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培养学生担当意识的做法
学会担当
(一)、让学生学会为父母和家庭担当。这是责任担当的应有之意,也是一种“必须担当”。但反观我们的学生,这些在“超市里长大的新一代”,物质的极大富足与周围人的极大呵护,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家庭责任意识淡漠,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更多考虑的是父母为自己做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父母,为家庭做点什么。为此,我校不仅把“感恩教育”写入学校工作要点,而且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八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举办一次主题团活动、筹办一期主题班级板报、办一张感恩手抄报、写一封给父母的感恩信、组织一次父母学生交流会、周末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期末给父母献一份礼物(成绩单)等,不管是班团会也好,还是家长学生交流会也罢,我们都力求别具一格,力求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由此,学生明白了对亲情的担当,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让学生学会为他人和集体担当。黑格尔曾言,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其是否能够排除第一性和本能。人,不仅仅要对自己和家庭负责,还要履行对他人、对集体的担当责任。
我们的做法:
1、开展“三省十问”生涯规划活动。在我们学校,学生每天都要进行自我反思——我到衡中来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的怎么样?同时,还要进行每天十问——尊敬师长了没有,帮助他人了没有,关心集体了没有,遵守纪律了没有,主动学习了没有,锻炼身体了没有、互致问候了没有、关爱自然了没有……让学生在反思中、在自我剖析中,自觉祛除浮躁、自私、狭隘、功利思想,懂得为什么要为他人和集体担当,应该如何担当,并启发他们思考未来,增强使命感。
2、开展“无批评”、“三自主”活动。学生的责任担当,首先是指主动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身边的事,做好今天的事。我们提出: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替别人担当。为此,学校长年坚持开展了“无批评”、“三自主(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活动,并把每周一确定为“无批评、三自主”日,变“要学生做”为“学生要做”,引领其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实际上,这一活动最大的变化和创新,就在于理念的变化,就是要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过程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无批评”主要针对老师的教育行为。通过班主任的尊重、平等、赏识的教育来引领学生 “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反过来,学生的“三自主”也促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选更恰当、更科学的教育手段。
3、开展系列特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担当,从爱班开始”主题实践活动,我爱我班演讲比赛、每月一次的会操比赛,每学期一次的爱心捐助,等等,由此,学生们明白了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欣赏他人,学习他人,并一起为集体履行义务,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处处维护好集体的荣誉,这也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高尚、一种境界。只有人人为他人、为集体着想,班级才会不断的进步,学校才会不断的发展。
(三)、让学生学会为国家和人类担当。宏观上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与进步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为了增强学生为国家、为人类担当的意识,首先,我们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大讨论,由学生自己起草制定了《学生誓词》,《学生誓词》旗帜鲜明的指出,“学习是我的天职,报国是我的志向”。我们一直坚定的相信,人的成长离不开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引。而《学生誓词》,恰恰悄然引导着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把“担当”情怀内化为精神的擎天柱,自觉奉献社会,勇于担当民族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其次,我们组织开展了师生“青春与责任”论坛、时政主题团活动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融入到民族振兴、人类进步的时代洪流之中。
在学生的骨子里埋下了深深的“志愿”烙印。如973班志愿者李飞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国家大学生西部计划,并担任霍城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队长;208班志愿者肖宁同学在北大保送上研究生后,自愿选择了申请晚上一年,参加了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志愿活动,现他正在西部支教。再有,224班志愿者刘向品、326班志愿者王旭等,分别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志愿服务,等等,例子数不胜数,这一切无不得益于他们在学校时打下的坚实基础。
