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汇报材料改3
xxx省级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工作情况介绍
各位领导:
xxx于2009年被列入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将新农村建设与打造灾后重建样板、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抢抓机遇,推进迅速,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坚持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新型农村
(一)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城乡发展更加和谐。着眼建设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的目标,在灾后重建规划的基础上,深入落实 “四性”原则和“九化”要求,全域推进市、镇、村三级规划编制,着力完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道路交通、功能配套、生态景观、产业发展等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覆盖全域、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在空间布局上,进一步优化城镇架构,完善了中心城区为极核,xxx文化旅游、蒲阳经济技术、聚源新城、龙池-虹口-紫坪铺山地运动四个功能组团和7个特色化城镇为支撑,500个农村新型社区为支点的1475城镇体系。在高标准完成特色场镇各项规划编制基础上,高度重视村级规划编制,按10万元/村标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各村编制完善村级规划,实现了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全域覆盖。目前,我市正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场镇改造、产业发展等工作,推动规划
落地,初步形成了现代农村与现代城市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二)着力完善综合配套,发展优势更加突出。一是基础设施实现根本性改善。完成城市20万吨自来水厂一期工程、xxx污水处理工程和10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实现城乡供水、污水管网全覆盖,建成聚源储气调峰站和xxx110KV输变电工程,1个220KV、2个110KV变电站正加快建设,着力形成2个220KV、8个110KV变电站的城乡电力支撑体系。累计投入14亿元,实施农村新型社区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光纤、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农村基础配套全面改善。二是公共配套实现均衡发展。完成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乡镇便民书店建设,农村文化教育设施更加完善。建成25个乡镇公立卫生院、16个乡镇为农服务中心、11所国办养老机构,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完善了112个农村新型社区的体育和健身设施,按“1+13”标准新建了172个村级活动中心,全域公共服务更加均衡。
(三)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生活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着眼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以坝区天马镇、丘区向峨乡、山区虹口乡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为示范带动,全域整镇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尤其在农村新型社区综合体建设上,基本实现了农民集中居住、产业规模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和新型社区管理完善,不但极大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现代农村风貌初步显现。同时,为了提升农民居住水平,我们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切实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场镇风貌改造、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力度,农村新型社区垃圾集中清运处理达90%以上,农民群众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二、突出特色优势,加快发展新型农业
(一)加快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依托我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成崇义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1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3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3个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基地。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依托,大力推进猕猴桃、三木药材、茶叶、冷水鱼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2010年,我市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1.5万亩、茶叶面积2.7万亩、三木药材21万亩,全市产业基地总面积达32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达17.04万亩。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7.3亿元,同比增长5.5%。
(二)坚持提升品质,推动优势农产品品牌化。积极推进农业高端品牌建设,打造“xxx造”农产品。目前,已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共12家,绿色农产品认证企业1家,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3家。总面积5385亩的2个猕猴桃产业化基地通过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总面积8385亩的3个猕猴桃基地通过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6个农业品牌荣获省著名商标,5个农业品牌荣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10年11月17日我市猕猴桃通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通过提升品质,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增强了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化。我市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生产、加工、储藏、运销一体化,不断延展产业链条。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发展壮大,截至2011年7月,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成都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专合组织198个,辐射带动农户面近80%。建成予乐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和xxx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农业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推广 “大园区+大业主”、“大园区+小业主”、“大园区+龙头企业+小业主”、“大园区+专合组织+小业主”以及“田间股份制”等经营模式。
