只依据职工年底的工作表现和业绩,其实用性和信服度遭受到严重的质疑。

3.4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业绩考核、职务的升迁、工资福利等组成了我国电力企业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的工资水平下,国家往往会统一制定工资组成,各个地方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但目前的绩效考核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趋向形式化和简单化,很难对职工的绩效和工资产生相应的影响。在统一的工资福利制度下,难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相互推诿的情况非常严重。同时,电力企业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阻碍了职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4加强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能够把不同特质和群体的人转变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同时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以及保护,从而达到价值最大化。针对当下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和一系列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管理措施:

4.1明确部门人员分工,完善责任问责体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严格制定清晰的部门人员日常工作范畴和公平的奖惩制度。当工作出现纰漏时,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使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时方便且有理有据。只有完善了问责体系和工作流程,才能使工作责任明晰。同时,必须建立相应完善的人力资源机构,使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把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人力资源积极有效的开发。

4.2深化理念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我国电力企业必须在思想的高度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转变和深化其管理理念。要把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理念深深贯彻在实践工作中,并且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其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是人,必须尊重人的本性和需求,才能使人才的真正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留着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非常重要,要尽力减少人才的恶性流失。

4.3完善绩效考核体制

绩效考核深刻影响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进行绩效考核时,首先要使考核的内容清晰明确,严格规定考核指标,以确保绩效考核科学、高效。制定考核指标必须要根据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同时,要重视平时的考核,使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达到有效的结合。当考核时,要对职工的整体素质进行多角度考核,高度重视民主测评和评议,认真吸取单位其他职工的不同意见,从而实现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4.4完善单位激励机制

电力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绩效考核能够大大促进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同工同酬符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但相应的差别才会产生足够的动力,吃大锅饭只会降低单位的整体效率。薪资福利待遇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相关,有效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差别,才能使电力企业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

4.5健全培训体系,增强职工的素质

在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中,许多员工的工作时间长,年龄大,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社会严重脱轨。因此,日常的工作中,必须优化单位的培训体系,定期进行符合单位职工要求的培训,从而提高职工的职业素质,使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5结束语

在实际工作中,电力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系统性较强,不但应涵盖人员培训、职位配置、绩效考核、组织目标等多方面内容,还需要从电力系统的发展出发,制定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加快电力系统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思想上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极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理念,健全员工的激励机制,优化培训体系,这些都大大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凤珍,马全中,王乙杰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创新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23):141-142.[2] 王宇峰.人力资源管理视阈下的电力培训管理研究[J].甘肃科技,2011,27(21):100-101.[3]郭华.电力设计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赤子,2012,(6):89.

下载探究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创新(精选五篇)

    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创新 你想为死气沉沉的企业注入新鲜空气吗?你想让自己沉睡已久的创造力复活吗? 斯坦福工程学院管理学和工程学教授Robert Sutton曾经和很多公司合作过,包括IBM......

    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创新北大纵横范兴东价值创新是现代企业竞争的一个新理念,它不是单纯提高产品的技术竞争力,而是通过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来争取顾客,赢得企业的成功。现代企......

    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白林景 李岸然 李兆雄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03期 摘要:通过科学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员工文化修养、技术水平、管理能......

    浅论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创新

    浅论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创新关键字: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物资激励;精神激励;企业文化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与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生存手段......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大全5篇)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断言:“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一场新的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调的人事革命正在到来。”在类似这样的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众......

    浅论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创新

    浅论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创新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与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生存手段的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现代......

    浅谈改进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范文大全

    浅谈改进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三农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极大贡献。但随着我国当......

    银行如何实现高效人力资源管理

    银行如何实现高效人力资源管理 银行业坐收高利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近日,多位经济学家预测2014年中国银行业净利增速不到10%。我们看到,2013年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率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