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0: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第一篇: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推进新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是一个区域在各类生产要素趋紧的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高邮城南经济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在面对区域经济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新一轮发展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十分现实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笔者深入到城南经济新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一、城南经济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高邮城南经济新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促进高邮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主导产业仍为传统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企业间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园区经济还没有从企业的空间聚集转变为真正的产业集群;二是发展空间受限。新区土地供给困难,土地规划性质是农业用地的也不能作为工商业用途使用;三是经济外向度较低,外向型企业不多,利用国外资本、技术的能力不强;四是功能配套不全。新区的定位是“城市新区”、“工商新区”,但城市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偏重工业化,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的软硬环境欠佳,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知识型、科技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发达。

二、加快新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以科学规划指导转型升级。根据高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区发展方向,借鉴外地城市新区提升经验,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加快推进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科学修编符合高邮实际要求“一体两翼”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立足更大范围、站在更高起点、着眼更长时限,谋划更好发展;邀请国内外知名公司对新区产业策划、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多方论证,形成商务配套区、商住区、工业区、物流园区等功能区,避免无序布点、无序开发。同时根据发展实际,有计划地调整规划,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全面优化二产推进三产。

以特色园区培育助推转型升级。整合资源,引导特色园区建设,充分认识走“错位发展”、“特色制胜”的路子是加快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努力构筑与开发区错位发展、互为呼应、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建议打破地域局限,站在全市统筹发展的高度建设新区特色园区,要继续重点引导新区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通过加快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批科技研发中心、一批创业孵化中心、一批创业风投基金,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构建科技研发平台。新区要通过政产学合作,建成一批科研机构,共同构筑区域创新平台。二是提升创业孵化功能。以加拿大客商投资的科技孵化器为起点,积极构建从孵化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形成新区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三是集聚一流科技人才。积极实施省“双创计划”、扬州“绿杨金凤引才计划”,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带来一批项目,带活一个产业的思路。

以招商引资促进转型升级。充分依托载体创新平台,放大优势,主动出击,着力招引一批特色产业项目。一是强化产业招商。按照产业定位,坚持集聚、集群、集约,积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产业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重点是消费品工业类项目,牢牢锁定世界500强、国字头、中字号大企业。现代服务业方面,研究出台鼓励政策,大力实施服务外包、创意设计、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兴业态,通过一批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旅游文化产业、软件产业。二是强化专业招商。进一步加强招商、谈判、捕捉信息等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招商能力。三是强化企业招商。切实把企业招商作为重要抓手,在引导企业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全面催生“葡萄串效应”,促使产业链高新化、高质化、高产化,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集聚效应好、生态环境优的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全省后发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经验,提供样本。

以功能开发推进转型升级。按照“环境先行,功能齐全,形象凸显”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放大优势,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加快拓展新城区功能,借助高邮大交通环境的变化,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发展、商贸旅游文化服务、社区建设合理布局, 大力发展工贸区、滨运河新城区、中心商务区,启动现代物流园、科技孵化园,通过道路、水电、管网、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大型配套商业、金融机构、信息中心、星级酒店、顶级办公楼等入驻进区,促使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配套衔接,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新区综合配套能力,更加主动接受扬州辐射带动,使

城南新区成为沿运河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以品牌培育拉动转型升级。实施商标战略是提升企业乃至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商部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重要抓手。作为主管商标工作的工商部门,要当好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通过宣传和指导,增强入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深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推

动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登记联动、企业联动、护牌联动等方式,引导入区企业申请注册商标、申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撬动大市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以服务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作为工商部门,要把服务项目建设当作促进新区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优质、高效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做到主动介入、超前介入、全程介入,确保入区新企业早注册、早落户、早达产、早见效。鉴于城南经济新区已经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重要载体,工商部门要主动与新区商务、外管、招商等部门和企业联系,收集项目信息,争取服务的主动权。一是事前介入指导,详细了解项目情况,向投资人或引进人介绍国家产业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法律法规,提供相关行业(产业)情况、合作方信用情况、企业名称预查结果、工商登记注册要件和登记注册示范文本。二是事中协助指导,跟踪项目进展情况,指导投资人或引进人准备书面申报材料,对申报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帮助解决。加强与上级局沟通,根据企业需要积极负责联系或全程陪同办理。对已办结登记的企业,提示办理刻章、银行开户、税务登记、外汇登记等手续。三是事后跟踪指导,与重点项目企业建立长期联系,综合运用提醒、建议、规劝、警示、约谈、公示和信用约束等多种柔性方式,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经营。

第二篇: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高桥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所谓“转型”就是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全面的转型升级应该包括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的城市转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和以克服经济、城市、社会转型的体制性障碍为核心的体制转型。在四位一体的全面转型当中,经济转型升级处于一个非常基础的地位,而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又处在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

一.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方面

高桥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在历代高桥人的辛勤建设下,全镇综合实力迅速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产品、初级产品简单加工到形成了以包装、皮革、建筑、轻纺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22%;镇财政可支配收入9075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54.8万元,比上年增长30.3%。完成工业增加值9.9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2.4∶72∶15.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农业经济发展方面,高桥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全年签订订单农业2.6万亩;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亩。

2006-2010年 高桥地区工农业产值

(二)项目建设方面

全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精力抓项目、集中力量上项目。重点引进具有高经济带动效应的项目,着力发展清洁工业、生物电子等新兴产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1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5.7%。中肯生物并购项目顺利实施,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镇第一家联姻“世界500强”的合资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新增科技型企业3家,组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61人;启动专利示范镇创建,申请专利65项,授权55项。去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0个,引进合同外资1535万美元,实到外资1696万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9亿元。在谈项目达到25个,其中服务类项目7个,新兴产业类项目1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占到总数的50%以上,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城乡建设方面

按照“人口集聚、土地集中、资源集约”的总体要求,编制了“1+6”村镇布局规划。其中“1”特指新市镇(南日新社区),主要包括迎丰、越丰、范桥、高桥4个集聚点;“6”特指农村型新社区,包括落晚、楼下谷、亭桥、骑塘、漕泾、骑力6个集聚点。2010年累计征收新市镇、新社区土地1018

亩,南日社区、落晚社区2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成效初显,亭桥、漕泾、骑力等农村型新社区加快推进,农户集聚任务圆满完成。村庄整治工作深入实施,3个整治提升村、2个省级待整治村顺利通过验收,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修筑村镇道路18公里,新建改建桥梁9座,城乡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生态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尽管“十五”期间全镇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所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污染与高耗能行业的存在仍然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全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加之大批新项目陆续上马,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另外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也是制约我镇今后如何转型的因素。怎样合理流转当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且把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全镇工业总体上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模式,发展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从科技创新能力来看,在全镇工业企业中,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我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掌握的少,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一是产业整体上层次偏低,产业集中度低,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合作关联度不高,资源利用深度不够,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中高端企业少;有不少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甚至是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二是以资源型、粗放型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占用多,技术层次低,适应市场能力弱,效益不高,缺乏发展后劲,技术操作要求低的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多数产品消耗能源、原材料高,生产工艺距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产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新兴产业和反映现代工业水平产业所占份额很小。这些现状将对于今后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增加地区综合竞争力产生负面效应

(四)第三产层次普遍不高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把工业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使我区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工业的推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大超过了第三产业。加之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造成了我镇第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综合发展能力。而且目前全镇的三产大多数是传统的餐饮、批发零售业等,主要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而较高层次的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还不够发达,比重偏低。这不仅影响第三产业的做大做强和优化升级,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二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也制约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

第三篇: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区域经济参事行

国务院参事来我省考察循环经济

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月日至月日,由国务院参事XX任团长、XXX、XXX参事任副团长的一行XX人的考察团,来我省考察调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特别是《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听取我省对发展区域经济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国务院参事‚区域经济参事行‛赴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考察团,规格高、人员多、时间长,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月号下午召开了甘肃省汇报座谈会,XX副省长汇报了‚甘肃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情况。省发展改革委提供了‚甘肃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书面汇报材料,副省长XX主持汇报座谈会并汇报我省经济社会基本情况,提出借助国务院参事建言献策‚直通车‛的特殊优势,帮助我们向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呼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建议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适当提高中央投资对我省的补助标准,扩大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进一步加大对我省灾后重建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是建议国家从我省有色、冶金、石化等传统产业基础较好,煤、电等资源相对富集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支持发展一些高载能产业,不断提高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水平。同时,进一 1

步加大对我省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我省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光伏发电工程、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

三是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支持政策,就拆迁安臵补偿、土地综合开发、财政支持、税收减免、信贷优惠、房屋交易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并参照廉租住房补助标准,对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给予中央投资补助支持,促进城市及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工作顺利实施。