今年杨阳同学在从中央党校回来后的学习汇报中说:“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芮成钢老师的授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三十年,但中国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世界也没有走入中国老百姓的心理。好多人还没有出国的机会,即使有机会也不一定能学会用西方人的方式去展示中国的文化内涵,文化传播是一门很讲究技巧的艺术,而偏偏又有踏出国门的个别华人,没有维护形象的意识和责任感,偶尔仪表不端,偶尔出言不逊,唐人街也只能称作华人聚居地,而又绝对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这样我们又如何能让世界全方位地了解中国?”最后杨阳同学对同学们说:“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向中国是我们肩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考虑,十年之后,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能不能把我们的文化带到世界,能不能让我们的治国方针深入人心,能不能让中国威胁论自然而然地土崩瓦解?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行为在世界上标榜中国精神,展示中国风貌。我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爱,也该这样去表达。”
“十佳班长”竞选演讲结束后,一位同学写道,“担当,是激励人走向成功的一种力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选择和追求。班长们强烈的担当意识,是我最为感动和震撼的地方。他们告诉我,只有执著追求,不断提高能力,才能履行好自己的担当重任。”
只有青年一代真正懂得感恩、学会担当、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水到渠成”,而“升学率”作为其副产品,自然会大幅度提升。
第二篇:浅谈军校如何培养学员担当意识
浅谈军校如何培养学员担当意识
学员五大队 张启
【摘要】 担当意识是评价一个人责任感、才干、勇气、意志、品质等素质的重要标尺,“有担当”是一个人品质的彰显、意志的体现和价值的升华。军校必须培养学员树立牢固的担当意识,积极响应时代呼唤,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在建设“中国梦”、“强军梦”中迎接新挑战、谱写新篇章。
【关键词】 军校 学员
担当意识培养
一、军校学员价值观念及发展轨迹
军校学员是部队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培养学员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是在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打牢基础。军校学员是一个富于理性思维的群体,研究学员价值观念培养模式,引导学员树立担当意识、警魂意识,有助于学员走出迷茫区域,正确规划军旅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军校学员价值观念的发展轨迹遵循着正、反、合的逻辑形式,以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为起点,以重视个人价值为过渡,最后回归到一种以自我为基点,理性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的发展历程。军校学员由于担负着国防义务,价值观念中必须树立牢固的担当意识,“担当”关乎个人“私德”,体现从政“官德”,拨正学员价值观念培养轨迹,塑造出有担当意识的当代军人。
二、当代军校学员存在的担当意识缺失问题
(一)环境改变,学员面对未来规划处于“迷茫期”。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无论是训练、工作,还是学习、生活,都强调整齐划一。军校作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军校的管理比部队更加紧张、严格。从基层中队来到军校,环境瞬间改变,习惯了基层中队的生活、工作、训练节奏,部分学员无法适应紧张有序的学校生活。入学之后,个别学员向管理干部反映自己对军校学习、生活感到迷茫,找不到自我目标,不能很快地进行价值定位。由此一来,这部分学员就产生“甘于平淡”、“自我冷藏”的心理,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在公共场合展现自我。
(二)奋斗精神减退,学员岗位履职意识处于“淡薄期”。部分学员进入军校学习后,会在中队担任管理职务,但是面对一些现实因素,学员不能处理好“讲原则还是讲情面”的问题,碍于“面子”,怕得罪人,不敢管、不去管、不想管。“讲情面”保护了个别违纪学员,却模糊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界限,助长了“虚假空”歪风,降低了学员对法纪的敬畏,埋下了更大的隐患,看似笼络了个别人的心,实际上却失去了大多数人的信任和拥护。这样的骨干成员,在领导干部心中塑造了“碰到问题不敢抓、歪风邪气不敢斗;肩负重任不肯挑,工作无激情”的形象。没有担当的骨干成员,带队伍没有号召力,干工作没有公信力,讲修养没有人格魅力,导致干部不信任其管理能力。
(三)不进取,无作为,自我责任意识处于“匮乏期”。学员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某些学员在学习上不深入钻研,总是认为顺利通过考试便是王道。在课堂上,不遵守课堂纪律,开小差、睡大觉,这种对自己不负责、对课堂不负责的行为就是自我担当意识的匮乏。除了学习,学员还应该关心集体的发展建设,有的学员没有在中队担任职务,总是认为中队的建设与自己无关,不主动站出来为中队发展“出谋划策”,一味追求四平八稳,遇到中队工作就躲、就退、就绕、就拖、就等,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平平淡淡混日子,看似维护了中队的荣誉,实际上是对“自我逃避”意识的纵容,这种风气就像慢性毒剂侵蚀着整个学员队伍,损害中队建设。
(四)不提升自我修养,社会担当意识处于“空乏期”。所谓的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培养学员树立先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要以天下为己任,要爱国忧民。当前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过于注重文化理论的学习,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关注社会焦点。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时,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往往只强调个人利益。据相关文章指出,当前军校学员对社会转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但是缺乏改造现实的责任感和自我担当意识,有在社会生活之外旁观者般的批判意识,却缺乏融入社会生活之内的主人翁般拼搏进取精神。
