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电镀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调研 140519[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6:0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市鄞州区电镀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调研 140519》,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市鄞州区电镀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调研 140519》。

第一篇:宁波市鄞州区电镀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调研 140519

从“黑色”到“绿色”的嬗变

宁波市鄞州区电镀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调研

经济日报2014-5-19 本报记者 熊 丽 郁进东

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基础性配套产业,电镀被称为工业产品的“防护兵”和“美容师”,但同时也是众所周知的高耗能重污染产业。2002年起,为治理污染,浙江宁波鄞州区将分散在各乡镇的电镀企业集中搬迁到电镀园区,其经验一度领先全国。十余年后,同样为治理污染,鄞州狠下决心,投入16亿元,将这一全省最大的电镀园区停产搬迁整治提升,51家企业仅留下了1/3,厂房占地面积降至1/5。

如此“伤筋动骨”,为的是“脱胎换骨”。宁波鄞州拒绝“黑色GDP”,以电镀园区整治为突破口,倒逼产业升级的做法,值得关注和借鉴。

一场逼出来的转型

鄞州电镀园区于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在此之前,鄞州原有的50余家电镀企业散布在各乡镇(街道),且多数是“散、弱、小”企业,污染治理水平不高,内河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群众意见很大。为了有效解决电镀污染问题,2002年,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奉化江畔启动建设电镀工业园区,总投资2.3亿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污水处理。整个电镀园区占地523亩,共有企业51家,厂房面积约9万平方米,车间1597间,租赁户384家,职工近万名,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电镀园区。

鄞州区环保局副局长陈卫东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电镀园区的这一生产管理模式曾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范实施推广。然而,随着国家环保政策标准的不断提高,运行十几年的电镀园区却面临基础设施老化、规划布局受限、地下污染积累的现状,已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近年来,鄞州区政府和企业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电镀园区进行数次整治,但仍然无法根除一系列环境污染隐患。

此外,电镀园区兴建之初,所在地本是一片荒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园区周围逐渐聚拢了居民小区、商业中心和学校,废水废气等污染隐患令周边居民十分不满,群众环境保护的呼声不断提高。

2012年,鄞州电镀园区被国家列入“十二五”期间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治监控区。2013年5月14日,浙江省环保厅对园区整治提升实 行挂牌督办,限期年底完成停产整治。

电镀园区停产关闭、整治提升是硬任务,不存在“缓一缓、拖一拖、等一等”的可能性,但是究竟如何整治?一方面,作为工业强区的鄞州离不开电镀产业做配套,简单粗暴的关闭并不现实,将污染包袱转移,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另一方面,经过数次整治的电镀园区,留给再次改造的空间并不大。

与其小修小补,不如推倒重来;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转型。经过审慎思考和调研,为促进电镀行业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鄞州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停产关闭的基础上,将电镀园区全部搬迁,重新划定准入门槛后整治提升。“为了子孙后代的生态权益,宁可牺牲GDP和财政收入,也要坚决关停整治电镀园区,打好这场转型升级、保护环境的攻坚战。”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陈奕君说。

一道去与留的选择题

目标已定,整治提升按照时间表严格推进——

2013年8月,一个以鄞州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鄞州电镀园区全面停产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2013年12月31日,鄞州电镀城全面停产整治。2014年1月20日,最后一家电镀企业搬迁结束。

考虑到电镀园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制定征收补偿政策时,鄞州区邀请征迁、环保、法律、劳动、评估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研讨,先后十余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意见,确立了“分类处置、四个一批”的总体整治提升方案,即“政策淘汰一批、自主搬迁一批、原址整治提升一批、企业配套回归一批”,在补偿政策、实施方案制定上做到公开透明合理,以最大诚意维护被征收企业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了平稳搬迁。

所谓“四个一批”,具体是指:通过政策性补偿,促使规模小、档次低、工艺落后、审批手续不全的加工型企业停产淘汰;对符合电镀行业准入门槛的企业,通过与周边县市区沟通衔接,支持企业搬迁落户到周边电镀园区;在原址整治提升方面,根据生产工艺划分区块,入驻对应镀种企业;对部分为企业自身配套的电镀车间,在符合相关审批要求、提升工艺水平、高标准建设的基础上搬回总部。

是去是留,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选择题。离开,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现金补偿,但将失去鄞州这一工业强区的产业支撑,甚至因为环保准入被挡在电镀行业之外。留下,不仅补偿金更少,再入园还必须符合更严苛的准入条件,拥有更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污水处 理能力。

选择留下的电镀厂负责人认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进步,提高环保门槛是大势所趋,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之所在。但是,抉择依然是艰难的。这种艰难,既心痛于客户厂房设备等真金白银的损失,更来自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

“当时我们思想斗争很激烈,压力很大。”盛业电镀厂负责人徐天标坦言,“干了这么多年电镀,转行也不合适。第一次看到园区整治后的准入标准,我们研究了两个晚上,觉得门槛太高了,实在没办法做到。这个标准不是一格一格地提高,而是一次跳五格,跳十格。”

