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写作格式农村的金融

时间:2019-05-14 06:5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报告写作格式农村的金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报告写作格式农村的金融》。

第一篇:调查报告写作格式农村的金融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一、概念与特点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三)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ps:记得第一次写是初一的实践课了,应用文很简单,但注意科学性严谨性,要客观,不要夹杂主观情绪。)

大足农村金融调查报告

大足农村金融调查报告

重庆大足,因县境内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足石刻名扬四海。邓小平同志1986年参观后邓小平连说五声:“中国的了,中国的了。”

大足距重庆市区80公里,位于重庆市规划的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大足是一个典型农业大县,幅员面积13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总人口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万人。2007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8.1亿元,农业增加值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12.5%;农民人均纯收入4231元,同比增长20.0%。目前,大足县已初步形成以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经济体系。

大足是重庆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2008年9月2日,汇丰银行设立的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足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汇丰银行在中国设立的第二家村镇银行,也是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重庆市首家村镇银行。其正式开业,标志着汇丰银行成为第一家进军西部农村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汇丰银行主席郑海泉说:“成立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行是我们发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汇丰希望将国际经验带入中国农村地区,发展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经营模式。”

日前,笔者和重庆区县经济学会杨成理副会长,重庆市委党校罗晓梅副校长,宋爱苏教授等一行考察大足县农村金融,大足县金融办、农办、农商行、农业银行、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农户代表共30多位汇报了大足农村金融现状,现综合整理,报告如下:

大足农村金融规模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通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驻足各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大足金融服务经济的功能明显增强,金融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大足金融是重庆市发展最好的区县之一。

一、大足县金融业发展特点

(一)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大足县拥有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农发行、信用联社、邮政储蓄等7家银行类分支机构,网点89个,从业人员658人;拥有人寿、人保财险、天安、平安、太平洋等5家保险类分支机构,网点14个,从业人员601人。汇丰村镇银行、重庆银行大足支行已经正式成立运营,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挥良好作用。近两年,大足县成立了县国资公司、丰足农业公司、吉宏担保公司、县公路建设总公司、县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金馨苑公司、水利建设公司、地天泰公司、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产总额达到10.8亿。截止2008年6月末,全县政府性贷款余额达至2.9亿元。预计今年余额将达到5.4亿元。目前,正抓紧开展国有投融资平台整合工作,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中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三)农村金融业发展强劲。2007年末,全县银行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9.6亿元和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8%、22.9%,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6.5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0个、8.6个百分点,与2002相比,存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1%、6.6%,一改连续几年低速增长的态势,长期以来的存贷倒挂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1亿元,增速达到24.9%,大大高于往年l 0%的平均增速。保险密度、深度分别达到1.22%和111元。今年1—6月全县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5.0亿元、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10.6%,比年初增长11.1%、4.7%;保费收入0.8亿元,同比增长23.9%。

(四)金融生态不断优化。各银行机构通过坏账核销、依法收贷等措施,加快处置不良资产。2007年底,不良贷款率比2006年下降7.6个百分点,降到l2.2%。今年6月末,全县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下降到6.8%,比年初下降5.4个百分点。同时,大足县政府成立了金融办,建立了金融季度联席会议分析、金融年度目标考核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了银政、银企沟通和合作,大足金融生态环境是近1 0年最好时期。但这是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情况下取得的,从金融规模、发展质量上与重庆市政府要求和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需进一步努力。

(五)创造了多种农村金融服务新型模式。围绕县域经济呈现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农户大户带动型”等新型模式,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大足支行根据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需求在支农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对重庆采阳农业发展合作社、大足海天石魂农业科技公司、荷香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恒绿茶业公司,良茂米业公司、加丰米业公司等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支持了正州牧业公司等种养殖产业龙头企业,支持了三驱镇和石马镇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宝顶镇养蜂专业合作社、铁山镇葡萄种植协会等专业协会和种养农业大户,截至2008年6目末,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大足支行各项存款余额2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亿元。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余额7.3亿元,占61%;其中农户贷款余额6.6亿元,现有户数20232户(农户贷款中的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亿元,户数17918户,农户联保贷款余额325万元,现有户数176户,农村个体工商户授信贷款余额2523万元,现有户数365户)。

(六)是根据农村市场需求的变化提供相适应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提高。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大足支行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充分运用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个体工商户授信贷款、公证贷款、农业产业大户贷款等现有贷款品种,大力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服务“三农”的融资方式、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在满足广大农户基本生产生活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发展规模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非农产业等多层次的信贷需求,促进其增收致富,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多品种、宽领域、多层次的优质金融服务。拓宽服务范围,从支持单个农户向支持农户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并重。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发展快、特色鲜明、客户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大足县“现代农业基地”和“国际旅游胜地”的定位,着眼于“发展大农业、提供大服务”的趋势,由过去支持粮食生产拓宽为支持大农业,由支持传统农业拓宽为支持特色农业,由支持农业种养业拓宽为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推行功能日趋完善的“农信银”、农民工特色卡、小额支付系统和信合平安卡等方便快捷的结算渠道,使广大农户享受到更为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

