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溧阳文化软实力
溧阳文化软实力
1.茶文化
历史渊源江
江苏省溧阳市地处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三省交界处,它是江南的一座古城,城南8公里处有一片清澈纯净的湖水,好像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而且恰好处在从浙西蜿蜒而来的天目山余脉脚下,因此得名“天目湖”。天目湖有三绝:水甜、茶香、鱼头鲜,其中茶香指的就是香瓢九州的“南山寿眉”。南山寿眉茶产于江苏省溧阳市横涧李家园茶场,这里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气候温和,土壤湿润,适合种茶,放眼望去,真是“春茶满山山入匀,半山翡翠半山银。”由于该场地处溧阳南部山区,茶似老寿星的眉毛,故名“南山寿眉。”
溧阳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由于养蚕种茶的历史渊源,故素有“丝府茶乡”之美称。茶圣陆羽将溧阳茶收录于茶经;著名诗人李白醉后狂饮溧阳茶;明清年间溧阳籍宰相、状元彭谦、史贻直、马世俊将溧阳茶敬献皇上为贡品。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溧阳人民将茶文化发扬光大,以茶怀古、以茶铭志。南山寿眉茶产于溧阳横涧,这里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气候温和、土壤湿润,适合种茶,放眼望去,真是“春茶满山山入匀,半山翡翠半山银。”由于该场地处溧阳南山竹海风景区,茶似老寿星的眉毛,故名“南山寿眉”。成品茶条索微扁略弯,色泽翠绿披白毫,形似寿者之眉,香气清雅持久,滋味鲜爽醇和,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完好。
茶叶与旅游业
溧阳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正式确定为茶叶旅游基地。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些产茶地兴起了“茶旅游”,溧阳市也随之推出了一些“茶旅游”线路。溧阳多家茶场负责人表示,城里许多人不知道茶叶“从茶树到茶罐”的过程,而“茶旅游”则让消费者参与了茶叶加工、生产的过程。溧阳市政府为推动“茶旅游”,将茶叶节与旅游节结合在一起。目前,溧阳的天目湖、南山竹海等景点在苏、锡、常乃至南京、上海、浙江都大有名气。2006年,溧阳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5亿元。
据悉,为了能将茶叶、茶文化与旅游完美结合,天目湖畔将崛起一座崭新的国际茶文化城,占地达1500亩,总投资超过2亿元,它将把茶产业所特具的文化内涵与旅游嫁接。
据了解,作为江苏省重点产茶区,2005年,溧阳市被命名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市),并荣获了全国首次颁发的“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溧阳是江苏唯一获此殊荣县(市)。
现状:投资15亿元建造大型茶文化城
茶叶是溧阳传统优势产品,全市可开采茶叶面积7万多亩,产量2000吨左右,居江苏省第二。但该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设施完备、功能全面、辐射周边的大型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新的大型茶叶市场,已成为广大茶商多年的诉求。
依托溧阳茶叶产地和产业化优势,新建的大型茶文化城将有品茶卖茶、文化娱乐、购物休闲、餐饮住宿、旅游观光、收藏鉴赏、学术交流、赏古阅今项目,通过弘扬茶文化、服务茶产业、活跃茶贸易,全力打造“溧阳茶”品牌。在建筑形式上,将融入中式建筑元素,体现优雅和谐的“慢生活”方式,给人返璞归真、与人为善的生活理念,形成符合不同文化、年龄层次消费需求的大众化经营业态。此外,在充分挖掘和体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基础上,还将结合地区特点和溧阳的历史文化、风土民俗,重现昔日老溧阳码头街上恬淡闲适的文化生活。
2.美食文化
现状与未来
中国烹饪协会命名溧阳为全国首家“中国长寿美食名城”。这是溧阳继2011年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后荣获的又一个国家级“长寿”品牌。
中国烹饪协会派出专家评估组,对溧阳市申报“中国长寿美食名城”进行了考察评估。专家组听取了溧阳市申报“中国长寿美食名城”的情况汇报,对申报材料进行审定;专家评估组围绕主题与溧阳市参会领导和行业负责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座谈和交流,对溧阳市长寿美食的历史渊源、当前状况和发展构想作了充分的肯定,并考察了涵田度假村酒店、天目湖宾馆、王新华家乡菜馆、绿洲百菜园、食材市场、美食一条街、溧阳市旅游学校等。专家组成员一致同意溧阳市通过“中国长寿美食名城”认定工作。
溧阳之所以能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长寿美食名城”,一是溧阳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溧阳位于长江三角洲西部,江苏省的南部,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距上海、苏州、杭州及南京等城市均百余公里。溧阳市域面积1535.87平方公里,总人口78.145万,自古有“三山一水六分田”的称谓,森林覆盖率近30%,山青水秀,环境宜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负离子含量高出一般城市的15倍以上,对人体长寿有直接作用的“硒”这种微量元素分别在溧阳境内的天目湖地带,平原圩区存在,供全市饮用的天目湖水,109项水质指标全部符合可直接饮用的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PH值常年保持在7.8左右,呈弱碱性,全国罕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溧阳长寿美食的形成提供了先天的优良条件。
二是溧阳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溧阳域内发现的4500万年前的上黄水母山中华曙猿,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代表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在溧阳天目湖(沙河)、竹箦、上黄等多处出土;神墩遗址考古发掘的带柄石锛和玉圭等文物代表着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水平;几何印纹陶器、铜剑簇等,展现了商周文化的生产水平;溧阳又是先秦时期在江苏地域内设置的15个县份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据文物考古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溧阳境内的先民已开始烹饪熟食。唐代李白在溧阳太白楼饮酒作诗《猛虎行》;宋《清异录》亦对隋、唐年间包括溧阳地区在内的江南民众经“糟收、酒浸、酱汁”技艺烹饪的菜肴作为贡品进献宫廷的记载。据地方志书记述,北宋绍熙年间,溧阳城内已开设有兼卖菜肴、点心的酒楼多家,均以菜肴味佳而载入地方文献。从民国初期开始,随着商贸交易与人员交往的频繁,在附近周边地区,各种特色美食相继被引入溧阳的同时,溧阳的特色美食也拓展市场,纷纷进驻南京、上海等地,赢得了众多食客的普遍赞誉。
三是溧阳有丰富优质的物产。溧阳境内有低山、丘陵、平原圩区,属太湖水系,四季季节分明,光热水份充裕,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丝府茶城”之誉。据专家论证,溧阳盛产的美味食材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成份,是养生、美容、强身的绿色、原生态食材、食品。溧阳先后开展了“八珍”、“八鲜”和“溧阳经典名菜”评选活动,“冬笋板栗香瓜藤、乌饭白茶雁来蕈、中华寿桃爆炸瓜和砂锅鱼头大闸蟹、刀鱼白鱼白壳虾、田螺红菱芹菜芽”被评定为“八珍”、“八鲜”。另外,溧阳市自古就是闻名的中草药之乡,据统计拥有中草药资源199科、878种,当地市民在日常饮食中就有将药材与食材混合烹制的习俗,由此也印证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医食同源”的饮食与养生、保健融为一体的传统理念,体现了质朴自然的神韵。近年来,为倡导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饮食,溧阳市引导组建了“绿州百菜园”等多家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制定了白芹、番茄、空心菜、苦苣、紫背天葵、西芹、菠菜、黄瓜、小白菜等9个蔬菜品种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按照《出口蔬菜标准化技术规程》实施蔬菜种植绿色防控技术,建立蔬菜生产档案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发挥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目前,仅绿州百菜园已有蔬菜无公害认证9个,申报绿色蔬菜认证产品6个,年产量达1300吨之多。