四是建议国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相关政策,将我省列为全国生态补偿试点省份,建立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基金,对中下游地区征收生态保护基金,加快推进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与生态恢复、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

五是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

六是建议国家参照220千伏电网项目核准办法,将330千伏电网项目改由或委托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同时,建议国家结合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将像白龙江、白水江、洮河等不垮省域、干流以外的中小水电站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一级。

参加汇报座谈会的有省政府XXX主任XXX、副主任XXX,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XXX省工信委副主任XXX,省财政厅副厅长

2XXX,省农牧厅副厅长XXX,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XXX,省工信委XXX等领导同志。晚上,受因公在外出差的XXX省长的委托,XX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宴请了考察团全体同志。

国务院参事‚区域经济参事行‛赴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考察团于月日至日先后前往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市进行了考察调研。重点考察了白银市的有色冶金,武威、张掖市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在考察调研期间,国务院参事们心系民意、关注民生,实地考察了白银市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和民勤县防沙治沙情况及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县红崖山水库,参观了民勤县防沙治沙博物馆,登上了防沙治沙纪念塔,实地观察了沙漠化肆虐的严峻形势。同时,分别听取了白银市‚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有关情况‛,武威市‚关于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有关情况‛; 金昌市‚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张掖市‚关于‘节水型社会构建’和‘湿地生态保护’情况‛; 酒泉市‚关于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情况‛;嘉峪关市‚关于发展循环经济情况‚的汇报。

去年月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将甘肃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这是目前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全省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是国务院决定建设的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务院参事室组织层次很高的考察团一行前来我省,就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

尤其是循环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和检查指导,这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参事对甘肃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体现了对2600万陇原儿女的深情厚谊。在甘肃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不仅关系到甘肃,而且关系到全国。各位参事不顾年事已高.不惧行程劳累,不辞条件艰辛,认真努力,勤奋细致,求真务实,深入严谨的工作作风,给所到之处的各级领导和基层同志留下了深刻影响,受到了普遍好评。

第四篇: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如何立足比较优势、破解突出矛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自治区加快“五个基地”建设贡献力量,既是海勃湾区面临的重大课题,又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科学把握并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

海勃湾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产业基础优势、多年积淀的微观经济主体优势,都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依托。

1.“组合式”资源区位优势突出。自治区整体资源优势明显,但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资源情况单一,无法形成组合优势。而海勃湾区及周边不但有煤、石灰石、铁、硅等30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黄河流经全境、海勃湾水利枢纽即将建成蓄水,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110、109国道、京藏高速和包兰铁路穿城而过,航班直通北京、上海、西安等枢纽城市,实现全市“一刻钟”城际快线、周边“一小时”城市圈,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式辐射型“区域交通中心”。使得海勃湾区成为自治区为数不多的资源区位“均衡配置”地区之一。

2.产业经济基础优势不断增强。近年来,海勃湾区在推进经济转型中,一方面,坚持延伸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初步构建了煤—焦(电)—化工(钢铁、建材)循环精深加工的传统产业发展格局。全区已形成2850万吨洗煤、630万吨焦炭、100万吨钢铁、460万吨水泥、520万重量箱浮法镀膜玻璃产能和15.6亿标方焦炉煤气处理能力,现代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积极承接和培育新兴产业。成功引进以陕汽新能源车辆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动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已经起步。管材、线缆及高档涂料等非资源项目也逐步建成投产。另一方面,进一步繁荣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进了沃尔玛、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大型项目,规划建设了6个专业性物流园项目;金融机构发展到63家,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海勃湾区第三产业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38%,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 54.2%、83.1%。

3.微观经济主体优势更具活力。海勃湾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完成较早,极大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非公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在吸纳就业及税收的贡献率方面均达到85%以上,民间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一批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得以培养,成为深入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

海勃湾区在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从增长动力看,投资仍处主导地位,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协调性不够;从发展环境看,存在区域竞争趋同化、资源消耗大、环境容量受限等多种潜在障碍;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集聚要素的区域中心城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产业内部看,传统产业仍处支柱地位,新兴产业刚刚破题。这些矛盾都需要在发展中下大力坚持不懈予以破解。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设区域中心城区,实现产城融合科学发展,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所在

面对转型发展的繁重任务,海勃湾区将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区”战略目标,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步伐,努力实现新跨越。

1.突出“产业三化”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首先,巩固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4大优势传统产业。突出千万吨级煤焦化基地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应用,力争成为自治区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重要的支撑点。以点带面,努力在“传统产业新型化”道路上取得新进展。其次,以推进现有新兴产业项目达产达效为抓手,力促早日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强陕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工作,着力突破油改汽方面的政策障碍,促其尽快规模化生产;加大对瑞格工贸等陕汽配套项目的扶持,同步推进面向区域优势产业的化工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积极融入自治区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中。加快推进光伏镀膜玻璃、逆变器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及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粉煤灰制矿物质纤维等新材料项目达产增效,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发展、双促进,最终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2.突出“宜商则商”的区域中心城区作用,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严格实行土地分区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大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旧城区改造提质、棚户区搬迁安置。加强门户交通枢纽功能,完善供热、供电、供气、给排水、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承载集聚辐射力。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为本地和周边居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高标准、高规格完成区医院、中医院的迁移新建项目,力促医技水平提质升级。以大型三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适度、优质繁荣壮大第三产业。加快推进维多利财富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苏宁电器等知名连锁品牌及万达等国内商业地产龙头企业;超前谋划物流产业布局,加快城区南部煤炭、北部冷链和空港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力打造区域性生活性物流和生产性物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壮大金融行业,实现融资多元,加快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抓住乌海湖蓄水契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切实将城市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产业优势。充分用好中国书法城、赏石城和“乌海湖”等特色“名片”,推动书画奇石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加快环山环湖、黄河景观带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形成山水相依、绿洲沙漠相伴,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多元集聚的特色旅游观光基地(景区)。通过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区,推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增强消费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实现县域经济增长由单一依赖投资向多元化内生性增长方式转变。

统筹协调推进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实现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

1.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根本,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靠二产拉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不断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强化循环经济建设这一抓手,大力推进资源产业延链升级,提升循环发展利用水平,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节能降耗的双重效果;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这一手段,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突出抓好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以用促治,继续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高达标排放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这一重点,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沿路、沿山、沿河绿化带为主体,以乌海湖纽建成蓄水为契机,加大绕城水系和生态绿化建设力度,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

2.坚持富民优先,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惠民政策和惠民工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把更多的财力用在群众直接受惠受益的项目上。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容量,优先解决库区、农区转移居民就业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进一步扩大提高养老、医疗等“五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居民搬迁安置力度,真正让搬迁居民搬的出、住的稳。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拓宽救助渠道和领域,让更多困难群众得到全方位、经常性救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政府权力和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城管建设,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平安海勃湾”建设,全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篇: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县政协主席会议安排,由县政协牵头,组织县农委等单位成立调研组,采取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外出考察等方式,对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发展现状

中牟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县人口48万人,耕地面积57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5万亩,产量20万吨;

蔬菜常年播种面积48万亩,产量100万吨;

养殖水面4.5万亩,水产品产量5.5万吨。培育出“中牟西瓜”、“中牟大蒜”、“雁鸣湖”大闸蟹、“牟红牌”黄河鲤鱼等知名品牌,是郑州都市区的“菜篮子”,河南省第一水产大县。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年被国家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年,我县着眼推动全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目标,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9万亩,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45万余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2个、绿色食品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农产品样品检测合格率高达99%。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培育出万邦、弘亿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农民专业合作社557家,家庭农场24家。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中牟现代农业草莓产业示范区及现代农业服务业示范区“三大示范区”初具规模,建成邦友、晨明、天邦等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9家,万亩西瓜、草莓、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4个。全县各类农业园区直接安排就业3万人,带动就业8万人,拉动周边服务业产值15亿元。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13800元上升到**年的17000元,同比增长23%;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74:1下降到1.47:1,差距进一步缩小。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跨越,以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县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并被确定为我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二、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单一生产功能的农业发展已到瓶颈期,与农业提质增效,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和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产业支撑的要求不相匹配,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1、农业一产效益低下。一是农业种植模式传统。目前全县大部分区域农业种植模式依然粗放,处于自由种植状态,主要表现有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品质不佳等,致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不稳。二是农业园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我县农业园区化程度不高,园区总量较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现状已显现出局部超前,整体落后的状况。三是传统优势农业“优势不优,强项不强”。传统农业规模大效益低,突出表现有西瓜品质下降,大蒜质量不高、蔬菜价格不稳等。