二、大足农村金融存在问题

(一)、农村金融主体欠位,农村营业网点欠位,专业人才积累欠位,金融体系薄弱。大足三大金融服务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权限上收,分支机构逐步淡出农村,2007年,工农中建四大行共有营业网点17个,比2002年减少6个,减幅达到26.1%,绝大多数乡镇只有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机构从业人员从2002年的278人减少到214人,减幅23.0%。从四大商业银行与全县贷款余额占比看,只为20.7%。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县域内唯一的政策性银行,近年服务领域虽有所拓宽,但其商业化运作和大客户策略难以辐射到广大农户。邮政储蓄基本“只存不贷”,更成为农村金融资源向“城市化”转移的管道。由于多数金融机构总体布局呈收缩趋势,县域金融服务的重任落在农村商业银行(原农村信用社),但“一社”难以支撑“三农”,难以有效满足县域经济需求。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缺位,导致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农业贷款担保机构难找。从目前金融机构对贷款对象的要求来看,农民依靠自身基本无法向金融机构提供有效担保,但农村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较少,功能单一,还没有专门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基金或机构。尤其是对农户和农村企业而言,在目前信用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健全而自身抵押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二是农业保险缺位。“多年致富、一灾致贫”、“一朝滞销、一季亏本”是农民经受双重风险的直接体现。由于农业面临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致使一些农民在扩大生产规模时顾虑重重,裹足不前,丧失了商机。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让保险公司“望而却步”,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筹农业保险发展。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一般占农产品产值的8—12%左右甚至更高,农民虽有保险的强烈要求,却没有承担高额保险费的能力,财政税收支持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保险手段和风险分散机制,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承保密度低。

(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三缺失”

1、缺失品种创新。从产品创新上看,虽然目前城市中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而广大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依旧单一,大部分乡镇金融产品只限于存款、取款、贷款和一般的汇兑,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保险更是严重短缺,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业贷款风险缺乏有效化解的途径。农业保险、信托、租赁等业务的开展仍处于探索之中,投资理财、网上银行、银行卡等新型金融业务少有办理,金融服务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加之县域金融竞争加剧,新增机构对存款市场的再度分化和自身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工作对接,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削弱我们信贷资金的供给。中间业务发展滞后。投资顾问、项目理财、网上银行等更是难以推广。

2、缺失政策创新。“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未完全到位。由于农业风险较大,使得农村信贷条件苛刻、门槛较高,农民“难贷款”问题仍然存在,限制了支农作用。

主要体现在政策创新不足。从政策创新上看,“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未完全到位。由于农业风险较大且无合适抵押品,使得农村信贷条件苛刻、门槛较高,农民“贷款难”问题普遍存在,限制了金融支农作用;而发生其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后,农业生产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与农村金融在向商业化转轨进程中实行集约化发展战略的冲突。比如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信贷产品以及授信额度、期限等还不能较好适应“三农”需要。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纯粹的信用贷款根本没有。而广大农村中小企业其土地及建筑一般只占其资产结构的20%左右,普遍欠缺不动产担保资源。对多数农户而言,他们比较有价值的财产就是承包地,根据《担保法》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使用权”可以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抵押”。2003年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也没有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设定抵押。这些规定致使涉农融资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品,项目再好也难以获取信贷支持。据涉农部门调查,目前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县种养殖农户、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借入资金的主要渠道为贷款,有45%的农户和65%的农业企业认为贷款需求不能满足。突出地表现为“四难”:即设施农业贷款难、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贷款难、初级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难、农村合作组织贷款难。广大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普遍希望真正按照农户的生产经营周期来制定农业贷款的期限,放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信贷品种贷款额度,加大支持力度。

3、缺失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尤其是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并没有全部与大额支付系统衔接,导致农村资金结算难以真正实现“一汇通”。

(三)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三不足”

1、“造血”功能不足,推不出资金。

金融资源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资金制约。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662亿元、5197亿元。从金融资源分布来看,90%的贷款集中在“一圈”,“一圈”中80%又集中在主城,76%的资金集中在主城区、大项目和大企业。今年1—6月大足县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5.0亿元、21.6亿元,存贷比为1:0.33(一圈中只与铜梁、荣昌持平),按存贷比1:1的方式估计,目前我县的贷款需求缺口高达40多亿元。

2、“护血”功能不足,留不住资金。

农村金融资源外流严重,资金回流农村渠道不畅。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有:一是邮政储蓄资金净流出。邮政储蓄机构网点遍布城乡,并实现了全国通存通兑,目前,县级以下邮政储蓄存款约有80%以上是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但其“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入人民银行,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二是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存在“非农化”的趋向。为适应适应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加剧,农村商业银行将相对富余的资金投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项目,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缩减了农村信贷市场的资金规模,造成信贷资金紧张,融资成本上升。同时,形成农村资金投入—流出—再投入—再流出的恶性循环,抑制了农村资本积累。

3、“输血”功能不足,引不进资金。

农村信贷资金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弱势产业,有周期长、风险大、回报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等特点。近年来,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大,“利润最大”和“风险最小”的经营取向,决定了信贷资金必然向效益好、风险小、盈利高的行业流动。农业的弱势地位与银行商业化经营取向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村银行信贷资金非农化,进一步激化了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一是农业发展银行虽然目前业务范围已相对较广,包括农、林、牧、渔业的基础生产及加工、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但真正在支持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农村扶贫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农村商业银行(即原农村信用社)“小马”难拉“三农”大车。国有银行从农村地区退出后,农村商业银行逐步成为农村地区“三农”发展的主要力量,但受自有资本金少、资金实力弱、历史包袱重等影响,难以向“三农”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此外,其产权制度改革后,盈利压力增大、不良贷款考核加强,对增加“三农”贷款投入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工行、建行等金融机构的农村分支机构大量萎缩,有的甚至完全退出了农村服务领域,造成了农村乡镇国有金融服务的盲区,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总量较小;四是政策因素和金融管制严重制约了民间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严重滞后。金融体系不完善,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需矛盾。为解决此难题,政府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招商引资,但效果不佳。

4、城乡统筹需求资金巨大,但农业贷款额度小,产业化发展融资困难。

(一)城乡统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比较突出。鉴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大量金融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农村水利、公路建设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投入不足,欠帐较多,亟需投入改善。作为地方政府,可以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的方式,实现互利互惠。

