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村级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当前村级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已经把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而农村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是搞好“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是保持和激发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载体,其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将直接影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直接关系到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XX镇辖XX个村和X个居委会,村(居委会)“两委”班子成员共计XX人。从年龄结构看,基本上处于中壮年,其中50岁以上的X人,40岁至49岁之间的有X人,30岁至39岁之间的有X人,30岁以下的有X人;从文化结构上看,大多为中学水平,其中大专学历X人,高中学历X人,初中学历X人;从性别上看,男性X人,女性X人,基本保证了每个支部都有一名女干部;从任职年限看,连续担任村主职干部10年以上的X名,连续担任村副职干部15年以上的有X名,从2005年换届开始任职的有X名,总体上看都是经验丰富、群众公认的好干部;从工作业绩看,多数村“两委”班子是团结的、有战斗力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保证了党在农村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了社会稳定,繁荣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也有少数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个别村支部书记只能算是“维持会长”。
今年,村“两委”班子即将换届。面临即将到来的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成员思想状况如何?工作又开展得怎么样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部分干部群众,召开了村支部书记座谈会,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经过汇总分析,当前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队伍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文化素质不高,领导能力欠缺。有些村支部书记只注重了抓经济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而忽视了抓“两委”成员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支部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少或者流于形式,导致决策抓脑袋、办事凭经验、管理无手段。
二是精神萎靡不振,进取精神不强。他们一怨形势变化过快。如土地二轮延包、免征农业税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和生产自主性,但也使基层组织职能发生了根本转变,它要求广大村干部必须从对农民具体生产生活的直接指挥中解脱出来,变过去的直接指挥为出谋划策,变过去的行政命令为服务引导,导致大多数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无所适从。二怨农民素质参差不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加大,有的希望有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来致富;有的希望改善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有的希望解决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等问题,消除后顾之忧,导致部分群众一旦个人诉求没有得到实现就上访不断,加之上级政府对无理取闹者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总是责怪村级组织工作不力、监管不当,使村干部深感委屈。三怨村“两委”任期太短。大多数村干部对三年换届有看法,绝大多数都是抱着第一年看、第二年干、第三年换的思想,年轻干部抓工作怕得罪人,担心换届选举得票少;年纪大的干脆不想干了,进取心和事业心不强。
三是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债务化解难。全镇X个行政村,总负债X元,其中负债X万元以上的村X个;负债X万元以上的村X个;负债X万元以上的村X个;负债X万元以上的村X个,负债X万元以上的村X个;负债X万元以上的村X个;负债X万元以下的村X个。如负债高达X元的XX村,只有X个村民小组,X户,X人,X个劳动力,耕地面积X亩,其中水田X亩,旱地X亩。户平负债X元,人平负债X元,该村一无积累,二无资产,三无资源,就连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办公经费都没有来源,要化解如此重的债务,谈何容易。
四是规章制度不全,执行制度不严。部分村规章制度、村规民约不健全,导致村级组织不是用制度管人、管事,由此造成对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或拖而不决、或盲目拍板,从而影响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对策与建议
(一)拓宽用人渠道,选好领头雁。
村党支部书记应该是道德品质上的正派人,思想工作上的有心人,发展经济上的能干人,工作作风上的务实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因此,必须要改变选人方式,拓宽用人渠道,选好领头雁。一是内选产生。要按照“两推一选”的方法,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将那些有“经济头脑”的人,有“双带”能力的人,通过群众、党员民主推荐、组织考核、党内民主选举的程序选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按照精干、高效、可行的原则,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二是下派任职。要鼓励35岁左右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国家干部到村任支部书记,从政治上、工作上、经济待遇上千方百计稳定人心,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如经济上除享受国家干部应有待遇外,还应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和生活补助;工作上要求他们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全身心的投入到村级工作中去,并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力所能及地给予资金、技术、信息扶持;认真搞好每年一度的工作业绩考核,对连续3年优秀的下派干部优先考虑进乡镇领导班子,年龄偏大不符合条件的可以提高级别和职级工资。三是党委任命。对于村级规模较小、人才贫乏的可以通过合村方式由党委任命村支书;落选的村支书若是因宗教房头影响而不能过半的建议由党委任免。
(二)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村两委成员是一个村政治和经济工作的领导核心,“两委”一班人的正、直、弯、曲,直接关系到全村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冷、暖、安、乐。但由于各村的党员数量和质量有限,并非所有的村都能选出一个称心如意的好班子。有的村人才济济,张
三、李四都能很好的胜任村干部工作。但有的村却踏破铁鞋无觅处,只能矮子中间选长子,可即使经过千挑万选筛出来的人,不是文化水平低,就是政策水平差,根本不能胜任。与其这样矮子中间选长子,不如不拘一格选人才。在当前来讲,一是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决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把政治素质强、文化素质高,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的人选上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那些懂管理、善经营、作风实的人选上来,加强“三农”建设,促进农村和谐。二是要按照“一职一备”要求,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机会、有舞台、有位臵施展才华。要大胆打破常规,从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事业单位改革分流人员、回乡青年、外出务工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回村大学生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到两委班子任职。让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发展农村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三)切实加强“两基”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施依法治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其关键是要依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真正使村“两委”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真正实现农村稳定。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群众教育管理制度,大力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与时俱进的修订村规民约,落实村民恳谈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提高全体村民的综合素质。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用制度说话,用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
(四)落实“三真”要求,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的指示要求,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合理确定村干部报酬。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报酬总额应按鄂办发[2002]27号文件规定落实到位,原则上达到本村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5倍—2倍。二是实行村党支部书记突出贡献奖励制度。对该村经济发展快、特色产业明显和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村党支部书记,每届任期届满时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三是认真落实好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招考乡镇公务员工作。凡通过招考成为乡镇公务员的党支部书记,原则上继续留村任职一届,享受乡镇机关干部的经济和政治待遇。业绩突出的优先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四是落实好村干部退职补贴和医疗养老保险。按照村干部职级和任职年限,退职后在生活上给予关怀,每年发放不低于600元的生活补贴。同时,按照有关政策,制定村干部医疗养老保险标准,并切实落实到位。五是在发展上要大力支持,通过建立信息反馈、政策优惠、改善环境等制度,为村干部营造一个带领群众创业发展、勤劳致富的良好环境。六是在生活上要尽力给予关怀。村干部因公造成个人经济损失的,视具体情况由镇给予适当补偿;因公致残致伤或有重大疾病的,由县、镇党委和政府协助,帮助解决医疗费用;对恶意诬告或报复伤害村干部的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七是在政治上对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大力宣传表彰,让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字,百姓中有影响,党员中有号召力,优先推荐他们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有政治地位。通过这些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让后备干部有盼头,在职干部有奔头,离职干部有想头,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热情,确保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