2、农业深加工发展严重不足。一是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强大的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活力。农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专业的政策指导,存在种类全、数量多,但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3、农业三产与全域旅游没有有机融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程度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没有有机融入全域旅游,缺乏精品旅游线路。农业主题活动支撑三产能力不强,农家乐、田园休闲观光游项目少、规模小、品味低、不规范;

农业园区的功能拓展、品味档次和建设标准不高,缺乏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留不住客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和收益。

(二)涉农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

1、农产品现代化销售方式滞后。一是我县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电商发展相对缓慢。二是农产品直供直销网络平台未搭建。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未运行。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县级指挥中心和追溯网点尚未投用。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没有正常开展工作。三是没有建立与质量安全追溯相应的保障机制。

3、农产品品牌创建意识不强。缺乏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视与保护,农产品品牌开发、保护、利用、推广力度不够,忽视了农产品品牌的带动作用,缺乏相应的品牌注册激励机制。如“中牟西瓜”、“中牟大蒜”等品牌影响力基本呈减弱的趋势。

4、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一是农业区域中心站功能单一。农业区域中心站作为农业公益性服务主体,服务项目和内容简单,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较慢。产、学、研脱节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新品种试验示范不多,能够推广的新品种更少,推广力度小。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和接受程度普遍不高。

(三)配套政策不完善

1、土地流转难度大。一是政府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的工作机制还未形成,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流转模式单一,程序不规范。二是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对土地租金和收益期望值过高,造成土地流转步伐慢、难度大。三是入驻园区企业建设用地难以保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基本需要。

2、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一是涉农资金投入方向和投资方式没有与上级投资机制形成互补。二是政府投入撬动金融资金和利用社会资金的渠道不畅、机制缺失,政府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农业整体规划不完善。我县制定有农业专项发展规划和农业休闲观光提升规划,但乡镇特色不突出,区域差异化不明显,各乡镇没有专门的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连续性没有保障。

三、意见建议

按照“巩固传统农业优势,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实施接二连三发展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思路,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追溯化把关、网络化销售,全面提高我县农业园区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强化要素保障

1、科学合理调整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全县都市生态农业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产品特色鲜明,市场错位竞争,产业差异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细化,突出乡镇地域特色,分乡镇、分区域编制出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乡镇农业发展规划,实现乡镇农业规划与全县农业整体规划有机互补和融入。

2、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加强农业资金保障。落实中央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继续落实县本级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1亿元的投资政策。二是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和投资方式。涉农资金主要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重点支持基础工程类建设,包括支持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支持上级资金和项目未能覆盖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三是实施农业贷款担保改革。逐步落实财政补贴担保费和风险补偿政策,建立“政、银”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县财政存入郑州市政府指定的合作担保机构(郑州农业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一定数额的财政风险补偿金,按照1:10的比例,担保机构为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10倍的信用贷款,解决融资难题。

3、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确保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需求。一要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互换、反租倒包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二要继续落实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对土地流转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按照每亩300元的标准进行价格补贴,连续补贴3年,进一步促进土地大规模流转。三要在政策范围内,解决农业企业必要的建设用地。

(二)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构建农产品现代化销售体系。一要扶持建立“中牟县互联网+智慧农业创业园”。依托万邦和6个区域站建立“一总六分支”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模式,加快推进农产品展示、电商运营、“三农”和社会公益、物流配送四大功能区建设,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交易的有效结合,引领中牟县智慧农业的飞速发展,逐步转变现有农产品的传统交易模式。二要建立农产品高端直配直送网络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县域内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与省直、市直单位充分对接,建立精品蔬菜高端配送网络体系,带动全县蔬菜顺畅销售。

2、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县级分中心和追溯网点建设,督促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检测网点尽快开展工作,实现全县重点“菜篮子”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集中种植村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二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常有效运转的保障机制,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为百姓的餐桌和舌尖加上一道“安全锁”。

3、构建农产品品牌创建保护体系。一是强化品牌意识。在保护支持原有品牌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不同区域特色产业和农业园区优势,高效利用现有品牌,鼓励争创一批新的国家、省、市级特色品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省市名优农产品和行业前50名农产品品牌进行县长质量奖励,鼓励名优品牌争创。二是做好品牌保护。要加强农产品品牌的管理和监督,认真做好品牌的复审工作,确保品牌的连续使用,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效用。

4、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是打造农业区域中心站“创意、创新、创业”综合体。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以区域中心站为载体,探索“区域中心站+”运营模式。借鉴益农社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展区域中心站社会化服务职能,把区域中心站打造成集农技服务、政策宣传、农资供应、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科普示范、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服务综合体,变身成为农业超市,为“三农”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产业。与省、市科研机构联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互补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借鉴**绿港农业经验,依托我县天邦国家级集约化育苗中心优势,大力发展科普展示农业。通过基地展示、现场观摩和实地培训等多渠道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示范、推广,使科技力量及时融入到基层,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实施农业“融合”发展战略

1、强化农业基础,巩固一产优势。一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项目重点向县东部和南部未覆盖地区倾斜,提升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要全力扶持传统农业产业提档升级。重点扶持西瓜、大蒜等传统产业通过园区化发展、更新品种、提高品质等途径突破瓶颈转型升级发展。加快中刁路和中三路2条“瓜香大道”建设,引进功能瓜、艺术瓜等新、奇、特品种;

探索推进大蒜有机农产品认证,进一步开发保护中牟大白蒜品牌价值。

2、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用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一产向二产延伸;

规划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一批农业加工知名企业,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采后预冷、分级包装、初加工、净菜处理、标准化配送等设施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

鼓励成立合作联社,支持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3、拓展农业功能,激发三产活力。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都市生态农业融入全域旅游规划,实现农业“一产三产化”,把农业当成风景做卖。以“三大农业主题活动”支撑农业三产发展,农业嘉年华活动要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进一步扩大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闸蟹美食节要由活动类向基地类转变,辐射带动雁鸣湖大闸蟹养殖面积扩大和周边服务业水平提升;

西瓜擂台赛要由单一型向产业型转变,延伸西瓜节产业链,组织参赛瓜农开展瓜田实地观摩、采摘、摄影等活动,开辟西瓜风情游精品采摘线路,提升赛会价值。扩展北部休闲观光旅游和南部采摘体验游2条精品农业旅游线路覆盖面,把全县各类农业园区连串融合发展,打造“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的梦幻之旅。

4、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提升示范引领作用。一是高标准、上水平、现代化规划新建农业园区。按照“产业规模化、功能特色化、生态休闲化、高效科技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新建农业园区。规划上可借鉴宿迁市宿城区经验,大力推进家庭农场集群发展模式,统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业规模化生产、企业化运营,为我县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基础。二是完善提升现有农业园区建设水平。融入科技、嵌入观光、植入商业,着力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创建智慧园区。提升已有农业园区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健全园区建设管理机制。严格社会工商资本进入条件,坚决杜绝“非农”龙头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避免“两非化”现象出现。在引入方面,要严格把关,确保企业质量;

在退出方面,对入驻后持等待观望态度或进度缓慢、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非农化、非粮化企业,坚决采取“腾笼换鸟”、“换血换骨”的强硬措施,严格执行退出机制。

(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1、多形式宣传,努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和参与性。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集中力量对各类农业农村优惠政策进行宣传,改变群众思想观念,提高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动性;

引导和支持农民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前提下搞好土地流转;

强化典型引导,用典型教育、引导、说服农民走产业化道路。

2、多渠道推介,进一步扩大中牟农业知名度。一是集中县、乡两级和各部门、企业的营销渠道和力量,对全县农业品牌进行整体策划、宣传和推介,提升中牟农业的知名度;

二是组织融入专家论坛、行业峰会等高端行业论坛,提高中牟农业在行业内的认同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合作社协会、休闲观光农业协会、农家乐协会、旅游协会,开展内外观摩,相互交流学习,全方位宣传中牟,促进都市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篇二)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三变”改革为引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明显成交效。