(四)坚持“接二连三”,推动产业形态多元化。整合农村优势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建成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乡村酒店。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抓好xxx美丽家园、xx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观光农业旅游景点打造,一三产业实现互动发展。2010年12月,xxx正式通过了“省乡村旅游示范市”的考评验收。全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做强做大孙桥农业、高榕菌业、伊顿农业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促进一、二产业互动发展。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一)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积极探索
和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农村资源变资本,实现农村住房和乡村旅游产业抵押贷款2.7亿元,吸引和撬动了超过90亿元的社会资金参与农房重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将xxx作为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柳街、天马改革试点突破,扎实推进交易平台建设、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政策体系建设,加快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已流转农用地17.09万亩,农村房屋、土地抵押担保6141户共2.35亿元。土地综合整治全域推进,具备农用地整理条件的116个村上报获批农用地整理项目62个,全部完成后可整理面积41.2万亩,新增耕地3.3万亩。具备建设用地整理条件的183个村上报整理项目169个,涉及117个村的147个项目获得立项审批,规划建设609个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15.9万余人。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全市已建、在建和新启动的新型社区达428个,农民集中居住度提高到近62%;土地规模经营达到28万余亩。通过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快了农村“资源”变“资本”,农民手中的“死钱”变“活钱”,使农民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二)创新治理机制,让农民成为民主管理的主体。在灾后农村重建中,全市造性地开展“板房夜话”、“坝坝会”、“巷巷会”,充分了解民情,掌握民愿,尊重民意,让群众掌握政策、理解政策,在重建意愿、规划设计、分配方式等方方面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选择,激发了群众参与重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并推广了“社会资金联建”等十种农房重建模式和“组合重建”等十二
种城市重建模式,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农村社区的管理上,每个村都建立议事会、监事会,在拆迁安置、农房重建、村改资金使用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上,都完全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同时,将城市小区的管理办法引入农村新型社区,广泛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等活动,全面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社会保障,让农民成为共享发展成果的主体。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市更多的农民实现了向二、三产业转移。2011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71元,同比增加779元,增长21.1%。在全域成都率先实施城乡低保分类施保,进一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域实施,社会保险全域覆盖。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日益健全,城乡居民共创共享发展成果格局正加快形成。
各位领导,我市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和国际旅游城市的内在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迫切需要省、成都市的大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工作要求,高标准整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省和成都市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新农村汇报材料
泉子街镇2012年1---5月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根据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求,下面,就我镇2012年1---5月新农村各项任务落实、进展情况及贫困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简要汇报:
一、加强领导,分工明确。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镇始终坚持将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全镇的一项中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落实中,将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镇长、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并配有新农村专职工作人员,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各项工作计划、措施,截至目前,制定下发了2012年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意见,制定了扶持我镇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并全面及时兑现各项惠农政策;同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全镇各村综合目标考核中,与各村签订新农村建设责任状,分解任务,明确目标,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对任务进行了分解。全镇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力的推动了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步伐。
二、大力宣传、落实政策。认真领会新农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县上的各项惠民政策,将新农村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根据县上今年的新农村建设补助办法,积极宣传我镇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重点对“本镇农民在本县购买楼房、农村闲置破旧房屋拆除复耕或新建”进行补助。利用星期