帮助徐天标下定决心的是他的同行,培源电镀厂负责人周元辉。对转型升级后的行业前景和对政府的信心,使周元辉成为17家企业中最早签下整治提升协议的企业家。“鄞州电镀园停产后,周边的电镀厂发展很快。但是电镀产业的环保要求肯定会越来越高,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我们。”

事实验证了企业家们的选择。电镀园停产后,峥嵘电镀厂将一个300平方米的车间转移到了外区县,除了厂房租金、设备、管理费,仅车间租赁费就花了120万元。没过多久,当地也对电镀厂提出改造要求,限期今年12月底之前完成整治提升。这也让企业家们意识到,谁越早整治转型,谁就越早掌握未来的发展主动权。

国庆电镀厂负责人蔡国庆告诉记者,留下来的电镀企业必然会做大做强。目前,已经有好几家上游企业来与他谈合作,希望以入股的形式一起建设电镀厂,从加工关系变成合作关系。

一本经济账的两种算法

鄞州电镀园区年产值10亿元,税收6000多万元,而当地政府用于整治提升的资金投入高达16亿元。不算对其他产业的间接影响,仅今年一季度,电镀城停产搬迁就拉低了鄞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2个百分点。这笔账看起来,似乎并不划算。

“账不能这么算。”鄞州区副区长蒋明良说,“我们不能只算眼前账,还要算长远账,更要算生态账。算眼前账,政府是吃亏的。但算长远账,企业变强、百姓受益、政府得实惠,一举多得。”

经济的长远账,指的是虽然电镀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但转型后的规模和水平更高,配套能力更强。电镀产业的做大做强还将倒逼整个鄞州的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还为地方经济腾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据了解,电镀园区除保留100亩土地用于17家电镀企业建设外,更多土地将用 于生态长廊建设和都市工业区的整体规划。去年,鄞州区投入1亿元引入摩米创新工场,发展以光机电产业等为代表的都市工业,这既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传统产业的提升。据预测,摩米创新工场将实现“每10亩地10亿元产值的目标”。很明显,与电镀园区523亩地的10亿元年产值相比,“腾笼换鸟”将使土地获得更为集约高效的利用。

主管工业的鄞州区副区长黄新山说,转型升级是个阵痛的过程,只要迈过了这道坎,就将以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自信赢得未来的发展。

鄞州的另一个重要收获在于,政府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上也更加成熟。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当地干部有这样的思考,“政府到底应该做什么?那就是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企业高高兴兴地做大做强,为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贡献”、“市场是检验企业生存能力的试金石”、“政府如果保护落后产能,只会使企业依赖政府,没有竞争力”。

鄞州区区长、电镀园区整治提升领导小组组长陈国军告诉记者,在过去集中生产、集中治污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只管生产不管治污,政府则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角色尴尬,执法监管也比较困难。而整治提升后的电镀园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管好两头:前端把好准入关,后端把好环境监管关。

据了解,重建后的园区将根据生产工艺划分为3个区块,各区块入驻对应镀种的电镀企业。区块内由企业自行建造生产办公厂房、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设施等,建成后由企业自行运营管理,相互监督,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政府撒手不管。为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鄞州区多次邀请专家论证,提出高标准、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环保局还邀请德国专家对参与整治提升的17家企业法人代表进行授课,并现场演示污水处理技术,经过处理后的中水回用率可达到80%以上,远高于国家标准。目前这项污水处理技术已在一家电镀企业进行中试,如果效果理想,将普遍用于整治提升后的鄞州电镀园区。周元辉自信地说:“十年前我们是示范区,整治提升后我们还会是示范区。”

既重增长速度 更重发展质量 郁进东

鄞州,这个浙江省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区,曾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 了43个工业销售全国“单打冠军”。如今,在关闭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它再次走在了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

鄞州对电镀工业园进行力度空前的整治提升,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思想统一,认识到位。电镀企业污染严重,鄞州人认识到必须以铁的决心关闭污染企业,保护生态环境,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二是政策合理,措施得当。鄞州确定了“分类处置、四个一批”的总体方案,同时在制定补充政策上,做到公开透明合理,最大程度维护被征收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工作细致,服务周到。在短短几个月内要关闭51家企业,涉及近万名职工的切身利益,难度可想而知。鄞州在整治提升工作启动后,组织区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进驻园区上门宣传,进场评估,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

鄞州整治提升电镀工业园的探索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其一,重视经济数据,更重视发展质量。鄞州是浙江省排名前几位的工业强区,经济数据历来靓丽。对于地方来说,丝毫不看重经济数据是不现实的。电镀工业园每年为鄞州创造10亿元产值、6000万元税收。51家电镀企业中有9家规模以上企业,这9家企业的关闭,直接拉低鄞州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个百分点。当地官员说得好,要跳出经济数据抓经济,重视经济数据,更重视发展质量。梳理鄞州几年来大规模关闭污染企业,电镀工业园并不是第一回。2008年,鄞州关闭了104家污染严重的铸造企业;2009年,鄞州关闭了一批印染企业;2010年,鄞州再关闭198家不锈钢企业;2011年,鄞州关闭一批小锅炉;2014年,现存的52家铸造企业还要淘汰一批„„追求有质量的发展,正是鄞州样本的价值所在。