三、如何加强当代军校学员担当意识的培养
习主席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培养军校学员担当意识,是军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从而催生部队思想战斗力。
(一)立德修身,培养学员“勤于担当”精神。军校学员是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培养学员的担当意识,就是在源头解决干部素质提高问题。军校在培养学员担当意识时,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让学员领悟“有担当者,方能律己。敢担当者,方能服众。勤担当者,方能立业。”的道理,从思想上打好坚实的堡垒,教育学员树立“勤于担当”的意识,秉着对事业负责、对自我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勇于直面问题,尽好该尽的责,干好该干的事,为自我的发展做出正确规划,为集体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恪尽职守,培养学员“真于担当”精神。
学员在中队担任职务,必须坚持“工作第一,原则至上”的原则,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把原则放在第一位,在管理中队事务中,要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办事,该批评的批评、该纠正的纠正、该上报的上报,旗帜鲜明地扶持和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荀子说:“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要妥善地解决好“原则与情面”的问题,要拉下脸面、硬起手腕,真正的做好本职工作,切实把原则的旗帜树起来。
(三)把握时势,培养学员“善于担当”精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担当是一门艺术,担任中队职务时,必须注重管理技巧,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干部、自己与战友的关系,立足本职,坚持原则,不能习惯于当“传话筒”、“万金油”,打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干大事,守小节”,要敢于打击歪风邪气、批评违纪行为,不能碍于战友情面,对违纪行为不报、瞒报、谎报,不能只顾个人得失和眼前利益,要将中队长远发展放在首位。虽然,这样可能会一时得罪个别人,但最终会赢得绝大多数人的信任和支持,要相信组织有公心。组织对于管理骨干,要信任其管理能力,教会其管理方法,放权让其大胆管理,激发其工作信心和热情。
(四)拼搏进取,培养学员“敢于担当”精神。
担当体现人生价值,担当的力度成就人生的高度。培养学员的担当意识,就要让学员敢于干出一番事业。在学习上,学员要刻苦钻研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技能训练,提高业务水平。面对各种竞选,都要有强烈的“舍我其谁”的出位意识,砥砺前行,不甘平庸,敢于站出来,承担管理责任。没有在中队担任职务,也应该树立集体意识,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中队建设,配合干部、区队长、班长工作,要让周围的人看到自己的能力,以超常的胆识、超常的勇气和超常的魄力,在艰苦的磨练中快速成长起来,成为中队发展的骨干力量,成为敬业、勤业、精业的优秀学员。
参考文献:
[1]湖北消防总队:张福好.担当是一种政治品格[J] [2] 余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J] [3] 宋协峰.领导干部要强化担当意识 《解放军报》CN8I-0001(J)20395号第7版
第三篇:“责任和担当”意识需要从小培养
“责任和担当”意识需要从小培养
摘 要 本文作者从看到班主任替考生保管准考证联想到:许多学生之所以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其根源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教育者教育观念存在问题。文章呼吁教育工作者不仅教书更要育人,从每件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关键词 准考证 保管 班主任 包办代替 责任 担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凡参加正规性、选拔性的考试,考生都有一张准考证。按常规,中学生参加中考前,学校要将准考证发给考生,可是,在近几年笔者却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个别学校教师,为了避免考生遗忘准考证,确保考生能准时进入考场,班主任在每场考试前,待考生到达考点后,将准考证一一发到考生手中,考试结束后,班主任又像“保姆似的”再将准考证收回并替考生“妥善保管”,等下一场考试前再发给考生。无形之中班主任承担起了替考生保管准考证的任务。
对于此种现象,表面上看,这样的班主任都是认真负责的,体现出了“一切为考生着想”的思想,不仅尽了班主任老师应尽的责任还将原本应当由学生自己承担的责任也承担了。但是,在笔者看来:班主任对学生这样无微不至的呵护,实际上就等同于班主任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即由管理者、引导者转变为全班学生共同的“保姆”。角色的转变也就导致了各自担负的责任和义务的转变,因为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要担负全面教育、管理和指导学生的责任。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才是对学生负责。
我们通常讲,老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其实,为学生服务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但服务是让我们依照法律法规培养和教育好学生,管理和引导学生,而不是像“保姆”照顾小孩子一样,凡事都要替他们做,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从何而来?所以,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在即将脱离学校和老师的时候,连自己最基本的事情还需要班主任去做,班主任老师还把学生当作幼儿园的小孩儿一样呵护,如此这般下去,学生就如同“雏鹰”,何时才能展翅高飞呢?