五集贸日,发放2012年新农村补助政策宣传资料。此外为切实解决农牧民安居富民工程资金短缺问题,积极与信用社及吉木萨尔县北地小区等联系对接,做好购房农户的资金短缺部分享受贴息贷款的相关事宜。
为确保我镇2012年新农村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我镇将新农村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乡镇干部头上,规定包村干事和村干部经常下村,挨家挨户宣传县委、政府、镇党委、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动员农民到县城购买商品房、农民住宅小区或是在本村原址修建,确保我镇农民能从县上各项惠农政策中,真正得实惠,促发展。
三、抓好落实,有序开展。今年县上下达我镇的安居富民任务为295户,截至目前,我镇已经落实安居富民任务为146户,其中修建平房38户,在县城购买商品房和农民住宅小区的有108户,已经签订合同的有58户,第一批已上报县抗震办的有27户。原址新修抗震安居房目前有2户,正在修建;完成破旧房屋拆旧复耕任务204户。落实2011年在我县购买楼房给予贴息贷款的有11户,其中9户材料已上报给县抗震办。此外积极做好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工作,协调镇农村信用社,对予购房资金缺乏的给予贴息贷款。
与此同时,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完成高效节水面积
4050亩,计划新修防渗渠道6公里,维修渠道20公里,完成1座小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2%以上,农村环境治理率达到32%,农牧民参加农业保险率达到7%以上,农民入社率达到80%以上,新增规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个、示范性2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农合、新农保和社会救护对象全覆盖,保障标准逐年提高)。
四、积极对接、做好帮扶:
为将扶贫帮困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抓出实效,按照“解决当前、立足长远、规划先行”的原则,我镇将此项工作列为重要工作事项,通过走访、座谈、征求意见的方式,制定出了东泉、曹家山两个村的扶贫帮困工作规划,计划到2015年,经过县、镇的帮扶和各村的全力发展,两个县级贫困村能够经济快速发展、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公共事业配套完善、民主管理更加规范、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人均纯收入达到过万元的目标。为将扶贫帮困工作一步一步做踏实,我镇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了2012年对两个村扶贫帮困工作的实施方案,将2012年作为扶贫帮困工作的开局之年来做出成效。按照要求和时限,我镇及时上报了扶贫帮困规划和2012年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此项工作,镇上专门安排两名包村领导负责做好相关工作,根据县上安排,由县水利局、发改委帮扶两个贫困村;为切实做好帮扶工作,镇党委、政府、水利局、发改委多次对接沟通,协商帮扶事宜,县人大李主任、杨副县长先后多次到实地查看,并召开座谈会2次,现场办公解决两个村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截至目前,县发改委为曹家山购买树苗500棵,价值7500元,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并计划于近日对曹家山文化进行维修;水利局慰问东泉村三户贫困户,解决了部分农资,并决定为东泉新修干渠解决40吨水泥,计划今年在河坝修建100米拦水坝1座,用于东泉村农业灌溉,目前县水利局专家正在设计;镇党委、政府计划下周将公圣村老砖窑处进行平整,用于曹家山村养殖小区建设,解决曹家山奶牛养殖无场所问题。
目前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有序进行,我们将进一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点上深化、面上延伸,突出特色,统筹兼顾。力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农牧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村面貌、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第三篇:新农村合作医疗汇报
新农村合作医疗汇报
新农村合作医疗汇报
新农村合作医疗汇报
一、新农合运行情况 参合及资金到位情况。我县度农业人口数为人,参合农民人,参合率为.%,比去年增长.%。目前正在开展2011新农合筹资工作,截止月日,我县已有万余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应筹集新农合资金万元,已全部到县 新农合基金专户,其中农民个人筹资万元,县级财政补助万元,省级财政补助万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将到位万元。医药费用报销情况。截止今年月日,已有.万人次享受了新农合报销,报销费用万元,受益率为.%,统筹资金使用率
为%。其中住院.万人,医疗总费用万元,报销万元,报销比例为.%,人均报销费用元,最高报销金额万元,有人获得了-万元的二次救助。门诊家庭账户报销.万人次,报销费用万元。大病统筹门诊.万人次,报销费用万元。门诊统筹报销.万人次,报销费用万元。
新农合实施细则调整情况。一是从2011年起个人筹资标准由元提高到元。二是门诊统筹基金每人每年按元计提,门诊统筹报销封顶线由元提高到元,家庭成员间可共用,取消单日次报销元的限制。三是各乡镇门诊统筹基金总额按每参合农民元的%预算,另%由县合管办根据各乡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参合农民健康需求、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当年就诊人次、年就诊率、次均门诊费用等指标在乡镇间调剂使用。四是县财政局按各乡镇门诊统筹基金总量的十二分之一对乡镇卫生院预拨周转金。五是将住院报销封顶线由万元提高到万元;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由%提高到%;县级医疗
机构报销比例由%提高到%;统筹地外省内市级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为元,报销比例为%;省级及省外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为元,报销比例为%;统筹地外非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为元,报销比例为%。六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报销比例比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外药品,提高%报销。
二、主要工作措施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自我县启动新农合制度以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县、乡新农合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做到了机构、经费、职责和人员四落实。一是县上成立了县合管委、合监委、合管办,专家评审组等议事机构,组建了县合管中心,落实了合管中心的编制和负责全县新农合的审核报销业务。二是各乡镇也成立了合管委、合管办,各乡镇政府核定了-名新农合管理人员编制,落实了专门的办事窗口和专职人员负责新农合管理工作。三是各乡镇卫生院和具备住院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设置合管科,落实专
门人员负责新农合费用的审核报销工作。四是县政府与乡镇签定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县级领导包乡、乡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和乡村医生包户的“一包一”责任制。五是对新农合筹资进度快、资金上划及时、新农合管理规范的乡镇在全县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3年来共兑现奖励经费万元。