(二)特色产业发展金融服务需求比较突出。县域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各特色产业亟待培育,最核心的在于金融支持。比如,特色农业方面,由于贷款抵押、担保等问题,种养殖农户、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借入资金的主要渠道为信用社小额农贷和亲友借款,95%的农业项目得不到信贷资金支持,有45%的农户和65%的农业企业认为贷款需求不能满足。造成贷存差过大的原因主要是缺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部分群体、少数地区存在金融服务空白。我县大力支持汇丰村镇银行试点的目的就是要填补部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目前该行仍在筹建过程中,试点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民营经济需求比较突出。目前,大足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16203户。今年6月末,全县短期贷款中工业、建筑业、商业和农业企业贷款总额为5.2亿,绝对额仅比年初增长520万元,其中工业贷款为负增长,降幅5.8%;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比例达到67.0%,说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比较突出。

(四)农业贷款额度小,产业化发展融资困难。金融部门在向商业化转轨的进程中,普遍存在贷款权限上收(一些分支行仅有50万元低风险信贷业务贷款权限),实施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全国或全市统一的贷款标准等,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支农”的政策性与“经营”的商业性双重目标在市场条件下冲突加剧,影响金融对农业产业的信贷投入。从目前情况看,农民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小额贷款满足程度相对较高,农户小额资金信贷作为农村商业银行支农的主要形式,虽然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但还款期短,一半是半年至一年,有的只有两、三个月,与林业、养殖业的生产周期不相适应;其次是额度太小,一般在5000元以下,远不能满足农户需要,更不能适应农民扩大再生产的需求。特别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房改造和新建,普遍资金需求3—5万元,超过了银行贷款额度,获得贷款十分困难。种养大户其农村土地、房产等产权不够明晰,加之地上附着物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品,农民缺乏其他有效抵押品;农村企业可以抵押的资产少,抵押物变现率也较低。现有的62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自身实力不强,要增强企业标准化程度,扩大再生产,资金缺口超过2亿元。但大额贷款因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企业和个人融资处于弱势地位,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满足程度较低。

三、发展大足农村金融的建议

“希望农村金融‘贷款额度大一点,时间长一点,方式灵活一点,门槛降低一点!”这是大足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呼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建构农村产权体系;农村产业技术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农村政策支持体系;城乡统筹金融服务体系。打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通道。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刚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强调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金融等生产要素的重组。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既有金融机构资金趋利性因素影响,更有政策层面上改革的不足,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上的收缩,政策性银行又没有及时跟进,使得有限的农村建设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既要充分利用政策引导、措施倾斜、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也要考虑利用市场手段、价值杠杆、利益调节等经济手段去矫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上的偏差,利用利益机制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向农村回流,建立起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机构商业经营上的可持续性。因此,建议通过金融立法创新,优化金融支农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加快研究制定《农业信贷法》、《合作金融法》、《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等配套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机构支农责任、权利与义务,对部分县域金融机构要明确将吸收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当地使用,对新增当地的支农贷款给予减免税收或其他优惠政策,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

(二)把握两个关键

一是创新农村融资抵押方式。农村金融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另辟蹊径,最重要的是建立有异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借款还贷机制,这种机制首要的是要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机制。在美国,动产融资占到小企业融资总量的70%,在新兴市场国家,银行所接受的担保物73%是土地和建筑等不动产,而广大中小企业却普遍欠缺不动产担保资源。因此,要创新农村融资抵押方式,建立和完善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制度,促使农村资源转化为金融信用,解开农村融资中的“死结’’。一是建议对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基地等,通过发证确权等方式,促使农民手中有限资源转化为金融机构认可的、可流转的信用依据;二是针对企业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动产融资需要,按照《物权法》规定的动产质押制度,创新诸如厂商银三方合作担保、供应链融资等信贷产品,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三是发展以亲友链、社区链为特征的关系型贷款,开展“文明信用工程”建设;四是成立信用担保中心,发挥集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于一身,融中小企业担保与农业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担保职能作用。选择经营管理良好、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农户的四位一体的金融创新方式。

二是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造成农村金融服务“瓶颈约束”、满足度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农村金融产品“货不对路”、供需脱节。因此,针对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开发适销对路农村金融产品显得十分迫切重要。在银行业方面,要针对“三农”贷款“短、频、急、小”的特点,大力创新信贷产品,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贷款、农田水利改造专项贷款、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按揭贷款、农产品套期保值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农村消费贷款、农民进城务工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品种。在农业保险方面,建议补贴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设立再保险公司,对涉农保险业务实行再保险等。

(三)完善三大体系

一是组织体系。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开放、有序、竞争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来支撑。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合作金融为主导,商业金融和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形成多种形式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议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定位要进一步向“三农”倾斜,防止以往改革中的城市化、商业化趋向;巩固和稳定县域农行分支机构,促进“重心”下沉;

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将其打造成提供多方位服务“三农”的综合性农业政策银行;转变邮储银行经营机制,促进农村资金回流;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开办“支农”险种,并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和免税支持。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为构筑农村金融未来补充新鲜血液。

二是监管体系。金融业是从事货币经营和信用的特殊行业,其投机风险和流动风险远高于一般工商行业,一旦出现问题,将带来极大的社会成本。因此,在加快推进农村会融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防止和化解金融风险。建议: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地方金融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可以考虑赋予地方政府部分监管权,如适时建立地方金融管理与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地方政府参与金融机构从准入、运营到退出的全程监管。另一方面,正视民间金融的“草根诉求”。目前,民间借贷相当普遍,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但也带来一定的危害,一些民间借贷活动成为孕育“地下经济”的温床。特别是民间借贷中普遍存在的高利贷现象,提高了资金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了其市场竞争能力。建议予以高度重视,出台有关政策,正确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民间金融,把民间金融融入整个农村金融的供求均衡系统之中。