其二,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鄞州在电镀工业园整治提升工作中坚持算两本账,既算经济账,更算生态账。生态账体现的是社会效益,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陈奕君说,为了子孙后代的生态权益,我们宁可牺牲一点GDP,也要痛下决心关闭污染企业。鄞州探索既是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的要求,也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执政理念的体现。

其三,转型升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鄞州整治提升电镀工业园既是一场生态环境的保卫战,也是一场转型升级的攻坚战。鄞州人说,牺牲环境的发展不行,但不发展更不行。腾空的523亩电镀工业园,除将100亩土地用于发展环保门槛更高的17家电镀企业外,其他土地将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唯有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方能推动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

转型升级要敢于舍弃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经济日报2014-5-19 本报记者 胡文鹏

舍弃一时的GDP增长,舍弃过时落后的政绩观,舍弃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甚至要舍弃一些就业岗位。这是转型升级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不舍弃就不能得到转型升级后的好处

近年来,随着中央考核指挥棒的转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型升级成为工业园区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记者:鄞州电镀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有哪些亮点?

李佐军:从其转型升级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三个较为突出的亮点。第一,从综合性成本收益角度考虑转型升级。投资16亿元对园区进行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大手笔。这种大投入,需要综合考虑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等,才能作出决策。虽然短期投入较多,成本较大,但只要综合收益、长期收益较多,就是值得的。

第二,转型升级需要采取整体行动。转型升级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工业园区的彻底“革命”。面对不断加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鄞州电镀工业园区推进转型升级没有局限于小打小闹、小修小补、零敲碎打,而是采取整体搬迁、彻底治理的方法,对园区进行彻底的转型升级。

第三,在转型升级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变“逼你转型升级”为“我要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发挥政府在转型升级中的引导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制订规划、设计政策、设定标准、维护秩序等推进转型升级,并不是代替企业作决策。

记者:鄞州电镀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核心意义是什么?对其他工业园区有何借鉴价值?

李佐军:鄞州电镀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探索的核心意义,在于启发同行者:转型升级必须要有所舍弃。舍弃一时的GDP增长,舍弃过时落后的政绩观,舍弃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甚至要舍弃一些就业岗位。这是转型升级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不舍弃就不能得到转型升级后的好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想要都不放弃,最终的结果是被迫放弃。

鄞州电镀工业园区的转型,可以为其他工业园提供三条经验。第一,转型升级要有综合视野;第二,转型升级要有总体规划;第三,转型升级要明确主体。

记者: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有哪些?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李佐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高度化,即非农产业、服务产业的比例不断提高。二是产业高端化,即高附加值产业,或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三是产业集群化,即按照产业集群的规律要求,使各相关产业和企业在特定区域“扎堆”,强化分工协作。四是产业品牌化,即打造品牌园区、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家,提升品牌竞争力。五是产业绿色低碳化,即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转型升级产业。六是产业国际化,即积极主动地参与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协作,分享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

必须承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确实存在矛盾,但只要思路对头,方法正确,也能实现“鱼与熊掌兼得”,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当二者确实存在冲突的时候,园区应从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出发,放弃一些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政府作为“有形之手”,如何通过政策配套、体制机制创新等,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创造更好的条件?

李佐军: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可以通过激励和约束两种手段来促进园区转型升级。所谓激励手段,就是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政策的倾斜,对积极推动和参与转型升级的园区和企业给予鼓励,帮助解决园区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投入产出净损失、企业员工下岗等问题。所谓约束手段,就是通过资源能源消耗标准、环境治理标准、安全生产标准等硬杠杠,来促进园区的转型升级。

第二篇:转型升级路径座谈会发言

加强资源整合加快科技创新 为XX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20XX年X月X日

实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之策。经济转型升级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的转变、中观层面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微观层面上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都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已得到很大改变,海工设备、电子信息、复合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委XX届X次全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争创全省转型升级先行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科学研判,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顺应潮流而作出的正确决策,是努力打造“创新XX”、建设“幸福XX”、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但客观地讲,全市原有经济基础和传统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市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 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育和引导,相关部门需要更大力度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具体而言,我市目前转型升级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制约因素:

一是传统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低的制约。如我市发展多年的机械加工产业,虽然具有一定规模,但并未能完全走出产品档次低、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的困扰,多数企业因为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一旦遭遇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难以从容应对,致使整个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这种矛盾不会以投资规模或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改变,实现传统产业改变并提升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全市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6%;2013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企业28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比例为19.8%;全市新标准实施以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仅8.4%。可见,虽然大企业占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权重较大,但高新技术企业数仍然偏少,覆盖面不够广,未能形成铺天盖地之势。