第二篇:浅谈当前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近阶段农村的村级组织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对2008年农村村级组织换届工作中可能面临的竞争现象更加激烈等一些问题从六个方面阐述进行分析,分析六类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调查研究,从本地实际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题词: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存在问题、对策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上级关于整个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工作的总体部署,我们将在2008年上半年对全镇24个行政村的村级组织进行换届选举工作,为了保证换届选举工作顺利推进、有序开展,近阶段时间,我们已组织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期调查摸底和基础性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有关重点村的情况进行了重点排摸,我们认为下步的行政村换届选举工作将可能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针对调查中碰到的各类情况和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村级换届选举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我们预测将会面临如下的问题:
1、竞争现象更加激烈。与以往村级换届选举相比,此次村级换届选举的竞选参与面和激烈程度都将有所增强。不论地处交通便利还是偏远山区;不论集体经济富裕还是“空壳”村;不论党支部换届还是村委会换届;不论是支书(或主任)还是委员竞选,竞选对象都会采取一切措施,动用一切手段争取当选。
2、拉票方式更加明显。竞选对象为争取更多的选票,必然使出浑身解 数,有的直接跑到选民面前争取,或者通过选民的亲戚朋友采取迂回战术;有的进行和风细雨、苦口婆心思想工作,或者明目张胆威胁恐吓;有的长时间进行感情投资,或者在选举日前采取立竿见影收效的方式;有的单枪匹马独挑,或者相互之间结成“利益同盟”,以此压制竞争对手。
3、“非正常”现象更加复杂。竞选日益激烈必将引发各类“非正常”现象,且方式日趋复杂,有的以物质引诱;有的施舍小恩小惠或明码标价买票;有的直接让选民得实惠或者允诺实施公益事业。过去“非正常”现象一般出现在村委换届,现将会蔓延党支部换届中。特别是一些村会出现不正当的竞选现象,据了解,个别村村民出于个人目的,可能会以清查财务或解决某一问题为由,制造事端,煽动村民把现任村干部“赶下台”,同时利用在策划现任村干部下台过程中建立起的威信,而后本人参加选举,或本人不参加选举而推举其“亲信”参加选举,而自己在幕后操纵。
4、竞选目的更加多样。大多数人竞选村干部是为了发展村级经济和公益事业,为村民谋福利,但也有少数人则出于“私利”而参与竞选。有的为了出名,村干部是一个“官”,能光宗耀祖,风光一时;有的为了利益,到上级部门好办事,所在地工程易承包;有的为了“争口气”,你选村干部不服气,就要与你争高低、拼死活;有的为了政治前程,如今后从农村村干部中直接招考乡镇公务员,当选村干部无疑拿到了“准考证”。
5、选民心态更加分化。大多数选民(党员)认为村级换届事关村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希望本村最优秀分子当选村干部,他们热情高涨,正直正派。但也有不少选民(党员)对换届选举要么漠不关心,放弃投票权;要么见利忘义,看谁给的钱多、唯宗派家族利益、凭私下交情,投“金钱票”、“宗族票”、“人情票”。
6、信访问题更加突出。由于竞争激烈和竞选“非正常”现象的出现,信访件将会明显上升。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违反选举程序、贿选、工作人员违规失职等问题上,信访的途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信访目的将日趋复杂化,有出于正义公道,也有报复泄愤。
二、换届选举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访谈、调研,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见解,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党组织调控力不强。部份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村党组织建设不够规范,有的村党员作用发挥不好,个别村级党组织内部不统一,出现拉帮结派现象,影响了换届选举工作。特别是一些村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呈现“一高三低”,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和科技能力偏低、致富能力偏低、妇女比例偏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村级党组织的调控能力,如黄坦镇严本村,现有党员38名,其中60周岁以上的有22名,占总党员数的58%,小学学历有25名,占总党员数的66%,女党员只有3名,还不到总党员数的1%。一些年龄稍微轻点的、高中学历的党员大部分都外出经商务工,这样的情况,农村已经不稀罕了。
2、法律条文不够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对候选人的标准规定太抽象,候选人素质还难以有效把握。虽然我们在选举中也对候选人条件作出要求,但有关资格条件须在村选举办法中明确并通过,假如选举办法没有明确或没有通过,候选人条件形同虚设。还有一些素质不高的村民通过直接当选的,在乡镇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中已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剥夺其资格却无法 律依据,显得无可奈何。贿选、破坏选举等行为难以处理。由于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比较原则,特别是对选举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操作性,对严重影响村换届选举的贿选、破坏选举、党员不参加选举等等一些违纪违规现象,镇里难以取证,公安机关处理起来也感到依据不足,责任追究难。特别是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过程中,一些违法违纪但没有被取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对象,仍旧被推选上来。
3、竞选因素明显增加。一是少数因受行政村撤并等因素影响,宗族、宗派势力相互串联,干扰选举,大大增加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复杂程度。二是利益分配不断增大。近年来,国家每年对村级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明显增加,征用集体土地方面也明显增多,村干部在项目承包、资金调控等方面获利机会存在更多。三是选民需求提高。农村一些头脑灵活,富裕起来的村民的需求发生变化。他们已完全实现了生理、安全需求,向社交、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层次发展,受农村自然条件、学历和年龄等因素制约,竞选村干部已成为他们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4、选民素质参差不齐。村级换届选举与每个选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每个选民(党员)应十分慎重投准每一张选票,但是总有一部分选民(党员)被几句花言巧语蒙骗、被眼前小利益所诱惑、或者顾及宗族利益等等,改变正确决定而丧失原则。同时,还有些村,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有能力素质好的人又都外出经商,如黄坦镇某村一名村委会主任当选后,一直离岗外出经商,成了无主之村,有能力者外出经商务工,长期没有外出务工的,发展经济意识谈薄,体现不出起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导致村里找不到合适人选。特别是一些村由于外出人员多,如黄坦镇一个偏僻的村 1000多人,在家只有200多人,能参加选举还只有100多人。这样情况,不仅在黄坦镇的偏避山村存在,而一些偏避的山边乡更为严重。这样造成委托投票多,产生了拉票的新动向,给选举工作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和不公正的倾向。
三、做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的对策
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实际,对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1、科学调研,全面加强领导。针对2008年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全面调查摸排,特别是对那些在上阶段换届选举中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村,多座谈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并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村级换届选举基础性工作,制订科学工作方案,落实相应的责任,在选举工作中切实做到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纪委、组织、民政、公安等部门联手出动,统一口径,统一答复,并明确职责、责任到位;同时要做到一村一策,重点攻坚,对换届选举工作中的重点村、难点村要组织精干力量,摸清问题,逐个解决。另外还要注重干部队伍的培训工作,确保干部对选举工作的指导到位,使这项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2、依法办事,严格法律程序。针对选举工作,依法办事、严把程序是关键,根据党内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文件精神,做到该遵循的原则不变通,该履行的法定程序不减少,该交给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不保留。在选举过程中必须明确的二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正确认识正当竞选和违法拉票。应当说:在选举前只要非暴力行为一切都属正当,比如:串门、朋友聚会、竞岗演说、拉一拉票都属正常。关键是要做好在选举期间如何确保选举人对选举权的自由行使。二是进一步明确委托投票事项。委托投票向来都是选举中最易受争议的问题,先前的选举委托投票很容易进入连环套,父代子、子代父、家庭成员关系复杂的容易被代的乱了套,书面委托代选又很难操作,极易产生矛盾,很有必要出台简单易操作的委托投票规定。