三是信用体系。新农村信用保障体系的建设要遵循以道德约束为支撑、以制度规范为基础、以法律强制为保障的原则,加快构建农村和农户信用服务体系。建议:一是加快信用立法,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通过立法制订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守信者,打击失信方的信用规则,使经济行为主体在维护正当权益上有法可依。二是开展“诚信社会”建设,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道德保障。针对农村区域广、农业经济个体多的特点,在农村深入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的创建活动,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全方位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三是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通过稳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强化农民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政府、金融、农民“三兴”、“三赢”的良好局面。

感谢大足县金融办、农办、农商行、农业银行、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农户代表提供资料及支持,在此一致并谢!

蔡律 2008年11月10日

第二篇:农村金融改革调查报告

大学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在新的国际和国内金融形势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三轮重大的改革,至此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1979-1993年;1994-1996年;1997-2011年。本文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以此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基于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析,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进行探讨。

第一阶段: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1979-1993年)

在1979年之前,我国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安排是动员农村储蓄,支持城镇工业化发展,没有建立起单独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真正的农村金融组织。1979年之后,我国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农村金融安排,主要是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1979 年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其农业贷款对象从以集体为主变为以农户为主,并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农村商品经济,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接着,农村合作信用社也从政社合一的体制下解放出来,恢复了其在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198

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而不作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农村信用社业务规模和业务内容发展迅速,对农民个人贷款用途发生了改变,贷款数额也成倍增加。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该年起农村信用社改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农村信用社脱离中国农业银行的领导管理,实行自主经营,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农村信用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随后,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国家林业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也逐步成立。这样,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并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若以1980年为基期,1980-1993年间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信社存款增加了18.7倍,年平均增幅达25.7%;贷款增加了15.6倍,年平均增幅24.1%.农村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2.3倍,年平均增幅22.1%。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在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和私人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国家放开了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允许成立民间合作金融组织,民间金融演化过程和初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农村合作

基金会、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其中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84年在少数地区试办以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国发展也较快。从性质上来讲,它不是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而是一个社区性金融系统的补充,对于协调农村闲散资金,缓解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农业银行身兼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任务,这种背景不利于其商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农信社在农业银行直接管理下,也束缚了其独立发展空间。加上部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组织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严重的非规范经营,混乱了农村金融市场,加剧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所以,以建立农村金融体系为目的的第二轮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阶段: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1996年)

自2004年以后,面临着混乱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势在必得。这是《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的。这轮改革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金融制度的安排。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1994 年,我国成立了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试图通过该银行的建立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中剥离出来。该行主要任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

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为两类:一类是重点支持农业的产前环节,其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另一类是为了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流通各环节,进行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体的收购、调销和储备贷款。中国农业银行也将政策性业务划出之后,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

(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

农村信用社的政治体制背景比较复杂,必须加强对其的商业化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向合作制方向发展,并在信用联社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金融监督管理。由于农信社继续沿袭中国农业银行管理时期商业化的经营方向,随农村金融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金融供求缺口越来越大。事实上,农信社本身的历史包袱沉重,资本金严重不足,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完善,很多方面都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要求。

同时,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明确其不属于金融机构,不得办理存贷款业务,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改变为隶属农业部,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仍隶属于财政部,但办理农业信托投资。

第二阶段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符合农村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但是,实际运行中发现,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农业生产性金融需求也有十分苛刻的贷款条件,农

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性金融需求也缺乏来自银行的资金保证。

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必然由非正规金融安排来补充,导致民间借贷和各类合会组织兴起,带来许多金融纠纷。各类基金会和部分农信社不能规范经营,金融市场寻租现象普遍。

第三阶段:促进农村金融商业化和多元化(1997-2007年)

1997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了撤并,退出了县域范围,重点转向了城市;基层营业机构的贷款审批权和财务权上收,业务重点放在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较少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一)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造

2003年6月,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为标志,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由8省市试点进一步扩散到全国。这轮改革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2003年起,我国允许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但

对其设立在注册资本总量、资本充足率、发起人规模、从业人员、设立分支机构数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这些新型农村银行均是在原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股份制银行,实际上不具有合作性质。

改革后,农信社逐步形成了四种产权关系: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级农信社统一法人、县级法人。截至2010年底,完成产权改造后,组建了17家农村商业银行,113家农村合作银行,1824家县级统一法人。由于此轮改革的目标不是解决农村融资问题,而是解决农信社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在解决农村融资问题上,资金越来越远离农民,向城市流入。

(二)农村邮政储蓄的发展

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数量庞大,遍布城乡,业务发展迅速,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一定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第五大银行。邮政储蓄拥有最广的城乡覆盖面,并提供最多交易额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其近60%的储蓄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邮政储蓄于2006年在部分省份开展邮政储蓄定期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缓解了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将试点在农村领域发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微小企业主贷款,并在时机成熟时推出农村小额保险甚至小额期货等产品。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始终未能发展起来,整体上处于滞后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在数量和

质量上的规模上均较小。

(三)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为了消除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竞争冲击,1997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合并、关闭;随后1999年,被彻底解散。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非正规性金融体系主要由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组成。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也是类似于信用合作组织,基本上均被取缔。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了小额贷款试点,银监会出台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新政策,给农村金融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多元化发展道路。2007年的3月1日,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为标志,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关键时刻。

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2007年1月29日公布的2007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迫切性,表明了优化农村金融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为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金融机构。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6个试点省