(一)农业转型进度加快。一是做大总量。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320.75万亩,建成了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1个,其中引领型园区12个。**年粮食产量77.12万吨,一产增加值达125.5亿元,畜牧业增加值达33.6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30元,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调优结构。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等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同时,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的产业平台,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增长、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势头,粮经比从**年的51:49调到了**年的32:68。三是促农增收。通过“三变”改革,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来传统产业为主转变为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为主,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入股或租金收入,又通过就近创业就业获得务工收入,拓展了增收渠道。**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市、县相继出台了“三变”改革、“3155”工程、农业园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一是打造特色产业带。以都香高速、杭瑞高速、沪昆高速、水盘高速、水黄高等级公路及主要省、县道路为骨架,以农业园区为节点,重点发展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三线六带”特色产业带。二是建成规模化基地。建成了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的万亩樱桃基地、万亩猕猴桃基地、万亩茶叶基地、万亩刺梨基地、万亩核桃基地、万亩精品水果基地、万头规模化养殖基地等。三是打造园区集聚平台。通过深化省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建设,把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及政策等要素叠加集聚到农业园区平台上,省级引领型农业园区占比为38.71%,排名全省第一,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在全省农业园区考评中连续四年蝉联第一。

(三)龙头企业势头强劲。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引导以煤矿企业为代表的非公企业转产投资“3155工程”、建设农业园区、参与“三变”改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1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59家、农民合作社1301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86人。

(四)品牌营销日臻完善。一是品牌建设步伐加快。成功举办了三届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打造了凉都“弥你红”、“天刺力牌”系列产品、“水城春”系列富硒茶、盘县火腿、“宜枝魔芋”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全市有217家企业、合作社获得“三品一标”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184.56万亩。二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17个、商品配送中心12个、乡镇农贸市场44个,建设和改造冷链物流设施6座100万立方米,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2亿元。三是对外合作日臻密切。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杭州、贵阳等地农产品交易会,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和展会经济,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构建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贵州百灵药业集团合作,建立了订单销售,开发特色资源,拓展外部市场。

(五)后续管护不断加强。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注重产业的后续管护。一是建立管护标准。制定实施“3155工程”管护暂行办法,编制产业管护技术手册和农时管理手册,指导产业管护。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先后邀请省农科院、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成都市猕猴桃协会等对市县农业系统及产业乡镇专业技术人员、部分企业经理进行培训,组织专家团队对猕猴桃、茶叶等8个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做好补植补种。积极开展补植补种和后续管护工作,完成核桃、刺梨、特色经果、猕猴桃、茶叶等产业补植补种92.21万亩,后续管护232.56万亩。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业受制于自然、市场、经营、技术等因素,在发展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盲目选择和布局产业。有的产业不经试验试种,没有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导致有林无果;

有的产业因引种检疫不严,带来疫病防控风险;

有的产业没有严格进行自然、市场、技术、社会等风险评估,盲目选择实施;

少数乡镇为完成产业发展任务,在产业布局上“撒胡椒面”,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布局不科学,难以发挥经济效益。

(二)经营管理能力弱。有的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缺乏人才支撑,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有的产业,政府在土地流转、品种选择、种植规模等方面包办代替多,市场引导少,存在有基地无市场、有规模无效益的现象,导致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僵尸企业”或“僵尸合作社”,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面临较大的市场经营风险。

(三)重建轻管较突出。不少地区农业发展只注重产业的发展规模,忽视了产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市里虽然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管护办法,制定了管护标准,但由于部分乡镇及村重视不够、落实不力、宣传培训不到位,加上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不能胜任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管护责任,同时**年后实施的“3155”工程没有验收兑现补助,挫伤了部分经营主体和农民管护的积极性,部分基地杂草丛生,技术管理不到位,管护粗放,标准不高,“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

(四)缺乏科技支撑。有的产业自建种苗基地不足,引进品种成本高,适应性差,有的项目未经试验示范、科学论证就盲目实施。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专业知识老化,人才匮乏,出现“三多三少”(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传统技能型人才多、特色农业型人才少,指导型人才多、操作型人才少)的现象,农业科技人员带职带薪领办、创办农业产业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科技支撑不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五)品牌“小而散”。大部分农产品有商标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标准,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茶叶产业尤为突出,各自为政,产品名称杂乱,附加值低,产品没给拥有者带来溢价和增值,没有形成统一、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六)利益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农业产业项目由政府平台公司、民营企业、合作社等通过租赁或股权形式组织实施,有的经营主体为建基地而建基地,经营主体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成本核算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督机制,没有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与村集体和农户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四、对策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选择布局产业。按照“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牧则牧”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主导产业,注重沿河、沿库、沿路、沿园、沿寨进行布局和选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特色产业种苗自给率,确需引种的产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程进行检疫和试验示范。对已实施的“3155”工程进行回头看,进行风险评估。对已经形成规模而效益发挥不好的产业实行提级改造,选择适宜的品种补植补种,大力发展“短、平、快”的林下绿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价值。

(二)政策引导,激活“僵尸主体”。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其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现有农业企业进行清理,分类排查,分析原因,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激励政策,引导经营主体明晰权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运用市场化管理方式引导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民利益共建共享机制,激活经营主体自身造血功能和带动农民同步小康的能力。推行“一村一社”工程,通过股份合作把农民链接到集体经济组织中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

(三)加强管护,提高产业效益。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管护办法,加大宣传培训和组织动员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或就近务工,特别要做好已实施“3155”工程的验收评估工作,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及时兑现好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奖补政策,切实保护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确保产业基地如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四)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实力。品牌就是名片,品牌就是实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围绕创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的目标,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思路,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扶持各类经营主体重点打造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黑山羊、小黄姜等具有特色优势的生态原产地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申报认定和认证,通过市场引导、兼并重组、品牌共建、利益共享等方式,整合分散而名目繁多的同质同类农产品品牌,通过“农超对接”、专供直销、定单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农产品会展等渠道,强化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提高知名度,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五)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村乡土人才、经营主体技术管理骨干送到发达地区或大专院校深造学习,聘请知名专家或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能手进行现场培训,提高广大农业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推广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大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深入挖掘凉都地域特色农产品独特的品牌特点、文化内涵,多出快出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

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流程;

积极组织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鼓励科技人员带职带薪通过技术合作、入股等方式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或产业基地;

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六)创新机制,深化“三变”改革。要把“三变”改革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推广“三变”+特色产业、“三变”+旅游、“三变”+金融、“三变”+扶贫等模式,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农村股份合作,利用财政资金股权化的撬动作用,发挥政府投融资公司在项目融资、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资产、技能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建立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保障体系,树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市场意识。深入开展“三变”改革回头看,深化省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切实落实合同管理、股权证书、分红清单“三个到户”,强化财政、审计、民生监督,建立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把利益联结机制引入村规民约管理,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配新机制,保障股权各方面在“三变”平台中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贫困户“三变”改革全覆盖,真正实现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民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篇三)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春风的洗礼,作为**沿海地区的**农村,生产力已得到空前的大解放、大发展。目前进入了冲刺更高水平小康的发展转型期。如何抢抓**沿海开发重大机遇,快速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全力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急迫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市采用了得力的举措,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农业转型升级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下,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得到提高,项目农业成效显著,为我市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生产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全市围绕粮经比、粮饲比,多种经营占大农业的比重,畜牧业占多种经营的比重等四大比例关系,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优质品种占比提高。三元猪上市占比40%以上,**黄鸡占总饲养量的35%,育71-1桑占桑园种植面积的25%,特水养殖以10%的速度递增。全市粮食作物良种统供率98%,双低油菜品种覆盖率95%以上,粮经比调整到55:45,农副产品商品率55%。二是外向农业迅速发展。各类蔬菜播种增加到25万亩,较上年增加50.7%,其中外向型蔬菜面积10万亩,同比增长75%。三是优质新品种引进与应用步伐加快。五年来,共引进40多个国内外优质农业新品种,一些新品已进入了示范推广阶段。**长生、光远等龙头企业引进的青花菜、甜豌豆、大葱等外向型蔬菜种植近5万亩。南通天盟养殖有限公司、南通赛天蓬牧业有限公司引进的生猪新品种,为我市生猪品种的彻底改良奠定了基础。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推广与普及有了新的进展。设施栽培、快速育苗、人工授精和果蔬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全市万亩草莓基本实现地膜化,典型户亩产值6000元左右,如城镇部分农民推广地膜加中小拱棚三膜覆盖,青玉米提早近一个月上市,亩效益4000多元。五是结构调整的配套技术研究得到加强。涉农部门和农业流通加工组织加强了农产品速冻保鲜、产品包装、标准化建设、市场信息应用、贮藏运输和深度加工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积蓄了发展后劲,一批具有**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通过加强科技园区和各类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

(二)基地建设初具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如城、桃园为核心的10万亩花木园区,以磨头、石庄等镇为主的8万亩外向果蔬生产基地,以高明、雪岸等10个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桑园,以白蒲、丁堰等镇为主的3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搬经、袁桥等镇为主的千万羽**黄鸡生产基地,以九华、长江等镇为主的60万亩优质油米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规模已经形成,全市20个镇在农产品生产上各具特色,初具规模。