广泛开展宣传发动。一是培训“广”。三年以来全县共培训各级各类人员万人次,新农合管理人员、经办人员、村社干部、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培训率达%。二是形式“多”。全县各级各部门采取张贴宣传单、标语,利用专栏、广播、电视、报刊、坝坝会等宣传形式,大造声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累计发放宣传单余万份,悬挂宣传标语余条,制作宣传标牌余块,宣传板报余期,农民群众新农合知晓率达%以上。三是效果“好”。通过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宣传,现身说法,弘扬讲奉献、献爱心,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农合政策的好处,进一步提高自觉参合意识。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乡镇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安装了医院管理系统,并与新农合信息系统对接;新农合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安全装新农合系统,县乡经办机构可对参合住院病人进行实时监管,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二是加强监督检查。每季度组织新农合专家组对全县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督查,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药品使用和收费行为。3年以来,我县对在新农合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名乡镇卫生院院长予以撤职,名院长进行了诫勉谈话,名分管副院长行政记大过,名医务人员暂停新农合报账资格,名医务人员行政记大过。同时乡镇合管办每周对辖区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执行政策情况进行督查,通过电话或者上门回访部分出院
病人,加强了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三是严格执行一日清单制。各定点医疗机构每天向住院病人提供一日清单,在一日清单上公布物价部门的举报投诉电话,让患者在住院期
间能动态了解自己的医疗费用,增加了收费透明度,维护了患者的利益,改善了医患关系。四是严格执行三级公示制度。县、乡、村各新农合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村委会每月公示辖区内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情况,参合农民也可以随时在县新农合信息网上查询报账信息,使新农合政策执行更加公开透明。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一是严格控制不合理收费。县卫生局与县物价局 联合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医疗机构收费管理工作的通知》,联合开展新农合收费专项治理行动,扣除违规费用万余元。同时,县合管中心采取信息化手段,严格控制定点医疗机构诊疗项目收费,凡诊疗费用超标准的,无法上传到县新农合信息系统中。二是严格控制不合理
检查。除常规检查项目外,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与疾病无关的检查费用全额扣除,并实行近期医学检查报告互认制度。三是严格控制不合理用药。制定了《合理使用抗菌激素类药物实施办法》,规范了定点医疗机构抗生素、激素的使用,凡与疾病无关的用药及抗生素、激素滥用的,其费用一律予以扣除,今年共扣除费用达万元。同时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比例,住院病人自付费用药品超过规定比例的,其超出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自行承担,扣除费用近万元。四是严把审核关。县合管中心对定点医疗机构报销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对不合理检查、治疗、用药、收费及不符合新农合政策报销的费用,一律不予报销,共扣除不合理费用近万元。五是落实少报返还制度。县合管中心对审核中发现少付患者的合理费用或审核错误的费用,责成定点医疗机构逐一上门返还患者,最少的返还元,最多的达多元,返还费用达万元。
全面落实便民措施。一是建立医患沟通制度。设立咨询窗口、投诉电话,畅通医患沟通渠道,及时化解医患矛盾。二是简化报账程序。将参合农民大病统筹门诊病种和参合农民县外住院报销,下放到乡镇合管站办理,极大方便了参合农民,降低了报销成本。三是逐步实行县外定点医疗机构网络现场结算。目前,我县与赤天华集团医院已经实现了新农合网络结算,到赤天化集团医院就诊的县内参合农民可以现场报销,与县外定点医疗机构和赤水市人医的新农合现场结算工作正在积极协商落实中。稳步推进门诊统筹工作。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将门诊统筹定点和报销情况纳入乡镇政府和卫生院目标考核内容,要求各乡镇甲级村卫生站新农合门诊统筹定点达%以上。截止目前全县已有村级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家,乡镇卫生院家,村卫生站家,个体诊所家,个体门诊部家。二是规定报销比例。从今年月起,要求乡镇卫生院门诊统筹报销人
次应达参合农民就诊人次的%以上;村卫生站门诊统筹报销人次达参合农民就诊人次的%。截止今年月日,我县门诊统筹报销费用已达万元,预计全年门诊统筹报销费用将达到万元。三是开展门诊统筹专项治理工作。从月份起,在全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新农合门诊统筹专项治理工作,主要对村卫生站伪造病人就诊资料、冒名报账、将病人自付费用虚增到新农合基金报销的、串换诊疗项目和用药处方等的违规行为进行了治理,及时纠正了违规行为,确保门诊统筹基金安全。
积极探索支付方式改革模式。一是在实施次均住院费用控制,制订和下发了《规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住院病人管理、信息化建设、药品使用、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人均床日费用等十个方面再次进行严格限制,采取六项严厉的责任追究措施,有效遏制了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小病大医等现象,此项措施实施后,全
县平均每月医疗费用下降近万元,次均住院费用下降了%。二是二是实行单病种限价定额付费管理,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开展阑尾炎等个单病种限价付费,实施个月以来,这个病种次均住院费用下降了近%,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门诊统筹监管难度较大。今年以来,我县有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家,分布在全县个乡镇的村社,新农合门诊统筹点多面广,加之管理也不够规范,监管难度较大。
个别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由于受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我县个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设施简陋,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新农合政策宣传不够深入。虽然我县每年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动员,但是新农合政策每年都在进行调整,仍有部份村社干部和参合农民对新农合政策一知半解。
参合农民县外住院监管困难。我县参合农民县外住院费用较高,自费药品比例较大,报销比例偏低,特别是执行全省统一的报销比例以后,群众意见较大。对于以上问题,县合管中心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监管。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持续深入宣传新农合政策。我县新农合工作涉及万农民,让农民真正拥护和认可,是我县新农合制度不断发展的基础。我县把新农合政策的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把新农合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报销程序等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不断增强参合群众的自愿参合意识。