(区)共核准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另外,还有8家机构已提出申请,其中3家已获筹建。三类新型机构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其中,银行资本6480.21万元,占比50.9%;产业资本1953.89万元,占比15.4%;个人资本4292.55万元,占比33.7%.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446.16万元,存款余额19344.87万元,贷款余额11953.4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初步起到了将社会资金引向农村地区、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金融商业化、多元化。

由于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而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种金融组织的效益和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各国有商业银行和众多的股份制银行。在当今金融市场放开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农村金融组织想要在新的时代下赢得发展机遇,必须深刻研究农村金融改革的脉络,理清各种问题存在的根源,不断地深化改革,开拓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做好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在为农村经济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三篇:农村金融服务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状况的调研

一、主题简介

为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和农户对农村金

融机构创新服务的要求,掌握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并准确地预测信贷投量,把准信贷投向,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从而更好服务于当地经济。通过对延川县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采用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的调研,就延川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普及和服务能力、服务方式进行全面掌握,并对今后发展提出对策。

二、调研时间

2013年11月15日-2013年12月1日

三、调研情况

1、调研目的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延川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现状以及创新发展的模式,分析延川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当前问题,然后通过剖析当前问题,以及借鉴国内先进县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模式和经验,提出促进现阶段延川县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2、调研方法

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调研调(调

查问卷见附件2)以及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3、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延川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还

很多。部分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资金紧张,存款的增长速度和

贷款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以延川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因为农村

信用社一直扎根农村,情系农民,立足农村经济发展,长时期服

务“三农”,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农村主要的金融服

务机构,截至2013年10月,延川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 63237

万元,各项贷款9584万元,其中涉农贷款 4996万元。农村金

融服务机构初步在农村开始设立,时间较短,所以存在有很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尚待普及,经营模式还不成熟

农村金融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需要在摸索中

不断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能满足需求。这些年来,农村信

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还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的需要。从客户群体看,农村金融服务对象广泛,客户群

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体个

体差别较大,服务需求差异化,部分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金融

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从涉农贷款操作和管理上看,农村客户群体

对信用社贷款程序多、手续繁琐一直颇有微词,复杂的贷款环节,使一些借款者望而却步,同时,信贷产品单一,未能满足客户多

样化需求;从基础服务设施上看,农村信用社硬件服务设施还有

待加强,服务网点的改造、人力资源配置仍需进一步完善。

(2)支农资金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还很弱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立足县域,主要吸收当地存款资金,存款

规模受地方经济影响较大,特别是山区农业县,经济规模制约农

信社支农资金更加明显。县域范围内存款市场份额的竞争日趋激

烈,民间融资行为更加活跃,存款搬家的现象比较突出,支农资

金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信社支农功能的发挥。农村金融服务

机构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农业作为高风险低受益的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

大,而目前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且手续复杂,一旦发生自然灾

害,借款人就可能不按时履行还贷责任。即使有抵押,但由于抵

押品大多数是农民住房、宅地或农机等,这些抵押品一般都很难

变现,所以农村金融机构还要承担不良贷款损失。

(3)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业务单一,创新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困难,所以要在经营管理、业务发展和

产品服务创新上有所突破。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润来

源和结构单一,严重缺乏创新动力,服务机构开办的中间业务也

仅有代理企业产险和代理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几项,还不能办

理代扣代缴税金等中间业务,无法留住企业基本结算账户,吸收

企业存款难度较大。

4、解决对策及办法

(1)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找准

市场定位,主要服务于县域经济,信贷资金绝大部分用于支持本

地农户、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通过强化监管措施,切实防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各级监管机构在积极争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控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本约束,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办成具有可

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市场。

(3)通过合理规划,设置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实现公平竞

争,服务周到,高效务实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农村金融服务机

构投资来源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分散化,为农村金融机构良性运作

奠定良好的资本来源结构。

(4)改进服务方式,开发多种服务产品。农村金融服务机

构要推行“阳光信贷”,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和审批程序:一是公

开信贷品种、办贷流程、信贷服务人员服务片区、办贷监督机构,承诺办贷时限;二是简化贷款办贷手续;三是适当放宽基层网点的贷款审批权限。农业和农户小额贷款具有其特殊性,既受其生

产经营项目的制约,也与农村地区经济交易方式相关,对额度较

小的农户贷款在监管上适度放宽,以比较简化的手续规范管理。

(5)加强培训与教育,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金融服

务工作人员队伍。一是要强化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行业自律

意识和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工

作队伍。二是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高薪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亦可通过协商从当地金融机构中吸纳一批富有从业经验的现有

从业人员,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五、总结

通过实践调查,全面掌握了延川农村金融服务的状况,并根

据自己的学习知识,结合实践情况,对延川农村金融服务的未来

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自己的这些建议能为延川农村金融

服务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本次实践调查给了我一次很好的锻炼

机会,使我所学习到的金融知识在实践中的一次有机结合,提高

了我的实践应用能力。

附件1:

参考书籍和资料

1.延川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规划

2.延川县农村信用联社发展规划

3.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及对策浅析《中国县域经济

报》

附件2:

村镇银行现状及发展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是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的学生。为了了解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现状、农村金融等问题,现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不记名,绝不会泄露您的信息,希望您能够放心如实作答。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调查,提供宝

贵的看法与意见。

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1、您目前是否从事金融行业?

A 是 B 否

2、您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了解程度?

A 非常了解 B 比较了解 C 一般了解 D 仅听说过 E 从未听说

3、您所知道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目前的业务有哪些?

A 个人存款 B 个人创业贷款 C 个人消费贷款 D 单位定期存款

E 单位活期存款F 结算 G 代理发行 H 其他

4、您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办理过业务吗?