3、发扬民主,科学制定办法。《选举办法》是整个换届选举工作的准则,制订好《选举办法》,是取得换届选举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确保选举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制订《选举办法》要作为村级组织换届中的重要工作来抓。镇领导班子、村民选举委员会要多次组织讨论《选举办法》,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数易其稿,精心设计,最后提交新一届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特别是要把好人选关,各村要结合实际,将候选人的任职资格条件在村里的选举办法里予以明确,树立起“选好一届受益三年;选好一人,受益全村”的理念。把一些思想素质好能干事、会干事、乐于群众干好事、办实事的干部选到村两委的主要职位上。
4、完善制度,增强有效机制。为了确保优秀人才顺利当选,必须建立换届选举运作好机制,一是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在村级组织换届前对所属行政村三年来的财务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一律向所在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制定村干部任职资格条件。明确规定“7类人员”不得参与竞选:①犯罪刑满释放二年内或其它“两劳”释放表现不好的;②有违法犯罪嫌疑问题的;③违反选举规定,进行非法活动;④严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⑤违反土管、林业等国家政策法规的;⑥破坏社会风气,道德败坏的;⑦ 担任村干部期间有严重违反村务管理规定的。并将上述规定交村党员大会或村民选举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载入每个村的选举实施细则之中。三是对一些较优秀的人选能否作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同时作为不同职位的人选参与选举,以免使这些优秀的对象从村委会这个组织中落选掉。四是对一些长年外出,长期不回家的选民不作为应到选民数的统计,具体是否规定半年或一年以上不在家的选民不作为应到选民人数计算,用以解决选民数难以过半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山村更需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
5、强化教育,提升选民素质。当前要大力加强选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其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一是要强化民主选举重要性的教育。教育选民直接选举是村民当家作主、实行自治的基础,选举工作做好了,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村委会作用,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同时有利于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二是要强化法制教育。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报、村务公开栏、墙报以及一些村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组织村民学习《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让村民明白民主选举是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受法律的保护,从而自觉地投入村民自治活动,严肃认真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三是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摒弃狭隘的自私自利心理和宗族姓派的封建伦理思想,树立大局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摆正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关系,坚持按照标准和要求,出于公心,庄重地用好选举权,推选举好的村委会班子。
6、建章立制,化解信访矛盾。对于村级换届选举,群众非常关注,操作不当就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在换届选举中着重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尤为重要。如选民反映的竞选中 “非正常”现象、违反选举程序、贿选、工作人员违规失职等问题。镇领导工作指导组和村民选举委员会要切实关注这些信访问题,首先是领导到位,落实责任制。成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村民选举委员会实行包村责任制,加大对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力度。其次建章立制,及时化解信访矛盾。一是建立选民信访热点排查登记制度,对可能出现的信访问题进行认真排查,登记在案,争取工作主动权,及时化解信访问题。二是建立信息上报制度,对换届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村要及时上报、及时沟通,把选举中的不稳定因素牢牢控制在视线之内。三是建立信访问题解决制度。对来访的选民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影响稳定。首先是要完善镇主要领导接访、约访和联村联户等制度,及时倾听选民呼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一些选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其次是要建立信访问题化解领导包案制度,镇党政领导一把手和副职领导全部列入领导包案工作人员范围,一把手负总责。明确领导包案办理程序,根据信访发生情况和联片领导分工,确定负责包案办理的镇党政领导,落实领导包案责任机制,包案领导要坚持“一包到底”,做到“三包一保”,即“包信访、包查办、包落实、保稳定”,确定责任要求和确定办结时限,严格立卷建档。
7、严肃纪律,确保社会稳定。为确保换届选举工作能积极健康稳妥地进行,应要十分重视换届选举的工作纪律,要求每位党员和选民必须严格 遵守党的纪律和有关法规,严防贿选现象发生。组织、民政、纪检、监察、公安、司法、信访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对在村级换届选举过程中,故意干扰甚至破坏选举行为的,视情节轻重,交有关部门依法惩处;对通过拉票、舞弊等手段当选的,一经查实即宣布选举无效,重新进行选举,同时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是党员、干部的,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直到追究有关法律责任。要成立由组织、纪检、人大、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及时查处换届选举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同时要求上级部门对选民信访、上访,特别是集体性上访事件,除耐心听取他们意见,作好解释说明外,都及时反馈给乡镇迅速予以解决,使一些苗头性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处理在萌芽状态。
8、集中培训,规范村务运行。做好选举善后工作也是换届选举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要搞好培训,换届结束后,有关部门要集中组织所当选的“村官”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内容包括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农村常用法律法规;产业结构调整,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金点子;村务规范运行基本常识。县一级培训村主要干部,乡镇培训副职与一般委员,通过培训,全面提升他们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是村级换届选举后,各村对上一届制定村级各项工作制度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内容,重点抓好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务民主管理制度、村务公开监督制度,要研究制定村民代表的职责,合理确立村民代表会议内容,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决策的程序和原则,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使其真正发挥作用,防止流于形式,切实保障广大村民参与村务决策与管理。参考文献:
1、基层组织工作文件选编(中共温州市委组织部组织处编);
2、基层工作政策法规选编(中共温州市委组织部、中共温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3、《时代先锋》的2007第5期、第6期、第9期(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主办)
第三篇: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专题
2006年湖里区中小学师德建设论文
浅谈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厦门市县后小学吴彩恋
内容提要: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师德问题、师德建设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其内涵的主要旨意:
一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所应具有的。二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教师忠于职守,辛勤耕耘,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教师的行为损害了人民教师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不良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心不强。
有的教师面对色彩斑斓的市场经济,一部分教师对终身从事“教师职业”思想不稳定,这山望着那山高,患得患失,牢骚满腹;还有一部分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捧的是教师的饭碗,打的是个人的小算盘,想的不是怎样提高业务水平能力,而是怎样运用“关系学”而达到“教而达到不教”;更有甚者校内养精蓄锐,校外满头大汗,将个人的主要精力放到了校外,而将本职工作当成了“第二职业”。
二、育人意识不强。
有的教师对事关办学方向的某些重大问题,思想认识上模糊,不能自觉地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积极贯穿和渗透在教学全过程,既不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关心学生的全面成才,只教书,不育人。
三、奉献精神不够。
有的教师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呈上升趋势,急功近利,消极应付本职工作,缺乏无私奉献精神。极个别教师甚至物欲膨胀,以教谋私,以分谋私,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
四、协作精神欠缺。
有的教师热衷于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发展,不关心他人进步,人际关系紧张,教师的人格魅力大打折扣。