现如今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什么事都为孩子想得很周到。有些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也都替孩子包办了。比如爷爷奶奶接送孙子、孙女上学时替他们背书包;孩子的书包家长帮着整理;孩子的房间,父母帮着打扫等等,生怕孩子累着了。时间长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所以感受不到自己的事情应当自己做的意义。慢慢地,孩子自然没有了责任和担当的意识。在学校,老师如果也像某些家长那样,对学生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什么事都替学生思考、替学生做事。就没有尽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对于学生来说,当他走上工作岗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拼的不仅仅是学业成绩,而更多的是孩子的责任心。
对于老师大包大揽的做法,千万不要简单看成是老师责任心的体现,而应看做是老师敢不敢放手管理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对学生做事不放心的心理活动的具体体现。就如同一个母亲到了该给孩子断奶时不敢断,怕给孩子断奶后孩子没吃的;又如同孩子刚学会走路时父母一直跟在后面扶着,怕把孩子摔坏,岂不知孩子摔了后自己就长了记性,不至于下次再摔倒。诚然,我们放手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多摔两次,多经历几次磨练,是不是孩子将来的路就会走得更稳、更顺呢?
在平时的教育和管理中,也不难发现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成绩都很优秀,毫无疑问他们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也是老师心中最喜欢的学生,更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顺风顺水,一路上有鲜花、掌声和赞美声相伴,所以,当他们一旦离开父母和亲人开始独立生活后,遇到问题就显得手足无措,情绪焦虑不安,不知如何应对和处理。对于他们而言,如果父母亲在孩子小时候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障碍,让孩子尽早经历挫折磨练;孩子上学时,老师对孩子的缺点及时指出,对错误及时进行批评,而不是因为仅考虑成绩就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由此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再替考生承担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试想,一个孩子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凡事都由家长和老师替他做了,自己什么事都不用操心,长此下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如何培养?当孩子长大成人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总以为任何事情都会有他人替自己操心,甚至认为凡事有老板包揽。即使出现问题,那都是别人的过错,没有我自己的责任,这是很可怕的现象。照此下去,教育工作者如此“劳神费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缺乏对家庭、社会、国家没有责任意识的孩子,我们民族发展的希望何在?国家的希望何在?