A 办理过 B 未办理过

5、对于如今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如极易偏离宗旨、筹集资金困难、发展速度缓慢等),您有什么想法或对策?

6、您认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如何改进?(例如服务、组建制度、业务等

方面)

第四篇:安塞农村金融状况的调查报告

安塞农村金融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不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延安市安塞县金融运行状况进行了个案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深化、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建议。关键词:农村金融运行;农村金融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今年暑假我跟随校研究生会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赴革命圣地——延安市安塞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根据自己的专业,本人主要从农村金融这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安塞当地乡、镇政府的介绍,以及对当地农民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了解了些情况,总体来看安塞农村金融情况与全国其他地区农村金融情况基本相似。从中总结出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农村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状况的有关政策建议。

一、农村资金运行分析

当前农村资金运行中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是资金短缺与流失。即一方面与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相比,农村资金供应短缺;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纷纷逃离农村,农村资金严重流失。农村资金短缺表现为:

1、农村融资需求旺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融资的满足度极低。就对农户的贷款情况看,2001年,我国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仅为5700亿元,占5.1%。乡镇企业贷款为6400亿元,占5.8%。即使加上农业发展银行收购农产品的贷款,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的贷款余额也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17%。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减弱。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银行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扶持迅猛崛起的乡镇企业,农业银行对信贷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用于支持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银行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再局限于农业和农村,加大了对农村电网、交通、通信等的支持力度。90年代以来,其机构网点正逐步从农村收缩,农贷款的增幅趋缓,占比开始下降,营业务也日益向城市和工业靠拢。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由于农业银行大幅收缩农村基层业务,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从结构来看,农行的农业贷款占全部农业贷款的比重由1979年的74%下降为2001年的22.3%,农村信用社的比重则由1979年的26%上升为77.7%。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的60%以上是农户贷款。虽然农村信用社是直接覆盖广大农村、网点众多的正规金融机构,但为农户提供的贷款非常有限。据统计,全国农户贷款面为25%。农业贷款占

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比重1990年为46.2%,2000年降低到34.2%。在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以后,仅靠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信贷实力,根本无力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2、资金的流失。指农村的资金不能有效地投入农村生产流通过程,以支持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流失的渠道主要有:

(1)金融性流失。指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银行、保险等渠道外流。

一是通过邮政储蓄机构形成的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该县是一个典型的打工人口大县,绝大部分打工人员的打工收入绝大部分通过邮储这一渠道汇回农村,使该县邮储机构迅速增加、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从理论上讲,邮政储蓄机构应该成为向农村注入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但由于储蓄机构的业务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加之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存款转存中央银行的利率高达4.131%,且无任何风险,导致该县的邮政储蓄存款每年全部从农村资金市场流出,转存到人民银行,因此其流出差额相当大。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虹吸”情况严重,存贷差不断扩大。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除上缴人行存款准备金外,还将大量存款转存入各自的上级机构,不断缩小在农村的贷款规模,以确保风险的最小化。

(2)投资性流失。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村居民在城镇的投资活动日趋活跃,也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有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户出于子女未来发展的考虑,在城市购买房产;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投资证券市场,买卖股票、债券,还有的农民参与“体彩”、“足彩”,这些行为必然会引起农村资金的外流。

(3)消费性流失。农户消费城市化比例的提高是导致我国农村资金流失的又一条渠道。农户消费城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民子女高等教育消费,据粗略估算,一名大学生每年要从农村带走的平均费用在一万元左右,超过绝大多数农户的年均纯收入;其次,生活消费尤其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医疗消费支出等,同样也造成了当前农村资金市场的“失血症”。

二、经济金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展示了巨大的潜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种植业在实施“良种.良法”的现代农业生产组合后,良种良法覆盖率大大提高,形成了水产、禽畜、粮、林果四大农业产业,农业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2、农业生产专业化初具规模,该县已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蔬菜种植专业户、家畜养殖专业户、水产养殖专业户、农产品收购加工专业户等,农村经济格局的现代化趋势使得农村资金的需求呈规模化、集约化趋势,农村经济对金融支持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但与此要求极不协调的是,县域金融却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而且愈演愈烈,这严重阻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在业务活动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决策权,尤其是贷款权,基本集中在省、市分行。农村的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实际上逐渐演变成了上级行的一个储蓄所,只吸收存款,很少向农村发放贷款,无法满足农户日益扩张的资金需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种类单一,仅限于对粮食收购企业提供粮、棉、油收购贷款。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农发行贷款质量的逐年下降,贷款回收困难,农发行每年的贷款发生额也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粮棉油流通体制的改革,农发行在农村的业务范围和规模呈加速萎缩的趋势。邮储所同样只具有吸储转存的功能,根本不办理对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由于政策扶植力度不够,不良资产包袱过重,其融资职能非常有限。

金融机构的规模与职能的萎缩必然带来其市场的大幅度收缩,在农村经济融资结构中,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重逐年回落,农村的一些承包户、联合体进行融资的主要渠道是民间借贷。

三、农村金融运行的效应分析

以上两对矛盾形成了当前农村金融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它们给农村金融良性运行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效应。

1、金融秩序恶化。农村资金的紧缺和农村现代金融的萎缩,使落后的融资方式———高利贷乘虚而入。据调查,该县的每个村都存在着高利贷的融资行为,有相当多的农户依靠高利贷维持生产支出和生活支出,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也依靠高利贷维持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调查显示高利贷的融资利率大大高于国家规定的利率水平,破坏了国家的利率政策。同时,高利贷融资的不规范性使农村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更为严重的是高利贷的高收入刺激着新的高利贷者不断形成,农村金融秩序步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2、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首先,该县间接融资市场的融资规模在逐年下降。其次,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普遍不佳。据调查,该县的金融机构普遍经营规模小、业务量少、经营成本高。低水平的存贷规模是无法维持分支机构正常业务活动发展的,加之农贷单笔金额小、审贷成本高,使农信社的分支机构盈利空间非常有限。另外,我国农村的规范性的直接融资市场即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3、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纵观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历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凡农村金融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凡农村经济相对萎缩,信贷资金大幅减少的时期,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也就回落。由于信贷投放的萎缩,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慢车道,如果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前景是不容乐观的。