四是溧阳有特色鲜明的烹饪技法。溧阳美食多采用了炖、焖、蒸、烩、烧等保持食材原汁原味、营养丰富的烹饪技法,经过数千年的漫长积淀与传承,逐步形成了“清淡而高品位,美味而不油腻”的长寿美食风尚。目前已有天目湖砂锅鱼头、溧阳三黄鸡、溧阳扎肝、田园狮子头、南山雁来蕈、溧阳白芹、溧阳板栗等传统菜点,先后入选中国与江苏省菜谱,其中天目湖砂锅鱼头、溧阳扎肝、酱卤雁来蕈被认定为中国名菜,糊鲜蛳螺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红烧状元肉、南山白茶乌米鸽、养生梅府肉、豚肉西施乳、湖畔香烤青鱼、农家粉果、板栗糕等一大批创新的溧阳菜点,也在全国或江苏省烹饪比赛中屡获大奖。更为可喜的是随着溧阳美食佳肴的推出,造就了一大批技艺超群的溧阳名厨,为溧阳餐饮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五是溧阳有丰富多样美食品种。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良好的生活习性,促成了溧阳当地居民健康长寿的独特现象。据统计,溧阳百岁老人57人,占总人口的7.29/10万。溧阳的绿色美食食材,不仅品种多样,而且品质优良,尤其是一些自然野生的原料,如:地衣、野笋、野茭白、雁来蕈、鸡滕茎、蕨菜等都非常特别,白芹、乌饭、白茶、香椿也很出名。溧阳市会同中国烹饪协会、江苏烹饪协会,连续举办九届美食大赛,推出绿色生态长寿美食2000余道。2011年-2012年,溧阳以春、夏、秋、冬四季设席,每季设计有3套不尽相同的菜单,每套菜单有24道菜肴,全年共计288道菜肴。按季做菜、论季设席,做到季季不同、席席有别。溧阳长寿美食有它的起源,并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和考验,形成了鲜明的特征——选料崇尚绿色生态,追求时令;制作简约,趋向低盐、低油、少糖,讲火候,重原味,避免增鲜剂。因此溧阳菜不但滋养了溧阳人,也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喜欢。这些独具特色的美食与药膳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溧阳长寿美食的瑰丽体系。
六是溧阳有长寿美食的坚强依托。溧阳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559.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61元,在福布斯百强县(市)排名第40位,成为江苏绿色小康的样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溧阳长寿美食人才资源充裕。1985年,根据社会发展形势,溧阳市旅游学校就开设了烹饪专业,1998年,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溧阳市旅游学校在将烹饪专业由二年制学制调整为三年制的同时,又增加了新的专业课程,进一步明确“为当地旅游业培养具有双证的初中级厨师、服务师”的目标定位。开设烹饪专业的27年来,连续招生60多个班级、招收学生3000多人,毕业班级50多个,毕业学生2000多人,实现就业率达100%、对口就业率98%。随着溧阳美食佳肴的推出,造就了一大批技艺超群的溧阳名厨,为溧阳餐饮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溧阳餐饮界现有国家级评委4名,国家级高级技师2人,中国烹饪大师4名,江苏省烹饪大师10名。溧阳市政府大力推进长寿美食发展。
传播
“溧阳三黑”中的雁来蕈将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走入全国观众的视线,这种珍贵的食用菌种寄托着溧阳人对美味和故里的情感,而对于一般的溧阳人来说,三黑中的另外两种当地特色食品,似乎才是寄托着家与亲情的载体:乌米饭和扎肝。前者的典故传说喻示着对亲情的珍视,后者则是回家后大快朵颐的那种满足感。
第二篇:文化软实力(范文模版)
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摘要】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目的是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底蕴向世界展示“中国品格”和改善自鸦片战争以来被世界扭曲了的中国形象,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基于该国的文化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一国的一切文化都是该国的软实力,只有当一国文化产品在对外传播中能够被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主动接受时,这种文化才直接转化为该国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吹响了文化振兴的号角,文化是构成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社会资源。二十一世纪,发展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发展文化软实力。【关键字】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国家竞争力
【引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重视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要求。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干扰,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借鉴当今世界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成果,深刻认识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国家软实力。
【正文】文化是民主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纷纷研究文化软实力理论,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在中国软实力的研究成果中,较早的是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他提出把文化看做一种软权力,即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技发展、意识形态等因素看做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并认为软实力的力量来自扩散,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对文化软实力的探讨,必须结合中国的社会背景来进行,已经有部分学者作了这样的尝试.余玉花《论文化软实力观》一文认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所体现的软实力观是美国掌控世界的霸权观、冷战对抗的思维观以及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为了避免落入“软实力陷阱”,中国的软实力观要与中国的国际关系观特别是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可称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能力。韩宝华、秦裕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解读》一文阐述了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辐射凝聚功能的载体,“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身份认同,“文化创新”则是保持文化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经典方式。
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一般就是从文化在整个软实力系统以及国家系统中的地位来进行论说。童世骏《文化软实力》一书提出,文化作为软实力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因为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还因为一方面,文
化往往构成了同样体现软实力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有着密切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该书还指出十七大强调“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在世界都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在此背景下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当今世界作为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安全已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不可忽视的精神因素,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渗透与反渗透构成国际政治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逻辑指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有效手段。另外从文化建设与国家战略、民族政治等角度来看,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国家竞争力上市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就是借鉴别国崛起的经验从文化选择上找准自己的发展道路,就是思想和体制的创新。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增强文化多样性丰富性、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等的关系。