(三)龙头效应开始显现,链式发展已见端倪

一是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长寿集团正在牵头兴建的长寿食品加工园区,占地面积500亩,规划建设9区5中心,常温食品区、速冻食品区、休闲食品区、干货区、糕点区、饮料区、腌渍区、生鲜区、有机速冻区和长寿食品销售展示中心、长寿食品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物资仓储配送中心、后勤服务娱乐中心。由坝新、太阳肠衣等4家发起组建的中国肠衣城,占地面积400亩,建成后将按照出口欧盟标准实现5个统一,即统一技术开发、统一形象策划、统一能源供应、统一排污治污、统一肠衣业管理,达到绿化、环保、节约、安全、清洁的标准,争创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肠衣产业集团。目前已有121户入驻肠衣城。全市已有销售额1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530家,总资产28.16亿元,从业人员2.47万人,年销售收入55.71亿元,利税2.38亿元,出口创汇1.57亿元,基地面积近50万亩,带动24万多农户。二是农副产品加工潜力逐步挖掘。以肠衣、肉食品、蔬菜加工为主体,列入全市重点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29家,其中列入省、南通市的农业龙头企业9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16家。另外,全市还有个体私营加工企业500多家。29家市重点培育的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多亿元,同比增长29.8%;

实现利税2.1亿元,同比增长26.3%;

实现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25.2%。三是外向开拓能力显著增强。长寿集团、玉兔集团、光远集团等企业在注重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立足市场,加快系列产品深度开发,产品分别打入南京、上海等市场。仁宗食品有限公司在巩固产品外销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传统品牌**萝卜条的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国内市场的销售份额。四是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长寿集团投资3000万元新建肉制品生产线,长生食品有限公司投入200万元新建了水煮菜项目。五是加工企业对结构调整的牵动作用越来越强。通过长生罐头厂、光远食品厂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市草莓、芦笋、刀豆等已达3万亩,花园食品有限公司带动了2000多亩外向叶菜的快速发展。九鼎鲜切菊目前在本市已发展200多亩设施大棚,带动200多户,亩效益8万元。

(四)组织队伍形成规模,产品流通日益活跃

一是经营人员趋于专业化。据调查,全市现有农民经纪人和运销人员3.65万人,经营额近35亿元,其中从事畜禽销售的1.39万人,年经营额近18亿元。二是经营方式趋于高级化。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契约的形式与我市不少镇村签订合同,从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二次结算的方式,信守承诺,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利益。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1个,其中专业市场54个,年成交额47亿元,同比增长44.9%。三是经营组织趋于多元化。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198个,其中国有创办的97家,集体创办的55家,农户联办的46家。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90家,涌现出一批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白蒲禽业专业合作社、桃园镇惠华禽业专业合作社等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四是经营手段趋于现代化。农民运销商已从传统的提蓝小卖逐步向船载车运大规模大流通式经销。**市百岁米厂、如城等企业和镇村的一些农民经纪人还实现了上网经营。

(五)吸引“三资”投资开发,项目农业取得突破

从**年开始,全市上下用工业的理念组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项目农业建设作为总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通过抓项目农业建设,积极吸引“三资”投资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制定了鼓励项目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及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已取得明显成效,表现在开发项目增多、行业分布较广、投资规模趋大、投入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高。**年我市项目农业投入总额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年投入16.14亿元,在南通排列第二,获得二等奖。**年投入16.9亿元,南通排名第一,获一等奖。**年投入23.8亿元,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一批农业项目的兴建,对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长寿集团投资近5000万元兴建的优质生猪养殖基地,为我市生猪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九鼎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高效农业的规模扩大,提高了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南通新丝路公司投资2.5亿元的茧丝绸加工项目,解决了我市蚕茧深度加工的难题,由韩国商人投资980万元美元和日本客商300万美元分别在吴窑、磨头兴建的食品加工项目,填补了外商投资开发我市农业领域的空白。

二、**农业转型升级的举措方略

(一)高度重视农业规模化经营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我国农村的发展目标时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此,我市按照沿海农业发展规划,围绕土地产出倍增计划,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扎实推进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在稳定粮食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稻米、花木盆景、栽桑养蚕、优质畜禽”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突出“生态果蔬、旅游农业”等特色新兴产业的培育。以深入开展“高产增效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大直播稻控减和机插秧推广力度;

做足“活夏优秋”文章,科学安排作物种植布局;

大力引进专用小麦、有机大米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全市60万亩稻麦轮作中50%以上面积的水稻向品牌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以政策性蚕种补贴为契机,大力宣传引导,蚕桑面积稳定在10万亩,大力推进桑园种菜、桑园养鸡和桑枝条培育食用菌等桑园综合开发利用。以花木大世界的不断提升为依托,充分发挥园林绿化施工企业的引领带动,大力调整花木盆景产业结构,推进老204国道、334省道沿线及如港路花木盆景走廊建设,抓住了几个高速道口以花木为主的绿化景观建设,擦亮**花木之乡品牌,扩大花木种植面积,新增花木面积4万亩。以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为中心,规划建设好镇村畜禽养殖小区,重点抓好了财政补贴项目的建设,建成40家星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大力保护和开发“**黄鸡”和“绿壳鸡”品种资源,在市农科所规划建设了“**黄鸡原种保护中心”,建成以高明、雪岸等镇桑园和长江、如海河等林地为主的黄鸡商品养殖基地50个。紧紧抓住“**蝶尾”品牌,积极打造“**沿海观赏鱼第一村”;

充分挖掘公路建设资源,新建成2个连片百亩以上规模高效渔业基地,1个连片200亩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垂钓中心。结合我市长绿、长寿的特色,紧抓区位优势,依靠顾庄生态园、苏通生态园、**港生态园和长寿园等景点,以高速公路道口各镇为重点,发展了我市旅游农业。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如城、桃园为核心的10万亩花木园区,以磨头、石庄等镇为主的8万亩外向果蔬生产基地,以高明、雪岸等10个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桑园,以白蒲、丁堰等镇为主的3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搬经、袁桥等镇为主的千万羽**黄鸡生产基地,以九华、长江等镇为主的60万亩优质油米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规模已经形成,全市20个镇在农产品生产上各具特色,初具规模。

在发展规模农业过程中,我市特别注意培养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市场主体。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构建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来抓。全市已有销售额1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530家,总资产28.16亿元,年销售收入55.71亿元,利税2.38亿元。全市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万亩,带动24万农户。在农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全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坚持服务与扶持并举。一是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制定了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激励意见和**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考核评审办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会同政协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的需求。从企业的规模、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带动作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考核。**食品深加工支柱工业产值50多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7.2%,**长寿集团植根于世界长寿之乡,年屠宰生猪60万头,加工肉制品2万吨,冷藏容量5500吨,有9个主导产品通过haccp认证,是南通市率先通过食品质量安全qs审核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他们积极稳妥地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同时以保护价加浮动价的合同形式,对农户的收入做好切实的保障。二是对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成长型外向型农业企业给予重点培育和引导。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9家,累计130家。长寿、银燕、长生、光远等企业与如城、袁桥、搬经、磨头等镇对接,有效地化解了市场风险,促进了农民增收。51家以本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定报企业实行季报制度。三是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把企业的需要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根据农业企业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用足用活政策,积极配合省市主管部门帮助企业和个人申领省级绿色通道通行证35张,南通市级绿色通道通行证43张,为企业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与此同时,还利用对外招商、展示展销、经贸洽谈会,积极帮助企业宣传推介产品、协调指导企业搞好对外宣传,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部分原料产品收购的矛盾等。

(二)建立健全农业合作化组织

为使规模农业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市大力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我市已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90个,合作社成员38516人,带动127189户,成员出资额6443.82万元。运作比较好的有孙庄草坪专业合作社、市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九华镇绿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市宏如蚕桑专业歙和社等60多家。

在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一是组织培训。先后两次组织合作组织负责人培训,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二是鼓励发展。农工办会同工商部门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时机,开展争先竞赛活动,建立合作社390家,在全省名列前茅。三是抓好规范。对以前已经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他们沿着规范化轨道发展,逐步理顺关系,搞好内部管理,开展了**市级“四有”(即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评选活动,对新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个检查验收,指导规范发展。四是引导做强。以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抓手,引导我市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全市已有国家级合作组织1家,省级5家,南通市级31家。同时积极申报项目,华鑫禽业合作社、惠华禽业合作社和**市农机工作者协会等8家获得了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政扶持项目,获得财政扶持资金123万元,位列南通市第一。