五、竞争意识不强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有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认真学习,是师德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展,新的知识激增的今天,不好好学习的人,好比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自己不学无术,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可是有的教师,自从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后好比进了保险箱,不思学习,不求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个别教师不钻研业务,知识贫乏,观念陈旧,教法呆板,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六、师表观念淡薄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这里都特别强调了师德的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现在有的教师师表意识淡薄,自尊、自重、自爱精神缺乏。如: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脏话连篇;有的教师“文人相轻”、“同行相斥”,在学生面前有意无意地贬损其他教师;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上课接手机;甚至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信口开河,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给学生做了很不好导向。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个人和教师群体的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育人环境,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七、爱生作风不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世界上没有别的职业比医生和教师更富有人道性了。”。教师要有正确的爱生观,知之深、爱之切;要全面关心学生,让学生在真爱中体会真爱,学会真爱;要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让“晴朗的天空”永远浮现在你的脸上,让学生时刻都能从你身上取得快乐。但现实中有的教师对待“差”学生,轻者冷言讥讽,重者拳打脚踢,什么爱心早抛到“九宵云外”。
师德建设的策略:
教师存在的这些师德问题似乎是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带来的,其实究其深层原因,一是千百年来旧的传统熏陶下过于“中庸”和“学而优则仕”的文化定位等造成的;二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低下,也难辞其咎。因此,加强师德修养,以德润身,建设一支师德纯洁高崇、师风廉明公正、学识精深博广的教师队伍,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学校应紧紧围绕师德师风建设这一主题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为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制订方案,狠抓落实,深入开展
教师素质要提高,校领导必须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抓紧抓好。要以校长、书记为核心成立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制订本校的师德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师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并要订出贯彻落实方案的措施,可按四步进行,第一是召开师生座谈会,收集师德方面的存在问题;第二是宣传发动,提高教职工思想认识;第三是明确师德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好书,育好人;第四结合师德存在问题,精选教育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第五,落实学习时间,让教师排除干扰,专心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第六要求教师对照检查自身在师德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制订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计划;第七,结合职工考核,总结师德体会,评比师德成果,树立师德楷模,巩固发展教育成果。只有这样领导重视,周密组织,选好内容,保证时间,落实措施,才能保证师德教育顺利开展,并引向深入。
二、寓教育于活动,活跃教育氛围
做思想政治工作,空洞的理论、教条的说教往往令人们难以接受,活动是易接受、见效快的一种教育手段。可以通过“学先进、创名校、树新风”、“走进社区、展示风采”、教职工论坛、各种竞赛、宣传栏、党员教育、各种文体活动等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化无形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有形,寓教于乐,使教师在活动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得到充实,才能得到发挥。在安排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针对性、思想性、层次性、多样性,增强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提高活动效果。
三、重视教师的自我教育,引导教师加强自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一切外因最终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他律也最终必须落脚在自律上,在重视他律的前提下,重在自律。师德的形成由外部的他律逐步地转化为内在的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使师德内化为本色与角色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因此,学校要积极做好教师自我教育活动的引导工作,鼓励他们一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依法治校,结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加强对《教育法》、《教师法》,以及学校师资管理、教学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用高尚的师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二要将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纳入整个教师素质提高的日常活动之中,学校可成立师德教育宣传报道小组,明确宣传报道内容与任务,发动全校师生撰写通讯稿件,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出黑板报、墙报、手抄报和广播,大力宣传开展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好人好事,批评不良风气,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树正气,鼓实劲,引导广大教师自重、自慎、自省、自律,促进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体系和评估体系
良好教师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重在培育,这种培育是蕴涵在师德建设体系之中,而现行的师德工作体系和评估体系都还处在建设完善之中。怎样完善师德工作体系和评价体系呢?我们认为,一要逐步完善教师管理工作体系。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学校负责人亲自抓,学校有关部门抓落实、抓督促、抓效果。切实改变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将师德培养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将师德教育培训纳入学校师资管理工作体系,长远计划,分段安排,做细做实。二要切实改进现行的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必须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师德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系统内以及干部、学生等相关人员中对照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查测评。三是建立公正合理的政策导向机制。现行教师的各种评比、评优、晋升等工作,多是注重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教学质量如何,这就是所谓的“一俊遮百丑”,而很少在意教师师德状况到底如何,更不要说把师德的好坏作为一项硬性的指标纳入其中。所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把师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将教师师德评价结果真正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实行师德标准“一票否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师德建设工作现在所处的这种弱势地位。
五、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先进典型,会起到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师德建设发展的示范作用,在先进典型的确立上,学校应该坚持“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原则来树立先进典型,这样就不会使得普通教师与先进典型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可以通过师德标兵的评比、“三育人”等先进典型活动的开展,弘扬正气、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从而达到推动师德建设的目的。同时,对那些不能为人师表的教师要给予严肃批评教育,严重的应坚决予以处理,决不姑息。
总之,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师德师风教育,必须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把基本道德融于学校各项管理中,才能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美好的职业——教师,真正美起来、亮起来。家长、学生、社会也才会满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第四篇: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教育改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马关县古林箐乡中心学校为例。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努力增强改革意识,投身于师德建设实践中,成就于师德建设的伟业。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教师使命感;制订规范,明确师德内容;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诚信治学,共创良好学风。本文就从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师德师风 教育改革 教师使命
一、师德问题