4、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将受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毋庸质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广阔的需求空间,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的城市化,加快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农村有效需求的不足,必将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农村金融运行正常化的政策思考

如上所述,当前农村金融运行中存在诸多矛盾,同时,由于农村金融体制还存在较严重的路径依赖(根据道格拉斯?洛思的路径依赖理论,制度变迁过程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制的机制即路径依赖,这种机制会对制度变迁产生极大的约束作用,约束效应有良性与恶性之分,目前在我国农村存在恶性的路径依赖),因此,要化解这些矛盾、解除这种恶性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以保证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从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

1、财政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首先,加大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其次,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2)税费优惠。首先,真正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税赋,增强农民的融资能力。其次,应该给在农村开展信贷业务的农信社和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一定的税收优惠,增强它们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经营活力。

2、货币政策建议

(1)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全国人大要尽快制订《合作金融法》,金融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合作金融监管条例》。另外,应考虑设立国家农信社管理总局,制定全国性的农信社管理框架。

(2)改革农村利率管制模式。首先,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单笔金额小,成本高,风险大,贷款利率应实行更大范围浮动,以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其次,要理顺邮政储蓄机构转存存款利率,将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降到与其他金融机构相同的水平,同时,鼓励邮政储蓄利用吸收的存款进行投资,可以购买国债,也可以购买政策性金融债,特别是应该购买农发行的债券(也有利于农发行资金来源的规范化),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3)有效改善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对农信社因各个改革时期国家政策导向所形成的沉淀资金,应比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对此类不良资产予以剥离,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

3、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1)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动员社会上各种类型的资金,组建股份制银行;二是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改组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控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三是对有些商业性较强的农信社,可顺势而为,将其改建为商业银行,如江苏省江阴、张家港和常熟三市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基础上组建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在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过程中,中央银行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引导中小商业银行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

(2)建立真正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将现有的农信社按照合作制的原则改造成为规范的主要以参股社员为服务对象的合作金融组织。同时,应该积极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及金融意识,引导农民组建新的合作金融组织。

(3)改革邮政储蓄机构。改革邮政储蓄制度,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专门经营储蓄、汇兑、代理等银行业务,使其成为与其他金融机构具有同等地位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4)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首先,应当由政府组建专业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作为一家全国性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来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信贷机构提供风险保障,监督和管理众多农业保险基层机构,充当最后保险人的角色,解决目前农村商业保险机构存在的趋利性强、保费费率高、覆盖面窄的缺点,降低农村投资风险,吸引商业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其次,在广大农村应按自愿互助原则建立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考虑到农村的具体情况,在保险的实施方式上应该采取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以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作物保险实施强制保险,其他险种则实行非强制保险。

第五篇:关于六盘水市农村金融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六盘水市农村金融问题的调查报告

刘 智

〔内容摘要〕 我市农村金融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为此,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完成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要着力解决阻碍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要素循环的障碍,特别是农村经济部门与农村金融部门之间的政策割裂,营造一个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关 键 词〕 农村金融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要小康,“三农”要和谐,离不开金融的信贷支持。解决农村发展难的问题,就要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我市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缺失,金融支农弱化

从经济性质看,传统农业的货币化程度很低,难以在生产过程中自行完成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部门中非农转化加快,农业部门对资金尤其是金融资金投入需求强烈,但事实上却难以从金融部门信贷供给这个巨大的“盘子”中获得足够的份额。2007年1—9月首次出现了农业贷款绝对额持续下降的情况,9月末,六盘水市农业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10537万元(去年同期增加33485万元)。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弱化,使金融支持“三农”弱化问题相对而言更加突出。

小额信贷下滑。据市扶贫办提供资料:2006年以前,我市都能完成省下达的小额扶贫贷款任务。2006年底省下达我市任务为应发放6910万元,至目前为止,仅完成5858.6万元,占任务数的84.7%。

(二)农村金融缺失的原因分析

1、银行机构收缩,金融支农平台在减少

近几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退出不发达地区的改革,不仅弱化了对农业的支持,也弱化了对不发达地区经济的支持。一方面,使得农村基本上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唱独角戏,差不多是农村信用社独力承担支农重任;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退出不发达地区带来的县域、市域经济组织纷纷转向农村信用社寻求支持,导致农村信用社有限的支农能力被分流分割,特别是近年来的煤矿大规模整合及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大量资金需求,使得农村信用社过多卷入支持非农企业发展、支持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等,导致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占比和对支农的重视程度均在下降,市各农村信用联社支农贷款占比持续下降。

2、银行利息增加,农户贷款负担在加重

小额信贷出现下滑的原因之一是人民银行五次提高利息,而省贴息5%未变,使得农民承担的利息提高。据调查,小额信贷年息盘县10%以上,水城县8%,六枝7%左右(原来年息为6%—7%)。农户贷款的积极性受挫。

3、工作衔接不好,小额信贷发放渠道不畅

2007年是农村信用社初次接手该项工作,一是工作不熟悉;二是信用社要求小额信贷在原建档立卡情况下发放,乡镇提供的名单,信用社又不愿意发放。三是乡镇积极性不高,原来发放贷款有本金0.5%的奖励和利息5%的奖励,现在没有了,信用社也没有把小额信贷任务作为目标考核内容,所以工作积极性不高。