三是新兴产业链条短粗脱节的制约。“新兴产业”在我市具有一定基础,是我市着力发展的优势产业,但“四新产业”中,有些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有些产业产品分布广且集中在中低端节点,尚未形成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有些产业产品生产上下游和 外围服务配套不紧密,产业链衔接能力不强,需要补齐填平,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也是产业结构自我调整的主体,企业建立开放的研发机构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欠缺。我市目前已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26家大中型企业分别建有各类研发机构,但相对全市XXX家规模企业而言仍然不多,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五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制约。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应用人才是支撑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作为年轻的地级市主城市,缺少集聚众多创新资源的高校院所的支持,缺少精通产业政策、擅长各项管理的高级经理人才的加盟,加之企业科技研发人员不足的制约,决定了我市需要进一步改善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大环境。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改进,促使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充分显示了其对社会文明,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技工作是重要的经济工作,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点。我们在推动转型升级、争创全市转型升级先行市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度挖潜,更加重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重视瞄准科技抓经济,加强各类资源的整合,实现科技与产业、科技与 人才、科技与金融的多方联动,为加快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市本级财政经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技术成果转化资金,为新兴产业技术产业化提供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风险投资。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产业扶持、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重视研发创新和转型升级。设立市科技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园市建设,通过政府示范性投入拉动社会资金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引导风险投资参与新兴产业培育和企业转型升级。加强银企对接,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助推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是大力招商引资。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和转型升级目标定位,从产业链的延伸和填平角度进行“补链式”招商,以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项目为目标,收集研究机构的新兴产业化项目信息,举办技术与项目对接会,积极引导市内实力企业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转移,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深入研究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市域资本转移趋向,精选招商人员,加大招商培训,适应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域竞争形势,努力打造一支“会交朋友、会抓信息、会 谈项目、会搞服务”的专业招商队伍,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专业化、组织化、高效化运作,以专业的人员、专业的手段、专业的方法,确保专业招商取得实效。

三是发展高新技术。着眼科技前沿,发展转型升级绕不开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组织开展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认真发动并指导相关企业申报承担国家、省、市新产品试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双创人才等各有关部门的资金引导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通过课题计划实施,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我市转型升级的扶持和资助,弥补企业研发经费不足,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指导,深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等税收优惠和其他产业扶持政策,以各类科技项目实施为载体,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快全市转型升级步伐。

四是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扎实做好企业项目需求和技术难题征集等基础性工作,对口组织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突破一批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同时通过实施开放式创新,弥补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促进优质创新资源引进和创新成果转化,力推转型升级。改变企业与高校院所简单项目合作的单一模式,深入 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各类研发机构,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平台全覆盖;在微电子器件、海工设备、功能复合材料、数控机床、现代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引导建设一批科技孵化器、产业化基地、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跨领域集成创新,增强市域创新活力。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研发合作和技术转移,利用全球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是用好各类人才。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要,按照“引进高端人才带来创新产品,引进创业团队催生新兴产业”的思路,加快转型升级关键因素创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招引,重点引进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善于运作创新资源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切实增强技术全市创新的能力和转型升级的活力。深化用人机制,坚持“用培并重”,把本土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等各类计划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以项目的实施来锻炼和凝聚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既扩充人才资源又推进转型升级。

六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广泛构建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高水平研究院,利用其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实施原始创新,加快转 型升级。在产业集中的特色园市,面向中小企业,建设科技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中介、标准化信息咨询及产品质量公共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项目包装、技术咨询、专利代理等服务,帮助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推进新能源产业园专业孵化器建设,吸引更多高层次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实现以研发优势带动产业创新,以龙头产品带动纵向产业链发展。加快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加大高科技项目和高科技企业招引力度,加快入驻企业孵化速度,加速成熟企业毕业和项目产业化进程,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输送优质资源。

七是完善相关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切实加快项目规划、立项等办理速度,重点加强土地、电力等紧缺要素资源的协调,为新企业进驻提供优良的服务环境和有力的制度保障。组建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邀请国内外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产业发展“听诊搭脉”,搭建专家与企业家沟通交流的平台;建立新兴产业人才库,与国内外先进地市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仓储配送、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实体;加大现行各项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力度,切实将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效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取得专利的技术和产品,切实加强专利保护,形成 良好的专利保护法制环境。

第三篇: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高桥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所谓“转型”就是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全面的转型升级应该包括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的城市转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和以克服经济、城市、社会转型的体制性障碍为核心的体制转型。在四位一体的全面转型当中,经济转型升级处于一个非常基础的地位,而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又处在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

一.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方面

高桥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在历代高桥人的辛勤建设下,全镇综合实力迅速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产品、初级产品简单加工到形成了以包装、皮革、建筑、轻纺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22%;镇财政可支配收入9075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54.8万元,比上年增长30.3%。完成工业增加值9.9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2.4∶72∶15.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农业经济发展方面,高桥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全年签订订单农业2.6万亩;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亩。