全面动员农民参合筹资。2011新农合筹资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我县将在认真总结筹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特别要充分发挥村、社干部在筹资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制定周密的筹资工作计划,确保%的参合筹资任务的圆满完成。
健全和创新农合监管机制。在全面落实原的监管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农合监管的新机制,确保新农合资金的安全平稳运行。特别是加强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人员的培训,发挥乡镇合管办的职能,让门诊统筹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各位领导,我县新农合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1 2 下一页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汇报
北 港 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一、着眼全局,谋划思路促发展
北港镇现有36个行政村,其中26个村没有集体收入,与我区其他镇相比,我镇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差、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按照“稳定、发展、提高”的六字方针,制定“生态立镇、特色富镇、科教兴镇、工业强镇、依法治镇”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两区”、“两山”、“两万亩”和“五个基地”,即进一步完善姚周寨工业小区和河东工业小区 “两区”,开发包装寺尔山、六罗山“两山”旅游资源,实现万亩花生种植带和万亩核桃种植带“两个万亩”,壮大河东奶牛基地、南王庄核桃基地、大旺庄蔬菜基地、西连峪爱宕梨基地和刘峪酒葡萄基地等五个种、养殖基地,使园区工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近郊生态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集约化、规模化的高科技新型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继续完善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营造稳定、和谐、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环境,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
二、精心部署,细化措施快发展
(一)观念为先,培育开拓创新、思想超前的农村建设新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超前的思想是基础。虽然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和困难,但我们也有很多潜在优势。我镇紧邻城市中心区,并有着近60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发展城郊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城市扩张,我镇基础设施条件在不远的将来会彻底改变,这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大笔可用资金,而且会进一步提升我镇的招商水平。今年初,我镇根据“十五”期间的发展成果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区委提出的打造“北方滨海名区”的宏伟蓝图,高标准、高起点地制订《北港镇“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及实施方案》,同时,组织村干部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和外出参观考察,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内涵。农村群众的保守、畏难的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转变,也使干部群众的思想、热情凝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上,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
(二)发展为要,构筑特色鲜明、三个产业均衡发展的镇域经济新格局
夯实第一产业,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使集约化、规模化的高科技新型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扎实基础。一是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五个种、养殖基地为龙头,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先进的科技改造农业,用新型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发挥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二是继续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种植。发挥万亩花生种植带和万亩核桃种植带的辐射效应,使经济作物和林木的种植规 模化再上新台阶,提高农民收入。三是以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为途径,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以扩大农民的非农收入为富民重点,着力实施“三大致富工程”,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较往年有大幅提高。实施“创业”致富工程,鼓励支持农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的资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在全镇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具有雄厚资本实力、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农民企业家;实施“转业”致富工程,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通过组织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培育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本领、现代风貌的新型农民,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安得住、能致富,今年上半年,已举办培训班14期,累计培训农民超过1000人次;实施“产业”致富工程,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的格局,打造一大批绿色农产品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提高收入,目前,姚周寨村的“老油翁”牌食用油已通过国家质量认证,木砟峪村的绒山羊产业、东西连峪村的爱宕梨种植业都在我市以至华北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大力推进第二产业,继续坚持走工业化之路,把工业兴镇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方略和调整结构的第一突破口。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要素,降低投资成本,促进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努力把我镇建成全区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重点抓好三个支撑:一是项目支撑。