4、缺乏财产抵押,农户很难得到大额贷款

农户拥有的宅基地、房产、耕地使用权等无法流通和转让,即缺乏有效的财产抵押,不能得到对扩大生产经营的大额贷款的支持。据调查,农户或农村民营企业因“找不到担保人”和“没有合适的抵押物”而得不到贷款支持的占70%以上。

5、贷款政策限制,农业项目贷款得不到满足

一是由于银行的贷款政策从总行制定政策时就是以国家发改委的产业政策为依据的,加之,国有商业银行都是法人统一经营结构,即经营权在省级银行,各市、地级以下银行没有贷款决定权,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就能顺利得到贷款批准,如果不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范围,就连申报都困难。但在我市这种不发达地区,有的项目虽不属国家鼓励的范围,但也不在限制范围内,属产业过渡的项目(例如60万吨—90万吨的洗选厂)和一些效益好的小项目(如2万千瓦以下的小水电)得不到各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而就是得到农村信用社的一笔贷款最多也只有1千多万元(我市农村信用社股本金余额1.45亿元,商业银行法规定,一笔贷款不能超过资本金的10%),杯水车薪。二是农村金融的支持政策尚不健全,贷款风险较大,农村信贷的比较收益长期低于城市信贷,就难以保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然产生“挤出效应”。利益驱动将使银行“贷农不如贷工,贷小不如贷大”,并促使机构网点向收益高的地区转移(这是近些年银行从农村撤销机构、收紧信贷的根本原因),导致大量农村资金被吸纳外流,而利率市场化的农村信用社,由于高利率刺激了贷款积极性(从表2可看出,农村信用社信贷增长速度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平均水平)。三是农村资金缺乏回流机制和渠道。从金融投入看,由于银行只有存款的任务而没有贷款在存款地的比例规定,以及利率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目前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配套政策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金融机构通过资金上存、缴纳存款准备金、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流出了大量资金。从项目实施上看,农业项目对银行资金的吸引力不强,有的银行一听说是“农”字号的项目就失去了贷款的积极性。

二、解决我市农村金融缺失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存在的农村信贷服务缺失问题,与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形势很不适应,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完成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除需要国家投入去支撑外,更重要的是着力解决阻碍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要素循环的障碍,特别是农村经济部门与农村金融部门之间的政策割裂,营造一个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政府、银行和农村环境三个方面解决农村金融缺失问题。

(一)政府加强服务

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二要结合我市实际,要从优势和特色出发,以《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龙头,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业银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与农相关的产业、企业的信贷投入,以减少商业银行的资金外流。三要抢抓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扩大的机遇,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市农业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科技产业,采取政府贴息支持、发展贷款担保中介机构和对支农贷款保险等鼓励发展的政策,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性银行对我市农村经济的倾斜支持。

(二)银行创新改革

一方面,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要解决我市农村信贷服务缺失的问题,必须从我市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着眼,积极争取政策,进一步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种类较全、功能完善,既符合国家改革政策,又比较贴近我市农村经济金融实际的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使其在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中尽可能的有所作为,使农业银行为农服务;二是以扩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为契机,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在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设立农业发展银行机构,使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大额信贷支持;三是按照国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在已经完成统一法人社的组建,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经营实力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再积极创造条件,向农村合作银行过渡,把农村信用社建成一个法人治理完善、经营机制灵活、支农效果明显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要根据贫困县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和需求,在县城、城郊和农村服务盲区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机构,以提高农村信用社机构和服务在农村的覆盖面,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四是对应利率政策上,在国家调整(提高)利息后,农村小额信贷得到的补贴也应该相应调整(提高),以减少农民贷款的成本。

另一方面,构建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从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看,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应通过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来加以缓解,不能单纯依靠向有关金融机构施加政策

性压力来解决,而是通过有效竞争,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增加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使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在构建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可适当放宽农村商业金融的准入限制,在有效竞争模式下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三)农村营造环境

一是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融资机制。建立一系列符合农村产权、信用、产业、经营、技术特征的制度安排,使得“三农”融资得以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今后应该大力鼓励各类投资者,发展私人投资市场;二是鼓励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担保、评估等中介机构,探讨多种信贷评估技术,尝试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产品,实行多种信贷风险控制技术等;三是在制定和完善地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政策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发挥非正规金融的优势,使其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重要渠道;四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下载调查报告写作格式农村的金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报告写作格式农村的金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金融(本站推荐)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体制关系,目前农村大部分农民依旧保持着“小本经营”的生产模式,具有投入小、成本高、风险大、积累少等特征。但随着农......

    农村金融浅析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农村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有助于改善我国城乡差异,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近些年来,......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一、概念与特点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调查报告 ХХХХХХХХХХХХ(题目) 姓名(所属院系、班级、学号)一、前言 二、主体 ХХХ ХХХ......

    调查报告写作

    调查报告写作 基本要求: 1. 深入实际,收集材料 2.实事求是,切忌弄虚作假 3.主题思想和调查目的统一 4.观点和材料统一。格式: 第一页的内容: 调查题目:**** 调差地点:**** 调查对象:****......

    如何写作调查报告

    如何写作调查报告? 标题:关于(你所盖章的调查单位名称)(调查内容)的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 1.北京市市民养老方式调查 2.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调查对象多为北京市20-35岁......

    调查报告写作

    调查写作报告答案 调查写作报告名词解释目录 1记述文 2议论文 3应用文 4说明文 5调查报告 6调查对象 7调查单位 8报告单位 9调查项目 10调查表 11普查 12随机抽样 13纯随机......

    调查报告写作

    调查报告写作 一、标题要求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