所以,班主任老师把准考证交给考生,由学生亲自保管,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在不经意间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老师要做的应该是告知学生注意事项,学生间相互提醒,或中考前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发挥家长作用,让家长尽到对子女的监护义务,是不是更妥当呢?让家长也多了一份责任感,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老师不要剥夺锻炼考生自己承担责任的一次机会。中考对考生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拔性考试,成绩将决定能否上高中,因此,相信学生和家长都会认真对待这件事。即使出现个别考生忘带准考证,也是正常的,这会给他一次深刻的教训,让他知道不负责任的代价和所承担的后果。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需要从小培养。一个具有责任和担当意识的人他将来才有可能拥有幸福的家庭,拥有成功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自己的责任,再别做包办代替的事了。
第四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余庆县沙堆小学:万从云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产生的教育新模式。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努力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小学科学课程是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领域。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挖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球人的共同呼声。绿色奥运,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
一、小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1)、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环保界对环保意识划分为:关注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和侧重于关注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等三个层次。目前大多数的小学生环境知识较少,他们只是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有所认识,而对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表明,他们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部分小学生自觉遵守环境道德的主动性不强,环境意识淡薄。他们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数体现在破坏生态与污染环境上。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周围人群的言行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校园里,看见地面上痰迹斑斑,明明知道不应该随地吐痰,但是为了图方便,趁人不注意,随地吐痰;在脏乱不堪的教室,你会把自己的垃圾自觉送到垃圾桶里吗?大多数人是不会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对,他们还是这样做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视为异类,他们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最后,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受到了污染。人们对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追求,对环境污染没有切实的感受,使得大多数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关注较少,很少主动地保护环境,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二、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原因
学校所教与社会现实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例如,老师教学生要集中处理或带到垃圾堆再扔垃圾,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学生的示范却是随地可扔、随手可扔,并不会受到社会谴责或处罚。由此可见,全民环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境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缺乏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领导、教师认识不到位。小学的环境教育还没有制度化,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对环境教育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小学环境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方面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未能很好结合起来。
(三)家庭原因
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正确的言传身教会起到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做的与学校所教的不一样,则会削弱学校环境教育的效果,甚至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环保意识教育,而回到家看到的是家长对水、电的浪费,为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三、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1)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
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因此,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它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重点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科学课毕竟不是环保课,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教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繁荣富强。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结合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等等。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 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此,在科学课中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性,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会正确运用数学符号才能学好数学。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一、首先要让学生深深懂得符号的意义及作用
在数学中,有许多的符号,学生要想记住、会用这些符号,首先就必须了解符号的意义及作用,为便于记忆,教学中要对对数学符号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五类,1、概念的符号。
2、关系的符号
3、运算的符号。
4、分组的符号。
5、辅助的符号。这样学生才能在计算或逻辑推理中灵活运用数学符号。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字母究竟能表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学生如果认识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符号的认识和学习,因为这是学生刚开始对字母的初步认识,这个基础一定要打牢。我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字母可以代表一切,让学生自己举例子,生活中哪些是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的。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如买铅笔、作业本、瓜子等,让学生认识、理解、接受字母,进而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在有理数的学习时,学会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如果把a看作正数,学生容易知道-a是负数;如果把a看作负数,学生还是把-a当成是负数。这一错误的观念如果得不到纠正和正强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对于相反数、绝对值、开平方、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学习。
学生在解方程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移项不变号”。这一错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并改正,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经历这一过程;也可让同桌互相查找错误,或通过验根的过程让学生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切实理解移项不变号就求不出方程正确的解。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就开始注意项包括前面的符号跟数的绝对值,养成符号跟着数走的好习惯。可以在数下面划上横线先标出数然后再变符号或者移项,这样就不容易出错。
学生在做因式分解、分式运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一是符号问题。学生在分解因式时容易出现结果的正负号错误问题,本来该是正(负)的,学生会写成负(正)的。这是由于学生在去、添括号时学习的不扎实而导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去、添括号进行强化练习,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二是分解不到位、分式化简不到位。在因式分解时要让学生细心、认真检查,看这个式子究竟还能不能再分解,有没有公因式。分式的运算离不开因式分解知识,化简不到位的原因是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不彻底,分式的结果不能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练习,可采用小游戏让学生互动,查找问题,纠正错误。
二、其次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符号及运算存在的困难
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符号和符号运算可能存在的困难,掌握学生学习发生困难的地方和根源。
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同时要做到知识的联系,在教七、八、九年级的有关知识时要做到前后联系,并强化练习,这样可减少学生出错的概率,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符号运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
教科书对符号演算的处理尽量避免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和记忆,而是加入了实际背景、探索过程、几何解释等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学生符号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而逐步发展。
总之,学生符号运算能力的培养要从点滴做起,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处开始,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学习,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才是真正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