2006-2010年 高桥地区工农业产值

(二)项目建设方面

全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精力抓项目、集中力量上项目。重点引进具有高经济带动效应的项目,着力发展清洁工业、生物电子等新兴产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1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5.7%。中肯生物并购项目顺利实施,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镇第一家联姻“世界500强”的合资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新增科技型企业3家,组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61人;启动专利示范镇创建,申请专利65项,授权55项。去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0个,引进合同外资1535万美元,实到外资1696万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9亿元。在谈项目达到25个,其中服务类项目7个,新兴产业类项目1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占到总数的50%以上,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城乡建设方面

按照“人口集聚、土地集中、资源集约”的总体要求,编制了“1+6”村镇布局规划。其中“1”特指新市镇(南日新社区),主要包括迎丰、越丰、范桥、高桥4个集聚点;“6”特指农村型新社区,包括落晚、楼下谷、亭桥、骑塘、漕泾、骑力6个集聚点。2010年累计征收新市镇、新社区土地1018

亩,南日社区、落晚社区2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成效初显,亭桥、漕泾、骑力等农村型新社区加快推进,农户集聚任务圆满完成。村庄整治工作深入实施,3个整治提升村、2个省级待整治村顺利通过验收,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修筑村镇道路18公里,新建改建桥梁9座,城乡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生态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尽管“十五”期间全镇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所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污染与高耗能行业的存在仍然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全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加之大批新项目陆续上马,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另外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也是制约我镇今后如何转型的因素。怎样合理流转当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且把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全镇工业总体上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模式,发展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从科技创新能力来看,在全镇工业企业中,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我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掌握的少,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一是产业整体上层次偏低,产业集中度低,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合作关联度不高,资源利用深度不够,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中高端企业少;有不少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甚至是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二是以资源型、粗放型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占用多,技术层次低,适应市场能力弱,效益不高,缺乏发展后劲,技术操作要求低的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多数产品消耗能源、原材料高,生产工艺距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产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新兴产业和反映现代工业水平产业所占份额很小。这些现状将对于今后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增加地区综合竞争力产生负面效应

(四)第三产层次普遍不高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把工业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使我区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工业的推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大超过了第三产业。加之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造成了我镇第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综合发展能力。而且目前全镇的三产大多数是传统的餐饮、批发零售业等,主要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而较高层次的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还不够发达,比重偏低。这不仅影响第三产业的做大做强和优化升级,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二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也制约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

第四篇: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

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六大优势再造

2011-03-11 09:27

站在“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上,宁波工业如何突破瓶颈,实现优势再造?

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宁波工业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当好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引擎?

面对新一轮城市竞争,宁波工业如何引领发展,推进宁波城市综合实力位次前移?

……

昨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暨科技奖励大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为宁波工业优势再造明确了路径选择。

“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市委书记王辉忠在会上分析了工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号召全市要树立“抓工业就是抓发展、抓活力、抓后劲”的意识,形成“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合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宁波发展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就是工业化,这些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也就是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过程。

宁波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工业仍是宁波的“中流砥柱”。

那么,在宁波新一轮发展中,工业的作用为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呢?

工业挑起了宁波经济大梁

加快经济发展,工业是主导。

从1991年到2010年的20年间,除了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宁波工业增加值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而且大多数年份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速。

目前,宁波工业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财政收入中有60%来自于工业企业。

毫无疑问,工业是宁波经济总量和增量的主体、财政收入和劳动就业的主体,是工业经济挑起了宁波经济发展的大梁。

发达国家纷纷“再工业化”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业是重点。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呼之欲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摆脱对虚拟经济的依赖。可以预见,今后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宁波工业发展实际看,主要还是依赖劳动力和资源要素的投入,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性,但大多通过引进和模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宁波制造”仍处在低加工度和附加值的环节。

无论是应对外部环境新变化,还是推动宁波经济转型发展,都需要我们以工业为着力点,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警惕“产业空心化”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是关键。

服务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方向,但前提和基础,是工业必须高度发达。没有实力雄厚的工业,就不可能有发育完全的现代服务业,就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

这些年宁波服务业规模和比重徘徊不前,既有服务业本身的原因,也有工业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层次偏低的原因。

所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以工业转型创造服务业发展空间,以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升级,相辅相成推进产业升级。

“第四个十年,宁波工业往什么方向发展”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工业结构的演进变化与特征,有三个明显的“十年”。

第一个“十年”,形成了以“轻、小、集、加”为特征的产业结构。

第二个“十年”,初步确立了传统产业和外向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第三个“十年”,建立了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那么,从“十二五”开始的第四个“十年”,宁波工业往什么方向发展,宁波工业优势如何重塑再造?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给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诸多挑战,特别是传统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比如,原有的劳动力优势、低廉的原材料成本优势、低代价的环境污染成本等优势,正在不断弱化和消失,宁波作为沿海地区的先发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也在逐步削弱。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无疑是现阶段宁波工业发展所需,也是新一轮城市竞争所迫。