抢抓东北亚资本向 环渤海经济圈转移的机遇,加大对韩国、日本、俄罗斯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推介招商。加快引进开发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牵动力强、回报率高的大项目,拉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在建项目4 个,总投资53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500万元;储备项目2个,预计投资3.5亿元。二是园区支撑。按照提升规划水平、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综合功能、提升整体竞争力的要求,加速完善“两区”的硬件、软件水平。以“两区”为依托,全力做大做优以机械、玻璃加工、建筑材料等骨干项目,至7月份,姚周寨工业小区已落户工业项目52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8个,外资项目3个。三是骨干企业支撑。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加大政策扶持,促进其做大做强,力争5年内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超过2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
培育第三产业,发展城郊旅游,提高第三产业在镇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按照海港区旅游开发“北部向山上发展、南部向海上延伸”的战略方向,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寺尔山、六罗山旅游风景区,谋划发展面向京津沈等大城市中高端消费者并服务本地城市居民的度假旅游项目,带动农业、林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产业的进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与社会基础。去年冬季建成的紫云山滑雪场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冬季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其带动效应已然显现,陈庄村围绕滑雪场开发的“农家饭”、“乡间游”等附带项目已经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和谐为基,打造村容整洁、稳定祥和、文明向上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始终坚持“稳定、发展、提高”三不误,一方面,确保一方平安稳定。不断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镇级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三级稳定工作保障体系,专门成立稳定工作办公室,建立健全三级排调网络,做好矛盾纠纷排查,保障“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同时,注重重大节日、暑期和两会期间的安全稳定,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上半年我镇无一例到市以上机关上访的现象。另一方面,以创建文明生态村和“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年为契机,在区领导和区直各局的关心支持下,包括镇村在内共累计投资500余万元用于党的阵地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其中投资113万元,新建两室4个;投资65.4万元新建10个村的文化广场;投资332.8万元修路18300延长米,修桥10座。目前,有6个村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14个村达到市级普及村标准。目前,还有5个村没有两室,15个生态文明村没达标,计划用两年时间,使其达到市级文明生态村普及标准。
(四)以人为本,完善高效运作、民主公开的农村组织建设新机制
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及时组织新当选两委干部培训,帮助做好新老班子交替工作,理顺各方面关系。针对换届后有2/3以上的村干部是新当选,大部分文化素质低、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等情况,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北港镇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办法》,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强化三项措施推进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一是规范 农村干部档案。把村书记、村主任作为一级干部,纳入镇干部管理序列,由镇党委为其建立一套组织人事、工资、考核档案,作为其任免、使用依据。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年初,由镇党委统一制订、下达农村班子的考核目标和记分标准,年终进行考核。对当年完成任务考核为优秀的村干部,兑现奖励工资,对完不成任务考核为不合格的村干部,除不享受奖励工资外,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的,给予免职。三是加强任期督导。对现任干部实行定期培训,定期考察、定期考核制度,及时掌握农村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农村干部健康成长。对离任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凡发现问题经查实的,一律按章处理。
三、狠抓落实,四项措施保发展
(一)解放思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一是在党员干部中解放思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认清当前宏观形势给我们发展提供的难得历史机遇,认清经过多年的积累,我镇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由量变而质变的关键时期,错失了这个机遇,不仅是对工作的失职,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漠视,更是对党的事业的不负责任。二是加强在农民群众中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使农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为他们致富、小康提供了机遇,引导农民群众敢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守思想、既得利益。通过坚持不断地宣传教育,目前,我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谋发展、快发展、突破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这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形成了一呼百应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狠抓《北港镇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办法》的落实,切实理顺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维护村两委班子的团结,统一工作思路,促进农村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化。二是继续实施“素质工程”,加强两委班子培训,行学历教育,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村干部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三是实施“高职低挂”工程,让年轻有为的副科级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班子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激发了村级班子的内在动力。四是以“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为平台,推动“两室”建设,继续狠抓党员队伍建设,按照“三培养一提高”的原则,严把党员入口,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为新农村建设事业提供组织保障。