(三)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强规划引领,重点突出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了新204国道、白雪线两侧2个万亩设施农业长廊,建成以市农科所、磨头丁阳、吴窑皇家园艺等为核心区,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成果转化、种苗繁育、技术培训、物流配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设施产业综合园区,着力在“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培育集高效、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为一体的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发展生态果蔬6万亩。

从**年开始,全市上下用工业的理念组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项目农业建设作为总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通过抓项目农业建设,积极吸引“三资”投资开发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制定了鼓励项目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及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已取得明显成效,表现在开发项目增多、行业分布较广、投资规模趋大、投入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高。**年我市项目农业投入总额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年投入16.14亿元,在南通排列第二,获得二等奖。**年投入16.9亿元,南通排名第一,获一等奖。**年投入23.8亿元,南通排名第三,获三等奖。一批农业项目的兴建,对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长寿集团投资近5000万元兴建的优质生猪养殖基地,为我市生猪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九鼎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高效农业的规模扩大,提高了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南通新丝路公司投资2.5亿元的茧丝绸加工项目,解决了我市蚕茧深度加工的难题,由韩国商人投资980万元美元和日本客商300万美元分别在吴窑、磨头兴建的食品加工项目,填补了外商投资开发我市农业领域的空白。

三、**农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启示

(一)强化组织领导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前提

农业能否转型升级,首先在领导。领导思想重视了,组织加强了,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有希望,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就能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就会明显。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三农”工作,连续七年召开农村实现小康、农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会,并精心组织,超前谋划,每季度进行现场点评与指导,每年都制定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激励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因势利导,主动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我市市委、市政府认为,要打好农业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就必须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上开展一场新的思想大解放。围绕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理念,进一步确立快转型、快见效的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是引领**农村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毫不动摇地及早转型、迅速升级,才能在这一轮竞争中抢得快车道、占领制高点、把握主动权、实现新赶超,才能为广大农民谋取更多利益,才能实现持久发展。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牢牢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窗口,不迟疑、不懈怠,在农业转型升级中加快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提升,确保早转早得益、快转快得益。围绕农业转型升级,不断开阔胸襟,进一步确立利长远、可持续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直接和间接的利益关系,不断开阔眼界、思路和胸襟,在打基础、利长远上下功夫,在干大事、创大业上下功夫。土地出让中,不能只算小帐、不算大帐,简单追求更高单价、一次性收益,要着眼引进有实力、有品位的开发商,做强功能,做优配套,充分发挥农业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要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注重农村资源要素利用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围绕农业转型升级,不断迎难而上,进一步确立敢突破、勇变革的价值观。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推动。大力破除唯基础论,不为项目不多、项目不优、资源不足找理由,只为加快招商引资、项目投入、破解瓶颈想办法,把农业转型升级抓得更紧、更实、更主动。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克服农业转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农业升级中出现的难题。学会借办法、想办法、变办法,在看似不成熟的情况下敢于试验,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敢于探索,为农业转型升级赢得成效,为**跨江争强作出贡献。

(二)提升农民素质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农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转型升级的成败。我市市委、市政府深知此道,并积极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对农民的培训。仅**年,我市农业主管部门就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9场,培训人数16.31万人次;

举办农民创业培训班13期,受训2234人;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上万人次。

(三)通过典型引路是农业转型升级的诀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市市委、市政府十分注意要求各镇积极培育先进典型,利用典型示范引路。

常青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不惟基础,不怕困难,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仅**年,就新增设施农业种植园区19个,新增设施农业园区近5000亩,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设施农业镇。**年秋播后,在土山村这个设施农业先行村的影响带动下,该镇袁庄、叶庄、万全、董王四个村(社区)也发展了设施农业3000亩。其中袁庄千亩连片高效园区位于袁庄社区4-6组和12-19组,为东台两个老板投资1126万元创办,园区流转土地1012亩,建成钢架大棚1264座。东台吴老板在叶庄和董王投资520万元发展设施农业,其中叶庄244亩,建有大棚265座,董王208亩,建成大棚226座,形成了一个横跨叶庄北片和董王南片的市级园区;

万全村设施农业园区位于张吴线两侧和陈楼线两侧,累计投入720万元,两个园区面积598亩,建有钢架大棚621座。截至今年1月份园区大棚已全部建成,电力设施架设到位,道路平整,水电接通。园区全部种植早春红玉礼品型西瓜,1月播种,2月移栽,目前已经上市,单产高达6000公斤以上,亩收入1.5万元左右。下半年培育无公害大白菜、西兰花等蔬菜,预计单产5000公斤,亩收入5000元,预计全年亩纯收入可达到2万元。全镇发展设施农业每年可增收3000万元。同时,每亩大棚全年用工40-50个,每流转一亩土地可增加农民收入3000元。

雪岸镇于**年3月培育了**市首家“巾帼”创业示范园。该“巾帼”创业示范园由雪岸镇万富社区仲从兰、王春梅、王芳3名妇女能人发起创立。她们紧紧依托自身创办的星星獭兔场、雉凤源禽业公司、洲源稻米专业合作社,及时为广大种养殖户提供科学高效的技术培训与方便快捷的市场讯息。**年2月,星星兔场通过“网上村村通”与金星獭兔公司签定合作协议,成为全国兔业生产龙头企业在苏北地区唯一养殖示范基地。同年11月,依托阿里巴巴网络贸易平台,兔场接到来自外省第一笔定单,将社区兔肉销到了四川各地。便捷的网络咨讯平台,使得雉凤源禽业公司成为北京农业大学的“座上宾”,并在社区设立了南通地区首家“北农大3号”新品种实践基地,推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洲源稻米合作社依托网络,及时为种植户提供精确的大米价格波动“晴雨表”,引进新品种,提高收购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巾帼”创业园设立2年来,3名妇女能人将远教学用站点及“网上村村通”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典型带动、示范引领的成效得到充分彰显,共带动社区及周边地区近千名农户投身创业、增收致富。雪岸镇还扶持、培育种植大户沈义建牵头承包南凌千亩高效蔬菜种植园区,并在园区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纳合作社成员133户,除每年可得土地租金外,到园区打工,还可获得400多万元收入。该园区的建设,将成为新品种的试验区、新技术的示范区、创业致富的先导区,从而推动该镇高效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东陈镇双群村打造长三角观赏鱼基地,叫响“**观赏鱼第一村”品牌。

吴窑镇的南通皇家园艺、力诺果蔬、新阳光牧业等公司也都是我市高效农业优秀园区。

更为突出的是通过打造“花木大世界、中国肠衣城”两个百亿元能级大型专业市场,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市利用这些典型,有效地引导、有力带动了其他各镇各村的农业转型升级。

(四)遵循科学原则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农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正确的宗旨和科学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首位;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目的;

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层次,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坚持遵循了以下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市场对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面向市场,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趋势,按照市场需求(包括本地市场需求与外地市场需求,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进行转型升级。

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既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市场化改革大潮的波峰浪谷也对农民的家庭经营造成了冲击乃至打击,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农民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变化发展信息并作出决策方面的局限性较大。农民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重大问题上,一个个零星分散农户的单个经济行为,往往受一时一地的市场所影响,被一时一地的市场所左右。现实经济生活中,农民在产业整合、产品选择上,一哄而起,一哄而下的现象比比皆是,结果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影响自身利益,甚至遭受巨大损失。个中原因,主要症结在于缺少市场机制引导。我们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加快建立健全了转型升级的市场机制。

面向市场,转型升级,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不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搞转型升级。农民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如何转型、怎么升级,都应由农民自己做最终决策。政府主要是制订规划,通过典型示范,为农民升级提供科学指导。

2、因地制宜原则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市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即发挥我们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劳力优势、市场优势等比较优势。由于各镇村自然环境、区域位置、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各镇村优势也各不相同。在转型升级中,我市从本地实际出发,把注意发挥自身优势,作为转型升级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来抓。这样,利用优势,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各展所长,避免了结构的雷同现象,逐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和规模优势,生产出了名特优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加快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3、示范引导原则

典型示范是教育、引导农民,推进转型升级最有效的方法。农民一般都是现实主义者,是讲实际、讲实惠的群体,有眼见为实的朴素意识,要让农民改变曾经给他们带来实惠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需要有活生生的典型增强说服力,抓住转型升级中的典型,搞好示范,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变“要我转型升级”为“我要转型升级”,从而有效地铲除转型升级中的种种障碍,增强转型升级的群众基础。为此,我市积极采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有力地推进了转型升级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了示范点建设,依靠农民搞示范,增强示范的适用性,提高了运用示范引导农民进行转型升级的能力和水平。