从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看,“十二五”时期宁波工业的重点,要放在着力构建新型临港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上。

会议提出,要放宽视野、拉高标杆,大力实施“4+4+4”产业升级工程,努力实现“一领先五提高”,“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比“十一五”末再翻一番。

-链接

“4+4+4”产业:全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设计创意等四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器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

“五提高”: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高工业有效投资增速,提高新兴产业比重,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提高工业生态化水平。

培育宁波工业六大优势

民营经济: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

民营经济是宁波发展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宁波拥有了充足雄厚的民间资本和充满活力的企业家队伍。

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之路,立足互利共赢,注重抱团发展,促进产业联盟,加强产业联动和配套协作,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发展转变。

集群发展:告别传统块状经济

传统的块状经济难以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的载体,要围绕“4+4+4”产业发展目标,加速集聚,打响品牌,增创优势,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加速产业链高端环节的空间集聚,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统筹完善公共服务、区域品牌、产业配套等体系,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依托港口、专业市场、保税平台、科研院所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制造业、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创新驱动: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克服科技创新与产业脱节的弊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载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

深入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完善科技投入动态增长机制,加强应用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开放合作:引进来,走出去,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发挥国际港口城市的特色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千方百计招大引强,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引进好项目、大项目,有效引领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面向全球配置资源要素,创新“走出去”方式,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

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绿色低碳不仅是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节能减排,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完善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从被动应付、突击限能限排,向主动应对、科学有序调控转变。

发挥市场机制,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提高产业能效标准,严把产业准入关口,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服务保障:重在形成长效机制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加大对结构调整、基地建设、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品牌打造、企业重组等扶持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宁波市长在工业转型升级大会上讲话

攻坚克难调结构 始终不渝促转型 继续推进宁波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 同志们:

这次现场会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向好态势明显、但国内外经济形势仍有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思想,鉴定信心,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指标,打一场漂漂亮亮的转型升级攻坚战,继续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我市工业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上午参观了几家企业,我总体感觉企业在转型升级上主动性比较强,做的都不错;刚才鄞州区介绍了工业转型升级经验,杭州湾新区做了表态发言,市经委通报了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回顾过去,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的成绩相当不易 过去的2008-2009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多、形势最复杂的时期。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导致全球出现了经济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严重衰退,全球需求市场急剧萎缩。这种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市这样高外向度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自2008年二季度起,工业产、销增速跌破20%的较高增长平台,并呈现逐季下降态势,特别是当年四季度,连续3个月产、销出现负增 长(当季增长-3.3%),发展趋势严峻。2009年1-2月份我市工业生产、效益、出口全面深度下滑,企业生产信心严重受挫,工业投资严重不足。在这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宏观调控政策,2008年7月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并先后出台“保稳促调”19条意见、“扩大内需”12条措施和23条政策、“金融保障”18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深入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创新服务方式,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业经济发展好于预期。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产值迈上新台阶。2008-2009年连续两年全市工业产值超过万亿,分别列15个副省级城市第4、5位,工业增加值列第6、8位。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4830、947.4亿元,同比增长39.3%和36.6%;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比全国平均高5个百分点左右。规模企业数量过万家,截至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39家,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工业效益稳步提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达到452.7亿元,利税846.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2倍和1.3倍,均列副省级城市第5位;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有60%来自工业企业,工业经济是我市财政的主要支撑力量。工业吸纳就业进一步增加,2009年全市制造业从业人员超过100 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近40%。2006-2009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贡献了全市GDP的49.3%,工业经济发展不仅支撑了全市经济较快增长,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城市化推进、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和居民增收,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了主导作用。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以临港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地位显著,2008-2009年全市重化工业规上产值分别为6367和609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71.6%和74.8%,利润分别贡献60.1%和74.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工业产值年均增速5.4个百分点。2009年,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257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同期生产增速5.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15.4%,创历史新高。据对纳入统计的426家高新技术企业调查,2009年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4.87%,远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制造业企业15.42%的水平。目前,全市有209种工业产品销售量居全国同行业前三甲,其中135种产品居同行业首位。由于我市的文具、模具、注塑机、橱具行业在全国具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因而,我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中国橱具之都”。

(三)创新推进力度加大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8-2009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 动经费支出分别为76.4和82.6亿元,是2007年的1.22和1.32倍。环比增长22.1%和9.6%。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分别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家,累计分别达到8家、135家。两创示范企业204家,截止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创新成效逐步显现,据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评价报告,宁波市入围中国城市综合能力评价50强,最具创新环境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三个单项分别居第7位、第7位和第12位。专利、品牌和标准战略实施进展较好。截止2009年,我市拥有驰名商标297个、中国名牌61个,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国家级品牌总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和全省首位。2008-2009年我市专利授权量2.57万件,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截止2009年底,我市共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5个,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比率达39%,已经和计划主持、参与制修订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共475项。