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不少学者都结合国内外的环境来研究,表示了相当的担忧,认为存在着很多问题。刘洪文《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的时期内对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另外孟淑媛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关键》一文中则重点讨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民族文化流失严重,文化发展不均衡,文化产业落后,文化建设工作起步晚水平低等,认为这些问题导致了诸多不和谐的文化现象,再加上强权国家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战略,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我国文化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侵略。我国文化的现状和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所以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还有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但有时也相当的明显。在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一文认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的新起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直接源泉;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难得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
就如何发展文化软实力,许多学者从整体着眼,提出了多方面的对策。何星亮《“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出“保护”与“创新”是一对并不相互排斥、对立的结构。发展文化软实力既要保护也要创新。保护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智慧。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创新成功的保障。“引进”和“输出”也同样,引进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文化,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输出是让世界了解自己的文化,扩大自己的影响,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较高的地位。“保护”和“创新”相协调,“引进”与“输
出”相结合,是繁荣和复兴中华文化的关键,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与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联系。刘洁、杨连生、杨建华《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一文提出,文化软实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构建文化软实力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力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民族性欲世界性的关系。有关《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评述》一文提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基础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整体精神、厚德载物的崇德精神,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路径是中国文化的科学性、民族性、创新性、大众性、开放性的建设。郭卫华《儒家道德哲学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启示与回应》一文指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文化战略的实施首先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儒家道德哲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它所建构的注重人伦秩序的伦理精神和强调个体道德自觉的道德理念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同时这一文化战略又为儒家道德哲学向现代化转换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必须关注全球背景,注意吸收国外经验。段水雯《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一文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这将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在抵制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同时,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寻找普世价值理念,积极进行文化的创新,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和传媒手段。
总之,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受到高度重视。通过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国家凝聚力和创新力。首先我们应抓住我国文化优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提升文化吸引力,确立一种全社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以实现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见识的文化根基,在无形的文化建构过程中实现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弘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中国文化的自恋情结和封闭排外主义把一些封建糟粕视为精华;二是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并且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重视民族特色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另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积极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站,让群众广泛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方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同时注重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创新力。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帮助巨大,特别是那些励志类的影视、音乐,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通俗小说和创新故事,乃至餐饮文化等等,都是友好型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注重文化创造力,特别是开发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文化娱乐精品。提升国民素质,形成文明自信、理智负责的大国国民形象,随着我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文化交流等活动的日益增多,国民素质越来越对国家形象,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直接的基础性影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国民素质提高创造社会环境;重视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