师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一直以来备受社会的关注。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专业知识最为高深的一个群体,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其在道德意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规范上有更高、更严格的期望和要求。就目前古林箐乡中心学校的师德现状来看,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方面的。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而教师不同的理想目标在教育教学中会产生不同的动力。当前,在我国的学校虽然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这个环境基本溶入于整个社会中。社会上有不少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现象,诸如干部队伍中的钱权交易、执法队伍中的贪赃枉法、新闻传媒的有偿新闻、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等,对教师队伍的冲击甚大。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弘扬“蜡烛精神”、做“春蚕”、当“人梯”,已不再是响亮的职业口号,更难化作工作的动力。而在有的老师看来,自己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违法乱纪,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份工资就不错了,什么崇高理想、无私奉献、“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等等都过时了。因而,他们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认为自己业务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大礼,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小节,大礼不可不讲,小节则可以不拘。长此以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自然发生偏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才,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但在古林箐教师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或是将来有一技之长;至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学校领导、德育处和辅导员 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在古林箐中学有的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很少,也不愿意花力气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讲课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动不动就发牢骚;更有个别教师衣着不整,举止粗俗,脏话连篇,有的甚至沉湎于社会上的一些“低俗之风”而不能自拔。凡此种种,完全有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不仅损害了教师的群体形象,也毒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而“所谓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项工作、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勤勉努力的行为倾向。”1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但这些被视为“国粹”的优良传统在当今学校的校园内甚至大学校园内却受到了挑战。据我对我们乡老师的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不热爱教师职业,没有职业的神圣感,不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本分和义务,在岗不出力,敷衍塞责,马虎从事,不改进教学方法,不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2由于他们的不思进取,才会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备课敷衍了事,上课照本宣科,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调查数据中发现:学生有高达50%上课不注意听讲,希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教学相长3的占61%,这要求老师要有自己的讲课方式,做好充分的提前准备;也有一些教师到是看好这个职业,但也不过是把教师工作当作一只“稳定”的“旱涝保收”的金饭碗而已。他们爱吃这碗饭,但又不满足,因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常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学胡乱应付,而主要精力则花在别的营生上。这种精力投入上的隐性流失现象在学校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还有的教师则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工作随意性强,自由散漫,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对学校的纪律置若罔闻等等,这些都严重的违背了学校师德建设的宗旨。然而进入21世纪,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评价一种职业优劣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其中经济收入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正变为愈来愈有分量的尺度。而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没有离开过“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产学研”4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今天的许多学校,大部分已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荣,而是以学术成果的多少论英雄了。出现这种原因很简单,因为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
师评价中权重太大,可以说真正决定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的已不再是书教得怎么样,而是所谓的科研成果多不多了。正因如此,教师们对自己的本职——“教书育人”并不那么关注,而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关注“有没有文章” “发了几篇文章”以及“发在了哪个刊物”上。虽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这样明文要求的,但是,只要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有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已至于形势所逼,为了评职称是鸭子也得上架。而且,即便千辛万苦炮制出大作,往往还要托人情,找门子,花钱买版面,真是苦不堪言,面子失尽。
二、师德的失范
社会大环境即知识向经济转型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腾飞的中国,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需求对每个人都显得格外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某些领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利益格局,使个人主义观念、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整个社会的功利倾向,使教师心浮气躁,“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5这真是当前很多教师心态的生动写照,学校在这方面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金钱物欲的上升,理想情操的失落和道德水准的下降等师德滑坡现象。而教学与科研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教研技能,是学校教师的一致共识,至于师德修养如何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正因如此,对古林箐乡中心学校的教师而言,只要学历符合要求,教学过得硬,论文发得多,就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这是其一。其二,长期以来,我校的师德教育工作经常被视为政治教育,师德的“德”字常被归结为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其主要内容是让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而不是对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理想、师德态度、师德法纪、师德作风、师德技能、师德良心、师德行为等一系列的师德规范建设工作的培养。同时,我校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大多数也是以开会和学习有关文件的形式来代替师德教育,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形式主义,这就使很多教师对师德教育难以产生好感,也不可能重视。正
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我校师德失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虽然我国学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但也给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常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教学努力的人得不到奖励,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得到肯定。而且,由于教育教学没有量化标准,而科研容易量化,因此科研指标在各学校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在这种抓教学默默无闻,搞科研名利双收的情势下,还有谁愿意去精心备课,用心教学,辛勤育人呢?在另一个方面,我校的教师超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据我调查的资料统计,我校的老师实际工作时间平均每天在十四个上时以上,其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国家的标准,而且工资与付出并不对等。这无疑给我校的广大老师带来了许多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现在学生不好管,一方面是我乡的独生子女的增加以及家长的期盼与关注;另一方面一些智力低下、心理异常的学生,家长根本不愿意也没条件送进特教学校,而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更是凤毛麟角。诸多因素(教育教学评价、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的压力)使我校的老师们不堪重负。