(四)产业集聚水平提升

工业产业布局由“低、小、散”向“园区化”、“集群化”转变。保税区获“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称号,保税区将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光电产业基地,宁波化工园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电力、钢铁、造船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共形成近150个块状经济,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近90个,多年居浙江省首位,我市塑料机械、西服衬衣、模具产业、家用小电器、文具等5大产业集群 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服装、家电被省认定为现代产业集群的示范区。38个产业基地获得市级工业设计、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基地称号。

(五)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企业规模明显扩大。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销售规模为6886万元,涌现出一批市场份额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突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839家,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达到8家,超10亿元企业76家,超亿元企业1300家。生产效率方面,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3万元/人,比2007年提高了17.7%。企业管理更加规范。截止2009年累计上市公司达到25家,在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许多过去的个体制、家族制民营企业也逐步转向合资、合作、股份制运作的模式,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制民营企业成为民营企业主体。

(六)节能减排成效较好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大工作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资源节约方面,组织实施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50个项目被纳入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备选项目库。十一五”前四年,我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2%,可完成“十一五”节能的80%,为“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减排方面,北仑电厂脱硫、镇海电厂油改气和脱硫工程和一批污水管网和处理厂等重点项 目陆续投用,预计2009年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4.5万吨和12.3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13.6%和42%。循环经济方面,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展开,2008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1%,建成可再生资源回收工程回收网点94个,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五家。

可以说,过去的两年,我市工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值得充分肯定的。纵观全市的工业经济工作,我认为,我们始终注重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坚持把实现工业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我们始终不渝地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工业金融财政支持力度,主抓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二是坚持加快工业调结构促转型不动摇。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5+5”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实施“低产田”改造,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三是坚持科学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促调”政策,科学调控工业产业方向和投资结构;同时,注重发挥投融资等市场机制作用。四是坚持狠抓作风建设不动摇。2008年7月以来全市开展了服务企业活动,广大机关干部下基层、进企业,送信心、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建立8718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增强发展信心。实践证明,不论形势多么严峻,道路多么难走,只要我们坚持正确发展方向不动摇,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我市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从我市工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够高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我市工业由大变强,形成新优势,增强新活力,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力。

(一)充分认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转型升级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转型升级的过程,转型升级必然贯穿在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综观近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领先发展,部分新兴国家迅速崛起的历程,无一不是在10-30年时间里,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市“创业创新、走在前列”的根本途径。经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宁波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创新制度,走出了一条民营经济活跃、开放度高的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从“轻小集加”向“重大群创”转变、从 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的历史性跨越。我市工业不仅为自身和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还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源泉。宁波市在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关键是工业做出了贡献、走在了前列,实现了两个“半壁江山”,即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均超过50%,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今后,工业要继续发挥支柱作用,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参与国际和地区间产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力量,这些都必须通过工业转型升级来实现。

转型升级是推动“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的长期任务。一要形成共识,进一步形成转型升级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主题的共识;形成转型升级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甚至是阵痛过程的共识;形成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应回归理性增长的共识。二要确立理念,牢固树立“阵痛”就是重生、磨难就是财富的理念,“有限空间无限发展、有限资源无限创造”的理念。三要把握原则,始终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原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重”的原则,“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互促共进”的原则,以及“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加快工业发展动力由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产业结构由一般加工为主向高加工度、资本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型升级。

(二)切实增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009年我市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按全部人口(含外来人口)计算,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国际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 达到五千到一万美元这个阶段,是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研发设计、品牌培育、营销体系、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的滞后。可以说,工业化过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更是经济结构持续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我市的企业大多成长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多数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弱,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逐渐显现。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信息进一步表明,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已发挥到了极致,需要来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以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而这,则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国际发展环境正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阶段性特征的新变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内区域性竞争日益激烈。无锡等城市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后劲强势,后发优势明显。我市如裹足不前,将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逼近”不进则退的不利局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应对各 种经济风险的根本之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所在。从历史角度看,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全球产业布局的“洗牌”过程:落后产能被淘汰,新型产业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我们要增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利用资源、汇率等倒逼机制,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三、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抓好未来一段时期工业经济发展重点工作

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要紧紧抓住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给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方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以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突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创新链,努力推进产业集聚型、效益提升型、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两化融合型、品牌引领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宁波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主导、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按照“有限资源、重点突破,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优势”的原则,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以完善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为目标,积极改造提升一批重点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抓好实施九大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一段时期,石化、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九大优势产业仍 是支撑我市制造业增长的重要主体。我市要加快这些重点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明显增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再建我市重点优势产业的新优势。二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创意设计、节能环保产业,力争在掌握产业核心专利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取得较大突破。加快发展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以重大成套技术装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择优发展炼化一体化,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海洋高技术、生命健康长夜。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在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支持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为产业集聚区内部各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四是推进产业链延伸,建立专业化分工体系。以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导向,以产业链为核心,大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投向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和提升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选择与其配套密切的关键协作企业的配套 技改项目予以扶持,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在产业链的上下游构建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集群化发展的专业化分工产业组织体系。五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制定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导向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加速推广各项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相关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名单。