4、科技推动原则

转型升级的最终效果,如产业能否转优、规模能否变大、效益能否提高,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农村经济科技进步是进行传统农村经济改造,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农副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国内形势对农村经济带来的挑战,广大农民对农村经济科技进步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我市加强了农村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把高产优质高效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包装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等融入整个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各环节,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5、循序渐进原则

农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市坚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实践中注意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立足全局,不就事论事。转型升级涉及许多具体的、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就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就事论事,就眼前谈眼前,就局部论局部,而是从全局的角度,战略的高度,着眼长远,统筹安排转型升级中方方面面的工作,紧紧围绕基本目标,高起点,宽思路,锲而不舍推转型升级。二是量力而行,不盲目扩张。转型升级必须有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我市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趋从,避免了经济损失,资源浪费。三是稳步推进,不操之过急。转型升级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人们虽然希望其步伐能加快一点,力度能大一点,以便早日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但我市深知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绝不能操之过急。任何事物都有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转型升级也是如此。企图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在转型升级中,我市坚持了循序渐进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加快科技创新是农业转型升级的保障

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三年倍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积极组织开展农技人员自身素质提升工程和“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农户、农户帮农户”科技进村入户活动。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推进农业标准化,推进全市农业生产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近几年,先后引进优良品种100多个,推广新技术50多项,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不断推进“三品”认证。共申报“三品”24个,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5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黄鸡被列为省畜禽保护品种,并被确定为国家遗传资源。

我市农业主管部门实施了百名农技人员“驻点兴园”活动,各单位精心组织,各驻点人员积极为园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带动了园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园区的品味,促进了园区的发展壮大,受到了园区业主的欢迎和好评,在社会产生了较好反响,先后被新华日报、南通日报、**市委网及**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宣传;

开展了“十佳名农艺师”评选活动,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些都为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由于我市坚持把“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三化”互动的核心工程、创新举措来抓,所以,我市以农业产业、经营制度和经营主体的转型升级,带动农业综合效益的快速提升,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篇四)

一、现状分析近年来,**大力实施“特色富民”战略,林麝存栏量达到1.1万头,荣获“中国林麝之乡”称号;

中蜂养殖5.3万箱,规模位居全市第一;

**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被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建成省级休闲农业园区3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6个。但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一些新的问题日渐呈现。1.粮食自给率下降。农业结构的调整,带了经济效益的同时,是粮食种植地位极大弱化。据调查,**现在每月需从外调粮食600余吨,食用油30-40吨,除玉米和少量小麦外,大米和食用油则全部需要从县境以外采购。如今大部分农民家里除了玉米外,几乎无粮可存,粮囤子早已成了历史,粮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2.环境约束力加大。总体看,**农业经营比较粗放,规划也不尽合理,资源消耗大。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过度开发利用耕地资源,地力下降;

劳动力不足,劳动成本加大,粮食、花椒相对收益下降,部分耕地不能有效耕种,甚至出现撂荒现象;

城镇化建设原有耕地面积减少,而置换、复垦、新垦的土地短时间内难达高产稳产;

一些新建设的工厂企业选址缺乏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风险评估,存在耕地污染风险,环境资源硬约束加大。3.市场竞争力不强。特色种养业的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规模不够强大,但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影响,还有苹果规模不够大,特色不如周边县和全国其他地区。蔬菜、药材规模较小,与市场预期还有很大差距。大鲵、林麝特色养殖受生物特性生长规律和市场影响,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较小。4.农业产业链薄弱。**农业总体看还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特色产业规模不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处在起步阶段,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

农业技术人才短缺,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占比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比如花椒产业与劳务输出、蔬菜发展、药材种植、特种养殖等产业相比,花椒产业优势有所减弱。二、转型路径(一)聚力发展“三特”产业,提高农业竞争力1.做大花椒特色产业。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省市气象部门的衔接与配合,建立气象防灾预警体系,将花椒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风险。扶持陕西雨润椒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恒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花椒产品研发中心,研发花椒油树脂、花椒精油等花椒产品以及复方药剂、保健品、旅游食品等产品,延长花椒产业链。打造“大红袍凤椒”、“凤椒芽菜”知名品牌,进一步畅通花椒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提高花椒产业的经济效益。2.做强林麝特色产业。建设以**为中心,产业链更加完善,辐射带动周边县共同发展的全国林麝养殖示范区和全国最大的天然麝香生产基地。加强与陕西省野生动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在我县共建林麝养殖科研平台,破解林麝良种选育、林麝养殖技术、疾病防治与疫苗研究、林麝后续产品开发研究等难题。积极引进取得麝香使用许可的医药企业进入我县林麝产业,打通林麝的上下游相关产业,培育一批种源基地、示范基地,以带动林麝养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3.做优蜜蜂特色产业。以宝鸡市中国蜜都建设为契机,发挥我县中蜂资源优势,打造10个千箱以上的中蜂养殖专业村,中蜂养殖6万箱以上,规模跻身全市前列;

开发“秦岭花谷”、“沙坝”等品牌优质中蜂产品,延伸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等系列特色产品开发,培育1-2个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中蜂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参与蜂蜜初加工,延伸中蜂产业链。结合全域旅游、秦岭花谷建设,在中蜂养殖区修建10个左右蜂农休闲体验点或“蜜吧”,让游客参与并品味我县中蜂文化。(二)积极培育“三化”业态,调优农业供给侧1.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规范化。立足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围绕地道中药材发展,大力推进柴胡、秦艽、猪苓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建设,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建设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园15个;

引进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统一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和种植规范,使全县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2.推进苗木花卉产业规模化。建立我县“四基地、一中心”花卉苗木发展格局,抓好冷杉、云杉、油松等培育和示范推广栽植,结合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生态扶贫等工程鼓励农村多种树、多植草、多栽花、多聚水,走出一条“以树富农、以花兴旅”的融合发展新路子。3.推进果蔬产业发展基地化。建设“高山无公害蔬菜、绿色有机蔬菜、区域特色蔬菜、农区大路菜和优质杂粮”五大基地,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达到8万亩,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7万亩。(三)强力推进“三融”模式,激发农村新活力1.打造园区综合体。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把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加大支持、加快建设,围绕全县农业产业优势,鼓励支持类型多样、功能多元、特色鲜明的农业园区齐步推进。到“十三五”末,力争我县省级农业园区数达到6家,市级达到10家。2.打造庄园融合体。集中力量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农户强、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庄园经营主体。借助“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养生”等新业态,打造出一批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养生度假、体验教育、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精品农业庄园。牢固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坚持走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医药、保健、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使农业庄园经济成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以大市场带动大庄园建设。3.打造乡村精品游。按照“全域旅游、全景**、分类施策、分步推进”的总体思路,高标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味,把“盆景”变为“风景”,把小山村变为大景区,精心策划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实现“全县成为大景区,各镇都是大景点,各村都有小景观,各家都是小游园”格局。三、意见建议1.建议省上根据《陕西省林麝产业发展规划(**-2030)》和省林业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9个厅局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林麝繁育养殖产业的指导意见》,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以陕西林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牵引,吸引四川逢春、漳州片仔癀、北京同仁堂等著名药企来凤建厂,形成“养麝—泌香—医药集团”的产业链,推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的林麝养殖示范区和全国最大的天然麝香生产基地。2.建议省上把目光瞄向“中国花椒之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出台花椒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花椒产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花椒生产加工公司、花椒产品深加工企业等到**投资办厂,不断提高花椒产品的附加值、商品值。3.建议省上以打造“秦岭药谷”为目标,对**高看一眼,对已命名的“国家级秦艽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4.建议省上根据《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指导**高标准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体系和可追溯体系,鼓励支持国有农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其科研技术人员到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对命名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大奖励扶持力度。5.建议省上进一步加大对**川陕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篇五)

根据市政协协商工作计划,7月份由市政协组成调研组围绕“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展了调研。先后在全市17家种植、养殖、加工经营主体开展调研,并组织考察组到区内固原、中卫、吴忠等地考察学习。结合调研情况,召开由农牧、财政、政研室、科技、商务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判,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砥砺奋进,扎实工作,坚持走“一特三高”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新业态风起云涌。**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7.4亿元,同比“十二五”初增长44.6%,年均增长7.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28元;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连续十三年丰产丰收;