然而升学压力之大是一般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家长、学生、社会、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值极高,一旦考不好,或学生在学校有什么问题和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所有的罪过就会集中到教师身上。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教师的职业声望相对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教师等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翻了身,国家对他们十分重视,注意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在最初几年辉煌之后,又开始走入新的困境,传统的教师等广大知识分子以理性方式影响社会的情景,正由商业性的明星、歌星、体育明星和政治活动家取代。这种由历史的渐进发展与断裂造成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失落并影响到教师对自己职业的信心,使许多人处在苦闷彷徨之中。更重要的是我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太低,这也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声望。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评价一种职业优劣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其中经济收入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正变为愈来愈有分量的尺度。总之,较低的职业声望挫伤了教师的职业情感,从而也在无形中使教师降低了对自身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孜孜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校的老师们都感觉到了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然而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是僧多粥少。因此我
校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不曾参加学习进修的现象非常普遍。教育教学工作完全依靠以前的知识基础,普遍感到思维和精力的不适应,工作压力也就随之加大。加上现在的教材都是新教材,不再是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材就能把问题讲得很清楚的,往往要借助现代的教育技术,比如说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另一原因是学校福利待遇低下。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加上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浓厚,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使得优秀教师的流失情况极为严重。同时学生择校、辍学、厌学现象严重,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使得老师从教的热情也遭受严重挫折。虽然大部分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希望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但是又觉得自己工作负担重,强度大,收入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少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在国际上,我国教师工资收入指数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1/4。不到印度的1/26,尽管近10年来,这种局面有了较大改善,教师工资收入连年增长,然而教师收入偏低的现实仍未扭转。这种收入的低下的状况,不仅让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且还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所以许多年轻教师想跳槽的比率越来越高,而他们跳槽的首要原因就是收入偏低。由于做教师工资偏低,许多优秀人才宁可到企业上班,留在学校的也大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第二、第三职业。
三、改变师德现状的对策思考
在一个总体道德水平不高的社会里,单单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既不现实,也无法做到。当然,我们并非否认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但是,社会大环境没有得以不断改善,师德失范问题也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教师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国家先进科技的发源地。学校教师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每一个角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其思想素质修养的程度,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对整个社会风气、甚至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都有着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如果说以前教师认真执教,“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已无可厚非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师德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对当代我校教师来说,师德的要求也具有“先进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展示人生的最高境界,还要做小学生们高尚的人格榜样,不仅要把具体的道德规范践行同最崇高 的人生追求相结合,还要引导小学生们确立人生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达到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教师的师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直接联系着整个社会。正因如此,我们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满足其“既重塑自己,又塑造他人”的崇高职业要求。
师德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考核指标量化,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束后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对师德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宣传机制。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在宣传先进典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实事求是地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使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失范,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还在于教育界的内部,即,教育体制本身的影响。可以说,多年来我校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基本上不成功的。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已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大力抓素质教育,报章杂志大力宣传新课程理念,而实际上我校却仍然按教育界的“潜规则”行事,而社会尤其是家长更是以分数和升学率论英雄。近年来素质教育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进,相反,“应试”教育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结果,人们急于摆脱贫困,期望通过“新科举”这条急功近利的道路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甚至通往社会上层。教育的“社会稳定器”和“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的作用被夸大了。“应试”教育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素质教育却是长期的基础教育,而整个社会的浮躁、急功近利,使人们选择了“应试”教育的道路。正因为社会上“应试”教育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少教师得了抑郁症和焦虑症。由于心理上的扭曲,影响到日常的教育行为。如有的教师往往将自己心中的抑郁和焦虑化作一腔怒火撒向
学生,于是出现了体罚、殴打、讽刺、侮辱学生等等有违师德的行为,师生关系严重恶化。另外,如我校的家教、补课为何屡禁不止?恐怕不能全怪学校和老师,体制问题难辞其咎。„„然而市场经济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吕氏春秋 情欲》),“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吕氏春秋 功名》),人性如此!市场经济承认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合法权益,完全符合人的本性。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经济出现不过二、三百年,但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却超过了过去几千年,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承认个人利益,是讲道德的前提。我们提倡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但我们不能要求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实行阳光工资(严格说来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阳光工资)以来,似乎又回到吃大锅饭的年代,干多干少一个样,多干的拿不到津贴,做得好的拿不到奖励,班主任的工作付出与班主任津贴严重失调,无形中打击了我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现实中去大谈什么师德,那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教育腐败要严厉惩治,但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和措施也要跟上。教师的社会地位,从理论上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上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需要严格要求,但更需要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更多一些各界的关注、关心、支持和帮助。当前,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和关注度很高,但对教师的实质性关心帮助却很少。教师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很大,但工作却与待遇不成正比。而这些因素是造成师德失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在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从那个时候起,“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就成了广大教师梦寐以求的一个理想。在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这个目标被再次重申为“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如何实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经费保障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这意味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像保障公务员待遇那样保障教师的待遇,而法律同时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也就是说,在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的保障方面,教师和公务员再也不能有高下之分、先后之别。这样,“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说法,以及让教师工资