(二)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块状经济是宁波工业发展的亮点,优势明显,但块状经济的传统性弱点同样明显:资源有机整合不够,企业产品同质化,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低、小、散,过度竞争的负面效应大,单位产出低等。我们要以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把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重要载体,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区、引领区和示范区。一是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契机,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基地,集中统筹安排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优先向基地内企业供地。严格产业项目准入制度,凡是新建、改建和迁建项目一律进特定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二是抓紧建立健全产业基地建设评价考核机制,对各地产业基地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纳入对各地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以形成上下联手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的强大合力。三是完善产业基地的服务方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公共 服务,从单纯的减地价、提供政策优惠,向提供技术、品牌、信息、市场、融资扶持等公共服务转变,重点支持建立由政府主导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平台、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以及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公共支撑体系。四是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依托产业基地,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五是着力抓好宁波纺织服装和慈溪家电两大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示范区主管部门要编制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思路,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示范区内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等项目建设,对示范区建设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优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三)加快推进组织结构梯队优化

坚持“内外并举、育优引强、梯队推进、融合发展”的原则,培育发展“三个一批”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组织化水平。一是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制定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对于临港重化工业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抢抓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新一轮产业规划布局调整的契机,建立专业的招商团队,以基地为载体,以构 建完善产业链为纽带,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属企业和市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并在要素供给方面优先予以保障,促使其加快形成产业规模。二是发展一批“专精特新”行业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在行业内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具有一定行业带动性的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制订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它们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示范带动面上行业内其他企业发展。三是壮大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已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等范围内,选择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培育。通过进一步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指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

(四)加快推进动力机制转型升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掌握自主技术为核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技改投入,促进两化融合。一是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继续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制订和树立品牌意识。着重抓好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速科技产业化。二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逐年扩大技术改造扶 持资金,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增强市场竞争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技术装备改造、工艺改进创新、产品水平提高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加快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抓好技术改造滚动计划实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三是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继续实施“两创”示范企业工程。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重要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四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产业基地为依托,以“5+5”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示范基地(园区)、企业和项目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五是形成创新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在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之外,还要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创立市创新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或个人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高技术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六是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以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重点保障其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和进修深造等方面需求。建立继续教育机制,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快培养企业家队伍。

(五)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源要素供给的巨大变化,建立完善绿色发展机制、转变生产方式是提升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潜力,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建立“绿色”产业的引导机制。按照“改善存量、优先增量、选择重点、差别发展”的原则,制定鼓励发展“绿色”经济的产业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大力发展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绿色”产业。按照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大力研究开发适用的各类绿色制造工艺和技术,并加速推广各项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帮助企业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地方和国家标准。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各机构,分行业、分产品制定统一的绿色产品采购标准,充分发挥政府绿色产品采购的推动作用,共同构建全社会绿色消费模式。二是建立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措施,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和工作问责制。完善节能管理和能耗指标体系,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减排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控制高能耗、高排放投资项目。加强重点用能企业动态监测管理,加快推进能源监察、清洁生产审核、电平衡测试、节能诊断等各项节能措施。全面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深入开展节能示范项目 16 试点工作。大力加强节能技术交流合作,筹备建设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产业化基地、中介服务基地、示范应用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三是建立落后产能的转移淘汰机制。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行业企业评估标准,科学设立劣势落后产业企业转移淘汰目录,分步骤、分层次地引导企业有序淘汰转移。对列为转移类产业的新建项目,原则上不予核准和备案。根据有序转移的实际情况,对转移企业搬迁进入宁波异地产业园区的,可进行适当的转移补助。对列为淘汰类产业,不允许该产业新建企业注册登记,通过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劳动保障等执法力度,相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停止生产,逐步淘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同志们,当前的形势仍然复杂和严峻,工业经济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任务繁重。我们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创新思维,为加快宁波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宁波市鄞州区电镀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调研 140519[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市鄞州区电镀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调研 140519[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2010-06-29 18:55:0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调研提纲(五篇范文)

    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和及待解决的问题或建议如下: 1、在税收政策方面是否需要扶持: 由于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民营企业的销售产销量下降,利润降低,造成一些企业的经济实力不......

    服务业转型升级路径与典型案例

    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典型案例 第二节 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一、替代跨国公司产品,提升企业技术实力二、通过技术跨越,直接进入先进技术领域三、跨越多重技术领域的嫁接,实......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如何立足比较优势、破解突出矛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自治区加快“五个基地”建设贡献力量,既是海勃湾区面临的重大课......

    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五篇材料)

    (篇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县政协主席会议安排,由县政协牵头,组织县农委等单位成立调研组,采取实地调......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盐城顺应经济发展形势、重构经济发展格局、奋力进位争先的必然......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5篇

    一、**区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市拥有船舶生产和修造企业94家,配套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据**区经济贸易局和**区船舶行业协会统计,**区拥有船舶生产和修理企业18家,其中中......

    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一、企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普遍认识到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要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