余玉花《论文化软实力观》
韩宝华、秦裕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解读》
童世骏《文化软实力》
刘洪文《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孟淑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关键》
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
何星亮《“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刘洁、杨连生、杨建华《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评述》
郭卫华《儒家道德哲学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启示与回应》
段水雯《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魏思政,张锦 《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孙悦,陈鑫《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看文化建设》
李彬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沈壮海 《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孙西辉 《论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武铁传 《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集提升路径探析》
何芳《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篇: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中央提出的这个目标,是党和国家第一次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文化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拯救我国社会道德和信仰危机注入了强大动力。
提升软实力,首先要明白何谓“软实力”。援引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
以往,一些人总以为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如发展经济来的实惠。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思想,才使得社会文化生活萎缩,封建糟粕沉渣泛起,国外不良文化趁机而入,社会信任逐渐丧失,民众和官员道德问题频出。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提升文化软实力,任重道远。具体实施起来,也许并不比发展经济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要更难。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发展经济的思维研究社会问题,提升文化软实力,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继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好,创造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也好,都不会旦夕可就,要做好长期打算。
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工程”,也应该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第一要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出的实质,是民众价值观念的矛盾,是社会道德取向的碰撞。先进文化弘扬高尚道德,道德庸俗追逐低级趣味。当道德滑坡越来越干扰民众生活的时候,就必须下大力提升了。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是抓弘扬先进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打造现代中国文化,大力培树道德模范,为先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先进文化滋长的沃土;一手要抓清除糟粕文化,改造腐朽观念,反“三俗”、反封建,严厉打击各种社会“潜规则”,这是决定文化生命力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绝不能手软。我国民族文化悠久灿烂,积淀深厚;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为打造文化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文化软实不会“自动生成”,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实践。只有民众真正认识到了文化繁荣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性,才会循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生产、去生活,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起烹制并共享和谐社会的文化盛宴。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而且这一重要性在将来将会尤为提高。深一步的探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更有着重要意义。
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的软实力也成为了国家强大与否的另一衡量指标。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在国际社会上,每个国家都在追求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于国际上的问题都要有所决策,这时这两种实力的影响就表现出来了,首先要考虑的就时对方的硬实力,在硬实力绝对不对等的条件下做出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选择。但也会考虑软实力,但这时的软实力是次要的,可以说对决策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在两个国家之间的硬实力被屏蔽或者实力相对均衡的时候,这是软实力是主要考虑因素,这时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就是一种决定因素,在软实力因素作用下,做出符合本国利益的情况下。
二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美国大片、法国时装、日本动漫、韩国连续剧等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再令我们拍手叫好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软实力的作用,经济的硬指标是体现文化软力量的重要标志。现在,中国电影在票房上节节攀升,截至2010年6月下旬,有8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票房在1000万到1亿之间的国产电影超过15部,比历史同期水平大大提升。如此可见,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逐渐提升着。但是在与西方国家甚至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却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韩剧《大长今》婆婆妈妈、缠缠绵绵之中,中国人认识了韩人性格和韩国文化,与此同时,韩国手机和汽车更热销了;日本政府也早已提出,21世纪是“软实力”较量的时代,单凭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拼斗,已难赢得各国尊重。日本饮食业更提出“软实力”战略,希望以“生鱼片”和“寿司”为先导,开辟外交新局。而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军事霸权,也掌握着最大的媒介和文化霸权。西方的媒体“软实力”远超其经济“硬实力”。