亦步亦趋地向公务员看齐的做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不合情理法理,甚而有人为给教师施加“歧视性待遇”之嫌了。正确的做法是,将“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改为“教师工资纳入公务员工资序列,与公务员工资实行统一保障”;或者进而像法国、德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一样,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纳入公务员范畴。总之使教师的工资待遇具有与公务员同等的刚性保障,而再也不用以“不低于公务员”为限,不必看“公务员标准”的“脸色”行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待遇弱势和权利贫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像报考公务员那样参与教师职位的角逐;才能如温家宝总理所愿,“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真正造就一大批“一辈子献身教育、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让学生永久铭记”的教师和教育家,“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国城乡蔚然成风”。
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振兴有赖于教育的振兴,教育的振兴取决于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任又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对每位教师提出了如何有效开展工作的崭新课题。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努力增强改革意识,投身于师德建设实践中,成就于师德建设的伟业。时时刻刻加强政治思想的学习,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一根弦。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格高尚、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德要求,结合教师的实际,我们提出师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把师德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对涌现出来的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大力予以宣传、表彰;对品德有缺陷的教职工,要加强教育、帮助,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师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愿师德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愿教师真正成为天下更令人崇敬、向往的神圣职业!我们可以断言,随着客观存在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必然也随之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也会相应地改变,得到根本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赵福庆,素质教育实施策略[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2]胡永萍.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3]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章致政。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J].教书育人,2004.[5]高兆明.从价值论看效率与公平[J].哲学研究,1996,(10).[6]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7]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研究中心编著.2007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分析报告[C].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的压力与挫折[M].中国和平出版社.[9]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M].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0]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1]傅道春主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周俊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J].甘肃理论学刊,2006,7(4).[13]陈会昌.竞争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刘芬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15]当代教育研究[J].2008,(01).[16] ][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注释: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出自《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 互相取长补短 4 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5 出自《墨子亲士》第43页。中山大学出版社。6 引用http://tieba.baidu.com/f?kz=408134922 网站时间:2010年4月6日。
第五篇: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08-03-18 作者:梁旭 朱光金 张雪 访问次数:177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就如何有效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6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以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保障,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并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南宁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所辖区域开展新农村建设连片试点工作,要求各市、县选择城市县城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示范,带动面上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各地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7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突破3000元达3224元,同比增长16.4%,增幅创1996年以来新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近年来,通过相继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消费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要使农村消费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来完成总投资65426万元,其中生态能源、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广电通信、屯内绿化、村屯规范等投资8986万元;四是新型农民培训不断深入人心。全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300万人次,培训农民工130多万人次,累计外出务工人数超过700万,劳务创收约220亿元;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生可喜变化。全区所有县(市、区)提前一年完成“两基“攻坚任务;63 l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交学杂费,24.5万家庭困难学生得到生活补助,真正实现了“上学不交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达到40个,1809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全区有59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了10万人;六是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新变化。全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着力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七是基层组织民主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全区深入开展和实施“三级联创”、村级组织“五村、两规范”建设、“四个培养”等活动和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二、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上下不统一、不对应,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工作协调
广西自治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自治区农业厅,办事人员主要从其农业厅内抽调部分同志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自治区农业厅职能来看,难以协调这项工作。全区部分市、县只下一个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有的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