优质粮食、瓜菜、制种、水产面积分别达到55、38.45、15和20万亩,牛羊饲养量305万头,优质牧草种植面积12.88万亩。全市固定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6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3396个,带动农户4.3万户。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两项国家级、四项自治区级农村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培育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自治区级四星级4个,三星级7个。我市蔬菜繁制种面积占全区86.5%,泰金种业有15个国家认证植物新品种,有1项国家专利。中青种业有1个国家认证植物新品种,有3项国家专利。全市共有20个自治区级种子生产地方技术标准。平罗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全市水产面积23万亩(含沙湖养殖区域),占自治区水产面积的33%,居全区5个地市面积之首,得益于大水面生态养殖,水产品品质好,85%以上水产品销往周边省市,最远销往西藏拉萨市,市场占有度高,今年上半年渔业产值增长37.5%,居农林牧副渔增长之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强农惠农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进力度有待于提高。一些部门和干部不重视现代农业发展,认为农业在经济总量中仅有5.5%左右,对于gdp的贡献不大;

还有不少干部则认为,农业工作是农口部门和乡镇、村的任务,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人、财、物。存在着党委、政府喊得热火朝天,农民群众、农业经营主体着急的嗓子冒烟,而有关部门则缺乏认同,缺乏责任心,缺乏担当与勇于开拓的信心和苦干实干的作风。二是农业投入连续下降。**年全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农业科技园区、农田水利、农业保险、百万亩盐碱地改良等专项资金)1600万元,比**年、**年分别下降41.8%、36%,而银川市、吴忠市**年支农资金预算(农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科技园区)分别是1.01亿元、2037万元,并逐年上升,我市均有较大差距。三是农牧部门机构弱化。2012年以来随着农口产业单位机构改革,全市农牧部门普遍存在压缩机构、压缩编制和人员老化的现象,造成技术推广力量下降,影响了新技术推广进程。四是金融支持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农业经营主体每年需要流动资金12亿元以上,但全市各类金融部门每年支持农业经营主体流动资金仅有5亿元左右,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加上部分农业经营主体从民间或小贷公司高成本融资导致经营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下,面临着亏损经营甚至倒闭的风险,也影响了金融部门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

(二)农业基础条件有待于改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条件上与中卫、吴忠相比差距较大。一是耕地质量差。我市耕地中70%为中低产田,农田地下水位高、灌排不畅,土壤盐渍化程度高,盐碱地占耕地面积达59.4%。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我市位于引黄灌区末梢,尤其是河东地区大片新开垦土地农田建设标准不高,灌溉困难,特别是春夏季节降水偏少,加上国家分配我区耗水指标减少,农业生产干旱严重,缺水仍然是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三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种植业、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9%、17.4%,其中种植业比重大,高于全区7.2个百分点;

而畜牧业比重又太小,低于全区10.9个百分点。这种种养不合理的比重结构导致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附加值低,市场主导力弱,制约了农民增收和优势主导特色产业集约化水平。

(三)优势特色产业特色不鲜明,集中度不高。我市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过多过繁,而且总量小,缺乏集中度,在区内难以形成鲜明特色。一是草畜产业规模小。缺乏大的龙头带动,与固原、吴忠相比没有优势,很难做大做强。二是瓜菜产业面积小。总体产量小,基础条件、技术装备等方面与银川、中卫、固原差距较大,没有市场竞争力。三是枸杞、葡萄整体差距较大。枸杞面积不足2万亩,占全区的2.4%,且分散经营没有大的龙头企业。葡萄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技术落后,面积不足8000亩,仅占全区的1.3%。而具有潜力的制种产业、生态水产业虽然列为优势特色产业,但投入不足,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尚未形成产业优势。

(四)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差、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之一,也是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路径。我市这几年在农业产业融合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上虽有一定发展成效,但与本区的固原、中卫相比差距较大,还存在着一三产业链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表现在农户与市场、城市和农村、现代工业和农业没有形成有效链接机制;

存在着产业融合的横向拓展、挖掘农业价值创造潜力不足,没有形成合作共赢共同体,许多农村的有效资源没能发挥作用;

存在着产业缺乏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主导特色产业文化、特色产业与地域文化、特色产业与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未能有机结合;

存在着政策扶持不够,引领示范作用不明显,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等问题。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三农”中国梦的实现。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关乎我市能否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大事。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应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石嘴山资源禀赋,聚焦“一优五特”产业,重点培育制种产业、生态水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促进全市农业转型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发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地处黄河灌溉末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排灌体系不健全,用水矛盾十分突出。同时,我市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盐碱化程度高,大量的土地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进一步争取自治区对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充分整合国土、财政、农牧、水务等部门在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盐碱地改良、小农水重点建设县等各类农田建设资金,大规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良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项目,加强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配套,完善调蓄补灌体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突破,全力推进河东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我市河东地区总土地面积85.78万亩,其中农业用地43.15万亩(现有耕地11万亩),建设用地1.65万亩,未利用土地40.98万亩。丰富的土地资源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河东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我市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平台,是我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工程,必将成为我市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河东灌区是一个独立的扬水灌区,有扬黄灌溉得天独厚的条件。河东地区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东临毛乌素沙漠,西靠黄河,形成了天然屏障,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最佳地区,发展草畜、制种、优质牧草、沙生瓜菜及休闲观光农业的潜力巨大。一是应按照高标准、现代化、规模化的要求,编制好《石嘴山河东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完善示范区规划,加快道路、灌排系统、林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应积极引进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草畜、沙漠瓜菜、制种、休闲生态农业四大板块产业发展。三是政府应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倾力打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成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高地。

(三)精准施策,支持做强做大农作物制种、生态水产业。充分挖掘农作物制种、生态水产在全区、全国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明确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是制种产业发展潜力较大。我市制种面积达15万亩,占全区的33%,其中蔬菜制种面积占90%以上,年生产优质种籽4000万公斤,产值5亿元,95%的种子销往外地省市。平罗县已四届连续举办了“中国·宁夏·平罗种业博览会”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制种产业要抢抓平罗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这一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建议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宁夏·平罗种业博览会”改为一年举办一次,以此扩大影响,将我市培育成“中国种业之都”。加强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地理标志商业标记+企业品牌”双品牌体系运行,搭建品牌产品销售推介平台,提升石嘴山(平罗)农作物制种基地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优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加工包装设施更新改造,建设集良种繁育、种子精选加工和流通为一体的种业产业园;

加强种子标准化推广应用,规范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行为,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种子生产格局。二是生态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全市现有生态水产面积23万亩,占全区的34%左右。且技术雄厚,装备先进,管理到位,具备走出区内、走向全国的优势。水产业重点突出生态功能,坚持实施以渔改碱、精养池塘挖潜改造和大水面提质增效,将生态养殖和休闲观光深度融合,重点推进以水产良种繁育、设施渔业、渔业物联网应用、品牌营销为主的产业体系,全力将我市水产业建设成为集技术示范、新品种展示、鲜活产品营销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西部现代渔业产业基地。三是强化制种、水产、乡村旅游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合作培养和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快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有效的研发力量,组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依托重大项目在相关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健康、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

(四)开拓创新,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挖掘农业发展潜力,拓展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党委政府应把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配置。按照“一产助推旅游、二产服从生态、三产激活全局”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唱响休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纵向延伸,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推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农业的有效连结,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横向拓展,挖掘农业价值创造潜力。充分利用我市移民文化、军旅文化、黄河文化的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质优而丰富的优势,紧紧围绕全市旅游布局,以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最大程度地挖掘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支持村集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扶持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解决农村资源闲置,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让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重点打造河东沙漠生态、贺兰山东麓设施园艺、星海湖休闲垂钓等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企业,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四是创新制度,形成支持保障合力。实行政策激励,整合和统筹财政涉农资金,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产村融合、乡村休闲旅游、互联网+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降低融资门槛,切实减轻农业企业负担。积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农业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让更多农民参与并享受产业融合发展成果。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使一、二、三产业深度发展成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新举措。

下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盐城顺应经济发展形势、重构经济发展格局、奋力进位争先的必然......

    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一、企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普遍认识到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要求,在......

    关于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县发展和改革局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县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2010-06-29 18:55:0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调研提纲(五篇范文)

    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和及待解决的问题或建议如下: 1、在税收政策方面是否需要扶持: 由于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民营企业的销售产销量下降,利润降低,造成一些企业的经济实力不......

    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国际金融危机后,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悄然涌动: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

    民间金融、民营企业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2013)研讨会综述

    民间金融、民营企业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2013)研讨会综述 2013-06-08 稿件来源: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以奇迹般的速度发展,目前已占到整个国......

    关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五篇范文)

    关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今年3月—5月间,省企业联合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组织省、市、县企联上下联动开展调研活动,每市调研的企业10—30家不等。省企业联合会负责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