《人民日报》中的一篇文章《打开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之门》中写到“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西强东弱”,其主要原因是西方经济实力和传播手段拥有绝对优势,导致信息和文化单向流动。我国虽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因文化传播能力相对薄弱,影响了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可见度和竞争力,从而无法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统计表明,200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248.04亿元,比2007年增加49.08亿元,同比增长24.67%。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连续2年保持26%以上增速,增幅居全球之首。同时,一大批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表演如聋人舞蹈《千手观音》、中华武术、杂技艺术等,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在外国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化软实力对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其他方面的的文化软实力对我国同样有着不小的影响,如中国人的信誉,数百年没有侵略过别国和欺负过弱小。中国的儒教在亚洲影响较大,为我国中国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思想。再如,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也表现出了更为开阔的市场、人才以及劳动力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软文化上的优势。
三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1,尊最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文化经营战略;
2,以市场为向导,不断适应文化消费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
3,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创立文化自主品牌,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6,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7,文化产业要诚信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
8,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特别是要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9.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10.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例如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都以说汉语、穿唐装、吃汉菜为时尚,武术、京剧、书法、国画也成了他们的宠儿。北京奥运会完美地展现了古老又独具魅力的汉文化,将其推广到全球。尽管中国文化软实力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是北京奥运会为国家提供了绝佳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契机,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感召力,增强文化凝聚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为进一步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和新途径。
大学生如何为提高国家软实力做贡献
1、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自身技能。
2、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有意义的公益事业,做文明先锋。
3、思想上严于律己,时刻不忘党的教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立志为国做贡献。
4、团结帮助周围的同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文化软实力
第四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第五篇: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和使命,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则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
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建设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强大的学术研究机构与研究力量,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从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
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实践表明,一种文化只有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才能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汇集地,是吸收和传播有益的外来文化的主阵地。大学可以通过学术讲坛、国际学术会议、互派研究学者等多种形式,与各个国家和各类学术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既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又积极接触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加大对外来有益文化的吸收力度,汲取不同文化的优点与精髓,使中华文化更加适应世界发展与进步的潮流。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事业,就是通过一定的机构和载体,使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对于大学而言,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树立道德标杆是其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是文化教化与文化启蒙。它把先进的文化与价值理念通过各类教育形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之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确立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正确理解。因此,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伴随着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大学所培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扩散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学所倡导的文化与价值理念由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扩散到周围人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繁荣
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信息、经济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的经济发展形式。大学集合了知识、人才、科技等高端元素,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大学是一个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专家库,汇聚了一大批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营销人才。世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在人才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大学周围,比较容易形成各种创意个体乃至创意群。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城市依托大学科技园区等创意人才基地,充分利用其创新人才和创意人才资源,为当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人人,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