(二)一些地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三)连片试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的倾向
一是投入资金分散,难以有效整合资金。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且条条框框多,不利于实施单位具体操作。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新农村建设项目多而广,缺乏规划设计人员,规划滞后,一些地方规划进度慢或者根本无规划,新农村建设无章可循;工程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村、屯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工作不到位,真正掌握技术的施工质量监管员少。有些村屯道路建设没有施工质量监督员,全凭施工单位良心施工;有的在建道路路基坎坷不平,高低相差很大,达不到施工质量要求,施工人员照样施工,使道路质量存在很大隐患。三是统一政府投入标准,工作方法简单。无论是平原,还是丘陵山区,不分富裕村屯,还是贫困村屯,通村道路、通屯道路和沼气池等建设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标准都是一个样,致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苦乐不均。
(四)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例,通屯的道路都是机耕路,路基不好甚至没有路基,根据新农村道路建设的技术指标要求进行施工测算,通屯道路按路宽3.5米、18公分厚水泥算,水泥路造价在17万元/公里左右,若按政府补助通屯道路12万元/公里、群众必须自筹3万元/公里计,每公里资金缺口约2万元左右。以村屯规划为例,自治区、南宁市下达给邕宁区村屯规划设计任务415个,目前实际完成规划任务不到一半,原因是规划设计经费不足。据规划部门预算,每个规划点所需规划测量设计费不低于6500元,但自治区、南宁市仅补助每个村屯规划测量设计费2250元,规划资金缺口较大,城区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未到位,并且乡镇又无资金投入,较难完成上级下达的规划任务。2006年,邕宁区完成村道建设17条137.5 1公里,屯道建设53条115.75公里,其中群众自筹资金投入村屯道路建设已达1225万元。2007年全城区要建设488公里屯道,农民还要集资1500万元左右。同时,新农村建
设还要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屯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这些项目也都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
(五)“重建设、轻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有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我们在试点区县调研时看到,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修了通村道路,又修通屯道路,一边是竣工不久的村屯水泥道路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沙等现象。问问一同调研的县乡同志,村屯道路的维护谁来做?大家相顾茫然,一脸无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不然一定会出现有新村没村貌,建的起养不起的情况。
三、加快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当担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相应责权,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协调单位,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自治区、市、县(区)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设立为一个政府议事协调办事机构。
(二)探索建立一个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应当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既要保证国家扶持资金的到点到位,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引入参与式服务的方式,扶持经过村屯农民群众讨论,当前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建设项目,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同时,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
(三)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
根据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结合广西农村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同时,可以采取市场化的办法,选择3—5个大中城市富裕的城郊地区,开展引导房地产企业参与投资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允许房地产企业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上,进行商品房小区和农民回迁房新区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00-2500元的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
元的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四)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一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在“多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自治区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应当以县域为单位对农业政府性投资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县域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包括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畜牧、林业、水利、能源、交通等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到县一级的统筹使用和统一管理,变分散式投入为捆绑式投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整合资金,明确鼓励、支持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当地实际,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村屯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补助标准,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明确政府、农民和社会的职责,建立激励机制。新农村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教育引导农民。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要完全包办。拓宽农民的思路,帮助农民熟悉市场、找准市场。抓好示范工作,培养起值得农民学习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大户、农民企业家,或为农产品开发、销售服务的致富带头人等典范,逐步建立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树立起农民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四是加快建立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自治区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项目扶持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建设、土地、发展与改革、农业等有关部门,以村委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村庄、道路、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规划起点要高,布局要合理,突出特色,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研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确定建设重点,研究和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六)充实工程质量监督员,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新农村项目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从市、县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到乡村指导项目工程建设;二是聘请大、中专理工类毕业生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担任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员工作;三是从有项目建设任务的村屯选派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村民或村委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员。政府和有关部
门要举办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培训班,培训质量监督员。通过技术业务培训,使监督员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的标准、技术要求和工作方式方法等,能够担负起监督项目建设施工质量的重任,确保工程质量。
(七)继续抓好试点,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要从规划做起,确定试点村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切入点,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建设过程的困难和问题,在实施中逐步摸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途径,以便更好地指导面上的实践,防止工作的盲目性。特别是连片试点区县的领导同志,应当坚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高度重视已经建成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问题,通过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按照通村道路、通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的维护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转载请注明来源为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