(三)提升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关键,发挥优势,以三个产业的均衡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镇把今年定为新农村建设开局年,年初镇党委政府就确定了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好事、实事。半年来,镇、村两级财政累计筹集、投入近百万元,解决了农民群众关心关注、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问题,不但使我镇整体面貌有了明显改观,而且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开局年中看到希望,得到了实惠,从而更加坚定了农民群众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四)优化发展软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打造“团结、务实、高效、廉洁”机关。我镇以区优化办明察暗访全区各单位机关效能为 契机,对机关环境、工作人员作风、考勤制度、工作规程等等提出严格细致的要求,并结合乡镇工作实际,提出机关工作人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在中午休息时间饮酒,不得在村内用餐,不能以任何理由向村干部提出工作之外的要求,切实做到“帮忙不添乱”。这些做法,得到了来镇办事人员、村干部和农村群众的广泛赞誉。二是大力弘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树立诚信、务实、服务、廉洁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在农村群众中倡导“工作能力为先、人品道德为重”的理念,引导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三是加大驻村企业和村两委的互动,一方面发挥驻村企业人才、资金、信息优势,为所在村提供发展经济的空间,吸收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村两委在谋划全村工作时,时刻考虑驻村企业的利益,为驻村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从而形成双方的优势互补,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汇报
倾情而作尽力而为
市侨联驻谷城熊家岗村工作队
根据襄办发[2009]8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09年市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组派工作的通知》精神,襄樊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派出驻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工作队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重点,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度重视帮助制订熊家岗村三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
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位于谷城县五山镇东南部,东与石花原罗井村,西与何湾村,北与谢湾村社区居委会,南与四棵树接界,全村版图面积528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875亩,山场面积2950亩。全村5个村民小组,在册本村村民520余户2347人,居住在熊岗各企业非农人口约1000余人221户,村干部四人,共有党员39人。2008年全村社会生产总值4210万元,粮食产量158万公斤,茶叶产量8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
如何在这样一个条件下开展工作,市侨联党组对驻队工作高
度重视,将驻队工作队工作纳入侨联机关的总体部署,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侨联主席廖小玲听取工作队的专题汇报,并带领工作队到该村进行调研,全面了解情况,提出指导意见,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市侨联纪检组长担任该村驻村工作队长,为了使驻队工作取得实效,带队领导和工作队员深入山地、林地,田间地头,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摸清该村组织建设、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明确提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农户企业,发展民营经济,服务建设经济园区,美化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环境意识,加大公益事业投入,争取惠农资金,完善路网建设,兴修水利,保障农业生产等基本目标的制定,并协助该村制订出熊家岗村三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深入调研真心实意办好事做事实。
根据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为落实好这次市委、市政府对工作队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队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市侨联拟定了《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公共建设调研报告》,《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生活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经济园区建设可行性调研报告》等三篇可实质性操作的调研课题。
通过对调研课题的准备、实施,本打算做好一件实事,促成两个项目。
1是结合环境整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各
组居民集中点建垃圾池,100口沼气池。做到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室内卫生、厕所干净,柴草归院,禽兽归圈;
2是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村推进”要求,积极努力为该村争取1000亩土地划入谷城县土地平整项目内,力争7月份1300万元国家配套资金的启动;
3是与当地及市民政部门联系,争取接受100人的南水北调丹江口移民搬迁项目。
三、研究问题有的放矢。襄樊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驻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工作队通过与该村干部群众的多次接触与调研,深刻感受到该村目前存在以下不足:1是公益性建设缺乏维护。谢湾河、杨叉河两条近4500米河流护堤,几条小河灌溉拦堰自完工投入使用再无专人维护,导致恢复使用期又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形成浪费。2是闲置资产急待合理运用。由于历史原因,该村拥有原军工企业搬迁后遗留大量固定资产;镇村合并后,遗留下的闲置校址一处。如何合理运用好这些资产,将通过我们驻村工作队的《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经济园区建设可行性调研报告》进一步完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目标的实现,将作为市侨联驻村工作队今后工作努力方向。